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東風俗
1、隴南民俗文化
1、隴南乞巧節。
農歷七月初七,中國傳統的「七夕節」,中國民間素有「乞巧」傳統,「中國乞巧文化之鄉」甘肅隴南於7月27日至8月2日(農歷七月初一至初七)舉辦第六屆中國(隴南)乞巧女兒節,為相傳牛郎織女相會的「中國情人節」注入新的文化內涵。
2、文縣儺舞
在傳統的華夏文明中,"儺"是歷史久遠並廣泛流行於漢民族中的具有強烈宗教和藝術色彩的社會文化現象,它起源於漢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巫術意識。
3、武都高山戲
高山戲又稱高山劇,是流傳於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山區的地方戲曲劇種。演出場地以地方民間打麥場、農家園、廟會戲台、社火戲台為主。高山戲的唱腔和表演兼有秦劇和川劇的特點,適合表演各種人物性格和思想情感。
4、隴南影子腔
影子腔又稱燈凋、皮影戲、梅花腔,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戲曲劇種。來源於甘肅西和、禮縣一帶,最早出現於清朝康熙末年。它在原民間皮影戲、木偶戲腔調的基礎上,吸收了當地民間小曲、鼓樂、說唱等形式。
5、文縣玉壘花燈戲
玉壘花燈戲是甘肅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最初在正月十五日演出,台前台後掛滿花燈而得名。又因它最早出現在隴南市文縣玉壘鄉一帶,又稱為「玉壘花燈」。
2、你所不知道的甘肅風俗文化
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民俗文化始終占據著一個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國地大物博,每個地區的生活習慣、飲食、服飾、節慶、信仰等都會有所不同。甘肅是個歷史悠久的省份,自古以來,人們特殊的風俗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 甘肅文化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一、甘肅歲時習俗
除夕
俗稱「年關」,臘刀三十(有的年份是二十九),是農歷一年最後一天。是日午後,家家戶戶打掃庭院,整理室內外環境,接著貼春聯、門神、半簾子,掛黃錢,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表示除舊。晚上,家家吃青粉燴菜,叫「裝倉」,表示全家團聚,人壽年豐。全家老幼飽食後,還要剩廠一些,意在「生活富裕,年年有餘」。是夜,全家人徹底不眠,叫「熬年」或「守歲」。小輩給長輩磕頭辭歲,長輩要給小輩發「福錢」,也叫「壓歲錢」。
清明節
清明是農歷時令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日掃墓祭祖,謂之「春祭」。武威城鄉習俗,凡有墳瑩者,須於清明前一、二天到墳上供祭品、燒紙錢、添土;無墳莖的在清明前一日夜間,到郊外或於自家門前、街道巷口燒紙錢。禁忌在清明節當日上墳、燒紙。傳說當日燒的紙錢就成鐵錢,死者不能用。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也稱端陽節。是日清晨,家家戶戶門頭插柳枝,有為屈原招魂和避瘟疫之意。小孩手腕系五色棉線或絲線繩,身佩香囊荷包,並在口、鼻、耳邊塗抹雄黃酒,相傳這樣可以避五毒(即蛇、蠍、壁虎、蟾蜍、蜈蚣)。武威有「五月端午穿出來」的說法,男女青少年身著時興的夏裝,盡情遊玩。青年婦女講究綉香草荷包,綴上流蘇,贈送親友。
