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人沒有嫁妝嫁不出
1、古代宮女恢復自由身,但仍然很難嫁出去,只因什麼?
皇帝作為我國古代的最高的權力統治者,手中掌握著至高無上的權利,所以待遇也是最好的,身邊有很多的宮女太監伺候他的日常生活,不管是居住的環境,還是吃的用地,也都是非常奢侈的。皇帝居住在皇宮里,是最為奢華的居住場所,皇宮中除了皇帝之外,還有皇帝的妃子,以及大量的太監宮女。皇帝是皇宮的主人,因為有著皇宮的絕對掌握權,除此之外,權力最大的就是後宮的皇後和妃子了,而太監和宮女則處於最低層,主要的工作內容就是看各種的臟活累活,伺候主子們的衣食住行。皇帝和妃子的生活都是非常奢侈的,相比之下,太監和宮女的生活就比較勞苦了。比如說皇宮里的宮女,每天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干。
宮女之間也是有等級差異的,那些在主子身邊伺候的宮女等級就比較高了,待遇也非常好,主要工作內容就是伺候主子,而那些等級比較低的宮女,就是負責各種低賤的勞役,比如說各種洗衣服、打掃的活。宮女是皇宮中的特殊群體,在春秋時期就已經開始出現宮女制度了,到了漢代正式形成。一開始皇宮里的宮女數量還是比較少的,但是隨著歷代帝王的消遣慾望越來越大,宮女們的數量也在不斷地增加,從漢武帝時期的幾千人,到唐玄宗時期的幾萬人,數量變得越來越大,到了明清時期,皇宮里的宮女數量大約也得1萬左右。這些宮女的主要來源,大多數都是來自於民間普通的百姓家中,通過選秀進入皇宮中當宮女,這些正處於花樣年華的13~20歲之間的女子,通過選秀進入皇宮。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宮女是戰敗國的俘虜,或者是犯罪大臣家裡的女眷。
古代女子的地位比較低下,古代各種規矩制度對女子的束縛非常的大,尤其是這些宮女們,進了皇宮就要守皇宮的規矩,不僅每天都要循規蹈矩,而且還失去了自由,不能隨意回家和家人見面,一入皇宮深似海,就成為了皇宮里的籠中鳥。在皇宮里做宮女的這幾年,可以算得上是女子最好的年華,在年老色衰之後就會被放出宮,畢竟不管是皇帝還是妃子,都喜歡用年輕貌美的女子來伺候,所以每過幾年都會進行宮女的填充,更新換代還是比較頻繁的。一般宮女會在30多歲的時候被放出宮,恢復自由之身,可以出宮過上普通女子的生活,當然這只是對於那些一般的宮女來說。一些等級比較高的宮女,比如說皇帝皇後身邊的貼身宮女,又或者是皇宮里的管理級別的宮女,也是會留在皇宮中當嬤嬤的,還有一些宮女因為被皇帝寵幸過,哪怕沒有被封為妃子,也是不能隨意放出宮的。
這些被放出宮的宮女,恢復了自由之身,不用守皇宮里嚴苛的規矩,可以過上正常女人相夫教子的生活,這樣的結果按理說是比較好的,但是事實並沒有想像中的這么好。這些宮女雖然被放出宮了,可以嫁人生子了,但是出宮後的生活也不是多麼的如意。因為這些宮女很難將自己嫁出去,就算是一些有著一定錢財的宮女,給自己備上豐厚的嫁妝,但是要嫁到一戶好人家也是很難的,所以很多的宮女都會選擇備上一些家產,收養幾位孤兒給自己養老,不會選擇嫁人。而一些比較貧窮的宮女,最後還有可能會流落街頭,以致孤獨終老,也許大家看到這里比較疑惑,她們為什麼不選擇嫁人呢?其實不是她們不想嫁,而是很難嫁出去。
古代女子最主要的職責就是傳宗接代,而這些宮女被放出宮的時候,年齡都已經比較大了,而且願意娶她們的人,不是比較窮的光棍,就是一些死了老婆的人,這些宮女也有一些見識,雖然是不願意嫁給這種人的。而一些條件比較好的人也是不願意娶她們的,因為大多數宮女都患上了一種病,這種名字的名字叫做「血郁」。皇宮里的生活是非常的壓抑的,在這種壓抑的環境下生存也是非常難的,宮女們不但每天要做很多的工作,心靈上還要遭受各種壓迫,所以很容易就會患上這種病。古代女子的地位又比較低,就算是生了病也只能夠熬著,而且得了這種病的宮女身體素質比較差,是很難懷孕生子的,而古代男人娶老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傳宗接代,作為一些條件比較好的人,是不願意娶不能生孩子的女人的。
2、古代女子出嫁,有一樣東西必不可少,若是沒有在婆家定受盡委屈?
