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元宵節節日風俗小報

元宵節節日風俗小報

發布時間: 2022-08-31 21:03:51

1、元宵節手抄報內容

可以寫一些關於元宵節的風俗跟來歷。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據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日元寶。元宵即湯員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2、元宵節手抄報

春節還未走遠,元宵佳節豐富多彩的活動又來「鬧」新春。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元宵節手抄報,希望大家喜歡!

元宵節手抄報1

元宵節手抄報2

元宵節手抄報3

元宵節手抄報4

元宵節手抄報5

元宵節手抄報6

元宵節手抄報7

元宵節手抄報8

元宵節手抄報9

元宵節手抄報10

元宵節手抄報11

元宵節手抄報12

元宵節手抄報13

元宵節手抄報14

元宵節手抄報15

元宵節手抄報16

元宵節手抄報17

元宵節手抄報18

元宵節手抄報19

元宵節手抄報20

元宵節手抄報21

元宵節手抄報22

元宵節手抄報23

元宵節手抄報24

元宵節手抄報25

元宵節手抄報26

元宵節的由來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就有了。據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在國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而為人所知。

元宵節的漢族民俗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鬧花燈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此節日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燈習俗,故也稱燈節。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在山西的縣城一級城廓甚至鄉,鎮中,這些居民集中地,繁華熱鬧區,在正月十五到來之前,滿街掛滿燈籠,到處花團錦簇,燈光搖曳,到正月十五晚上達到高潮。正月十五的「觀燈」已經成為山西民間群眾自發的活動,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著觀燈的群眾。太原一帶,太谷縣的燈是很有名氣的。太谷的燈,以品種繁多、製作精巧、外觀引人出名。

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燈謎增添節日氣氛,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

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舞獅子」始於魏晉,盛於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綵球等動作。

劃旱船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於船中一樣,手裡拿著槳,做劃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著表演,則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樂。劃旱船流行於中國很多地區。

逐鼠

逐鼠是一項元宵節期間的傳統民俗活動,始於魏晉時期。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傳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

《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十五的時候,有一個神仙下凡到一個姓陳的人家,對他們說:如果你們能祭祀我,就讓你們的桑蠶豐收。後來就形成了風俗。

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占眾事。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此俗流行於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於記載。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始歸。

元宵節的故事傳說: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准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 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裡張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家裡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我國各個朝代的元宵節

唐朝:在國力空前強大的唐朝時期,元宵賞燈十分興盛,無論是京城或是鄉鎮,處處張掛彩燈,人們還製作巨大的燈輪、燈樹、燈柱等,滿城的火樹銀花,十分繁華熱鬧。

宋朝:宋朝燈節更加豐富多彩,元宵賞燈持續五天,燈的樣式繁復多樣,逛燈市更是一件十分賞心悅目的事情。詩人辛棄疾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說的就是宋朝燈節花燈無數,煙花如星雨。那時還興起了猜燈謎,即將各種燈謎寫在紙條上,貼在花燈上,猜中的人還能得到小小的獎勵。這種娛樂益智的活動受到人們喜愛,廣為流傳。

明朝:明朝的燈節持續的時間更長。自初八開始點燈,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以顯示歌舞昇平,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

清朝: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元宵節清朝則只有三天,但是燈火璀璨,燈也更加精緻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元宵節的故事100字

皮影相思

相傳,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死後,漢武帝非常想念她,於是一位宮女就穿上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這位宮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後人做詩:「張燈作戲調翻新,顧影徘徊卻逼真,環佩姍姍蓮步穩,帳前活見李夫人。」說的就是漢武帝思念愛妃的典故,這也是皮影戲的最初來源。

破鏡重圓

隋朝x隊滅南陳時,南陳昌樂公主與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銅鏡,各執一半,作為以後相見的憑證。並約定在正月十五元宵節賣鏡於市,以探對方消息。隋滅南陳後,昌樂公主入楊素府做妾,次年元宵節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個老頭在叫賣半片銅鏡,價錢昂貴,無人問津。徐德言在破鏡上題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楊素得知,成人之美,昌樂夫妻終於團圓。

燃燈七盞

宋代福州有個太守名叫蔡君謨,面對千里餓殍卻要粉飾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節之夜必須燃燈七盞。有個窮人叫陳列,制了一個一丈多高的大燈,上書一首詩:「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窮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消息傳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雙喜臨門

