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壯族風俗特點

壯族風俗特點

發布時間: 2022-08-29 08:40:55

1、壯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壯族的風俗習慣如下:

1、文化藝術

歌謠是壯族民間文化生活的主要內容,喜慶節日、紅白喜事、迎宴賓客、談情說愛、文娛活動等,多以歌謠表達感情和助興。

歌謠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多彩,有古歌、酒歌、情歌、苦歌、贊歌、盤歌、孝歌、山歌等。歌謠格律形式,有短歌、勒腳歌、俳鑒和敘事長詩等。其韻律都是腰腳押韻、有別於漢族詩歌押韻,這是壯族詩歌特點。

所謂腰肢押韻,不管五言四句或七言四句,都是第一句末字腳與第二句中間一字(也可前移)押韻,第二句末字第三句末字押韻,第三句末字與第四句中間字(也可前移)押韻。即「一句腳押二句腰,二三兩句腳押腳。三句腳押四句腰,腳腰押韻自相合」。

民間傳說故事,多兼有歌謠表述,增加其生動性。這種說誦唱相結合的文學形式,在整個壯族地區都很普遍。民間文學主要有神話、傳說、歌謠、諺語等。

2、居住

壯寨村寨多是依山傍水,多樓居,屬干欄式建築。房屋構造形式有二,在黔東南地區,壯家房類侗族模式,木質結構,多為四列三間搭偏廈。黔南荔波、獨山一帶,壯家房屋模式與毗鄰布依族和桂北壯家相同。

3、服飾

居住在黔南的壯族服飾與當地布依族基本相同。一般青年男女多穿普通服裝,尚有部分婦女還常戴一端綉花的掛胸圍腰,扎辮子盤於頭上,或加戴各色頭帕,顯出民族特點。黔東南邊沿地區壯族久與侗、苗雜居,隨鄉同俗,男女衣著顏色尚青黑,類同當地民族。

4、喪葬

老人過世,剛落氣,墊以草席,將屍體停於火堂邊或門背後,立刻向舅家報喪。請魔公擇時後,再移到走廊間停放。再擇時,才抬下樓停樓梯腳邊。然後象徵性洗屍,整發和穿壽衣,即殮入棺。全家吃素,忌鹽,親屬子女帶孝包白紗帕。按死者生辰八字推算,擇定出殯安葬時間。

5、節日

壯鄉節日活動,多與文娛或宗教迷信活動結合。傳統節日有壯年、牛神節、六月十四或七月十四節。

壯年,從江多數壯家以農歷十二月為歲首,十一月末日為除夕。除夕午後,各村寨集體殺一頭由各戶每年輪流飼養的「社豬」,祭祀社王後,按全寨的戶數把豬肉切成若干份,用竹簽串起來分給各家各戶,各家把串肉煮熟敬祖先後,全家共餐,稱為過「誼九」,即過「二十九」,如同漢族地區農歷臘月三十過「除夕」一樣。

除婦女和妻子有孕的男子外,均可參加祭祀儀式。從除夕到過年初三敬土地公之前,一般忌村內和外人出進,初三以後至初十為節日娛樂活動期間。

牛神節,也叫四月八節,是日人不出工,牛不下田,家家做黑糯米飯,並以米飯喂牛,表示慰勞和尊重之意。六月十四,凡以農歷十二月為歲首,必過六月十四為節日,這是除過年以外的第二大節日。

若是只過春節,不過壯年,則以七月十四為中元節。是日,普遍殺鴨敬祖先,姑娘回娘家團聚,有的舉行賽馬或打鞦韆等活動。

(1)壯族風俗特點擴展資料

壯族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形成的,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共有1548萬多人,其中雲南有100萬,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紅河、曲靖也有一部分。

在1965年統一稱壯族以前,壯族的自稱和他稱較多,僅雲南就有40多種,主要有「儂人」、「沙人」、「土僚」等。

壯族主要分布在廣西、雲南、廣東、湖南、貴州、四川等省區。以廣西最多。1990年人口1548萬。使用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南宋時已出現方塊漢字構成的土俗字。但使用面不廣,多用於書寫地名,編山歌、記事。1955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得到推廣,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訂。

壯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是百越的一支,南宋時始稱僮人、撞丁。明、清時與土、依、沙並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統一為「僮」,1965年根據周恩來倡議,國務院批准,把「僮」改為「壯」。

壯族地區石灰岩分布很廣,是世界有名的岩溶地區,石山拔地而起,石山裡有岩洞和地下河。壯族地區氣候溫和,雨水充足,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玉米、薯類等。

