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寧風俗
1、會寧屬於南方還是北方?
會寧屬於北方。
會寧縣,隸屬於甘肅省白銀市,位於甘肅省中部,白銀市南端。會寧縣總面積6439平方公里,轄12個鄉、16個鎮, 總人口56.41萬(2012年),境內有漢、回、東鄉、撒拉等7個民族分布。
南方在我國,「南方地區」一般指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廣大地區。
根據不同的情景,關於中國的「南方」概念亦存在差異:
(1)自然地理概念中的南方,指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南部,主要是秦嶺-淮河一線以南,東臨東海,南臨南海,大陸海岸線長度約佔全國的2/3以上。包括江蘇大部、安徽大部、浙江、上海、湖北、湖南、江西、福建、雲南大部、貴州、四川東部、重慶、陝西南部、廣西、廣東、香港、澳門、海南、台灣、甘肅最南端、河南最南端,面積約佔全國的25%,人口約佔全國的55%,其中漢族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多居住在西南和中南地區。
以秦嶺-淮河一線作為「南方」的北界是學術界普遍接受的觀點。1908年,原中國地學會首任會長張相文從自然地理分區等角度出發,在其所著的《新撰地文學》中首次提出「北嶺淮水」為我國的「南北分界線」。當時,與南嶺相對應的北嶺,即是秦嶺。當代學者多認為,「秦嶺—淮河」不單純是「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而是「中國南北地理氣候分界帶」(簡稱「中國南北分界帶」)。
(2)在中國,人文意義上的南方地區常指中國的南部沿海地區,如廣東、廣西、海南、福建中南部、海南、雲南最南部、香港、澳門、台灣和劃歸上述省區管轄的臨近海島。南方南麵包括遼闊的南海和南海諸島,與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汶萊等國相望;西南界線是中國與越南、寮國、緬甸等國家的界線。
具體大致包括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省、福建省、海南省四省三區,及國家劃歸上述省區管轄的臨近海島,如中沙群島、南沙群島、西沙群島(瓊)、東沙群島(粵)、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台)、白龍尾島(桂)等。這使福建省和台灣省成為華東地區、華南地區兩個概念的交迭區。雖然在某些時候,福建省、台灣省名義上被列入華東地區,但閩台兩省在文化上,風俗上,血緣和人員移動等方面,傾向於華南板塊。尤其是福建省閩中南地區的華僑文化,跟廣東省西江流域(廣肇)、東江流域(惠嘉)、東翼沿海(潮州)的華僑文化,有著共同的歷史淵源和表現特徵;國家一般將福建、廣東兩省共同視為重點僑鄉。
(3)行政區劃概念中的南方,大致包括西南、東南、中南與港澳台地區,即江蘇、安徽、浙江、上海、湖北、湖南、江西、福建、雲南、貴州、四川、重慶、廣西、廣東、海南、香港、澳門與台灣。
(4)按南北方位二分法的中國南方:按南北二分法中國可以從大體上分為中國南方地區(含青藏地區)和中國北方地區(含西北地區)兩部分,一般以昆侖山-秦嶺-淮河為界。
北方地區指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內蒙古高原以南、大興安嶺、烏鞘嶺以東的廣大地區,主要包括東北地區和華北地區。
從行政區劃看,具體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內蒙古東部、江蘇中原官話區、安徽中原官話區、甘肅、寧夏、青海、新疆。
2、會寧中秋節習俗
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回逐漸形成並世代相傳答、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
在會寧這片紅色熱土上,不乏文化印記,有人用一生的業余時間,搜集了大量關於會寧民俗以及傳說故事,他就是貟彤禎。貟老是一個做事認真嚴謹,做人低調至純的人。他熱愛家鄉會寧,酷愛文學,退休以後整理成冊。貟老說:「不圖名、不為利,只是讓會寧的文化不要失傳」。這種歷史和責任的高度,數十年如一日的精神,著實讓人敬佩。
今天徵得貟老同意,將貟老的這些用心血寫成的文稿,在網路上曬出來,供大家閱讀欣賞,不忘初心,牢記家鄉會寧。
3、關於會寧過臘八節的習俗
一年一度的臘八節馬上又要到了,時間過的可真快,轉眼間離過年的日子是越來越近了,小編相信只要小編提到過年想必有很多的人都會很開心,因為可以和家人團聚,尤其是一年在外打工的人們,只有在過年的這幾天才能回家和親人在一起輕輕鬆鬆的說笑過大年,說了這么多,那麼臘八是具體的哪天呢?下面請看小編分享的內容2016年臘八節是什麼時候 幾月幾號 星期幾?
臘八節
臘八節在農歷十二月初八,因所在月份為農歷十二月,農歷十二月也稱為「臘月」。古人會在當天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同時我過大多數地區都有吃臘八粥的習慣。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獲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而中原地區的許多農家卻喜歡吃臘八鹹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
臘月是年歲之終,古代農閑的人們無事可干,便出去打獵。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彌補糧食的不足,二是用打來的野獸祭祖敬神,祈福求壽,避災迎祥。
臘月里的民俗很多。十二月初八,用雜糧做成「臘八粥」。有的農民還要將「臘八粥」甩灑在門、籬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穀之神。十二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有的地區人們陳設香臘刀頭和糖點果品敬供「灶神」等。其實,現在的人們大都不信奉「神靈」之類,這樣做只是沿襲古代的某些習俗,或者只是趣味罷了。
2016年臘八節
臘八節雖然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但卻不在國家規定的法定節假日里,所以臘八節當天是不會放假的。
2016年臘八節的時間為:2016年1月17日星期日(真巧,可以放假了)
節日釋義
「臘」的含義有三:
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
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
三曰「臘者,逐疫迎春」。
臘八節因臘日而來,是農歷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日期為臘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
臘八節諺語
臘八臘八,凍掉下巴
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臘八.臘八,有的,臘八,沒有的,哈撒
臘八,祭灶,新年快到,閨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媽子吃著桂花糕,老頭子戴著新氈帽
吃過臘八飯就把年來辦!
臘八節為什麼喝臘八粥:
臘八粥是一種在臘八節用由多種食材熬制的粥,還叫做七寶五味粥。 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家裡很窮,便給一家財主放牛。有一天放牛歸來時過一獨木橋,牛一滑跌下了橋,將腿跌斷。老財主氣急敗壞,便把他關進一間房子里不給飯吃。朱元璋餓得夠嗆,忽然發現屋裡有一鼠洞,扒開一看,原來是老鼠的一個糧倉,裡面有米、有豆,還有紅棗。他把這些東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鍋粥,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吃了這一頓朱元璋保住了性命,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又想起了這件事兒,便叫御廚熬了一鍋各種糧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這一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因此就叫臘八粥。
4、誰知道甘肅會寧 結婚都是什麼風俗
甘肅會寧那邊送彩禮一般要送彩禮的。 初次見面彩禮基本上要兩萬,是一種習俗,不過送得錢到時候還是會返給你的,呵呵 有得時候也看相互間的感情,和女方協商了
5、我是甘肅劉家峽的,男朋友是甘肅會寧的,兩邊結婚風俗不一樣,經常吵架,改怎麼辦啊?