古代女子出嫁,必不可少的一樣東西就是嫁妝了吧!若是沒有嫁妝或者嫁妝不夠豐厚,新娘子還會在婆家抬不起頭。
在古代社會,女子結婚的時候,嫁妝的多少將直接決定她日後在婆家的地位。若是沒有一筆拿得出手的嫁妝,女子嫁到婆家是會受委屈的。
就像男子迎娶妻子的時候會給女方家裡禮金一樣,女方家也要做出相應的陪送,這就是嫁妝。嫁妝豐厚的,婆家就非常喜歡,自然也會對新娘子更好。如果,嫁妝太少,那麼,這個新娘子就會被婆家人看不起,將來還會受盡委屈。「如果養了女兒,就要早早地為她准備好嫁妝,這樣在她出嫁的時候,才不會手忙腳亂。」在古代,也發生過因為家人沒有及早地為女兒准備好嫁妝,結婚的時候就把家裡的財物拿去抵押,就為給女兒置辦嫁妝的情況。宋朝的蘇東坡,就曾經為外甥女借了兩百貫當嫁妝。
上世紀中葉的時候,嫁妝一般都是一對枕頭套或者兩床被褥;再到了七、八十年代,就變成了「四十八條腿」和「三轉一響」;而到了物質豐富的現代,嫁妝就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起來,有房、有車、有家電等等。由於各地、各民族風俗習慣不同,所准備的嫁妝也會不同。
雖然嫁妝的種類不同,但是嫁妝和聘禮的置辦目的都是相同的,兩家人都是希望這對新人能夠長長久久,白頭偕老,這也表達了對新人的美好祝福。
3、嫁妝在古代有哪些講究,真的是不豐厚就嫁不出去嗎?
大多數人認為,古代男子娶妻需要彩禮,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在古代女子出嫁還需要嫁妝,而且是必須配備的。尤其在宋朝,如果沒有嫁妝,女兒可能面臨嫁不出去的風險。即便是嫁出去了,也會被別人瞧不起。所以,古代女子在出嫁的時候必須置辦豐厚的嫁妝,有時出嫁的嫁妝甚至比男方家出的彩禮還要多。為什麼古人在嫁女兒時,如此看重嫁妝呢?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古人結婚也喜歡攀比,怕出的嫁妝少了被親朋好友笑話。第二:為了提高女兒在婆家的經濟地位,嫁妝越多,在婆家越有發言權。如果嫁妝太少,在婆家會被瞧不起,甚至被冷落。第三:嫁妝屬於女人的私人財物,如果有什麼變故,女子還可以變賣嫁妝謀生。所以,在古代,嫁女真的是要賠本的!
《羋月傳》中的媵婚
先秦時期,女子出嫁備嫁妝,被歷朝歷代效仿!新疆民歌《達坂城的姑娘》中有一句歌詞:「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給別人,一定要嫁給我,帶著你的嫁妝,領著你的妹妹,趕著馬車來!」估計很多人很好奇,難道在新疆結婚還要帶著嫁妝和妹妹一起出嫁?據說,歌詞中那句「領著你的妹妹」,由於翻譯錯誤「妹妹」其實是「伴娘」的意思。其實,在先秦時期,諸侯嫁女的時候,還真是讓女兒帶著嫁妝,領著妹妹,趕著馬車一起出嫁。
根據《左傳•成公八年 》記載:「凡諸侯嫁女,同姓媵(yìng)之,異姓則否。 」這句話意思是說,凡是諸侯嫁女,同姓女兒一起隨嫁,而不能使用異性女子作為陪嫁。
什麼是「媵」呢?東漢經學家鄭玄在《儀禮•士昏禮》中解釋說:「古者嫁女,必侄娣從,謂之媵。」意思是說,古代諸侯嫁女,必須以侄女或者女兒的妹妹一起跟從隨嫁一夫,稱之為「媵」。
而這個「媵」原本的含義指的是隨嫁的人或物,男女都可以作媵。所以,「媵」和現在女子出嫁時的嫁妝道理是差不多的。當然,又有本質上的區別。
五張羊皮換宰相
比如在司馬遷《史記•秦始本紀》中記載:「晉獻公滅虞、虢,虜虞君與其大夫百里傒,以璧馬賂於虞故也。既虜百里傒,以為秦繆公夫人媵於秦。」公元前655年,晉獻公用璧玉、良馬賄賂虞國借道伐虢。在滅了虢國以後,又滅了虞國,並俘虜了虞國君主和大夫百里奚。被俘虜的百里奚,作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奴僕送到秦國。《史記》當中的「媵於秦」,其實就是將百里奚作為晉獻公女兒的嫁妝,一起送到秦國。
據說,春秋時期諸侯嫁女,會鑄造青銅器作為嫁妝。青銅器上的銘文會記載出嫁女子的身份、稱謂、祝福語等相關信息。當然,青銅器只是諸侯嫁女時嫁妝的一部分,除了媵從、青銅器還有馬車等物品。
晉文公
例如,晉文公重耳,曾經流亡齊國的時候,齊桓公把女兒姜氏嫁給他為妻,並且還送給他二十乘車馬作為嫁妝。
從春秋時期諸侯嫁女來看,諸侯在嫁女兒的時候,不是送奴婢,就是送車馬,總之陪嫁的嫁妝相當的豐厚。當齊桓公去世以後,齊國出現內亂。晉文公因為陪嫁豐厚,安享富貴,都不打算復國了。姜氏為了逼迫晉文公離開,直接將晉文公的侍妾殺了,並將其灌醉才讓隨從偷偷用馬將他運載出齊國。所以,先秦時期貴族嫁女,嫁妝豐厚真的沒的說。
兩漢時期,富豪嫁女流行送奴婢!先秦時候,庶人地位低,本身沒有什麼錢財,所以陪嫁自然就不流行。據說,很多在宮中或者士大夫家裡做奴婢的女子,都是被獎勵給下人。心好一點的地主就附送嫁妝,將其嫁出去。秦朝統一六國以後,以前的六國貴族也淪為庶人。秦朝滅亡以後,先秦嫁女送「嫁妝」的風氣,在民間也流行起來了。
卓文君與司馬相如
先秦時期貴族嫁女不是送奴婢,就是送車馬。其實,到了漢代也是如此。例如,西漢時期的卓文君,沒有得到父母的同意,跟司馬相如私奔。由於司馬相如家裡很窮,兩人過著貧困的生活,卓王孫實在看不下去了。所以在《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當中有「卓王孫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錢百萬,及其嫁時衣被財物。」卓文君的父親卓王孫本身是富豪,見女兒這么窮,實在有損自己的顏面,不得已就贈予女兒卓文君一百個年輕的僕人,和上百萬的錢財。其實,卓王孫贈予卓文君的僕人和錢財,就是嫁妝。卓王孫只是不想讓自己的女兒過貧困的生活,所以給了他們一大筆錢財。
卓文君有了錢以後,與司馬相如回到成都,買了田產和豪宅,成為了富人,從此過上了衣食無憂的生活,真的有點像童話故事。估計,很多人會說,司馬相如在「吃軟飯」。其實司馬相如並不是在吃軟飯,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私奔,並非看中卓文君家的錢財,而是出於愛情。
而卓文君的父親給一大筆錢財給他們,並不是同情司馬相如,而是同情自己的女兒。其實,在我國歷史上這種情況也不多見。很多時候,都是出於攀比才置辦很多嫁妝。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送奴婢是不可能的。但是,出於面子和婚禮儀式的需要,普通家庭送不起奴婢怎麼辦呢?
