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豐當地風俗
1、鹽城有哪些特別的習俗?
鹽城的風土人情
摸 秋
立秋之夜,鹽城北部地區傳有「摸秋」的習俗。這天夜晚人們可以在私人或集體的瓜園中摸回各種瓜果,俗稱「摸秋」。丟了「秋」的人家,無論丟多少,也不叫罵,此俗相傳始於元代。 元末,淮河流域出現了一支農民起義軍,參加起義隊伍的將士都是農民出身, 他們飽受元軍的兵燹之苦,對兵擾深惡痛絕。這支隊伍紀律嚴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一天這支起義軍轉移到淮河岸邊,深夜不便打擾百姓,便曠野露天宿營。少數戰士飢餓難忍,在田間摘了一些瓜果充飢。此事被主帥發覺,天明便准備將那幾個治罪。村民們得知後,紛紛向主帥求情。為發開脫戰士的過錯,有一老者隨口說道 :「八月摸秋不為偷。」那幾個戰士因此話而獲赦免。那天正好是立秋節,從此留下了「摸秋」的習俗。
祭 灶 神
這是先秦以來重要祭祀「五祀」之一。按照《禮記.月令》所載:「孟夏之月,其祀灶。」秦時的孟夏,是指正月。然而祭灶的具體日期.來歷說法不一,各地亦有差異。 鹽城境內城鄉居民,舊時稱臘月二十三為「送小灶」,二十四為「送大灶」,每當祭灶這一天,家家都要將灶台、案台、鍋碗瓢盆收拾得乾乾凈凈,在神龕前設豐盛的祭品送灶時,要把神龕中間的舊神位接下來,焚香點燭,同時將舊神像在香爐前焚燒。
焚燒時,全家都要跪拜叩送,表示送灶神上天去「匯報情況」了。到了除夕晚上還要將灶王爺接回來,稱迎灶或接灶。這時,要將大紅紙書寫的「東廚司命府」和灶君神像貼進神龕,兩旁還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表示對王爺的恭敬。新灶神貼上之後,要放鞭炮,全家叩拜。此俗建國後逐步消失。
廟 門 朝 北
從前,一般土地廟的廟門都是朝南的,而唯獨建陽鎮的土地廟廟門都朝北 據傳這與當地人懷念陸秀夫有關。南宋末年,陸秀夫以身殉國後, 故鄉建陽鎮的鄉親們悲痛不已, 鎮上一位 90多歲的周姓老人,一天在睡夢中見到陸秀夫回到故里,丞相囑咐老人,如今北方元軍野心勃勃,妄圖霸佔中原,鬧得國無寧日,他已拜會過土地神,請諸位正神把 土地廟門改向朝北,這樣可以多管一方,好監視北方元軍的入侵,同仇敵愾,共濟國難。 第二天,老人把夢中見到陸丞相的情景和丞相的囑托告訴大家,鄉親父老無不為陸公忠心報國,死而後已的精神所感動,一致認為,只有按照丞相的囑托,才能告慰忠烈的在天之靈,當天,鄉親們就紛紛捐資、獻料,把建陽5 座土地廟的廟 門全部改成朝北向。 建國後,土地廟已被拆毀,但建陽一帶至今仍然流傳著「土地老爺門朝北一多管一方」的歇後語。
開船習俗
滿載會與滿載酒 舊時,漁民們在汛期出海之前,要舉行貢會, 貢會的宗旨是「龍王保佑,滿載而歸」。因此又叫滿載會。下海若能滿載而歸,便認為是龍王發了慈悲,船主須備足酒菜,拜謝龍王。然後全船人開懷暢飲,一醉方休,稱之為滿載酒。此俗已延續許多年,直至現在,漁船出海歸來,家家都有飲酒放鞭炮的習俗。開網門 每年的正月初,漁民出海之前,都要舉行開網儀式。 這天船主裝點香燭、恭奉三牲(豬頭、雞、魚),船主領頭,闔船漁夫人人跪拜海神,祈求出海平安,然後,眾船民在船主家吃「滿載酒。酒後,由船老大主持祭網儀式:敲鑼鳴炮,將漁網平放海灘上,請一孕婦在網上剪2--3個眼,然後再拖網上船,起錨開航。開船是,先將船調個頭,謂之「攘風」。無風是,船老大站立船頭,領頭高喊「哦嗬嗬哦嗬---嗬」,叫做喚風,說是風在天上轉,船上要人喚。
