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溪的風俗
1、關於岑溪的風俗
岑溪民風典故:
據《筋竹鎮志》、《岑溪縣志》、《岑溪風俗》載,明朝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兩廣瑤亂,禍及岑溪羅定。時有廣東南海人區昌任岑溪典史。叛亂瑤民攻破岑溪縣城,區昌隻身逃命,赤腳前往藤縣五屯請狼兵入岑救急。狼總覃材鎮領兵入岑平叛,伴民耕種。覃將軍和瑤王之女莫一娘娘,從仇敵化為夫妻,成為千古傳奇。覃將軍在壯族的周一娘娘,瑤族的莫一娘娘的支持下,岑溪出現太平,瑤壯漢民族和好通婚。各姓族的漢人,壯人,不斷進入岑溪。覃材鎮將軍和周莫二位靈娘身故後,岑溪城鎮村寨,各姓族聯合建廟紀念。改革開放之後,部分民間習俗恢復。岑溪市區、筋竹、大業、誠諫、歸義、水汶等地尊覃官敬靈娘的廟宇香火不斷。每年九九重陽節,兩廣香客雲集廣西岑溪市筋竹覃官山舉辦習俗活動。景點地址:筋竹鎮往東國道3公里,至沙糖桔山莊公路2公里。
2、岑溪上燈風俗
岑溪上燈風俗
岑溪上燈風俗,粵語中「上」是「掛起」之意,「燈」通「丁」,為延續香火之意。「上燈」相當於告知他人或祖宗自家已添男丁,家裡人都要為其舉行「上燈」儀式。以下分享岑溪上燈風俗。
岑溪上燈風俗1廣西梧州岑溪市上燈節,全國絕無僅有的特色習俗!
「上燈」的風俗始於漢朝,曾在兩廣地區非常流行。如今在廣西岑溪、藤縣、容縣、富川、桂平等桂東地區及廣東省部分地區延續了這種風俗,尤以廣西岑溪市舉辦的「上燈節」最為隆重、氣氛最濃。
上燈節的由來
粵語中「上」是「掛起」之意,「燈」通「丁」,為延續香火之意。故生男孩亦稱為添丁,諧音「添燈」,俗謂「上燈」。「上燈」相當於告知他人或祖宗自家已添男丁,延續香火,添丁發財。
「上燈」又叫狀元燈,在岑溪有雲遮中秋月,雨灑狀元燈一說。中國在清朝以前,只有男兒才可以考科舉取功名、中狀元,女孩只能待在深閨中。
所以這千百年來,男孩出生後的第二年正月初十,家裡人都要為其舉行「上燈」儀式,祈禱男孩一生幸福,考個功名回來光宗耀祖。若是正月初十前出生未滿月的男孩,要到下一年的正月初十才掛燈,這就叫「上老燈」。
這個傳統民俗節日只為男孩舉行,含有一定封建思想。岑溪人確實也有些重男輕女,正所謂女子無才便是德啊。
如果窮人家的孩子,無法同時供養兩個孩子上學,那輟學的大多是女孩子,然後早早要去外地打工,補貼家用。
在岑溪第一胎生的女孩,有的家人會要求再生一個男孩。有的生了三五個女孩,還沒追上一個男孩,會一直生直到生出男孩為止。在這里生不出男孩子的女人被認為是沒有福氣與福分的。
我們是這樣慶祝「上燈節」的
上燈節為期六天,分為上燈、暖燈、落燈。
在正月初十零時開始「上燈」。
從自己的家門開始放鞭炮,一直放到本村社根,祭拜之後將花燈盞懸於燈棚。
負責寫族譜的長輩見到花燈後,就會把花燈上男丁的名字寫到族譜中。
上燈人家一般會買3盞燈,分別掛在社主公、祠堂、正屋廳堂。現在大多簡化為兩盞,一盞掛在廳堂,一盞掛在家鄉村裡所屬的寺廟即可。
每盞燈里會包兩顆卵石,表示後繼有人,可以傳宗接代。
以前的花燈都手工製作,用彩紙和竹條做成圓形、六角形或八角形的燈籠,裡面掛一盞小油燈。
現在市面上有現成的商品,今年最熱銷的花燈是一款走馬燈,漂亮極了!燈中置一轉輪,輪上繪有山水、花鳥、人物等各式吉祥喜慶的彩色圖案。
正月初十到十六「暖燈」。
早晚都必須到社根上香、添油,一則保證花燈日夜不熄,二則以表添丁祝酒、香火不斷之意。
時下花燈是可以通電的。以前物質貧乏的六七十年代,多是煤油燈,每天早晚要虔誠地添加煤油。保持油燈長明不息到正月十六。
保持油燈在這六天里長明不息是很重要的。假如在這六天里有一盞油燈息滅了,就表示這個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會身體健康的災難,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所以家長會在這六天里早晚虔誠地添加煤油保持油燈長明不息,虔求神靈、社主公和祖宗的保佑,保佑這小男孩兒聰明伶利、健康快樂成長。
正月十六「落燈」。
殺雞俸神。到了十六這天早上俸過神,把初十在社主公上的燈奉回家來,這個上燈節才算完滿結束。
這更是一個全民飲酒日
上燈酒是眾人酒,家家戶戶有男孩的都同時擺酒。
這一天,街上行人稀少,不是已經去喝酒就是在去喝酒的路上。
許多店鋪關門,機關單位除了值班,多是「空城計」,這天見面只會問一句話:去哪飲?!
