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房子的風俗
1、潮汕人入宅風俗是?
每年中秋後,鄉下入厝的人很多。每個晚上,村子的某個角落,時不時地響起鑼鼓及鞭炮的聲音,接著便是搖鈴及讀經的聲音,這便是潮汕鄉下入厝的驅鬼儀式,俗稱打油火。打油火是潮汕入厝的一種風俗,建了新宅,入宅居住,主人必須請西公(法師)來屋內做法一次,驅去室內邪煞之物,以求合家居住平安。因打油火須擇日,一般必須有特別好的日子才行,如廳堂的「升楹母」,都必須挑上上之日。潮汕有一俗語「三五一小來,五年一大來」,這是說吉辰的好日子難求。入新宅打油火兩件事是同時進行的,鄉下也有建了新宅,還沒經過打油火,便搬進去居住的,這叫借住。
入宅(即入厝),於鄉下是一件比較隆重的事,一般的家庭辦個三桌五桌,請親戚朋友來聚聚吃吃,圖個喜氣湊個熱鬧。按本地習俗,主人是「不能」收親戚朋友的重禮的,只要他們來便行,什麼也不需要帶,或只帶上幾個雞蛋。就算親戚朋友送來重禮,主人也不能收,反倒要於紅包再添一些錢,還「禮」回去。潮汕習俗,入厝主人是不能收禮的,越不收越好。所以,潮汕地區入厝都是賠本的,要花一筆較大的錢,建了新屋經濟拮據的人家,只能於新居借住。一借住,有三年五年的,有十年二十年的,更甚者,有三四十年的。
打油火一般是在晚上進行,因路人看不得也撞見不得,西公(法師)趕鬼時,各家各戶的人都躲在家中,關門閉戶。打油火我沒親眼見過,自家入厝時,我在外飄泊沒回來。聽母親說,入厝打油火首先要致辦五牲和發果(用某種環形器皿裝著,發酵而成的巨型麵包),祀拜土地神,稱為謝土。
謝土後,西公便於堂屋內外遍貼有魁星踢斗圖樣的靈符,鎮鬼辟邪。一般的,一戶人家入屋後有沒有打油火,從有沒有貼靈符可以看出來,因為這些靈符屋主是不能撕掉的,要陪伴新厝好多年。落夜,西公畫花臉,戴紅巾,著紅甲(背心),穿紅內褲,手持酒瓶,敲鑼擊鼓上場。西公讀經搖鈴,喃喃有語,後跟兩後生,一扶滾油鍋和火把,一攜鞭炮,隨西公在堂屋的龍畔(東)至虎畔(西),從內到外一間一間虛晃刺殺,驅邪刺煞,後趕出門外,邊放鞭炮邊噴灑撒鹽於油鍋內,噼噼拍拍,濃煙四起。就這樣,西公就把屋內的不祥之物驅趕出去,邊打鞭炮邊靖火,一直送到村外,將油鍋及其它扔於河塘或樹林中,掉頭而回。這時,他們是不能回頭看,據說如果回頭看,邪煞的東西便會跟著回來。
打油火後就是入厝。鄉下風俗要擇一良辰,入厝要找一較有「名望」的人拿燈籠帶路,一直走到新厝,叫門,屋內的人便開門。一開門,拿燈籠的人走進,屋內有一油鼎,一人手中拿著「軟餅」,放下,滋滋地響,圖個好意頭。拿燈籠的長輩,開始做著四句,說著好意義好兆頭的話……
2、汕頭的風俗
汕頭的春節初二要回娘家,初七要吃“七樣羹”,冬至時要吃冬節丸。春節用紅色盤子裝滿象徵“大吉大利”的桔子、糖果等放在廳中大桌上,初二回娘家吃頓午飯,俗稱“食日晝”,晚飯前趕回婆家。
汕頭的風俗
初二是“女婿日”,女兒們紛紛帶著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發一次紅包。
七樣羹指芥菜、厚合、芹菜、蒜、春菜、韭菜、芥蘭等蔬菜同煮,寓意:新(芹)春發(蒜)大財(大菜),久(韭)合各人(芥蘭)。
冬節丸是用糯米粉製成。冬至當天,潮汕家家戶戶全家老幼都要搓冬節丸,搓完即煮即食,人越多越好,象徵團圓,喜慶滿堂。
3、汕頭的風俗是怎麼樣的?