據說,現在的「伴娘」和「伴郎」就是從先秦時期的「媵婚」送奴婢作為陪嫁演變而來的。在漢代富裕家庭在女兒出嫁的時候送奴婢,而普通窮人家庭送不起奴婢。所以,他們就想了一個辦法,請兄弟子女做「伴娘」和「伴娘」來充當奴婢。如果家裡沒有多餘的錢財,就送傢具,或者送其他值錢的東西。所以窮人家庭送傢具是最好的辦法,這種結婚儀式,從漢代也逐漸流傳下來。
唐朝嫁女如同王愷與石崇鬥富,奢侈程度令人咂舌!很多人應該看過南朝劉宋王朝臨川王劉義慶編寫的《世說新語》,裡面有王愷(晉武帝司馬炎的舅舅)與富豪石崇鬥富的故事。王愷飯後用糖水洗鍋,而石崇就用蠟燭當柴燒;王愷做了四十里的紫絲編成屏障,石崇就做五十里的綵綢為屏障。晉武帝覺得鬥富很有趣,就賞賜了一個珊瑚樹給王愷。有一次,王愷請客吃飯,飯後用珊瑚樹顯擺,被石崇用鐵如意敲得粉碎。在場的所有人目瞪口呆,王愷讓石崇賠償。石崇就叫家奴從家裡搬來六七個光彩奪目的珊瑚樹,讓王愷隨便挑選,最後王愷不得不認慫。
王愷與石崇鬥富
雖然說,王愷與石崇鬥富沒有涉及到婚姻,其實大家可以想像,如果兩家人娶妻或者嫁女,那種場面是多麼壯觀,真的不敢想像。其實,從魏晉南北朝以後,王愷與石崇鬥富的情況就一直沒有間斷,直到唐朝還沿襲了這種奢靡之風。
在《資治通鑒》當中記載:唐懿宗李漼與郭淑妃生的女兒同昌公主出嫁,由於唐懿宗特別喜愛這個女兒,他將宮廷中的珍寶古玩幾乎全部作為嫁妝。並在長安廣化里還賜予了豪宅,據說豪宅的窗戶都用珠寶修飾,院內的井欄,平時用的葯臼和馬槽櫃子也用金銀製造,還有用金絲編成筐箕,賜給錢幣五百萬緡(串),其他財物不勝枚舉。可見,唐朝皇室嫁女的陪嫁有多麼的奢侈。估計,連王愷和石崇看了,都甘拜下風。
唐代裝飾(景甜)
唐朝貴族結婚的陪嫁奢侈之風,其實從唐太宗時期就有了。唐太宗與長孫皇後生了一個天生麗質的女兒,並取名李麗質。唐太宗十分疼愛,貞觀二年(628年),李麗質詔封長樂郡公主。公主成人到了出嫁的年齡,唐太宗害怕公主嫁到夫家受人欺負,最終選擇長孫無忌的長子長孫沖為駙馬。後來公主出嫁,唐太宗給長樂公主准備的嫁妝,都超過了長公主出嫁時的嫁妝。由於不符合禮節,遭到魏徵和長孫皇後的反對,但是唐太宗還是給了公主一個盛大的婚禮。
由於社會風氣不好,當時的宰相高儉曾上書唐太宗,希望禁止奢靡的婚俗習慣。所以,在《新唐書•高儉傳》中就記載:「三品以上官員家納幣不得超過三百匹,四品、五品之家二百匹,六品、七品之家一百匹,全為嫁妝,夫家禁止收受陪門資財。」其中的「納幣」就是現在的彩禮,而在陪嫁的時候,夫家不能收受女方家陪嫁時的資財。雖然說,唐太宗也有禁止這種行為,但是無法落到實處。就像唐懿宗當政時期,皇帝嫁女都這么奢侈,貴族也不能示弱是吧!