三月踏青
農歷三月,平原水鄉已是草長鶯飛,水和土柔。麗日春風之下,桃花綠水之間 ,度過了嚴冬的人們紛紛來到郊外田野,嬉戲閑游,踏青漫步。 三月三,晉代稱上已節。《周禮.春官》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釁浴 ,就是用香草熏湯沐浴。春秋時,鄭國於三月上旬之「已」日,男女偕同來水邊, 執蘭招魂,戲謔戀慕。到漢朝,官吏定於上已之日,「皆禊於東流水上,日洗濯 祓除,去宿垢疾」。上已節由此而形成。晉代以後,這一節日改為固定日期,「多 用三月三日,不復用已日」。過去,三月三這天,鹽 平原的百姓們,無論男女老 幼均可攜手至河邊舉柳枝灑水嬉戲。有的帶著風箏去郊外放飛,或在鄉間野外拔茅 針,采野花,挖薺菜。盡情娛樂一天之後,夕陽西下時才帶著大地的芬芳返回家門 。 如今三月三踏青的習俗雖已部分消失,但人們在三月三前後去郊外春遊的卻日 益增多。春日郊遊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大樂事了。美麗的三月三,源遠流長,令人神往。
爆谷卜年華
時近春節,鹽城的街頭巷尾不時傳出炸米的爆谷聲。成群的孩子提籃掛兜爭著 炸炒米,主婦和老人也不甘落後,湊合其中。他們興奮的臉龐和歡聲笑語,使人已 置身於春意的氛圍之中。 春節爆米花、卜年華的習俗不知源於何時。相傳這是一個泊來品,由「洪武趕 散」時從江南傳入境內的。明人筆記中曾有詩曰:「東入吳門十萬家,家家爆谷卜 年華。就鍋拋下黃金粟,轉手翻成白玉花。粉紅佳人覘喜事,白頭老叟問生涯。曉 來裝飾諸兒女,數片梅花插鬢斜。」各人所卜之事是否驗靈,過後誰也不再去追問 。年復一年,代代相傳,爆米花卜年成了過年期間的一樁趣事。人們見到這好似報 春的點點小花,無窮的樂趣便在其中了。
端午節吃紅蘿卜
東台民間有端午節吃紅蘿卜的習俗。相傳,此俗源於清同治元年的端午節農民 起義。 同治元年(1862),李鴻章收編了原太平軍林鳳翔部下的一支叛軍,其中有一 個叫詹以安的七品武官,自恃降叛有功,到處橫行無忌,軍紀極壞。同治二年,李 鴻章派他帶領200多人,分乘10餘條船到東台大豐一帶收
購軍糧, 船隻停泊在「三 昧寺」碼頭。這些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所到之處,無惡不作。東台地方官也畏 之如虎,小心恭維,不敢有一點怠慢。東台知縣高風清,泰州鹽運分司(駐東台) 蕭風孫,都不敢受理控告詹軍的案件,老百姓諷刺他們叫「高(風清)枕無憂,蕭 (風孫)遙自在」。詹軍因此更加肆無忌憚。 一天,詹以安在東台十字街游盪,瞧見「沈記」熟食店有個姑娘長得美麗俊俏 ,頓時心生歹念,命其爪牙將沈姑娘搶上船,肆意蹂躪。沈老漢與詹賊理,慘遭毒 打,一命歸天。沈女悲憤交加,趁清兵不備,
縱身投河自盡。沈女的母親見狀,痛 不欲生,一頭撞向三昧寺石碑。這家4口人,只剩一個14歲的女兒。她來到縣衙擊 鼓鳴冤,知縣官官相護,非但不主持公道,反將她投入監牢。這起冤案,激起了東台人民的強烈反抗。他們相約在五月初五端陽節這天,以「關帝顯靈」為掩護,數十萬民眾,一手拿釘耙大