果品也很豐富,森林面積廣,盛產柳州杉、銀杉、樟木等名貴木材。馳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壯族地區久負盛名的特產。

雲南文山州70%以上的土地屬亞熱帶氣候,而壯族多居住在平壩的臨水地區,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物產豐富,農作物一年可以兩熟或三熟,適於種糯谷和其他水稻,故稱之為「水戶」。

其中廣南的八寶米尤為出名,曾為貢品。文山的「三七」早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丘北辣子、富寧八角等調味品頗具名氣。 

壯族主食大米,善於製作糯米食品,五色糯米飯、米花糖、烤方(大粽子)是節日佳點。花米飯是用各種顏色植物的汁液染成,蒸熟後便成。

壯粽的種類多,個頭大。一般每個1公斤左右,形似枕頭。祭把時,人們抬著大粽子遊街。有一種用棕葉包制的粽子叫「馬腳桿」,是將糯米用草灰染成黑色,加上八角粉、臘肉等煮制。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葉、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藍、蕹菜、蘿卜、苦麻菜,甚至豆葉、紅薯葉、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為菜。

以水煮最為常見,也有腌菜的習慣,腌成酸菜、酸筍、咸蘿卜、大頭菜等。快出鍋時加入豬油、食鹽、蔥花。 

壯族對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豬肉、牛肉、羊肉、雞、鴨、鵝等,壯族還喜愛獵食烹調野味,昆蟲,有些地區還酷愛吃狗肉。

豬肉也是整塊先煮,後切成一手見方肉塊,回鍋加調料即成。壯族人習慣將新鮮的雞、鴨、魚和蔬菜製成七八成熟,菜在熱鍋中稍煸炒後即出鍋,可以保持菜的鮮味。

壯族自家還釀制米酒、紅薯酒和木薯酒,度數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過節和待客的主要飲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雞膽稱為雞膽酒,配以雞雜稱為雞雜酒,配以豬肝稱為豬肝酒。飲雞雜酒和豬肝酒時要一飲而盡,留在嘴裡的雞雜、豬肝則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當菜。

2、壯族的風俗 壯族少數民族的風俗和特點

導讀:每一個少數民族都獨具特點,壯族人民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因此全國各地都有分布,那麼壯族的風俗有哪些呢?以下是我對壯族少數民族的風俗和特點的介紹,感興趣的朋友來看看吧。

1、文化藝術:歌謠是壯族民間文化生活的主要內容,喜慶節日、紅白喜事、迎宴賓客、談情說愛、文娛活動等,多以歌謠表達感情和助興。2、居住:壯寨村寨多是依山傍水,多樓居,屬干欄式建築。3、服飾:居住在黔南的壯族服飾與當地布依族基本相同。

壯族概述

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數據顯示,2010年末,廣西壯族常住人口約有1444.8萬人(戶籍人口1658.7萬人),約佔全區總人口的32%,約佔全國壯族總人口的86%。主要分布在南寧、柳州、百色、河池、來賓、崇左、防城港、貴港、欽州等市。

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分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歷史上,曾仿漢字創造了方塊壯字,稱「土俗字」。新中國建立後,創制了拉丁字母的壯文。

壯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從壯族聚居的柳江、來賓等地發現大量原始文化遺址,證明遠在舊石器時代的後期,這一帶就有人類居住。據古籍記載,最早居住在今廣西境內的有 「 百越」族群中的「西甌」、「駱越」等部落,今天的壯族就是由這些部落發展而來的。壯族的自稱有20多種。新中國建立後,統一稱為「僮」,後改為「壯」。

銅鼓是壯族的藝術珍品。目前收藏在廣西博物館內的共有五百多面。大者面徑達1.65米 ,重約300公斤,小者面徑40厘米,重僅幾十斤。

壯錦是壯族傳統的工藝美術織品,質地精美,花紋圖案鮮艷奪目,聞名全國。其他如桂布、束子布、斑布、吉貝布等,在歷史上,也是頗負盛名的手工藝品。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壯族先民西甌、駱越人處於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 階段,農業和手工業已有了相當的發展。公元前214年,秦朝統一嶺南,並設置南海、桂 林、象三郡。從此,嶺南地區正式納入中央封建王朝的版圖,壯族先民也成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一員。自秦漢開始 ,壯族先民進入奴隸制社會。唐宋時期,奴隸制解體,桂東地區壯族進入以地主經濟為主導 的 封建制社會,桂西的壯族則進入以領主經濟為主導的封建農奴制度。在政治制度上,桂東地 區自秦漢以後實行與中原地區一樣的郡、州、縣制度,而桂西地區直至唐代才設立「羈縻」 州,宋、元、明、清實行土司制度,由壯族首領直接統治。清末民初改土歸流完成,結束了 土司統治制度。

