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莎車的風俗

莎車的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8-28 02:56:07

1、莎車的變化作文500字

不知不覺已經過去六年了,您過得好嗎?您可知道,現在的南通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商店裡的物品琳琅滿目,一條條高架縱橫交錯,馬路上汽車·小轎車·麵包車……應有盡有。
蘇通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斜拉橋,它全長32·4公里。它連接了蘇州與南通這兩座古城,
改善了交通壓力,使南通到上海的時間縮短為1個小時,記得回老家的時候,我經過蘇通大橋,眼睛一直盯著窗外看,看著被奔騰不息的浪花撲上礁石;看著展翅翱翔的海鷗;看著陽光灑在江面上,彷彿一隻只金蛇在游動著。寫到這里,我不禁佩服起南通的建築工人了,是他們是海上交通更加快捷方便。
濠河是南通一半的美,如果南通是一名美少女,那濠河就是掛在少女勃子上的奪目耀眼的鑽石項鏈。夜晚的濠河更是令人流連忘返,夜晚的濠河被五顏六色的燈光裝點的更加奪目,河邊一排排楊柳樹,涼風習來,楊柳的枝條隨風而動,給濠河增添了一絲神秘之感。河上有的噴泉,夜幕降臨,所有的噴泉一起噴出,似萬箭齊發,又似煙雨點點,無比美麗。

2、中國除了55個少數民族之外,還有沒有其他不被大多數人知道的少數民族名稱?

艾努人;阿布達里人;克里雅人;托茂人 ;古格人 ;康家人;曼咪人;昆格人;誒人;八甲人 ;阿克人 ;老品人;老緬人 ;畢蘇人;木佬人等。

一、艾努人

艾努人是中國新疆的一個民族,屬於中國未識別民族的一支,現暫時被定成維吾爾族。不過維吾爾族和其他民族人稱他們為「阿布達利人」(Abdal),帶有貶義。

艾努人主要分布在天山南麓的和田、墨玉、洛浦、策勒、莎車、疏勒和英吉沙等縣。他們與外界交際時講維吾爾語,對內則使用艾努語,外族較難理解。

二、克里雅人

克里雅人分布在新疆和田地區克里雅河尾閭上,被政府劃歸為維吾爾族,與蒙古族有淵源。環境如此惡劣的沙漠腹地,居然還有世代居住的原始牧民。

達里雅布依是克里雅河尾發育的綠色三角洲,在茫茫大漠里,這是最後一族固守大漠的牧民,當地政府曾想把他們遷出這片不宜居住的土地。但他們自稱克里雅人,戀土難移。

三、托茂人

托茂人,中國蒙古族地區的一部分穆斯林。居住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祁連縣蒙古族地區。

自稱「托茂」、「托茂家」;漢、回等族稱其為「托茂韃子」,漢文史籍稱「駱毛韃子、「駱毛人」、「托茂人」,均為「托茂」的異寫。

「托茂」是藏語「托日木」的轉音,意為流散人員。原系青海蒙古和碩特部南右翼後旗(原在今海晏縣)的屬民,因有這部分屬民,故該旗俗稱為「托茂公」。

四、古格人

分布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縣、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德欽、維西三縣、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在文化上通過協調與調適,兼容並蓄多民族文化,形成一支獨自一格的民族。

五、曼咪人

曼咪人過去自稱為「曼咪族」,1958年民族工作組進行民族識別後歸屬布朗族。曼咪人主要居住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市允景洪街道辦事處曼戈龍村委會的小曼咪、大曼咪、江頭、曼邁村委會曼咪寨,曼咪人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

六、阿爾巴津人  

阿爾巴津人  為斯拉夫人、蒙古人、滿人、漢人等民族的混血兒。信奉東正教。現已使用漢語。部分老人能使用俄羅斯語、教會斯拉夫語、滿語、蒙古語、古希臘語。主要居住在北京市、天津市、哈爾濱市、呼倫。

七、富裕柯爾克孜人(哈卡斯人)  

官方定為柯爾克孜族,實際上是哈卡斯人。主要居住在黑龍江省富裕縣友誼達斡爾族滿族柯爾克孜族鄉五家子柯爾克孜族村、富裕牧場七家子村。使用黑龍江柯爾克孜語(哈卡斯語的一種方言)和衛拉特蒙古語。信奉薩滿教或藏傳佛教。

八、瓦鄉人  

居住在湖南省西部山區。有人認為宋祖英實際上也屬於這個民族。瓦鄉人有著不同於苗族人、漢族人和土家人的風俗習慣和文化。

瓦鄉人的語言獨特,瓦鄉話與苗語有些接近但並不屬於苗語。瓦鄉話也不屬於漢語的任何一個方言系統,既不屬湘語,也不屬湘西一帶流行的「客話」(西南官話的一種),語言學家至今仍把瓦鄉話單列。