宋朝輪財力說媒,女性出嫁必備嫁妝,不然嫁不出去!在《警世通言》第十六卷有一個故事叫做「小夫人金錢贈年少」,故事發生在北宋首都汴京。有一個開線鋪的員外叫張士廉,年過六旬,他家裡有十萬資財,但是無兒無女。為了續香火找來兩個媒婆去說媒,並對她們開出了三個說親條件。第一件,對方要人才出眾,相貌要好。第二件,要門戶相當。第三件,對方必須有十萬貫房奩(嫁妝)。
大家看完這一段描述有何感想,在宋朝是不是覺得有錢就是大爺。一個60歲的員外,家裡有十萬資財,還必須要對方有十萬的嫁妝。有嫁妝還不行,長相還要漂亮的,沒有姿色還不要。也許很多人覺得,這只是個例,其實在宋朝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仿宋美女
比如北宋末年,秦檜投降金國以後,他的妻子王氏擔心被甩,就在秦檜面前吵鬧說:「我嫁到你們秦家那可是明媒正娶的,光嫁妝就有20萬貫,難道你現在想要丟下我嗎?」古代1貫大約1000文,1000文大約現在的200元錢,20萬貫合計4000萬元。即便是現在4000萬也是一個天文數字,誰嫁女動不動就送4000萬嫁妝,估計在現代社會也是罕見的。秦檜的老婆說這番話,意思是說,我把全部家當都送給你了,你必須把我也帶走,否則都對不起自己的嫁妝。
所以,在宋代嫁女必須有嫁妝,如果沒有嫁妝,那隻有一種情況,那就是「賣女為妾」。也就是把女兒賣出去,不用嫁妝,且還會收到一筆彩禮。如果,是明媒正娶的嫁女,那麼必須准備隆重的嫁妝,不然就是將女兒賣給別人做小老婆。即便是出嫁了,也會被瞧不起,甚至被退婚。
例如,《太平廣記•閻庚》裡面有一個鬼故事,一個叫張仁亶的人,幼時家裡貧困。當地有一個叫閻庚的人,家裡在經商,由於仰慕張仁亶品德,一直去父親那裡偷錢救濟張仁亶。後來被父親發現,將閻庚臭罵了一頓。張仁亶為了不連累閻庚,決定離開住地去白鹿山。由於兩人關系很好,閻庚不忍心,於是跟張仁亶一起到白鹿山。兩人在晚上住店的時候遇到一個客人,張仁亶好心請客人喝酒。結果發現這個人是鬼,張仁亶問鬼,自己能否做官。鬼說,可以做官,而閻庚不能。張仁亶想幫助閻庚,於是鬼就告訴他一個方法,可以娶一個女子,以後就可以富貴。
古代新娘
由於這個鬼是負責當地姻緣的,於是將那戶人家的姓名告訴二人。讓他們去找,並說,半路會下雨,躲雨的時候就會遇到。他們走了六七天,果然下雨了。就在躲雨的時候,張仁亶去敲門。過了很久,這家人因為一些事開門遲了。開門老婦解釋說:「我只有一個女兒,先前許配西村張家。今天過嫁妝,無禮嫌少,這是輕視的意思,已經決定解除婚約了。」
從這個故事來看,嫁妝少了還會被退婚。可見,宋代真的是以財力說媒。如果家裡的嫁妝不豐厚,還面臨被退婚,甚至嫁不出去。據說,蘇軾的弟弟蘇轍為了嫁女而,出售了一處田產,湊了9400貫的嫁妝。他在自己的日記里說這是「破家嫁女」。連大文豪都難以避免宋朝的厚嫁之風,更別說其他人了。在宋朝普通家庭要是沒有嫁妝,女兒還真的難以找到合適的人家。
明清嫁女也很豐厚,誰都無法逃避嫁妝這一關!根據明朝著名的哲學家王陽明在《王文成全書》一書中說:「男女長成,各宜及時嫁娶;往往女家責聘禮不充,男家責嫁妝不豐,遂致愆期;約長等其各省諭諸人,自今其稱家之有無,隨時婚嫁。」
這句話的意思是。男孩和女孩長大成人了,要及時結婚。在結婚的時候,往往會出現女方嫌棄男方聘禮少,男方嫌棄女方嫁妝少,而導致結婚日期被延誤!一旦有這樣情況發生,要及時報告。而且約長(鄉長或族長)等人,要上下協調防止這樣的事情發生,確保男女都能夠在適齡的時候結婚或者出嫁!
古代新娘鳳冠霞帔
從王陽明的《王文成全書》來看,明朝也會因為彩禮和嫁妝出現分歧。不過,出現分歧,有族人介入調解。那麼,就可以避免因為彩禮或者嫁妝問題而談崩。
在明朝奴婢可以買賣,很多大富人家依舊可以買賣奴婢作為女兒的嫁妝。不過普通家庭的嫁妝一般是手鐲、項鏈、盆桶,床上用品等,據說在南京還有一種風俗,女方的嫁妝當中還有一把紅漆筷子,寓意「快快生子」。
清朝的嫁妝大多與明朝相仿,比如清代小說集《警寤鍾》有一個故事:「當地的戚知府,有個兒子生病。戚知府知兒子將危,要娶媳婦過門沖喜。當地的桂公將女兒嫁給戚知府,且嫁妝非常的豐厚,買了二個丫鬟,一個小廝作為陪嫁。」
《警寤鍾》雖然是小說,但是從側面也反應一個事實,在清代還流行買丫鬟和小廝作為陪嫁的習俗。尤其是達官貴族,這種風氣直到清朝滅亡才逐漸消亡。
孝聖憲皇後
說實在的,古代娶妻時的彩禮和嫁女時的嫁妝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娶妻是娶對方的女兒,而對方嫁女反而要送奴婢和大量的錢財,可見古代嫁女比娶妻更費錢。尤其是那些大富大貴的家庭,為了女兒能過上好日子,嫁過去不受婆家欺負。幾乎把一半的家當都拿出來做了女兒的嫁妝了。而那些,窮人家庭就不說了,嫁妝是沒有,反而被迫賣女為生。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其實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女兒嫁一個好男人。要是嫁一個渣男,富裕又怎麼樣呢?結果還是過得不開心不幸福。
為了避免結婚陋習的發生,南北朝時期的教育家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說道:「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計厚奩。」嫁女兒選擇品質好的女婿,不索要貴重的聘禮。娶兒媳要求端莊的淑女,不要計較厚重的陪嫁。現代由於重男輕女,導致男多女少,男方娶妻基本不敢提嫁妝的問題。現在主動權基本掌握在女性的手中,其實為了擁有一個完美而幸福的婚姻,面對經濟問題,女方的要求不要過於嚴苛,還是要量力而行。就像古代,不同的家庭還是要不同的區分對待。
4、在中國歷史上,古代女子有哪樣東西是出嫁是不可或缺的?
