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武勝過節風俗

武勝過節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8-31 21:03:09

1、56個民族的民風民俗

我國的佤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盟、滄源、孟連三縣,耿馬、瀾滄、雙江、鎮康、永德、昌寧、勐海等縣也有分布。由於佤族主要分布區在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的怒山山脈南段展開地帶,山巒起伏,平壩極少,又稱阿佤山區。佤族人口數為396610人。使用佤語。

佤族是中國雲南省的古老民族之一。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元封2年),漢武帝置益州郡,轄境達今高黎貢山以東的廣大地區。當時分布在瀾滄江以西的佤、布朗、德昂等族的先民,已在漢朝的統屬之下。

從唐代以後的記載可以看出,佤族主要從事狩獵、採集、飼養家畜,有的已經是初期的農業經濟。明清以來,佤族的社會經濟又有了較大的發展,當時的佤族社會已從原始的採集、狩獵過渡到以農業為主,並從原始氏族公社過渡到以地緣為基礎的農村公社。然而與其他較先進的氏族比較,社會發展仍較緩慢。他們「居山嶺 」,種雜糧,捕獵仍占重要地位。耕作方法「不用牛耕,惟婦人用攫鋤之」。雖有寨落,但「遷徒無常,不留余粟。」

新中國成立後,佤族人民獲得了新生。1954年6月成立了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1955年10月成立了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1964年2月成立了滄源佤族自治縣,1965年3月成立了西盟佤族自治縣,保障了他們的民族平等和當家作主的權利。建國40多年來,佤族人民經過開發和建設,各項事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他們通過治山治水,大力修築水田,改變原始耕作方法,使農業生產迅速發展,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過去完全沒有工業的阿瓦山區,現在已建立起了水電站、拖拉機站和農具、冶鐵、食品加工等地方工業,交通運輸、商業、文教、衛生事業也有了十分明顯的變化。

佤族的口頭文學豐富多彩,千姿百態,涉及到人類的誕生、萬物的生存,婚喪禮俗,生產生活等眾多的方面,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學藝術中的獨具一格的奇葩。口頭傳說包括神話、傳說、故事、詩歌以及謎語、格言等內容,其中,以動物或動物與人為主人翁題材的故事尤為豐富,喻意深刻,常有芬芳的山地文化的特色。

滄源地區自1965年以來發現的崖畫群,雖然尚不能肯定出自佤族先民之手,但它的內容與佤族的歷史習俗關系密切。崖畫共有10處,集中分布在勐省河流域的半山區,方圓數十里。崖畫中的一幅村落圖,與阿佤山中心地區本世紀50年代村寨的結構與分布相似,大約有3000年左右的歷史。

歷史上的佤族,男人穿黑色短衣和寬口大褲;婦女著摜頭衣和橫條花短裙,飾物有項圈、項鏈、手鐲、腰箍和腳箍等,大部分為銀製品或竹藤製品,或塗上天然色料,或取決於自然的色彩,幾乎為男女老少所共同喜愛。隨著社會的發展,佤族的服飾也開始有了變化,出現了長裙、筒裙以及一些較為有時代感的衣著和裝飾,但佤族聚居的地區仍然保持著傳統的民族特色,且大多數衣服的原料是自種的棉麻,經過自紡自織成布,按其傳統的方式,加工製做的,織出的圖案像孔雀、白鷳等羽翎,有的像靈貓、鯪鯉等毛皮的圖案。

佤族的村寨多建在山腰或小山巔。在西盟地區有的村寨已有數百年的歷史,聚成了數百戶的大寨。佤族喜歡住竹樓,部分改住土坯平屋,這是後來改變的新的住宅形式。竹樓可分為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關牲畜。佤族人喜歡嚼檳榔、喝酒,有「無酒不成禮,說話不算數」的說法。佤族人也有飲濃茶的習俗,而喜食辣椒是男女老少的共同嗜好。

2、民風民俗

民風民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范。風俗的多樣性,是以習慣上,人們往往將由自然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范差異,稱之為"風";而將由社會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則之不同,稱之為"俗"。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正恰當地反映了風俗因地而異的特點。我國56個民族的風俗習慣也各不相同。
苗族的民風民俗:

苗族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人口:970,000人。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沒有文字,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帶,以農業為主,農作物有旱稻。包穀,蕎子,薯類和豆類,經濟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種麻,自己紡織.苗族人民有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如古歌,詩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蘆笙舞最為流行。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1956年後,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剪紙、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苗族習俗

苗族十分注重禮儀。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裡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苗族講究真情實意,非常熱情,最忌浮華與虛偽。主人路遇客人不搶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談中用敬語稱呼;迎客要穿節日服裝;對貴客要到寨外擺酒迎候;客人到家門,男主人要叫門,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開門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樓;宴會上以雞、鴨待客為佳餚,尤以心、肝最貴重,要先給給客人或長者,客人則分給眾人享用,次序是先長後幼。客人不要稱主人「苗子」,他們喜自稱「蒙」。

苗族--節慶

踩花山是境內苗族人民的盛大傳統節日,一般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初三、初六這幾天舉辦。凡有苗族居住的各縣,這幾天都要立花桿,舉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動。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好時機,也是苗族人民開展文體娛樂活動的重要場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銀,從四面八方趕到花桿腳下,吹蘆生、彈響蔑、跳腳架、耍大刀、鬥牛、摔跤、斗畫眉、爬花桿。
打背節流行於境內富寧縣的部分地區,於每年農歷正月初三到十五這幾天舉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節日。節日中,男女青年歡聚在風景優美的山坡上,當打背開始時,男的蜂擁而出,沖到自己選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蒙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夥子去打她的背。姑娘也不甘示弱,一邊大笑,一邊掙扎。掙脫時,捉住小夥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整個場地,男追女逐,歡蹦亂跳。打累了,男女雙雙即各找一個地方打土電話(即用兩個竹筒,中間連一長線,各在一方對著竹筒講話、唱歌都能聽見),相互傾吐蜜語衷情,以企結成伴侶。情投意合後,再告訴父母,擇吉日成親

苗族--婚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傳統的社交活動。如「會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戀愛的方式。苗族的傳統節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節(農歷正月初五舉行,又名"踩花山"),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節日,節日期間,身著節日盛裝的男女青年歡聚對歌,表演踩鼓,跳獅子和蘆笙舞,熱鬧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飯。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作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

苗族--服飾

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發髻於頭頂,戴上高約20公分左右,製作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圖案。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制花和小銀環連套而成。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後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手鐲都是銀製品。只有兩只衣袖才呈現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綉,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族的服飾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頭,身穿短衣褲,但苗族婦女的穿戴普遍比較講究,尤其是盛裝,極為精美,花飾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層,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綉制的各種圖案,古色古香,異彩紛呈。婦女擅長紡織、刺綉、蠟染,工藝十分精湛。

