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桐鄉風俗
1、介紹一下桐鄉的特有民俗!!
桐鄉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百花地面、文化之邦」的美譽。綿延的大運河、肥沃的土壤孕育了桐鄉悠久的歷史文化,構成了江南水鄉獨特而濃厚的自然人文景觀。這里有「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古鎮烏鎮,有每逢秋季遍布田野怒放的杭白菊,也有留下茅盾、豐子愷、錢君陶到文化名人成長足跡、作品的名人紀念場館;來桐鄉,您可以遠離塵囂,游覽千年古寺福嚴寺,感受佛教文化的精深博大;也可逛逛全國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濮院羊毛衫市場,挑選幾款價廉物美的羊毛衫;如果清明時節來烏鎮,您還可以游香市,歡度江南水鄉狂歡節,融入江南多姿多彩的傳統民間活動……
桐鄉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春秋戰國時為吳越交界之地,1993年撤縣設桐鄉市,隸屬浙江省嘉興市。在這塊古老土地上,有著浙江省迄今時間最早、面積最大的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羅家角遺址以及最近發掘的距今4000多年的留良新地里良渚文化古墓群; 有千年水鄉古鎮——烏鎮;有江南名剎——福嚴禪寺;有人文景點——茅盾故居、豐子愷緣緣堂、君陶藝術院、金仲華故居、 侯波徐肖冰攝影藝術館等一大批名人文化場館。悠久的運河水哺育了呂留良、茅盾、豐子愷、徐肖冰、金仲華、錢君陶等一大批名人賢士。
桐鄉位於滬杭甬黃金旅遊線上,水陸交通十分便捷。320國道、滬杭甬高速公路、京杭大運河貫穿全境,省、縣級公路縱橫成網,近鄰上海虹橋機場、杭州蕭山機場、東方大港乍浦港。市區供水、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齊全,醫療衛生、科研咨詢、金融保險等機構完備。桐鄉旅遊接待設施良好,全市擁有旅遊涉外飯店9家,其中四星級飯店2家,三星級飯店2家,二星級飯店5家,能滿足各個層次的旅遊接待需要。全市有國內外旅行社8家,導游員隊伍服務規范,旅遊市場經營有序。桐鄉完善的基礎設施,將為中外遊客提供良好的旅遊服務。
改革開放以來,桐鄉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2000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13.68億元,財政總收入7.86億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954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750元。三大產業結構比例為9.9:59.1:31,桐鄉是浙江省糧、油、繭的重點產區,農業特產品種豐富,著名特產有被譽為「中國軟寶石」的小湖羊皮、杭白菊、果中珍品李、桐鄉榨菜。其中杭白菊產量居全國首位,1999年被農業命名為「中國杭白菊之鄉」。