壯族人民富於斗爭精神,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國革命,就是由漢、 壯族人民共同發動的。壯族出身的韋昌輝、李開芳、林鳳祥等曾對太平天國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辛亥革命時期的欽防起義和鎮南關起義,是由壯族黃明堂、王和順等人在孫中山領導下發動和指揮的。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韋拔群等同志在鄧小平、張 雲逸的親自領導下創建了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創建了紅七軍和紅八軍以及工農革命政權。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壯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英勇斗爭,作出了重大貢獻。

在反對外來侵略,保衛祖國的斗爭中,壯族人民中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宋 代有儂智高領導的反抗交趾李朝的侵略;北宋熙寧八年(1075年),壯族人民在反抗交趾入侵 ,保衛邕州的戰斗中,與官軍配合,把侵略者趕回交趾保衛了祖國的南疆;明代,田州女土官瓦氏夫人帶領六千多?兵開赴江浙一帶抗倭,取得重大勝利,她的英勇事跡至今仍在壯 族人民和江浙人民中廣為傳頌;1885年,在馮子材率領下,壯族人民配合官軍,在鎮南關大 敗法國侵略者,取得了震驚中外的鎮南關大捷。

壯族的文化藝術,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左江崖壁畫是兩千年前壯族先民創造的藝術瑰 寶。這些壁畫多數分布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兩岸的石山峭壁上,少數分布在天等縣及右江兩 岸的石山峭壁上。其中以明江岸上的岜來崖畫最具代表性,畫幅長135多米,高44米。

壯族的文學作品豐富多彩。民間文學有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山歌等。壯族人民素以能 歌著稱,善於以歌來表現自己的生活和斗爭,抒發思想感情。青年男女戀愛有情歌;婚嫁有 哭嫁歌、送嫁歌;喪葬有哭喪歌;互相盤考、比賽智力的有盤歌;宴請賓客有勸酒歌和節 令歌;祈神求雨有祈禱歌;教育兒童有兒歌和童謠,等等。每年春秋兩季,男女青年盛裝打 扮 匯集到特定的場所進行對歌,這種歌會形式稱為「歌圩」。壯族的舞蹈,具有鮮明的民族特 點和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舂堂舞」、「綉球舞」、「扁擔舞」等。戲劇有壯劇、師公戲等 。

壯族稱屋為「干欄」。住房的主要形式,有全欄式、半欄式和平房三種。全乾欄房屬全 樓居式,上層住人,下層養牲畜和存放農具,是傳統的住房形式;半欄房以一開間為樓房, 樓上住人,樓下放牛羊、農具等,另一間為平房;平房多為三開間。這是當今壯族住房的主要形式。

壯族的服飾,在兩百多年以前,男子下穿寬腿褲,上身著對襟無領短衣,頭纏長巾,女子下穿百褶裙,上身著無領、左衽、綉花滾邊短衣,頭扎綉花巾。近百年來,男女均改穿長 褲和有領短上衣,布料均為自紡自織自染的深青色。現在青年人多著時裝。在一些邊遠山區 ,老人仍穿寬腿褲和有領對襟的上衣。

壯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婚姻,歷史上曾盛行「不落夫家」的婚姻習俗。女子結婚後仍定居 娘家,只是在重大節日和農忙時節才回夫家居住一段時間。二、三年後或懷孕後才回夫家居住。至近現代,「不落夫家」習俗已逐漸改革,但仍然有「入贅」的婚俗,即丈夫到妻子家居住,上門的丈夫改從妻姓,現在可以不改。青年男女的戀愛方式,主要是通過對歌,趕圩等活動進行,雙方同意後,即經過媒人進行說合。新中國建立前,一般是父母之命的包辦婚姻。新中國建立後,男女婚姻自由。

壯族的重大節日有「三月三」、「中元節」、「牛魂節」。

壯族信奉多神,主要是鬼神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歷史上,巫教和道教相當盛行 。

新中國建立以後,壯族地區在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壯族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有巨大的發展。

3、壯族風俗習慣是什麼啊?詳細

壯族的習俗:

1、節日:

壯族的節日大多與當地漢族的節日相同。 春節,元宵節,春秋社會,清明,端午節,中秋節,重陽,除夕等中國傳統民俗節日也是壯族的老年節日。 壯族有自己特色的節日是「三月三」歌曲節,「牛魂節」和「中國元節」。

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三月三」歌節最為隆重。

「牛魂節」,又稱「牛王節」、「開秧節」。多在春耕以後的一天進行,有的地區固定於農歷四月初八進行,因為相傳這一天是牛王的誕辰。

農歷七月十四日的「中元節」,又稱「鬼節」、「敬祖節」,是僅次於春節的大節日,主要內容是祭祖和祀鬼。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鴨(過去這個節日忌諱用雞作祭品,只能用鴨或鵝祭祀,尤以鴨為主,這個節日甚至因此也被稱為「鴨兒節」),蒸糕做饃,並用彩色紙裁成四季衣褲,以備祭祀之用。

2、婚姻

壯族多一夫一妻制家庭。過去,「女娶男嫁,夫從妻居」曾經較為盛行,後來過渡到「從夫居」的父系家庭為主。

直到近、現代,壯族農村地區仍普遍存在婚後「不落夫家」的習俗,新娘出嫁那一天,由十來個同輩姐妹陪同到新郎家,有的地方當天婚禮過後即回娘家,有的地方新娘與同輩姐妹一起在新房中歌唱達旦度過新婚之夜,次日一起回娘家。以後逢農忙或節日才到夫家勞動幾天。一般要到二、三年後或懷孕後才長住夫家。

這種文化現象被認為是壯族婚姻制度從「從妻居」到「從夫居」轉變進程的一種過渡形態。

3、喪葬

壯族傳統的喪葬習俗,主要有兩大葬法,即土葬和火葬。

清代中葉以後,土葬成為主要葬法。壯族的土葬,以「二次葬」為主要葬式。二次葬,也稱撿骨葬、拾骨葬,壯族稱之為「金罈葬」、「金鍾葬」等。

其葬法是:親屬死後,以薄棺就近埋葬,起「長墓」;待三五年筋肉腐朽後,再掘墳開棺撿其骨骸裝進陶制的「金罈」中,然後擇定風水寶地埋葬,起「圓墓」。前述壯族的火葬,也是用「金罈」裝儲骨灰,然後擇地而葬,也屬於二次葬式。

近代以來,有個別富貴之人,為顯示自己的身份,一次葬非常隆重,墓地也建得異常堂皇,不再做二次葬,民間稱之為「大葬」。不過,在一般民眾觀念中,對此種葬式並不看重,也不認可 。

(3)壯族風俗特點擴展資料:

壯族禁忌:

壯族人忌諱農歷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登上壯族人家的竹樓,一般都要脫鞋。

壯族忌諱戴著斗笠和扛著鋤頭或其他農具的人進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壯家門外要放下農具,脫掉斗笠、帽子。火塘、灶塘是壯族家庭最神聖的地方,禁止用腳踩踏火塘上的三腳架以及灶台。

壯族青年結婚,忌諱懷孕婦女參加,懷孕婦女尤其不能看新娘。特別是懷孕婦女不能進入產婦家。家有產婦,要在門上懸掛袖子枝條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闖入產婦家者,必須給嬰兒取一個名字,送嬰兒一套衣服。一隻雞或相應的禮物,做孩子的乾爹、干媽。

壯族是稻作民族,十分愛護青蛙,有些地方的壯族有專門的「敬蛙儀」,所以到壯族地區,嚴禁捕殺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災或其他重大災害時,壯族都要舉行安龍祭祖活動,乞求神龍賑災。儀式結束後,於寨口立碑,謝絕外人進寨。

4、壯族的民族習俗是什麼?

1、壯族的禮儀

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過去到壯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認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吃五、六家。平時即有相互做客的習慣,比如一家殺豬,必定請全村各戶每家來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務必備酒,方顯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

2、壯族的服飾

壯族服飾主要有藍、黑、棕三種顏色。壯族婦女有植棉紡紗的習慣,紡紗、織布、染布是一項家庭手工業。用自種自紡的棉紗織出來的布稱為「家機」,精厚、質實、耐磨,然後染成藍、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種草本植物),可染成藍或青色布,用魚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壯族服飾各有不同,男子、女子的服飾,男子、婦女、未婚女子的頭飾,各具特色。