苗族--飲食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苗族--建築

由於長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區各自的特點,房屋多系木結構,以瓦、杉皮或茅草等蓋頂,黔中或黔西地區有用薄石板蓋頂。山區多為吊腳樓;海南島和雲南昭通等地則住長形茅草房或以樹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帶則為石屋。
苗族多居住在山區,住房多以樹柵為牆,削樹皮為壁,編時為瓦,或以士善牆,竹片或木片做瓦,內分卧室、廚房和畜廄,擺設簡單。部分苗族居住在壩區,住房亦有水土結構的瓦房,內分三室,左右室各設一側門,中室設大門,亦即正門。在部分苗族中,正門一般不得隨便出入,凡家中遇有婚喪嫁娶或祭把等活動,方能由正門出入。

苗族--禁忌

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記不能去夾雞頭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夾雞肝、雞雜和雞腿,雞膽、雞雜要敬老年婦女,雞腿則是留給小孩的。當你離開苗族主人家時,一定要有禮貌地說聲「哇周」,意為「謝謝」,感謝苗家對你的盛情款待。
有些苗族地區,忌隨時洗刷飲甑、飯包、飯盆,只能在吃新米時洗,以示去舊米迎新米。隨時洗刷會洗去家財,飯不夠吃。在山上飲生水忌直接飲用,須先打草標,以示殺死病鬼。忌動他人放於路邊的衣物,以免傳染麻瘋病。忌孩子在家中亂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頭頂,否則孩子長不高。禁忌婦女與長輩同坐一條長凳。
禁殺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腳踩;不許在家或夜間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鬧時不許用帶捆苗家人;遇門上懸掛草帽、樹枝或婚喪祭日,不要進屋;路遇新婚夫婦,不要從中間穿過等。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宗教,重視拜山神、樹神、獵神、雨神、火神等自然神祝,遇有暴風驟雨,要燒黃臘祭鬼;小孩生病,要拜獻石頭神;大人生病,要殺豬祭水井神,並取「靈水」治病;家有不幸,要「做牛鬼」,即「推牛還願」,祈求神靈保佑。相信財神,並有「開財門祭」,祭瞬釘一方尺紅布於門上,魔公嗆咒,殺雞獻祭,以示求財。祖先崇拜在苗族中也很盛行,最大的祭祖節日是每年秋後的「西松」節;平時家人遇到認為不吉利的事,或做惡夢等,要殺雞祭祖,並請魔公嗆咒轉達子孫對祖先神靈的祈求。部分苗族也信仰道教。祟奉觀音、關帝、天王菩薩和盤瓢等神。有的苗族稱巫師為「白馬」,有的稱為「昂」,有的稱為「宛能」,昭通部分苗族稱為「波摩」。「波摩」曾有用漢文書寫、讀士音的經書。近百年來,基督教、天主教傳人雲南苗族地區,並在昭通、楚雄、曲靖等地分別成立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演中分會(在富民)、基督教佈道公會(在祿豐)、西南基督教聯合會(在元謀)、西差會的內地會(在武定)以及石門坎教堂等教會組織,致使部分苗族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
**歡騰大眾篇**

A.辭舊迎新搶銀水

提示語:在中梁山一帶,至今還保留著除夕夜「搶銀水」的風俗。在你爭我奪的歡聲笑語中,美好的一年就此開幕。

關鍵詞:銀水、財富、大戰

[搶銀水明爭暗鬥]

沙坪壩區中梁鎮的磨刀坎,至今保留著搶銀水的風俗。

名為搶銀水,搶的並非銀子化成的水,而是除夕夜的第一桶水。水井必須是村東頭的那口,代表了好日子會從東而來。村民們相信,誰能從水井裡搶到第一桶水,誰家來年就會財源滾滾,好運連年。

除夕夜裡十時多,村民逐漸從家裡出來,聚集在水井旁。大人談天說地聊家常,小孩子就在附近放煙火,等待著新年的到來。

你以為這是一幅溫馨感人的感情交流畫卷么?

錯!

大人所站位置都經過精心挑選,以第一時間搶到銀水為目標。各家的水桶、臉盆、水瓢等「十八般兵器」隨身攜帶,隨時准備加入搶銀水大戰。

[鬧除夕銀水進門]

臨近午夜12點,嘈雜的喧嘩聲逐漸低落,所有人都在屏息等待著倒計10秒。最靠近水井內圍的是各家的壯勞力,裝水工具的位置也都越來越靠近井口,爭取一剎那的領先。

村民胡群這樣描述那讓人窒息的等待:「我的心越跳越快,喉嚨里乾燥得直冒煙,身體因為緊張,或是興奮而無法動彈,耳朵里聽不到呼吸聲,自己和旁邊的村民們都變成了木偶。」

新年的鍾聲就像破除魔咒的仙術,水井旁的「木偶」們立刻恢復生龍活虎。男人們忙不迭地在搶銀水,女人們在外層高聲喊著自家男人的名字,孩子們在更外的一層興奮得又叫又跳,給自己的父親或叔伯加油。

在這種關鍵時刻,沒人會客氣,明胳膊、暗肘子齊上。男人們為把旁人擠開,吃奶的勁都使了出來。

最先裝滿水桶並不代表搶到銀水,還要把銀水擔回家,倒進水缸才算。挑著兩只大水桶的男人們在月光下的田埂上箭步如飛,一路高喊「金水銀水流進來」,女人在後面笑聲不斷,孩子們則早就跑回家等著。

幾分鍾光景,全村各家各戶陸續傳出歡呼聲,宣告今年搶銀水功德圓滿。沒有裁判,沒有冠軍,沒有獎金和獎杯,村民們得到的是對幸福生活的美好祝願。

小語:搶銀水是力氣活,沒有體力怎麼和人家拼?健身房,明天就去(鼓勵自己ING)。

B.正月里的「萬聖節」

提示語:渝東南土家族的孩子總希望天天都是正月初一,他們能夠得到鄰居糖果和糕點的款待。

關鍵詞:孩子、糖果、串門

土家族規矩:正月初一早晨,孩子們要挨家挨戶給同村寨的長輩拜年。接受孩子拜年的家裡,要給孩子糖果、糕點、小吃當回禮,孩子年紀須在12歲以下。

西方的孩子過萬聖節,首先惡作劇發出「是款待我還是要我耍花招」的威脅,而土家族的孩子只需聲音甜甜地說句:「新年快樂」,然後再問候長輩們身體健康,就可以得到禮物。

孩子平日的乖巧程度和禮物數目成正比。平時讓大人頭痛的孩子,這時可得老實點。按土家族規矩,雖然每家都必須給禮物,可沒規定種類和數量。要是哪家孩子得到的禮物只有一顆糖果,甚至一顆瓜子,那家孩子的父母可真是羞也要羞死。

