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節日風俗作文
1、安徽省過清明的習俗,寫作文急需,各位兄弟姐妹幫個忙
安徽省清明節習俗 徽州府於清明淘新泉釀酒。貴池縣清明節,婦女制米繭以祭蠶姑,祈禱蠶桑有好收成。涇縣稱清明為「插柳節」。壽春清明,家家插柳,並懸紙錢於墓樹,稱為「贐野鬼」。
按照安徽省亳州市民間習俗,清明節當天小孩子要吃用柳條插著的燒餅,以防止小孩「苦夏」,也就是入夏生病或食慾不振。
從節日上來說,清明節是祭祖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在唐朝開始盛行。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在繼承。清明節祭祖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為家祭,即在家裡設供或在祠堂太廟祭祖[2];一種為墓祭,即去墳塋墓地祭祀祖先[3]。清明節祭祀祖先主要是墓祭,這大概與清明時天氣睛和適於戶外活動有關。孔子主張:「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儒教極力倡導孝道,送終之禮尤為重視。受儒教孝道思想影響,喪葬禮儀中日益形成了葬前喪儀、五服制度、居喪守孝、祭祀亡靈等繁瑣的喪俗;再者受靈魂不死觀念的支配,古人心目中的兩個世界,即活人生存的現實社會和鬼魂活動的陰曹地府,因此,古人總是按死者生前的生活方式為其安排後事,將現實社會的一切原封不動地搬到鬼魂世界,「事死如事生」是我國傳統喪葬禮儀的基本原則之一。
2、安徽的春節習俗作文
《安徽的春節》
從臘月初八這天起,過年的氣氛就十分濃厚了。家家戶戶都開始置辦年貨,「香腸、鹹肉、咸雞……」都會提早買回來,清理後,用鹽腌制,再放在通風處風干。每從一旁走過,那肉香撲鼻而來,誘惑你流下口水,不管有多饞,也要忍住。
臘月二十三這天,是過小年。太陽剛落山,那爆竹聲就接二連三地響起,一家接一家地放。過年喜慶的氣氛也愈加濃厚。過年拉開了帷幕。
臘月二十三後臘月二十四是「送神日」,也稱「祭灶神」。傳說灶神是天上派來住在每戶人家的,年底會返天報告該家一年的善與惡,由天帝分別給予凶吉,因此大家為了讓灶神說好話,就用豐盛的祭品賄賂他,黏住他的嘴,不讓他打小報告。
臘月二十三一過,一眨眼便到了最熱鬧的除夕。除夕這天,吃年夜飯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在我們肥西這邊,一直以來都是中午吃年夜飯。很多家庭為了「搶早」,有的上午十一點不到,就開始貼春聯、放鞭炮,吃年夜飯了。年夜飯當然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餐,其中最不可少的就是一條大魚,但不可以吃完,以象徵「年年有餘」。除夕夜家家都得燈火通明,到晚上十二點後才能關上大門。而關上大門後就不能再開了,即使外面有人敲門也不行,一直到年初一早上,燒了香、燃了燭,再開門放炮。而且從大年三十晚上開始直到新年的第一天,堂屋(客廳)中點燃支紅蠟燭,中間擺上貢品,如雞、魚、肉等。在這段時間中紅蠟燭絕不許滅掉。
除了點蠟燭,在除夕深夜大家都關上了大門時,有一些好事者將平時用黃土捏成的,外面裹上金紙,與真元寶大小形狀一樣的假元寶放到各家各戶的大門檻上。年初一早上,主人們把門打開的一剎那,「元寶」骨碌碌地滾進來,該戶主人見到「元寶」心花怒放,這正應了「開門大發財,元寶滾進來」的吉兆,他們將「元寶」恭敬地放到香案上,前來拜年的人都要說上幾句吉祥話。但是這「元寶」也不是白送的,正月十五後,送「元寶」的人將挨家挨戶地討「吉利錢」。
大年初一的早上,會有很多的孩子成群結伴地去家家拜年,說些吉利話,便會得到很多糖果,所以每家每戶都要備好一些糖果。在這天不能掃地,連茶水也要倒入專備的盆中不潑出門,意思是不將財氣掃或潑出去。這天一般不勞動,因此有了「趕忙三十夜,清閑初一朝」的說法。
聽了我的介紹,你們說,安徽這里的過年習俗是不是很有趣?