3、壯族的住房

在古黔中地區的臨澧竹馬村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距今約18000年)中,發現了帶甬道的「丅」字形「高台式土木建築」,它不僅是中國「高台式宮殿建築」的源頭,而且是全世界第一座「高台式土木建築」。

4、壯族的婚禮習俗

壯族的婚姻,有自由戀愛和父母包辦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戀愛自由,但父母干涉包辦也時常有。壯族一般實行一夫一妻制。婦女和男子一樣都是家庭的勞動力,但僅有男子有繼承權。其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有些地方還保持這種習俗。

5、壯族的飲食習慣

多數地區的壯族習慣於日食三餐,有少數地區的壯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間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較簡單,一般吃稀飯,晚餐為正餐,多吃干飯,菜餚也較為豐富。大米、玉米是壯族地區盛產的糧食,自然成為他們的主食。

(4)壯族風俗特點擴展資料:

壯、布壯,原是壯族自稱。在漢文史書中譯寫為「撞」、「徸」等,讀音「壯」,最早見於宋代文獻中。新中國成立後統一寫為「僮」。

1965年10月12日,根據當時的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提議,並徵得壯族人民的同意,由國務院正式批准,把僮族的「僮」改為強壯的「壯」字。「壯」字有健康的意思,也不會誤讀。從此以後,僮族一律改寫為壯族。

壯族除自稱「布壯」以外,還有「布越」、「布雅伊」、「布衣」、「布沙」、「布土」、「布儂」、「布央」、「布曼」、「布饒」、「布傣」等自稱。「布」,在狀語中是「人」的意思。

參考資料:壯族-網路

5、壯族的特點和風俗分別是怎麼樣的?

一、特點:

1、建築:

壯族住房多數與當地漢族相同。廣西西南和西北部分地區的壯族村寨,還保持著古老的傳統住房形式「干欄」,又稱「麻欄」。分上下兩層,上面住人,下面關養牲畜和存放雜物。

2、服飾:

壯族的服裝,大部分和漢族相同,但在桂西鄉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婦女,還保存著自己民族服裝的特點。

3、飲食:

壯族人民喜食水產,魚蛤螺蚌,皆為珍味;山林中的菌果、蟬、蛇、禽、獸,也是壯族人民的日常佳餚。

二、習俗:

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過去到壯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認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吃五、六家。平時即有相互做客的習慣,比如一家殺豬,必定請全村各戶每家來一人,共吃一餐。

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務必備酒,方顯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舀起一羹。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中的長者和新客尤其熱情。

(5)壯族風俗特點擴展資料:

禁忌內容

壯族人忌諱農歷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登上壯族人家的竹樓,一般都要脫鞋。壯族忌諱戴著斗笠和扛著鋤頭或其他農具的人進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壯家門外要放下農具,脫掉斗笠、帽子。

火塘、灶塘是壯族家庭最神聖的地方,禁止用腳踩踏火塘上的三腳架以及灶台。壯族青年結婚,忌諱懷孕婦女參加,懷孕婦女尤其不能看新娘。特別是懷孕婦女不能進入產婦家。家有產婦,要在門上懸掛袖子枝條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

6、壯族的風俗

壯族的風俗主要有這幾個,1、歌謠種類繁多,有古歌、酒歌、情歌等。2、壯寨村寨多是依山傍水,多樓居,屬干欄式建築。3、婦女常戴一端綉花的掛胸圍腰,扎辮子盤於頭上,或加戴各色頭帕,顯出民族特點。4、壯族傳統節日有壯年、牛神節、六

7、壯族的風俗簡介

壯族的風俗習慣
篇一:壯族風俗習慣
壯族風俗習慣
在少數民族人口中,壯族人口最多,其中全中國35%以上的壯族人居住在廣西。壯族人的傳統民居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棟棟木樓,木樓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這點與侗、瑤、苗民族有異曲同工。但是壯族人的房子,都要把神龕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廂房住人,後廳為生活區。屋內的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邊進行。這又是壯族人特有的方式。
壯族人服飾多用自織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種多樣。女子服裝一般為一身藍黑,上衣是左衽無領闌乾衣,腰部扎有緊身帶,下身穿長褲,褲角稍寬,褲腳有蘭、紅、綠色的絲織和棉質闌干鑲邊。褲外套短裙,裙也有鑲邊。頭上包黑毛巾,穿綉花鞋,戴耳環、手鐲和項圈,褲腰左邊懸掛一個彩穗筒。壯族男子多穿對襟上衣,紐扣以布結之。胸前縫一小兜,與腹部的兩個大兜相配,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下褲短而寬大,有的纏綁腿;扎綉花紋的頭巾,穿布鞋。
壯族民歌特別發達。壯族人無論男女,從四五歲的童年時代就開始學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學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傳幫帶習俗。在農村,無論下地種田,上山砍柴,婚喪嫁娶,逢年過節或青年男女間的社交戀愛等,都用山歌來表達情意。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員之間的對話、吵架有時也以歌代言。唱歌幾乎成為壯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人人能歌,個個會唱。因此,廣闊的壯鄉,

8、壯族的特點和風俗是什麼?

