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蚌埠地區風俗習慣

蚌埠地區風俗習慣

發布時間: 2022-08-29 04:21:01

1、安徽有什麼風俗

(1)安徽過春節俗稱過年,節日氣氛濃厚,無論家人在何處,都要在除夕前趕回家與親人團聚。

(2)除夕的年夜飯是全年最豐盛的一餐。皖北人吃餃子,皖中和皖南人則在吃飯前要放鞭炮、貼春聯、祭祖。祭祖儀式相當講究,先上菜,菜要10碟,必須有雞有魚。

(3)吃飯之前,長輩要用紅紙包錢給每個孩子,稱為「壓歲錢」.飯後,全家人圍在一起,邊吃瓜子、花生、糖果邊聊天,看著中央台的《春節聯歡晚會》直到天明,這就是「守歲」.

(4)年初一清早起床後,開門要放鞭炮,祭天地,有的地方稱接門神。家人團拜,互相祝賀,吃棗、栗、茶葉、雞蛋、長壽面,然後出門向其他長輩們拜年。

(5)初一這天不能掃地,茶水也要倒在專備的盆中,不潑出門,意思是不把財氣掃(潑)出去。這天一般不勞動,因而有「趕忙三十夜,清閑初一朝」的說法。

2、蚌埠有什麼民俗民風?

文化概況
蚌埠是花鼓燈、泗洲戲的發源地,以上項目均已申報國家及世界文化遺產。全市共有公共圖書館4個,總藏書量37.2萬冊,比上年增長2.2%。 文化事業不斷繁榮。《鼓鄉情韻》參加第四屆CCTV舞蹈大賽奪冠,歌曲《好一個花鼓燈》獲國家「五個一」工程獎。蚌埠雙墩1號墓和禹墟遺址發掘進展順利並取得一定成果。 2010年成功舉辦第三屆中國花鼓燈歌舞節,建成16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80個農家書屋。全市共有電視轉播台4座,廣播電台4座,電視、廣播人口覆蓋率均達100%。 泗州戲是淮河兩岸的一朵鮮花,廣大的人民群眾都非常喜歡她,俗稱它為拉魂腔,代表人物有李寶琴、李寶鳳等。蚌埠特產
【懷遠石榴】 懷遠石榴栽培歷史悠久,品質優異,久負盛名。據傳從唐代已有栽培,到了清代懷遠石榴已見諸正史,懷遠縣志中記有「榴,邑中以此果為最,曹州貢榴所不及也。紅花紅實,白花白實,玉籽榴尤佳」。可見懷遠石榴在很久以前已形成了獨特的地方特色。 懷遠石榴品質名列全國各大石榴產區之首,以其艷麗的色彩,端正的果形,晶瑩剔透的籽粒,佳美的風味,贏得中外人士的好評。皮薄、粒大、味甘甜,百粒重、可食率高、含糖量高,是其顯著特點。 玉師籽、紅瑪瑙核軟可食,籽粒晶瑩,若珍珠,似寶石,風味醇厚,清涼甘冽,可滋補身體,有益身心,堪稱榴中珍品,曾作為貢品進貢皇宮。 民間常將秋季收獲的石榴窯藏,用於來年春節前後食用,風味尤佳。 【沱湖蟹】 沱湖蟹產於五河縣,是我國三大名蟹之一,屬於長江中華絨鰲蟹系,與陽澄蟹齊名,生產歷史悠久。自古以來,沱湖就具有水草茂盛、水質清潔,小魚蝦、螺獅等天然水生物豐富,為沱湖蟹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和食之不竭的餌料。沱湖螃青背、白肚、黃毛、金爪,具有膏豐肉滿、味道鮮美、入口香甜、營養豐富的特點。民國早年,北京四大名醫之一的施今墨,是個出了名的品蟹美食家,他把各地出產的蟹分為六等:一等是湖蟹、二等是江蟹、三等是河蟹、四等是溪蟹、五等是溝蟹;六等是海蟹。沱湖的螃蟹當屬一等湖蟹中的極品。 據說朱元章對沱湖蟹情有獨鍾,洪武二年四月,朱元章回鳳陽祭祖,攜帶郭子興、郭英、費聚三員大將專程趕赴沱湖品蟹、食後,連聲稱贊:「真乃天下第一美味!」 沱湖蟹
【固鎮石雕茶壺】 固鎮石雕茶壺採用產於靈壁縣的磐石(又名八音石)等雕刻而成。其形體古樸淳厚,大小結構與紫砂壺無異,造型別致,做工考究,壁薄如幣,叩之聲加磐,視之潔如鏡,堪稱「壺中極品」。石雕茶壺製作十分講究,要經過選石、開料、內雕、切割、粗雕、精刻、拋光等八、九道工序,多為手工、半手工精心雕鏤而成。造型可與著名的宜興紫砂壺媲美,天然紋理色彩豐富,質地凝重堅實,且內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 【蚌埠玉雕】 系以各種玉石為原料的雕琢工藝品。主要產品有爐、瓶、人物、花卉、鳥獸等五大類、數百個品種,龍頂五環爐、玉雕球、天然瓶、仕女等最為名貴。造型奇特,雕工精細,質地細致,色澤鮮艷,溫潤光潔,玲瓏剔透。 【笛膜】 安徽省蚌埠土產優質笛膜:又稱葦膜(蘆葦空心桿中的一層薄膜),條狀,約為20多公分,純白.在恰當的季節適時的采出,是各種管式樂器的必選。
編輯本段通俗小吃
大螞蝦在蚌埠有一條很出名的街,叫螞蝦街,蚌埠這里因為靠著淮河,魚蝦數不勝數,特別是螞蝦這種小龍蝦,而螞蝦街就是專門吃這種小龍蝦的地方。 懷遠石榴 懷遠石榴栽培歷史悠久, 品質優異久負盛譽,遠銷東南亞、英國、羅馬尼亞等國,引種到前蘇聯、保加利亞等國。 湖溝燒餅 這可是蚌埠的特色燒餅,可以說的上是燒餅之王,因為已經被列入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了。 湖溝油茶 當然油茶不是茶,沒有茶葉。它是湖溝的另一種著名小吃,用麵筋、千張、花生、黑芝麻、和其他各種配料燒制而成的一種湯水。 燒餅夾裡脊 燒餅夾裡脊,安徽蚌埠特產,起於引車賣漿之流,不登大雅之堂。但確實受到了大量年輕人(尤其是女孩子)的追捧,幾乎所有的蚌埠人都吃過。 雪園小吃 另外去蚌埠還不得不去的一家店是雪園小吃,這里是蚌埠的老字型大小,已經被列入蚌埠市非文化遺產。其創始人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雪園小吃部張成文,他所創制的雪園酒釀渾湯四色元宵、大碗鮮肉餛飩等,配方獨特,用料考究,廚藝精到,使雪園小吃譽滿淮上,成為蚌埠市為數不多的傳統飲食名品。

3、蚌埠結婚都有哪些習俗?