王安石20歲時進京趕考,元宵節時路過一地,一大戶人家懸燈出題招親。聯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不會答,卻記在心中。到京後誰知主考官所出之聯竟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筆就以招親聯作答,得中進士。衣錦還鄉時發現那聯居然仍未有人會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題聯作答,竟又得了個漂亮媳婦,實是雙喜臨門。

袁世凱禁元宵

傳說,竊國大盜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成果後,一心想復辟登基當皇帝,又怕人民反對,終日提心吊膽。一天,他聽到街上賣元宵的人拉長了嗓子在喊:「元——宵。」覺得「元宵」兩字諧音「袁消」,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聯想到自己的命運,於是在1913年元宵節前,下令禁止稱「元宵」,只能稱「湯圓」或「粉果」。然而,「元宵」兩字並沒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買他的帳,照樣在民間流傳。

元宵節古詩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燈

(唐)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 ,一進天上著詞聲。

詩曰

(唐)李商隱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身閑不睹中興盛, 羞逐鄉人賽紫姑。

《汴京元夕》

(明)李夢陽

中山孺子倚新妝,鄭女燕姬獨擅場。

齊唱憲王春樂府, 金梁橋外月如霜。

《元 宵》

(明) 唐寅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 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宵節兒歌

《鬧元宵》

元宵節,真熱鬧,看花燈,吃圓子,

小牛燈,哞哞哞,小狗燈,汪汪汪,

小龍燈,飛得高,小兔燈,跑得快。

《元宵節》

廣場上,真熱鬧,擺滿元宵原材料。

你搓搓,我按按,大家動手做元宵。

比一比,賽一賽,元宵游戲多好看。

《元宵節》

元宵節,月亮圓。圓圓元宵黏又甜。

觀花燈,踩高蹺。大街小巷真熱鬧。

寶寶對著月亮笑,又是一年春來到。

《十五元宵》

十五的月亮園又園,十五的湯圓甜又甜。

十五的鞭炮響響響,點著煙花把歌唱。

十五的燈籠亮亮亮,拿著火燭把迷想。

《元宵好》

元宵好,元宵妙。元宵好吃呱呱叫,

賞花燈,猜燈謎,歡天喜地鬧元宵。

《正月十五》

正月里來正月正,正月十五掛花燈,

耍獅子舞大龍,圓圓的湯圓碗里盛,

你一口我一口,甜美的生活好心情。

《元宵節》

窗外月兒圓又圓,全家歡聚吃湯圓。

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戶戶慶團圓。

《元宵兒歌》

元宵節,月亮圓,圓圓元宵粘又甜。

觀花燈,踩高蹺,大街小巷真熱鬧。

《元宵燈》

元宵燈,真熱鬧。看花燈,吃元宵。

飛機燈,飛得高,兔子等,拉得跑。

小朋友拍手笑!

元宵節作文

作文1

元宵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各個地方都不同,我們家鄉就是扭秧歌和轉九曲,還有放煙花。

早上吃完飯,媽媽就帶我去看扭秧歌,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隆重的場面,鑼鼓喧天,彩旗飄揚,在街上巡演,我就一直跟著,有打花傘的,有拿彩扇的,有大頭娃娃,有坐船的,有劃船的老爺爺,有騎驢的小姑娘還有趕毛驢的小男孩。真的是太好看了,你可別小看了這秧歌,可是傳承了我們陝北的文化呢。

晚上,還有一項主要的節目就是轉九曲,轉九曲的意思就是把去年所有的不順利都甩掉,來年順順利利平平安安。你看,大大的彩門,各種花燈,進去就像迷宮一樣,你的跟著路走才能走出去,如果鑽洞走捷徑路的話,就會下輩子變成小毛驢。所有沒有人鑽洞,大家都非常有秩序的走走笑笑。

最後一個項目就是看煙花了,你看,多美麗啊,把天空弄的絢麗多彩,還有一個就是鐵水打花,好神奇啊,這個是我最喜歡的,還有的煙花像瀑布一樣,真的是太美麗啊。

元宵節真的是太熱鬧了,歡迎大家到我的家鄉來過元宵節,到時候讓大家一飽眼福哦!