孩子們討完了禮物,會聚在壩子中相互比較,得到最多禮物的孩子必定春光滿面,來年的孩子王非他莫屬。

小語:本人小時候還是挺乖的(哎呀,飛來一雞蛋打腫臉),起碼可以得到兩顆瓜子以上的「高分」(剛才扔雞蛋的朋友,麻煩你再扔顆蔥花,蔥花炒蛋還缺點材料,謝謝)。

C.驚天三炮震巫山

提示語:誰打麻將都怕放炮,巫山人卻巴不得放炮,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關鍵詞:放炮、信號、最後的瘋狂

春節要放「轟天炮」(即三眼炮,本報曾做報道),這是巫溪高山人家的春節傳統風俗。因為新家已經搬到縣城,巫溪縣寧河古鎮的老霍決定最後瘋狂放一把。

因炮聲太大,老霍將放炮點選在屋後山頭。按慣例,老霍左手將炮舉在手中,20厘米長的引線留給他的時間並不多,右手用煙頭將引線點燃,左手迅速平穩地向上伸出,炮口朝天,只見伴著滋滋聲的引線帶著火星鑽入炮膛,頓時只感一炮轟天地動山搖。火舌在黑夜裡劃出一道紅線,足有一米多長。接著照此法打出後兩炮,三炮全響算吉。

老霍告之,今年這三炮一為喜遷新居,二為全家幸福、身體健康,三為《都市熱報》的讀者及采編人員送去來自巫溪深處最原始的賀年炮聲。幽默的他還特別提醒大家,打麻將放炮可別怪他。

小語:原來放炮還有雙重含義,長見識!

D.元宵節里火作燈

提示語:都說元宵燈似火,奉節每年的正月十五那日則是以火作燈,卻更加熱鬧非凡。

關鍵詞:新年、乞福、火燈、

奉節農村有除夕夜裡燒火的風俗,火焰過了除夕並不熄滅,一直燒到正月十五。

元宵節這天,村民們開始「放燈」。放的不是花燈,而是村民將事先准備好的穀草裹成捆,然後用除夕火點燃而成的火燈。

早上開始,田間、山坡甚至小路都會成為各家各戶放燈的地方。有人把火燈丟到耕地里,或擲在寒意濃濃的小路邊,膽大者提著冒煙的穀草滿山坡的奔跑,更有甚者騎著摩托將點燃的穀草拖起到處跑。

到了晌午,女人們在屋內將穀草打成捆,男人們在屋外將穀草點燃,輕輕抱著,前院後山地亂扔。點燃的草把掉在冰冷的地面,火舌被大地給吞掉,滾滾濃煙似乎表示了它對土地的強烈不滿。為了多點燈,每家每戶比賽著扔火把,好事者不時向煙堆里扔鞭炮,炸得草沫四濺。

據老人們說,煙越大越好,凡煙薰過的地方,來年才會五穀豐登。十五的火燈晚上逐漸減少,直到煙火被茫茫黑夜吞食。

點燈,是為了祈求燒掉來年的蟲害與禍害,它是燒給秋天的禮物,燃燒的是希望,放飛來年最美好的祝福。

小語:燈如火,火似燈,真想一飽眼福。

E.累人的「轉轉會」

提示語:合川與武勝分別隸屬重慶、四川,兩地接壤,各自境內互有「飛地」,這里的人家過年就吃轉轉會。

關鍵詞:「開水」脹肚、排號等飯

飛地人家大年初一不出門,大年初二開始走人戶,俗稱「轉轉會」。

大年初二這天,合川天子村的村民起得特早,挑著年貨挨親戚家逐個送。

走到一家,放下挑子拿出備好的年貨。親戚們雖嘴裡道客氣,捧著禮物卻滿臉歡喜,連忙拉著進屋喝「開水」(荷包蛋)。一碗最少2個,雙數圖個吉利。

親戚少的就放下挑子,坐在院內放鬆放鬆,心裡盤算著下家往哪走。轉轉會以拜老輩為先,拜「平班子」為後。運氣好,一上午能拜四五家,光是「開水」就讓人喝得肚脹腰圓。

親戚們若集中在一片兒,那算是運氣好的;假如分散而居,將這一挑禮物分發完畢,花上兩天也不算多。收禮的主人通常會明確「警告」拜年者務必當日中午或當天晚上來吃晌午或宵夜,這禮送的家數越多,這飯就得排上號吃上兩三天。一家轉至一家地吃,還有點橫行鄉里的味道。

看來這轉轉會先累腳後累肚,的確有些讓人受不了。

小語:還是老話說得好,沒有哪碗飯是好吃的。

神舞一跳十二年

提示語:萬家歡聚的除夕夜,沒有熱鬧的團圓飯,只有神秘的舞蹈和土老司(土家族的法師)的虔誠禱告。這一切,都是因為一個嚎啕大哭的新生嬰兒……

關鍵詞:新生嬰兒、請神舞、百家鎖

酉陽後溪鄉,居住的全是土家族人。這里地理位置偏僻,山路難行,去縣城要花一天時間。

因交通不便,這里還保留著不少傳統的土家風俗。年三十夜晚跳請神舞,就是其中一種。

如果有孩子在年三十當天出生,必須請土老司來家中跳舞。以後每年除夕夜裡,都要請土老司跳舞,直到孩子滿12歲。

後溪鄉田景洪告訴記者:「土家人認為,大年三十齣生的孩子,聚集了一年中所有的靈氣和煞氣,必須請土老司來跳神舞驅除煞氣。」

土老司吃飽喝足後,開始跳請神舞。孩子被包裹得嚴嚴實實的,由家長抱著在旁觀看。

首先,土老司要在屋裡貼上表現土家的神圖,然後頭戴「封官帽」,身穿法衣,腰間圍上8副羅裙。使用的法器有八寶銅鈴、牛角、令牌、竹卦,以及必不可少的司刀和法杖。

晚上約八時起,土老司左手拿法杖,右手拿司刀,圍著堂屋四壁不停揮舞,口中念念有詞,接著走出蝴蝶穿花步、燕子迴翔步、獅子撲兔步等各種讓人眼花繚亂的步伐,再配合誇張的神情和動作。

掛在土老司身上的法器隨之發出各種聲響,此起彼伏。跳了將近半小時後,土老司會端一碗清水,喝一大口,分4次分別噴在堂屋的四角,潔凈沖晦。

平日里出生的孩子,會在孩子出生後40天,由外婆家人用自家鍋底灰,在孩子前額畫個「十」字辟邪。年三十齣生的孩子,則由土老司來畫「十」字。

有的土老司在請神舞結束時,會拿司刀在孩子的小臉旁裝模做樣地比畫幾個動作,表示已經為孩子驅趕了煞氣。

[百家銀鎖保平安]