一般人家仍基本遵循下列習俗:喜期湊雙。男女雙方對結婚日期選擇以陰歷、陽歷、星期三者全雙為佳,如湊不齊,則以陰歷為准。同時,注意避開雙方父母出生月份和生日。定後忌改,因舊時有以此定終生之說。結婚當日清晨,男家向女方下禮,沿用舊時「水禮」習俗。禮品亦大致相似,其中有的以大麵包、罐頭取代舊時所送的饅頭、豬肉等。也有的不下水禮,是因為女家在女兒回門時須款待親友或在飯店設宴,商定讓男方出錢。一般男方下禮至女家,便帶回新娘嫁妝。往返時雙方均用鞭炮迎送。與下禮發嫁妝的同時,新娘早起,由家人或女友陪同,找人做發型,化妝美容。男家在下禮帶回新娘嫁妝後,即發車迎娶新娘。一般人家用轎車一至三輛不等,少數人家多達五輛以上轎車,甚至用摩托車開路。新娘在轎車里腳下有雲片糕兩條,意為「步步登高」,沿用舊婚禮中「新人不走舊路」的習俗。新娘坐上轎車不經過來時所過的道路。迎娶過程共燃放五掛鞭炮示禮,即轎車出男家一掛,至女家一掛,催妝一掛,發車一掛,至男家一掛。迎娶到男家時間,講究不超過中午12點。因此,喜日上午男女雙方家中均十分繁忙。如遇新娘在女家上轎車緩慢,以鞭炮催妝無效時,則以過中午進婆家不吉利勸說,較為靈驗。舉行婚宴多在飯店,新郎新娘穿西式婚禮服在門前迎客、敬煙。餐席上酒過三巡,向客人一一敬雙杯酒,然後散發喜糖。客人參加婚宴後,去新房進行禮節性看望。也有新郎新娘的青年朋友留下鬧房的。婚後,依舊俗第三天回門。

4、安徽有什麼風俗

(1)安徽過春節俗稱過年,節日氣氛濃厚,無論家人在何處,都要在除夕前趕回家與親人團聚。

(2)除夕的年夜飯是全年最豐盛的一餐。皖北人吃餃子,皖中和皖南人則在吃飯前要放鞭炮、貼春聯、祭祖。祭祖儀式相當講究,先上菜,菜要10碟,必須有雞有魚。

(3)吃飯之前,長輩要用紅紙包錢給每個孩子,稱為「壓歲錢」.飯後,全家人圍在一起,邊吃瓜子、花生、糖果邊聊天,看著中央台的《春節聯歡晚會》直到天明,這就是「守歲」.

(4)年初一清早起床後,開門要放鞭炮,祭天地,有的地方稱接門神。家人團拜,互相祝賀,吃棗、栗、茶葉、雞蛋、長壽面,然後出門向其他長輩們拜年。

(5)初一這天不能掃地,茶水也要倒在專備的盆中,不潑出門,意思是不把財氣掃(潑)出去。這天一般不勞動,因而有「趕忙三十夜,清閑初一朝」的說法。

5、安徽過年的風俗有哪些?

一、過年只吃一頓飯

在壽縣,大年三十一天全家誰也不準吃早飯和午飯,只准吃一頓年夜飯。

吃年夜飯,必須要有一盤鮮魚,但這盤鮮魚任何人不準吃(意味著年年有餘),只有過完大年初三才能動筷吃這盤魚,人人都要吃上一口。吃年夜飯時不準說話(意味著埋頭大發財),吃年夜飯一定要留點飯在碗中。

大年三十、初一、初二、初三,四天不許重新開鍋做飯,這也是壽縣當地一特色的年俗。所以,大年三十晚間的每家年夜飯做得很多,有的家庭鍋能做多少飯就做多少飯。

大年三十的年夜飯,做得也很有特色。所有人吃罷年夜飯後,年齡最長者將剩下的飯盛出,然後在灶上慢慢烹制鍋巴,大約半個多小時後,一個整體鍋狀的鍋巴就新鮮出爐了。這時,老人虔誠地用雙手將它放在稻屯上(任何人不準吃),意味著來年大豐收。

二、「元寶」放在門檻上

開門大發財,「元寶」滾進來,在肥西、六安一帶被當地百姓演繹得活靈活現。

大年三十晚上十二點後,「守歲」的人們都關上了大門。當地風俗是,關上大門後就不能再開了,即使外面有人敲門也不行,一直到年初一早上,燒上香,燃了燭,再開門放炮。在這段時間內,當地一些好事者將平時用黃土捏成的、與真元寶大小形狀一樣的假元寶放到大門的門檻上。

年初一早上,主人把門打開的一剎那,「元寶」骨碌碌地滾了進來,該戶主人見到「元寶」心花怒放,將這個「元寶」恭恭敬敬地放到香案上,前來拜年的人都要說上幾句吉祥祝福的話語。但是這個「元寶」也不是白送的,正月十五後,送「元寶」的人會挨家挨戶討「吉利錢」.

三、年飯是在中午吃

在定遠縣的很多農村,年的過法各不相同。在這里,人們常說的「年夜飯」卻是大年三十中午吃。

在定遠縣很多農村,一直以來都是大年三十中午吃年飯。很多家庭為了「搶早」,有的上午11點不到,就開始貼春聯,放鞭炮,吃「年夜飯」了。很多做生意的有時因為生意好,才很無奈地把「年夜飯」改在晚上吃。有些做生意的,為了趕在中午吃年夜飯,乾脆在大年三十便把生意停了,一家人從早上便開始准備中午的「年夜飯」.

