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喪事風俗
1、福建泉州晉江的喪葬風俗是怎樣的
棺木抬到,孝男到門前跪泣迎接。有人為屍體沐浴穿戴裝殮入棺,這樣職業的人泉州晉江稱為「雕虎」。孝男等以新水桶至附近井中汲水,回時任繩子拖地,水放在一碗置於烘爐燒,為屍體洗浴之用。余水傾倒階前,這樣叫「上水」。
死者裝扮畢,扶起坐於廳中交椅上,由道士或僧人作法,祭餚定額十二碗,名叫「辭生。死者足踏裝有穀物金錢之斗,由道士或僧人幫其拿一些准備好的錢散發給子孫,名為「散手尾錢」。所擇時刻已到,屍體裝入棺內,納以石灰碎紙(泉名「紙腳」),如夫妻尚存其一,則草席須刈留一半。
裝殮停當,蓋上棺蓋,釘上木錠。孝男等隨後將死者生前所用之葯瓶葯爐草席碗筷等物揀送至室外曠地,從前各鋪均有定址,不能越界。近改在自家門前燒毀,名叫「送草」。
送草之後要停柩於自家廳上。停柩的棺木必須加漆,漆之厚薄,視停放時間之久暫及喪家之經濟力量而異。
停柩一段時候,諸事准備就緒,便擇日發喪開吊,做功德為亡魂超度。先期印發「訃貼」遍告諸親友。出葬前數日再度「捧飯」。布置靈堂,先把糊好之「紙厝」安放廳中,貼上死人名位,由道(僧)作法,名曰「安龕」。
親友接到訃貼,視其交情及資力,有以現款為賻,有以輓聯,有以布帛貼字,亦有以冥鏹為賻的,豐儉不一。唯花圈則民國以後始用,舊式的不用花圈。發喪之日至公吊之前,親友陸續前往弔唁者,謂之「問喪」。功德已畢,焚燒紙厝,翌日出葬。
出葬行列有親友應酬之各種物品,如喪軸多者必抬喪軸而行,又有化妝各種戲服,在出葬行列中邊歌邊舞,自數陣至數十陣,沿路觀眾如雲,爭看熱鬧。交遊廣闊之大戶,當靈棺經過時,有交情的人家於自家門口排香案,舉行路祭,孝男要叩謝並送其紅布一塊。
(1)泉港喪事風俗擴展資料
泉州晉江服喪事宜:
人死之後,親屬戴孝,頭冠白巾,泉州名為「頭白」。身穿孝服,沒有做功德的以白布為之,做功德的外加麻服,所以做功德也稱為「變服」。
孝男足穿草鞋,女則就布鞋加縫白布或青布,兒媳鞋後加紅布。外親如外孫的「頭白」多一塊紅布,通常不戴在頭上,足穿便鞋。腰間孝男纏麻帶,其他為寧麻帶。孝男百日內不剃發。
泉州人死後三年系首尾計算,屆時除服從吉,門貼新紅聯,俗稱「貼三年聯」。每月初一及十五,早上敬湯茶飯菜,孝眷哭祭,稱為「孝初一十五」。未除服前新年不貼紅聯,或貼水紅色或綠色者,其辭句亦與春聯異,作哀傷之詞,如「望雲思親」之類。
2、喪葬基本習俗講究,都有哪些?