入鄉隨俗,按照風俗,應該以男方為主。如今年代,男女雙方不能各持己見,以吸取雙方精華,剔除糟粕,選擇為佳。僅供參考。
6、會的含義
會
be able to;meet;shall;
會1
(1)
會
huì
(2)
(會意。古文從合,從彡。按彡亦眾多意。本義:會合)
(3)
同本義 [get together;assemble]
會,合也。――《說文》
會,聚也。――《廣雅·釋詁三》
會同有絳。――《詩·小雅·車攻》
會言近止。――《詩·唐風·杕杜》
會朝清明。――《詩·大雅·大明》
會諸其幣。――《儀禮·聘禮》
以會天地之藏。――《禮記·月令·季秋》
然後天下會於一。――柳宗元《封建論》
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范仲淹《岳陽樓記》
(4)
又如:會茶(一起喝茶);會酒(一起吃酒);會獵(原指會合打獵,又比喻會同作戰);會銜(聯名簽署公文);會次(朝會停留的時刻)
(5)
晤見 [meet;see]
時見曰會。――《周禮·太宗伯》
相見於卻地曰會。――《禮記·曲禮》
會者何,期辭也。――《公羊傳·桓公十年》
留待作遺施,於今天會因。――《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與燕王會境上。――《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會於西河外澠池。
與秦王會澠池。
與趙王會飲。
(6)
又如:會定(見到);會少離多(相會少,別離多);昨天我沒有會著他
(7)
使協調一致;符合 [accord with]
音韻清暢,又深會女心。――梁·吳均《續齊諧記》
(8)
[體力或智力方面] 能 [can;be able to]。如:他會滑冰;他會讀;他會彈鋼琴
(9)
懂得 [know]。如:他會英文;他會做思想工作
(10)
對…進行社交性看望 [visit]。如:會朋友
(11)
[多指在飯館、 茶樓中] 付 [款] [pay]。如:會鈔;會錢
(12)
領悟,領會 [comprehend;understand;grasp]。如:會家(行家);會事(懂事,識趣);會得(理解);誤會;心領神會;會心
(13)
應當;應須 [should;ought to]。如:會須(當須,應當);會應(該當)
會
(1)
會
huì
(2)
器物的蓋子 [lid;cover]
《禮經》:器之蓋曰會,為其上下相合也。――《說文·會·段注》
敦啟會。――《儀禮·士喪禮》
命佐食啟會。――《儀禮·士虞禮》
(3)
業務、社交或其他性質的集會 [meeting;gathering;party;conference]
會論虞常。――《漢書·李廣蘇建傳》
來會計事。――《史記·陳涉世家》
乃罷會。――《資治通鑒》
(4)
又如:晚上有個全組會;開會;歡迎會;歡送會;會文(兼含觀摩、竟賽、考試等多種功能的寫作集會)
(5)
時機 [opportunity;occasion]。如:適逢其會
(6)
定期市集 [fair]。如:趕會;廟會
(7)
人物薈萃的地方,主要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 [capital]。如:會城(省城);省會;會垣(省城;都市)
(8)
為一定的目的而成立的團體或團體組織 [society;association;union]。如:幫會;學會;耶穌會;董事會;理事會;同學會;同鄉會;會同館(明代接待各國使者的地方)
(9)
災厄;厄運 [adversity]
百六有會,《過》、《剝》成災。――《後漢書·董卓傳贊》
(10)
民間一種小規模經濟互助形式 [mutual help financial group]。一般由發起人約集若幹人,按期等量交款,首次由發起人使用,以後按議定或拈鬮決定的順序輪流使用
正在各書店裡約了一個會,每店三兩。――《儒林外史》
(11)
一小段時間 [a little while]。如:一會兒;多會兒;這會兒;那會兒
(12)
中醫經絡穴位名 [Hui]
扁鵲乃使弟子子陽厲針砥石,以取外三陽五會。――《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13)
古代中國歷法所用的單位,等於10800年 [hui]
三十年為一世;十二世計三百六十年,為一運;三十運計一萬八百年,為一會;十二會計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為一元。――邵雍《皇極經世書》
會
(1)
會
huì
(2)
必然,一定 [certainly;definitely]
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古樂府《孔雀東南飛》
長風破浪會有時。――唐·李白《行路難》
(3)
恰巧,正好 [just;right;happen to]
會天大雨。――《史記·陳涉世家》
會其怒。――《史記·項羽本紀》
會幸苑中。――宋·王讜《唐語林·雅量》
會雨大作,因留寺。――《徐霞客游記·游黃山記》
會賓客大宴。――《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4)
――表示範圍。相當於「皆」、「都」 [all]
弦、匏、笙、簧,會守拊鼓。――《禮記》
會
(1)
會
huì
(2)
相當於「與」、「同」、「和」 [and]
上遣侍郎馬爾泰會查郎河按治,於義坐奪官。――《清史稿·劉於義傳》
另見kuài
會標
huìbiāo
(1)
[emblem]
(2)
大會的標志
錦標賽的會標
(3)
寫有會議名稱的條幅
為展覽會題了會標
會餐
huìcān
[dine together;have a dinner party] 聚在一起進餐
會場
huìchǎng
[meeting-place;conference hall] 聚會或集會的場地
會鈔
huìchāo
[pay a bill;pay for accounts] 會賬
會車
huìchē
[pass each other] 車輛交錯同時通過某地
會典
huìdiǎn
[a compilation of State regulations] 記錄古代官府更迭、政務要聞的典籍
《唐會典》
會費
huìfèi
[membership es;tax] 為支付開支,對一個團體的成員徵收的金額
會風
huìfēng
[the mood of meeting] 會議的風氣
在省直單位帶頭開了新會風
會館
huìguǎn
[guildhall;provincial guide] 旅居異地的同鄉人共同設立的館舍,主要以館址的房屋供同鄉、同業聚會或寄居
會合
huìhé
(1)
[join;assemble;converge;meet;bring together]∶聚集到一起
兩軍會合後繼續前進
(2)
[rendezvous] [航空]∶兩個或多個物體在預定的時間和地點以零相對速度相遇
會話
huìhuà
[conversation] 指兩人以上的對話(多用於學習別種語言或方言時)
會徽
huìhuī
[emblem;badge] 某些會(如運動會)的特徵標志;某些組織的會員所佩帶以表示該會特徵身分的標志
會集
huìjí
[gather;assemble;bring together] 聚集
鳴鑼會集。――《廣東軍務記》
會見
huìjiàn
[meet with] 跟別人相見
安排在兩點鍾會見一位朋友
會剿
huìjiǎo
[joint suppress] 會同圍剿
會聚
huìjù
(1)
[assemble;flock together;get together]∶成群地聚集