四、凌晨四點就「完年」

在宿松,臘月中下旬,年味就漸漸濃了。

宿松有段民謠,孩子們很小就會唱。「天哪天,莫起風,二十四里接祖宗;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剁年肉;二十七,做粑吃;二十八,殺雞又殺鴨;二十九,樣樣有;三十夜,講好話,初一初二不挨罵。」宿松做的粑是用米粉和成的,用蒸籠蒸熟,涼了幹了,就用水浸著,可以吃到春耕插秧。粑用桃木雕花造型,有萬字印,有喜字印,有壽字印,還有春字、福字等印。孩子多的人家還雕桃子印。

在吃年飯的時間上,宿松大多數地方與全國其他地方一樣,但宿松湖區,靠東洪、下倉一帶卻有些特別:大年三十早上,天剛破曉,就有人家炸起了鞭炮「過年」,一家人圍桌吃起了「年早飯」.性急的人家甚至四點多鍾就「完年」了。

宿松人的「小年」在正月初七過。小年過得很隨便,往往是在黃昏放一掛鞭炮就算過了小年。而元宵節卻很隆重。過去有「吃了元宵肉,農夫脫赤足」,即意味著春耕生產又開始了。

五、吃飯之前先祭祖

廬江在那裡過年,仍然能感觸到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年俗。

大年三十中飯一吃過,大人們便帶著小孩到祖墳上燒紙。在吃年夜飯之前,同姓年紀最長的再召集兒孫們到祠堂祭祖,意寓過年時不忘記祖宗,先擺上一桌菜,倒上酒,然後,按家族中輩份大小挨個磕頭,忙完了這一切,才能回各自家中吃年夜飯。

六、團團圓圓「團圓餅」

蚌埠地區有一個習俗,過年了家家蒸大饃,蒸了一鍋又一鍋,蒸好了放在盛糧食的笆斗里。年前蒸饃時各家都會蒸上一個一尺方圓的餅,當地人叫團圓餅。餅一般連續摞三四層,上面用麵粉做一對小龍,預示著子女都能成龍成鳳;配上蓮子、紅棗等點綴,有早生貴子、紅紅火火之意。蒸團圓餅時,小孩子是絕不允許插手的,蒸好後,要放在自家的糧囤上,也有慶豐收的意思。