第一,穿喪服。
在整個喪葬儀式期間,所有的家屬和親人都要穿喪服。直系親屬比如女兒、兒子,還有孫子孫女,是要披麻戴孝,穿麻衣。其他的親戚朋友,要根據身份和輩分的不同,穿著不同的喪服。
現在各個地方的喪服顏色各有不同,一般是藍色、黃色、白色為主。各個地方的習俗不同,即便是同一個地方可能不同的人家,穿著的顏色也有講究,因為有喜喪和普通喪事的區別,這要根據每個喪主家庭的實際情況而定。
第二,出殯。
在過去,出殯就是將棺木抬到山下下葬。親人在送葬的途中,需要三跪九叩。但是現在已經取消了土葬,都改為火葬。所以就是將遺體火化之後,將骨灰盒取回,葬在墓地里。
第三,死牲。
一般來說,喪葬時都要准備一些死牲。根據家庭的經濟條件不同,比較富有的人家會准備豬,窮苦的人家就會准備小隻的雞鴨。這些死牲就是傳統意義上的供品,被認為是非常有福氣的東西。
在喪葬儀式結束之後,這些供品就會分給親戚朋友帶回家。還有一些會把這些供品用於舉辦宴席,因為很多農村在出殯回來之後是要辦宴席的。
第四,焚燒。
在入棺的當天晚上,要指將死者的衣服、被褥等東西都燒掉。意思就是燒掉了這些東西之後,人就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連同他曾經的痕跡都一同燒掉了。就像是一個儀式一般,不帶什麼來,也不帶什麼東西走。
除此之外,有些地方還會燒紙房子、紙錢、紙車子等,希望死者到了下面也能夠有錢花,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
第五,服喪。
現在服喪已經變得越來越簡單了,可以在家裡設靈堂。同時,在服喪期間要吃素食,穿素衣。
3、喪葬禮儀與風俗
喪葬禮儀與風俗
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時間,方式各有不同。幼年夭折者有之,逝於非命者有之,犯戒而誅者有之,為情自盡者有之,壽終正寢者實為多數,不一而足。
常規而論,人死了之後,家屬及親人要為其操辦葬禮,寄託哀思。尤其是那些年邁而壽終正寢者,喪葬之禮辦得更為“體面”而熱鬧。因益陽人諱忌,故把喪事稱為“白喜事”,以此來表達其家屬和親人對亡者的孝敬和悼念。告慰亡靈,盡心盡孝的悼念方式多種多樣。服孝、痛哭,自古以來傳承和流傳甚廣的活動方式主要有以下多種,且連貫在一起。其順序依次是送終、服孝、守靈(夜)、痛哭、超度、還山(下葬)、立碑、祭奠等程序。
除了城鎮幹部、國家公務員死後,政府法律規定用新式葬法——火化外,鄉村百姓死後仍傳承著古老的土葬方式,且流傳至今。它源於古老的宗教與迷信。尤其表現在為亡者操度靈魂方面,更是自有套路,像模像樣,儼然如真。儒、佛、道三教之中,道教是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實用型宗教。道教為死者超度亡靈的禮儀及程序簡述如下:
1、送終:依照傳統風俗,子女在父母病重期間,應該寸步不離地服侍、守候在他的身邊。即使在外地求學、做官或是經商的子女,聞訊應立即趕回家中,陪伴父母度過他的人生的最後時刻--此謂之“送終”。違背這一習俗的人,將會受到社會輿論及亡者旁系親戚的嚴厲譴責和怪罪,大概此俗沿襲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的緣故吧。
2、招魂:在我國古代,親人剛死時,守護人要放一點蠶絲或棉花在其鼻孔下“試氣”。家人站在屋外的高坡上揮舞著死者的外服或官帽(服)等物,呼喚死者的名字以示“招魂”。招魂之後,再次查驗死者鼻孔前的絲棉動靜以及心臟脈搏等情況,以最後確認親人是否真的死了
3、壽衣:在彌留之際,親人要馬上給死者抹澡換衣(稱“抹屍”)穿好壽衣戴好壽帽。死者臨終之際,有的要對親人囑咐、安頓一番,以了卻自己未盡的'事業或心願。在當地民俗中,“遺言”貴如黃金,晚輩得到老人的臨終吩咐被認為是幸運的。據說有的因此而財運亨通,吉星高照。在確定死者不可復生之後,亡者的親屬圍在一起,哭成一片。在《禮記》中有規定:男人只能嗚咽而啼,婦女則應邊哭邊跳。但失去親人的哭泣是不可能按照冷靜而理智的設計方式來進行的。所以,人們聽到的往往是從死者身邊傳出的伴隨呼喚死者的嚎啕大哭之聲。
4、下榻:按照道教的常規,到了下午三四點時,就要把死者從床上移至堂屋,靠西邊的一側。頭朝里,腳朝外,並同時燃放鞭炮,謂之“下榻”。同時還要在神龕上燃香點蠟,以祭祀先祖神靈。另外,在死者的腳邊燃香三柱,紅蠟一支,謂之“照路”,好讓死者有靈魂通向天堂或陰間地府。死者親屬在堂屋內守護著,謂之“盡孝”和“守夜”。街坊鄰居、親朋戚友聞訊趕來弔孝,死者的兒子孫子要出門迎接,行雙膝或單膝跪地之叩拜禮。前來的賓朋即刻上前攙扶,口裡喊著“節哀”或“高升”之類的安慰話,這一禮節人稱為“領孝”。在七仙湖區人民的心目中,死者不管輩份、等級,一句話叫做“亡者為大”。因此,不管年長年幼、輩高輩低者,均可前來弔唁,並享受死者兒子們的跪拜禮 ;