百家鎖是年三十齣生的孩子最明顯的標志。

百家鎖一般為銀制,做工精細考究,不滿12歲絕對不可以取下。有的家庭,為防止孩子淘氣弄壞鎖頭,會在鎖頭的地方滴上蜜蠟,隨時檢查是否有損壞。

小語:可憐天下父母心!好感動!誰有紙巾,借一張先,眼淚嘩嘩狂流。

B.天人合一的品天儀式

提示語:天不亮時,老人輕手輕腳下床,帶包東西悄悄出門。這不是驚險片,而是大巴山老人新年祭天儀式開始了。

關鍵詞:密林、漆黑、大巴山

在城口縣靠近陝西一帶的村落里,至今保留著這樣一個風俗:大年初一凌晨,家中老人登山祭天。

這風俗有個風雅的名字:品天。

寒冬的大巴山,山風狂嘯,天寒地凍。這是對老人意志的考驗。老人必須克服困難,到達附近的山頂。

名為品天,其實沒有復雜的動作。老人把帶來的豬頭肉、花生米、水酒等祭品擺放在一塊略微平坦的地上,然後進行最重要的儀式:冥想。

找一塊平地,雙腿盤膝坐下,順手放在膝蓋上,閉上雙眼,均勻呼吸。品天老人屏棄雜念,心頭不斷默念家人的名字和自己想企求的事,一切OK!

品過天的老人說,長時間保持冥想姿勢,身體感覺輕盈欲飄。當整個人感覺到世界都已經不存在,連冥想的意念也不存在時,其請求被上天應允,品天圓滿成功。

最後,老人朝著日出的地平線拜3次,然後高高興興下山。

回家後,老人不能把品天是否成功告訴任何人,否則願望就不會實現。

小語:對城裡的年輕人來說,熱乎乎的暖窩最舒服(繼續睡覺,請勿打擾)!

C.比漢族早一天的年

提示語:土家人擁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年,那就是「趕年」。

關鍵詞:趕年、剩飯、大糍粑

趕年是土家人的春節,是土家族最隆重的節日,時間比漢族春節提早一天。閏年過臘月二十九,平常年過臘月二十八。

關於趕年的來歷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某年,土家族先民得到敵人春節來犯的消息,便決定提前一天過年。結果在春節當天,土家先民鬥志旺盛,一舉消滅了敵人。以後這個日子約定俗成,就成了過趕年。

另一種說法是:南宋嘉定年間,有人率眾在沅江、酉陽一帶造反,土王接到朝廷聖旨,調兵前往征剿。由於時間緊迫,等不到過年,於是決定提前過年。

照老規矩,過年當天做好飯後,直到正月十五土家人只能吃剩飯。女人們當天早晨5時起床生火做飯,把平日見不到的好吃東西,統統擺到桌席上。

忙完一天後,全家人圍坐在火爐邊,吃著香甜的糍粑,喝著醉人的米酒,嘗著美味的土家臘肉,其樂融融。火爐中的火焰騰起老高,照得每個人的臉紅彤彤的,土家人就這樣迎接著新年的到來。

小語:熱鬧歡騰的土家新年讓記者動心不已,好想回家,好想過個熱鬧的新年!

D.拜年就拜豬圈門

提示語:怎麼連豬圈門都要拜,你相信嗎?

關鍵詞:祭品、豬圈門、有頭有尾

居住在渝東門戶的巫山人,在新年用「拜豬圈門」這一獨特的方式表達自己對來年的期望。

廟宇鎮原名大廟,地處長江之南,距巫山縣城約120公里。年過60的當地人趙本林給我們講述了「拜豬圈門」的春節民俗。

每年除夕一大早,老趙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豬圈打掃干凈,然後給圈門神准備好祭品。祭品非常奇特,是一個嘴裡塞著豬尾巴的臘豬頭,意味著家人在新年裡有頭有尾。

拜圈門神時,一家之主的老趙端著豬頭走在最前面,愛人緊跟其後。夫妻兩人站在約距豬圈門兩米處。老趙將3根香燭插在豬圈門上,在圈門邊放置的火盆內燒上一疊紙錢。鞭炮頓時響起,把圈裡的豬嚇得直哆嗦。

此刻,老趙雙手端盤置胸前,頭向豬圈門拜3下,然後把盤子放在圈門上,嘴裡念叨一些吉利話,預祝來年家畜興旺。大人敬拜時,孩子們通常跟在老趙身後嬉戲,盯著豬頭笑個不停,不時說上一句「好臭哦」。

儀式完成後,把臘豬頭丟入鍋中煮熟,一家人高興地吃著豬頭過新年。

小語:拜豬又吃豬,嘻嘻,人類的心理活動真是難以理解!

E.拜年只拜丈母娘

提示語:不是重女輕男,絕非性別歧視。

關鍵詞:初一、丈母娘、視而不見

正月初一是土家媳婦回娘家的日子,女婿必須陪同,這是渝東南土家族風俗。

若是雙方還沒結婚,男方也可以要求到女方家拜年。這時的女方可要考慮仔細,要是同意了男方的要求,就等於同意嫁給對方。

到丈母娘家拜年,土家女婿非常慎重。土家人不喜歡攀比,但有兩件禮物是女婿上門時必帶的:一個女婿親手舂的6公斤重的大糍粑,還有一個完整的豬頭。糍粑和豬頭代表女婿的孝心,以及要好好對待妻子的承諾。

迎接小兩口的,除了老丈人可以是家裡的任何人。老丈人不僅不會出來迎接,就算在家中見到女婿,也會視而不見。女婿不理睬老丈人,才表示對女方娘家的尊重。

女婿進門,首先要把大糍粑和臘豬頭交給丈母娘,然後同妻子一起給丈母娘磕頭拜年。丈母娘先讓小兩口喝茶,然後會遞給女婿一雙自己親手做的鞋子,表示回禮。

這雙鞋子大有學問。要是鞋子做工精細,質地考究,就表示丈母娘對這個女婿非常滿意。要是鞋子大小不一,做工不精緻,則表示丈母娘對女婿有意見。女婿就要暗自加油了。

這種土家風俗在渝東南只有少數村落還有保留。

小語:唉,這年頭,毛腳女婿不易當啊!

F.團年吃「叫飯」

提示語:在梁平縣,春節團年吃「叫飯」是傳統。你知道什麼是叫飯,又該怎麼叫嗎?