6、誰知道蚌埠淮河上船民的習俗

蚌埠淮河船民習俗
「平時重忌諱」是蚌埠淮河船民生活的一大特色。各幫忌諱有大同小異的,也有迥然不同的。「排船」(造新船),普遍認為前擋浪縫不能和後擋浪縫對接上,必須兩縫破開(避開),否則認為前艙進財,後艙就會流走,不吉利。賣船,不賣跳板,否則就把自己生財的路子賣掉了。不賣「子孫門」(正中艙門),不然就會無兒無女斷了後代。人不能坐在「跳」頭上,否則生意受阻不順利。婦女不能跨船頭,認為晦氣(北河幫不忌諱),故南河幫的船都搭「側邊跳」。買鍋,不能空鍋上船,要在鍋內裝上豆腐等東西。南河幫買豬頭、尿馬子(即馬桶)、鍋等,不能直接從別人家船上經過,必須在水上漂過去或用自己家的劃子劃過去。拎油壺上別人的船,意味過湖常遇風暴,出不了湖面,「油」在「湖」里。洗被、套被,不能在別人船上曬、套,「被」諧音「背」,會使人家背時,不走運。船家不外借發面頭,不借給別人火,怕自己家的「發勢」、「旺火」被別人借走了。大桅桿被稱為大將軍,不能在大桅桿附近解溲。有的幫認為大桅桿住有「先生」(即白大仙、狐狸精),年三十晚上,還特地敬「先生」。平時十分謹慎,小孩偶然在大桅桿邊小便,大人必須馬上燒香磕頭,祈求「先生」恕罪,否則小孩就會發燒。大桅桿如果斷了,則預示船上當家的將有大難臨頭。若遇此事,當家的即使磕頭燒香許願,仍然終日憂愁擔心。船家認為針是戳財神爺眼睛的東西,每月陰歷初七、十七、二十七不能動針。又認為剪子是敗家的烏龜,每月陰歷初六、十六、二十六不能動剪子。年三十晚上,船上長輩總是叮囑晚輩用紅紙把剪子封起來,一直等到過了年十六以後才能開封使用。「翻」、「沉」等音節,尤為船民忌諱。為此,姓陳的稱為「掂不動」,「盛飯」為「裝飯」,「帆」為「篷」,「翻艙」為「轉艙」,「翻船折桅」為船家賭咒的最厲害語言。為了圖吉利,把餃子稱為「彎彎順」,面條稱為「錢串子」。船上犯了「忌」,即被認為關閉了別人的財門、運氣,必須由違反者給「開財門」,即放炮、燒香,或用紅公雞「掛紅」。霧陰天行船,遇到鯉魚跳上船頭,船家認為是龍王三太子臨船,是吉祥兆頭。磕頭燒香,並在鯉魚身上系紅繩,按照左舷跳上來右舷放的規矩,把它重新放入水中,謂之「放生」。有的幫還常從集市買活鯉魚放生。有的幫不吃鯉魚、黑魚。據說母黑魚產子時,日夜沉在魚子下面不游動,保護其子安全。等小黑魚出世後,老黑魚由於過度勞累會出現短時期的眼睛失明,無法尋食。這時小黑魚則圍在老黑魚身邊、嘴旁供其吞食。老黑魚眼睛復明後,小黑魚才離去。船家由此特稱黑魚為「孝魚」,不僅不食黑魚,還常用高價買下來放生。作為各船幫本幫的標志,在船上升旗或鰲魚(木製)。北河幫的旗稱為「歪毛子」,南河幫稱為「打洋棍」。旗子在船頭,鰲魚在船尾。各幫旗子顏色、規格各不相同,高的旗桿在12米以上。別的幫拉纖必須從大旗底下經過,否則被認為是對該幫不敬。往往一幫船在一起,旗子飛舞,獵獵有聲,十分壯觀。男尊女卑觀念在各幫的影響不同。在南河幫、黃河幫、淮平子等幫中,女孩從小就在船艙里生活,一般不得拋頭露面,稍大則在艙內專習針線茶飯,出嫁後以船桅為界,一般不得越過,主要在後艙燒飯、做針線。否則女孩有招蜂引蝶之嫌,婦女則有輕浮下賤之議。但在網幫、槍幫、貓船則不一樣,女孩從小帶著銀頸圈,鼻子帶「鼻拘子」(金或銀的),跟著大人學習游泳、打魚、織網、狩獵水禽等技能。出嫁後,則頭戴白布巾,脖子仍戴銀頸圈,捕魚、狩獵等活干在男的前面。由於婦女在勞動中的地位、生活中的作用不同,這些船民又稱「養漢幫」。養漢幫的婦女常站在船的外殼板上搖櫓,身體時上時下,動作輕盈有力,姿態優美動人,被列為船家美景之一,尤為別幫婦女羨慕和贊嘆。各幫還有自己的護船神。山東幫、蘇北幫以「老灌」為護船神,在大桅桿石樑上靠左有一個元寶式香爐,終年敬香,願其看家護船。南河幫、黃河幫等多敬「大王爺」,沿淮鄉鎮多有船民捐助的大王廟。這些幫各船每月初一、十五早升晚落「大王旗」,遇難祈求大王保佑。過春節時,敬大王更為這幫船家的一大儀式。大王爺是何物?據說是一種小於七寸的小蛇,蛇頭呈方型,常在霧陰天跟著拖把上船,只有這樣小的尺寸、在這個時期上船的蛇才被稱為大王爺。大王爺上船也是船家一大喜事。船家發現後,即用一個潔凈盤子,把大王爺請上去,並用馬燈罩子罩起來。然後敲鑼打鼓,燒香放炮,手捧大王爺,乘著劃子到鄰近船上告知,各船紛紛捐獻香表。最後,眾船家跟隨上大王廟去「送大王」(在湖中無廟處,在船頭送大王於水中)。傳說,在送大王時,如在大王旁喊:「大王爺換袍。」就可以看見大王爺變為黑色、紅色或花色。淮河上的船民又以服飾、口音不同,分為貓、蠻、侉、爪四種。作為貓船有兩種說法:一種指洪澤湖以下、里下河一帶的船民;一種泛指在淮河中以捕魚為生的漁船。網幫又有兩種稱法:一種專指漁船,一種泛指漁船和狩獵水禽的槍幫船。網幫敬神又稱為「燒大紙」,是全幫的集體行動。通常幾十號船並在一起,上罩白布篷,畫有一百多種神像的白布掛在篷內四周。一般舉行三天三夜,燒香磕頭拜眾,請端公(神漢)下神「開財門」。端公光著上身,十字披紅,邊敲羊皮鼓邊唱,表演油鍋摸銅錢,用刀割自己胳膊、胸部等。由此俗話說「端公丟了羊皮鼓——沒神下了」。「燒大紙」的費用各船平攤,船家由此又稱之「貓船掙錢無處使,除了排船就是燒大紙。」可見儀式隆重,用錢之大。蚌埠港附近的網幫船,多數過著「魚死不閉眼,網干沒有錢」的小漁船生活,忌諱講究較少。通常在開春捕魚淡季,到長淮衛東面去祭一次神。據說在那有一個深水窩,窩里住有一個「大老黿」(大鱉精),漁民不祭祀它,它就會興風作浪,輕者使你捕不著魚,重者使你翻船死人。漁民到那裡在船頭燒香磕頭,供豬頭、豬蹄、豬尾(代全豬)或大鯉魚、大紅公雞、五色果子,祈求大老黿降福,這種儀式稱為「燒神佛」。在船民生活中,炮、香、黃表紙是他們最大的開支,每船平時都存有大量的這種消耗品。他們冤枉錢花了不少,磕頭磕了不少,但大多數船民仍是苦不堪言。船上婦女一般生育能力是比較強的(據現代科學認為應與他們常吃魚類有關),一生多在5個以上、10個上下。但長成人的卻不多,多因疾病、掉河而夭折。為了保護這些幼小的後代,船上形成一套育兒規則。從小男孩留辮子、留胎毛,直到6歲或12歲時才剃去。小孩3歲時,用紅布做成一丈多長的寬布帶,稱為「龍頭帶」。一頭系在船艙上,一頭做成像如今保險帶模樣系在小孩身上,防止掉入水裡。四五歲時給小孩背紅漆大丫葫蘆,並帶有響鈴,萬一掉入水中,可不沉底,便於發現、搶救。逢年遇節,家長常挨船要點米或面,討一些各色布頭,為孩子做「百家飯」、「百家衣」(船家樂於這種善事,平時就把新布頭收留好,以供別人討取)。小孩吃了「百家飯」,穿了「百家衣」,意為百家所養,能夠健康長壽。小孩稍有點病,船家多為求神、許願、「打醋攤」。病重時,小孩母親在晚間為孩子喊魂。過年生的孩子,稱「趕年子」,認為是有福之人。船上對老年人十分尊重。晚輩在家中老人60歲上下,一般即為其造做棺木。有錢的多做「四大喜」、「十二圓花」等高規格壽材。用生漆漆好,上繪龍鳳等圖案。老人去世入棺後,特別注重下葬的風水,一般請風水先生看好風水地後,就近埋葬。有時為了尋到好風水,密封好的棺材能在船上放三四年。有的船上不幸連亡2人,出棺時,晚輩棺抬在前,為長輩領葬。家中有80歲以上老人去世,則轉悲為喜,喪事當成喜事辦。下葬風俗與沿淮鄉鎮風俗相同。通常淮上船民無家鄉,所講家鄉,特指其長輩墳埋在哪地方,就自稱是那個地方的人。