4、辦喪事都有什麼習俗
各地都不一樣。漢族大致是:
漢族喪葬舊的傳統是講究重殮厚葬,並且夾雜著許多迷信的習俗。人死了,要先沐浴,然後入殮。「殮」的儀式分為小殮和大殮。小殮是給屍體裹上衣衾,大殮是把屍體裝進棺材。棺材要盡量做得好,有的富貴人家是用珍貴的木料(如楠木)做棺材,還要油漆彩畫。辦喪事要隆重,舉行數日甚至十幾日的弔唁祭奠活動,還要請和尚道士念經,為的是讓死者的靈魂早日升天。
喪事期間,死者親屬要穿孝服,在靈堂守靈。中國古代禮制,把孝服按與死者血緣關系的親疏分為五等,在現代漢語里還有「五服」這個詞,表示血緣關系的遠近。孝服用白布做成,這與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禮服的習俗大不相同。清朝時有一英國人第一次到中國來,遇到出殯的隊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卻痛苦悲哀,覺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殯時有人唱輓歌,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生前就為自己寫過《輓歌詩》三首。後世的輓聯、挽幛就是從古代的輓歌演變而來的。
喪葬儀式規模大小與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關,在封建社會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喪儀都有嚴格的規定。王公貴族、富豪之家常以規模宏大的喪儀來炫耀自己的權勢。《紅樓夢》里寫寧國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價值數千兩銀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經,出殯時的隊伍「浩浩盪盪,壓地銀山一般」。而窮苦百姓連起碼的溫飽尚且達不到,自然也就談不上「重殮厚葬」了。有時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屍體,草草埋掉。
尊長死後,子孫要在家守二十七個月,其間停止交際和娛樂,做官的也必須離職回家守孝 ,以表示對尊親的哀悼,稱「守制」。
5、喪葬習俗
·出
殯·?
出殯俗稱出山、送葬,即將裝有死者的棺材送往事前選好的墳地下葬,古代又有「送死」、「發紖」等不同稱呼。福建素有厚葬之俗,對出殯尤為重視,它不僅被視為死者的哀榮,也被當作生者的顯耀。所以,舊時富豪人家不惜花費大量物力財力,競相攀比,踵事增華;貧者也不得不盡力效仿,甚至因而傾家盪產。按照慣例,出殯儀式一般分為辭靈、啟靈、抬棺、路祭等程序。?
出殯前要舉行祭奠,即辭靈,閩南稱之為「棺頭祭」或「起柴頭」。志稱:「出殯時以禮物祭靈柩,曰起柴頭。」即將棺材抬至村口空曠處,設一香案,供三牲及其他祭品,並置青色紙燈二盞,上書死者姓氏名號,棺材頭部朝供桌,尾部朝出殯方向,由孝男主持祭奠,故又稱「孝男祭」。在福州,出殯前一夜設堂就祭,俗稱「加堂」、「哭祭」,族親戚屬多來祭奠,孝眷在棺材周圍慟哭,有的人家還請來樂隊奏哀樂。在長樂,辭靈儀式由孝男主持,於廳堂設一祭堂,孝男將10碗祭品逐碗跪奉於靈位前,與祭者左側為外戚,右側為內親。在平潭,辭靈時,親屬紛紛前來焚化紙錢,俗謂「送盤纏」。在閩東的霞浦等地,辭靈俗稱「起馬祭」。志稱:「啟輀之晨,移柩至大門外,覆以大紅緞帷,旁之金綉八仙為飾,上豎紙制仙童跨鶴一。祭品盈席,孝男及全眷叩奠畢,送葬者以次行禮,俗稱起馬祭。」在順昌等地,辭靈由喪家先祭,外祖家繼之,其他戚友按親疏關系依次祭奠。在長汀,出殯前由吹鼓手引路,孝眷手持掛滿戚友送來書寫祭文的布條,魚貫進入祠堂,祭祀一番。在漳平,出殯前舉行巡棺,儀式與閩南相仿,不同之處是孝眷一手持冥香,另一手持松明火把。在三明,辭靈儀式也相當隆重,由禮生主持祭奠儀式,奏哀樂、上香、獻爵、獻牲、進饌、行三跪九叩禮、宣讀祭文。祭文按親戚不同稱呼表達對死者功勞品德的贊揚,並祈告其在天之靈保佑家族興旺發達,以及勸慰亡者勿憂勿怨,永遠安息。在龍岩,辭靈後還有私謚,男性多由族長賜謚,女性多由外祖家賜謚。
?
