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民間節日風俗
1、壯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壯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除夕、「三月三」歌節、牛魂節、中元節。具體介紹以下幾個節日:
1、牛魂節
「牛魂節」,又稱「牛王節」、「開秧節」。多在春耕以後的一天進行,有的地區固定於農歷四月初八進行,因為相傳這一天是牛王的誕辰。傳說牛王原來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幫助人們耕作。人們感激他的功勞,便在其誕辰祭祀牛魂。
2、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四日的「中元節」,又稱「鬼節」、「敬祖節」,是僅次於春節的大節日,主要內容是祭祖和祀鬼。
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鴨(過去這個節日忌諱用雞作祭品,只能用鴨或鵝祭祀,尤以鴨為主,這個節日甚至因此也被稱為「鴨兒節」),蒸糕做饃,並用彩色紙裁成四季衣褲,以備祭祀之用。
3、「三月三」歌節
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三月三」歌節最為隆重。其早期歷史可追溯到氏族部落時期,源於先民們祭祀神靈祈求生育和豐收的宗教活動,而後逐步演變成為青年男女定期聚集原野,「以歌代言」、「以歌擇偶」的一種社交活動,又進而發展成為群眾性的游樂節日。
4、春秋社日
社日節,又稱土地誕,是古老的傳統節日,社日分為春社和秋社。古時代的社日節期依據干支歷法來定,後來因歷法變動改用陰歷定節期。
5、春節
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亦為傳統意義上的「年節」。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2、壯族獨有的節日
是牛魂節。
敬牛、愛牛是壯族人民的傳統,每年農歷四月初八都有過「牛魂節」的習俗。
3、新谷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新谷節是我國壯族、哈尼族、拉祜族、景頗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月收割完後的第一天,用新收獲的糯米舂糍粑,同時殺雞宰鴨祭奉神祖,以示慶豐。
 1.壯族會在農歷十月收割完後的第一天舉辦新谷節,用新收獲的糯米舂糍粑,同時殺雞宰鴨祭奉神祖,以示慶豐。
2.哈尼族會選擇一個屬狗的日子舉辦新谷節,傳說有一年突發洪水,毀壞了田地、村寨和谷種,是一條大黑狗為哈尼族人帶來了谷種,此舉是為了記住狗的恩情。
3.拉祜族選擇農歷8月15日為舉辦新谷節,家家都會用新米加上老米煮一鍋飯,新米接老米,寓意永遠吃不完。
4.景頗族舉辦新谷節的時間選擇在八、九月穀子成熟後,節日前一天,主人揀一捆成熟的糯谷,用插滿鮮花的背簍背回家中,擺在鬼門旁邊,節日當天還會邀請好友到家中做客。
4、壯族都有什麼節日
春節、「三月三」、「七月十四」、二月初二、四月初八、端午節、六月初六、七月初七、中秋節、重陽節、冬至日等節日是壯族比較隆重的節日。
拓展資料
壯族盛大節日簡介
1、春節
是最降重的節日。年三十吃過豐盛的晚餐,人們便圍著火塘守歲。子時一到,人們立即焚香點燭,在神台上供滿祭品。孩子們則燃放鞭炮。有不少地方的壯族婦女馬上提著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邊打「新水」,討個吉利。青年們舉行歌圩或舞獅、打舂堂,聽壯戲,等等。文娛活動五彩繽紛,人們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
2、陀螺節
在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舉行一次有名的體育盛會——陀螺節。時間是由舊歷年除夕前兩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歷時半個多月。陀螺,壯語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鵝蛋的,也有二三兩。
3、隴端節
是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以及附近的壯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隴端」(壯語,趕田壩之意),是壯語譯音,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聚。隴端節從農歷三月二十五日開始,歷時三天。
4、吃立節
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人民特有的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5、婭拜節
雲南省富寧縣剝隘鎮者寧、索烏一帶的壯族,每年四月屬兔那一天,都要殺一頭牛、一口豬、兩只雞和四十八尾魚,到婭拜山去,奠祭壯族婦女婭拜(有傳說為儂智高母親)。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場,禮儀十分隆重。
6、三月三
是清明節,同時也是壯族的歌節。作為清明節是受漢族的影響。但也有的壯人在三月十三、十四、二十六過清明節掃墓的,與漢族大不相同。壯人對祭掃十分看重,屆時全家出動,帶上五色板、肉、香燭、紙幡到祖先墳上去供,行拜禮。不少地方的祭掃的同時,還要舉行盛大的歌圩,是為三月三歌節。近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把這一天定為壯族的節日。青年男女們通過歌圩找到中意的伴侶。