作文2

今天是元宵節,家家戶戶都在吃湯圓。元宵節是春節後的第一個節日,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元宵節又被稱為「上元節」、「團圓節」,晚上人們要吃元宵(湯圓),賞花燈,猜燈謎,至清代時,又增加了舞獅舞龍、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

元宵又稱「浮元子」、「圓子」、「乳糖圓子」、「糖元」和「湯圓」。湯圓寓意「團團圓圓」,「圓圓美美」。如果餡料是紅豆沙,寓意則是「甜甜蜜蜜」、「鴻運當頭」、「鴻運連連」。

吃湯圓時,一個是「一帆風順」;兩個是「好事成雙」;三個是「三羊開泰」四個是「四季平安」;五個是「五福臨門」;六個是「六六大順」;七個是「七星高照」;八個是「八方來財」;九個是「鴻運長久」;十個是「十全十美」。吃完湯圓後,人們就要賞花燈。

花燈的形狀各種各樣:有鯉魚形、飛龍形、菊花形等等。花燈的顏色和光芒五花八門:有赤、橙、黃、綠、青、藍、紫等。在燈籠上貼著一張紙,上面寫著燈謎。有的寫「四個人搬木頭」(猜一個字),有的寫「金字塔」(打一字),還有很多……

過完元宵節後,大家都各自做自己的事情了。而我也即將迎來下一個新的學期。

3、元宵節手抄報都要有什麼內容

版面:先畫一碗小小的元宵(在左拐角畫),再寫元宵節快樂,畫幾個圓可以寫內容,再寫名字,花邊要精緻,最好再添一些龍、湯圓等。
內容:寫元宵節的來歷,寫祝福語,還有各地的習俗,在網上查一些抄上。
圖片你可以自己畫,愛這么樣就怎麼樣,不一定與題目有關!
1.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the Lantern Festival),是中國民俗傳統節日。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2.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在西漢就存在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日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地區到全國各地的發展過程。
3.傳說,竊國大盜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成果後,一心想復辟登基當皇帝,又怕人民反對,終日提心吊膽。一天,他聽到街上賣元宵的人拉長了嗓子在喊:「元——宵。」覺得「元宵」兩字諧音「袁消」,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聯想到自己的命運,於是在1913年元宵節前,下令禁止稱「元宵」,只能稱「湯圓」或「粉果」。然而,「元宵」兩字並沒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買他的帳,照樣在民間流傳。
4.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裡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於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裡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十五的時候,有一個神仙下凡到一個姓陳的人家,對他們說:如果你們能祭祀我,今年就讓你們的桑蠶豐收。後來就形成了風俗。

4、怎麼幫孩子做元宵節手抄報?

在手抄報的報頭,建議不要編寫地過於老套,不要直接說元宵節,可以換個說法來體現,比如掛紅燈等,最重要的部分肯定是在手抄報的中間了,建議不用直接編寫元宵節的來歷這些內容,太老套了,也沒營養了,在主題內容的編寫方便,可以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表達元宵節,比如自己參與了製作元宵的活動,以此來帶出元宵節這個主題,主題內容的輔助內容也是需要設計的,你可以編寫一些在製作元宵之前購買材料的小故事等,總之不要用什麼老套的習俗,手抄報的四個邊角也是需要進行適當裝飾的,建議用紅燈籠來進行裝飾,這樣能夠更貼近生活化,在手抄報上,一些位置也需要穿插一些小內容來增加風趣,可以穿插一些燈謎這些,能夠提高觀賞者的互動性,在正式做手抄報之前,可以先在一張紙上打一下草稿,主要是需要考慮清楚布局、內容分布等,這樣在做的時候就不容易出錯。

5、元宵節的手抄報怎麼做

元宵節的手抄報可以寫以下內容
正月十五元宵節吃什麼?