鍬,一手舉著紅蘿卜頭為起義標志,縱火焚燒詹軍的兵船。這次起義,詹以安被起義軍打死,兵船全部焚盡,知縣 嚇得望風而逃,人們打開監獄,救出了告狀的民女。為了紀念這次起義的勝利,每年五朋初五,東台民間都要吃紅蘿卜此俗至今仍然存在。
清明門前插柳枝
鹽阜農村歷史上曾流傳著清明門前插柳枝的習俗。相傳此習俗源於唐代。那時 ,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在阜寧喻口(今施庄境內)築城安寨,到處攻城奪地,斬殺貪 官污吏。土匪惡霸對他恨之入骨,造謠煽動說黃巢殺人八百萬,在劫難逃。有一次黃巢起義軍在追殺一個貪官時,途中遇一婦 女背著個10來歲的大男孩,攙著個5-6 歲的小男孩,跑得上氣不接下氣。黃巢感到納悶,心想,這人要是背著小的,攙著大的,不是省力嗎?於是下馬問道:「你這個嫂子,為何不背小的攙大的,那 樣不跑得快嗎?」婦人答道:「背上的大孩是前母生所生,手中的小孩是親生。前 娘只有這么一條根,我以後還能再生,要是黃巢追來,我就丟下手裡小的,背上大的好逃命哪!」黃巢聽了深受感動,便如實告訴婦人:「我就是黃巢,專殺壞人,像你這樣有 德有義的好心人,我決不殺你!」婦人一聽說面前這個人就是黃巢,連忙下跪,哀求道:「你不殺我,你手下人也不殺我嗎?」黃巢扶起婦人叫她放心回家。第二天 就是清明節,為防止部下誤殺,黃巢對那婦人說:「你在家門前插上柳枝作為記號 ,我手下人見插柳枝的人家決不搔擾。」婦人連連磕頭道謝,回家後,告訴全村子的人,家家在門前插上柳枝,果然平安無事。 從此,每年清明節,百姓們為祈求平安,便在家門前插上柳枝,此俗一直延續至今。
2、江蘇鹽城大豐區的風俗有哪些?
風俗和鹽城基本上大同小異,過年吃湯圓,元宵還是吃湯圓,結婚放鞭炮,過年給紅包,
中秋吃月餅
。
3、請問江蘇大豐地方的風俗是什麼?
具體一點好嗎,如結婚還是喪事等
4、大豐的民俗風情作文
走過很多地方,有的是因為工作,也有的是專程去旅遊,來去匆匆,對各地的風俗有些了解,但是能夠系統全面的理解並成為永久記憶的並不多,來大豐生活半年了,這里的風俗漸漸的刻錄在腦海里,成為永久的記憶。
1、晚上的鞭炮聲
夜色降臨,特別是晚餐以後的時候,街上幾乎每天都能聽到鞭炮的聲響,更多的是禮花彈。開始很不習慣,經過了解這是大豐人結婚或過生日一種歡慶方式,親朋好友歡聚一堂,晚餐前打打「摜蛋」,席間推杯換盞,晚間再點起爆竹,把節日的慶典也帶給更多的人去欣賞。但每天的禮花彈爆響在朦朧欲睡的時候,有時也會給人帶來一點心煩,好在慢慢時間長了就適應了。此刻,窗外又傳來了斷續的鞭炮聲,讓我們共享慶典的快樂吧。
2、新車進家的鞭炮聲
公司人員不斷增加,節後決定買輛新款的福特全順麵包車。今天幾位年輕人去鹽城市裡提車,碰巧車管所檢測線設備出現問題,但下午才把手續辦完,等車子提回來已經快下班了,一直焦急等待擔心路上有什麼事情。突然窗外傳來鞭炮聲響,急忙望出去,新車停在大門口,另外兩個人正在把點燃的一長串鞭炮攤開,乒乓的鞭炮聲在臨時辦公樓前空曠的小院里顯得特別脆亮,懸著的心放下了。這也是大豐的風俗,買了新車了一定要在進入家門口之前放一掛鞭炮,既是歡慶家中新添置了新大件,也是祈求日後平平安安,更像給左鄰右舍顯唄顯唄:我們家買新車了!