游園群眾會聚於各個公園,歡慶五一節
(2)
[convergence]∶一個多束陰極射線管的電子束交叉於某一特定點的情況
會刊
huìkān
(1)
[proceedings of a conference,etc.]∶為報道會議的成果所出版的刊物
(2)
[the journal of an association,society,etc.]∶某個社會團體或專業協會等所出版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刊物
會考
huìkǎo
[unified exams] 會集某地區內的各校畢業生進行統一命題考試
會客
huìkè
[receive a visitor;receive a guest] 接待客人
概不會客
會客室
huìkèshì
(1)
[drawing room]∶一種多少帶點正式性的會客的房間(如家庭或旅館中)
(2)
[reception room]∶一種用於正式接待客人的房間(如在企、事業單位或機關)
會獵
huìliè
(1)
[hunt together]∶會合狩獵
(2)
[be at war]∶喻兩方發生戰爭
會獵於吳。――《資治通鑒》
會獵中原
會門
huìmén
[secret societies] 某些迷信組織
會盟
huìméng
[meetings of sovereigns of their deputies in ancient China to form alliances] 古時諸侯會集結盟
會盟而謀弱秦。――漢·賈誼《過秦論》
會面
huìmiàn
[meet] 見面
我約定了星期天和他會面
會寧
huìníng
[Huining] 甘肅東部、黃河支流祖厲河上游的一個縣。1936年10月8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二方面軍、第四方面軍三大主力在此會師,二萬五千里長征至此結束
會票
huìpiào
[cashier's cheque] 舊錢庄發行的票據,可在不同地方提款,也可用於市場流通
會期
huìqī
(1)
[the date of a meeting;time fixed for a conference]∶開會的日期
(2)
[the ration of a meeting]∶會議的持續時間
會齊
huìqí
[get together] 聚齊
民兵後天到縣里會齊
會簽
huìqiān
[sign jointly;countersign]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機關] 在存檔或發出的文件上共同簽署
會親
huìqīn
[meet relatives] 一種舊時風俗,結婚後男家女家互邀親屬相見
會商
huìshāng
[consult together;hold a conference or consultation] 聚集磋商
會社
huìshè
(1)
[company;corporation][日]∶公司
(2)
[company]∶成員間信仰相同的小團體
會審
huìshěn
(1)
[joint hearing;joint trial]∶會同審理或審判
(2)
[make a joint checkup]∶會同審查
會審施工圖紙
會師
huìshī
[join forces;effec a junction] 行軍時各路人馬聚集於一處
會士
huìshì
(1)
[Penitent]∶由一般教徒組成的許多兄弟會會員,他們須作苦修和善行,這類兄弟會盛行於十三至十六世紀,通常以會員所穿會服命名
藍衣會士
(2)
[agrege]∶一種法國大學授予一個經過嚴格的競爭考試及格,因而有資格被任命為國立中學的最高教學職位的教師或大學某個系科的教師
會試
huìshì
[the metropolitan examination] 科舉時代,聚合各省舉人在京城進行的考試
會首
huìshǒu
[head of an association] 舊時民間各種叫做會的組織的發起人。也叫「會頭」
會水
huìshuǐ
[able to swim] 會游泳
會談
huìtán
[talks;conversation;negotiation] 雙方或多方共同進行的商談
雙邊會談
會堂
huìtáng
(1)
[assembly hall]
(2)
一般指大而宏偉的公共或會議場所
方內爾會堂
人民大會堂
(3)
屬於兄弟會或商會、工會的房屋或該社團用作集會、社交中心或總部的場所
匈牙利會堂
(4)
[synagogue]∶猶太人進行宗教活動、舉行集會和學習的場所
會同
huìtóng
[jointly with other organizations concerned] 會合共同
如會同。――《論語·先進》
宗廟會同。
會務
huìwù
[meeting affairs] 有關會議議程安排的事務
會務組
會晤
huìwù
(1)
[meet]∶ 相見,會面晤談
無由會晤。――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兩國外長定期會晤
(2)
[understand]∶領會;解悟
會心
huìxīn
[understanding] 領悟於心
會心的微笑
會要
huìyào
[a compilation of State regulations] 用於記錄一個朝代中各種規程制度及其變化狀況的書
《明會要》
會演
huìyǎn
[joint performance] 各地或各單位的文藝節目集中起來,單獨或同台演出
會厭
huìyàn
[epiglottis] 薄層黃色彈力軟骨,在舌後突向上方,恰在聲門前方,當吞咽動作時,與杓狀軟骨一起覆蓋聲門
會議
huìyì
(1)
[meeting;conference;congress]∶集合三人以上相與議事,並遵循一定的議程,所舉行的一種集會
管理委員會會議
(2)
[conference]∶商討並處理重要事務的常設機構或組織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3)
[council]∶特指基督教會主教及其他領導人討論並解決教義、教會管理、教規和其他問題的一種集會
會議室
huìyìshì
(1)
[meeting room]∶供開會用的房間
(2)
[boardroom]∶通常包含有一張大會議桌而預定作為董事會會議之用的房間
董事會每月在該會議室召開一次會議
會意
huìyì
(1)
[understanding;knowing]∶會心
會意的眼色
(2)
[associative compounds,one of the six categories of Chinese characters(六書)]∶六書之一。指合二字或三字成一字以表一意者。如人與言為信,止與戈為武
會陰
huìyīn
(1)
[perineum,perinaeum]∶在體表大致標志出骨盆出口周界的組織區域,通常將尿生殖管道和直腸分開;有時指肛門和外生殖器後部之間的區域,尤其在女性
(2)
[Huiyin (Ren I)]∶經穴名。別名屏翳。屬任脈。位於會陰部正中。主治窒息,前列腺炎,陰部搔癢症,暴癇。直刺1―1.5寸
會遇
huìyù
[meet] 會見
會遇之禮。――《史記·廉頗藺相列傳》
會元
huìyuán
[the first place in metropolitan exams] 科舉時代稱舉人會試的第一名。亦稱「會魁」
會員
huìyuán
[member] 通過正式手續加入某個會社或專業組織的人
婦女俱樂部會員
會戰
huìzhàn
(1)
[meet for a decisive battle;launch a mass compaingn]∶兩軍各集結強大主力,以一決勝負的戰役