九、穿青人  

居住在貴州省畢節、安順、六盤水市三地市十多個縣,主要在織金、納雍2縣。

十、雅庫特人  

使用雅庫特語,屬於突厥語族的北支,他們的語言有很多來自南方突厥語的字眼,與其他民族不同。

(2)莎車的風俗擴展資料

官方定位:

被歸納為未識別民族的中國國民,其居民身份證上民族欄目會填上人群(未識別民族)的名稱。例如僜人在居民身份證上民族欄目為:僜人。

1.中國政府認定的民族名稱,本人有不同意見,經做思想工作仍堅持填寫自稱的,可以在民族名稱後加註。如「納西族(摩梭人)」。

2.省、自治區、直轄市已認定為少數民族,但尚未明確是單一少數民族或為某一少數民族成員的,可填寫「某某人」,如「僜人」。

3.已定漢族而本人有意見的,二代身份證可以註明本人認定的族別。

4.對於外國人加入中國籍的,如本人的民族名稱與中國已認定的某一民族名稱相同就填寫某一民族,如「朝鮮族」;如沒有相同民族的,本人是什麼民族就填寫什麼民族,但應在民族後加註入籍二字,如「烏克蘭(入籍)」。

5.對革家人、穿青人,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經商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同意的《關於對貴州省革家人和穿青人居民身份證民族項目內容填寫問題的批復》(公治【2003】118號),填寫為「革家人」、「穿青人」。

1986年2月1日《公安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關於居民身份證使用民族文字和民族成份填寫問題的通知》(【86】公治14號)中有關規定與本批復不一致的,只即日起修正執行。

3、有去過莎車的嗎,莎車現在怎麼樣????

我去年從莎車回來的,喀什大多數縣城我都去過,我原來做通信行業的,莎車縣、鄉、村沒有我沒去過的地方,整體感覺還是比較落後的,縣城道路顛簸,縣里環境不怎麼好,消費較高,交通不發達。

4、咯什地區.莎車縣的冬天冷不?

不冷,因為南疆的別北疆熱就是溫差太大,沙漠地區啊,晚上冷

5、簡要敘述一下烏孜別克族的概況?

烏孜別克族人口約有1萬5千,是我國較小的少數民族。這個民族居住的比較分散,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所轄各縣市,以伊寧、烏魯木齊、塔城、葉城、莎車較多。烏孜別克族信仰伊斯蘭教,風俗習慣與維吾爾族很接近。烏孜別克的族稱最早源於欽察汗國的烏孜別克汗,元史稱「月即別」、「月祖伯」等。烏孜別克先民很早就沿著「絲綢之路」從中亞烏孜別克斯坦一帶遠抵中原經商,16世紀後,漸次定居於新疆的一些城市。18世紀50年代,南疆、北疆都已有定居的烏孜別克人。在中亞諸民族中,烏孜別克整體文化水平較高,有較為豐富的音樂遺產。定居新疆以來,不斷吸納維吾爾族和其他民族的音樂文化,也向其他民族展示烏孜別克的音樂文化,發展了自己的音樂文化,也為新疆各民族音樂文化的共同繁榮做出貢獻。

6、新疆有什麼節日和風俗 新疆有哪些節日和風俗

1、新疆傳統節日--播種節

在當地塔吉克族人心目中,播種節可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一般是每年春播的頭一天舉行。每逢播種節當天,將由村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帶領全村人將麥子撒向人群和大地,以示春播正式開始。在這個節日還有潑水的習俗,這天若家裡來了客人,婦女們便端著一盆盆清水守在門外,等客人一出門口,就向客人身上潑水,潑得越多,越表示對客人的尊敬。對於初來乍到的朋友可不要害怕被淋透,可以盡情地享受一下當地風土人情。塔吉克人主要在喀什地區,大部分聚居在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還有部分在喀喇昆侖山腳下的莎車、澤普、拜城、皮山等縣的高區。

2、新疆傳統節日--西遷節

俗稱「遷徙節」、「農歷四月十八節」等,是新疆錫伯族的傳統節日。乾隆年間曾有過一次四千餘名錫伯族官兵及眷屬舉家從當時的盛京(沈陽)遷徙至新疆伊犁地區屯墾戍邊的活動,因此之後每逢遷徙日——農歷四月十八日這一天,新疆的錫伯族人就要在寺廟內拱灶,殺豬,吃高粱米飯以示慶祝。這個節日不僅僅是每家每戶去當家人進行聚餐,更是一種紀念錫伯族祖先西遷的歷史壯舉,是緬懷離別的骨肉同胞的一種方式。錫伯族人民聚居區主要是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的烏珠牛錄村,哈薩克自治州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錫伯族自治縣,也是全國最大的錫伯族聚居。