船民結婚習俗在婚姻上,淮上船民嚴格遵守封建禮教,嚴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戀愛被視為「先勾後嫁」,娘婆二家都會因此被人瞧不起,抬不起頭來。男女提親,男方先委託媒人說合,男方用紅紙摺子,折面大寫一個「求」字,折里小寫男子生辰八字。女方用綠紙摺子,外寫一個「允」字,內寫女子生辰八字。即請算命先生算算二人屬相是否般配,稱為「合八字」。通常相剋的有:一床不能卧雙龍;龍配兔一場誤等,這樣就不能成親,提親就算失敗。如果雙方屬相配,即選定雙頭日子,媒人帶著男方書字,帶幾套衣服,上放兩盆萬年青,萬年青盆上插小紅旗(意為兩家萬年相親)。同時,帶著米面碗、茶葉等到女方船上,交換書子,稱為:「過書字」。「過書字」後,雙方即定結婚日子,選所謂黃道吉日。結婚前三天,新娘即要進行節食(結婚前新娘新郎不允許見面,否則不吉利)。結婚這一天,男方船在上水,女方船在下水。早晨,男方用轎劃子(轎劃子,是用大桌子翻過來,腿朝上放在劃子上便於扎花布置,棹子上繫上紅布)去接親,由媒人做男方全權代表。媒人劃子在前,轎劃子在後,轎子中放著新人的衣服、鞋、冠及彩禮。迎親劃子迎到女方船時,賀喜的人有時把船和女方家的船並在一起。媒人必須拿紅封散發,這叫「解纜禮」。賀喜的人才把所並船劃開,讓迎親劃子靠上女方家的船。在鞭炮聲中,新人換上婆家帶來的新衣鞋,頭頂蓋頭,由娘家婦女攙扶上轎劃子,嫁妝也隨著搬上,娘家最起碼的要有長明燈、馬子、紅布包袱(包袱帶上有一個銅錢)、藍圍裙、米面碗、兩套鋪蓋等,有錢的娘家除此以外,就沒有限度了。所以船民有「閨女是賠錢貨,沒有也能過」的說法。新娘坐上轎劃子,身後豎放一個篩子,篩子中放一面鏡子,稱「背鏡」(照妖鏡),意為避邪。新娘懷中揣一面銅鏡,鏡面朝前。臨行,娘家放送親炮。媒人劃子在前,轎劃子在中間,後為送親劃子(必須是女方的男子送親)。船行離娘家一半水路時,送親劃子上的新娘兄弟或侄兒開始喊:姐姐(姑姑)請轉鏡。新娘即把胸前的鏡子背向前,面向里,意為福光先照婆家,後照娘家。這時送親劃子掉轉船頭回娘家,不送親到婆家。新娘轎劃子到婆家船,婆家放炮、敲鑼打鼓迎接。新娘上船後第一件事是挑蓋頭。挑法有兩種:一種是由男家表兄弟挑,用秤桿,一邊挑一邊唱:「小小秤桿圓溜溜,一路明星排到頭,今日拿在我的手,我與新人挑蓋頭。」「蓋頭一挑現青天,裡面坐個玉女仙……」每唱一句,圍觀賀喜人齊聲道一聲「好!」另一種,由新郎自己用紅紙包好的一副筷子挑,由所請的人唱喜話,圍觀人道好。蓋頭挑後直接放到新人床上。第二件事是拜天地。船民以左舷為上,右舷為下,香案擺在上首。供先人牌位,父母親戚分序坐在上首。由司儀唱儀式,並由其安排跪拜對象,新夫妻站在下首,先拜天地、列宗列祖,然後跪拜父母及其他親屬,最後二人同拜。每個「受頭」的人包括父母都有一個紅紙封,為「見面禮」,拜後由司儀交新人收存。此後,新夫妻同坐新床上喝棗子湯,為交杯盞,意為早生貴子。中飯招待親屬,新夫妻陪坐上首,然後二人坐床上,稱為「坐富貴」。女的由此一直坐到晚上入睡,男子則是象徵性坐一會即離開。晚上招待賀喜客人,新夫妻則不陪席。酒席多為十碟十碗,稱為十樣菜(意為實實在在)。新郎只是在開始上頭道菜時,由端菜人喊:新貴人站菜。新郎隨即到各個桌子旁脫帽雙揖,然後離開。晚飯後,送新郎入房,稱為「送房」。共有四個男子相送。前兩個男子手拿蠟燭,後兩個男子相送,其中一個為主唱吉利話,每唱一句,另一個送房人說聲好。送房唱的人要有一定的口才,會見機行事,否則新郎不容易送入新房。新郎入房後,送房人多唱:「手拿蠟燭亮堂堂,照見新人好嫁妝,高的櫃、矮的箱,不高不矮八步床,八步床上卧鴛鴦,鴛鴦成對又成雙……」然後開始撒床,唱:「一把栗子一把棗,撒的小孩滿床跑」等。撒完床,送房人的任務就算完成了。親戚,大多是表兄弟開始鬧洞房,多開些詼諧的玩笑。但不管怎樣鬧,新人家上下不能惱,否則認為不吉利。鬧房人多把新人床上的白果、棗子、紅花生、糕當做免災物品,爭先搶取。有的幫還興捉弄老公公,在這些幫里,老公公必須在鬧房前趁早躲開,否則,被鬧房人抓住,則臉抹鍋灰,身背纖板拉著新兒媳滿船跑。新房設在船後艙,新人套被、鋪床也像岸上人一樣需全福人(上有公婆,中有丈夫,下有兒女的婦女),擔任壓床的方式卻不大一樣。有的找12歲以下的童男子;有的則在岸上尋找多年的大土坯壓床,希望將來生的孩子像土坯一樣結實長壽;有的則以大蘿卜壓床,以為將來生的孩子像蘿卜一樣多,一樣水靈。新人就寢時,男的禮帽壓在女的蓋頭上,男的鞋子放入女的鞋子里。以上為「大娶」。另外,有的為了避諱,或八字有點不合,或婆家有病人等原因,也有「小娶」之形式。「小娶」多為娘家主動把新娘送上婆家船,和新郎成婚,待情況有了變化後,再定日子舉行拜堂儀式。「小娶」較「大娶」就形式上簡單。「大娶」時,新人成婚後的第二天早上,新夫妻坐上首和婆家人吃團圓飯,以後吃飯,新夫妻則按輩分坐在下首。新婚後的第三天早上,新娘由全福人陪著第一次下廚房,讓新人3刀打8塊豆腐,意為新人心靈手巧。然後全福人拿出一把筷子散放在案板上,讓新人用右手一次抓筷子,以此定頭生孩子的性別。抓筷子是單數為男孩,抓雙數為女孩。如果3天回門,娘家即來兄弟接,新夫妻離船時先給婆家長輩磕頭,稱為「開拜」。然後帶著禮品回娘家。有的是新夫妻一同來去,有的則是先後來去,區別在回娘家時,新娘先乘劃子走,新郎後乘個劃子走。回婆家時,則是新郎先回,新娘後回。新郎到女方家時,女方兩個迎親的男子下劃子上迎接,也得說許多吉利話,新郎接受後,站在劃子船頭,脫帽向迎親人點頭,以示感謝。然後登上女方船。女方家中午辦酒席,新夫妻坐上首,酒席仍為「十全」。所不同的是新人必須在上第四道菜時,起身告辭離席,否則會被認為貪吃而沒出息。下午臨回婆家時,娘家親屬招待新夫妻吃元宵,稱為吃團圓飯。飯後,夫妻倆向娘家長輩、親戚磕頭開拜,並接受見面禮,然後回婆家。新夫妻必須在太陽落山前趕回婆家,更不能住在娘家,婆家一個月不許空房,否則不吉利。新娘從娘家離開,必須帶一套自己穿過的貼身襖子。按俗話說:捨不得娘老子,捨不得熱襖子。船上由於運輸忙,新娘不能及時回娘家,這樣,新娘只能在婆家船上呆著,不能上其他親戚船或鄰船。據說新娘身上有「煞氣」,會給人家帶去晦氣。犯了忌諱,婆家就得給人家「開財門」,放炮、燒香、掛紅(在船民過節風俗中介紹)謝罪,情況同未滿月的婦女一樣,由此可見婦女地位狀況。
船民春節習俗過臘八陰歷臘月初八晚上,船民用青菜、花生米、黃豆、粉絲、米或面做成「臘八飯」,做為全家晚飯。從此開始籌備過春節的物品,俗語:吃過臘八飯,就把年來辦。祭灶傳說祭灶要按社會等級進行。即「官三、民四、帝王五六」,就是在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分別進行。但船上仍按民間通常二十三祭灶。這一儀式主要由船上主婦負責操辦。民間傳說灶王爺在這一天要上天「匯報工作」,年三十晚上再回來。燒晚飯時,把貼在後廒的灶王爺像取下來焚燒,磕頭燒香禱告,希望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燒柴只能用火剪,不能用手拿,並用祭灶糖分別抹在鍋腔兩側,意為灶王爺吃了糖嘴甜,上天不會說不吉利話,因此祭灶又稱為「送灶王爺」。照船(燎船)年三十早晨,船民們爭先起早,據說誰起得早,誰就能遇到財神爺。當家的起床後,首先點著一個火把,沿船四周走一遍,意為用火驅趕晦氣,惟恐邪氣附在船上不吉利,又名為燎船。掛紅這是繼燎船後的又一個儀式。掛紅不單年三十進行,平時犯了忌諱,也採取此法賠罪。