1、湯圓

元宵節,南方人吃湯圓,主要祈求全家團團圓圓。做湯圓所用的糯米性平、味甘、補虛調血、健脾開胃、益氣止瀉,有暖中、生津和潤燥的功能。再者各類湯圓常規餡主要以果料和乾果為主,包括芝麻、核桃、花生,再加上植物油,營養價值就「更上層樓」。水煮湯圓是最簡單的做法,其實也是最健康的吃法。

2、元宵

元宵節,北方人要吃元宵。說到元宵,不少人以為湯圓就是元宵。其實元宵和湯圓盡管在原料、外形上差別不大,實際是兩種東西。最本質的區別在於製作工藝上。做湯圓相對簡單,一般是先將糯米粉用水調和成皮,然後將餡「包」好即成。而元宵在製作上要繁瑣得多:首先需將面和好,把凝固的餡切成小塊,過一遍水後,再扔進盛滿糯米面的笸籮內滾,一邊滾一邊灑水,直到餡料沾滿糯米面滾成圓球方才大功告成。
3、生菜

廣東人過元宵節時喜歡「偷」摘生菜,拌以糕餅煮食,據說這種食品代表吉祥。廣東人的性格平和實在,對節慶也最圖一個好意頭,平時最常用於新店開業等節慶場合的生菜,也是元宵節必備的節慶用品。經常成為南方飯桌上常見蔬菜的生菜,名字就和「生財」諧音,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徵富貴吉祥的喜慶之物。

4、元宵茶

在陝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風俗,就是在熱湯面中放進各種菜和水果,很像古時的「元宵粥」。此茶增加了纖維素、礦物質及維生素的攝取,且不像普通元宵那麼油膩,對於由於節日多食動物性食品而呈現的酸性體質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營養更為全面。

6、元宵節花燈手抄報

在元宵節的時候,你也許會陪著家人一道,去公園里、廟會、古街等場所去觀看各類花燈煙火。和我一起來看看下文關於元宵節花燈手抄報 ,歡迎借鑒!

元宵節花燈手抄報1

正月十五元宵節有鬧花燈的習俗,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著觀燈的群眾。若有閑暇,自己動手做花燈也是不錯的主意。花燈的製作工藝比較繁復,不同品種的花燈,其用材、製作過程均有差異。但從共性方面概括起來,元宵節花燈製作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1、選材

(1)將竹子放在蒸氣室內(或加熱半小時),然後取出,置陰涼處晾乾,但不得過分乾燥,也不能放在強光下暴曬。

(2)刨皮裁度:刨去粗糙的表皮,裁取竹條所需的長度,以燈籠大小而定。

2、扎骨架

以交叉方式編織完成燈架,燈架中間,扎數圈竹圈於燈壁上。

3、製作燈身

在文房四寶店買幾張白色、紅色的普通宣紙或者灑金宣紙,裁成符合燈籠骨架的長寬,就可以自行設計圖案了。書法、繪畫、剪紙,都可以在小小的燈籠上一展風采。糊好後,還可以用窄條的仿綾紙上下鑲邊,看起來更為雅緻,很像古式的宮燈。如果不太擅長書畫,有一個簡單的辦法可供參考。用一張薄紙在字帖上描下想要的字樣,再將這張薄紙和深紅色宣紙重疊在一起,用單刃刀片將字跡挖掉。拿掉薄紙,紅宣紙上就出現了鏤空的字跡。用白色宣紙做燈身,紅宣紙糊在裡面,燭光或燈光從鏤空處映射出來,效果相當漂亮。

4、製作光源

如果放在室內,只需要在燈籠里點一根普通蠟燭;如果想提著出去,最好用燈泡和電池做一個簡單電路。也許看起來有一點點粗糙,但在元宵佳節里點上一盞自己的花燈,恩~別具風味!

5、裱糊

先將稀釋的糨糊,均勻的平刷在骨架表面,再裱糊棉紗布,即將剪好的紗布輕附在燈架上,再用刷子沾糨糊刷平,最後再粘貼二層做燈籠用的單光紙(如沒有單光紙,細棉紙亦可。)注意,刷平糨糊的刷子必須干凈,裱糊的紙也必須糊得沒有接縫才算真正的裱糊完成。

6、晾乾

將燈籠放在陰涼通風處晾乾。

7、彩繪

(1)彩繪或剪貼:以個人所需圖案彩繪或剪貼,如人物、八仙、花鳥、仕女等。

(2)書寫文字:彩繪後,依情況來決定是否書寫文字。等文字、圖案完全乾後,燈籠就大功告成。

其實只要能透光,花燈的製作材料並沒有限定,連水果、廢棄紙盒、鋁罐都可以做材料,所以花燈的變化有無限的想像空間。

元宵節花燈手抄報2

農歷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慶典元宵節,又稱燈節。古時候,一到過年,家家戶戶張燈結綵,普天同慶。當時掛燈於門上,除了節日期間照明之外,多是為了增添節日氣氛。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很多民俗活動是和燈連在一起的,至元宵節這天人們不光吃元宵,觀燈、賞燈也是延續了2000餘年的民俗,所以俗稱「燈節」。