(2)
[join in a battle;launch a mass compaign]∶集中有關力量,突擊完成某項任務
會戰海河工地
會章
huìzhāng
[regulation of an society or association;constitution of an association or a society] 某些群眾團體或學術組織的章程
學會會章
會賬
huìzhàng
[pay a bill] 在飯館、酒館、茶館等處邂逅親朋而代為付賬
會診
huìzhěn
[consultation ] 指幾個醫生共同診斷疑難病症。現也常用來比喻幾個方面共同研究解決生產、工作上出現的疑難問題
會址
huìzhǐ
(1)
[the site of an association or society]∶協會或學會的地址
(2)
[the site of a conference or meeting]∶召開會議的地址
會子
huìzi
[a moment] 指一段時間
說會子話兒
會子
huìzǐ
[paper money] 南宋時發行的紙幣
會2
(1)
會
kuài
(2)
(會意。本義:計算;總計。本指年終結賬。後泛指算賬) 同本義 [compute]
會,合也。――《說文》
會,歲計也。――《玉篇》
會,大計也。然則零性算之為計,總合算之為會。――《孟子·萬章下》正義
凡場務、倉庫出納在官之物,皆月計,季考,歲會。――《日知錄》卷二十四
歲終,則會,唯王及後之服不會。――《周禮·天官》
聽出入以要會。――《周禮·小宰》。注:「月計曰要,歲計為會。」
(3)
又如:會事(統計事務);會最(總計;匯總)
會
(1)
會
kuài
(2)
縫隙 [crack]。如:會弁(一種束發的小型冠冤。上有縫,可飾以玉);漆其四會(即把蓋子四周的縫隙用漆封上)
(3)
買賣居間人 [middleman]。如:會任(指專事買通官府,保釋罪犯,居間謀利的人)
(4)
會稽(kuàjī)。山地名,縣名。在今浙江紹興
(5)
姓
另見huì
會計
kuàijì
(1)
[accounting]∶監督和管理財務的工作,包括填制記帳憑證,處理帳務,編制財務報表等
(2)
[accountant]∶擔任會計工作的人員
會計師
kuàijìshī
(1)
[senior (chartered) accountant]∶企業、機關中的高級會計人員
(2)
[private professional accountant]∶舊時由政府發給執照並受當事人委託執行會計業務的自由職業者,主要職務是查核賬目,設計會計制度等
會計制度
kuàijì zhìdù
[system of accounting] 對商業交易和財務往來在賬簿中進行分類、登錄、歸總,並進行分析、核實和上報結果的制度
會1
(會)
huì ㄏㄨㄟˋ
(1)
聚合,合攏,合在一起:~合。~審。~話。
(2)
多數人的集合或組成的團體:~議。開~。
(3)
重要的或中心的城市:都(dū)~。省~。
(4)
彼此見面:~面。~見。
(5)
付錢:~賬。~鈔。
(6)
理解,領悟,懂:~心,體~。
(7)
能,善於:~游泳。~英語。
(8)
時機,事情變化的一個時間:機~難得。
(9)
一小段時間:一~兒。
(10)
可能,能夠:他不~來了。
(11)
恰巧碰上:~其怒。
(12)
為祭神而組織的活動:香~。
(13)
應當,一定:長風破浪~有時。
(14)
古同「繪」,五彩的刺綉。
鄭碼:ODBZ,U:4F1A,GBK:BBE1
筆畫數:6,部首:人,筆順編號:341154
be able to;meet;shall;
會2
(會)
kuài ㄎㄨㄞˋ
(1)
總計:~計(a.管理和計算財務的工作;b.管理和計算財務的人)。
(2)
姓。
鄭碼:ODBZ,U:4F1A,GBK:BBE1
筆畫數:6,部首:人,筆順編號:341154
be able to;meet;shall;
會計師事務所
另一種版本,僅供參看:
● 會
(會)
huì ㄏㄨㄟˋ
◎ 聚合,合攏,合在一起:~合。~審。~話。
◎ 多數人的集合或組成的團體:~議。開~。
◎ 重要的或中心的城市:都(dū)~。省~。
◎ 彼此見面:~面。~見。
◎ 付錢:~賬。~鈔。
◎ 理解,領悟,懂:~心,體~。
◎ 能,善於:~游泳。~英語。
◎ 時機,事情變化的一個時間:機~難得。
◎ 一小段時間:一~兒。
◎ 可能,能夠:他不~來了。
◎ 恰巧碰上:~其怒。
◎ 為祭神而組織的活動:香~。
◎ 應當,一定:長風破浪~有時。
◎ 古同「繪」,五彩的刺綉。
筆畫數:6,部首:人,筆順編號:341154
其它字義
- 漢 典 Zdic.net -
--------------------------------------------------------------------------------
● 會
(會)
kuài ㄎㄨㄞˋ
◎ 總計:~計(a.管理和計算財務的工作;b.管理和計算財務的人)。
◎ 姓。
筆畫數:6,部首:人,筆順編號:341154
漢英互譯
- 漢 典 Zdic.net -
--------------------------------------------------------------------------------
◎ 會
be able to meet shall
詳細字義
- 漢 典 Zdic.net -
--------------------------------------------------------------------------------
◎ 會
會 huì
〈動〉
(1) (會意。古文從合,從彡。按彡亦眾多意。本義:會合)
(2) 同本義 [get together;assemble]
會,合也。——《說文》
會,聚也。——《廣雅·釋詁三》
會同有絳。——《詩·小雅·車攻》
會言近止。——《詩·唐風·杕杜》
會朝清明。——《詩·大雅·大明》
會諸其幣。——《儀禮·聘禮》
以會天地之藏。——《禮記·月令·季秋》
然後天下會於一。——柳宗元《封建論》
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范仲淹《岳陽樓記》
(3) 又如:會茶(一起喝茶);會酒(一起吃酒);會獵(原指會合打獵,又比喻會同作戰);會銜(聯名簽署公文);會次(朝會停留的時刻)
(4) 晤見 [meet;see]
時見曰會。——《周禮·太宗伯》
相見於卻地曰會。——《禮記·曲禮》
會者何,期辭也。——《公羊傳·桓公十年》
留待作遺施,於今天會因。——《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與燕王會境上。——《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會於西河外澠池。
與秦王會 澠池。
與趙王會飲。
(5) 又如:會定(見到);會少離多(相會少,別離多);昨天我沒有會著他
(6) 使協調一致;符合 [accord with]
音韻清暢,又深會女心。——梁· 吳均《續齊諧記》
(7) [體力或智力方面] 能 [can;be able to]。如:他會滑冰;他會讀;他會彈鋼琴
(8) 懂得 [know]。如:他會英文;他會做思想工作
(9) 對…進行社交性看望 [visit]。如:會朋友
(10) [多指在飯館、 茶樓中] 付 [款] [pay]。如:會鈔;會錢
(11) 領悟,領會 [comprehend;understand;grasp]。如:會家(行家);會事(懂事,識趣);會得(理解);誤會;心領神會;會心
(12) 應當;應須 [should;ought to]。如:會須(當須,應當);會應(該當)
