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蒙古族風俗文化介紹

蒙古族風俗文化介紹

發布時間: 2022-08-28 02:55:32

1、蒙古族習俗有哪些?

1、藝術習俗

一提起蒙古族很多人除了會想起烤全羊之外,還會對馬頭琴悠揚的琴聲情有獨鍾。蒙古族人能歌善舞這是公認的事實,. 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蒙古人用勤勞勇敢的人生態度,以及獨具草原特色的大智慧,創造出了極其豐富而又寶貴的草原音樂。

每當馬頭琴響起之時,都會讓蒙古人精神振奮,而其他民族也會從馬頭琴的琴聲中,聽到蒙古族人或喜或悲的復雜情感。在蒙古族中無論男女老少人人皆會跳舞唱歌,作為蒙古族最為獨特的藝術習俗,也為我國藝術史的發展提供了良好借鑒。

2、建築習俗

現在很多人在去內蒙古旅遊的時候,都能夠看到極具蒙古族風情的蒙古包。《史記》和《漢書》分別對蒙古包有所記載,在古代歷史中蒙古包又被稱作「氈帳」或「穹廬」。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就有「天似穹廬」的詩句。

但是在蒙古族史書中記載,蒙古包又可以稱為「斡魯格台格兒」,按照漢語翻譯可以得知就是沒有窗戶的房子。這種房子具有安裝方便、可拆卸等特點,一般都是由質地比較堅固的毛氈、木柵撐桿、等構成。

據歷史記載,這種特別具有蒙古族風情的房屋,早在2000年左右就已經出現,並且最先在突降、東胡等部族中流行。蒙古部落也延續了這種住房特色。作為一種冬暖夏涼、具有防風防沙功能的房子,直到現在社會在蒙古地區依然比較盛行。

3、祭火習俗

對於古代社會中的游牧民族來說,「火」在他們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對於蒙古牧民、獵戶來說,他們對「火」更具有崇拜之情。蒙古族人之所以崇拜「火」,其實與祖先崇拜有非常大的關系。

一般情況下「祭火」習俗分為年祭、月祭兩種,農歷臘月二十三也就是漢族小年,蒙古人會在長者的主持下舉行「祭火」儀式。簡單說就是將牛羊肉、酒等投入火中,他們認為這樣就可以獲得火神爺的庇佑,並且還可以人畜兩旺、五穀豐登。

「月祭」則在每個月的初一、初二舉行,祭祀儀式基本上與年祭差不多。事實上在蒙古族聚居區有很多關於火的禁忌,不能向火中潑水或人雜物,同時也不能用刀、棍在火中亂搗。筆者認為這種習俗就是比較原始的自然崇拜。

4、蒙古族婚俗

在古代社會蒙古族由於並未形成婚禮制度,所以他們的婚姻方式基本上都是「搶婚」。但是隨著時代不斷進步以及禮儀形成,蒙古人拋棄了最原始的「搶婚」習俗。而是汲取了漢族人的婚俗禮制開始實行「聘婚」。

「聘婚」其實與漢族人所說的「三書六禮」婚姻制度差不多,在公元十三世紀之後「聘婚」在蒙古族中開始流行。這其實與社會制度和發展有很大關系,因為在十三世紀之前蒙古族一直都處於奴隸制社會。

但是在十三世紀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之後,蒙古族開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大家都知道封建制雖然有其固定的缺陷,但是在婚姻禮俗方面卻做得比較完善。所以,當蒙古族人開始實行「聘婚」習俗之後,其實也預示著向文明社會邁進了一大步。

5、蒙古族服飾習俗

相信很多去過蒙古大草原的人,曾看到過身著蒙古傳統服飾的蒙古人。蒙古族作為一個有本民族文字和語言的古老民族,在其形成之後服飾文化就已經開始萌芽,並逐漸向更加具有文化素養的方向發展。

但是按照歷史學家的說法蒙古族服飾文化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新舊石器時代。但是筆者卻認為一旦服飾與文化相互融合之後,就預示著已經擁有了文化特徵。很顯然蒙古族服飾文化應該是在,東胡時期才逐漸形成並固定下來。