關鍵詞:團圓、叫飯、祭祀

梁平縣袁驛鎮多湖廣移民後裔,每到除夕,大家會到本族的長輩家中吃團年飯。吃飯前得「叫飯」,這是後人對故世先輩的一種朝拜和祭祀。

吃團年飯前,屋外首先燃放鞭炮,家族成員全體起立,不準大聲喧嘩。

一家之長先倒半碗烈酒,再親手盛幾碗米飯,再把筷子分發碗邊,緊接著高呼先輩們的名字,如「請姥姥用飯,請家爺用飯」。此刻,長輩們原本微紅的眼圈會悄然落下思念之淚。一屋人也會跟著主人輕聲叫上數聲,表達對親人的懷念,整個過程約三兩分鍾。

叫飯中,邊角處還司職一人專給先人燒紙錢,邊燒邊念先人的名字,通知先人查收「過年錢」。

呼喚名號之後,一家之長手捧酒碗,彎下腰身,將酒輕輕撒在地上,接著將起先舀入碗中的飯倒回鍋中後,一家人開始動筷享用這頓豐盛的團年飯。

年是年年過,飯是年年叫,這祖宗傳下的規矩,誰也改變不了。享受現代生活快樂的同時不能數典忘祖,叫飯也是中國團年飯的一大特色。

3、重慶的民風民俗急需 加分

家族最富民族特色的節日,是年節;節日中最富民族特色的歌舞,是「舍巴日」。
舍巴日 「舍巴」,意為「擺手」;「日」,即「做」。土家語動賓倒置,「舍巴日」,漢語直譯為「做擺手」,意譯為「擺手舞」。它是土家族祭祀祈禱的一種活動,一般在年節舉行,並發展為祭祀、祈禱、歌舞、社交、體育競賽、物資交流等綜合性的民俗活動。「擺手」有大小之分。每隔三、五年舉行一次的叫「大擺手」。「大擺手」規模大、套數多、時間長,歷時七、八天,與集市貿易、文藝體育活動一起,在「擺手堂」前舉行。「擺手堂」,在土王祠。「小擺手」規模小,套數少,一般是一至三天,多在本氏族祠堂舉行。
土家人在擺手活動中,追憶祖先創業的艱辛,緬懷祖先的功績,展示土家先民的生活場景,整個活動都著濃厚的祖先崇拜痕跡。
過年:土家族非常崇拜祖先,將祖先祭祀日稱為「過年」。 但「過年」的時間,則因姓氏、宗支、地域而異。如:酉水河西的彭姓和石堤彭、白、李、馬、蔡、田六大姓為三月三;酉水鄉龍頭村田姓為四月八;可大、沙灘、酉水等鄉李姓為七月初一。過族年,要在祠堂里舉行祭祖儀式,先祭土王,再祭本族祖先。祠堂里,整日鞭炮不斷,鐵銃轟鳴,號角聲聲,「嗬喂」陣陣,其盛況是其它節日難以比擬的,後逐漸改為戶祭。祭祀的土王,有彭公爵主、田好漢、向老官人;也有祭冉宣慰、 田宣慰、楊宣慰以及馬伏波的。祭祀的本族祖先中,揚姓祭楊再思,李姓祭「天」字輩的三祖先,部分彭姓和謝姓八部大王。祭祀畢,游鄉串寨,走親訪友,對歌宴客,真是「滿山滿寨都是歌,賓客如流歡樂多」,長達三、五日之久。
趕年:土家族過春節,一般比漢族提前一、兩天,也有提前六、七天的,稱為「趕年」。「趕年」的時間,因姓氏宗支而異。以酉陽縣為例;老寨鄉彭姓,臘月二十九過「趕年」;後溪鄉彭姓,臘月二十四過「趕年」;可大鄉和沙灘鄉李姓,臘月二十八過「趕年」。過「趕年」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樣。可大、沙灘鄉李姓過「趕年」時,禁止殺雞、殺豬,晚上禁點油燈,只能點燭,並通宵不熄。部分彭姓過「趕年」時,清晨得由男子做飯。飯做好,祭祀祖先完畢,再喊女人、孩子起床。飯後,全家出門遊玩。土家人平日用鼎罐做飯,過飯「是將肉切成,加上佐料,一層米一層肉,』蘿卜等,合煮一鍋。「年飯」做好,要先祭祀祖先。祭祀時,焚香燃燭,燒錢化紙,三跪九叩,懷念祖先功德,祈求祖先護佑。
團年時,要先給果樹和犁鏵、牛欄、豬圈、雞舍喂飯,給碓、磨、鋤等貼「壓歲錢」,以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瓜果豐碩、財源興隆。**歡騰大眾篇**

A.辭舊迎新搶銀水

提示語:在中梁山一帶,至今還保留著除夕夜「搶銀水」的風俗。在你爭我奪的歡聲笑語中,美好的一年就此開幕。

關鍵詞:銀水、財富、大戰

[搶銀水明爭暗鬥]

沙坪壩區中梁鎮的磨刀坎,至今保留著搶銀水的風俗。

名為搶銀水,搶的並非銀子化成的水,而是除夕夜的第一桶水。水井必須是村東頭的那口,代表了好日子會從東而來。村民們相信,誰能從水井裡搶到第一桶水,誰家來年就會財源滾滾,好運連年。

除夕夜裡十時多,村民逐漸從家裡出來,聚集在水井旁。大人談天說地聊家常,小孩子就在附近放煙火,等待著新年的到來。

你以為這是一幅溫馨感人的感情交流畫卷么?

錯!

大人所站位置都經過精心挑選,以第一時間搶到銀水為目標。各家的水桶、臉盆、水瓢等「十八般兵器」隨身攜帶,隨時准備加入搶銀水大戰。

[鬧除夕銀水進門]

臨近午夜12點,嘈雜的喧嘩聲逐漸低落,所有人都在屏息等待著倒計10秒。最靠近水井內圍的是各家的壯勞力,裝水工具的位置也都越來越靠近井口,爭取一剎那的領先。

村民胡群這樣描述那讓人窒息的等待:「我的心越跳越快,喉嚨里乾燥得直冒煙,身體因為緊張,或是興奮而無法動彈,耳朵里聽不到呼吸聲,自己和旁邊的村民們都變成了木偶。」

新年的鍾聲就像破除魔咒的仙術,水井旁的「木偶」們立刻恢復生龍活虎。男人們忙不迭地在搶銀水,女人們在外層高聲喊著自家男人的名字,孩子們在更外的一層興奮得又叫又跳,給自己的父親或叔伯加油。

在這種關鍵時刻,沒人會客氣,明胳膊、暗肘子齊上。男人們為把旁人擠開,吃奶的勁都使了出來。

最先裝滿水桶並不代表搶到銀水,還要把銀水擔回家,倒進水缸才算。挑著兩只大水桶的男人們在月光下的田埂上箭步如飛,一路高喊「金水銀水流進來」,女人在後面笑聲不斷,孩子們則早就跑回家等著。

幾分鍾光景,全村各家各戶陸續傳出歡呼聲,宣告今年搶銀水功德圓滿。沒有裁判,沒有冠軍,沒有獎金和獎杯,村民們得到的是對幸福生活的美好祝願。

小語:搶銀水是力氣活,沒有體力怎麼和人家拼?健身房,明天就去(鼓勵自己ING)。

B.正月里的「萬聖節」

提示語:渝東南土家族的孩子總希望天天都是正月初一,他們能夠得到鄰居糖果和糕點的款待。

關鍵詞:孩子、糖果、串門

土家族規矩:正月初一早晨,孩子們要挨家挨戶給同村寨的長輩拜年。接受孩子拜年的家裡,要給孩子糖果、糕點、小吃當回禮,孩子年紀須在12歲以下。

西方的孩子過萬聖節,首先惡作劇發出「是款待我還是要我耍花招」的威脅,而土家族的孩子只需聲音甜甜地說句:「新年快樂」,然後再問候長輩們身體健康,就可以得到禮物。

孩子平日的乖巧程度和禮物數目成正比。平時讓大人頭痛的孩子,這時可得老實點。按土家族規矩,雖然每家都必須給禮物,可沒規定種類和數量。要是哪家孩子得到的禮物只有一顆糖果,甚至一顆瓜子,那家孩子的父母可真是羞也要羞死。