詞性變化
- 漢 典 Zdic.net -
--------------------------------------------------------------------------------
◎ 會
會 huì
〈名〉
(1) 器物的蓋子 [lid;cover]
《禮經》:器之蓋曰會,為其上下相合也。——《說文·會·段注》
敦啟會。——《儀禮·士喪禮》
命佐食啟會。——《儀禮·士虞禮》
(2) 業務、社交或其他性質的集會 [meeting;gathering;party;conference]
會論虞常。——《漢書·李廣蘇建傳》
來會計事。——《史記·陳涉世家》
乃罷會。——《資治通鑒》
(3) 又如:晚上有個全組會;開會;歡迎會;歡送會;會文(兼含觀摩、竟賽、考試等多種功能的寫作集會)
(4) 時機 [opportunity;occasion]。如:適逢其會
(5) 定期市集 [fair]。如:趕會;廟會
(6) 人物薈萃的地方,主要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 [capital]。如:會城(省城);省會;會垣(省城;都市)
(7) 為一定的目的而成立的團體或團體組織 [society;association;union]。如:幫會;學會;耶穌會;董事會;理事會;同學會;同鄉會;會同館(明代接待各國使者的地方)
(8) 災厄;厄運 [adversity]
百六有會,《過》、《剝》成災。——《後漢書·董卓傳贊》
(9) 民間一種小規模經濟互助形式 [mutual help financial group]。一般由發起人約集若幹人,按期等量交款,首次由發起人使用,以後按議定或拈鬮決定的順序輪流使用
正在各書店裡約了一個會,每店三兩。——《儒林外史》
(10) 一小段時間 [a little while]。如:一會兒;多會兒;這會兒;那會兒
(11) 中醫經絡穴位名 [Hui]
扁鵲乃使弟子 子陽厲針砥石,以取外三陽五會。——《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12) 古代中國歷法所用的單位,等於10800年 [hui]
三十年為一世;十二世計三百六十年,為一運;三十運計一萬八百年,為一會;十二會計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為一元。——邵雍《皇極經世書》
◎ 會
會 huì
〈副〉
(1) 必然,一定 [certainly;definitely]
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古樂府《孔雀東南飛》
長風破浪會有時。——唐· 李白《行路難》
(2) 恰巧,正好 [just;right;happen to]
會天大雨。——《史記·陳涉世家》
會其怒。——《史記·項羽本紀》
會幸苑中。——宋· 王讜《唐語林·雅量》
會雨大作,因留寺。——《徐霞客游記·游黃山記》
會賓客大宴。——《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3) ——表示範圍。相當於「皆」、「都」 [all]
弦、匏、笙、簧,會守拊鼓。——《禮記》
◎ 會
會 huì
<連>
(1) 相當於「與」、「同」、「和」 [and]
上遣侍郎馬爾泰會 查郎河按治, 於義坐奪官。——《清史稿·劉於義傳》
(2) 另見 kuài
常用片語
- 漢 典 Zdic.net -
--------------------------------------------------------------------------------
◎ 會標 huìbiāo
(1) [emblem]
(2) 大會的標志
錦標賽的會標
(3) 寫有會議名稱的條幅
為展覽會題了會標
◎ 會餐 huìcān
[dine together;have a dinner party] 聚在一起進餐
◎ 會場 huìchǎng
[meeting-place;conference hall] 聚會或集會的場地
◎ 會鈔 huìchāo
[pay a bill;pay for accounts] 會賬
◎ 會車 huìchē
[pass each other] 車輛交錯同時通過某地
◎ 會典 huìdiǎn
[a compilation of State regulations] 記錄古代官府更迭、政務要聞的典籍
《唐會典》
◎ 會費 huìfèi
[membership es;tax] 為支付開支,對一個團體的成員徵收的金額
◎ 會風 huìfēng
[the mood of meeting] 會議的風氣
在省直單位帶頭開了新會風
◎ 會館 huìguǎn
[guildhall;provincial guide] 旅居異地的同鄉人共同設立的館舍,主要以館址的房屋供同鄉、同業聚會或寄居
◎ 會合 huìhé
(1) [join;assemble;converge;meet;bring together]∶聚集到一起
兩軍會合後繼續前進
(2) [rendezvous] [航空]∶兩個或多個物體在預定的時間和地點以零相對速度相遇
◎ 會話 huìhuà
[conversation] 指兩人以上的對話(多用於學習別種語言或方言時)
◎ 會徽 huìhuī
[emblem;badge] 某些會(如運動會)的特徵標志;某些組織的會員所佩帶以表示該會特徵身分的標志
◎ 會集 huìjí
[gather;assemble;bring together] 聚集
鳴鑼會集。——《廣東軍務記》
◎ 會見 huìjiàn
[meet with] 跟別人相見
安排在兩點鍾會見一位朋友
◎ 會剿 huìjiǎo
[joint suppress] 會同圍剿
◎ 會聚 huìjù
(1) [assemble;flock together;get together]∶成群地聚集
游園群眾會聚於各個公園,歡慶五一節
(2) [convergence]∶一個多束陰極射線管的電子束交叉於某一特定點的情況
◎ 會刊 huìkān
(1) [proceedings of a conference,etc.]∶為報道會議的成果所出版的刊物
(2) [the journal of an association,society,etc.]∶某個社會團體或專業協會等所出版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刊物
◎ 會考 huìkǎo
[unified exams] 會集某地區內的各校畢業生進行統一命題考試
◎ 會客 huìkè
[receive a visitor;receive a guest] 接待客人
概不會客
◎ 會客室 huìkèshì
(1) [drawing room]∶一種多少帶點正式性的會客的房間(如家庭或旅館中)
(2) [reception room]∶一種用於正式接待客人的房間(如在企、事業單位或機關)
◎ 會獵 huìliè
(1) [hunt together]∶會合狩獵
(2) [be at war]∶喻兩方發生戰爭
會獵於吳。——《資治通鑒》
會獵中原
◎ 會門 huìmén
[secret societies] 某些迷信組織
◎ 會盟 huìméng
[meetings of sovereigns of their deputies in ancient China to form alliances] 古時諸侯會集結盟
會盟而謀弱秦。—— 漢· 賈誼《過秦論》
◎ 會面 huìmiàn
[meet] 見面
我約定了星期天和他會面
◎ 會寧 Huìníng