7、牛魂節
每年的四月初八是牛魂節,又叫做脫軛節。在壯人的意識里牛是天上的神物,不是凡間的一般牲口。每年四月初八,牛魔王便從天上下到凡間,保佑牛不瘟死因為是給牛過節,這一天人和牛都停止勞動。主人用楓葉水泡糯米蒸飯,然後先捏一團給牛吃。牛欄外擺上供品,點香燭,祭祀牛魔王,人們還要唱山歌,歡慶牛的生日。
8、莫一大王節
每年六月初二為莫大一王節,是為紀念敢於反抗封建皇帝的壯族英雄莫一的。每年六月二日為一小祭,六年一大祭。小祭是各家宰雞殺鴨,焚香供祭,求他佑護壯家人安寧。大祭十分隆重,要在莫一大王廟舉行盛大的儀式。祭畢,將每道菜按全村戶數分份,每戶一人參加聚餐,禮成。
9、中元節
七月十四至十六是中元節,俗稱鬼節。這是壯人僅次於春節的大節。從七月初七就已經開始有節日的氣氛了。七七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壯人認為今天是仙女沐浴的日子,用水來染布、做醋、煮葯,格外好,家家戶戶中午有人趕往河邊或山泉挑水。有些地方把初七當女兒節,出嫁的女兒不但不像織女那樣渡過鵲橋尋夫,反而離開夫家回到母親的懷抱。
10、霜降節
是紀念反抗外來侵略的女英雄岑玉音的節日,已經有360多年的歷史。這個節日流行在大新縣的下雷、雷平及寶圩一帶,但影響擴大到天等、靖西、德保等縣。正降日凌晨人們便帶糍粑、年米、肉、香燭等聚集玉音廟宇供祭。有演戲的,有唱山歌的,有舞獅的,等等。
5、壯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壯族傳統節日主要有三月三、陀螺節、隴端節等,有的節日跟各族一致。
6、傳統節日及節日風俗
傳統節日及節日風俗:
一、春節習俗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新春賀歲活動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布新、拜神祭祖、驅邪攘災、祈求豐年等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賀歲活動,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二、元宵節習俗
元宵節的習俗有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還在元宵節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等傳統民俗表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
三、龍抬頭習俗
二月初二,亦稱龍抬頭的日子。在滿鄉新賓居住的滿族人十分重視這個民間節日,如同過年或過大節一般。婦女們在頭節就忙著籌備東西,首要的是「山房草」(亦稱苫房草),以及各色布塊、五彩絨線等。
四、社日節習俗
社日節,中國傳統節日,又稱土地誕,是古老的中國傳統節日,社日分為春社和秋社。古時代的社日節期依據干支歷法來定,後來因歷法變動改用陰歷定節期。春社按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推算,一般在農歷二月初二前後,秋社按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約新谷登場的農歷八月。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國民間的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獲的季節,農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
五、上巳節習俗
上巳節有吃薺菜煮雞蛋的習俗,還有郊外踏青的風俗,這一天,人們攜帶家人郊外野餐、賞花、放風箏。
六、寒食節習俗
1.禁止一切煙火,不能生火做飯。
2.事先准備好熟食,等到寒食節只能吃冷的食物,所以叫「寒食」。
3.人們帶上酒、香燭等物品,去祖先的墳頭祭拜。寒食節天氣寒冷,防止吃寒食冷餐傷身,可以踏青、盪鞦韆、插柳、拔河、斗雞等戶外活動。
七、清明節習俗
有掃墓、踏青、植樹、盪鞦韆、放風箏。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八、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扒龍船、放紙鳶、端午食粽、洗草葯水、拴五色絲線、打午時水、鑄陽燧、浸龍舟水、佩豆娘、貼午時符、拜神祭祖、畫額、薰蒼術、躲端午、避五毒、采葯、制涼茶、掛艾草與菖蒲、飲雄黃酒等。
九、七夕節習俗
每年農歷的七月初七是一年一度的七夕節,在古代,乞巧節活動的主要以單身女性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為主,所以這一天又叫「乞巧節」,有投針驗巧、蘭夜鬥巧、曬書曬衣、拜織女等多種七夕節習俗。」
十、中元節習俗
1.放河燈,在民間中元節的習俗中,放燈是很重要的環節,放燈是一件善事,也表示活著的人對死去的親人一種掛念、一種相思之情。
2.吃鴨子,中元節要以鴨子為祭品祭祀祖先,所以也愛吃鴨子。
3.祭祖,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家五穀豐登。
十一、中秋節習俗
1. 吃月餅是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據現有記載,吃月餅最早源於唐代,到了宋代,月餅有金花、芙蓉等雅稱,製作也更加精緻。