5、請問,江蘇鹽城大豐,結婚的習俗是女方要給男方買婚戒???謝謝
沒有那回事。習俗是男方給女方買,至少四樣金器。
6、寫大豐習俗的作文200字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個民族都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今天我介紹的就是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也有一部分從事農業。在牧區,蒙古族多住圓形氈房,俗稱「蒙古包」。蒙古包的門一定朝南開,爐子設在氈房正中天窗底下。在農牧區,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內有土炕。 蒙古族喜歡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製品,牛羊肉和麵食,飲酸奶子、奶酒,也喜歡喝茶。農牧區的蒙古族主要吃各種糧食和蔬菜,愛喝米酒。
蒙古族的傳統服飾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歡穿鑲邊的蒙古袍子,腰扎紅黃綠彩色緞帶,腳穿皮靴和氈靴,頭纏紅藍布。現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節日或喜宴時才穿蒙古袍。
蒙古族人熱情好客。招待客人時,首先擺上乳酪、奶油,各種面制干糧和奶茶,喝完奶茶後還要敬酒。隨後端上手抓羊肉,貴客則上整羊。主人把羊的薦骨連著尾巴放在盤子里,上面放上不帶面頰的羊頭,把小刀遞給客人。客人把羊頭的一隻耳朵割下來,再切一塊肉吃下,然後把刀還給主人,主人才動手切肉,請客人動手隨便吃。為了表示對客人尊敬和熱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讓在座的每個人都嘗一嘗。蒙古族特別尊敬長輩和教師。無論何時,對年長的人都稱「您」,進門、入座、喝茶、吃飯、敬酒等都讓年長的人領先,「巴格西」歷來被作為貴客迎送招待。
7、鹽城市大豐區的白事習俗是怎樣的?
朋友你好!鹽城大豐習俗復雜,由於大豐早期為移民城市,全國各地居民都有,衍生的各類習俗融合一起就成了今天的豐富多彩。具體白事習俗大概如下:
1、病重或將逝期間:親屬提前聯系好殯葬人士,一般多直接聯系殯儀服務公司或區殯儀館,這類機構比較正規,由於其服務量大,各類習俗掌握的比較全面;在專業人士建設下選購好壽衣、製作好遺相等;
2、親人去世後第一時間聯系鹽城市大豐區殯儀館(現在政府的基本服務做的很好了,2019年大豐殯儀館重新擴建了守靈中心,還和上海一家禮儀公司合作殯葬一條龍服務),由殯儀館派出專用遺體接運車輛和服務人員到達現場與逝者家人接洽,遺體運送至殯儀守靈場所開展為期三至五天的治喪活動,在此期間殯儀公司會按照流程執行各個環節的祭祀禮儀和貢飯禮儀等;此外,提前聯系公墓,確定好安葬准備事項;
3、靈堂設好後,陸續通知親友(報喪)前來弔唁慰問,第三天出殯前往殯儀館進行火化。取到骨灰後直接前往公墓安葬,宴請所有親友。
4、此後就是按各階段的習俗祭祀先人,如」做七「、祭日、清明、中元、寒衣節、冬至及春節的各種祭祀。
以上種種為絕大多數家庭的治喪習俗和流程,部分觀念傳統的家庭,仍然請4名扶重人士(老年人)、民間樂隊、和尚做法式,其中許多習俗或儀式比較封建迷信,而且這個過程十分繁雜且不符合當下文明治喪需求,還讓喪戶多花了冤枉錢。
准備至少188888元彩禮(要看市場價),有嫁妝~
首先要有媒人,媒人必須要身體健康,品德為鄰居認可,家庭幸福美滿,兒孫滿堂者為最佳。接新娘那天,必須有豪車至少兩輛,普通車六輛組成迎親車隊。
司機必須要是男方本地鄉鎮小區上相貌堂堂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中青年帥哥(至少有兩位),男方親屬中帥氣的平輩數量越多越好。以此來顯示男方所在地區地靈人傑,實力強大。不需要有酒量,只喝茶。但是口才要好,不能掉場。
會親只需要男方前一天一個人去女方家請一下,隔日女方父母叔伯舅舅姨娘上門即可。
基本情況就是這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