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元宵風俗
1、廣東河源 客家風俗是什麼 ??? 急 快、
在肇慶鼎湖區九龍湖山下,是一萬多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淳厚的山民、典雅的民居回、古樸的婚俗、好客的主人答、淳樸濃郁的客家風情,還有獨特的、被國內外建築學家列為中國五大傳統民居之一的客家圍屋,構成了九龍湖特有的客家民俗文化。那原始的古法造紙、精煉桂樹油等,正是當地客家人與自然相融、保護自然生態、服務人類自身的典型表現。在鳳凰台上,地地道道的客家小夥子和姑娘們表演的客家風情,讓您賞心悅目,還有甜美的山歌對唱、優雅的山村舞蹈、獨特古樸的婚禮。
2、元宵節的風俗傳統有哪些?
元宵節的風俗傳統有放天燈,耍龍燈,吃元宵。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相傳,漢文帝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元宵節的概括
元宵節,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蘊含著團團圓圓,甜甜蜜蜜,幸福美滿,吉祥如意,追求自由等文化意義,在這一天,人們會舉辦豐富的活動來慶元宵。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
3、廣東河源的春節的風俗習慣有那些
河源主要的客家人居多,所以一般都是客家風俗。
過年
"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地方一樣,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人們很早就開始准備過年。九、十月開始曬番薯片、米糕片供過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開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戶戶要蒸糖糕、做米果、殺豬、做豆腐、宰雞等,歡歡喜喜迎接新年到來。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後要把灶台刷干凈,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燒香、點燭、放紙炮。
入年界
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緊准備過年,外出的人都要趕回家過年。入年界限後,要教育小孩不能相罵,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在入年界前後,要擇定吉日在屋內掃塵,打掃衛生。要清洗廚桌板凳,洗曬被褥蚊帳,乾乾凈凈過年。
過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過年氣氛最為熱烈、最為歡樂愉快的一日。這天上午,家家戶戶要拜菩薩、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廳堂要掛起祖宗畫像,在大門口貼上鮮紅春聯,谷倉門上、禽畜欄前、傢俱床鋪以及水缸邊都要貼上紅紙條,叫做"封歲",也叫"上紅"。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乾乾凈凈過年。各家廳堂還要陳設供桌,布置香案,擺起雞、魚、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團圓飯,菜餚豐盛。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以示請祖先回來一起過年。飯前,要先給祖先篩酒,將酒灑地,然後開始吃飯。席間,老人小孩吃雞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歲
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乾乾凈凈,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辭舊歲,迎新春,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有些地方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家長要給小孩發壓歲錢,有些地方還要給老人壓歲錢。
開大門
正月初一按《通書》規定的吉利時辰開大門,頓時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飯後人們相互拜年以吉利話相頌。小孩們穿著新衣,歡樂嘻戲,有的爭向年長者拜年:"公公叔叔家發財,糖子餅果拿給涯(我)。" 正月初二,走親戚拜年。特別是新婚女婿(岳家會用書貼來請)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倆口一起去,也有隻女婿一人去;有的當天回來,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時要帶小母雞、米果、糖果和香燭、鞭炮等,到時要在岳家祖先靈前燒香、點燭、放鞭炮。中午岳家請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熱情。
吃歲飯
吃歲飯 初三早上吃"歲飯"(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飯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幾個人就插幾雙,再插上一根帶葉樹枝,有的還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歲飯前先要把飯擺在"當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歲飯要准備很多菜,有雞有肉,與大年三十吃團圓飯差不多。初三不能殺生,雞要在初二殺好或過年時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廳堂的祖宗畫像要收起,紙門簾要取下燒掉,外出做工幹活的就可以啟程了。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家家戶戶要籌辦菜餚,喝酒過年。要鬧元宵,新春遊樂活動到達高潮。 從過年開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樂活動不斷,以游龍燈、舞獅為多,有的從正月初一、二起開始活動。龍燈和獅隊來到前,會預先發貼,來後要給他們送紅包、吃點心。龍燈、獅隊等除到各家各戶表演外,還要到村中各廟宇和祠堂向神靈及祖先拜年。逢到春節後的第一個墟期,各路龍燈、船燈、獅燈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開墟"。
4、廣東元宵節的習俗有哪些?