城裡人到各家飯店赴宴,農村人走村串戶飲酒。全家出去飲酒都應付不過來,匆匆「趕場」日飲幾處!
今年我們八零後生育高峰,一胎二胎,親戚、小學、初中、高中同學。好在我們年輕一輩,沒有那麼在意,有幾個朋友的我今天初八就開始飲了,坐一起聊聊天,實在安排不過來的就只能微信發紅包慶賀了。
以前老一輩會買童裝作為禮物,我們現在都比較懶,主要對衣服品質要求也高了,擔心買的衣服不合對方心意,都給紅包了事。
岑溪目前人口95萬(2015年統計數據),也就是說這一天近百萬人口同時飲酒,如此大規模的「全民飲日」,簡直可以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啦!
在其他城市做個燈會、燈光節要策劃來聚攏人氣,岑溪完全不用策劃,民間自發全民慶賀「上燈節」,這才是最酷炫、最具吸引力的燈節。
岑溪上燈風俗2今年燈酒不趕場——正在悄悄改變的岑溪民俗上燈節
正月初九、初十,是岑溪的上燈節,這是一個在全廣西,乃至全國絕無僅有的傳統民間節日。上燈節的來歷、盛況,在岑溪眾多文史資料里有詳細記載,在此不再贅述,今天要說的是,今年的花燈節,對比以往,已發生了許多變化。
以往,上燈節有「全市飲日」的美稱,初九初十,家家戶戶都到有燈酒的親朋戚友家喝酒祝賀,有時竟然多達七八家,分身乏術,只好趕場——這家飲了飲那家。兩天下來,趕個七場八場,人情行通,主賓歡顏!
可是,飲完燈酒,卻是身心疲憊,苦不堪言。累啊。
於是乎,在網路信息發達的今天,終於有人在上燈節之前,開始在朋友圈對飲燈酒發感慨吐槽了。
有才的岑溪人,把累人的'燈酒和各鄉鎮串在一起,很有鄉土特色。也有的吐槽繁重的人情來往,真有意思!
網友們頗有岑溪特色的打油詩,說出了多少人的心裡話啊。而實際上,岑溪人正在用行動,改變著這個傳統。許多人都表示,今年燈酒不趕場!他們初九去一家,初十去另一家,絕不會再像過去那樣,每家每場必到。至於已報了飲的,人情必定到——現在微信紅包,簡單得很!
另一個發生改變的,有些有燈酒的人家,也不再像以前那樣,逢熟人都報飲,圖個熱鬧排場。今年他們除了至親,普通朋友都不報飲了。這並非冷落看不起誰(過去會有這種誤解),而是他們考慮到,花燈酒是眾酒,報了飲會令對方為難,會讓對方趕場,著實是為對方著想。
這些悄然改變的人情往來,並沒有影響到燈酒的熱鬧,更沒有影響到親情友情。相反,透過這些改變,我們看到了岑溪人更加富裕、更加文明、更加超前的生活方式。我們應該為家鄉人點贊!