孩子們討完了禮物,會聚在壩子中相互比較,得到最多禮物的孩子必定春光滿面,來年的孩子王非他莫屬。

小語:本人小時候還是挺乖的(哎呀,飛來一雞蛋打腫臉),起碼可以得到兩顆瓜子以上的「高分」(剛才扔雞蛋的朋友,麻煩你再扔顆蔥花,蔥花炒蛋還缺點材料,謝謝)。

C.驚天三炮震巫山

提示語:誰打麻將都怕放炮,巫山人卻巴不得放炮,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關鍵詞:放炮、信號、最後的瘋狂

春節要放「轟天炮」(即三眼炮,本報曾做報道),這是巫溪高山人家的春節傳統風俗。因為新家已經搬到縣城,巫溪縣寧河古鎮的老霍決定最後瘋狂放一把。

因炮聲太大,老霍將放炮點選在屋後山頭。按慣例,老霍左手將炮舉在手中,20厘米長的引線留給他的時間並不多,右手用煙頭將引線點燃,左手迅速平穩地向上伸出,炮口朝天,只見伴著滋滋聲的引線帶著火星鑽入炮膛,頓時只感一炮轟天地動山搖。火舌在黑夜裡劃出一道紅線,足有一米多長。接著照此法打出後兩炮,三炮全響算吉。

老霍告之,今年這三炮一為喜遷新居,二為全家幸福、身體健康,三為《都市熱報》的讀者及采編人員送去來自巫溪深處最原始的賀年炮聲。幽默的他還特別提醒大家,打麻將放炮可別怪他。

小語:原來放炮還有雙重含義,長見識!

D.元宵節里火作燈

提示語:都說元宵燈似火,奉節每年的正月十五那日則是以火作燈,卻更加熱鬧非凡。

關鍵詞:新年、乞福、火燈、

奉節農村有除夕夜裡燒火的風俗,火焰過了除夕並不熄滅,一直燒到正月十五。

元宵節這天,村民們開始「放燈」。放的不是花燈,而是村民將事先准備好的穀草裹成捆,然後用除夕火點燃而成的火燈。

早上開始,田間、山坡甚至小路都會成為各家各戶放燈的地方。有人把火燈丟到耕地里,或擲在寒意濃濃的小路邊,膽大者提著冒煙的穀草滿山坡的奔跑,更有甚者騎著摩托將點燃的穀草拖起到處跑。

到了晌午,女人們在屋內將穀草打成捆,男人們在屋外將穀草點燃,輕輕抱著,前院後山地亂扔。點燃的草把掉在冰冷的地面,火舌被大地給吞掉,滾滾濃煙似乎表示了它對土地的強烈不滿。為了多點燈,每家每戶比賽著扔火把,好事者不時向煙堆里扔鞭炮,炸得草沫四濺。

據老人們說,煙越大越好,凡煙薰過的地方,來年才會五穀豐登。十五的火燈晚上逐漸減少,直到煙火被茫茫黑夜吞食。

點燈,是為了祈求燒掉來年的蟲害與禍害,它是燒給秋天的禮物,燃燒的是希望,放飛來年最美好的祝福。

小語:燈如火,火似燈,真想一飽眼福。

E.累人的「轉轉會」

提示語:合川與武勝分別隸屬重慶、四川,兩地接壤,各自境內互有「飛地」,這里的人家過年就吃轉轉會。

關鍵詞:「開水」脹肚、排號等飯

飛地人家大年初一不出門,大年初二開始走人戶,俗稱「轉轉會」。

大年初二這天,合川天子村的村民起得特早,挑著年貨挨親戚家逐個送。

走到一家,放下挑子拿出備好的年貨。親戚們雖嘴裡道客氣,捧著禮物卻滿臉歡喜,連忙拉著進屋喝「開水」(荷包蛋)。一碗最少2個,雙數圖個吉利。

親戚少的就放下挑子,坐在院內放鬆放鬆,心裡盤算著下家往哪走。轉轉會以拜老輩為先,拜「平班子」為後。運氣好,一上午能拜四五家,光是「開水」就讓人喝得肚脹腰圓。

親戚們若集中在一片兒,那算是運氣好的;假如分散而居,將這一挑禮物分發完畢,花上兩天也不算多。收禮的主人通常會明確「警告」拜年者務必當日中午或當天晚上來吃晌午或宵夜,這禮送的家數越多,這飯就得排上號吃上兩三天。一家轉至一家地吃,還有點橫行鄉里的味道。

看來這轉轉會先累腳後累肚,的確有些讓人受不了。

小語:還是老話說得好,沒有哪碗飯是好吃的。

神舞一跳十二年

提示語:萬家歡聚的除夕夜,沒有熱鬧的團圓飯,只有神秘的舞蹈和土老司(土家族的法師)的虔誠禱告。這一切,都是因為一個嚎啕大哭的新生嬰兒……

關鍵詞:新生嬰兒、請神舞、百家鎖

酉陽後溪鄉,居住的全是土家族人。這里地理位置偏僻,山路難行,去縣城要花一天時間。

因交通不便,這里還保留著不少傳統的土家風俗。年三十夜晚跳請神舞,就是其中一種。

如果有孩子在年三十當天出生,必須請土老司來家中跳舞。以後每年除夕夜裡,都要請土老司跳舞,直到孩子滿12歲。

後溪鄉田景洪告訴記者:「土家人認為,大年三十齣生的孩子,聚集了一年中所有的靈氣和煞氣,必須請土老司來跳神舞驅除煞氣。」

土老司吃飽喝足後,開始跳請神舞。孩子被包裹得嚴嚴實實的,由家長抱著在旁觀看。

首先,土老司要在屋裡貼上表現土家的神圖,然後頭戴「封官帽」,身穿法衣,腰間圍上8副羅裙。使用的法器有八寶銅鈴、牛角、令牌、竹卦,以及必不可少的司刀和法杖。

晚上約八時起,土老司左手拿法杖,右手拿司刀,圍著堂屋四壁不停揮舞,口中念念有詞,接著走出蝴蝶穿花步、燕子迴翔步、獅子撲兔步等各種讓人眼花繚亂的步伐,再配合誇張的神情和動作。