廣東元宵節的習俗:
1、廣州廣府廟會
廣府廟會是廣東省漢族傳統民俗文化,為期7天的廟會,涵蓋了十餘種主題活動,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貿休閑文化等豐富的內容。通過廟會的方式,打造獨特的廣府民俗文化特色活動品牌,營造濃厚的年節氣氛,讓老百姓了解廣府文化,相約幸福廣州。
2、佛山行通濟橋
「行通濟」是廣東佛山地區在過年時傳統的習俗之一,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行通濟,無閉翳(即無煩惱)」的意思是說,在正月十六到通濟橋上走走,就能消除疾病、煩惱,得到幸福、安康。每年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會扶老帶幼,自清晨到夜幕,舉著風車、搖著風鈴、提著生菜浩浩盪盪地由北到南走過通濟橋,祈求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順順利利。
3、深圳東莞舞麒麟
深圳坪山舞麒麟,遠近聞名。這項已有300多年歷史的客家民間傳統文化,不僅傳承著世代客家人「麒麟呈祥」的美好祝願,而且在歲月的變遷中烙下了深深的坪山印記。而在東莞,舞麒麟則以清溪鎮、樟木頭鎮較為出色。每年元宵節市政府均組織大型群獅賀元宵活動數百台醒獅、金龍、彩鳳、麒麟參加萬人空巷。
4、清遠火麒麟巡遊
每年元宵夜,廣東英德市大灣鎮熱鬧非凡,火光四射。由火麒麟、飄色和花燈組成的大灣傳統元宵節目,當天就有光著上身的年輕人在火光中舞動著火麒麟,圍觀村民中傳出陣陣歡呼聲。接著就沿街巡遊、挨家舞拜,吸引了上萬民眾觀賞,大灣鎮人頭涌動。
5、茂名年例
「年例」是廣東省乃至中國少有的風俗習慣,為茂名全市和湛江少部分所特有,遠近聞名。年例是茂名農村的第一大節日,從最初的娛神祭祀,到娛人娛神的節日,發展到現今融交際和文娛活動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節日。茂名人素有「年例大過年」的說法,出門在外的人,春節可以不回家,但「年例」是一定要趕回來。
5、元宵節有哪些民間風俗
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游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送孩兒燈、迎紫姑、走百病等民間風俗。其中,「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元宵風俗主要有哪些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在元宵節眾多習俗中,最為出名的是吃元宵、鬧花燈。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在山西的縣城一級城廓甚至鄉、鎮中。
6、廣東元宵節的傳統風俗有哪些?
廣東元宵節的傳統風俗介紹如下:
一、廣府廟會
廣府廟會是廣東省漢族傳統民俗文化,為期7天的廟會,涵蓋木偶薈萃、中華絕活、武林大會、元宵燈會等10個主題活動,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貿休閑文化等豐富的內容。
通過廟會的方式,打造獨特的廣府民俗文化特色活動品牌,營造濃厚的年節氣氛,讓老百姓了解廣府文化,相約幸福廣州。
二、佛山行通濟橋
「行通濟」是廣東佛山地區在過年時傳統的習俗之一,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行通濟,無閉翳(即無煩惱)」的意思是說,在正月十六到通濟橋上走走,就能消除疾病、煩惱,得到幸福、安康。
