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舟風俗介紹
1、賽龍舟的風俗及文化內涵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賽龍舟的風俗-賽龍舟的文化內涵
賽龍舟的文化內涵
賽龍舟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了一項講求團體合作的體育運動,在2010年亞運會更是被列入比賽項目中,但在古人的心中,賽龍舟並不是單純的體育項目,更是古人對於美好生活的希冀。
「龍舟競渡」是在戰國時代就已有的習俗。戰國時期,人們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此時的龍舟競渡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在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了不同的寓意。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准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閩、台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賽龍舟前會舉行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一般都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賽龍舟的風俗
五月初五,端午節,如果你恰好在端午出行,不妨去看看各地不同的龍舟賽風俗。除了福州市區,國內還有很有地方的龍舟賽保留著有趣的風俗呢。
泉州:奇特的陸上游龍舟風俗。
地點:惠安縣崇武古城。
泉州端午節賽龍舟的活動與閩南其他地方差不多,惟獨惠安縣崇武古城的習俗較為特殊。
早年崇武在端午節也有賽龍舟,但與外地有所不同的是,當地人主要是在台風季節即將到來之前在海上舉行祝神驅魔活動。相傳,某一年在賽龍舟中出了事故,人們就決定不再在海上賽龍舟,而改在陸上游龍舟。
現在,當地人的端午節不僅有賽龍舟活動,還有陸上游龍舟活動,十分熱鬧。據說,按當地傳統習俗,游龍舟時人們還要唱《阿螺歌》,其歌詞大意是請求神靈消災滅禍。
貴州:苗族龍船節。
地點:凱里市清水江。
農歷五月,漢族的端午節有龍舟競渡的習俗。居住在貴州凱里市的苗族也有在農歷五月過龍船節競渡龍舟的風俗。漢族的端午節在農歷五月初五,而苗族的龍船節卻在農歷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共四天。龍船節苗語叫「咋瓮」(意即劃龍船),又名「婁瓮」(意即吃龍肉)。
龍船節一般在清水江上舉行,清水江穿過凱里又名龍頭江,每年農歷五月,居住於此的苗族人民都要在這里歡度龍船節。
苗族的龍船用杉木製成,分母船和兩側子船三部分,母船的船中心前後共六艙,中四艙裝載著龍船節期間親友饋贈的豬、苗族的龍船用杉木製成,分母船和兩側子船三部分,母船的船中心前後共六艙,中四艙裝載著龍船節期間親友饋贈的豬、羊、鵝和競渡水手食品,兩側子船則為水手劃槳之地。苗族劃龍船是站立著劃槳的',不同於漢族的坐著劃槳。
龍舟競渡時,每船水手有三四十名,由地位最高的人當船上的鼓手,全船水手都要聽鼓手的指揮,按鼓聲節奏揮槳競渡。還要有一個小男孩穿上女裝,頭戴苗家女銀飾敲鑼。再選出一個最懂水性的掌舵當艄公,氣力好的壯漢站在船頭撐篙。此外,還要有人負責在開賽時、離寨時、歸寨時在船上放土大炮等等,風俗奇特。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習俗,也是漢族在端午節最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很流行,在北方也有劃旱龍舟的習慣。關於其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會末期。
說起賽龍舟的起源,起源最廣的就紀念屈原說和沅陵盤瓠招魂說。
紀念屈原說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其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他在流放了,寫下憂國憂民的《離騷》和《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了楚國京都,屈原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2、賽龍舟的由來和寓意是什麼?
一、端午節賽龍舟的由來
關於賽龍舟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戰國時代。賽龍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及英國等,是2010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龍舟競渡」是在戰國時代就已有的習俗。戰國時期,人們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此時的龍舟競渡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在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了不同的寓意。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准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閩、台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賽龍舟前會舉行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一般都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早在屈原之前,沅陵就有了龍舟。沅陵龍舟發源於遠古,祭祀的對象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盤瓠。盤瓠曾落戶沅陵半溪石穴,生六兒六女,兒女互婚配,繁衍成苗、瑤、侗、土、畲、黎六個民族。盤瓠死後,六族人宴巫請神,為其招魂。因沅陵山多水密,巫師不知他魂落何處,就讓各族打造一隻龍舟,逐溪逐河尋找呼喊,以至演變成後來的劃船招魂的祭巫活動。沅陵龍舟起源5千年前,比紀念屈原的說法要早3千多年。
二、端午節賽龍舟的寓意
在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了不同的寓意。
賽龍舟前會舉行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一般都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3、賽龍舟習俗
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賽龍舟的風俗
龍舟比賽開賽前或是龍舟下水時大多會舉行一場別具特色的點睛儀式。龍舟點睛來源於“畫龍點睛”一說,寓意平安吉祥。
每年五月初一就是龍舟下水的日子。
2011年5月23日,賽龍舟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端午節賽龍舟的由來簡介
端午節賽龍舟的由來簡介
端午節是我國很重要的一個節日,各地有各種各樣的習俗。在眾多習俗中,最重要的就是劃龍舟習俗了。那麼,端午節賽龍舟的由來是怎麼樣的呢?下面我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
端午節賽龍舟的由來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在湖北、湖南、貴州、四川一帶,端午節又分為大端午與小端午。小端午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大端午為每年農歷五月十五日。