汕頭的風俗是如下:
1、功夫茶
品功夫茶是汕頭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在汕頭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
2、剃胎發
在汕頭大部分地方,嬰兒出生滿月時,長輩要為其剃胎發。也有些地方是在嬰兒出生12日時進行。新生兒的第一次剃頭歷來被看作是一件喜事,剃了娘胎里帶出來的胎毛,終於可以「從頭開始,重新做人」了,因而剃胎發的儀式嚴肅而隆重,講究一定的規矩。
3、七樣菜
七樣菜是汕頭民間頗具特色的一種食俗,這種用七種不同品種的蔬菜煮成的菜餚,有「新春發大財」的寓意。雖然味道比較怪,但主要是為了過年圖個吉利頭。
4、打油火
「打油火」是汕頭入厝的一種風俗,建了新宅,入宅居住,主人必須請師公來屋內做法一次,驅去室內邪煞之物,以求合家居住平安。這是汕頭鄉下入厝的驅鬼儀式,俗稱「打油火」。
5、出花園
出花園是指當男女孩長到15歲時,便接受這樣一種儀式的洗禮。關於「出花園」一語的由來,普遍認為未成年的孩子在一個五彩繽紛的花園里,直至15歲到來,宣告童年時代向另外一個時代的轉變,所以要從「花園」中踏出,走向成年的門檻,從此要對自己,對社會負責。
4、汕頭的風俗習慣
1.農歷正月初七吃七樣羹:七樣羹又稱七樣菜,七寶羹或七種粥,是潮汕、閩南地區春節時獨具特色的一種傳統食俗。七樣羹是指:大(芥)菜、厚合、芹菜、蒜、春菜、韭菜、芥蘭等蔬菜同煮,寓意:新(芹)春發(蒜)大財(大菜),久(韭)合各人(芥蘭)。
2.冬至吃冬節丸:潮汕冬節是廣東省潮汕地區的傳統節日。在潮汕,冬節也算是一年中的重大節日之一。潮汕冬節有很多民俗文化活動,如祭祖、謝神、掃墓、吃糯米丸等。
3.請青娘母做四句等婚娶習俗:潮汕男女嫁娶舊俗,一定要舉行各種儀式,女家要專聘一位如戲劇中的賓相一樣的老婦女來主持各種儀式,這位老婦女叫做「青娘母」。青娘母在主持各種儀式中要唱祝頌語叫做「四句」,也稱青娘歌。
4.吃丁酒,出花園等生育習俗:過去潮州的宗法習俗,只有生下男孩,才算添丁。並且必須舉行熱鬧非常的「上燈」活動。凡是生了男孩的人家,在農歷正月十三日家人就可以挑起一對大紅燈掛在祠堂的燈架上,象徵家中添了丁。
在元宵燈節期間,每天晚上,抱著孩子到祠堂前接受鄉下的祝賀。除了掛燈外,還要在祠堂前懸掛八屏大花燈,或搭戲台做紙影戲,讓村裡的人觀賞,娛樂。
5.搬塗戲,賽花燈等游藝民俗:元宵節前後,展出各種彩燈,爭奇斗勝,謂之「賽花燈」。
6.好事送禮成雙,歉事送禮奇數等交際禮俗:生活中,人們好事或者喜事送禮一般都要「一對」,「一雙」,很多成箱裝的物品也都是成雙的,這都寓意著好事成雙之意。
7.信奉媽祖 :傳說福建湄洲民女林默,她仙逝之後於海上屢救風浪中之漁民。海上作業者崇敬她,稱她為「媽祖娘娘」,林姓者則稱她為「姑娘」,供上神位,建廟祭妃,因而行船者初一,十五在舟中祭拜媽祖,每年三月廿三為「媽祖生」,隆重祭拜。
8.五穀爺:也叫五穀母,潮汕民間崇奉的農業祖像。傳說五穀神是教民種五穀和嘗百草教民治病的神農氏。每年六月十五和十月十五早晚稻收成後,農民用米筒裝滿白米,貼一圈紅紙便算是五穀神位,進行祭拜。俗稱五穀爺(母)神誕。
(4)汕頭房子的風俗擴展資料:
1.七樣羹是潮汕地區民間頗具特色的一種食俗。"七樣羹"即由7個不同品種的蔬菜煮成一鍋吃,由來已久。相傳,宋朝有一京官遭到奸臣陷害,被貶江南。正月初七這天,他來到榕江邊一個偏僻荒野,頓覺頭暈眼花,飢餓難忍。
只好就地採摘了幾樣野菜,煮成雜菜湯聊以充飢,剛吃完,頓覺眼睛明亮,渾身有了力氣,後來該官員復職高升,憶起當年在江南嘗過的救命野菜共有七種,於是讓家人每年正月初七務必隨便取七樣不同的蔬菜,煮成「七樣羹」而食。
2.潮汕冬節丸分為兩種:一為常見的糯米丸,一為用粳做的尖米丸,用粳米粉加水,揉成長條,用剪刀斜剪下,兩頭尖尖如白米,主要流行於揭陽一帶。
參考資料:
網路——汕頭
新浪網:汕頭風土人情
網路——七樣羹
網路——丁酒
5、汕頭市澄海區搬新家有哪些風俗?