結婚,對於一個人來說,算是人生中最重大的事情了,有錢人家可能會有三妻四妾,會結好幾次婚,但是,沒錢的人家,可能一輩子就一次了。但不管是怎樣的情況,人們對於結婚這件事,都是非常重視的。
秋天是新人們結婚的好季節,正所謂秋高氣爽,在這個不冷不熱的季節里,涌現出了一批批的新人。那麼,既然要結婚,嫁妝肯定是不能少的,一般情況下,男方家需要准備好迎娶女方的禮金等物品,女方家則需要准備好女子結婚時候的陪嫁。
在古代,就算是皇帝迎娶皇後,都要給皇後娘家一筆豐厚的禮金。根據記載,古代的皇家甚至還對聘娶皇後的禮金,作出了詳細的規定。如果,按照現在黃金的最低價格來算的話,這些聘禮最少也有一千多萬人民,而且,有時候實際的支出會比規定的超出許多。
相應的,如果一個女子要當皇後,她也要准備好一套嫁妝,不過,這些嫁妝的費用都是由皇家出錢的。比如:光緒皇帝迎娶慈禧太後的侄女葉赫那拉氏的時候,她的嫁妝就由宮里置辦了幾百擔,嫁妝的數量十分之多,僅僅抬進宮中,就用了七天的時間。
並且,在古代社會,女子結婚的時候,嫁妝的多少將直接決定她日後在婆家的地位。
嫁妝豐厚的,婆家就非常喜歡,自然也會對新娘子更好。如果,嫁妝太少,那麼,這個新娘子就會被婆家人看不起,將來還會受盡委屈。所以,古人在嫁女兒的時候,都會准備一份體面的嫁妝,好讓自己的女兒在婆家可以生活得好一些。
“如果養了女兒,就要早早地為她准備好嫁妝,這樣在她出嫁的時候,才不會手忙腳亂。”在古代,也有這樣的情況,因為家人沒有及早地為女兒准備好嫁妝,結婚的時候就把家裡的財物拿去抵押,就為給女兒置辦嫁妝。比如:宋朝蘇東坡,就曾為外甥女借了兩百貫當嫁妝。
在上個世紀中葉的時候,嫁妝一般都是一對枕頭套或者兩床被褥;再到了七、八十年代的時候,就變成了“四十八條腿”和“三轉一響”;而到了物質豐富的現代,嫁妝就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起來,有房、有車、有家電等等。各地、各民族風俗習慣不同,所准備的嫁妝也會不同。
那麼,嫁妝到底是什麼東西?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在中國古代,成親的時候都有哪些嫁妝呢?
所謂的嫁妝,就是人們在嫁女兒的時候,送出去的財物,又稱“妝奩”、“奩具”和“嫁資”。根據史料記載,嫁妝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當時,魯國大夫轅頗負責管理國家的土地資源,他對自己管理區域內的土地大加征稅,用來作為魯哀公女兒出嫁時的嫁妝。
在民間也有這樣的習俗,就是在嫁女兒的時候,娘家都要准備嫁妝。比如:衛國的民間女子,出嫁時會“以爾車來,以我賄遷”,也就是讓夫家派人來運走嫁妝的意思。
到了戰國時期,嫁女兒要配送嫁妝在社會中已經是一種普遍現象了。
根據對戰國一座楚墓的考古研究,專家發現:當時,女子出嫁的嫁妝中,不僅有幾輛車,還有許多家畜,比如:大雁、狗和豬等。在那個時代,豬和狗對一個家庭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用它們來作為女兒的陪嫁,也算是重要的物品之一。
然而,大雁則是新郎到新娘家迎親的時候,必須要帶的物品之一,這就意味著“執雁為禮”,也叫作“奠雁”。到了西漢之後,女子出嫁的時候,陪送錢財已經變成了一種社會風尚。在古代,女子的嫁妝除了這些生活必需品之外,一般還會有房子,土地或毛巾什麼的。
根據記載,古代嫁妝內容和現代的差別並不是很大,但是,古代有幾樣特殊的嫁妝,是現代沒有的。
第一種就是陪嫁丫鬟。在春秋戰國時期,貴族在嫁女兒的時候,一般都會將她們的侍婢一起陪嫁過去,或者讓她們的妹妹跟新娘一起過門到新郎家中。這種風俗在古代很是流行,比如:東晉年間,孔珪的兒媳婦家裡就比較有錢,僅僅是陪嫁丫鬟就有七、八個。
第二種是一些不祥之物。在以前,浙江一帶的嫁妝,一定要包含凶服和棺材板等物品。所謂的“凶服”,就是在公公婆婆去世以後,兒媳婦要穿的蓑衣麻服。而“棺材板”則是為新郎和新娘將來老了以後准備的。
如果,有的地方不方便陪送棺材板,人們就會考慮把棺材板替換成同等價值的小金棺。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一點是:新郎家裡不僅不會覺得新娘嫁妝里的這些東西有什麼不妥,還會為自己有一個想得如此周到且細致的親家而感到高興。
第三種則是“壓箱底”,這是一種關於夫妻性生活的模型。因為,這種東西不僅很隱私,而且,還具有辟邪的作用,所以,才叫“壓箱底”。實際是古代性文化的一部分,類似的還有“嫁妝畫”,這個東西的主要作用,則是讓古代的新婚夫妻們知道怎麼過夫妻生活。
最後,還要說的一點就是,雖然,這個嫁妝是女方准備的,但是,一旦女方嫁到男方家裡後,嫁妝就成了夫妻雙方的共同財產,女方是不可自行處置的。“子婦無私貨、無私畜、無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予。”因為,在古代已婚婦女沒有私財,沒有私自處理財務的權利的。
在《廣異記·費子玉》中有記載:子玉雲:“夫用婦錢,義無還理。”妻無以應,遲回各去也。也就是說:丈夫可以使用妻子的嫁妝財產,丈夫使用妻子的錢財,並不需要歸還。並且,在《宋刑統·戶婚》引用唐朝開元年間《戶令》中:妻雖亡沒,所有資財及奴婢,妻家不得追理。
綜上所述,古代人結一次婚真的很不容易,不僅要遵守如此多的繁文縟節,還要准備如此多的禮金、嫁妝,這對於古人來說,真的是不易之事,所以,既然選擇結婚,就不要輕易離婚,不然,再結一次婚的成本就真的是太大啦!
