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柘城縣風俗

柘城縣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9-02 14:49:24

1、我美麗的家鄉,柘城作文600

我去過許許多多的地方:香港、大連、青島、上海等,但我最喜歡我的家鄉——柘城市的一座小村莊。那兒一年四季景色誘人,風景如畫,令人流連忘返。
春天,萬物復甦。小草從土裡悄悄地探出頭來,好奇地四處張望。草地上的野花五顏六色:紅的、綠的、白的、藍的,形狀千奇百怪。山上的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山上的映山紅也綻開了紅紅的笑臉。一團團,一簇簇,就像火紅的焰火,格外引人注目。田裡的農民伯伯辛苦地插秧,看著綠色的秧苗隨風起舞,農民伯伯的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夏天,草木茂盛。小草長得格外精神,微風拂過,依然筆挺地立在草地上。樹木長得更加蔥郁了,原來又嫩又短的小樹枝,現在變得又堅硬又粗壯;原來又小又嫩的葉子,現在變得又大又翠綠了。樹上的知了一天到晚「知了!知了!」地叫個不停。當然,夏天也少不了游泳。每到下午,孩子們一絲不掛地跳進小河裡,有的盡情地打水仗,有的在大人的幫助下學游泳,還有的套著游泳圈在「狗刨」呢!
秋天,小草枯黃了,不像春天那麼嬌嫩,也不像夏天那麼頑強,它現在就像一個奄奄一息的老人,一個人靜靜地站在那裡等待生命的終結。秋天也是稻田豐收的季節,農民伯伯又開始忙碌起來——收割,打穀,篩選。看著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換來的大米,個個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果樹也是一派豐收的景象:柚子樹的柚子又大又圓,香甜可口;梨樹上的梨子散發出誘人的香味,令人垂涎三尺;樹上的桔子、柿子你擠我碰,把樹爸爸都壓彎了腰。
冬天,銀裝素裹。雪花在空中飛舞,落在樹上,像給大樹穿上了一件雪白的棉襖;落在稻田,像給稻田鋪上了一層厚厚的棉被。孩子們堆的雪人可美了!兩個雪球一大一小,大的當身子,小的當頭,兩根樹枝當手,一根長長的紅蘿卜當鼻子,兩顆圓溜溜的紐扣當大大的眼睛,一個鐵桶當帽子。它的樣子既像《木偶奇遇記》里的匹諾曹,又像《植物大戰僵屍》里的鐵桶「僵屍」。孩子們還有的在雪地里滾雪球,打雪仗,玩得不亦樂乎。
我的家鄉一年四季都是一幅美麗的圖畫,歡迎你到我的家鄉來做客!

2、浙江的邱姓的河南郡是怎麼回事?