辭靈畢即啟靈。靈柩多由人抬,少者4人,一般8人,多者16人、32人。個別地方交通方便的把棺材放在車上,由孝眷及戚友牽扶。抬棺者俗稱棺夫,多由本村結過婚的男姓擔任,喪家要分發給每人一紅包作為報酬。福州一帶的棺夫須父母均健在、子女雙全者方能擔任。大田的棺夫由同族中男性青壯年輪流擔任。在莆田、仙游,喪家將草鞋和一包香煙分給誰,誰就是棺夫,不得推撫。在泉州一帶,出殯前要宴請棺夫,孝男還要在棺夫宴食間向他們跪拜叩頭致謝。在政和,上壽的人死亡,出殯時不用人扛,而是由孝子、孝孫及女婿等用肩抬棺,以示敬重。?
啟靈時頗多規矩。在廈門、同安一帶,用大繩將棺材固定在「獨龍扛泉」之下,蓋上精緻的棺罩,俗稱「絞龍」。起棺時,棺夫要用棺繩使勁朝棺材上甩三下,俗謂告訴死者要啟靈了,實際上是提醒悲痛欲絕的親人不要拉住棺材不放。啟靈時,除極個別地方外,棺材頭部都是朝出殯方向。在安溪,禮生抓一把鹽米撒向棺木後,棺夫齊吼一聲「起」,才抬起棺木。在霞浦、安溪等地棺木從廳堂抬出門時,忌棺木碰到門牆及其他物體,俗謂會鬧鬼,棺夫須脫下草鞋在棺材碰過的地方擦幾下以禳解。?
6、泉州市區老人死後二周年做三年的風俗怎麼做
【作對年】
世俗所謂「對年對日作,死人無閏月」,意即人往生後滿一周年謂之「對年」,而所做的祭祀稱作「作對年」,又稱「小祥」。
亡者不過閏年,對年若遇「閏月」時,則需要提前一個月進行。(對年日期往前推30天)(每月以30天為主來做計算)。
子孫親友可親自到墓地或在家中神主前舉行追悼儀式,稱為「祭禮」(又稱小祥)。往生者已出嫁的女兒皆要返回來供奉牲禮祭拜,也有延請道士、和尚誦經作法事的,稱為「作對年」;孫輩帶孝一年,此曰結束後,才算脫去孝服,換紅毛線帶三日後即除去。
「作對年」如在神主前舉行,要准備酒餚果品祭拜,並邀兄弟姐妹親友參加。
【神主牌位可否於對年時火化掉?】
可以,有兩種方式。
※方法一:灰燼以香火袋盛置於公媽爐旁。
※方法二:亦可將臨時牌位先置祖先牌位旁(放置位置稍低),到三年時一起化掉。
【對年前的三節應該如何過?】
在習俗里,家裡有喪事的人家,一年內不過慶祝節日、過年不做年糕、元宵節不搓湯圓、端午節不包粽子、中秋節不炊麻糬等應景年節用品。
【對年做過了,接下來要做什麼?】
對年做完後接下來做三年,然後再擇日做合爐。
【對年做完後還需要繼續上香嗎?】
做完對年後祭拜的方式比照一般民間祭祀日,屆時再給往生者上香。
【已經除服了,但尚未合爐前,平日之初一及十五可以祭拜祖先嗎?】
出殯後祭祖與禮俗上節日拜拜都恢復正常。
1、六菜碗或十二菜碗、白飯一碗、筷子一雙。
拜往生者時,依傳統習俗計有豆乾(做大官)、青菜、韭菜(天長地久)、白菜頭(好彩頭)、魚丸、肉丸(中狀元、當官員)、金針木耳、發糕、米糕、肉片、小魚、土豆花生、芹菜(勤勞)、芋頭、米粉、豬腸(生男孩)、雞頭、雞翅前膀(易謀生)、黑豆等從中挑選出六樣菜祭祀(南部較多)或十二樣菜祭祀(北部較多)(均需煮熟)。
說明:菜碗用來祭祀亡者,因此可以另外准備其生前喜歡吃的食品一起供拜。若是不拘泥傳統菜色,也可以自行烹煮菜餚或是到自助餐買菜餚,可葷可素;亦有人單純用水果祭拜。
2、四果二份:即准備四樣水果拜佛菩薩,每樣請准備單數,大的如哈密瓜等壹顆即可。