[Huining] 甘肅東部、黃河支流祖厲河上游的一個縣。1936年10月8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二方面軍、第四方面軍三大主力在此會師,二萬五千里長征至此結束
◎ 會票 huìpiào
[cashier's cheque] 舊錢庄發行的票據,可在不同地方提款,也可用於市場流通
◎ 會期 huìqī
(1) [the date of a meeting;time fixed for a conference]∶開會的日期
(2) [the ration of a meeting]∶會議的持續時間
◎ 會齊 huìqí
[get together] 聚齊
民兵後天到縣里會齊
◎ 會簽
7、甘肅習俗
甘肅歲時習俗
臘八
農歷十二月初八的「臘八節」。武威習俗是日五更煮五色豆粥,全家食用臘八粥。臘八日夜晚,也有壘火堆放麥草火的習俗。
除夕
俗稱「年關」,臘刀三十(有的年份是二十九),是農歷一年最後一天。是日午後,家家戶戶打掃庭院,整理室內外環境,接著貼春聯、門神、半簾子,掛黃錢,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表示除舊。晚上,家家吃青粉燴菜,叫「裝倉」,表示全家團聚,人壽年豐。全家老幼飽食後,還要剩廠一些,意在「生活富裕,年年有餘」。是夜,全家人徹底不眠,叫「熬年」或「守歲」。小輩給長輩磕頭辭歲,長輩要給小輩發「福錢」,也叫「壓歲錢」。
春節
俗稱過年。正月初一凌晨,合家老幼均著新裝,齊集堂屋前,設供上香,燃放爆竹,接迎神靈,祭奠祖先,行「迎神納福」之禮。接著小輩給長輩拜年。之後,全家吃團圓飯(水餃),新的一年開始。
武威鄉間習俗,大年初一不去別人家拜年,只是在清晨,攜帶酒看、香火、饃饃等祭品,趕著牲畜,按「皇歷」特定時辰和方向,到村外幾十米處,擺上祭品,燃著香火,並燒一堆柴禾,牽著牲畜,繞火堆轉一圈。並由長者念誦祝詞(祈禱神靈保佑人畜興旺之類祝語),名曰「出行」。回家時,再將慎饃饃揣在懷中,此意是「空懷出門.滿懷進門」,取其吉利之意。現在這一習俗在少數地方還保留著。
正月初二開始,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相互走訪拜年。武威習俗,大年初二要先去舅舅、岳父家拜年。初五日焚燒黃錢,送神,表示年已過完。
上元節
正月十五為上元節,亦稱元宵節(又稱燈會)。據乾隆十四牛張紹美編的《五涼考治六德集全志?武威縣志》載:「元宵,四市豎坊,懸燈,雜扮花鼓.高蹺.演百戲。」舊時,金塔寺等地有黃河燈會,情景亦十分壯觀。建國後,歷年元宵節的燈會勝似往昔。節日之前,企事業職工,紛紛結扎彩門,懸掛花燈。有花卉燈、動物燈、八仙過海燈、西遊記故事燈,爭奇斗艷,氣象萬千。有愛好者在燈內裝置微型電動機,勝似走馬燈。最引人注目的是騰雲駕霧的金龍燈,足有lo多米長。是夜,城內和城郊居民,蜂擁而至,萬頭攢動,人流如潮。武威習俗,觀燈時必從龍燈下鑽過,祈求合家平安,萬字如意。又說龍是吉祥物,鑽了龍燈,就會人丁興旺。
農村燈會別有情趣,彩燈古樸典雅,鄉土氣息濃郁。有用玉米芯製做的火炬燈,也有用山葯蛋、蘿卜頭製做的彩燈。牆頭上、馬棚下,處處有燈,燈光通明。據史籍記載:武威燈會之盛況,自唐已有,並聞名於長安。故有唐玄宗與道士葉法善夜遊涼州燈會流連忘返的傳說。 武威元宵燈會,不論新俗、舊俗,都要舉辦3天,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二月二
有「二月二龍抬頭」之說。據舊志載:是日城鄉居民以牲醴祀土祈豐年,各家炒豆類和麻籽食之,意示殺蚤滅蟲。如今祀土祈年活動已不存在,鄉間仍有炒麥豆之俗。
清明節
清明是農歷時令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日掃墓祭祖,謂之「春祭」。武威城鄉習俗,凡有墳瑩者,須於清明前一、二天到墳上供祭品、燒紙錢、添土;無墳莖的在清明前一日夜間,到郊外或於自家門前、街道巷口燒紙錢。禁忌在清明節當日上墳、燒紙。傳說當日燒的紙錢就成鐵錢,死者不能用。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也稱端陽節。是日清晨,家家戶戶門頭插柳枝,有為屈原招魂和避瘟疫之意。小孩手腕系五色棉線或絲線繩,身佩香囊荷包,並在口、鼻、耳邊塗抹雄黃酒,相傳這樣可以避五毒(即蛇、蠍、壁虎、蟾蜍、蜈蚣)。武威有「五月端午穿出來」的說法,男女青少年身著時興的夏裝,盡情遊玩。青年婦女講究綉香草荷包,綴上流蘇,贈送親友。舊時,未出嫁的姑娘將荷包帶在衣襟或系在發辮上,誘人摘取,如不被人摘去,便會自慚貌丑。是日,家家吃粽子或油餅子卷糕,親友間相互饋送。下午,城鄉居民成群結伴,游覽寺廟,舊時游海子,現在海水乾涸,廟宇也毀於地震,改游文廟、古鍾樓、雷台、海藏公園、西郊公園等。小孩到野外攀樹折枝,編制柳帽,以預防暑氣。 乞巧節
農歷七月七日為「乞巧節」。傳說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舊時在這天晚上,姑娘和年輕媳婦們坐在月下穿針,看誰穿得快,穿得多,穿得巧,據說這樣可以把手笨的人練得靈巧。此俗現已不存。唯城內劇團,每年照例上演神話劇《天河配》。四鄉居民蜂擁而至,場場爆滿,至七月下旬停演。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武威習俗,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把祖先。有的人家在門前或街道巷口焚燒紙錢。舊社會在這天,城內有人把城隍廟寢宮的木架城隍爺抬到暑三日,這叫「城蝗出行」。人們在行宮過廟會,搭台演戲。當時行宮設在現東角,地名叫賀家園子。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是日城鄉居民家家蒸月餅,以示全家團圓。武威人的月餅是發面蒸的,如倒覆的臉盆大,種類繁多,有分層月餅、擰絲月餅、對瓣月餅、桂香俱全,食之爽口。有「八月十五端出來」的俗語,意思是八月已經秋收,食物豐盛。親友之間,互贈月餅,有攀比之意。八月十五晚上,蛟潔的朗月冉冉升起,家家在院內,擺設香案,供上月餅及瓜果等祭品,點蠟燃香,全家圍坐賞月。少許,由主婦切開月餅和西瓜;全家食瓜果、月餅,談笑風生,頗有情趣。相傳祭月神供的西瓜,須剜成鋸齒形的兩個瓣,如家中有孕婦,可數瓜牙數預測男女,奇數生男,偶數生女。
冬至節
二十四節氣之一。冬至是「交九」的開始,從這天起,白天漸長,夜間漸短各家要吃冬至飯。有的人家吃肉湯面條;有的人家用肉丁、面丁、豆腐、粉條做飯;也有人家吃「杏皮壇韃子」,也叫「擻耳子」;也有吃羊肉香頭飯或臊子面的民間有壘火堆,放麥草火的習俗。
臘月二十三
農歷臘月二十三送灶神。民間有「臘月二十三,灶爺上了天」的歌謠。是日晚上約八點左右,戶戶提前備灶書(用黃表紙書寫全家人的姓名、生年月日)、灶糖(麥牙糖和豆糖之類)、灶干糧(烙餅)、灶馬(黃表紙上印有備鞍的馬),並備一碟碎麥草,拌幾粒豆,子均供於灶神牌位之前焚燒,意示送灶爺上天庭。民間傳說灶爺為一家之主,臘月二十三上天匯報,臘月三十日晚回府,祭灶是祈求灶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過了臘月二十三,已接近春節,家家戶戶購置年貨,製作食品菜餚,拆洗衣服,打掃房屋,准備過大年。
張掖婚俗
催妝:結婚頭天晚上,男方家相關人物去女方家催促女方提早收拾好行裝,以便第二天來迎娶.實際上,這是男方家來辦理諸如財禮等各方面的手續,以免第二天遭閉門羹.辦完手續,雙方開始痛飲,這天,男方家非得有一個海量的人物才不至於被女方家全部灌倒.