此外,桐鄉第三產業發展迅速,三產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9%,全市擁有各類市場58個,其中國內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桐鄉濮院羊毛衫市場,被列為全國百強市場,年商品成交額32.5億元,是國內外旅遊者休閑購物的理想場所。桐鄉旅遊事業方興未艾,確定了以名人古鎮和江南水鄉為重點,高起點發展桐鄉特色旅遊,打響文化旅遊的品牌。經過近兩年的努力,以一座有著千年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烏鎮特色景區為骨架的旅遊網路正在逐步形成。烏鎮保護與旅遊的開發,贏得海內外遊客一致好評,堪稱江南六大古鎮之最。
目前桐鄉正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和創建AAAA級景區(點)。 同福福嚴禪寺是與杭州靈隱寺在歷史上並稱為「江南二寺」的千年名剎,享有極高的知名度。福嚴文化苑建設成為集休閑、娛樂、宗教朝拜為一體的、展現桐鄉豐富民俗風情的、浙北平原最大的宗教文化旅遊區。中國桐鄉菊花節,更上桐鄉的形象品牌,「田野菊海」為桐鄉秋景一絕。連續兩屆菊花節,吸引了一大批中外遊客來桐鄉旅遊觀光。2001年11月份的第三屆中國桐鄉菊花節更將精彩紛呈。
目前,我市正積極開展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活動,進一步改善和優化桐鄉旅遊發展環境,進一步加強旅遊軟、硬體建設,促進桐鄉旅遊業的快速發展,為廣大中外遊客創造良好的旅遊環境和提供優質的服務。
網站:
http://www.tx.gov.cn/
地圖:http://www.zjjx.cn/INFO/Pub/sou/200509/402.html
2、桐鄉立夏的習俗
立夏意味著春天結束,夏天開始。按照氣候學的說法,日平均氣溫超過22℃,就算進入夏季。
作為入夏的第一個節氣,自其產生以來,人們就對它非常重視。漢代時,立夏日這天,帝王會親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迎夏,舉行祭祀炎帝、祝融的儀式。因為按照五行學說,夏季在五行中屬火,對應方位為南方,對應顏色是紅色。迎夏儀式上,君臣服飾及車旗等均為硃色,同時唱《朱明》歌,跳《雲翹》八佾舞,場面十分隆重。祭祀完畢,帝王派司徒前往各地敦促農民注意農時,抓緊耕作。後來,立夏的儀式變得更加繁瑣,但其意義仍是昭示農時,重視農事的表現。到了明清時期,立夏逐漸發展成一個民俗節日。
在民間,立夏日人們舉辦各種活動,如飲食上進行嘗新、吃雞蛋、喝酸梅湯、七家粥、七家茶等消夏、防疰夏,祈禱家人平安健康、鄰里和諧。
嘗新也叫嘗鮮,因為炎熱的夏天和農忙的季節即將來臨,不少農作物、瓜果即將成熟,魚類也正處在成長期。立夏嘗新有告別昨天的意義。因為地域不同,各地嘗新的品類也不同。江蘇常州一帶流行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之分,地三鮮即莧菜、蠶豆、大麥穗(或蒜苗、竹筍),水中三鮮為海螄、刀魚、白蝦,樹三鮮則為櫻桃、梅子、香椿頭(或楊梅、枇杷)。江蘇常熟一帶嘗新更講究,要「九葷十三素」的排場。所謂九葷,即鰣魚、鱭魚、鹹蛋、海獅、煨雞、腌鮮、鹵蝦、櫻桃肉和鯧鯿;十三素是黃瓜、苣筍、草頭、蘿卜、玫瑰、松花、櫻桃、梅子、麥蠶、竹筍、蠶豆、茅針、豌豆等。
立夏吃雞蛋,也叫吃立夏蛋。家家戶戶要煮上一鍋雞蛋,手巧的母親以綵線織成放置雞蛋的絲袋,把染色的雞蛋放入其中,掛在孩子胸前,據說可以消除瘟疫。有的地區也採用鴨蛋,鵝蛋等。正因如此,立夏這天會見孩子們胸前掛著雞蛋,到處約伴碰蛋的熱鬧情形。因「蛋」、「袋」、與「代」諧音,此舉也寄託著父母的傳延子孫的希望——兒孫健康長壽、「代代相傳」。
酸梅湯,是農家以泡發好的烏梅作原料,加入冰糖、蜂蜜、桂花等熬制的湯。立夏以後天氣逐漸變熱,為了應對夏天的炎熱,人們以烏梅做湯,做好後,將湯盛在大瓷缸里,待涼下來後,作消暑佳品。舊時鄉間,時常見到以銅月牙作幌子的商販,手裡敲著冰盞,走街串巷賣烏梅湯的情形。