掛紅用一隻單冠翹尾、無一根雜毛的紅公雞,先磕頭燒香燒黃表紙,然後把掛紅雞在船頭殺了,用公雞血直接在船前擋浪板上往下瀝,意為開了財門,走紅運。雞血在前擋浪板上瀝的血跡越長,船民越高興,認為在新年裡能夠多做長途好生意,發大財。掛紅後,掛紅雞扌 尋毛時,頭、尾、翅膀各留有一撮雞毛(代表是活雞),用它和鯉魚、豬頭敬「大王」時用。敬大王一般掛紅後,即開始敬大王。在船頭擺上香案,供紅公雞、鯉魚、豬頭(包括四個蹄、一個尾巴,代表整豬),放在一個銅盆里,另有饅頭、蠟燭。窮困船家在敬大王時,供品多用雞蛋、豆腐、槽頭肉等物,又稱為「小三牲」。黃河幫船多備有大鑼,敬大王時,敲三遍鑼,每一遍停一下,放一個大炮仗。敬大王後不再行船,圖吉利。敬大王後,各船家開始吃早飯。貼春聯淮上船民貼春聯,內容基本一致,但時間上稍有不同。有的放在年三十早上敬大王後,有的則放在年三十晚上,還有放在年初一早上的。「船頭無浪行千里」、「舵後生風送九洲(萬程)」,兩聯分別貼在前擋浪、後擋浪上。紅紙寫三個「福」字貼在船頭,綠紙寫了三個「祿」字貼在船後。正艙門外貼「抬頭見喜」,內貼「對我生財」。有的艙門則貼「開門看到河中寶,吊桶打起四方財。」商船上還把船上大桅、二桅(兩根)、纜繩柱稱為「四位將軍」。大桅上貼「大將軍八面威風」或「九天真人元雷聲普化眾生」,二桅貼「二將軍掛印封侯」,將軍柱上(即纜繩柱)貼「三將軍得力將軍」等。做年貨年三十,後頭人(船上把男的稱為前頭人,婦女稱為後頭人。)從早到晚蒸做過年用飯菜。蒸饃從年二十九晚上開始,把小孩弄到一邊,忌諱小孩多嘴多舌。婦女這時也不互相串船。饅頭酵子要用手揪,不能用刀切,怕切斷了面龍,蒸的饅頭少,頭鍋蒸好,首先拿一個放在盤子里,擱在廒頭上作為標志,別人見了就不再往船上來。婦女蒸饅頭時,一般不許講話,只是在開籠取熟饅頭時,一邊拾一邊反復念叨「元寶滿艙,自買自裝」等吉利話。年三十這天要燒好夠全家三天所用的飯菜。從初一到初三熱剩飯吃,稱為「吃隔年存」,意為年年吃不了,富足有餘。米飯的鍋巴是元寶底子不能吃。要貯存夠全家三天用的水,從年初一起不能從河裡取水,一直到初三燒香後才能用河水。此時還要備好污水桶,用過的水也不能往河裡倒,否則認為把「財氣」倒出去了。接灶王爺年三十晚上,後頭人忙著接灶王爺。儀式供品規格相同於敬大王,所不同的是,敬大王是前頭人的事,婦女不得參加,接灶王則是後頭人的專職,男子不能在旁。民間說法,灶王爺年三十回到人間,要迎接。婦女舉行祭祀後,即把節前「請」的灶王爺像貼在船後廒上並祈禱:灶王爺,您是一家之主,有事你先知,有飯你先吃,保佑全家平安。同時,把做好的晚飯,首先裝一碗,上蓋紅紙,供放在灶王爺像前。掛聯紙(掛廊)掛聯紙也是年三十晚上的一項活動,船家用紅綠紙剪成菱形圖案並聯在一起,形成長條,一邊粘在芝麻桿上,然後掛在正艙門上。芝麻桿指「芝麻開花節節高」,聯紙指「生意連續不斷」。一直到初三取下來,燒香後把聯紙燒掉,謂為「送聯」。俗話說「三天燒了聯門紙,各干各的舊營生。」一般即開始正常的生活,但有錢的船到初五,甚至十五以後,才燒香放炮後起錨行船。伸伸腰船家都備有諸神像,平時小船則捲起來,大船則掛起來,但外有幔罩。年三十晚上,捲起來的神像掛起來為「伸伸腰」。平時掛起的,拉開幔罩,從初一到初五,船家一天三遍向神像燒香,初五晚上,再把神像捲起或拉上幔罩。升大王旗南河幫、黃河幫等多在年三十晚上有此舉。旗大多為長方形紅旗(也有白旗),一人邊升邊唱,其他人則道好。「一龍旗,二鳳旗……」但只升到一半即停。到半夜時,再升到三分之二高度,年初一早晨再升到旗桿頂。一直到年初五中午才降旗(降旗沒有儀式)。附黃河幫升大王旗唱詞如下:
一更旗,百鳥朝鳳,唐朝有位好漢秦瓊;
二更旗,丹鳳朝陽,伍子胥過昭關,獨保皇娘;
三更旗,三元接地,黃鶴樓三氣周瑜;
四更旗,四季平安,李元霸錘鎮四明山;
五更旗,五子奪魁,楊香武三盜九龍御杯;
六更旗,六六大順,能掐會算劉伯溫;
七更旗,七星傳北斗,楊六郎鎮守三關口;
八更旗,金絲八封,斬將封神姜子牙;
九更旗,九蓮神燈,岳飛三收楊再興;
十更旗,十平富貴,跨海征東薛仁貴。
活船這是年三十晚上全船人員的一次集體活動。活船不是真的把船劃動。活船開始,先敲開艙鑼,把船艙板摞起來。然後由一人打號子,眾人一邊打「呀呀喲」號子,一邊用腳使勁在船上蹦跳。活船領號人(通常由伙計頭擔任),手拉錨鏈子抖動,並唱:「金絲錨鏈一大扌 卡,老君爐里是它家,今日落在艄公手,老龍頭上提一把。」有的唱:「一道黃河九道彎,頭道沒有二道寬,三道彎里能跑馬,四道彎里能行船……」平時,船家愛船如命,此時此刻,卻怕號子不高,船板跺得不響。許多船在一起,活船的歡唱聲、蹦跳聲,此起彼伏,形成了船家過春節的一種獨特景緻。接財神船民年三十守歲,並給小孩壓歲錢,多玩紙牌、麻將等。半夜時分,由家中兩男丁負責接財神。用黃銅盆裝上紅棗、紅花生、白果、黃表紙,倒上好酒,點著火後,散發出濃郁的甜香氣味,由一人端著滿艙跑,無處不照,後面一個人專講接財神的吉利話。年初一活動早晨船家互相拜年,第一句話:見面發財,平輩互相作揖。晚輩見長輩首先磕頭,長輩則給拜年錢。接著船家互相請吃年席,敘友誼,玩牌。在節日里,船上的一切用品統統加上「元寶」合稱。如,碗稱為「元寶碗」,盤子稱為「元寶盤子」。接五路財神這是船家過年將結束的一個重要儀式。時間在年初五。上供文財神比干丞相,武財神趙公明等五位《封神演義》中的人神。接五路財神用「元寶盆」,即笆斗,外貼「福」字,內放一個或裝滿饅頭,抱著滿船走,嘴裡唱「元寶端起來,又招喜來又招財」,「招財童子攔門坐,五路財神進寶來」、「前桿(左舷)趕去後桿(右舷)來,又招喜來又招財」,最後還來一句「元寶落地一本萬利」。接五路財神後,船家大多開始正常的生產和生活。
船民觀察風雨經驗長期的水上生活,使船民形成了一套觀察風雨的經驗,基本保存在諺語中,但也摻雜著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西風不過晌,過晌跟著太陽長」,意為早晨刮西風時,一般不到中午時即停,如果中午後仍不停,則隨著太陽西落越刮越大。「南風腰裡硬,越刮越有勁」,意為刮南風時,越刮越有勁。「早看東南,晚看西北」,早晨看東南方向太陽初升的情況,如果太陽出得紅彤彤的,這一天基本為晴天,不會刮風下雨;假如呈淡白色,就會刮風;呈黑雲狀,就會下雨。晚上看西北太陽落的情況,如果有雲,則是「烏雲接駕,不刮就下」。晚上觀星斗,月亮有風圈時,則說明下半夜有風。風圈門朝哪,就從哪個方向來風。「星星帶水,就要下雨」,即是星星呈霧蒙蒙狀。夏天天氣燥熱,蠓蟲、蛾子撲燈火,表示馬上就要起風。陶制鹽罐子外邊出汗,表示馬上要下雨。「三月三,九月九,無事不打江上走」,傳說在這兩個日子,天上神仙舉行會議,各路神仙帶風赴會,因而人間多刮大風。「五月二十五,老龍探母」、「七月七,牛郎會織女」,意為母子相見,夫妻重逢,多欣喜落淚,淚珠墜入人間化為大雨。「五月二十三,關老爺磨刀」,磨刀要用水,因而人間多雨。「三月怕六七,四月怕初一,六、七、初一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下一點,揚州城裡漂大碗」。「四月十二濕了老鴰毛,麥子就在水裡撈」、「壞了春甲子,麥爛蠶也死」。據說於早春季節,在淮河中捕到吉花魚,可以從其身上看出當年哪個月份水大。這種魚背上有12根滑刺,代表一年12個月份。從前往後數,哪個刺高,就可以知道哪個月份水大。