嫁娶:舊社會張掖的婚姻,以父母之命、媒的之言定終身。從看相到訂婚一般要經過納彩、問名、納吉、納征、清期、新迎等六禮程序。婚禮不僅繁雜,而且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封建色彩。 訂親後,擇定成婚吉日,男方用親車(或轎子)迎新娘到家。親車到男方家門口時,鰥寡孤獨、孕婦、屬相相剋者一律迴避。親車到門口後由年齡大的婦女端涼水一碗,燃火把一束,在車前向後潑水,用火把燎繞新娘腳後,新郎新娘從鋪著紅氈的路上走向洞房前的廳堂拜堂,拜天地、拜父母,參灶。進洞房前要扶油瓶、捏門鎖、跳馬鞍,同時道士將五穀雜糧、紅棗核桃、銅錢撒向新郎新娘,並念喜慶之詞:祝新人進門享受大福大貴。 入洞房後,飲交杯茶。以兩個茶杯系以紅繩,新婚夫婦交杯共飲圓圓茶,象徵歡樂好合,百年偕老。然後由婆家的嬸嬸或嫂嫂為新娘開臉,用棉線將新娘臉上的汗毛絞盡。晚上鬧新房,親友即景說些韻腳相同,比興手法的吉利話,如兩根筷子一樣長,小兩口生活賽蜜糖;大大盤子圓又圓,養個兒子中狀元。還進行折花、捉迷藏等活動。 筵客之前,將女方陪嫁的物品擺在男方院中,讓雙親、鄉親觀賞評論,名曰擺針線。男女雙方各有一名長輩婦女致謙遜言詞致謝。 民國以來,婚俗有所改變。坐轎、跨馬鞍、紅紗遮面、拜天地等舊的形式逐漸廢止。女方索要彩禮,相沿成風。解放後實行婚姻法,廢除包辦買賣婚姻,提倡簡辦婚事。八十年代以後,索要彩禮之風盛行,從三轉一響(手錶。縫紉機、自行車、收音機),四大件、四十八條腿(全套傢具),發展到電器化(彩電、電風扇、電冰箱等)。男方大擺酒席二三十桌。對此,有關組織出面組織集體婚禮,陋習有所改變。
裕固族文化和民俗風情
裕固族為甘肅省三個特有的少數民族之一,集中聚居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共有1.3萬人,主要居住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裕固族是一個有著悲壯歷史的古老民族。在歷史上,裕固族曾有過各種稱呼。元朝稱為"撒里畏吾爾",明朝稱為"撒里維吾爾",清朝稱為"錫喇偉古爾"或"西喇古兒黃番",建國初期稱為"撒里畏吾爾"。1953年經裕固族人民協商、報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定用"堯乎爾"音相近的"裕固"為本民族名稱,取漢語富裕鞏固之意。裕固族主要使用三種語言:一種稱西部裕固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它和同語族的維吾爾語、哈薩克語等有著密切的關系;一種稱東部裕固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它和同語族的蒙古語、東鄉語有著密切的關系:還有一種就是漢語,是用來與漢民族兄弟交際的工具。裕固族沒有流傳下自己的文字,是最早使的是古回鶻文。明末,隨著藏傳佛教的傳播,裕固族開始使用藏文。新中國成立後,漢文在裕固族地區傳播,至今,裕固族群眾普遍使用漢文文字。裕固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化,其獨特的民族風俗和民族傳統在中華文明史上魅力無窮。裕固族是一個游牧民族,他們一年四季逐水草而居,常年居住在帳篷里。隨著季節的變化和畜場的轉移,帳篷經常移動。他們的帳篷由六根或九根桿子支撐。有些是用牛、羊毛織成褐子搭蓋而成,有些是用白帆布做成,並且上面綴有傳統圖案。一般依照地形,選擇避風向陽的地方搭蓋。帳篷內部正上方為佛龕,進門右邊為女客的座位,左邊是男客人的座位。
裕固族牧民的飲食以酥油,糌粑(用酥油、奶子、青稞炒麵調制而成)乳製品為主。一般每日一飯三茶,即每天喝三頓酥油炒麵茶,吃一頓面片或米粥,有時也烙餅吃花捲等。裕固族熱情好客,每當家裡來客人,先用奶茶招待,在碗內放酥油、炒麵、曲拉、奶皮,然後沏上煮好的奶茶。茶後以手抓羊肉、青稞酒款待。招待尊貴客人時,不僅獻羊背子,還要獻全羊,以示對客人的尊敬。
裕固族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戴頭是裕固族婦女婚前必經的儀式。所謂戴頭是將一副用銀牌、玉石、珊瑚、瑪瑙、海貝等飾物編制的頭面,系在准備出嫁的姑娘的發辮上。戴頭面之後,姑娘就到另立的一頂帳篷里,由舅舅、客人和代表姑娘唱歌的人,對唱歌曲。 送親、迎親儀式復雜,婚禮十分隆重,富裕人家結婚宴客常要連續數日,一般牧民也要宴客兩、三天。女方送親的客人要由男方招待一天,臨走時需送客人肉份子。特別要給重要的客人、女方家長送一份上等禮品:羊背子、羊胸叉。 新娘和送親的客人騎著馬,一路上邊走邊唱歌。男方在途中鋪一氈毯,備一隻羊的肉(也有簡化為一隻羊胸叉肉的),喝一些酒,表示迎親,稱為"打尖"。 新娘進入大帳房後,先獻哈達給設於房內正上方的佛龕,新郎新娘磕頭,新娘取一碗酥油奶茶敬婆婆。儀式完畢後,新娘返回小帳房,揭去頭帕,新娘的父親和戶族中的人向男方的親家和鄰居致意請求對女兒多加關照。隨後將陪嫁的物品擺到大帳房中供客人鑒賞,接著就是盛大的宴請。 裕固族信奉喇嘛教。他們的喪葬因地區而異,有火葬、土葬、天葬三種形式。裕固族禁吃尖嘴圓蹄的動物,如馬、驢、騾、狗和雞、魚等。 裕固族每逢虎、狗、鼠、蛇日不搬房子;逢初一、十五燒香拜佛之日不出賣牲畜。 戶族輩份嚴格,晚輩禁叫長輩名字,俗人禁呼喇嘛的名字。 裕固族的節日主要有春節、祭祀點格爾汗活動和喇嘛教的宗教節日。"點格爾汗"是古薩滿族信仰習俗。"點格爾"在裕固語中是"天"的意思,"汗"是神的意思,"點格爾汗"即"天神"。
蘭州皮筏
皮筏是用羊牛皮扎製成的筏子,為黃河沿岸的民間保留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當你在中山橋至黃河母親雕塑之間的河濱小道上信步漫遊時,偶爾會看到仍有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閑漂盪。遠遠望去,就象一葉扁舟。人筏混為一體,隨波逐流;近看則見在緊貼水面的皮袋筏上,坐著五六個客人,隨著波濤的起伏,顛簸而行,有驚無險,極富刺激。這是蘭州令人嘆服的民俗文化的遺產。