「七家粥」,是指立夏日百姓鄰里之間相互贈送豆、米等,用黃糖相和而熬制的粥。據說吃了這種粥,鄰里之間會更加和睦。
「七家茶」,是用從七戶人家中討要的陳年茶葉泡製的茶葉。立夏這天,人們到四鄰八舍乞討一些隔年放置的陳茶葉,一般以七戶為宜,然後將討來的茶葉合在一起,給孩子們喝,預防疰夏。因為雞蛋吃多了,容易發膩,所以有的人家將雞蛋放入「七家茶」中煮,便出現了「茶葉蛋」。後來,商販們在農家蒸煮「茶葉蛋」的茶水中放入茴香、陳皮等香料,使「茶葉蛋」的香味更加濃郁,這便是今天「茶葉蛋」的原型。
當然,立夏的飲食活動還有很多,地域不同,品類也存在差異,如「立夏羹」、烏米飯、五虎丹(紅棗、黑棗、胡桃、桂圓、荔枝)等。
除各種飲食活動以外,立夏節還流行「稱人」的習俗。它源於人們對夏天炎熱的畏懼,據說這天稱過體重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人也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疾病纏身。舊時,每到立夏,家家戶戶都要用秤稱人,小孩一般放在籮筐里稱,大人及大孩子則手握秤鉤稱。稱小孩體重時,會悄悄在籮筐里放塊石頭,一是增加些重量,二是取長壽之意。稱人時秤砣移動有講究,只能往外捋,意思是只能增重,忌諱從外往裡捋,不能減重。報重量時,逢「九」報「十」,以圖吉利。稱完後,每個人要牢記自己的重量,等到下一年夏天再作對比。另一種稱人的方式則在室內進行,將秤懸掛在屋樑上,人們互稱重量,這種情況多是婦女們使用。關於立夏稱人的說法來源於三國時期。蜀將趙子龍自長坂坡救出阿斗之後,劉備將阿斗交由孫夫人撫養,此時正是立夏。孫夫人怕阿斗養得不好,被別人說嫌話,便想了個辦法,當著子龍的面將阿斗稱了稱,到次年此時再稱,根據體重的增減就容易得知孩子養的好不好了。後來民間借鑒此法,並相沿成俗,在立夏這天稱孩子,以加強對孩子的養護。
3、桐鄉地方風俗什麼是兩頭開
兩頭開也叫兩頭開門.是桐鄉一種婚姻舊俗.「兩頭開門」有些地方叫做「兩頭花燭」,就是小夫妻兩頭安家,在結婚時聘禮、禮金都不需要往來,開銷各付各的。據了解,一開始「兩頭開門」這種婚姻習俗的出現主要是為了緩解普通人家結不起婚的壓力,而並不是為了爭什麼姓氏。凡事都有兩面性,「兩頭開門」有利也有弊,當今社會結婚對於一個收入一般的家庭來說確實是筆不小的開銷,要買房(造房)、裝修、辦酒席、買家電(嫁妝),一個婚結下來父母親幾十年辛苦積攢下的錢一下子就花掉了,不借已經算不錯了。這種「兩頭開門」婚姻習俗的存在對緩解資金壓力確實發揮了較大的作用。不過,對於現在很多人都是獨生子女的情況,這種習俗的存在也會帶來一些問題,比如親戚過多導致日常開銷增大、雙方家庭中居住的時間長短不一引起家長的不滿,最大的矛盾還在於子女的姓氏問題,以至於有些家長為了姓氏一定要讓小夫妻生兩個孩子,一個跟男方姓一個跟女方姓。
4、你的家鄉在哪裡?家鄉有哪些風俗?出產些什麼?寫一種讓你深懷特殊情感的物品
讓我深懷特殊情感的物品就是媽媽在高考後給我做的一頓晚餐我的家鄉在安徽的安慶,那裡有許多的風俗,比如結婚和過節的時候、黃梅戲著稱。以茶葉
5、清明節的節日風俗有哪些
清明節的節日風俗有如下:
1、浙江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浙江桐鄉民間流傳著「清明大如年」的俗語。桐鄉是江南蠶桑的主要產地,其鄉間流傳著豐富的蠶鄉習俗,清明軋蠶花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動。