歷史:邱姓在大陸位列百家姓第七十七位,在台灣位列百家姓第十六位。邱姓出自姜姓。周朝時候,姜太公幫助周武王討伐殷商,周武王的天下後,以姜太公居功至偉,封他於營丘(今山東省昌樂縣東南)。姜太公於此為都,建立了齊國。後來齊國遷都臨淄,而姜太公子孫中留在營丘的那一支就取邑名為姓。到了後來,由於孔子被尊為聖人,為了避聖人的名諱(孔子名丘),又由於在古代「丘」同「邱」,就把丘姓都改成了邱姓。另外北魏孝文帝的時候,邱姓也有新的發展,當時的少數民族鮮卑族的邱林氏,邱敦氏改為邱姓。這成為邱姓的另一個來源。在古代,邱姓的望族大多聚居在吳興。
補充資料:
姓氏起源:
來源有四
1、出自姜姓,為姜太公的後裔。西周初年,太師呂尚(姜姓,呂氏,名望)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建齊國,都營丘(今山東淄博市東北舊臨淄),號稱齊太公,俗稱姜太公。其子孫中後有以地為氏的,稱為丘氏。史稱丘姓正宗。
2、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時,封其小兒子曲烈於鄫(今河南省柘城縣北),至周靈王時,為莒國所滅,其子孫去邑為曾氏,其後分支中就有以丘為氏。此為曾、丘聯宗之說。
3、出自媯姓,以地為氏。春秋時,陳國(開國君主是胡公滿)有宛丘,邾國(傳為顓頊後裔挾所建,曹姓)有弱丘,居者皆以"丘"為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漢代少數民族烏桓族有丘氏。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鮮卑族復姓丘林氏、丘敦氏改為漢字單姓丘氏。
這幾支以丘為姓的宗族,後來大多數都改了邱姓。滿清入關以前,這個家族大多是以"丘"(古時的"丘"與"邱"通用)為姓的,一直到清雍正皇帝時,才由於避諱孔子的名號,而下令把"丘"一律改為"邱"姓。民國初,晉代詩人邱逢甲倡議復丘姓本字,他首先將本人姓名寫作丘逢甲,閩、粵邱姓族人也紛紛響應改邱為丘,但仍有不少邱姓人繼續沿用邱字。結果現在的邱姓人士隨處可見,而以丘為姓的人反而不多了。
遷徙分布 :
春秋時,邾國(今山東曲阜東南)有大夫丘弱,魯國(今山東西南部)有孔子學生丘吾。西漢時,有扶風人(今陝西興平東南)丘欣;平帝時有扶風人丘俊,後居吳興(今屬浙江)。東漢有烏程人(今浙江吳興)丘滕,還有雲中人(今內蒙古托克托縣東北)丘季智。這說明晉代以前丘氏已有遷至今陝西、浙江、內蒙等省者。據《閩書》記載:"永嘉二年,中原板盪,衣冠始入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是知中原丘氏有一支於西晉末徙居福建。南北朝至五代時期,丘氏除上述地區發展外,還分布於今江蘇、山西、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唐初又有中原丘氏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宋代,丘氏稱盛於福建,分布相當廣泛,同時已有遷入今江西、安徽、湖南、廣東、廣西等省者。至明代,貴州、雲南等省也都有丘氏的聚居點。從清初開始,閩、粵丘氏陸續有人遷到台灣,後又有移居海外者。

3、為什麼什麼會產生姓氏?

一. 姓氏產生的原因有其不同的歷史過程,同樣的姓氏未必就是一個起源.如"賀",有的是原姓"賀蘭''或"賀''敦,簡化為"賀'';有的原姓"慶'',因避皇帝的忌諱而改為姓"賀''.
姓也因政治.地理.民族等各種原因而變化.因此,我國的姓的來歷,幾千年來變化多端,說法不一,但歸納起來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在母系氏族社會,以母親為姓.
2.以出生地.居住地為姓
3.以古國名為姓.
4.以封地為姓.
5.以官職為姓.
6.天子賜姓.
7.以祖輩的字為姓.
8.因神話中的傳說為姓.
9.因避諱或某種原因改姓.
隨著歷史的發展,民族的復雜化,有些姓氏則是民族語言的譯音.如匈奴首領單於的子孫就有不少姓單於.可見,姓就是一種符號,並不象封建宗法制的維護者所宣揚的那樣神秘和神聖.
二.饒和姚本是一家,他們的起源最早在上古時的虞舜時代,因為他們出於姚墟,便以姚為姓.

4、拓城縣怎麼念?

tuò拓,聲母t,韻母ò,聲調四聲。

chéng城,聲母ch,韻母éng,聲調二聲。

xiàn縣,聲母x,韻母àn,聲調四聲。

縣拼音xiàn xuán

縣xiàn

1、行政區劃單位,舊時屬於州、府、道,現由直轄市、地級市、自治州等領導。

2、姓

縣xuán:古同「懸」。

1、掛,吊在空中:懸垂。

2、沒有著落,沒有結束:懸斷。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縣城[xiàn chéng] 

縣行政機關所在的城鎮。

2、縣志[xiàn zhì] 

記載一個縣的歷史、地理、風俗、人物、文教、物產等的專書。

3、赤縣[chì xiàn] 

戰國時鄒衍曾稱中國為赤縣神州,後用以指中國。

4、知縣[zhī xiàn] 

古代地方官名。宋代派京官統治一縣的稱「知某縣事」,簡稱知縣。明清兩代為縣級行政官吏的正式名稱。

5、縣治[xiàn zhì] 

舊指縣政府的所在地。

5、家鄉過冬至的風俗是什麼,你喜歡這樣過冬至嗎?

在潮州過冬至,首先要拜神,拜祖先,做湯圓也是圖個團團圓圓,還有香蕉、梨,柑桔(招來吉)這是潮州語音,還有三牲拜品,紅桃發果(紅紅火火發大財的意思)。

6、為什麼人們會做虎頭帽?