舊時,未出嫁的姑娘將荷包帶在衣襟或系在發辮上,誘人摘取,如不被人摘去,便會自慚貌丑。是日,家家吃粽子或油餅子卷糕,親友間相互饋送。下午,城鄉居民成群結伴,游覽寺廟,舊時游海子,現在海水乾涸,廟宇也毀於地震,改游文廟、古鍾樓、雷台、海藏公園、西郊公園等。小孩到野外攀樹折枝,編制柳帽,以預防暑氣。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是日城鄉居民家家蒸月餅,以示全家團圓。武威人的月餅是發面蒸的,如倒覆的臉盆大,種類繁多,有分層月餅、擰絲月餅、對瓣月餅、桂香俱全,食之爽口。有「八月十五端出來」的俗語,意思是八月已經秋收,食物豐盛。親友之間,互贈月餅,有攀比之意。
八月十五晚上,蛟潔的朗月冉冉升起,家家在院內,擺設香案,供上月餅及瓜果等祭品,點蠟燃香,全家圍坐賞月。少許,由主婦切開月餅和西瓜;全家食瓜果、月餅,談笑風生,頗有情趣。相傳祭月神供的西瓜,須剜成鋸齒形的兩個瓣,如家中有孕婦,可數瓜牙數預測男女,奇數生男,偶數生女。
二、金鎖、銀鎖、拴鎖鎖
張掖民間在過去有拴鎖鎖的習俗。「拴鎖鎖」是給孩子「過滿月」,請干大(即拜乾爹),或給小夥子、姑娘訂婚時舉行的一種儀式。 孩子呱呱墜地的第29天,須要「過滿月」。這天凡是來過滿月的親戚鄰里,一進屋門,首先要給孩子拴個「長命富貴」的鎖,以示祝福。
待「寶貝蛋」能跑會跳後,父母又要請三個不同姓氏、品行端正的人給孩子當干大(即乾爹),說是能鎮邪驅惡、逞凶化吉。父母給孩子尋好「干大」後,擇一良日,備好酒席,親自登門請「干大」們屆時光臨。這一天吃飯之前,三個「干大」須將各自揣在懷里的「鎖鎖」掏將出來,一一掛於干兒脖上。
娃娃長大後,說下了媳婦,完婚前須先訂婚,訂婚又要掛鎖鎖。這天姑娘羞羞答答地在親戚的陪伴下,早早來到小夥子家,萬事就緒,賓主款款落席,一張大紅的八仙桌上,雙方的長輩笑呵呵地給孩子和姑娘互掛鎖鎖,鎖鎖一掛,這小夥子和姑娘就算被拴住在了一起,兩家正式成為親家。 不論是過滿月,請干大,還是訂婚所用鎖鎖,都是同樣的東西,舊時,有錢人家專請銀匠定製金鎖或者銀鎖,窮家不是銅鎖,就是串一串銅錢頂替。
三、隴東皮影
隴東皮影又叫燈影子、牛皮娃娃,它是舞台演出的用具,同時也是一種民間工藝品。舊時,隴東皮影戲是以食用的清油(植物油)為燃料的燈光照射牛皮做成的人物剪影為傀儡的一種民間影子戲。白天有太陽的時候也可演出,稱為熱影子戲。
皮影戲起源很早,按隴東的民間傳說,秦始皇的兒子胡亥生下來的時候,整天啼哭不止,但有一天,他看到窗子上照射的人影表演便不再哭了,但人影一離開窗子,他又啼哭起來。於是秦始皇命人雕刻出表演人的形狀,不斷地表演下去,胡亥不哭了,影戲也由此出現了。
北宋時,影戲演出已較為普遍。 《都城紀勝》說:「凡影戲乃京師人初以素紙雕鏃,後用彩色裝皮為」。宋仁宗慶歷年間,范仲淹鎮守慶陽,當時藝人以演皮影戲犒勞將士。清末甘肅大將董福祥曾把環縣皮影戲班帶到京城為慈禧慶賀壽誕。
四、康寧塞外農家風情
康寧村隸屬於張掖市小滿鄉,全村地勢比較平坦,由南向北逐漸延伸,水源充足,屬於大滿灌區,耕地肥沃,主產小麥、玉米、少量糜谷、洋芋、豆類,經濟作物有胡麻、蘋果、葵花等。
康寧村由於歷年來重視大力發展庭院經濟,種植梨樹,使得全村人均年收入一直處在全區各鄉村之冠,是個名符其實的「小康村」。張掖1992——1993年兩屆梨花節都在這個村舉行,白花的梨花一望無際,令遊客贊嘆不已,流連忘返。
3、甘肅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甘肅歲時習俗