看日子,問老爺,做桌請人。我就知道這些。
6、請問汕頭的名風名俗有哪些?春節的比較好,要具體一些。最好再加上飲食風俗和工藝品之類的。
各民族春節風俗
漢族——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滿族——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桿,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里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春節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
朝鮮族——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鬥」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綉有雲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賽。
蒙古族——五更吃餃子、放鞭炮與漢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然後青年男女跨上梭馬,騎串蒙古包,先給長輩們叩頭祝願,接著喝酒跳舞,隨後串包男女還利用這一機會廷行賽馬比賽。
納西族——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並與別村競賽。城市、鄉村都辦燈會 燈會節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綉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節期間集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以而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
苗族——把春節稱作「客家年」,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除夕歲守夜。子夜過後,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結伴遊覽名勝古跡,或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
壯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間習慣包粽子過春節。節日期間還要組織豐富多採的民族文體活動慶祝,唱「採茶」、舞獅龍、跳打扁擔舞、鬧鑼、打陀螺、賽球、演地方戲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燭到井邊燒拜,叫「買新水」,藏族婦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從河裡背回「吉祥水」。認為初一的新水可以帶來福音和好運,能保一年的吉利。
東鄉族——喜歡在春節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
羌族——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麵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後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
鄂溫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別是對自己的長輩和親戚必須在初一那天去磕頭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個較大的房子里盡情地快樂,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這個娛樂晚會,由婦女們先開始跳或唱,接著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來。
達斡爾族——正月初一,天亮起來,婦女准備早餐,男人燒香拜天拜地拜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賜太平豐年,拜完神,向長輩敬酒叩頭接受老人的祝詞。吃完水餃,穿起新衣服,近親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長輩年老者帶領,按輩份高低進行各種娛樂活動。
哈尼族——除夕婦女忙著做糍粑,小夥子上山砍竹子,搭鞦韆架。不論男女老少,春節里都喜歡盪鞦韆。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圍坐在火塘旁,整夜守歲。大年初一天剛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奔向河邊去挑水,誰最先挑回頭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預兆豐年。