龍舟,與普通船隻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橈手人數不一。如廣州黃埔、郊區一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100人,橈手約80人。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市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龍船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扎、紗扎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
端午節賽龍舟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准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閩、台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而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布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唐劉禹錫《競渡曲》自註:“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雲:‘何在’,斯沼屈之義。”可見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區,是以端午節賽龍舟紀念曹娥。《後漢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說她下江尋找父屍。浙江地區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錄》中記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於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並於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
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端午賽龍舟的寓意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拓展閱讀
端午節賽龍舟的作文
賽龍舟,是家鄉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去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初五劃龍舟以紀念。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這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的第二天,天氣很悶熱。爸爸帶著我和妹妹來到我外公的田野,我迫不及待地跑到河邊,擠進人群,坐在外公旁邊。只見四周人山人海,彩旗飄揚,熱鬧極了。比賽就要開始了。參賽的有白隊、黑隊、黃隊、紅隊。四隻船各自的起點上准備比賽。過了一會兒,比賽正式開始了,看!隨著槍一響,龍舟猶如離弦的箭一樣的飛向遠方。“加油,加油!”兩岸的吶喊聲此伏彼起,連綿不斷。龍舟上的鼓手坐在龍頭有節奏的鼓打著,運動員使盡全力,拚命的劃著。龍舟的身後留下了一道道波紋,原來平靜的水面跳起了芭蕾舞。最後,黑隊第一名,白隊第二名,紅隊第三名,黃隊最後。我想;黃隊輸是因為他們不團結,有的剛抬漿,有的人的漿已下水,這是他們輸的原因。
通過這次激烈的賽龍舟,是我懂了“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要學習賽龍舟的精神;奮勇拼搏,積極向上,齊心協力。
;5、賽龍舟簡介
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其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他在流放了的情況下,寫下憂國憂民的《離騷》和《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了楚國京都,屈原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2011年5月23日,賽龍舟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龍舟風俗介紹擴展資料
漢族的賽龍舟多在每年「端午節」舉行,船長一般為20—30米,每艘船上約30名水手。苗族是在每年5月24日至27日的「龍船節」舉行,船長約20米,寬1米,由三根直而粗的杉樹挖成槽形,捆綁而成,中間是母船,兩邊為子船,每艘船上有38名水手,有一長者任鼓頭,一名男扮女裝的小孩任鼓手。比賽時,炮聲響處,各水手即按鑼鼓節拍劃槳前進。
傣族的賽龍舟在每年傣歷6、7月(清明節後十日左右)「潑水節」舉行,每船有600名水手,4名舵手和4名引道手。比賽時,由一人敲鑼指揮,水手按鑼聲節奏劃槳前進。也有女子參與此項活動。
苗族的賽龍舟在每年5月24日至27日的「龍船節」舉行,以慶祝賽龍舟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船長約20米,寬1米,由三根直而粗的杉樹挖成槽形,捆綁而成,每艘船上有38名水手,由一長者任鼓頭,一名小孩任鼓手。比賽時,炮聲響處,各水手即按鑼鼓節拍劃槳前進。
6、賽龍舟這個傳統節日有什麼習俗?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7、龍舟節是幾月幾日?要幹些什麼事?
龍舟節一般指端午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農歷五月初五。
這一天要做的事有: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2、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3、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4、懸艾葉菖蒲: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7)龍舟風俗介紹擴展資料: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
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8、劃龍舟是哪裡的風俗
劃龍舟起源於江浙地區,又稱扒龍舟,是多人集體扒槳競賽,是漢族傳統節日端午節的主要習俗,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逝世,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習俗,也是漢族龍圖騰文化的代表之一。
賽龍舟是端午節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每年各地各種形式的賽龍舟活動為這個傳統節日增添了許多色彩。除了比賽之外,關於賽龍舟主要還有以下一些傳統習俗:
一,祭龍首
每年五月初一就是龍舟下水的日子。一大早,人們就敲鑼打鼓,鳴放鞭炮、焚香,以祈求取得好成績,更願風調雨順,政通人和。每條龍舟都要經過這樣的祭祀儀式後,把龍首安到龍舟上,才算龍舟正式下水。
二,龍舟點睛
一點天庭,吉星高照,鴻運當頭;二點鼻子,和諧幸福,萬家平安;三點口利,笑口常開,大吉大利;四點龍角,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點眼睛,願龍舟為我們帶來健康、吉祥、如意。
在全國各地,龍舟比賽開賽前或是龍舟下水時大多會舉行一場別具特色的點睛儀式。龍舟點睛來源於「畫龍點睛」一說,寓意平安吉祥。
9、賽龍舟這個傳統節日有什麼的習俗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10、端午節賽龍舟習俗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岩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並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