蒙古族服飾的主要特點就是長袍、長袖,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長袍都特別肥大。但是從顏色上來講多以紅、黃、深藍色為主,這說明蒙古族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掌握的染布技術。或是與漢族手工業者學習之後,進而形成了獨具蒙古族風俗習慣的染布技術。

一般情況下蒙古族長袍無論男女下擺均不開衩,而在穿長袍的時候腰部還會系著一條紅、綠綢緞腰帶。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將肥大的腰身固定住,這樣在穿長袍之後才更有利於日常生活。

2、蒙古族的風俗是什麼

1、交通習慣

蒙古人的傳統交通運輸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車輛兩種。役畜以馬和駱駝為主,車輛為勒勒車。

2、節日

蒙古族新年(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

成吉思汗紀念節:農歷三月十七日 。

那達慕大會:農歷七~八月 。

敖包節:農歷七月十三日。

3、祭祀習俗

(1)祭騰格里汗:祭天帝「騰格里汗」是蒙古族人要祭典之一。祭天分以傳統奶製品上供的「白祭」和以宰羊血祭的「紅祭」兩種祭法。近代東部盟旗的民間祭天活動,多在七月初七或初八進行。

(2)祭火:祭火分年祭、月祭。年祭在陰歷臘月二十三舉行,在長者的主持下將黃油、白酒、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感謝火神爺的庇佑,祈禱來年人畜兩旺、五穀豐登、吉祥如意。月祭常在每月初一、初二舉行。

此外還有很多有關火的禁忌反映蒙古人對火的崇敬,如不能向火中潑水,不能用刀、棍在火中亂搗,不能向火中吐痰等

(3)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傳下來的宗教習俗,在每年水草豐美時節舉行。即在地面開闊、風景優美的山地高處,用石頭堆一座圓形實心塔,頂端立系有經文布條或牲畜毛角的長桿。屆時,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禱告詞,男女老少膜拜祈禱,祈求風調雨順、人畜平安。

祭祀儀式結束後,常舉行賽馬、射箭、摔跤等競技活動。

4、婚俗

蒙古族有搶婚和聘婚兩種婚姻制度。搶婚是奴隸制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前,蒙古族社會多半為搶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把阿禿兒與訶額侖夫人的成親,就是搶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後,蒙古族進入封建社會,即普遍實行聘婚制。

但仍有搶婚制的殘余。在部落間的戰爭中,搶婚或掠奪婚仍屢見不鮮。

5、禁忌

(1)、日常生活禁忌:蒙古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方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

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2)、火忌:蒙古人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認為火、火神或灶神是驅妖避邪的聖潔物。所以進入蒙古包後,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臟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3)、水忌:蒙古人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忌諱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許洗女人的臟衣物,或者將不幹凈的東西投入河中。草原乾旱缺水,逐水草放牧,無水則無法生存。所以牧民習慣節約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潔,並視水為生命之源。

3、蒙古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蒙古族的民族文化介紹

導讀:蒙古族的漢子都是比較豪爽的,畢竟騎馬的漢子都很是果段,勇敢,並且極具野心。元朝的成吉思汗就是屬於蒙古族的,那麼蒙古族的傳統節日風俗是什麼呢?以下是我對蒙古族的民族文化介紹,感興趣的朋友一起去看看吧。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有白節、成吉思汗紀念節、那達慕大會、敖包節、麥德爾節、馬奶節等。蒙古族人過各種節日的時候都會穿上傳統的民族服裝,戴上各種裝飾品,或載歌載舞,或比賽騎馬、射箭、摔跤,還會製作各種美食,如手把肉、烤全羊、包餃子、烙餅,還有奶干、乳酪、奶豆腐等各種奶製品。