燃燈之俗始於漢代,東漢順帝年間,張道陵創建道教,把正月十五定為「上元節」,這天要燃燈祭祀「太乙神」。此俗歷代相沿,到隋朝時,每年還要舉行盛大燈會,招待各國使節

元宵節成為燈節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唐玄宗曾於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重開宵禁,命點千盞花燈,張燈三夜,成為一時之盛。到了北宋乾德年間,放燈時間又增至五夜。起於十四,止於十八。更為興盛。故有「宋時湯圓隋時燈」之說。而且在宋代出現了燈謎,即將謎語系於燈上,使人們在賞燈之際伴以猜謎,更添情趣。「燈謎」一詞即源於此。明永樂七年,宮廷下詔「元宵節自十一日始,賜節假十日。」成為歷代最長的燈節,也形成了全民性的節日。到了清代,燈節假日改為四天,但盛況不減。從正月「十三上燈,十四試燈,十五正燈。」一直熱鬧到「十八落燈」整個新春佳節才算落下帷幕。

元宵節花燈手抄報3

正月十五真熱鬧,人們猜燈謎、吃元宵、觀花燈、放花炮,真是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

來到馬路上,眼前的景色簡直把我驚呆了。火樹銀花不夜天是最好的寫照,白天光禿禿的大樹、草地,像變魔術似的鮮活起來。地上小草充滿生機,樹乾的顏色鮮艷極了,有紅色的、黃色的、綠色的、還有五彩的.,樹枝上爭奇斗艷,有競相開放的花朵,有翩翩起舞的蝴蝶,有嗡嗡歌唱的蜜蜂,還有的像是流出的甘甜的露珠,它們一閃一閃,像天上的星星灑落下來,和我們一起感受這節日的快樂。

我們隨著觀燈的人流來到公園的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條盤在大門口的栩栩如生的金蛇,金燦燦的非常引人注目,大大的蛇頭、粗粗的蛇身、長長的蛇尾,尤其是它那紅紅的、巨大的蛇信子上,還掛著一個金色的福字,像是在預祝人們在新的一年福壽康寧。

再往裡走,燈光越來越亮,花燈的樣式也越來越多,有的像高大的聖誕樹,有的像威武的獅子,有的像飛天巨龍,還有的是鯉魚跳龍門、龍鳳呈祥、五穀豐登。在中心廣場,周圍掛著一圈紅紅的燈籠,每個上面都有一條金色的小蛇在跳舞,正中央有一個巨大的花燈,上下都鑲有金色的祥雲圖案,中間的倒福字,流光溢彩,紅紅的燈籠襯托著金色的祥雲和福字,金光閃閃的祥雲和福字點綴在燈籠上,一派吉祥和喜慶。我好奇的問:媽媽,福字為什麼要倒著呢?媽媽邊走邊說: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准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後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後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後。我聽了後說:哦,原來還有這么有趣的故事。

我們走著、笑著、觀賞著,在這燈的海洋,燈的世界裡,到處都充滿了幸福和歡樂。

元宵節花燈手抄報4

"正月十五鬧元宵,紅紅火火過大年",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又來臨了。看,家家戶戶張燈結綵,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喜悅的笑容迎接這美好的節日。雖然天氣還有點冷,可寒冷擋不住人們的熱情。瞧,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全家出動看花燈來了!