1、臘八
農歷十二月初八的「臘八節」。武威習俗是日五更煮五色豆粥,全家食用臘八粥。臘八日夜晚,也有壘火堆放麥草火的習俗。
2、除夕
俗稱「年關」,臘刀三十(有的年份是二十九),是農歷一年最後一天。是日午後,家家戶戶打掃庭院,整理室內外環境,接著貼春聯、門神、半簾子,掛黃錢,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表示除舊。晚上,家家吃青粉燴菜,叫「裝倉」,表示全家團聚,人壽年豐。全家老幼飽食後,還要剩廠一些,意在「生活富裕,年年有餘」。是夜,全家人徹底不眠,叫「熬年」或「守歲」。小輩給長輩磕頭辭歲,長輩要給小輩發「福錢」,也叫「壓歲錢」。
3、上元節
正月十五為上元節,亦稱元宵節(又稱燈會)。據乾隆十四牛張紹美編的《五涼考治六德集全志?武威縣志》載:「元宵,四市豎坊,懸燈,雜扮花鼓.高蹺.演百戲。」舊時,金塔寺等地有黃河燈會,情景亦十分壯觀。建國後,歷年元宵節的燈會勝似往昔。
節日之前,企事業職工,紛紛結扎彩門,懸掛花燈。有花卉燈、動物燈、八仙過海燈、西遊記故事燈,爭奇斗艷,氣象萬千。有愛好者在燈內裝置微型電動機,勝似走馬燈。最引人注目的是騰雲駕霧的金龍燈,足有lo多米長。是夜,城內和城郊居民,蜂擁而至,萬頭攢動,人流如潮。武威習俗,觀燈時必從龍燈下鑽過,祈求合家平安,萬字如意。又說龍是吉祥物,鑽了龍燈,就會人丁興旺。
農村燈會別有情趣,彩燈古樸典雅,鄉土氣息濃郁。有用玉米芯製做的火炬燈,也有用山葯蛋、蘿卜頭製做的彩燈。牆頭上、馬棚下,處處有燈,燈光通明。據史籍記載:武威燈會之盛況,自唐已有,並聞名於長安。故有唐玄宗與道士葉法善夜遊涼州燈會流連忘返的傳說。 武威元宵燈會,不論新俗、舊俗,都要舉辦3天,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
4、二月二
格有「二月二龍抬頭」之說。據舊志載:是日城鄉居民以牲醴祀土祈豐年,各家炒豆類和麻籽食之,意示殺蚤滅蟲。如今祀土祈年活動已不存在,鄉間仍有炒麥豆之俗。
5、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武威習俗,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把祖先。有的人家在門前或街道巷口焚燒紙錢。舊社會在這天,城內有人把城隍廟寢宮的木架城隍爺抬到暑三日,這叫「城蝗出行」。人們在行宮過廟會,搭台演戲。當時行宮設在現東角,地名叫賀家園子。
6、冬至節
二十四節氣之一。冬至是「交九」的開始,從這天起,白天漸長,夜間漸短各家要吃冬至飯。有的人家吃肉湯面條;有的人家用肉丁、面丁、豆腐、粉條做飯;也有人家吃「杏皮壇韃子」,也叫「擻耳子」;也有吃羊肉香頭飯或臊子面的民間有壘火堆,放麥草火的習俗。
7、臘月二十三
農歷臘月二十三送灶神。民間有「臘月二十三,灶爺上了天」的歌謠。是日晚上約八點左右,戶戶提前備灶書(用黃表紙書寫全家人的姓名、生年月日)、灶糖(麥牙糖和豆糖之類)、灶干糧(烙餅)、灶馬(黃表紙上印有備鞍的馬),並備一碟碎麥草,拌幾粒豆,子均供於灶神牌位之前焚燒,意示送灶爺上天庭。
民間傳說灶爺為一家之主,臘月二十三上天匯報,臘月三十日晚回府,祭灶是祈求灶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過了臘月二十三,已接近春節,家家戶戶購置年貨,製作食品菜餚,拆洗衣服,打掃房屋,准備過大年。
4、隴東習俗,人死之後必須把用過的枕頭內裝物倒在什字路口是什麼意思?
這個全國各地都有這個習俗,認識以後把它用過的東西都燒掉,把枕頭到了十字路口燒掉。
5、甘肅過年風俗有哪些?