蒙古族年節

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而且「白」在蒙古人心目中具有「開元」之意。關於蒙古年節傳說不一。據史書記 載,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漢族歷法,因此,蒙古族白月與漢族春節正月相符。這就是蒙古族過「春節」的由來。蒙古族年節,雖然與漢族春節一致,並吸收了一些 漢族習俗,如吃五更餃子,放鞭炮等,但也有很多蒙古族傳統習俗。農牧區蒙古族在除夕之夜一般都要吃手扒肉、點篝火,以示合家團圓,辭舊迎新。初一凌晨晚輩 向長輩敬「迎新酒」,親朋間互贈哈達,恭賀新年吉祥如意。在整個白月(正月)里,在草原上常會看到穿著節日盛裝的牧民帶著酒香和歌聲,和著馬蹄或汽車摩托 車的伴奏,結伴走親訪友的熱鬧情景。

那達慕

蒙古語意為「游戲」或「娛樂」。原指蒙古族傳統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包括多種文化娛樂內容 的盛大慶典活動和物資交流活動。歷史上的那達慕不受時間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軍隊出征、凱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慶典等場合舉行。今天的那達慕,每 年在夏秋之交舉行,一般是看當年牧業的生產情況,小豐收小開,大豐收大開。活動內容除了傳統的「男子三競技」,還有文藝演出、田徑比賽和各類經濟文化展覽 以及訂貨洽談、物資交流等。

馬奶節

蒙古族傳統節日。以贊頌駿馬和喝馬奶酒為主要內容,故名。主要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和鄂爾多斯牧區。通常在農歷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 為期一兩天。為歡慶豐收,彼此祝福,除准備足夠的馬奶酒外,還以全羊席等款待賓客,並舉行賽馬、請民間歌手演唱祝詞、向老懞醫獻禮和烏蘭牧騎文藝演出或放 電影等活動。據傳,那達慕盛會即源於此。

祭敖包

蒙古族的傳統祭祀活動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各蒙古族居住地區普遍進行的祭祀活動。

「敖包」是蒙古語音譯,亦作「鄂博」、「腦包」等,漢語的意思為「高堆子」。原是指在游牧交界之處及道路上用石塊或泥土堆積起來以作標記的石堆 或土堆。正如《清會典》所記:蒙古「游牧交界之所,無山無河為志者,壘石為志,謂之敖包」。後來逐漸被視為神靈的居所,被作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於 是,原來的界標、路標就變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護神等神靈的場所。而且可以根據需要選址建造。過去內蒙各盟旗、蘇木和寺廟等都有自己公用的敖包,富 裕的人家還建有家敖包,每座敖包還有各自的名稱。

蒙古族的民族文化介紹

一、飲食

蒙古早期曾從事狩獵,主要以獵獲物為食品。從事畜牧業後,既吃獵獲物,也吃家畜的肉和奶。蒙古族傳統食品分為紅食、白食兩種: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聖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這種稱呼極富色彩感和生動性。

蒙古族的飲食大致分為奶食、肉食、糧食三種。奶食中又分為食品和飲料,食品有白酥油、黃酥油、奶皮子、奶豆腐、乳酪、奶果子等;飲料有奶茶、酸奶、奶酒等。

蒙古族比較喜歡的美食還有全羊湯、手抓羊肉、馬奶酒、奶茶、烤餅等等。

二、服飾

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於鞍馬騎乘。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蒙古族服飾主要以蒙古袍、帽子、坎肩、蒙古靴為主,加以各種佩飾以及長短坎肩。蒙古袍大多採用織錦緞、絲綢、布帛為面料。

4、蒙古族風俗是什麼?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如下:

1、飲食:分三大類:肉食、奶食、糧食。

2、居住:以蒙古包為主。

3、婚嫁:娶親一般是在結婚喜日的前一天。

4、禮儀風俗:見面總是熱情問候:「他賽音百努。」(安好);4、歲時風俗: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過大年最歡樂的。

蒙古族的居住

傳統的蒙古族牧民住房是蒙古包,「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蒙古包是一種天幕式的住所,呈圓形尖頂,通常用羊毛氈子一層或二層覆蓋,所以在古時候,蒙古包又被稱作「穹廬」、「氈包」。蒙古包分兩種。一種是牧區夏季用的,為移轉式的,一種是冬營地為半固定式的。蒙古語稱移轉包為「烏爾郭格爾」。