是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長期以來,它一直被當作是權力和力量的象徵,也一直為人們所敬畏。虎在中國生肖中排位第三,並被認為是世上所有獸類的統治者,出生於虎年的人被認為是英勇的、樂觀的,也是寬容的、慷慨的,他們能夠長壽而且善於領導而非服從。 虎前額上的花紋構成中國的"王"字,事實上,中國的"王"字就是因了老虎而來的。虎是森林之王,因此中國人巧妙地以它前額上的花紋作為一個漢字,意思是統治者。如今,這個字已成為了百家姓中的一個了。虎是一種極具陽剛之氣的動物,它具備勇敢與威嚴,虎也被人們認為是山大王,傳說它能夠驅除一切邪惡。在戰爭年代,虎頭被繪制在戰士的盾牌上用以嚇阻敵人。 在中國的傳說中,人們相信虎是極其有力的動物,它們能驅除家庭的三大災難:火災、失竊和邪惡。虎畫經常被掛在牆上並正對著大門以使惡魔因害怕而不敢進入。乃至在當代中國,也有兒童戴著虎頭帽、穿著虎頭鞋用以驅邪,還有的人睡虎頭枕以使自己更加強壯。在虎年,孩子們的頭上都寫上了紅色的"王"字看似能增強他們的精力與活力。在早期的中國,老虎是主要的動物神靈,人們認為它能驅除旱災,還有人相信一頭虎在500年後將變得雪白,然後還能再活1000年,當它們死後,它的靈魂將滲透入地下變為琥珀,這便是"琥珀"一詞的由來,意思是"虎之魂"。虎是高尚威望的象徵,在早期的中國法庭上能見到"迴避"、"肅靜"的字樣。虎符:虎形的木塊是表示由帝王直接下達的軍令的標志;古代的強盜首領也將虎皮鋪在自己的座位上以顯示自己的至高地位。帶虎字的中國成語:龍騰虎躍、虎虎生威、如虎添翼。

7、廟會一般什麼時候開始

廟會一般都是在春節後到十五。如:正月初一天津市天後宮古廟會,為期七天;正月初八徐州邳州市灘上鎮古會,為期三天;正月十五江蘇銅山縣後八段廟會,為期三天。其他月份也有,如:二月十一安徽省渦陽縣老子廟會,為期五天;二月十九河南省新鄉市古會,為期十天。根據地方風俗習慣有長有短。

(7)柘城縣風俗擴展資料:

廟會,又稱「節場」或「廟市」。是中國民間宗教及歲時風俗,一般在農歷新年、元宵節、二月二龍抬頭等節日舉行。是中國古老集市貿易的形式之一,其形成與發展是慶祝豐收和地廟的宗教活動有關,在寺廟的節日或規定的日期舉行,多設在廟內及其附近,進行祭神、娛樂和購物等活動。廟會流行於全國廣大地區。

廟會是古老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春節俗稱過年。除一般年俗外,廟會則為舊時北京過年的主要習俗。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內各地每逢春節都會有一系列的廟會活動,除了人們所熟悉的「廠甸」之外,「萬歲山春節大廟會」(農歷初一至十六 )「五顯財神廟」(初二至十六)、「東岳廟」(初一至十五)、「白雲觀」(初一至十九)都是國內有名的廟會,最富有過年的特色。

2008年6月7日,北京市朝陽區、門頭溝區,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上海市徐匯區,陝西省銅川市、浙江省磐安縣,山東省泰安市,湖北省十堰市,湖南省長沙市,廣東省佛山市申報的廟會(東岳廟廟會、妙峰山廟會、葯王山廟會、晉祠廟會、上海龍華廟會、趕茶場、泰山東岳廟會、武當山廟會、火宮殿廟會、佛山祖廟廟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8、邱氏的祖先是誰

福建武夷山【邱姓】是否為【孔子真正後裔】?鮮卑丘穆陵氏是否是山東【姜子牙-丘穆公】祖先傳說之原型?亦或是蒙古人漢化後組群認同的祖源偽托?