掛在土老司身上的法器隨之發出各種聲響,此起彼伏。跳了將近半小時後,土老司會端一碗清水,喝一大口,分4次分別噴在堂屋的四角,潔凈沖晦。

平日里出生的孩子,會在孩子出生後40天,由外婆家人用自家鍋底灰,在孩子前額畫個「十」字辟邪。年三十齣生的孩子,則由土老司來畫「十」字。

有的土老司在請神舞結束時,會拿司刀在孩子的小臉旁裝模做樣地比畫幾個動作,表示已經為孩子驅趕了煞氣。

[百家銀鎖保平安]

百家鎖是年三十齣生的孩子最明顯的標志。

百家鎖一般為銀制,做工精細考究,不滿12歲絕對不可以取下。有的家庭,為防止孩子淘氣弄壞鎖頭,會在鎖頭的地方滴上蜜蠟,隨時檢查是否有損壞。

小語:可憐天下父母心!好感動!誰有紙巾,借一張先,眼淚嘩嘩狂流。

B.天人合一的品天儀式

提示語:天不亮時,老人輕手輕腳下床,帶包東西悄悄出門。這不是驚險片,而是大巴山老人新年祭天儀式開始了。

關鍵詞:密林、漆黑、大巴山

在城口縣靠近陝西一帶的村落里,至今保留著這樣一個風俗:大年初一凌晨,家中老人登山祭天。

這風俗有個風雅的名字:品天。

寒冬的大巴山,山風狂嘯,天寒地凍。這是對老人意志的考驗。老人必須克服困難,到達附近的山頂。

名為品天,其實沒有復雜的動作。老人把帶來的豬頭肉、花生米、水酒等祭品擺放在一塊略微平坦的地上,然後進行最重要的儀式:冥想。

找一塊平地,雙腿盤膝坐下,順手放在膝蓋上,閉上雙眼,均勻呼吸。品天老人屏棄雜念,心頭不斷默念家人的名字和自己想企求的事,一切OK!

品過天的老人說,長時間保持冥想姿勢,身體感覺輕盈欲飄。當整個人感覺到世界都已經不存在,連冥想的意念也不存在時,其請求被上天應允,品天圓滿成功。

最後,老人朝著日出的地平線拜3次,然後高高興興下山。

回家後,老人不能把品天是否成功告訴任何人,否則願望就不會實現。

小語:對城裡的年輕人來說,熱乎乎的暖窩最舒服(繼續睡覺,請勿打擾)!

C.比漢族早一天的年

提示語:土家人擁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年,那就是「趕年」。

關鍵詞:趕年、剩飯、大糍粑

趕年是土家人的春節,是土家族最隆重的節日,時間比漢族春節提早一天。閏年過臘月二十九,平常年過臘月二十八。

關於趕年的來歷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某年,土家族先民得到敵人春節來犯的消息,便決定提前一天過年。結果在春節當天,土家先民鬥志旺盛,一舉消滅了敵人。以後這個日子約定俗成,就成了過趕年。

另一種說法是:南宋嘉定年間,有人率眾在沅江、酉陽一帶造反,土王接到朝廷聖旨,調兵前往征剿。由於時間緊迫,等不到過年,於是決定提前過年。

照老規矩,過年當天做好飯後,直到正月十五土家人只能吃剩飯。女人們當天早晨5時起床生火做飯,把平日見不到的好吃東西,統統擺到桌席上。

忙完一天後,全家人圍坐在火爐邊,吃著香甜的糍粑,喝著醉人的米酒,嘗著美味的土家臘肉,其樂融融。火爐中的火焰騰起老高,照得每個人的臉紅彤彤的,土家人就這樣迎接著新年的到來。

小語:熱鬧歡騰的土家新年讓記者動心不已,好想回家,好想過個熱鬧的新年!

D.拜年就拜豬圈門

提示語:怎麼連豬圈門都要拜,你相信嗎?

關鍵詞:祭品、豬圈門、有頭有尾

居住在渝東門戶的巫山人,在新年用「拜豬圈門」這一獨特的方式表達自己對來年的期望。

廟宇鎮原名大廟,地處長江之南,距巫山縣城約120公里。年過60的當地人趙本林給我們講述了「拜豬圈門」的春節民俗。

每年除夕一大早,老趙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豬圈打掃干凈,然後給圈門神准備好祭品。祭品非常奇特,是一個嘴裡塞著豬尾巴的臘豬頭,意味著家人在新年裡有頭有尾。

拜圈門神時,一家之主的老趙端著豬頭走在最前面,愛人緊跟其後。夫妻兩人站在約距豬圈門兩米處。老趙將3根香燭插在豬圈門上,在圈門邊放置的火盆內燒上一疊紙錢。鞭炮頓時響起,把圈裡的豬嚇得直哆嗦。

此刻,老趙雙手端盤置胸前,頭向豬圈門拜3下,然後把盤子放在圈門上,嘴裡念叨一些吉利話,預祝來年家畜興旺。大人敬拜時,孩子們通常跟在老趙身後嬉戲,盯著豬頭笑個不停,不時說上一句「好臭哦」。

儀式完成後,把臘豬頭丟入鍋中煮熟,一家人高興地吃著豬頭過新年。

小語:拜豬又吃豬,嘻嘻,人類的心理活動真是難以理解!

E.拜年只拜丈母娘

提示語:不是重女輕男,絕非性別歧視。

關鍵詞:初一、丈母娘、視而不見

正月初一是土家媳婦回娘家的日子,女婿必須陪同,這是渝東南土家族風俗。

若是雙方還沒結婚,男方也可以要求到女方家拜年。這時的女方可要考慮仔細,要是同意了男方的要求,就等於同意嫁給對方。

到丈母娘家拜年,土家女婿非常慎重。土家人不喜歡攀比,但有兩件禮物是女婿上門時必帶的:一個女婿親手舂的6公斤重的大糍粑,還有一個完整的豬頭。糍粑和豬頭代表女婿的孝心,以及要好好對待妻子的承諾。

迎接小兩口的,除了老丈人可以是家裡的任何人。老丈人不僅不會出來迎接,就算在家中見到女婿,也會視而不見。女婿不理睬老丈人,才表示對女方娘家的尊重。

女婿進門,首先要把大糍粑和臘豬頭交給丈母娘,然後同妻子一起給丈母娘磕頭拜年。丈母娘先讓小兩口喝茶,然後會遞給女婿一雙自己親手做的鞋子,表示回禮。

這雙鞋子大有學問。要是鞋子做工精細,質地考究,就表示丈母娘對這個女婿非常滿意。要是鞋子大小不一,做工不精緻,則表示丈母娘對女婿有意見。女婿就要暗自加油了。

這種土家風俗在渝東南只有少數村落還有保留。

小語:唉,這年頭,毛腳女婿不易當啊!

F.團年吃「叫飯」

提示語:在梁平縣,春節團年吃「叫飯」是傳統。你知道什麼是叫飯,又該怎麼叫嗎?