3、關於安徽黃山的民俗作文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掃塵「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貼窗花和倒貼「福」字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年畫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拜年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4、安徽風俗的作文150字
安徽山河秀麗、人文薈萃、稻香魚肥、江河密集,就著名的「魚米之鄉」,那麼如此美麗的地方又有哪些民俗呢?
節日吃鱔鱉和藕
按農歷年俗,一年有三大節,除過年外就是中秋節和端午節。合肥地區人們過端午和中秋.有一種特殊的食俗,就是端午要吃鱔鱉,叫「箭桿黃鱔馬蹄鱉」;中秋要吃藕,而且是以吃包河無絲(私)藕為榮。
「箭桿黃鱔馬蹄鱉」在合肥是老幼皆知的一句熟語,它是怎樣來的呢?傳說包拯入朝為官時正過國家邊防吃緊,金人、西夏,不斷尋釁滋事。前方告急、而皇宮里卻大擺酒席,花天酒地,還要包拯從家鄉巢湖進貢鱔鱉。包拯很惱火,就從巢湖采購了一些小鱔鱉。是上一見黃鱔象箭桿,只有手指粗.不肥;鱉象馬蹄,不大。綳著臉說:「包拯.你搞什麼名堂?這么小的鱔鱉怎麼吃呢?」包拯慌忙奏說;「陛下,如今戍邊的將士要的是『弓斷足,馬匹多』,我一急,就購了『箭桿黃鱔馬蹄鱉』.我也知道這些不夠斤兩的鱔鱉不肥美.但我想奏明聖上。邊防吃緊,我們在朝的,可不能只圖吃喝.不思江山永固呀!只要聖上多想邊防,多置弓箭,多買馬匹,西夏和金人就不敢小視我們;只要邊防穩固.國泰民安,使是細鱔小鱉,皇上也會吃得鮮美可口的。」經包拯這么一說,皇上有些醒悟了。說來也怪,箭桿黃鱔馬蹄鱉.就是味道不差。從此,就拿「箭桿黃鱔馬蹄鱉」作為美味佳餚。如今合肥一些飯店還掛出「箭桿黃鱔馬蹄鱉」作為美味菜餚招徠顧客。端午節人人吃鱔鱉,有不忘遺訓,居安思危的意思。
中秋節,合肥人除吃月餅外,還要吃包河無絲(私)藕。傳說包拯晚年,仁宗封賞功臣要把半個合肥城封給包公。包公要他的後代自食其力,拒絕皇上的村賞。但仁宗一定要封賜,最後把一段護城河封給他。皇上金口玉言,再不領封,便有抗旨之罪。包公萬般無奈,只好領封,但心裡很不安。看到護城河裡的藕荷,經過再三考慮、對藕荷作了規定;河藕能吃不能賣,包拯鐵而藕無絲(私)。說也怪.別地的藕,是藕斷絲連,但包河藕無絲。從此,合肥地區便留下一句歇後語「包河藕——無絲(私)」。包拯後人恪守包公這一遺訓,並在中秋這夭品嘗包河藕,加冰糖,以示「冰心無私」。包河裡的藕,也只是送給鄉鄰吃,從不賣錢。這一美德,人們競相效法.遂成風俗。
5、關於安徽習俗的作文怎麼寫
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最為盛大的節日,因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所以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春節習俗.我們安徽地區的春節習俗大致如下:
從臘月初八開始准備到正月十五結束,「春節」延續達一月之久.