我姓邱,名叫邱晨,現居天津,生於1988年12月11日,今天就是12月11日,我31歲了,基因檢測出來非常開心,我的Y染色體為Q1a1a1a1a。在我生日這一天我啰嗦一下,以便懷念一下我的爺爺和祖先吧……我上網搜【孔子】後裔曲阜地區【孔姓後人】的Y染色體有Q1-M120,不知道和我這個Y染色體Q1a1a1a1a有沒有血緣上的關系?這個M120到底是啥?怎麼查?小的時候聽我爺爺說,祖上是【孔子】的真正後裔,世襲【丘明道】的稱號,說是明代的皇帝封的世系真人,有道教的傳統,到我這一代是第88代。據說這個 稱號是個組織代號,我也不太清楚來龍去脈。我一直對這些說法抱以懷疑的態度,明代皇帝封的為啥到我這輩有88代多,為何不從明代始封的算第一代?孔子現在的後裔最多是七十多代,到我這個88代就很奇怪,而且我是88年出生的怎麼就這么巧合?孔子是儒家的宗師,而我這個又是道教傳統?漢族傳統是有名諱的,孔子名丘,名諱的傳統是否從先秦就有,以及姓氏合一好像是戰國-漢代之後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才比較穩定的確定下來的,是否有以先人的名字為姓的可能,這些問題都是我的困惑,我爺爺也無法解釋。但是族譜由於上世紀眾所周知的原因被人強行焚毀,導致現在沒有文獻資料去查證這些傳說,是不是祖上高遠其來者的美好假託,因此希望藉助基因檢測的方式來證明或證偽,以下僅列我爺爺給我講的家族傳說,因為聽的時候太小,我小的時候讓我爺爺寫過回憶錄,但是後來怎麼也找不到了,可能記憶也有偏差,希望以後有空能在我那些書堆里找到我爺爺那份回憶錄吧,也算是對祖先的懷念。【祖先傳說】:小時候聽我爺爺說,祖上是【福建浦城、崇安】地區的人(現屬武夷山地區),祖上是【天地會】這類社會組織的成員,一直致力於【反清復明】的秘密事業,有一部分族人遷居南洋籌備資金,有一部分族人遷居京杭大運河一線,試圖建立南北秘密溝通渠道,我的祖先就是在清初遷居天津的。據我爺爺說,家譜上記載,祖上是【孔子】的真正後裔,為躲避戰亂隨孔子的弟子逃到越國。由於各種歷史原因一直隱姓埋名,世代與【越國人】生活在一起,但是保留自己族群的生活習慣和風俗,族譜記載漢代以後一直隱居在【武夷山】地區。家譜中記載家族分為【14山堂】多用《山海經》中的【仙山】名稱命名,比如有【方山堂】、【龍山堂】、【明山堂】、【常山堂】、【荒山堂】等……這些【山堂】各自有各自的職責負責不同山頭和神靈的祭祀活動,還有很多葬俗和禮儀建築的規制(據我爺爺說他印象最深的是一種叫做【明堂】的圓形建築,看起來像是一口井,但是建在山頂,我小時候開玩笑覺得那可能是外星人的發射基地,都是兒時的美好回憶……)。後來由於歷史原因各個【山堂】都慢慢消亡或合並了。各【山堂】的祭祀服飾和祭祀禮儀規則等,只記錄在家族【秘密族譜】中,用特殊的文字書寫(據我爺爺說族譜中大部分都是用漢字書寫的,但是有些文字看起來特別像漢字但像是道教的符咒文字,有些段落又特別像是梵文巴利文,據說是用那些文字拼寫一些我們族群特殊的語言,好像是漢字無法寫出來的一些詞彙……不知道是為了神秘主義的某種崇拜,還是某些古老的民族語言傳承?),但現在那本族譜被人為焚毀後,也都死無對證,只有這些殘存的記憶留存下來。我們家這一支系據說一開始屬於【明山堂】,後來由於【龍山堂】的勢力比較大,清代以來就一直依附於【龍山堂】的勢力做漕運貿易(鹽茶類),我們家祖先就是遷居在天津和滄州、黃驊一帶的,世代習武做些漕運和鏢局的生意,也有族人學文做些漕運師爺文書的工作,還有一部分捐一些武職,可能也是為了幫助生意興隆或者是臉上貼金吧。清末的時候據說族中人口很多,但是多數人參加了清末的各種政治活動和戰爭,最後都杳無音訊了,只有我家這一支存活下來,我的父親的字輩由於家譜被燒毀而失落無考,和歷史原因就取當時蘇聯航天員加加林的名字,也算是趕上了當時的時髦,我爺爺叫【邱恩椿】我記得我爺爺還有兩個堂兄弟叫【邱恩桐、邱恩柏】、我的曾祖父(爺爺的爸爸)排行第九叫【邱寶元】曾一直擔任文書工作,據說解放天津時的城防圖就是我祖父偷著從市政府謄錄交給地下黨的,我對於家族中人名也就記得這么些了,我爺爺說我的曾祖父會說一些閩南語和粵語,但是他的那些語言又有自己族群的特色,和純正的閩南語和粵語也有區別,民國時期我的曾祖父還和南方的部分族人有聯系(應該是【龍山堂】的人),據說還有個堂兄後來下南洋去了,好像是去了泰國。【尋根溯源】:前些年去祖籍地去問,【武夷山】地區和【福建】的邱姓族人多認為自己是【姜子牙】的後代,族譜也多寫的是【姜子牙】的後裔。我爺爺給我講的家族傳說比較多,比如歷史上由於族中人口太少,為了自保不斷融入外族人,其中有逃避【鮮卑人,蒙古人】追殺的人,還有和其他當地人通婚後改姓邱的人,也曾提過【姜子牙】後裔問題,他說宋代時期姜子牙是武聖人,就類似於今天的關老爺的地位,福建地區多有崇拜泰山石敢當的族群,可能是這些人製造了【姜子牙】後裔的傳說,我爺爺對於自己是誰的後代也比較感興趣,研究的也比較多,但是當時沒有分子人類學,現在想來他晚年多半是從文化學的角度來溯源吧,他覺得孔子及其弟子多半有東夷人的血統,過著習慣到處遷徙的生活方式。祖先傳說是越王的國師,一直生活在閩越之地,因此我爺爺對吳越戰爭問題也比較感興趣,他覺得吳國人可能是舜帝的後裔,而非姬周的後人,他們可能冒認祖先了,小的時候聽到這些分析就非常感興趣,我爺爺還經常給我買恐龍雜志,因此我小的時候對恐龍,對考古,對於神仙方術非常感興趣。家譜上曾記載過【五代-宋】不斷有北方人遷徙到【武夷山】地區,我們的祖先友好的接納了他們。現在福建地區邱姓多說自己是【姜子牙】兒子【丘穆公】的後代,不知這個是不是跟鮮卑的【丘穆陵氏】有關系?畢竟歷史上查不到【丘穆公】這個人,而鮮卑的丘敦氏、丘林氏,是否是與土著的邱姓族人融合後形成的?我查了下微基因鮮卑人的基因多是C,好像沒看見有Q的,不知道我這個Q跟孔子是不是有關系,我看元朝的【闊里吉思】也是這個Y染色體的,不知道他這個是不是和我們家這個族群有關系,我家這個所謂族譜的真實性到底有多高?是否是宋代批量製造族譜的產物?如果是的話那麼我們加這個和蒙古人和鮮卑人或者和孔子到底是啥關系?還望有識之士暢所欲言,非常感謝!