岑溪上燈風俗3喜慶上燈之岑溪上燈節的由來
上燈---其實這燈又叫狀元燈,並不是岑溪人重男輕女,而是中國在清朝以前,只有男兒才可以考科舉取功名、中狀元,女孩只能待在深閨中。所以這千百年以來,岑溪人的誰人家中生了小男孩兒,都會集中在來年的正月初十這天上燈,親朋戚友齊來慶祝,祝賀這小男孩兒聰明伶利、健康快樂的長大,考個功名回來光宗耀祖。因此這個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上燈的人家要買 3 盞燈,在初十日零時,將五彩紙扎的花燈一盞點在社主公處,一盞點在祠堂里,一盞點在家裡的正屋廳堂。時下點在正屋廳堂的花燈都是可以通電的,插上電源一直到十六這天才拔下電源,所以十六這天叫落燈。在物質貧乏的六七十年代,正屋廳堂、社主公和祠堂里的燈都是用煤油燈的多,每天早晚要虔誠的添加煤油。
保持油燈長明不息保持油燈長明不息到十六這天。保持油燈在這六天里長明不息是很重要的,假如在這六天里有一盞油燈息滅了,就表示這個小孩在成長的過程中會身體健康的災難,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所以啊,家長會在這六天里就會早晚虔誠的添加煤油保持油燈長明不息,虔求神靈、社主公和祖宗的保佑,保佑這小男孩兒聰明伶利、健康快樂的成長。
因為在一年當中,總有親朋戚友家有男孩出生的,正月初十就變成了岑溪全民的飲酒日。在這喜慶的日子,就算家中很貧窮的人家也會向親朋戚友借來錢物擺上二三桌。有錢人家就是幾十上百桌。親戚朋友都帶禮物來道賀,主家設宴招待,是謂請燈酒。也有在正月十二和十六去飲的,十二這天又叫賀燈,十六叫落燈,這二天主家也是要殺雞俸神的。
現在的縣城市區里的人都多是老家在鄉村的,如果有孩子上燈,就讓父母在家設宴宴請老家的親戚朋友們,自己在城裡的酒家飯店宴請離城裡近的親戚朋友同學。到了十六這天早上俸過神,把初十在社主公上的燈奉回家來,這個上燈節才算完滿結束。
3、岑溪傳統文化的作文
昔日的年畫、鞭炮和祭祖活動了無影蹤,中國人最傳統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漸被一次年夜飯、一台春晚和幾條拜年的簡訊所取代。然而,安靜的新年只是中國傳統文化流失的一個表現。當韓國的端午祭申遺成功,當我們內蒙古族的馬頭琴成為蒙古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成影戲成了印度尼西亞的「傳統」,當埃及和韓國在爭奪中國造紙術的發明權時,每一個中國人都應當在情人節的玫瑰和聖誕節的鈴聲中覺醒。我們應當重新回顧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那昔日的輝煌為什麼如此輕易的被我們遺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華的文化有深厚的歷史背景,那是幾千年來的沉澱和積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風都有著其最獨特的傳說和文化背景,每一個節目都有上古的史載和存在流傳的價值。西方簡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國文化的橫深和縱深是不容許被遺忘和取代的。在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的時代背景之下,每一個中國人,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有責任深思中國傳統文化得以保存並流傳的方法。在某種意義上,那是中華民族得以穩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個以禮治國的民族得以豐富和充實的出路。
雖然那瑰寶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著,但我們還是看到關注的目光正移向它們。
舉世矚目的奧運會開幕式便是最好的例證,在那次盛會上,我們看到了千人擊缶的恢宏場面,我們聽到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古誦,我們被崑曲的悠揚感動,我們被活字印刷術的精妙而懾服。張藝謀傾盡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個文化悠遠的東方古國,也向每一個中華兒女訴說了傳統文化的價值和珍貴。