臘八早晨要喝「臘八粥」.這種粥一般用糯米、大米煮成,裡面還要放上紅棗、栗子、綠豆、花生仁等.有的人家全天吃粥,早餐甜粥,午餐鹹粥,晚餐淡粥.寺廟的僧人都講究吃「臘八粥」.
常言道「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一般人家從這天開始就著手辦年了.磨年面,殺豬宰羊,做新衣服,采購各種年貨.
臘月二十三,是「祭灶」和掃除的日子.相傳「老灶爺」是一家之主,他每年上天述職,「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官祭三,民祭四」,一般人家常在臘月二十四日祭祀,以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在這一天還要「去塵穢,凈庭戶」.把大小傢具抬到院子里刷洗干凈,室內要掃屋頂,擦門窗,打掃得窗明幾凈,迎接春節的到來.
祭灶後,家家都大忙起來.蒸饃,炸丸子,炸麻葉,炸饊子,做菜等,准備各種過年的東西,各家都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盡力操辦.
臘
月三十日(小月是二十九日,如今年)是「除夕」.這一天全家團聚,除舊迎新,還要到墳地里祭祖.春聯也在這一天貼.舊社會欠債的人家多,他們認為貼上春
聯,有了門神把門,討債的人就不敢來.中午合家要吃團圓飯,晚上要「安神」,在神主和祖先牌位前面擺供,燒香、點蠟,表示敬意.晚輩要給長輩「辭歲」,長
輩給孩子們壓歲錢,天倫之樂融融.主婦此時都忙著包餃子,把包好的餃子放在鍋拍上,人再少也要包上三拍子,意思是「連中三元」,也有包四拍子、五拍子的,
意思是「四季如意」「五子登科」.
除夕之夜,鞭炮齊鳴,此起彼伏,通宵達旦.人們睡得很晚,有的徹夜不眠,這叫「守歲」.
正月初一最為隆重.人們天不亮就起床了,身著新衣,向神主、祖先牌位、長輩拜年.五更時分下扁食(餃子),也有深更半夜下的,同村人家有的爭著早起,說是搶財.有些人家在某一個餃子中包上銅錢(或硬幣),誰吃著這個帶錢的餃子,誰就最「有福」.
春節時,拜年最熱鬧.吃過扁食,「近門」的成年男子要集結一起去祖先墳地上墳.天亮後,晚輩要到長輩家拜年,有近親關系的要下跪磕頭,長輩拿花生、麻葉、糖等給晚輩吃.
從
初二起,就要去親戚家拜年了.這種拜年十分講究.要先到最親的親戚家去,如姥姥家、岳父家,然後再按親疏情況一家一家地拜.拜者要帶禮物,受拜者要設宴款
待.拜年都要在上午,下午不興拜年,對居喪人家也不拜年.有時受拜者還要根據情況進行象徵性的「回拜年」,拜年一般在正月十五以前結束.
6、安徽人三年級春節的習俗小作文120字十篇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讓它化凶為吉。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慣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7、安徽春節習俗作文400字(六年級)
我們的祖國有許多的傳統節日,有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但是我最喜歡春節,因為春節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還可以得到壓歲錢,男孩子還可以放鞭炮呢!
春節是我國人民最重視的節日。關於春節的來歷是這樣的: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這天,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裡的人們都要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後來有一位老人,告訴大家。「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在我們的家鄉,人們在除夕前好幾天,就開始准備過年了。人們會買鞭炮、買春聯、准備年貨、買新衣服,人們還要徹底打掃衛生。除夕之夜,我們還要吃餃子,每年包餃子的時候,媽媽會在一些餃子里包上硬幣,誰吃到了有硬幣的餃子,就代表著誰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的。吃完餃子後,我們都會守在電視機前看《春節聯歡晚會》。
到了春節那天,我很高興,因為我可以穿新衣服,而且還可以收到很多壓歲錢,另外我發現別人也都很精神,也很高興,到處都充滿了歡樂的笑聲!