7、蚌埠的婚嫁習俗是什麼?聘禮 嫁妝?

說的還不夠全面,望施主採納。

說合後,雙方要通過換「庚帖」形式來訂婚,即交換紅綠帖,也稱「過書子」,也就是訂婚書。因為男家紅柬求婚,女家綠柬允婚,所以俗稱「紅綠帖」。紅綠帖是
紙店印好的,形式固定,男家第一頁上寫「永言配命」,第二頁上寫「恭求金諾」,中間有個紅簽紙條,「金諾」兩個字要寫在條上,下面落款要依據己方長輩和對
方長輩相比的輩分而定,如男家當家人是長輩,女家當家人是小輩,則寫上「姻待生某拜」幾個字,平輩則落款姻兄、姻弟,晚輩則是「姻愚晚」,再晚一輩則寫
「姻再晚」。

喜期湊雙。男女雙方對結婚日期選擇以陰歷、陽歷、星期 三者全雙為佳,如湊不齊,則以陰歷為准。同時,注意避開雙方父母出生月份和生日。定後忌改,因舊時有以此定終生之說。

喜期頂完,就要下訂婚禮,切記是「訂婚禮」,貌似現在都沒有了,不過還是說一下。
訂婚時兩家都要下禮。下禮帖要用紅封套,男方給女方的帖子裡面放兩根蔥、兩根艾,女方回帖放一根綉花針、一根紅絲線。男家還要送上幾尺至幾丈綢緞料子的「包帖布」,男方給女方家送幾套乃至幾十套衣服以及金銀首飾等物。這是訂婚禮,稱做「過紅」。