5、先秦時期就出現嫁妝了,古代的嫁妝究竟有多少呢?
嫁妝和彩禮是現代中國社會年輕人結婚,繞不開也躲不掉的習俗,很多人對動輒幾萬,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彩禮,嫁妝感到頭痛。然而,結婚是女方陪上嫁妝是自古以來的習俗,在古代,嫁妝的類別更是豐富多彩。
陪嫁妝的目的主要有2個,
1.作為聘禮的回禮,男方下了聘禮以後,女方家裡為了顯示自己和男方實力相當,不是為了賣女兒,而回一些嫁妝。
2.作為女方的個人財產,為自己後面的生活做個保障。嫁妝的多寡,對應著女方在夫家的地位高低。
嫁妝主要分為幾個類別:
一、陪嫁人員。一般大戶人家,貴族的小姐會配備一些貼身丫鬟,男僕等,在新的家庭裡面繼續做事。從娘家帶來的僕役,繼續在夫家做服務工作,奴僕對主人依附性高,女主人對他們也比較信賴,陪嫁人員也可以作為娘家人給予女方支持和幫助。
二、金銀首飾,家居,生活用品。古代婦女一般來說是沒有經濟來源的,所以自己手裡可支配的錢財越多,在夫家的地位越牢固。
1. 金銀首飾一般選取比較輕巧,價值高的一些物品,便於流通,必要時補貼家用。
2. 傢具方面一般有,妝匣、拔步床、悶戶櫥、壓箱底、樟木箱、子孫寶桶等。這些傢具都有著美滿吉祥的寓意,而且價值十分高昂。
3.日用小件一般是一些有著美好寓意的生活用品,如痰盂、紅尺、花瓶、銀包皮帶、龍鳳被、龍鳳碗筷等。痰盂象徵著子孫滿堂,紅尺寓意良田萬頃,花瓶代表著花開富貴,皮帶寓意腰纏萬貫,龍鳳碗筷碗筷象徵著豐衣足食。
三、商鋪、房屋、田地等不動產,這類嫁妝主要是為了養老和傳承,為以後生活的巨大變故做好應對准備。
6、宋朝時期為什麼會出現,男子娶不起女子嫁不出的晚婚現象?
俗話說得好,「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那些生活在古代的男子和女子來說,他們往往在十歲出頭的年紀就按奎師會成家立業,娶妻的娶妻,嫁人的嫁人。
一般而言,古代女子的平均結婚年齡都比較早,大概是在12歲到14歲之間,有些朝代的女子則出嫁相對較晚,但也都是16歲左右。
但在中國歷史上,卻有一個非常特別朝代,在這個朝代之中,不僅僅是剩女,就連剩男也比比皆是。
那便是宋朝。
對於男女婚嫁的問題,在醫論著作《褚氏遺書》中記載著:
「古之良工,首察乎此,補羸女先養血壯脾;補弱男則壯脾節色;羸女宜及時而嫁,弱男宜待壯而婚,此疾外所務之本,不可不察也。」
通俗來說,就是講明了男女早婚早孕的嚴重後果,從而表明了男子應該在壯年時期結婚,而女子則是要在合適的年齡結婚。
所以當時宋朝的朝廷也明文規定了,男子要必須要在15歲以上,女子在13歲以上才能夠結婚。
北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曾表示:「男不過三十,女不過二十耳,過此則為失時矣。」
可見在司馬光看來,男子在30歲之前,女子在20歲之前結婚,都不算太晚,從中也能夠看出宋朝時期男女結婚都是比較晚的,並且宋朝男女這一晚婚現行也為後期男子不娶、女子不嫁埋下了伏筆。
劉娥,宋真宗的皇後,宋朝首位臨朝稱制的女主,就是在15歲的時候嫁給了還是皇子的趙恆。
李清照,大名鼎鼎的宋朝才女、詞人,就是在18歲的時候嫁給了趙明誠。
此外還有南宋時期的著名詞人朱淑真,就是在20出頭的年齡因為還沒結婚被其母親逼著嫁給了當地的一個小官吏。
以上三位女子,都是宋朝時期女子晚婚的典型例子。
但其實要深究起宋朝時期女子為什麼結婚都這么晚,除去在國家規定的原因,還有著另一個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三個字,「嫁不起」!