8、安徽春節民風民俗
安徽春節民風民俗:
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最為盛大的節日,因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所以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春節習俗。我們亳州地區的春節習俗大致如下:
從臘月初八開始准備到正月十五結束,「春節」延續達一月之久。
臘八早晨要喝「臘八粥」。這種粥一般用糯米、大米煮成,裡面還要放上紅棗、栗子、綠豆、花生仁等。有的人家全天吃粥,早餐甜粥,午餐鹹粥,晚餐淡粥。寺廟的僧人都講究吃「臘八粥」。
常言道「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一般人家從這天開始就著手辦年了。磨年面,殺豬宰羊,做新衣服,采購各種年貨。
臘月二十三,是「祭灶」和掃除的日子。相傳「老灶爺」是一家之主,他每年上天述職,「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官祭三,民祭四」,一般人家常在臘月二十四日祭祀,以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在這一天還要「去塵穢,凈庭戶」。把大小傢具抬到院子里刷洗干凈,室內要掃屋頂,擦門窗,打掃得窗明幾凈,迎接春節的到來。
祭灶後,家家都大忙起來。蒸饃,炸丸子,炸麻葉,炸饊子,做菜等,准備各種過年的東西,各家都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盡力操辦。
臘月三十日(小月是二十九日,如今年)是「除夕」。這一天全家團聚,除舊迎新,還要到墳地里祭祖。春聯也在這一天貼。舊社會欠債的人家多,他們認為貼上春聯,有了門神把門,討債的人就不敢來。中午合家要吃團圓飯,晚上要「安神」,在神主和祖先牌位前面擺供,燒香、點蠟,表示敬意。晚輩要給長輩「辭歲」,長輩給孩子們壓歲錢,天倫之樂融融。主婦此時都忙著包餃子,把包好的餃子放在鍋拍上,人再少也要包上三拍子,意思是「連中三元」,也有包四拍子、五拍子的,意思是「四季如意」「五子登科」。
除夕之夜,鞭炮齊鳴,此起彼伏,通宵達旦。人們睡得很晚,有的徹夜不眠,這叫「守歲」。
正月初一最為隆重。人們天不亮就起床了,身著新衣,向神主、祖先牌位、長輩拜年。五更時分下扁食(餃子),也有深更半夜下的,同村人家有的爭著早起,說是搶財。有些人家在某一個餃子中包上銅錢(或硬幣),誰吃著這個帶錢的餃子,誰就最「有福」。
春節時,拜年最熱鬧。吃過扁食,「近門」的成年男子要集結一起去祖先墳地上墳。天亮後,晚輩要到長輩家拜年,有近親關系的要下跪磕頭,長輩拿花生、麻葉、糖等給晚輩吃。
從初二起,就要去親戚家拜年了。這種拜年十分講究。要先到最親的親戚家去,如姥姥家、岳父家,然後再按親疏情況一家一家地拜。拜者要帶禮物,受拜者要設宴款待。拜年都要在上午,下午不興拜年,對居喪人家也不拜年。有時受拜者還要根據情況進行象徵性的「回拜年」,拜年一般在正月十五以前結束。
正月初五叫「破五」,俗稱「小年」。早餐也吃扁食,但這次吃的扁食必須當天包,這叫「捏破」,意思是破除不利之事。
正月十五日是元宵節,也是燈節。在鄉村,各家孩子都要打燈籠,說是「十五不亮燈,揚場沒有風」。大人也要打燈籠照照自家的各處牆根,說是以後能防止蠍子、蜈蚣等蜇咬。這天晚上,各家都要放煙花,說是能「刺」去晦氣。
在春節期間,亳州地區還有一些「忌諱」,年前蒸饃、炸丸子時小孩不能在廚房裡,以免亂說話;不過初五不能使剪刀等等。這些「忌諱」如今有的還存在,有的已無影無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