5、蒙古族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蒙古民族有尊老愛幼的習俗。他們的諺語中說:「尊敬德高的人、敬愛年老的人」,「對餵乳汁的母親要敬愛,對教字母的老師要尊重」,「老人的經驗教育人,太陽的光輝溫暖人」等等。這些都表現了對老人的尊重和愛戴。

祝壽是蒙古族人民為老人舉行的一個禮儀慶典。蒙古民族的祝壽禮和過本歷年都是在年紀大時才舉行的。一般在六十、七十、八十、九十時才祝壽。不過父母親在世時,兒孫輩即使到了七八十歲也不許做壽。

過本歷年的二十五、三十七、三十、四十九也不是很熱鬧,但是過了六十一歲,七十三歲、八十五歲就另當別論了。過本年的一般不祝壽。巴林蒙古族老年人過本95歲就不計年齡,也不做百歲。

祝壽和過本歷年的日期一般在正月。只要有給老人祝壽的人家,主人家的兒女們的從年底開始就准備設宴。初一就開始來迎接陸續到來祝壽的客人了。也有的人家選定一個吉日,再通知眾鄉親、朋友、親戚等。

祝壽儀式比較簡單,席間,來賓們都為老人敬酒、獻哈達和禮品。敬酒四、六、八碗的蒙古語稱「朱來」。然後叩拜主人,表示感謝主家招待。

祝壽的禮品通常有:馬、牛、綿羊或羊烏查、皮長袍、棉長袍、夾長袍、靴子、煙、荷包、錢等。禮品品類一般占「三」數。祝壽完畢,祝壽客人不能空手回,主人家要回贈煙、荷包、毛巾等。如果是孩子,就給月餅或一二元零用錢等。


家庭沿襲

早在十三世紀以前,蒙古族畜牧業生產有了相當發展,伴隨著畜牧業經濟的發展,也使建立在私有制經濟基礎上的 蒙古人家庭發展起來。

成書於十三世紀前期的《蒙古秘史》中,對蒙古族的家庭情況多有記載,如阿 豁阿死後,兄弟五人「即分馬群家貲」,孛端察爾在兄弟的幫助下俘獲扎兒兀惕部的阿當罕,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馬群、家貲、隸民、奴婢等。

6、蒙古族的特點和風俗有哪些?

蒙古族的特點和風俗有如下:

1、獻哈達,獻哈達是過去蒙古族在晉見王公貴族、向親友祝壽、會見尊貴客人時進行的一種傳統禮節。

2、敬酒,敬酒是蒙古族群眾招待賓客禮節的主要一環。

3、拜年,大年初一早晨,所有親戚到最長人家聚集,下輩人向長輩人叩拜,上輩對下輩表示祝願。

相關發展:

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

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盡管這種生存方式在現代社會被弱化,但仍然被視作蒙古族的標志。蒙古族在科學文化事業上比較發達,而且音樂、舞蹈也在藝術上居於相對顯赫的地位。

7、蒙古族有哪些風俗習慣100字

1、服飾中,長袍是蒙古族人民的傳統服飾,袍子肥大,不開叉。過去牧區的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以綢緞、棉布做衣面的;夏季一般穿布類;顏色一般愛用紅、黃、深藍色。

2、新中國成立前,蒙古族地區曾有過很多落後的婚姻習俗,如貴族一夫多妻﹑包辦婚姻﹑結婚前要由喇嘛念經或求神問卦﹑重聘禮﹑搶婚、收繼婚習俗等風俗。

新中國成立後,他們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青年男女都是自由戀愛,自主擇偶,絕大多數家長接受和同意孩子的選擇,父母前往女方家「徵得同意」只是一種必要的程序。

3、新中國成立前,蒙古族的喪葬一般有火葬﹑土葬和野葬(也稱天葬)。新中國成立後,蒙古族野葬形式消失,完全改用土葬和火葬,其喪葬方式的選擇主要取決於自己家族的習慣。

(7)蒙古族風俗文化介紹擴展資料

蒙古族的文化活動:

1、蒙古族一向有「音樂民族」﹑「詩歌民族」之稱。河套地區流傳有這樣一句話:「河套的民歌牛毛多,唱了三年,唱了一支牛耳朵。」反映了內蒙古民歌之多。蒙古民歌可分為長短調兩種體裁,蒙古民歌充分反映出蒙古族人民質朴﹑爽朗﹑熱情﹑豪放的性格,聽了使人有置身蒙古草原之感。

2、馬頭琴是蒙古人民最喜愛的民族樂器,因琴桿上端雕一個精緻的馬頭而得名。最早的馬頭琴稱為「奚琴」或「胡琴」,起源於東胡的「奚」(即庫莫奚),清末稱作「潮爾」。演奏形式多半是獨奏,或是自拉自唱。馬頭琴拉出來的聲音遼闊低沉,悠揚動聽,彷彿把人們帶進茫茫無邊的草原。

3、蒙古族舞蹈久負盛名,傳統舞蹈有馬刀舞﹑筷子﹑安代﹑馴馬手、小青馬等。通過草原馬上生活提煉而成的馬舞,造型挺拔豪邁,步伐灑脫輕盈,在一揮手、一揚鞭、一騰跳之間,都使人感到駿馬的縱越和蒙古人民剽悍﹑勇敢的性格,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8、蒙古族人民有哪些風俗習慣?

1、背弓挎箭,蒙古族的婚俗之一,解放前蒙古人娶親時,新郎要佩帶弓箭,跨駿馬啟程。到女家後,摘下弓箭,放在蒙古包的西南方。次日走時再挎上。

2、刁帽子,也稱搶帽子。通常是送親者想方設法把娶親者的帽子搶過來,挑在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馬去揀,以影響其行速。娶親者彼此掩護,而不讓送親者搶去帽子。一路上,你追我趕,互相嬉戲。

3、獻哈達,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賀。這種禮節由來已久。據《馬柯·波羅游記》中所寫,蒙古族「過年過節時都互相用金銀玉石做的禮品同白色綢布一起捧獻」。

4、遞鼻煙壺,遞鼻煙壺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個精緻象個瓷瓶樣的小壺,敬給客人嗅。

5、血祭,就是把自己喂養的牛、馬、羊宰殺了,供奉在敖包之前。這種祭法由來已久,現在各另地方還有。

9、蒙古族有什麼風俗 蒙古族的風俗有哪些

導讀: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於東亞地區的一個傳統游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羅斯等亞歐國家也有分布,鄂溫克族和土族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族的分支。那麼蒙古族有什麼風俗?蒙古族的風俗有哪些?跟著我一起來看看吧。

蒙古族有什麼風俗

1、獻哈達

哈達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一種敬意祝賀,這種禮節由來已久,去蒙古旅遊經常會受到這樣的待遇。

2、唱歌

蒙古民族的勸酒往往通過歌唱表達出來,唱歌與勸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後,大家舉杯合唱,然後大家一起乾杯,是一種蒙古傳統風俗。

3、遞鼻煙壺

遞鼻煙壺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個精緻瓷瓶樣的小壺敬給客人嗅,這就是裝著鼻煙的鼻煙壺。

蒙古族的風俗有很多,像獻哈達、唱歌、遞鼻煙壺只是其中一部分風俗,還有摔跤、射箭、那達慕等風俗。

4、禮儀風俗

蒙古民族對來客,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他賽音百努。」(安好),隨後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請客人進蒙古包,全家老少圍著客人坐下,問長問短,好似自家

5、婚禮的習俗

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娶親一般是在結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會在歡樂的氣氛中,穿上艷麗的蒙古長袍,腰扎綵帶,頭戴圓頂紅纓帽,腳蹬高筒皮靴,佩帶弓箭。伴郎、祝頌人等人,也會穿上節日盛裝。他們一同騎上馬,攜帶彩車和禮品,前往女家娶親。

6、生兒育女的習俗

蒙古族人民對於生兒育女極其重視,所生嬰兒無論男女,均在嬰兒落地後即在家門外樹立標志。如生嬰兒為男的,即用榆樹枝條削一付一尺五寸至二尺的弓矢,掛在門外。如所生嬰兒為女的,就在門外掛一個紅布條。嬰兒出生後第三天舉行洗禮儀式,備辦酒席招待親朋,以示報喜。