無論是在現代生活還是在古代封建社會里,男女要結婚,除去男方要拿出豐厚彩禮錢之外,女方家裡也要拿出一大筆嫁妝。
對於皇室宗親或者是豪門貴族來說,女子在出嫁之前,家族都要為其准備一筆豐厚的嫁妝。此時就算是再怎麼有錢的家庭,也得提前好久准備嫁妝,因此女子在出嫁時間上就要隨之推後。
有錢人家尚且如此,更別說尋常百姓家女子出嫁了,那些普通家庭來說,准備這一筆嫁妝甚至都說得上是不可能事件。如果女子到了非結婚不可的年齡,那麼其家人就會傾盡全力為女子准備嫁妝,即便是為此欠下一屁股債。
這就是宋朝時期非常盛行的「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錢三十千」,即「厚嫁之風」。
值得一提是,在這種厚嫁之風的社會風氣下,衍生出了一種名為「娶妻論財」的敗壞風氣。所謂娶妻論財,就是一位出身貧窮的進士,靠婚姻成為了名門望族的女婿,從而賺得錢包滿滿。
除去國家規定、厚嫁之風兩個因素外,宋朝女子的眼光高也是她們嫁不出去的原因。
宋朝時期算是女權比較開放的朝代,女子尤其是富貴人家的女子,挑人的眼光自然也要稍高,能夠遇上合適的配偶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宋朝重文抑武,科舉制度發展得極為昌盛,「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因此,宋朝的男子多想先「立業」後「成家」,並且宋朝人也有一個特點,那便是喜歡找中了進士的男子為丈夫(女婿),即「子為進士而女嫁士大夫」,「求婿必欲得高第者」。
很多飽讀詩書的男子,「寒窗苦讀數十載」,一直到「須發皆白」的時候,都還在為科舉而奮斗著。
「榜下捉婿」,是宋朝時期特有的一種婚姻文化。在發榜之日,很多地方的富貴人家都會舉全家之力,爭先恐後去挑選登第士子當自己家的女婿。
換句話來說,無論男子家境如何,只要成功在科舉制度中勝出,不僅前途似錦,而且還能輕而易舉娶到千金小姐。於是很多書生便立下的「不及第不成家」誓言,這樣一來就造成了男子寒窗苦讀,怕嫁不到好丈夫的女子,就擠破頭的想成為官夫人。
就算要為此等上幾年甚至十幾年,各懷目的的男女們,都如飛蛾撲火般,甘之如飴。
就連宋真宗趙恆都對此表示:
「富家不用賣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房不用架高梁,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隨人,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到最後,能成功如願以償的男女,屈指可數,剩下一大群的,則成為了宋朝娶不到老婆、嫁不到丈夫的剩男剩女。
7、古代女子出嫁,有什麼東西必不可少,若是沒有在婆家定會受盡委屈?
就是嫁妝了。在古代嫁妝的多少決定日後家庭地位,要是嫁妝太多,家婆會欺負新媳婦,媳婦過的日子可憐巴巴的,因此古代父母為了讓自己女兒以後日子好過點,都會准備一份體面的嫁妝。
01、嫁妝的多少決定日後家庭地位
在古代的時候,女子結婚也是需要嫁妝的,基本上跟現代社會差不多,也是先由男方下聘禮,然後女方准備陪嫁的東西。而且女子的嫁妝多少跟以後的家庭地位是非常有關系的,無非就是家婆看你嫁妝多少來下菜。
要是兒媳婦嫁妝多,家婆自然就不敢輕待她,要是兒媳婦嫁妝少,說明兒媳婦在娘家是沒有什麼地位,自己想怎麼收拾她就怎麼收拾她。因此有女兒的娘親都深知這個道理,為了讓自己的女兒日後生活好點,都會准備一份不是很差的嫁妝,如果家裡有錢就准備更加多,都是為女兒日後家庭地位。
02、女子嫁人之後嫁妝屬於婆家
古代的家婆之所以那麼重視女子的嫁妝,無非就是律法有明文規定,女子的嫁妝是屬於婆家的,丈夫可以用自己老婆的嫁妝,還是那種不需要還的。就算女子嫁過沒有多久就掛了,女方家裡也不可以上門要嫁妝,因為只要女子一嫁人,她的人和財產都是屬於婆家,古代女子太可憐。
在《廣異記·費子玉》中有記載:子玉雲:「夫用婦錢,義無還理。」妻無以應,遲回各去也。《宋刑統·戶婚》引用唐朝開元年間《戶令》中:妻雖亡沒,所有資財及奴婢,妻家不得追理。
總結一下,我們可以看出來,古代女子出嫁必須要嫁妝,不然根本就沒有家庭地位可言。
8、古代的女人嫁不出去除了自己要坐牢,還有誰會一起受罰?
現在30歲還沒結婚,那就算是大齡剩女了,但是如果回到古代遲遲不結婚,連你的父母可都要跟著坐牢,那麼古代的剩女的遭遇到底有多慘呢?