2. 祭月,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3. 賞月,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擺上吃食和酒,圍在一起賞月。
十二、重陽節習俗
登高、賞菊、飲菊花酒、插茱萸等。重陽節也被稱為登高節,有登高的習俗。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
十三、下元節習俗
是道教齋法中規定的修齋日期之一。
道教認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災、拔
苦、謝罪、求仙、延壽、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
齋。修齋的方法大致分兩類:一類略有三和,一設供齋。即設壇供齋蘸神,藉以求福免災。
十四、冬至節習俗
很多地方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因而形成了很多習俗,主要表現在飲食上,專如吃狗肉、餛飩、餃屬子、湯圓、赤豆粥、黍年糕、釀酒等。有些地方還要冬至祭祖。江南一帶還有冬至晚上全家歡聚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十五、除夕有哪些風俗
1.吃年夜飯這一天人們准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
2.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3.貼窗花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4.貼福字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涵蓋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歷法、易理術數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不僅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7、壯族有什麼習俗和節日
壯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有:
1、嘗新節: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七八月間新谷成熟時舉行。一般各家各戶單獨過,也有請鄰近親友一起聚會的。是日,家家戶戶都用新米煮飯,並殺雞宰鴨備豬肉,祭祀祖宗及各路神靈,酬謝其護佑豐收。婦女們清早就到田裡割回綠稻葉供在神龕上,並供上飯菜果品,然後燒香、點亮油燈。一切准備就緒後,把狗喚到神龕前,舀一大勺新米飯,加上各樣菜餚喂狗。待狗吃飽後,全家人才圍坐聚餐。傳說最早的谷種是狗帶來的,為了感謝狗的功勞,嘗新節必讓它先吃。
2、蛙婆節:壯族民間傳統節日。俗稱螞拐節。節期從農歷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為單位或幾個村寨聯合舉行,有「請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儀式。整個節日活動以贊頌蛙神給人間帶來雨水、保佑豐收的功績貫穿始終,為樂神娛伯歌舞盛會。人們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隻青蛙奉為神聖,抓獲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擁戴,並成為當年主持祭蛙儀式的首領。現代蛙婆節已演變成群眾娛樂節慶活動和歌會,故又有「螞歌會」之稱。
3、吃立節: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民間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或「補過春節」。相傳在1894年春節即將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進犯邊疆,為打擊侵略者,當地青壯年紛紛拿起武器,保衛家園,所以未能按時過春節。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歡慶勝利,補過春節,並相沿成俗。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4、花婆節:壯族的傳統節日。民間傳說,壯族始祖 六甲是從花朵中生出來的。後來主管賜花送子之事。所有的人都是從六甲花園中的花轉到世上來,故其被奉為花婆神。農歷二月二十九為花婆神的誕辰日。壯族婦女舉行祭祀儀式,村寨里同一輩的婦女結異姓姐妹,湊錢備辦雞鴨從和香燭錢紙,供祭花婆神,然後成群結隊到野外採花來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長。沒有生育的婦女,是日要到野外採花來戴,以求花婆神賜花送子。若日後懷孕,為使小孩出生後有靈魂,須請師公到野外念經求花,還要在路邊小溝做架橋儀式,把花從橋上接過來。小孩出生後,要在產婦床安上花婆神位,定期祭拜。此俗現已淡化。
5、葯王節:亦稱葯師節。壯族傳統節日。傳說葯王是壯醫葯神。他發現葯草,為人治病,還向眾人傳授種葯、采葯、治病的知識。昔時壯族地區各較大村寨都立有葯王廟,每年五月端午節祭祀葯王並進行采葯防病活動。如桂北一帶的壯族此日上山採回烏桕、田基黃、葫蘆茶、元寶草等草葯煮水洗澡。以為此舉可使皮膚光潔,不生疥瘡。靖西縣的壯族則在這天開設葯市,專賣各種草葯,買者踴躍。傳說此日之葯有特效。此外,各家各戶還包三角粽,在屋裡熬醋液,燒柚子皮,在門邊插艾草,以示驅邪逐疫。
8、今天大新是什麼節日?
