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唐朝的風俗

唐朝的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8-28 00:10:59

1、唐朝春節習俗

唐朝,圍繞著春節這幾天,出現了一系列饒有風趣的活動。
更換桃符、門神
據漢人應勁《風俗通義·祀典》引《黃帝書》稱:上古之時,有神仙兄弟二人,一名神荼,一名郁壘,居於風景秀麗的度朔山下,他們把禍害人間的惡鬼都用葦索捆起來,讓老虎吃掉。這個傳說在當時廣泛流行於民間。蔡琶《獨斷))也說,海中有度朔之山,上有桃木,枝葉茂盛,盤根錯節,樹冠盤曲覆蓋達三千餘里,在樹枝東北有鬼門,是世間萬鬼出入的必經之門戶,神荼、郁壘居其門,見到害人之鬼,就用葦索捆縛,令虎吃掉。因此漢代人每到除夕,為防止惡鬼進家,便削桃木梗製成神荼、郁壘兩人形象,立於門上。同時在門上懸掛葦索,供神荼、郁壘兩個門神作縛鬼喂虎之用,稱之為「懸葦」,於是便產生了中國門神的雛形。
這一習俗流傳至魏晉南北朝以後,時人認為刻木為人形太麻煩,於是削成一塊桃木板寫上神荼、郁壘兩人的名字,把這塊桃木板掛在門上,稱之為「仙本」或「桃符」。宋人王安石《元旦》詩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里的「新桃」和「舊符」,都是指辟鬼祛邪的「桃符」。
門神每年一換,由於門神風俗的影響,加之文化發展,印刷業興起,唐末宋初之時,又出現了年畫與春聯的新風俗。
舉行驅鬼除瘟疫的儀式—逐儺
「逐儺」亦稱「驅儺」,它起源於原始的巫舞。從西周到春秋戰國,在民間一直盛行不衰。在漢代,儺舞不僅廣泛流行於民間,而月。傳入宮廷,成為一種規模盛大、儀式隆重的驅鬼逐疫的儀式。
到了唐朝,除夕時的灘舞儀式已發展成為灘戲。這是一種「以歌為職,娛神又娛人」的歌舞,朝野都喜聞樂見。《新唐書·禮樂志》及《樂府雜錄》都有記載。唐朝逐儺雖然仍含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但娛樂的成分大大加強了。宮廷逐儺由太常寺來主持,有音樂伴奏,表演者都經過化妝。表演時不僅朝臣們可以攜帶家眷觀賞,尋常百姓也可以欣賞。在關中,民間灘戲也廠『泛流行::唐李悼《秦中歲時記》中說:「秦中歲時日,儺作鬼神狀,二老人各為儺翁儺母。」由此可見,漢魏宮廷數百人的驅儺儀式,在唐朝民間已成為三四人演出的歌舞小戲。當時儺戲中的灘翁一般身穿「朱衣畫褲」,儺母一般是「青衣畫褲」,儺鬼又都是「染面唯白齒」,並有一些基本規范化的舞蹈動作。除驅儺、拔楔外,更多的是為了娛樂,可以即興表演說唱故事。
《太平御覽》卷17引《荊楚歲時記》雲:「卒歲大儺,毆除辟厲……桃弧棘矢,所發無桌,飛碟雨散,則瘴必斃。」據《酉陽雜俎續集》卷4《貶誤》載:「俗好於門上畫虎頭,書漸字,謂陰刀鬼名,可息瘧病也。」《漢舊儀》說:「灘逐疫鬼,又立桃人、葦索、滄耳、虎等,漸為合滄耳也。」前為六朝時事,後者為唐朝。宋代及以後亦然。
送神
唐朝長安市民在除夕還有送神風俗。《輩下歲時記》載:每至年夜,請和尚、道士來看經,並備有水果送神,在灶前貼灶馬,把酒糟抹在灶門上叫做「醉司命」,夜裡在灶里點一盞燈,稱作「照虛耗」。這是一個十分獨特的地方風俗。
乞如願
這種風俗起源於一個神話故事。據《荊楚歲時記》引《錄異記》及《雲仙雜記·如願》記載:盧陵有一位商賈名叫歐明,他每次經商路過彭澤湖,就取船中的物品供祭湖神—青洪君。積數年如一日,長祭不斷,使湖神青洪君大為感動。一天,湖神步上水面問歐明:「君有何求?」歐明說:「但乞如願。」本來他的意思是乞求萬事如意,可是恰巧湖神有一女侍者名叫如願,湖神就答應了這個請求,將脾女如願賜給歐明。歐明帶如願回到家中,高興得心花怒放。凡是歐明需要什麼,如願都能立即辦到,真是如願以償。可是有一年除夕,如願起床晚了些,歐明怒火中燒,痛打了如願一頓,如願在氣惱中跑到土堆中不見了。這時歐明就用錢杖敲打土堆,口裡呼喚著如願,如願還是沒有回來。這是一個離奇的神話故事,它寄託了人們追求生活中萬事如意的美好願望。因此,每年除夕,在祈求新年如願的風俗中,注人了乞如願的活動。到唐朝時,這種活動尤為興盛。人們用一根細線繩拴系一個錦人,投入土堆中,然後執杖痛打。不過這種活動有的在除夕夜進行,有的在元旦日進行,也有些地區是在正月十五日元宵節進行。