3、三牲一付(五花肉、魚、全雞)。素食者可改成素三牲。供拜王官
4、紅圓、發糕三個(象徵子孫團圓興旺)。
5、面頭山(又稱子孫山或女兒山)
6、鮮花一對。
7、米酒或清茶一瓶:用來供拜王官或是亡者大多用米酒,拜佛菩薩則用茶水為宜。
8、紙錢:香一份、佛杯蠟燭二對(拜神用紅色,拜亡者用紅、黃、白色選一)壽金一支、刈金一支、銀紙數支。
【作三年】
古禮中有守孝三年的規范,遇父母去世,子女須服三年喪期(實際為25個月),三年內不做官,不嫁娶,不赴宴,不應考。但現今大都改成在往生者對年後接著做假三年。
三年跟作七、百日祭拜方式都ㄧ樣。
三年的儀式可請師父誦經並准備物品祭拜,各地所准備物品不同,但現今都已簡化。因各地習俗或宗教信仰不同,其實作法有很多種,但您也可以准備逝者生前所喜愛的食物,相信更具有意義。
拜佛:素菜碗、茶、水果四種(拜佛菩薩,每樣請准備單數,大的如哈密瓜等一顆即可)。
冥王或土地公:三牲ㄧ付(豬肉、公雞、魚)、茶酒、壽金、刈金。
拜逝者:
1、六菜碗或十二菜碗(依當地習俗)。
說明:祭祀亡者,依傳統習俗有六菜碗或十二菜碗,如春乾(象徵有餘)、韭菜(天長地久)、豆乾(做大官)、芹菜(勤勞)、魚丸、肉丸(中狀元、當官員)、菜頭(好彩頭)、豬腸(生男孩)、雞翅前膀(易謀生)、肉片、金針、木耳、米糕、肉片、小魚、花生、芋頭、米粉等從中挑選出六樣菜祭祀(南部較多)或十二樣菜祭祀(北部較多)(均需煮熟)。
可以另外准備其生前喜歡吃的食品一起供拜。若是不拘泥傳統菜色,也可以自行烹煮菜餚或是到自助餐買菜餚,可葷可素;亦有人單純用水果祭拜。
2、三牲一付(五花肉、魚、全雞)。素食者可改成素三牲。
3、白飯一碗、筷子一雙。
4、米酒或清茶一瓶。
5、紅龜二個、紅圓二個、發糕三個(象徵子孫團圓興旺)。
6、鮮花一對。
7、紙錢:香一份、佛杯蠟燭二對(拜神用紅色,拜亡者用紅、黃、白色選一)壽金一支、刈金八支、銀紙數支。
【作百日】
往生者百日,稱哭卒;周歲稱小祥;三年稱大祥;故大祥吉畢,稱寶華圓滿天尊。
現行的禮俗都依先人逝世當天算起至第100天為百日,當往生者滿一百天時,習慣要再祭祀一番,或延請道士、和尚念經。舉行盛大的供養法會,或僅是家人自行祭祀,稱為「作百日」,部份地區之習俗亦有提前做百日或延後。
依各地習俗作百日可略分下列三種:
1、有些地區百日的演算法會依照家中兒子的人數有幾位加上長孫,由百日的日數增加或減去來確定百日的日子。
例如:例如:兒子2位、長孫1位,則100+3=103天做百日;或100-3=第97天做百日。
有些地區如客家族,則百日加上男兒數加長孫。
例如:例如:兒子2位、長孫1位,則100+3=103天做百日。
2、也有依往生者的年紀前一天做百日者,例如往生者90歲則以第89天為百日。
3、有些地區的習俗則稱做百日的天數,不可以超過逝者的歲數,例如往生者享壽93歲則以第93天該日作百日。而如果是年輕逝者,百日之演算法為不能超過他的年齡數,故百日之正確時日仍需依各地不同的風俗民情由之。
【百日應在何處祭拜?】
香灰袋或臨時牌位供奉在何處,百日就到該處祭拜獻花致敬,燒香、燒銀紙,於太陽下山前做即可。
百日供品准備參考