7、歲時風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節日要算過年,一般進入臘月十五,人們就著手作過年的准備工作。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全家人或親友聚在一起飲食娛樂送火神。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過大年最歡樂的幾天。大年三十夜幕降臨後,人們便聚集在最年長者家中,開始除夕「乃日」(宴會),全家人盡情享受「守歲」。除夕宴會上應備辦「三鍋」一鍋是奶茶鍋;二鍋是羊背鍋;三鍋是肉湯飯食鍋。宴會中最少唱三首歌。初一,開始拜年,首先要祭天。

10、蒙古族有哪些風俗

1、獻哈達

哈達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一種敬意祝賀,這種禮節由來已久,去蒙古旅遊經常會受到這樣的待遇。

2、唱歌

蒙古民族的勸酒往往通過歌唱表達出來,唱歌與勸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後,大家舉杯合唱,然後大家一起乾杯,是一種蒙古傳統風俗。

3、遞鼻煙壺

遞鼻煙壺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個精緻瓷瓶樣的小壺敬給客人嗅,這就是裝著鼻煙的鼻煙壺。

蒙古族的風俗有很多,像獻哈達、唱歌、遞鼻煙壺只是其中一部分風俗,還有摔跤、射箭、那達慕等風俗。

4,禮儀風俗

蒙古民族對來客,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他賽音百努。」(安好),隨後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請客人進蒙古包,全家老少圍著客人坐下,問長問短,好似自家

5,婚禮的習俗

舉行婚禮的前一天,男方要舉行「祝福新房儀式」,而女方要舉行「姑娘宴」。

6,生兒育女的習俗

蒙古族人民對於生兒育女極其重視,所生嬰兒無論男女,均在嬰兒落地後即在家門外樹立標志。如生嬰兒為男的,即用榆樹枝條削一付一尺五寸至二尺的弓矢,掛在門外。如所生嬰兒為女的,就在門外掛一個紅布條。嬰兒出生後第三天舉行洗禮儀式,備辦酒席招待親朋,以示報喜。

7,歲時風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節日要算過年,一般進入臘月十五,人們就著手作過年的准備工作。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全家人或親友聚在一起飲食娛樂送火神。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過大年最歡樂的幾天。大年三十夜幕降臨後,人們便聚集在最年長者家中,開始除夕「乃日」(宴會),全家人盡情享受「守歲」。除夕宴會上應備辦「三鍋」一鍋是奶茶鍋;二鍋是羊背鍋;三鍋是肉湯飯食鍋。宴會中最少唱三首歌。初一,開始拜年,首先要祭天。

(10)蒙古族風俗文化介紹擴展資料

蒙古族做客禁忌:

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生活比較傳統,因此有許多忌諱,到草原上和牧民交往尤其要注意,否則會帶來不愉快。

到蒙古包坐客,要注意不要踩牧民的門檻。還有,不要在火盆上跨過。吃飯時,不要把刀尖對著主人。坐的位置也很有講究,男的坐左邊,女的坐右邊,忌諱混雜而坐。

如果在蒙古包中住宿,客人要睡在蒙古包的西側。蒙古包的東側是留給女主人睡的地方。這點一定非常注意。當然如果有單獨的蒙古包更好。內地有些對草原上的牧民奇特習俗的傳聞屬於以訛傳訛,千萬不要當真。

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

騎馬、坐車到牧民家做客,接近蒙古包時須輕騎慢行,以免驚動畜群,行至附近須下車馬步行前往,進包之前,要把馬鞭放在門外,若帶進包內,被視為對主人的不尊重。進門後靠左邊行走,入包以後在主人的陪同下坐在主人的右邊;離包時走原路線,等送客主人回去了再上馬。

當給客人送茶或酒時,客人須欠身雙手接。禁用筷子敲打飯桌、飯碗等,認為只有討飯人才敲打碗筷。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主人請吃奶製品,客人不要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點也行。

獻哈達也是蒙古族的一項高貴禮節。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托著遞給對方,受者亦應躬身雙手接過或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掛在脖子上,並表示謝意。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