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干糧。農家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這天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叫「挑青」。
吃後將螺螄殼扔到房頂上,據說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於清明後的養蠶。清明節這天,還要辦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沒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孫們在一起聚餐。
2、北京清明節習俗
傳統的「寒食節」又稱「換火節」,說的是家家戶戶燒了一冬的爐膛,開春後要滅火清理了,所以家裡停火一兩日,只能吃涼食了。因此舊時北京很多家庭都在寒食節的前一天准備出次日的食品,大多是一些小吃,逐步就演化出了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絕。
寒食十三絕是什麼?有一種說法,「寒食十三絕」具體包括:蹄燒餅、螺絲轉、饊子麻花、姜絲排叉、驢打滾、糖火燒、艾窩窩、糖卷餜、糖耳朵、豌豆黃、焦圈、硬面餑餑、芝麻醬燒餅。
另版「寒食十三絕」:奶油炸糕、螺絲轉、饊子麻花、姜絲排叉、驢打滾、糖火燒、艾窩窩、麵茶、糖耳朵、豌豆黃、焦圈、硬面餑餑、芝麻醬燒餅。
3、廣東清明節習俗
傳統的廣州人向來重視清明掃墓,有在正清當日「行清」的習俗。「行清」與踏青不同,踏青是郊遊,「行清」則是一族人一起約定那一天齊齊去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廣州人祭祀完了後,分了豬肉,並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會將豬肉帶回家後,配上清明時節的菜蔬「清明蕎菜」去炒著吃,還有不嫌麻煩的人家另外用這個「清明蕎菜」配一些雞蛋絲燒肉絲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這些菜肉,這一年的「行清」任務才算完成。
4、重慶清明節習俗
重慶人在清明這天,也有吃寒食的習俗。過去人們掃墓時的「清明食品」,往往是鍋魁加鹵菜、冷盤。這種鍋魁裡面夾的「和菜」,由粉絲、萵筍絲、肉絲(或雞絲),加上春芽涼拌而成。
掃墓一般都在郊外,相當於春遊,一大家子人還會帶上涼面、酒菜、糖果等食品,祭奠先人後,大家一起吃掉,又有耍的又有吃的,最高興的就是小孩子了。
當時人們掃墓除了帶上紙錢香燭外,還會帶上一串用紙剪成的紙串,掛在墳前,用以招魂,俗稱「掛青」。俗話說,「有兒墳上掛白紙,無兒墳上屙狗屎」,是否有「掛青」,成了一個家庭是否後繼有人,是否興旺發達,是否父慈子孝的標志。
5、江蘇清明節習俗
常州人清明節一大早,家家戶戶門框上要插柳條和桃花枝,以鮮艷的紅綠祛除隔年的邪祟。而小孩子則是把柳枝編成圓形環圈戴在頭上,或把柳枝連葉帶皮捋到頂梢,成一柔軟可以抖動的「柳球」。也有人家將艷麗的桃花插在檐下的門環上,以示清明臨門,平安報春,藉以辟邪,帶來福祉。
除了這些,清明節當天,常州人早飯會吃沒有餡的糯米大團子。大團子是春節前就做好了的,放在冷水中泡著,要一直吃到端午節。清明那天,拿出大團子,切成一片一片的下鍋用油煎,根據自己的口味放糖或鹽。也有人家會放點柳葉在裡面,意為添「青」。
常州人還有在清明節吃青團子的習俗,做青團子要到田頭路邊去采一種叫「綠茱頭」的野生植物葉子,回來後洗凈,揉出綠汁液來,經過濾煮沸後和米粉而做成青團子。
6、桐鄉的年俗傳統活動是什麼?