甘肅過年風俗有:
1、迎喜神
正月初一是四時之始,一切講究早。在天水,各家各戶要早早到附近的廟里燒頭香;過去沒自來水時,要早早到泉里擔回一擔水;早飯要吃早,吃完早飯,要早早地去迎喜神。
2、烤制年饃饃
趕制過年食用的饃饃對金昌人來說是大事情,重要的是要在烤饃饃的三天前發酵麵粉,和面,備好各種鍋盆面板等使用的物件。袖子高高的擼著,屋裡屋外,案前鍋旁,人們在灶口炕台忙的不亦樂乎。
3、耍社火
新年舞社火是甘肅各地春節期間的一項重要活動,同時也是一種載歌載舞,題材多樣,種類繁多的綜合表演藝術,大多在農歷正月進行表演。
在民間社火表演中,以歷史上的豪傑英雄,善男信女及民間傳說中的各種人物為角色。而且為了塑造人物形象,表演社火藝人在化妝時,會根據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運用各種色彩,彩繪出各種臉譜,從而逐漸形成別具一格的臉譜藝術。
在社火表演中獨具特色的有蘭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攻鼓舞,張掖的頂碗舞,隴東的秧歌和天水的扇舞,臘花等。
4、黃河燈會
在甘肅一些地方流行黃河燈會,這種燈會,取黃河九曲十八彎之意,形成一種陣排天地,勢擺黃河的玄妙。
一般而言,先選擇一大片空地,在其中豎立一根大桿上面懸掛旗幡,相當於燈陣的中心,然後圍繞大桿,燈陣布設365根燈,取九宮八卦之勢,然後按照一定規律,將燈桿連起來。
目前,張掖甘州區鹼灘鎮古城村「九曲黃河燈陣」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認定「中國規模最大的燈陣」。每年元宵節前後,燈陣布展迎客,供當地群眾、遊客祈福祈願。
5、打鞦韆
正月打鞦韆,進入農歷正月,臨夏的大樹間,一架架鞦韆架起,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打鞦韆游戲。
打鞦韆有兩種基本姿勢,一是自己坐在橫板上,由別人在後面送,悠悠晃晃,飛得不太高,這種姿勢適合於年幼兒童;二是站立在橫板上,自己用力,使鞦韆快速飛升,這種姿勢最受大人青睞。
6、甘肅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
甘肅的端午節習俗: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6)隴東風俗擴展資料: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
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其中以湖北秭歸縣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和湖南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的「蘇州端午習俗」最具特色和代表性。
因此,2009年端午節將三省四地習俗「打包」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成功,成為唯一入選的節日類項目。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端午習俗
人民網-全國各地端午節的習俗
7、隴東風俗有那些民俗傳統
在隴東的民俗文化中,少男少女們常常能藉助花燈這一活動以燈喻人、明挑暗逗,「看了花燈結了親,紅火了咱二人」,這種民俗文化藉以表達雙方的愛之意,這種活動本身客觀上為年輕人提供了自由戀愛的機會。
勤儉持家,更是隴東人的又一特色,這包含隴東人勤勞、節儉、持家的家庭倫理精神。隴東人在這方面十分推崇古訓「男女猶尚循古制,儉而不奢,亦尚有豳風之遺意存鄢」 (《重修靈台縣志》)在節儉方面,隴東人「喪葬、壽辰,以盤大蒸餅十枚為儀,尤見敦厚之俗。」(《鎮原縣志》);「靈俗本朴,近來居城市者稍向浮華,居鄉村者猶尚節儉,足見風俗之本醇焉。」(《重修靈台縣志》)吃不窮,穿不窮,計劃不到一世窮;要與人家比種田,不與人家比過年;家有萬石糧,說話比人強……隴東人這種質朴觀念透視著治家之道。在隴東鄉間,「耕讀傳家」「勤為貴」「勤為本」等一類門匾是隨處可見,這些都作為隴東人民的一種風尚,映射著「勤儉持家」的光芒。民俗文化中,民謠可謂最直接地表達著勞動人民的呼聲。隴東人十分重視和提倡節儉,勤勞似乎是他們最本質的東西,也是衡量人們德行的客觀標准。
8、慶陽都有哪些習俗
慶陽的習俗有很多,比如:臘八吃臘八粥,臘月二十三小年,八月十五吃月餅,還有小孩提燈籠,春節必須拜年等,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