每年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會扶老帶幼,自清晨到夜幕,舉著風車、搖著風鈴、提著生菜浩浩盪盪地由北到南走過通濟橋,祈求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順順利利。
三、深圳東莞:舞麒麟
深圳坪山舞麒麟,遠近聞名。這項已有300多年歷史的客家民間傳統文化,不僅傳承著世代客家人「麒麟呈祥」的美好祝願,而且在歲月的變遷中烙下了深深的坪山印記。
而在東莞,舞麒麟則以清溪鎮、樟木頭鎮較為出色。每年元宵節市政府均組織大型群獅賀元宵活動數百台醒獅、金龍、彩鳳、麒麟參加萬人空巷。
四、清遠:舞火麒麟
每年元宵夜,廣東英德市大灣鎮熱鬧非凡,火光四射。由火麒麟、飄色和花燈組成的大灣傳統元宵節目,當天就有光著上身的年輕人在火光中舞動著火麒麟,圍觀村民中傳出陣陣歡呼聲。接著就沿街巡遊、挨家舞拜,吸引了上萬民眾觀賞,大灣鎮人頭涌動。
五、茂名:年例
「年例」是廣東省乃至中國少有的風俗習慣,為茂名全市和湛江少部分所特有,遠近聞名。年例是茂名農村的第一大節日,從最初的娛神祭祀,到娛人娛神的節日,發展到現今融交際和文娛活動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節日。
茂名人素有「年例大過年」的說法,出門在外的人春節可以不回家,但「年例」是一定要趕回來。而年例活動的內容豐富多彩,有游神、游燈、點燈、打醮、舞獅、舞龍、飄色、八音、武術表演、做大戲(粵劇)、木偶戲、燃放煙花炮竹等,一直鬧至通宵達旦。
7、河源過年有什麼習俗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河源人民過元宵節,家家戶戶辦酒餚相聚,吃甜品湯圓。舊時縣城或大的圩鎮非常熱鬧,有的搞金獅隊、武術隊表演,有的在公園搞游園活動,廟宇從早到晚遊人絡繹不絕。入夜,三街六巷燈燭輝煌,龍燈、紙馬沿街起舞。各大商店門前的彩燈有的附有謎語、征聯。在民間,有「賞花燈」的習慣,若年前添了新丁(生男孩),須買燈懸掛在祖屋大廳,元宵節(有的提前一二天)要設筵「做燈酒」,晚上舉著火炬、香火龍追龍神。新中國成立後,節日氣氛依舊,民間活動猶存。20世紀90年代後,河源市政府在市區,各縣在縣城有時還舉行盛大的焰火晚會。
「鬧花燈」是漢民族最傳統的元宵民俗活動,但閩西客家地區除了常見的在街頭房舍懸掛或固定場所展示的花燈外,還有自己獨特的鬧花燈方式。如連城芷溪的「出案花燈」,一株大花燈,由近百個各式小花燈組成,造型十分復雜精緻,一人擎著,正月初一便由數戶人組合出遊,到正月十一日「正日」全部花燈匯合出遊,爭奇斗艷,鑼鼓鞭炮不絕於耳,龐大隊伍從村頭到村尾長達數里,氣氛恢宏;再一是永定撫市正月十三至十七日的「故事花燈」。「故事」由青少年男女扮演,以轎子抬著,隨隊而行的是花籃燈、採茶燈、鯉魚燈、獅象燈、蝙蝠燈、龍燈等,也是一路鑼鼓、十番、響銃、鞭炮,直到深夜放焰火、「燒架花」後結束;永定下洋的鬧花燈完後,還各自將燈迎放到祖宗墳墓前,既喻添丁,又盡現客家崇宗敬祖盡孝精神;連城坪上的「水上花燈」,則把各式花燈抬到祖祠前池塘里的木排上,四周坐著十番樂隊演奏,二小伙撐著游池塘,燈光水影、樂聲悠悠,引來岸上觀者陣陣掌聲,又具另一番風味。
8、河源風俗
河源地處廣東省東北部,是沿海與山區的交界之處,這里聚居的90%是客家人,客家人是在東晉戰亂時原藉為河南地區的中原漢族人,經過幾次艱難拔涉,時延1050年,遷徙到贛南、閩南、粵東北等到地方,在繼承原中原地區某些文化風俗的基礎之上,結合自身的生活環境而形成的一個獨特民系。客家民系是中華漢民族的一個支系,其最為明顯的特徵是講客家話,客家話是漢民族八大方言之一。客家人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風俗習慣,只是因時期和地域的不同而稍有差異。客家人多數居住在山區,素有「無客不往山,有山必有客」的說法,因受外界影響少,而各個地方客家人又有其自己的小特色,如口音差異,但大同小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