在封建社會,人們只求溫飽,卻很難「如願」,在現實生活中理想不能滿足,就到神話傳說中去追求,年年除夕打灰堆,乞如願。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
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
到了唐朝,守歲的風俗尤其興盛。帝王宮廷在除夕夜守歲,燃檀香簧火,大擺酒宴,極盡豪華奢侈。據《南部新書》記載:唐朝每當除夕夜,常常一夜就要燒去這種珍貴的木料二百多車,燃燒時火焰沖天,高達十餘丈,香聞數十里。歲除之日,太常領屬官樂吏千人入宮內,晚上於寢殿前進儺舞,同時「燃巨燭,燎沉檀,螢煌如晝」,皇帝王妃公主都來觀看。唐朝宮廷守歲,還大擺宴席,侍臣應製作詩,歌舞昇平。唐太宗就曾作過((守歲》詩,描繪除夕夜宮廷生活。詩雲:
幕景料芳殿,年華麗綺宮。
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階馥舒梅素,盤花捲燭紅。
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
在這種時候,正是那些御用文人在皇帝面前應製作詩獻賦的大好時機。唐朝在除夕守歲時,應制詩連篇累犢,汗牛充棟,大部分都是鋪排辭藻,歌舞昇平,稱頌君王聖明,文辭華麗而內容空泛無物。但是有些守歲應制詩,也反映出唐朝宮廷除夕守歲活動的盛況來。像著名唐朝詩人杜審言《守歲侍宴應制》詩寫道:
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孫捧御筵。
宮閥星河低拂樹,殿廷燈燭上熏天。
彈弦奏節梅風入,對局探鉤柏酒傳。
欲向正元歌萬壽,暫留歡賞寄春前。
在各地州縣,人們舉辦除夕之宴,舉杯傳筋,載歌載舞,直到歲日結束。張說《岳州守歲》雲:「除夜清蹲滿,寒庭燎火多。舞衣連臂拂,醉坐合聲歌。」就是平民百姓,也要在家中略備酒席,歡宴達旦。董思恭《守歲二首》為此有熱情謳歌:「歲陰窮暮紀,獻節啟新芳。冬盡今宵促,年開明日長。冰銷出鏡水,梅散人風香。對此歡終宴,傾壺待曙光。」周弘亮《故鄉除夜》亦有「何處夜歌銷臘酒,誰家高燭候春風」的感唱。一年一度的除夕夜,就在人們高歌送酒之際走過了最後的時光。
除夕象徵著一年即將過完,新歲快要來臨,人們甚至通宵不寐,坐而守歲,至少在南北朝時期,長江流域的荊楚地區即出現此俗。據《荊楚歲時記》載:「歲暮(除夕之夜)家傢具餚簌詣宿歲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飲。」此類事例又見《玉台新詠》卷八徐君倩《守歲》詩。唐詩中也屢見此類記述,如《全唐詩》卷509廬全《守歲》詩、《全唐詩》卷659羅隱《除夜》詩等。
宿歲也是當時民間除夕習俗之一。《荊楚歲時記》前條接雲:「歲暮……留宿歲飯,到新年十二日。則棄之街衙,以為去故納新也。」這種「宿歲飯」大體是表示家庭富足和希望來年豐收之意。又有吃團圓飯之俗。中守歲條注中《風土記》雲:「除夜祭先竣事,長幼聚飲,祝頌而散,謂之分歲。」與上引《荊楚歲時記》「歲暮……相聚酣飲」,記述大體一致,是說在除夕之夜吃團圓飯,這與流行至今的春節習俗已非常接近。
拜年
拜年之風漢代已有之,唐朝以後發展很大。拜年分三種類型:一是同宗族拜尊長,二是親族拜訪,三是官僚朋友之間的互相拜訪。拜尊長一是家中拜家長,二是同族拜長者。這種全族而拜的風俗全國各地大致相同。初一晨起,祭天地祖宗,同族拜年,互道新年之喜。但是親戚拜年就不一定是初一了,走親訪友,互送禮品,共飲美酒,以慶新年。這種風俗直到今日依舊盛行不衰。