蘭州的皮筏常用羊皮或牛皮做成。人們在屠宰時,剝下大個羊只的皮毛或整張牛皮,用鹽水脫毛後以菜油塗抹四肢和脖項處,使之松軟,再用細繩紮成袋狀,留一小孔吹足氣後封孔,以木板條將數個皮袋串綁起來,皮筏即告做成。因其製做簡易,成本低廉,在河道上漂流時便於載運而在民間廣為使用。我國以皮筏為渡由來已久。《後漢書》載,護羌校尉在青海貴德領兵士渡黃河時,「縫革囊為船」;(水經注?葉榆水篇》載,「漢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王遣兵乘革船南下」;(舊唐書?東女國傳)載,「用皮牛為船以渡」;白居易在(長慶集?蠻於朝)中詩雲:「泛皮船兮渡繩橋,來自鄂州道路遙」;(宋史?王延德傳》載,「以羊皮為囊,吹氣實之浮於水」。可見,自漢唐以來,上自青海,下自山東,黃河沿岸使用皮筏,經久不衰。蘭州何時流行皮筏,因缺乏史載而難以確定。據(王進寶)載,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二月,據守蘭州的陝西提督王輔臣判亂,西寧總兵官王進寶奉命討伐時,曾在張家河灣拆民房,以木料結革囊夜渡黃河,大破新城和皋蘭龍尾山;六月,王輔臣兵也造筏百餘,企圖渡河以逃,王進寶率軍沿河邀擊,迫使王輔臣兵投降。可見,至少在320多年前,蘭州就大量使用皮筏以渡了。
皮筏在古代主要用於青海、蘭州至包頭之間的長途水上販運。筏子有大有小,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隻羊皮袋紮成,長22米,寬7米,前後備置3把槳,每槳由2人操縱,載重可達20-30噸,曉行夜宿,日行200多公里從蘭州順流而下,十一、二天即可到達包頭,小皮筏由十多隻羊皮袋紮成,便於短途運輸。牛皮筏一般由90個牛皮袋紮成,可載貨四萬斤。因筏子大如巨舟,在滔滔黃河上漂行,氣勢壯觀,當地有「羊皮筏子賽軍艦」之說。50年代之前,在鐵路尚未開通,公路交通又不便利的黃河上游地區,皮筏一直是重要的運輸工具。「吹牛皮,渡黃河」是蘭州牛皮筏子又一新奇刺激的妙用。將渡河者裝人牛皮袋中,充氣扎口後,艄公爬在牛皮袋上,一手抓袋,一手劃水,只十幾分鍾便可將渡客送至黃河對岸,這種擺渡方式恐怕你聞所未聞。不過只要你願意,也可不妨一試。
以皮筏為渡需要高超的技巧。一要心細,二要膽大。上筏時要輕松自如,絕不可猛勁上跳。坐在筏上要緊抓木桿或繩索,遇浪可不能驚慌亂動,保持平衡自然會有驚無險。筏子往往由諳熟水性、經驗老到的「峽把式」領航掌槳,任憑風吹浪打,勝似閑庭散步。50年代前,蘭州金城關、騷泥泉一帶的回民多從事皮筏運業,多達50多戶,400多人,有六十多條大筏,每年能外運羊毛250多萬公斤。
乘坐皮筏將是一種平生難忘的奇特經歷。著名記者范長江在(中國的西北角)一書中,詳細記載了他在本世紀30年代乘坐皮筏子,由蘭州前往內蒙古采訪的樂趣和見聞。今天,皮筏作為擺渡工具已被淘汰,但在蘭州和寧夏沙坡頭仍有少量的皮筏保留了下來。有些筏工家族的後代們不願繼承父輩的衣缽,做了其它行當,做水路生意的也都開起了汽墊船或游輪業務,只有老年的筏工們不願拋棄隨他們幾十年的寶貝皮筏,開起了在黃河岸邊擺渡遊客水上娛樂的旅遊業務。不過,他們並不是每天都出水。祖居蘭州市金城路163號的李德明老人便是一個放筏人,經常在河邊迎風逐浪玩筏。在旅遊旺季,只要你運氣好,總會看到皮筏在水上漂盪,或在灘邊晾曬皮筏的新奇一幕。如果有興致,一番討價還價後,便可乘皮筏在黃河急流中一游,不過,別忘了穿好救生衣,安全總是最重要的。如果不敢乘坐,至少要在皮筏旁留一個影,別有情趣,也不虛了蘭州之行。
蘭州太平鼓
從蘭州市區出發,向北跨過東西橫亘的黃河,沿公路行駛60公里,就到了皋蘭山西南麓的皋蘭西岔鄉鏵尖村,這里就是蘭州太平鼓的「發源地」了。鏵尖人歷來習性好武,太平鼓在蘭州擂得也最出名,數百年來,每逢正月初十開始,到元宵節進入高潮,村裡村外處處聽聞太平鼓的雄壯聲威,尤其是來了客人,鏵尖人總得擺出陣式,得意地耍耍鏵尖人的威風。本村太平鼓隊的領隊得知我們是誠心遠道而來趕赴鄉里尋訪「太平鼓」,十分熱情地為我們張羅,鍾聲一響,不到半個小時,隊員就到齊了。
一隊80多名壯年男子,頭戴英雄巾,身穿皂隸服,腰系紅絲帶,腳登麻窩鞋,個個宛如京劇舞台上的武松一般英挺。隊列中,我還發現竟有一名最小的隊員,只有6歲,硬要一起參加表演,小人兒肩背一個大人一般的腰鼓,很有意思。
表演開始,鼓手在領隊的一聲號令下,擊鑼伴奏,一時間,鼓聲咚咚,黃土騰騰,龍騰虎躍,地動山搖。隊列不斷變幻,一會兒「兩軍對壘」、「金龍咬尾」、「雙重突圍」;一會兒「車輪施戰」、「跳打」、「蹲打」、「翻身打」、「舉打」;一邊擂鼓,一邊舞蹈,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那強大的陣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兩軍對峙作戰時的場面;氣勢粗獷,又顯示出高原人憨直奔放的性格和充滿勇猛的陽剛之氣,令觀賞者無不為之振奮鼓舞。 蘭州的太平鼓,無論是鼓的結構還是表演的方式,都和河北、東北一帶的秧歌鼓截然不同。外形上,蘭州的太平鼓是圓筒形,而不是大蒲扇形,另外,蘭州太平鼓個大,鼓身高約70厘米,直徑約45厘米,雙面蒙皮,鼓幫外表深紅色或黑色。太平鼓還有一奇,背帶較長,可挎在肩上,讓鼓垂於人的膝蓋下,便於擊打又可任意將鼓拋向任何一個方向。
蘭州打太平鼓的習俗據考迄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傳說明朝初年,徐達、馮勝奉命西征元軍殘部,一舉收復了蘭州。但據守在永登的元軍仍負隅頑抗,一時難以攻下。不久逢元宵節,徐達想了個計策,命令部隊製作了一批又長又粗的鼓,把兵器藏入鼓中,然後扮成社火隊,混入城內,里應外合,一舉攻下了永登城池。當地百姓為了紀念徐達這次戰役的勝利,把這種鼓取名為「太平鼓」。從此,蘭州的太平鼓逐漸演變成各種復雜的形式,成為蘭州社火中最受群眾喜愛的民間歌舞而廣為流傳。
8、會寧喪葬習俗,如一般市民會操辦幾天?會守夜嗎?
一般是七天,第二個問題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