3、新疆維吾爾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門忌朝西開。房屋呈方形,有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樹,打掃得十分潔凈。室內砌土炕,牆上掛壁毯,開壁龕,並飾以多種花卉圖案。

4、新疆維吾爾族的傳統服裝。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歡穿對襟「袷袢」(長袍),內著綉有花紋的短衫。女子喜著連衣裙,外套黑色對襟背心,戴耳環、手錫、戒指、項鏈等裝飾品,姑娘多梳小辮,現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時裝。

7、張騫出使西域的風土人情

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後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恐怕是漢武帝所始料不及的。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
「西域」一詞,最早見於《漢書·西域傳》,是和張騫的名字分不開的。
西漢時期,狹義的西域是指玉門關、陽關(今甘肅敦煌西)以西,蔥嶺以東,昆侖山以北,巴爾喀什湖以南,即漢代西域都護府的轄地。廣義的西域還包括蔥嶺以西的中亞細亞、羅馬帝國等地,包括今阿富汗、伊朗、烏茲別克,至地中海沿岸一帶。
西域以天山為界分為南北兩個部分,百姓大都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周圍。西漢初年,有「三十六國」:南緣有樓蘭(鄯善,在羅布泊附近)、菇羌、且末、於闐(今和田)、莎車等,習稱「南道諸國」;北緣有姑師(後分前、後車師,在今吐魯蕃)、尉犁、焉耆、龜茲(今庫車)、溫宿、姑墨(今阿克蘇)、疏勒(今喀什)等,習稱「北道諸國」。此外,天山北麓有前、後蒲額和東西且彌等。它們面積不大,多數是沙漠綠洲,也有山谷或盆地。人口不多,一般兩三萬人,最大的龜茲是八萬人,小的只有一二千人,居民從事農業和畜牧業。除生產穀物以外,有的地方如且末又盛產葡萄等水果和最好的飼草苜蓿。畜牧業有驢、馬、駱駝。此外,還有玉石、銅、鐵等礦產,有的地方居民已懂得用銅鐵鑄造兵器。天山南北各國,雖然很小,但大都有城郭。各國國王以下設有官職和占人口比重很大的軍隊。公元前二世紀,張騫出使西域以前,匈奴貴族勢力伸展到西域,在焉耆等國設有幢仆都尉,向各國徵收繁重的賦稅,「賦稅諸國,取畜給焉」,對這些小國進行奴役和剝削。
當時,正在伊犁河流域游牧的大月氏,是一個著名的「行國」,40萬人口。他們曾居住在敦煌和祁連山之間,被匈奴一再打敗後,剛遷到這里不久。匈奴殺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因此,大月氏與匈奴是「世敵」。所以,張騫出使西域並沒有完成本身任務。
漢朝日趨強盛後,計劃積極地消除匈奴貴族對北方的威脅。武帝聽到有關大月氏的傳言,就想與大月氏建立聯合關系,又考慮西行的必經道路——河西走廊還處在匈奴的控制之下,於是公開徵募能擔當出使重任的人才。
建元三年,即公元前138年,張騫「以郎應募,使月氏」。「郎」,是皇帝的侍從官,沒有固定職務,又隨時可能被選授重任。
張騫,漢中成國人。他是一個意志力極強、辦事靈活而又胸懷坦盪、善於待人處事的人。他出使中途即被匈奴截留下來,在匈奴十多年,始終保持著漢朝的特使符節,匈奴單於硬叫他娶當地人作妻,已經生了兒子,也沒有動搖他一定要完成任務的決心。他住在匈奴的西境,等候機會。
張騫終於找到機會率領部屬逃離了匈奴。他們向西急行幾十天,越過蔥嶺,到了大宛(今烏茲別克共和國境內)。由大宛介紹,又通過康居(今哈薩克共和國東南),到了大夏。大夏在今阿姆河流域。張騫這才找到了大月氏。十多年來,大月氏這個「行國」已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是在伊犁河畔受到烏孫的攻擊,又一次向西遠徙。烏孫,63萬人,也是個「行國」,曾在敦煌一帶游牧,受過大月氏的攻擊。後來匈奴支持烏孫遠襲大月氏,大月氏被迫遷到阿姆河畔,而烏孫卻在伊犁河留住下來。自從大月氏到了阿姆河,不僅用武力臣服了大夏,還由於這里土地肥沃,逐漸由游牧生活,改向農業定居,無意東還,再與匈奴為敵。張騫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結果,只好歸國。回國途中,又被匈奴拘禁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張騫乘機脫身回到長安。
張騫出使時帶著100多人,歷經13年後,只剩下他和堂邑父兩個人回來。這次出使,雖然沒有達到原來的目的,但對於西域的地理、物產、風俗習慣有了比較詳細的了解,為漢朝開辟通往中亞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張騫回來以後,向武帝報告了西域的情況。這就是《漢書·西域傳》資料的最初來源。之後,由於張騫隨衛青出征立功,「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被武帝封為「博望侯」。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這時,漢朝業已控制了河西走廊、積極進行武帝時對匈奴最大規模的一次戰役。幾年來漢武帝多次向張騫詢問大夏等地情況,張騫著重介紹了烏孫到伊犁河畔後已經與匈奴發生矛盾的具體情況,建議招烏孫東返敦煌一帶,跟漢共同抵抗匈奴。這就是「斷匈奴右臂」的著名戰略。同時,張騫也著重提出應該與西域各族加強友好往來。這些意見得到了漢武帝的採納。
張騫率領300人組成的使團,每人備兩匹馬,帶牛羊萬頭,金帛貨物價值「數千巨萬」,到了烏孫,游說烏孫王東返,沒有成功。他又分遣副使持節到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國。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張騫回來,烏孫派使者幾十人隨同張騫一起到了長安。此後,漢朝派出的使者還到過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鹹海與裏海間)、條支(安息屬國)、犁軒(附屬大秦的埃及亞歷山大城),中國使者還受到安息專門組織的二萬人的盛大歡迎。安息等國的使者也不斷來長安訪問和貿易。從此,漢與西域的交通建立起來。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張騫回到漢朝後,拜為大行令,第二年死去。他死後,漢同西域的關系進一步發展。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烏孫王以良馬千匹為聘禮向漢求和親,武帝把江都公主細君嫁給烏孫王。細君死後,漢又以楚王戊孫女解憂公主嫁給烏孫王。解憂的侍者馮鐐深知詩文事理,做為公主使者常持漢節行賞賜於諸國,深得尊敬和信任,被稱為馮夫人。由於她的活動,鞏固和發展了漢同烏孫的關系。神爵三年(公元前60年),匈奴內部分裂,日逐王先賢撣率人降漢,匈奴對西域的控制瓦解。漢宣帝任命衛司馬鄭吉為西域都護,駐守在烏壘城(今新疆輪台東),這是漢朝在蔥嶺以東,今巴爾喀什湖以南的廣大地區正式設置行政機構的開端。
匈奴奴隸主對西域各族人民的剝削、壓迫是極其殘酷的。西漢的封建制度,較之匈奴的奴隸制度要先進得多。因此,新疆境內的各族人民都希望擺脫匈奴貴族的壓迫,接受西漢的統治。西漢政府在那裡設置常駐的官員,派去土卒屯田,並設校尉統領,保護屯田,使漢族人民同新疆各族人民的交往更加密切了。
漢通西域,雖然起初是出於軍事目的,但西域開通以後,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軍事范圍。從西漢的敦煌,出玉門關,進入新疆,再從新疆連接中亞細亞的一條橫貫東西的通道,再次暢通無阻。這條通道,就是後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把西漢同中亞許多國家聯系起來,促進了它們之間的經濟和文化的交流。由於我國歷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稱邊疆少數民族為「夷」,所以張騫出使西域成為漢夷之間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蠶豆苜蓿等十幾種植物,逐漸在中原栽培。龜茲的樂曲和胡琴等樂器,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漢軍在鄯善、車師等地屯田時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術,習稱「坎兒井」,在當地逐漸推廣。此外,大宛的汗血馬在漢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馬」,「使者相望於道以求之」。那時大宛以西到安息國都不產絲,也不懂得鑄鐵器,後來漢的使臣和散兵把這些技術傳了過去。中國蠶絲和冶鐵術的西進,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甚大。