9、柘城結婚下貼為啥要18個饅頭?

結婚下帖為啥要18個饅頭?我覺得這18個饅頭的話是有寓意的,18代表著就是要發,所以說將來希望你們這個小家庭有發展

10、河南張橋鎮彩禮從50萬到2萬村民們經歷了什麼?

好不容易熬到兒媳過門,老梁卻用一根麻繩,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事,出在河南省柘城縣。縣里有個張橋鎮,張橋鎮有個張橋村,村東頭有個氣派院,院主人就是2015年過世的老梁。

白樓、紅門、金色瓦片,乍一看透著「實力和臉面兒」。可走進門,卻吃驚地發現,牆沒有刷白,窗沒有玻璃,就連通往二層的扶手都沒有安裝。再一問,門是賒的,窗是賒的,樓板也是賒的。

為給兒子娶媳婦,老梁借錢蓋樓房、送彩禮,欠了一屁股這輩子還不完的債,直到搭上命。

「喜事一辦,毀於一旦。」鄉親們說起來,也只能搖頭嘆息。老梁的悲劇雖極端,「天價彩禮」之痛卻十分普遍。在柘城縣周邊,娶親禮從六萬六、八萬八,一路飆漲,後來乾脆按斤稱人民幣——「三斤三兩」,約合14萬元。沒多久,「萬紫千紅一片綠」又風靡鄉里:一萬張5元、一千張100元和若干張50元,約合18萬元。這還不算完,再加上一輛汽車和一棟樓,美其名曰「一動不動」,還要幾十輛車組成的迎親隊。估算下來,一對新人從相親到過門,開銷得要50多萬元。