2、唐朝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和風俗

一、唐朝有趣的故事:

出自唐朝的宮庭里,唐太宗為了籠絡人心,要為當朝宰相房玄齡納妾,大臣之妻出於嫉妒,橫加干涉,就是不讓。太宗無奈,只得令大臣之妻在喝毒酒和納小妾之中選擇其一。沒想到房夫人確有幾分剛烈,寧願一死也不在皇帝面前低頭。

於是端起那杯「毒酒」一飲而盡。當房夫人含淚喝完後,才發現杯中不是毒酒,而是帶有甜酸香味的濃醋。從此便把「嫉妒」和「吃醋」融合起來,「吃醋」便成了嫉妒的比喻語。

二、唐朝有趣的風俗:

1、鞦韆之俗:

盪鞦韆流行於唐代寒食節、清明節,它對體力要求不大,場地也不受限制,動作輕盈,姿勢優美,深受婦女尤其是宮女們的喜愛,在宮廷之中又被稱為「半仙之戲」,可見推崇之盛。

王維就寫下過「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里」的名句。在當時,人們相信盪鞦韆能盪走妖魔和邪病,換來平安吉祥,家家戶戶都在鞦韆的橫樑上繫上紅布,《全唐詩》中也留有30多首描寫妙齡少女盪鞦韆場景的詩作。

2、送別之風:

我們經常看到唐詩中有送別的場景,其實送別也是唐代流行的民俗之一,在關口、渡口、郊外、灞橋、驛站、邊塞等地,有大量帶著歌舞、好酒送行的人群,有時候一送就是十幾里,簡直就是短途旅遊,也因此,唐代酒樓歌肆的生意特別紅火。

(2)唐朝的風俗擴展資料:

唐朝最令人矚目的文學成就可謂是唐詩。

自唐初陳子昂和「初唐四傑」起,唐朝著名詩人層出不窮,盛唐時期的李白、杜甫、岑參、王維,中唐時期的李賀、韓愈、白居易、劉禹錫,晚唐時期的李商隱、杜牧是其中的幾位代表詩人。

這些詩人的詩作風格各異,既有對神話世界的豐富想像,又有對現實生活的生動描寫,既有激昂雄渾的邊塞詩,亦有沉鬱厚重的「詩史」,還有清新脫俗的田園詩。

3、唐朝生活習俗

隋唐時,一般人是穿白色圓領的長衫,低下階層穿的是用麻、毛織成的「粗褐」。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圓領或交領短衣,高腰拖地的長裙,腰上還系著兩條飄帶。唐代的女裝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長圍巾。還有特別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長衫外面。唐代初期的婦女還喜歡穿徂領的小袖衣、條紋褲、綉鞋等西域式的服裝,她們的頭上還戴著「冪離」、「帷帽」。隋唐的女裝,以紅、紫、黃、綠四種顏色最受歡迎。