8、莎車縣的地方特產

英吉沙色買提杏干
英吉沙色買提杏干就是把鮮杏曬製成杏干進行貯藏。制干辦法一種是經過薰硫脫色處理後曬干,一種是直接曬干,前者杏干較易貯藏,後者貯藏過程中易遭蟲害,農民常用礦鹽粉碎拌入杏干裝袋,放置在經過滅鼠、滅蟲的倉庫里,貯藏期可達6-12個月。若採用紅外線烘乾或將曬制杏干採用高溫滅菌滅蟲處理,再將倉庫嚴格定期消毒,除蟲,滅鼠,杏干貯藏期還可延長。
葉城核桃
莎車縣地處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南部,是目前新疆縣域中核桃種植面積最大的縣,被稱為中國的「核桃之鄉」。
英吉沙色買提杏
英吉沙色買提杏是「中國色買提杏之鄉」,「色買提杏」以育杏人色買提而取名,傳說從西亞引進,在英吉沙縣種植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品質優良,營養豐富,有「冰山玉珠」之美稱,被譽為「中國第一杏」,2007年批准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莎車巴旦姆
莎車巴旦姆是產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莎車縣及周邊地區的巴旦姆,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也稱巴旦木、扁桃、巴旦杏,莎車巴旦姆產品以其味美、質優而遠近聞名。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