完禮,男方開始布置新房,其他的不說,我這主要說說細節,第一要找家裡的「全人」來給套被,全人就是上有老,下有小,全活人,一般是女的。第二,要在櫃
子,抽屜里放筷子,一定要是兩雙。第三,找人壓床,新郎家裡要請一名或者三名年少強壯的童男子與新郎作伴,睡在洞房的新床上。

結婚當日清晨,親友還要「撒帳」,在新房的床上撒上棗、花生、桂圓之類的東西,無非是象徵早生貴子,男孩女孩「花著」生,幸福美滿,表示祝賀的意思。

然後,男方去接親,男家向女方下禮,不過現在下禮都是10001,寓意萬里挑一,其中有的下大麵包、大公雞、鯉魚、煙和酒、肉,兩條大魚,嘴裡插蔥。一公
雞一母雞脖子上套上紅紙。豬**體多少,看你父母要多少了,結婚那天,母雞帶走,不能自家人吃,給親戚或朋友。豬肉割一塊也,這叫「回頭肉」———閨女是
娘的心頭肉。24瓶白酒24瓶紅酒24個大麵包。8兩白果8兩紅棗8兩花生8兩桂圓用紅紙包成4包。6斤糖回男方家3斤。

8、安徽有什麼特殊的風俗習慣?

一、阜陽剪紙

安徽省阜陽地區的剪紙,應用范圍很廣。一種是在喜慶節日用紅紙剪作裝飾的,如窗花、門箋、燈花、喜花等,內容多系象徵吉祥與喜悅、或隱喻;另一種是作為鞋巾冒、圍嘴、兜肚等兒童服飾上的刺綉底樣,取材一般為花卉、鳥、蟲等。

二、徽州祠祭

徽州宗祠祭祀是徽州宗族的一項重要的禮儀活動,曾廣泛流傳於古徽州的祁門縣、歙縣、黟縣、績溪等地。到了明代嘉靖年間,徽州宗祠大量涌現,宗祠祭祀活動成為徽州宗族活動一個重要內容。

三、潁州肘閣

「肘閣」是潁州區優秀民間舞種之一。流傳中心區在今阜陽市南部幾縣、區並沿淮水流傳至鳳台、壽縣、蚌埠及河南等地區,是流播區域橫跨兩省沿淮一帶深受群眾喜愛的一種古老民舞藝術。

四、安徽婚俗

在古徽州,一場婚姻的促成,大致可分媒合、訂親、成禮、合親四個階段。一般有九道程序:說媒、行聘、請期、搬行嫁、開臉、迎親、拜堂、鬧洞房、回門。經過以上階段和程序的,才為「明媒正娶」。另有童婚、納妾、換親、入贅、沖喜、靈前婚等特殊婚姻形式。

五、徽菜

徽菜是指徽州菜,它的主要特點:烹調方法上擅長燒、燉、蒸,而爆、炒菜少,重油、重色,重火功。主要名菜有"火腿燉甲魚","紅燒果子狸"、"腌鮮鱖魚"、"黃山燉鴿"等上百種。

9、蚌埠有哪些古老的習俗

安徽蚌埠春節習俗一、氣掃(潑)出去。

這天一般不勞動,因而有「趕忙三十夜,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安徽蚌埠春節習俗二、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安徽蚌埠春節習俗三、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安徽蚌埠春節習俗四、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安徽蚌埠春節習俗五

安徽過春節俗稱過年,節日氣氛濃厚,無論家人在何處,都要在除夕前趕回家與親人團聚。

安徽蚌埠春節習六

除夕的年夜飯是全年最豐盛的一餐。皖北人吃餃子,皖中和皖南人則在吃飯前要放鞭炮、貼春聯、祭祖。祭祖儀式相當講究,先上菜,菜要10碟,必須有雞有魚。

安徽蚌埠春節習俗七

吃飯之前,長輩要用紅紙包錢給每個孩子,稱為「壓歲錢」。飯後,全家人圍在一起,邊吃瓜子、花生、糖果邊聊天,看著中央台的《春節聯歡晚會》直到天明,這就是「守歲」。

安徽蚌埠春節習俗八

年初一清早起床後,開門要放鞭炮,祭天地,有的地方稱接門神。家人團拜,互相祝賀,吃棗、栗、茶葉、雞蛋、長壽面,然後出門向其他長輩們拜年。

10、安徽過年習俗是什麼?

1、團團圓圓「團圓餅」

蚌埠地區有一個習俗,過年了家家蒸大饃,蒸了一鍋又一鍋,蒸好了放在盛糧食的笆斗里。年前蒸饃時各家都會蒸上一個一尺方圓的餅,當地人叫團圓餅。餅一般連續摞三四層,上面用麵粉做一對小龍,預示著子女都能成龍成鳳;配上蓮子、紅棗等點綴,有早生貴子、紅紅火火之意。

2、硬幣放進扁食里

扁食是作為年初一的早飯,素餡,主要以青菜、雞蛋末、粉絲末作為原料,包制時隨機放進一些硬幣、一元、一角、五角等。扁食完工後,會有一個自願「守歲」的家人照看。初一早飯時,誰吃到包有硬幣的扁食,就代表誰會在這一年裡財運亨通,而且硬幣面值越大,就證明賺的錢越多。

3、年飯是在中午吃

在定遠縣的很多農村,年的過法各不相同。在這里,人們常說的「年夜飯」卻是大年三十中午吃。在定遠縣很多農村,一直以來都是大年三十中午吃年飯。很多家庭為了「搶早」,有的上午11點不到,就開始貼春聯,放鞭炮,吃「年夜飯」了。

4、凌晨四點就「完年」

在吃年飯的時間上,宿松大多數地方與全國其他地方一樣,但宿松湖區,靠東洪、下倉一帶卻有些特別:大年三十早上,天剛破曉,就有人家炸起了鞭炮「過年」,一家人圍桌吃起了「年早飯」.性急的人家甚至四點多鍾就「完年」了。

5、吃飯之前先祭祖

大年三十中飯一吃過,大人們便帶著小孩到祖墳上燒紙。在吃年夜飯之前,同姓年紀最長的再召集兒孫們到祠堂祭祖,意寓過年時不忘記祖宗,先擺上一桌菜,倒上酒,然後,按家族中輩份大小挨個磕頭,忙完了這一切,才能回各自家中吃年夜飯。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