桐鄉的年俗傳統活動是打年糕,寫春聯,品小吃,民俗活動。
桐鄉的民俗文化有大纛旗,桐鄉風箏製作技藝,三珍齋鹵製作技藝,姑嫂餅製作技藝舂打年糕技藝,烏鎮水閣建築藝術,高桿船雜技,桐鄉蠶歌,濮綢織造工藝,桐鄉竹刻,桐鄉皮影戲,烏鎮香市,桐鄉灰塑,桐鄉三跳,河山麥稈畫,桃核雕刻等。
大纛旗和桐鄉風箏的介紹:
大纛旗是桐鄉一帶農村傳統的民間表演藝術,始於清道光時期,至今已有150餘年的歷史。據該鎮麻溪村89歲老人沈永田回憶,大纛旗表演是祖上傳下來的一種風俗,他年輕時也曾表演過,是同村比他大三四十歲的沈鍾毛,沈慶壽等人傳授的。
桐鄉風箏製作技藝桐鄉風箏的製作比較講究。將竹劈成篾,每根約0.3厘米粗,磨光,按風箏形狀所需剪成不同長短。將竹篾用棉紗線結扎,彎曲部位用燈火熏熱,慢慢使其彎曲,結紮成形。部分部位用少量泡沫塑料。鷹風箏分幾個部位分別結扎,最後製作好再插在一起,龍箏用線連。
7、浙江桐鄉市的春節風俗?拜託各位大神
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掃塵、吃灶糖:我國的春節一般是從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開序幕的,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儀式。舉行過祭灶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到除夕的這段時間,民間稱之為「迎春日」。 臘月二十五——接玉皇、趕亂歲: 送灶神上天後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和積蓄,對於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老說,這是一個好時機。 臘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 准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臘月二十七洗疚疾,臘月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 臘月二十九——小除夕、過趕年: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臘月三十——守歲、放爆竹:「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 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迎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正月初一——拜年、開門爆竹: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超」。中國不同的歷史時期曾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更改正月初一的時間。 正月初二——祭財神: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實際上是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 正月初三——小年朝:小年朝,即天慶節。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後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正月初五——送窮、開市:正月初五俗稱破五。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北方叫「煮餑餑」。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相互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娘在這日歸寧。 正月初七——人日:傳說女蝸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因是人日,所以在古代這日還有不行刑的風俗。 正月初八——穀日: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又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正月初十——老鼠嫁女: 舊時民間在正月舉行的祀鼠活動,亦稱「老鼠嫁女」「老鼠娶親」。具體日期因地而異,有正月初七、有正月十七,有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區是正月初十。各地祀鼠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正月十五——元宵節: 元宵節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立春——東郊迎春:立春日迎春,是中華先民於立春日進行的一項重要活動。在周代,立春時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東郊迎春,祈求豐收。回來之後,要賞賜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動。
8、浙江有什麼民間習俗
1、西湖香市,是浙江省杭州市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宗教信徒進香拜佛和經商者形成的集市。西湖香市起源於唐宋年間,到元明時期已十分繁榮。
2、寧海十里紅妝婚俗,十里紅妝是古老的傳統民俗,這種嫁女的場面。舊俗在婚期前一天,除了床上用品、衣褲鞋履、首飾、被褥以及女紅用品等細軟物件在親迎時隨花轎發送外,其餘的紅奩大至床鋪,小至線板、紡錘,都由挑夫送往男家,由伴娘為之鋪陳,俗稱「鋪床」。
3、嘉善田歌,是浙江省的地方民歌,屬於吳歌的一個品種,是浙江一種獨特的歌謠形式,是過去勞動者尋求慰藉、抒發思想感情的歌聲。2008年6月7日,浙江省嘉善縣申報的「嘉善田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網船會,是浙江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活動。民國時期,清明節、中秋節前後為嘉興蓮泗盪網船會之期,江浙兩省附近船戶鄉民成千上萬聚集於連四盪劉王廟,迎神賽會。2011年5月23日,網船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前童元宵行會,盛於清末民初,一直延續上世紀五十年代逐漸消亡。1985年,前童村舉辦建村761年活動,燈會活動重新恢復,此後年年舉行,四鄉八方來客人山人海,1986被寧波市命名為「古亭之鄉」,中央電視台、浙江電視台等多家媒體都曾來采訪和報道過,是當地一著名的燈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