當越來越多的省份開始把民俗民風申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新年的鍾聲敲響時我們又可以聽到喜慶的鞭炮聲和飛舞的秧歌綵帶時,當在傳統節日里我們都有機會去重溫過去的習俗時,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不再是個讓人永遠擔憂的問題,中華兒女終會將每一個傳說每一處風俗留給後人,手手相承。
我們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4、廣西岑溪的春節風俗習慣
正有節、牛娘戲、搶花炮、上燈節
「牛娘戲」亦稱牛戲、地戲或長衫戲,解放以後定名為牛娘戲,是岑溪市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戲,牛娘戲中有說、有唱、有戲,娛樂性很強,深收當地農民喜愛。牛娘戲是在當地民間歌舞「舞春色」基礎上衍變而成。每逢春節前後,當地群眾自發開展迎春活動,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舞春牛」是活動的中心。「舞春牛」由二至四人拉著一個披上畫有圖案的彩布裝扮的牛形,至各家各戶拜賀新春,邊舞邊唱。最初只唱些禱祝之詞,由一人主唱,二至三人幫腔伴舞,有時有些即興的表演。後來,漸次向娛樂方向發展,演唱內容不僅限於祈神祝願,還編演了一些有故事情節的生活片斷,一般是表現農事勞動過程,如耕田、播種、插田等,稱為「插戲」,開始由歌舞向戲劇形態發展,但「舞春牛」或「插戲」的演出,都離不開牛公、牛婆兩個角色,後來「插戲」成分不斷擴大,終至脫離「舞春色」而獨立進行。據口碑資料:清乾嘉年間藝人梁麗堂、李世釗等把一些佛經故事和廣東傳入的木魚、南音唱本改編演出,並建立了梁麗堂班。這是最早的牛娘戲班。以後又逐漸有過不少班社。光緒末年(1908年),由莫華釗組建的集慶堂班,是最有影響的戲班,該戲班的著名藝人莫玉芳(人稱「玉姐」)在演出時吸收了民歌小調,豐富了牛娘戲的音樂。20年代以後,有廣東粵班演員來到岑溪,加入了集慶堂班,便將廣戲的演藝傳授給牛娘戲演員,牛娘戲吸收了廣戲的表演程式及服飾裝扮,向更成熟階段發展。至40年代,因當局禁賭,戲班演出受到很大影響。解放以後,牛娘戲得到恢復和發展,60年代以後建立了專業性劇團,並創編了一些現代題材的新劇目,其演出影響日漸擴大。牛娘戲唱腔為聯曲體制,有[採茶調]、 [春牛調]、[賀年調]等少數幾個唱腔和簡單的鑼鼓過門。從70年代始,岑溪縣文藝隊在創作演出新劇目的同時,對其音樂不斷改進和創新,將原來民歌體單句式的唱腔改為上下句演唱。主要唱腔是[牛娘調],句式多為七字句,少量的為五字、十字或長短句結構,常用的「羅」、「呀」、「你」、「個」、「都」、「道」、「又」等襯詞,並無明確含義,只是演員的演唱習慣,但顯得較為口語化。70年代經唱腔改革,除保留上句末尾加「羅」字外,其它襯詞全部取消。原來只用鑼鼓伴奏以掌握節奏,烘托氣氛。後來借鑒粵劇增加了大笛、橫笛、二胡等,70年代增加了高、低音二胡及大、小提琴、三弦及手風琴等。樂隊也從3人變為大樂隊伴奏。岑溪人風俗習慣——正月初十上燈節——請親朋戚友飲酒每年正月初十至十六日(十五元宵節過後),是岑溪市特有的上燈節(糯垌鎮有部份村,安平鎮,是正月初九日)即,凡是上年度生育男孩的家庭(如果是當年農歷新年生的男孩子,則要明年再上燈,或稱為上老燈),東家到集市上買一盞燈(有人捨得花錢買較精緻五彩燈(價格一般在100多元);有人則隨便買一盞竹篾紙扎的普通燈(價格一般在50元以下),邀請親朋戚友,或街坊鄰居(一般是每戶一人,可帶小孩)前來飲酒,以祝福孩子健康成長。請燈酒,城市的,多在酒店舉行;鄉村的,大多在家中舉行。如初十當天來不及喝酒的,在正月十六晚補請飲酒。這晚喝酒過後,稱為落燈,請飲酒程序即告結束。這顯然是重男輕女的社會現象。可是,從古至今,已成為岑溪人的風俗習慣。如,南渡街陳姓家庭,去年(戌子年)其兒子一胎生育雙孖仔,今年(己丑年)上燈時,還特邀筆者為其撰寫雙胞胎上燈詩聯呢!
5、岑溪的春節習俗?
廣西岑溪的春節風俗習慣和中國的大部分都相同,最有特色的就是正月初十上燈節。
正月初十(糯垌鎮有部份村,安平鎮,是正月初九日),岑溪上燈節。上燈節是岑溪市優秀的傳統文化民間習俗,文化內涵非常豐富,在全國獨一無二。所謂上燈,是岑溪的一種習俗,男孩出生後的第二年正月初十,家裡人都要為其舉行「上燈」的儀式,祈禱男孩一生幸福,同時以示這家添丁,增添了香火,後繼有人了。但在正月初十前出生未滿月的男孩,要到下一年的正月初十才掛燈,這就叫「上老燈」。上燈是我家鄉的傳統習俗,也是重男輕女的陋習,已經有了悠久的歷史了。就是在文革那時「破四舊,立四新」的年代,曾經出動數以千計的三級幹部民兵也阻止不了!看來用行政命令,用暴力都無法阻止延續了千百年的習俗,這是一道風景,也是一大奇觀!