隋唐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發展時期。絲織、漂染技術有了極大提高。加上對外開放以及絲綢之路的開通,中西結合,相容並蓄,使唐代的服飾華麗清新,充滿大唐風范。

唐承隋制,天子用黃袍及衫,黃袍被視作封建帝王的御用服飾。這種規定一直延續到清朝。唐高祖以赭黃袍巾代作常服,以後因天子用赤黃袍衫,於是逐漸禁止臣民服赤黃之色,並以品級定袍衫的顏色,即所謂「官品服色」

隋統一全國,一方面推行漢族已經形成的的服飾制度,另一方面也難以擺脫北族服飾形制的影響。隋煬帝制定了隋代官服制度,帝王將相各服其服。下令不準百姓服黃色衣裳,從此黃色也了皇帝專用的服色.

唐代衣冠服飾承上啟下,博採眾長,是中國古代服飾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由於當時絲織業的發達,審美觀念的獨特。
1 襆頭形制富於變化。
2 官品服色漸成制度。
3 胡服頗為流行。
4 女服色彩艷麗。
5 官服質地款式更加講究。

隋唐五代冠帽 襆頭是一種包頭用的巾帛。早在東漢就已流行這種裝束,魏晉以後巾裹更加普及成為男子的主要首服。隋代襆頭較簡便。初唐襆頭巾子較低,頂部多呈平型,即為「平頭小樣」巾子。以後巾子漸漸增高,陸續出現「英王踣樣」巾子、「官樣」巾子、「開元內樣」巾子等。襆頭有軟腳襆頭和硬腳襆頭。除襆頭外,還有紗帽等.

冕服:祭服,最隆典禮禮服。自天子至百官均服之。
朝服:為次於冕服的第二等禮服。 通天冠服:天子之最隆重朝服。
遠游冠服:為皇太子及親王的最隆重之朝服。
具服:亦稱朝服。
公服:為次於冕服、朝服的第三等禮服。
弁服:天子在朔日受朝時服之,皇太子在朔望視事時服之。
公服:皇太子在五月常朝、元日冬至受朝時服之。
平巾幘服:戎裝的公服。
烏紗帽服:為天子及皇太子視朝、聽訟和宴見賓客的服裝,以烏紗做帽。
黑介幘服:沒有公職的 士人,在朝見受詔時穿著。
常服:為使用最多的一種服裝。
黃袍:天子開始常穿黃色袍。 品服:以不同服色來分別品官之職位高低的傳統。

唐代官吏服飾 唐代男子服飾,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以後,人們又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巾子的形狀各個時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襆頭的兩腳也有許多變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來的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唐代官吏,主要服飾為圓領窄袖袍衫,其顏色曾有規定:凡三品以上官員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緋為色;六品、七品為綠色;八品、九[品為青色。以後稍有變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橫襕,也是當時男子服飾的一大特點。

隋唐服飾---婦女禮服

大禮服
褘衣:最隆重的大禮服。
褕翟:皇太子妃最降重的大禮服。
常禮服:
青衣:皇後禮見皇帝時穿著的。
朱衣:皇後宴見賓客時穿著的。
鈿釵禮衣花釵禮衣:歸嫁禮服。
貴婦人的禮服多以袒胸低領、大袖為主,同時又有襦裙、半臂(短袖)肩披帛巾。當時也流行穿胡服.

唐代女子注重化妝,修飾容顏。例如畫眉,當時最流行的是闊眉、八字眉等眉形。額眉間的妝飾,如「花鈿」用金箔片等材料剪成小花貼在面部便很有特色
。發髻形式也多種多樣。

4、唐朝都有哪些節日?