2011年2月14日
星期一每年的二月十四日是情人節(valentine's
day),西方的傳統節日之一。情侶們在情人節這天會互相饋贈禮物,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
9、壯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有哪些
壯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有:
1、嘗新節: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七八月間新谷成熟時舉行。一般各家各戶單獨過,也有請鄰近親友一起聚會的。是日,家家戶戶都用新米煮飯,並殺雞宰鴨備豬肉,祭祀祖宗及各路神靈,酬謝其護佑豐收。婦女們清早就到田裡割回綠稻葉供在神龕上,並供上飯菜果品,然後燒香、點亮油燈。一切准備就緒後,把狗喚到神龕前,舀一大勺新米飯,加上各樣菜餚喂狗。待狗吃飽後,全家人才圍坐聚餐。傳說最早的谷種是狗帶來的,為了感謝狗的功勞,嘗新節必讓它先吃。
2、蛙婆節:壯族民間傳統節日。俗稱螞拐節。節期從農歷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為單位或幾個村寨聯合舉行,有「請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儀式。整個節日活動以贊頌蛙神給人間帶來雨水、保佑豐收的功績貫穿始終,為樂神娛伯歌舞盛會。人們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隻青蛙奉為神聖,抓獲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擁戴,並成為當年主持祭蛙儀式的首領。現代蛙婆節已演變成群眾娛樂節慶活動和歌會,故又有「螞歌會」之稱。
3、吃立節: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民間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或「補過春節」。相傳在1894年春節即將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進犯邊疆,為打擊侵略者,當地青壯年紛紛拿起武器,保衛家園,所以未能按時過春節。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歡慶勝利,補過春節,並相沿成俗。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4、花婆節:壯族的傳統節日。民間傳說,壯族始祖 六甲是從花朵中生出來的。後來主管賜花送子之事。所有的人都是從六甲花園中的花轉到世上來,故其被奉為花婆神。農歷二月二十九為花婆神的誕辰日。壯族婦女舉行祭祀儀式,村寨里同一輩的婦女結異姓姐妹,湊錢備辦雞鴨從和香燭錢紙,供祭花婆神,然後成群結隊到野外採花來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長。沒有生育的婦女,是日要到野外採花來戴,以求花婆神賜花送子。若日後懷孕,為使小孩出生後有靈魂,須請師公到野外念經求花,還要在路邊小溝做架橋儀式,把花從橋上接過來。小孩出生後,要在產婦床安上花婆神位,定期祭拜。此俗現已淡化。
5、葯王節:亦稱葯師節。壯族傳統節日。傳說葯王是壯醫葯神。他發現葯草,為人治病,還向眾人傳授種葯、采葯、治病的知識。昔時壯族地區各較大村寨都立有葯王廟,每年五月端午節祭祀葯王並進行采葯防病活動。如桂北一帶的壯族此日上山採回烏桕、田基黃、葫蘆茶、元寶草等草葯煮水洗澡。以為此舉可使皮膚光潔,不生疥瘡。靖西縣的壯族則在這天開設葯市,專賣各種草葯,買者踴躍。傳說此日之葯有特效。此外,各家各戶還包三角粽,在屋裡熬醋液,燒柚子皮,在門邊插艾草,以示驅邪逐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