每逢正月初十上燈節前後,這里全市會出現三大奇觀:第一奇觀是節前街上花燈滿街賣。這是上燈人家要必需買的。以前是手工紙扎的,上面有走馬燈,有謎語,極具特色。現在手工鮮有了,都是買現成的商品。一般至少要買兩盞燈:一盞掛在廳堂,一盞掛在家鄉村裡所屬的寺廟。每盞燈里要包兩顆卵石,表示可以傳宗接代了。第二奇觀是節前童裝成行成市。這是赴飲者買的。上燈節,上燈人家會邀請所有的親戚朋友飲酒,而飲酒者一般會給男孩買點禮物,而禮物普遍以衣服居多,當然還會有其他的如童車、玩具等適合男孩的用品,所以就出現這一奇觀。第三奇觀是全民飲酒,規模之大,范圍之廣,在全國恐怕是絕無僅有的。誰都會有小嬸大姨,三姑六婆,七叔八舅,也就是親戚朋友中多有添丁的,都會去飲酒,也就成了全民皆飲!這個奇觀全國罕見,可謂絕無僅有!這一天,許多店鋪關門,機關單位除了值班,多也是「空城計」,人們見面打招呼也是與上燈飲酒有關。城裡人到各家飯店赴宴,農村人走村串戶飲酒。街上變得行人稀少,路上都是趕去飲酒匆匆的行人的。有的人全家出去飲酒還應付不過來,而要匆匆的「趕場」--一日飲幾處!全市的大小飯店,全一個月前就訂了酒桌,全都爆滿。少則十幾桌,多則上百桌。有的酒店擺四輪,上午9點開桌,12點一輪,下午3點又開桌,6點又一輪。這一天,是全民的「飲日」,忙壞了主家,也忙壞了客家,酒店飯店更是忙!我孤陋寡聞,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沒有這大規模的飲酒,國內國外有沒有象這樣的全民「飲日」,可以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了!
6、上燈節是什麼節日?
上燈節是中國傳統民俗節日。「上燈」的風俗始於漢朝,曾在兩廣地區非常流行,如今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岑溪、藤縣、容縣、富川、桂平等桂東地區及廣東省部分地區延續了這種風俗,尤以廣西岑溪市舉辦的「上燈節」最為隆重。
通常上燈節為期五天,分三個步驟,在正月初十零時開始「上燈」,正月初十到十六「暖燈」,正月十六「落燈」。某些地區在正月初九或十一或十二或十三「上燈」,正月十五或十六「落燈」。
上燈節的由來
粵語中「上」是「掛起」之意,「燈」通「丁」,為延續香火之意。故生男孩亦稱為添丁,諧音「添燈」,俗謂「上燈」。「上燈」相當於告知他人或祖宗自家已添男丁,延續香火,添丁發財。
「上燈」又叫狀元燈,在岑溪有雲遮中秋月,雨灑狀元燈一說。中國在清朝以前,只有男兒才可以考科舉取功名、中狀元,女孩只能待在深閨中。
所以這千百年來,男孩出生後的第二年正月初十,家裡人都要為其舉行「上燈」儀式,祈禱男孩一生幸福,考個功名回來光宗耀祖。若是正月初十前出生未滿月的男孩,要到下一年的正月初十才掛燈,這就叫「上老燈」。
7、急急…請問,廣西省岑溪市三堡鎮結婚或者見家長有什麼風俗習慣,比如,看人,看家,訂婚,結婚,………有
鄉俗,第一次相親或是見女方父母都需要帶見面禮的。至於見面禮的內容或是封包或是食品,現代的家長對具體的東西好像就沒有多少挑剔,不過當然是喜慶一些好,還要看節慶活動是否適宜。隨禮的話也要講究一些民俗
8、岑溪春節風俗作文 150左右
盼望已久的正月十三「上燈節」終於到了。晚上,媽媽和面,奶奶拌餡兒,不一會兒,一鍋又白又滑的湯圓就浮出水面。我和爸爸狼吞虎咽地吃了幾個湯圓,就急匆匆地跨上摩托車往大街上趕。你要問我為什麼這么急呀?當然是去觀花燈看禮花嘍!
今晚的大街,可熱鬧了。「飛」到街上,眼前的情景只有一個字可以形容:多。人多、燈多、攤多。到處都是人,有做生意的人早早來到擺好攤位,有的開車從好幾里外趕來,還有的小孩騎在爸爸脖子上,手拿著糖葫蘆邊吃邊看;街上的花燈種類繁多、設計新奇、造型各異。
人群中,最開心的要數小孩子們了,他們每人手裡都有一盞燈。這些各式各樣的燈真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有拉的、有提的,甚至還有戴的------因為今年是鼠年,鼠燈自然最受孩子們的親睞。看,那邊一個小女孩身後拉的花燈多有趣:一隻金鼠推著一輛裝滿元寶的小車,興高采烈地走著,邊走還邊唱著:「恭喜你發財,祝你更精彩……」元寶堆里的小老鼠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探出頭來,小腦袋有節奏地搖晃著,真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