春秋戰國時期,如果一個姑娘17歲還沒有嫁人,那就算是剩女,由於戰爭人口銳減,為了繁衍生息,越王勾踐就曾經下令,姑娘到了17歲還沒結婚,不僅你自己有罪,連你的父母都會跟著受罰。
為了催促結婚,官府還會組織大型相親會,只要你倆願意,私奔都是不被禁止的,但是如果你不參加相親會那可是要遭到處罰的。
清朝有一個有趣的法律,除了對結婚的年齡進行規定外,還對身高進行了限制,姑娘長到了1米43就到了法律結婚身高了,達到身高就必須去登記結婚。
到了漢朝對於未婚大齡男女的催促更是上了一層樓,漢惠帝就曾經下令,一個姑娘如果到了15歲還不知道嫁人,那就得罰她七八擔的糧食,那相當於一個成年人一年的口糧。
兩晉時期為了督促結婚,更是想盡了花樣,《晉書武帝記》記載,如果姑娘到了17歲還沒結婚,那政府就會給她分配一個老公,不過你也可別高興得太早,這種指標往往是給了要戍邊的壯年, 那麼你就只能跟著去西部建設祖國。
南北朝時天下大亂,為了督促適齡男女結婚國家終於出狠招了,《宋書周郎傳》記載,如果女孩子15歲還沒出嫁,那就是犯法,不光自己要坐牢,連對父母都要跟著坐牢,看來結不結婚已經不是你一個人的事了。
唐朝的官府更是著急,將姑娘的結婚年齡改到了13歲,這可是有史以來最低的法定年齡,長孫皇後嫁給唐太宗時真的只有13歲,宋朝是有史以來剩女最多的王朝,因為姑娘們擠破了頭也要做官太太,所以造成了宋朝一個十分有趣的事叫做榜下捉婿。
就是說在發榜的日子,全國各地的官僚地主們一家人手拉手去選擇新科進士做女婿,說是選擇實際上就是搶,如果搶不到,那就等唄,為了過上好日子不在乎多等兩年,就這樣去年等今年等明年等,終於等出了一大批剩女。
明朝將女子結婚年齡改到了14歲,到了清康熙年間人口數量大幅增加,國家雖然提倡早婚,但是對剩餘已經沒有太苛刻的懲罰了。
9、古代女子出嫁之前需要准備什麼嫁妝?
自古以來,婚姻都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對此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古代的時候,女人一生只能夠嫁一次人,所以對於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婚姻,自然是把他當成了重中之重,古往今來,婚姻大事都是非常注重規矩的,女孩子嫁人的話,男方必須要出一定的彩禮錢,尤其是放到現在,除了彩禮錢之外,也要有房有車,條件比較好的男子,才更容易娶到老婆,畢竟沒有父母願意把自己的女兒嫁到求人家吃苦,所以經濟條件和性格品性都是需要關注的地方。男方需要出聘禮,女方自然要帶嫁妝了,特別是在結婚的那一天,女方就會帶著嫁妝嫁到男方家中去。所以結婚這件事是需要高消費的,不管是大擺宴席,還是其他各個方面,都需要花很多的錢,如今經濟快速發展起來,有了專門規劃婚禮的公司,新郎新娘還是比較輕松的,而且如今結婚的規矩也變得越來越簡單。
不像在古代的時候,古代婚姻的各種規矩是比較繁瑣的,除了花錢之外,還需要講究各種禮儀,不像現在這么簡單了。我國的婚姻習俗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雖然各個地方的婚姻習俗有著一定的差異,而且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婚姻習俗也有著一定的變化,但是總的來說也是大同小異的。古代人在舉辦婚禮的時候,是非常注重禮節的,有一套比較講究的禮儀程序,就是過六禮,分別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客、親迎。雖然古代婚姻是包辦婚姻,但是要講究的禮儀,確實包含了方方面面,從提親、訂婚,到最後婚禮的完成,各個方面都是有著各自的細節的。
相比古代的婚姻流程,如今的婚禮還是比較簡單的,而且也有一些古代婚禮的影子。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習俗,婚姻方面也是如此。而且在對婚姻的正式程度上,女子絕對是高過男子的,畢竟女子一生只能有一次婚禮,但是男人確實可以有多次的,不管是娶妻還是納妾,也都會舉辦各種大大小小的婚禮。在古代的封建社會,女子的地位比較的低下,嫁人只能夠從一而終,而且只能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古人對於女子的貞潔是比較看重的,嫁人之前絕對不能有任何影響貞潔的事情存在,如果沒有了貞潔的話,不僅自己要背上一生的罵名,就連家中的名聲也會受到很大的波及,家裡的姐妹也很難再嫁出去。
而且古代男人對於妻子的貞潔也非常的看重,所以古代女子出嫁的時候,除了帶著各種貴重的嫁妝之外,還要專門帶上一條白布條,在洞房花燭夜的時候鋪在床上,等到洞房完成之後,如果白布條上有落紅的話,就說明新娘的貞潔是存在的,嫁人之前仍然保存處子之身,如果沒有的話,就說明新娘已經沒有清白了,她們所面臨的結局也是很悲慘的,比如說浸豬籠,或者被休棄掉。對於古代女子來說,這也是一件非常私密的物品,而且還影響著他們未來在婆家的地位,以及一輩子的名聲。古代女子從小就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受到了極大的束縛,不能夠隨意地拋頭露面,所以女子的容貌也是充滿神秘性的,不是熟悉的父母親人也是不知道的,就算是未來丈夫,也只是在洞房時才見妻子第1面。
除此之外,女子的所在的嫁妝中,還需要有一些女子做的女紅存在,而且這些女紅也是需要當眾曬出來的。作為女子結婚之後就要相夫教子,而女工女紅是判斷一個女子溫婉賢淑的重要標尺,如果新娘子的女紅做得好的話,就說明她的能力才幹比較好,婆家也會向外炫耀新娘的女紅,這也是可以讓婆家長臉的,婆家對新娘子的待遇也會更好。古代女子從小就要開始學習各種女紅之類的針線活,這是她們作為賢妻良母的非常重要的技能。古代人的思想比較的傳統,保守是非常重視各種禮節的,一些重要的事情都會有各種繁復的程序存在,有著很強的儀式感,這也讓他們簡單平淡的生活多了一些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