瑤族——節日期間,人們聚在一起,觀看風趣別致的「耕作戲」。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農夫,一人扮擴鋤農民,三人邊舞邊歌,表示慶農業豐收;青年男女則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蘆笙,彈月琴,唱山歌,尋找意中人。
景頗族——春節期間舉行「打靶」比賽。初一早晨,人們紛紛聚到賽場上,姑娘們把自己綉的荷包掛在竹竿頂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細線算神槍手,姑娘們便獎給神槍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拉祜族——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是雲南拉祜族的「擴塔」節(拉祜語為春節)。除夕,每家每戶要做象徵太陽、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爭先恐後跑到泉邊,迎接象徵純潔、幸福的新水,以先得為快。同時,帶著禮品走村串寨、訪親問友。
望採納。
7、潮汕地區(汕頭)有婚嫁習俗
潮州婚嫁習俗
潮州婚俗大抵效古六禮:潮俗稱納采為「提親」,問名呼為「合婚」或「合八字」,納吉稱為「定親」或「(扌克)定」,納征呼為「送聘」、「行聘」,請期呼為「擇日」、「擇吉」,親迎呼為「迎親」。
提親
提親,亦稱求婚。即由媒人到男方提親,或由媒人先到男方介紹女方情況,男方認可再到女方提親。
合八字
合八字(合婚),舊俗的合婚有兩個環節,雙方提親認可後,即由媒人把女方的姓名、生辰八字、籍貫、祖宗三代寫成庚帖送交男方。三天內若男方家裡沒有發生意外或不吉祥的事,如碰破碗、鍋等,這叫做「三日好」。有這個好兆頭,男方才答應互換庚帖。換了庚帖再各自請人合婚,確認男女雙方是相生還是相剋,如果相剋,婚事只好告吹。
當代人崇尚自由戀愛,雖然青年男女早已擺脫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習俗,交換庚帖這一舊俗也已被廢棄,但不少人還保留「合八字」這一環節。
定親
合「八字」擇吉後,就進入了定親階段,即由男方備禮物到女方定下親事,也稱「(扌克) 定」。禮物通常是金耳環、金戒指、金項鏈等金銀首飾,還有白糖、面條,這是訂婚的信物。女方要有回禮。男女雙方都要給親朋鄰里分送糖果餅食,告知親事已定。
送聘
定親後便行聘禮。行聘,亦稱送聘。過去的聘禮,富有人家是金銀、彩緞、豬羊、酒果;貧者則是檳榔、雞酒而已。潮州人把檳榔當作吉祥如意的象徵,這是甚有特色的行聘禮物。
當代的聘禮包括實物和現金,實物必備四式以上:白糖、面條、大吉(潮州柑)、金銀首飾、衣服布料、餅食等,但不能為奇數,務必偶數。現金也稱為聘金,分一份、二份、四份不等,但都是成倍數的。在送聘中,女方要有回禮,即把聘禮中的餅食部分退還,並回贈鴛鴦蕉、桔、豬心等。鴛鴦蕉即並生的香蕉,象徵百年偕老,也有招財進寶的意思;桔諧音「吉」,象徵大吉;豬心(一半留在女方)象徵同心。雙方這時還要用對方禮物中的餅食鄭重其事地分贈給親朋鄰里,報告結婚喜事,親朋鄰里也要回贈禮物表示祝賀。送給新娘禮物,這叫「送花粉」。
擇日
擇日。行聘禮後,男方就要選擇結婚的日期,並轉告女方,包括通知女方什麼時候剪裁結婚禮服,什麼時候「挽面」(開臉,即用線絞去臉上的汗毛),什麼時辰沐浴,什麼時辰迎娶等。潮州人所選擇的時辰大多在深夜裡,潮俗保持深夜迎親的婚俗,實是遠古的遺風。在古時候,婚禮總是以昏為期,因此迎親一定要在黃昏之後,甚至深夜。
迎親
迎親,這是新郎到女方家迎娶新娘的儀式,也是婚禮中最主要的程序。舊俗迎親有兩種:一種是新郎迎親,另一種是男方請「好命人」代迎,當代大多是新郎自己迎親。在迎親前前後後整個過程中,女方男方各自要舉行一些習俗活動,包括以下幾方面:
洗花水
臨嫁前,新娘要用仙草、石榴花等十二種花草泡水沐浴,浴後穿上「五裾齊」的上衣,也稱「上轎衫」,意取五福齊全。有些地方的新娘在沐浴後,要坐在浴盆里吃下兩顆熟雞蛋,以祈婚後產育順利。而且,新娘穿的衣服里里外外都不能縫上袋子,意在不把父母的幸運帶走。
分錢米
迎娶之前,新娘要「分錢米」,即把一大堆混有錢幣的大米,均分給家中兄弟姐妹,表示把財富分給大家。在饒平海山鎮,分錢米習俗是由母親在簸箕或竹篩中放上錢米,用力搖簸箕,邊搖邊念:「簸圓圓,簸後兒孫大有錢;簸勻勻,明年抱個男外孫。」然後把錢和米分給新娘的兄弟和新娘各一份,新娘拿後裝入一個特別製作的肚兜,將錢米放在夫家的米瓮里。
吃半碗飯
新娘出門前的早上,娘家會煮一頓四道菜或九道菜式的早飯供新娘享用,其中必定有煮豬腸、豬肚、鹵菜及好合菜等四款尋常菜式,而給新娘的飯要裝得滿滿,但新娘子只可吃一邊(即半碗),表示出嫁後,也要有餘錢留給娘家。
安床
迎親前,新郎在布置新房時,要舉行庄嚴的「安床」儀式。安床要選擇吉日,床頭朝向也有個講究。安床完畢,要將一條「安床大吉」和「麒麟到此」的條聯貼在床上,然後叫一個男孩到床上躺一會,意味著早生貴子。
接新娘
結婚當日,新郎到新娘家,用自行車、摩托車或汽車把新娘載回,伴娘、阿舅(新娘的兄弟)伴新娘而至。阿舅要備有禮品到男方家,這禮品除要有雌雄雞一對外,特別要備上一瓶燈油,其意為男方「添丁」,現在,有的用化妝油代替燈油。小舅子到了親家家裡,會受到熱烈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