一個農民靠種地、打工,不吃不喝,每年攢5萬元,湊上這錢要整整10年。

移風易俗,刻不容緩。去年底,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召開專門會議,提出把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婚喪大操大辦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推動移風易俗,樹立良好鄉風。柘城縣立行立改,降彩禮、易風俗,文明節儉辦紅白事,助力脫貧攻堅。

一場觸及農民心靈秩序的「彩禮之變」,在張橋鎮漸漸生發。

讓黨員幹部打個樣

縣里下發文件,要求黨員幹部操辦本人和直系親屬的婚嫁,必須提前3天向縣紀委或單位黨組織書面報告;必須執行新標准,否則給予黨政紀處分。村與鄉鎮簽訂目標責任書,把移風易俗納入年度考核,工作不力追究主要領導責任。

上黨課,統一黨員幹部思想;下文件,約束黨員幹部行為。目前,柘城基層黨校進行88場次移風易俗培訓,受教育者達1萬多人次。

管住了幹部,還得引導群眾。

紅娘變身破舊「急先鋒」

降彩禮,誰勸最管用?媒人。柘城成立縣、鄉兩級紅娘協會,吸納了659位紅娘。紅娘們像659個警報器,緊盯著高價彩禮;又像659把剪刀,直接剪斷舊俗的「根系」。

走出張木堂村,見白色牆壁上寫著幾條標語:「紅娘協會登場,高價彩禮立降」「紅娘出手,彩禮趕走」。看來,一度以利為先、推高彩禮的紅娘,如今變成了倡導新風、推動自治的「急先鋒」。

縣里一位幹部說:「對媒人、婚介公司、婚慶公司、農村流動包桌等行業加強管理,規范流程、標准,同時成立紅娘協會、紅白理事會,遏制高價彩禮、大操大辦,是柘城一條重要經驗。」

難在「一盤棋」,謹防「一陣風」

聊起張橋鎮的變化,男子不由感嘆:「十里不同俗,一里改規矩!柘城與鹿邑雖然交界,沒想到彩禮差這么多。人家的閨女外嫁,少要彩禮;這里的閨女外嫁,不好協調。」

移風易俗難在不能「一盤棋」。各鄉鎮的推進情況也參差不齊。張橋鎮改得快,彩禮統一定在兩萬元以下。安平鎮離城遠,彩禮重,普遍在10萬元以上,先降到5萬元。

移風易俗,不能只刮「一陣風」。柘城所有的村成立紅白理事會,實行會長負責、工作例會、公開辦事三項機制,定期召開座談會。鄉鎮、村建立移風易俗工作台賬,詳細記錄每件婚喪辦理事宜。縣里統計,全縣515個村、社區建立紅白理事會,半年多操辦1000餘戶婚喪嫁娶,節約開支8500多萬元。為此,有10個紅白理事會受到表彰,每家獲得獎金1000元。

有獎有罰,有堵有疏。對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的黨員幹部,柘城縣紀委嚴肅查處;對違規大操大辦的村民,鄉鎮取消其參與評先資格,是低保戶的取消其低保資格。同時,柘城縣文明辦、婦聯、電視台合辦相親會,為700對青年男女搭起鵲橋。縣委宣傳部牽頭,舉辦簡朴熱烈的集體婚禮,市縣領導證婚,新人們喜結連理,節約費用200多萬元。

在柘城,摒棄「天價彩禮」的觀念日漸深入人心。「以財為准」,正漸變為「以人為准」。據網路投票、調查問卷統計,移風易俗活動開展之前,8至10萬元彩禮佔全部婚嫁數的30%,現在下降到15%;36%的家庭把婚嫁彩禮定為1至3萬元。不過,鄉村婚俗觀念根深蒂固,改變並非一朝一夕之事。

「反對紅白事大操大辦、鋪張浪費,聲勢大,見效快。但這事明面上的好監督,私底下的確實不好監督。」一位紅娘道出了自己的擔心,「表面看誰也不敢多要了,可私下裡,女方追加彩禮,男方能不給?不少人在觀望,新風到底能堅持多久?」

希望全國各地都有這樣的規矩,彩禮不能漫天要價,讓一場婚姻毀掉一家人的生活。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