壯族的特點:

壯族的特點是姓氏以韋、黃、覃、莫、農、岑等為大姓,有許多鮮見的姓氏,如閉、婆、儂、堯、鄱、魁等。覃姓是壯族人的大姓之一。壯族女子有帶銀手鐲辟邪的傳統,多見小女孩、少女佩戴。壯族服飾主要有藍、黑、棕三種顏色。

壯族的風俗有:

1、文化藝術,歌謠是壯族民間文化生活的主要內容,喜慶節日、紅白喜事、迎宴賓客、談情說愛、文娛活動等,多以歌謠表達感情和助興。

2、居住:壯寨村寨多是依山傍水,多樓居,屬干欄式建築。房屋構造形式有二,在黔東南地區,壯家房類侗族模式,木質結構,多為四列三間搭偏廈。黔南荔波、獨山一帶,壯家房屋模式與毗鄰布依族和桂北壯家相同。

3、服飾:居住在黔南的壯族服飾與當地布依族基本相同。一般青年男女多穿普通服裝,尚有部分婦女還常戴一端綉花的掛胸圍腰,扎辮子盤於頭上,或加戴各色頭帕,顯出民族特點。

4、節日:壯年,多數壯家以農歷十二月為歲首,十一月末日為除夕。除夕午後,各村寨集體殺一頭由各戶每年輪流飼養的「社豬」,祭祀社王後,按全寨的戶數把豬肉切成若干份。

用竹簽串起來分給各家各戶,各家把串肉煮熟敬祖先後,全家共餐,稱為過「誼九」,即過「二十九」,如同漢族地區農歷臘月三十過「除夕」一樣。

9、壯族風俗有哪些?

1. 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過去到壯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認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吃五、六家。平時即有相互做客的習慣。

2. 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務必備酒,方顯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勺起一羹,雙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忠。

3. 尊老愛幼是壯族的傳統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動打招呼、讓路,在老人面前不蹺二郎腿。遇客人或負重者,要主動讓路,若遇負重的長者同行,要主動幫助並送到分手處。

4. 壯族人忌諱農歷正月初一這天殺牲,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

5. 壯族的婚姻,有自由戀愛和父母包辦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戀愛自由,但父母干涉包辦也時常有。壯族一般實行一夫一妻制。

6. 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現在有些地方還保持這種習俗。青年男女結婚後,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遇重大節日和農忙時節才到丈夫家短暫居住,直到懷孕之後才長住婆家。

(9)壯族風俗特點擴展資料:

壯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帶稱為「歡」,左江一帶稱為「詩」,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舉行的唱山歌會,稱為歌圩。

雲南文山一帶還唱壯戲,兼辦物資交流會。過去,壯族一年種一造(即一季)水稻,三月初三是備耕時間,歌圩就是為春耕農忙做物質的和精神的准備。

壯族有舞蹈,如舂堂舞以舂米為內容,以敲擊聲伴舞。宋代有扁擔舞、採茶舞、撈蝦舞、春牛舞等。男的舞姿剛健有力,女的婀娜多姿。

壯族鑄造和使用銅鼓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迄今,在壯族地區的絕大多數縣份已發掘出不同時期的銅鼓。銅鼓的類型很多,大小不一。

10、壯族的風俗有哪些?

壯族民族習俗如下:

1、音樂方面:在集中本民族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技藝的基礎上,壯族人民創造了壯戲。銅鼓是壯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間樂器。

2、壯族人忌諱農歷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

3、飾品方面:壯錦是壯族民間流傳下來的一種獨特的織錦藝術,已有一千年的發展史,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

4、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中的長者和新客尤其熱情。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

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飯。

主要簡介:

壯族(壯文:Bouxcuengh ,英文:Bourau),舊稱僮(zhuàng)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壯族源於先秦秦漢時期漢族史籍所記載的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西甌」、「駱越」等,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壯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圍東起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西至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北達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南抵北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壯族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