關鍵詞:團圓、叫飯、祭祀

梁平縣袁驛鎮多湖廣移民後裔,每到除夕,大家會到本族的長輩家中吃團年飯。吃飯前得「叫飯」,這是後人對故世先輩的一種朝拜和祭祀。

吃團年飯前,屋外首先燃放鞭炮,家族成員全體起立,不準大聲喧嘩。

一家之長先倒半碗烈酒,再親手盛幾碗米飯,再把筷子分發碗邊,緊接著高呼先輩們的名字,如「請姥姥用飯,請家爺用飯」。此刻,長輩們原本微紅的眼圈會悄然落下思念之淚。一屋人也會跟著主人輕聲叫上數聲,表達對親人的懷念,整個過程約三兩分鍾。

叫飯中,邊角處還司職一人專給先人燒紙錢,邊燒邊念先人的名字,通知先人查收「過年錢」。

呼喚名號之後,一家之長手捧酒碗,彎下腰身,將酒輕輕撒在地上,接著將起先舀入碗中的飯倒回鍋中後,一家人開始動筷享用這頓豐盛的團年飯。

年是年年過,飯是年年叫,這祖宗傳下的規矩,誰也改變不了。享受現代生活快樂的同時不能數典忘祖,叫飯也是中國團年飯的一大特色。

小語:祖先們英靈有知的話,一定會和子孫們同樂。
回答者: xcsgjv - 舉人 五級 2-6 15:27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臘月25:接玉皇趕亂歲照田蠶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貼門神
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後,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塗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後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為春聯。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准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
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贊頌新年的來臨。
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人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我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
吃年夜飯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裡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

4、描寫武勝的風俗作文

我的家鄉——武勝,是一個美麗的地方,這里一年四季瓜果飄香,枝頭滿掛。家鄉風景美不勝收,尤其是印山公園,唐家大山,讓人們難以忘懷。
走進印山公園,陣陣花香撲鼻而來。向右走,你會看見一座六角的寶塔,共八層建築。金碧輝煌的琉璃瓦和朱紅色的牆,再塔兩旁兩只雄偉精緻的石獅子,正威武而又鎮靜地蹲著,好像是在守衛著這座宏偉瑰麗的塔。不由得讓人感到敬畏。夜晚時,塔上的燈都陸續地開放了。遠遠望去,這些燈像無數的星星在閃爍,而近看則是五光十色,壯觀輝煌。
印山公園美而壯觀,公園下方的嘉陵江也很美呀!白天,碧綠碧綠的江水非常清澈,能倒映出江上和江岸的景物。江水不時「嘩啦嘩啦」地拍打著岸邊的沙灘。陽光灑在江上,微風拂過江面,江水泛起粼粼水波,耀耀閃光。中午,太陽把碧綠的江水鋪了層金粉,看起來金燦燦、黃澄澄的。微風拂過,彷彿有千萬條金色的魚,跳呀,竄呀,撩得人心花怒放。夜晚,一絲絲夜風迎面吹來,掠過清澈的江水,又匆忙的去親吻那遠方的燈火
游覽了印山公園,嘉陵江,我們再來到唐家大山看看,樹木長的蔥蔥蘢蘢,密密層層的枝葉把森林封得嚴嚴實實,這時,太陽出來了,千萬縷像利劍一樣的金光,穿過樹梢,照射在草地上。秋天,秋風瑟瑟,落葉在林間飛舞,樹上結滿了香甜可口的果實。冬天,像一位美麗而又高貴的公主,舞動著她那潔白無暇的面紗,送來陣陣刺骨的寒風,又把她那精緻的竹籃拿了出來,將裡面的朵朵雪花倒了出來,讓整個樹林披上了銀色的時裝。
我愛我的家鄉,因為她山明水秀、風景優美。讓我們記住祖國的西南方點綴的這一顆晶瑩剔透的明珠——武勝吧!

5、武勝的風俗收干兒子有啥講究,送什麼禮物

銀碗,銀筷子,銀勺子,有錢的金的。紅包就隨意了,或者買個小金鎖

6、各地的民風民俗有哪些?

羊眼包子的來歷

回民很講究飲食衛生,智慧勤勞的回族婦女能做出許多獨具風味的特色食品,大家知道的有饊子、牛肉拉麵、油香、手扒羊肉、「夾板」等等,如果您能在回族人的三大節日開齋節、宰生節和聖紀節到回民家中做客,定能一飽口福,大開眼界。

羊眼兒包子是回民飲食中的佳品。相傳,清朝康熙皇帝,曾喬裝打扮到前門外,品嘗回民羊肉包子鋪的羊眼兒包子。康熙皇帝走進羊肉包子鋪,殷勤的回民掌櫃用小托盤送來了兩杯蓋碗茶。向康熙皇帝問安後,陪著笑臉說:「不怕爺惱,爺在里邊(宮廷)什麼山珍海味沒嘗過,還屈駕來嘗羊眼兒包子,小的實在不敢孝敬。」康熙明知自己的身份已被識破,還是佯裝要吃包子。掌櫃的無奈,只好說:「爺嘗臉,一定要吃,那請少等會兒。」不一會兒,便送來了熱騰騰的小包子。康熙用筷子挾一個放在碟子里,細心地觀察。只覺陣陣香味撲鼻,放到嘴裡一嘗,果然昧道鮮美,質地不一般。但是,康熙帝左找有找也未看見「羊眼兒」,便問掌櫃的:「為什麼看不見羊眼兒?」掌櫃忙回答說:「回爺的話,有罪不敢欺瞞:餡肉沒有羊眼兒,只是做的精細些,包的個頭小一點,象羊眼兒,就給起了個『羊眼兒包子』的名字。」康熙嘗了兩個,覺得非常可口好吃,便傳旨:「朕覺得羊眼兒包子很好,可經常送到宮中,找內務府開銀。」

從此,羊眼兒包子名聲大噪,譽滿北京城。於是,四城各處的回民都做起羊眼兒包子,遂成了回民喜食美味。

羊眼兒包子做法並不太難。一種做法是把發好的白面切好,再加入適量的白糖、鹼,揉和均勻。選用肥嫩綿羊的上腦剁成餡,加入水發干貝丁、玉蘭片丁、蔥、薑汁,把餡打成後,再加入香油和少許鹽,現包現蒸,每個包子的個頭兒如「羊眼兒」一般大小。另一種做法是把發好的精白麵粉和好,不放白糖,放適量鹼,攪和勻適。羊肉餡同上,加配料水發蝦仁丁、水發木耳塊、蔥末、薑汁、鹽、香油等和攪均勻。包的大小與蒸發和前一種完全一樣。

7、求證:武勝習俗

民風民俗:

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中國人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習慣。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喬香閣請中國結的習俗,取喬香納福之意;溫州人有去自己的信教虔誠祈禱,希望能夠在新的一年裡,與家人一起獲得幸福。

來 歷:

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琢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貼窗花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年畫「年年有餘」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但願能幫到你,希望採納!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