三牲二付。(一份拜佛祖,一份先拜祖先,祖先那一份拜完,再移至亡者牌位祭拜即可。)
十二菜碗、飯一鍋、筷子七雙、酒杯七個、碗七個、水果四種、鮮花一對、飲料或茶、酒、金銀紙少許。
7、泉州葬禮一般要幾天
泉州葬禮一般要3天。
人死後停屍三天,這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習俗。其實,停屍幾天其實是有科學依據的,並不是封建迷信。古代社會科學發展緩慢、醫療衛生技術跟不上,一般都是通過脈搏診斷生死,偶爾就會出現偏差。
畢竟一些假死症狀完全診斷不出來,所以如果死後立即下葬,被誤診為死亡的假死病人,很有可能在幾小時或者一兩天後轉醒,但是卻因為被下葬而悶死在棺材中。也正是因為這件事,後來漸漸地就有了停屍三天才下葬的風俗。喪事大多辦三天,多為等逝者醒來而哭喊。
一、辦理死亡手續:
當親人去世後,死者家屬或單位必須開取的死亡證明:正常死亡的,由醫療衛生機構出具醫學死亡證明;非正常死亡的,由區、縣以上公安、司法部門出具死亡證明。
二、注銷戶口:
死者家屬持死亡證明書到駐地派出所注銷戶口。
三、聯系火化:
1、打電話或派人前往殯儀館或殯葬服務站聯系火化,登記死者姓名、住址、年齡、性別、死亡原因、死亡時間、遺體所在地、死者戶口所在地。
2、登記家屬姓名、住址、電話、與死者關系等。
3、預定服務項目,服務時間。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喪事
8、喪葬習俗有什麼?
喪葬習俗流有圓墳、燒七、燒百天、燒周年、燒三周年。
1、圓墳
自古中國喪葬習俗有出殯日起三天原墳的習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樑、擺供品、上香、踩院子、燒紙等程式。(骨灰盒在殯儀館存放的,只擺供品、上香、燒紙)。
2、燒七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燒一次紙,燒七次,過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為燒七。今天的人們往往將做七改變為四次,即:一七、三七、五七、七七。
按喪事習俗,燒一七、七七、以死者兒子為主,稱做:有頭,有尾;三七、以死者兒媳為主;五七、以死者女兒為主。(燒五盆紙花)。按喪事習俗,燒七(做七)。
3、燒百天、燒周年、燒三周年
死者亡故後100天,孝子要上墳燒化冥紙冥錢,或將死者亡靈請回家中祭奠。此亦為小祭,也稱「百日」。
周年分頭周年、二周年和三周年。頭周年、二周年皆為小祭,三周年最為隆重,一般都要過大事,搭設祭棚,請鼓樂手、陰陽班子打醮念經、呈獻紙活、花圈等。
(8)泉港喪事風俗擴展資料:
喪葬中,所有人手握牽引靈車繩索的人一起合唱輓歌。漢代田橫的門客寫的輓歌的歌辭有《薤露》、《蒿里》二章。當時田橫自殺,門客哀悼他,就悲哀地唱起來了。歌辭的意思是說人就象薤上的露水,容易曬干滅亡,又以為人死了靈魂回歸到泰山南邊的蒿里。所以有這兩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