我們一家也不例外,隨著歡笑的人流來到了熱鬧無比的鼓樓廣場。哈!我終於真正體驗到什麼叫人山人海、人頭攢動、人流如潮了!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這么繁多、這么出奇的花燈。大的、小的、白的、花的、拉的、提的,看都看不過來。那一盞盞五彩繽紛、千姿百態的花燈真是令人大飽眼福!有昂首挺胸的小公雞燈,有調皮可愛的小猴燈,有神氣活現的小狗燈,還有斯文高雅的小貓燈......這些燈中最顯眼、最多的當然是各式各樣的兔子燈了。

兔子燈的形態各不相同,有的趴著,團成了一個小絨球;有的昂著頭,好像在驕傲地說:"呵呵,今年的元宵節我才是主角!"有的手裡還玩著小球,瞧它玩得多起勁啊!還有的向我們拜年,真是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神氣極了!兔子燈顏色各異,光彩奪目,紅的、藍的、粉的、白的、紫的,可美了!我和媽媽也買了一盞提著的小兔燈。別看它小,還挺愛美的,穿著一條紅點點的連衣裙,背上還插了一對翅膀,好像是嫦娥姐姐派來的小天使。點燃燈裡面的那根小蠟燭,美麗的小天使顯得更加楚楚動人!我真是太喜歡我的兔子燈了!

聽媽媽說,元宵節拉兔子燈預示著吉祥如意,古時候人們買來兔子燈,祈求神靈保佑來年國泰民安,家庭和睦,五穀豐登。我想我手中的兔子燈也會保佑我們一家兔年大吉,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

元宵節花燈手抄報5

元宵節花燈的由來(一)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

元宵節花燈的由來(二)

又說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元宵節花燈手抄報6

1、走馬燈

走馬燈古稱蟠螭燈(秦漢)、仙音燭和轉鷺燈(唐)、馬騎燈(宋),漢族特色工藝品,亦是傳統節日玩具之一,屬於燈籠的一種。常見於元夕、元宵、中秋等節日。燈內點上蠟燭,燭產生的熱力造成氣流,令輪軸轉動。輪軸上有剪紙,燭光將剪紙的影投射在屏上,圖象便不斷走動。因多在燈各個面上繪制古代武將騎馬的圖畫,而燈轉動時看起來好像幾個人你追我趕一樣,故名走馬燈。走馬燈內的蠟燭需要切成小段,放入走馬燈時要放正,切勿斜放。

2、骰子燈

3、圓燈

4、關刀燈

關刀燈是按照傳說中的關公生前使用青龍偃月刀而製作成的。它和扛燈、兔子燈一起出遊,有保護平安的喻意。這里的游燈習俗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從正月十三至十五夜晚,由前門村開始,先從出燈村游起,游遍四村。

5、兔子燈

兔子燈為三頭並列共一體,中間的頭很大,俗稱「兔婆」,兩邊的頭較小,故稱「細兔子」.用竹篾作骨架,以紅、白、綠紙糊成,中插燈芯,點燃後提著走。相傳這是有人盼子心切,以兔子會生子為象徵,有多子多孫的意思,流傳至今。

7、元宵節手抄報內容?

元宵節手抄報內容元宵節起源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據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在國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為人所知。元宵習俗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燈節,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元宵民間歌謠民間歌謠閩南歌謠 《元宵月正圓》鬧元宵,月正圓,閩台同胞心相依,扶老攜幼返故里,了卻兩岸長相思。熱淚盈眶啥滋味?久別重逢分外喜!鬧元宵,煮湯圓,骨肉團聚滿心喜,男女老幼圍桌邊,一家同吃上元丸。搖籃血跡難割離,葉落歸根是正理。

8、關於元宵節的手抄報(來歷、傳說 、習俗、故事、詩 詞)

手抄抄報在中間部分畫一個半襲圓作碗,然後在上面畫上許多的圓形作湯圓,在半圓上畫波浪線增加細節,在碗的左右兩邊用波浪線畫成框。在上方寫上標題:「元宵節手抄報」,然後畫圓形把子分別圈起來。

元宵節手抄報:歡度元宵節——正月十五,天剛暗下來我們全家都出去看花燈,有的是鳥巢燈有的是荷花燈還有的是聖火燈.....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聖火燈,他的聖火是用紅綢做的,風一吹,彷彿真的燃燒了起來很好看,我們正看得眼花繚亂時,只聽見幾聲巨響,呀!

傳說,竊國大盜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成果後,一心想復辟登基當皇帝,又怕人民反對,終日提心吊膽。一天,他聽到街上賣元宵的人拉長了嗓子在喊:「元——宵。」

覺得「元宵」兩字諧音「袁消」,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聯想到自己的命運,於是在1913年元宵節前,下令禁止稱「元宵」,只能稱「湯圓」或「粉果」。然而,「元宵」兩字並沒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買他的帳,照樣在民間流傳。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