唐朝的節日,一般是值得慶賀或者是值得紀念的日子,主要分為誕節和節日。
誕節,簡單的說就是過生日,隋唐以前,很少慶賀生日的活動,隋文唐宗皆在自己誕日懷父母生育之恩,並不為自己慶賀生辰。唐玄宗開元十七年八月五日誕日,正式設立誕節——千秋節,也稱天長節(這一招被倭國學了去)。全國在誕節時休假一天到三天,盛宴以慶祝,大赦天下,賦詩作樂,大賜臣僚。各地貢獻貢品以為祝賀。誕日之時,也廣度僧道,暫停屠宰及宣判大辟罪,以示皇恩浩盪。唐代佛道盛行,佛誕和老子誕也作為節日,四月八日為官方佛誕節日,二月十五日為官方老子誕節日。全國放假一天慶祝。
節日:唐朝的節日,大致有官方規定和民間傳統節日,大致有:
1、元旦
元旦是每年的最初一天,即正月一日,又稱為元日、正日、元正等,頗受唐人重視。在唐代,除夕之夜與元旦之晨是連袂齊過的,形成了「守歲」的習俗,即人們從除夕之夜一直歡樂到元旦天明,通霄達旦,徹夜不停。此時,千家萬戶合家團聚,大設酒席,同時進行歌舞娛樂,還焚燒紙錢,祭祀祖先,並燃放爆竹,辟鬼去邪。當時燃放爆竹是將干竹子放在火上爆燒,使之清脆作響,故亦稱為爆竿。正月初一,為一年之始,是日天子坐早朝受朝賀,臣僚百官著禮服入朝,朝賀天子。外官都要拜表入賀。民間對元旦也很重視,正月初一,燃放爆竹驅邪,沿用漢時習俗,相聚飲酒慶賀,請客喜宴,用桃符以辟惡。
2、人日
正月初七,唐庭常在人日宴會群臣以賞雪,賞賜彩絹,使其賦詩助興。人日,唐時盛行剪綵,有剪綵為花、樹、為雞等,栩栩如生,若人日恰兼立春,則剪雙彩。唐人也習慣於此日登高、出遊。
3、上元
唐時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上、中、下三元。逢三元時,禁屠宰漁獵。
上元(後世稱為元宵節)放燈、觀燈也別具特色。因上元之夜以觀燈為主,故亦稱為燈節。唐制,日落坊門關閉,禁止人行。若逢正月十五日前後三晚,不閉坊門,可外出燃燈、觀燈。上元之夜以京師長安最為精彩,各種彩燈爭奇斗艷,觀燈的人們傾城而出,前呼後擁,人聲鼎沸,場面熱烈。玄宗時為宣揚其太平盛世,特改上元節為三個晚上,從正月十四夜起,一連三夜狂歡不止。上元節時,還舉行大量歌舞活動,以踏歌為盛,人們成群結隊,手挽著手,踏地為節,邊歌邊舞,歡樂熱鬧的氣氛,使人如醉似痴。唐人曰:「新正月圓夜,尤重看燈時。」京城以外,其它大城市入杭州、沙洲、江陵、襄陽等地也同樣有慶祝活動。
上元佳節,白天上演歌舞戲劇,准備精美祭品,祈求來年好收成。
4、中和
中和節在二月一日,《武林舊事》載「二月一日謂之中和節,唐人最重」唐德宗貞元五年詔:「自今宜以二月一日為中和節,以代正月晦日,備三令節數,內外有司,給假一日。」
中和節日,京城之百官進獻農書,司農獻糧種。禁屠一日。皇帝與臣僚會宴,宴會奏破陣樂及九部樂,還演出特製中和樂舞。至晚方散。中央傳令下屬各級官員,分別舉行宴會慶祝。
5、社日
社日,由漢至唐,皆有祭祀。通常以立春和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為春社和秋社。開元十八年,令:「天下州府春、秋二時及釋奠,停牲牢,唯用酒脯,永為常式。」
6、寒食、清明
冬至後一百零五日為寒食節,禁火三日,只能吃冷食,故又稱「冷節」。寒食節後兩日為清明。由於前後緊連,唐人常將兩個節日合在一起過。唐人重寒食。《唐六典◎假寧令》載:「寒食通清明(休假)四日」。
節日里除冷食外,上墳掃墓已成風俗,掃墓歸來,要戴柳簪發,謂「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寒食掃墓,不得作樂。寒食清明節,盛行各種文娛體育活動,如斗雞,斗狗,雜技等等。唐人常常外出踏青郊遊野餐,放風箏。
7、上巳節
三月三日為唐朝三令節之一,官府撥款,讓百官追賞為樂。皇帝照例賜宴曲江亭,以歌舞昇平。人們除了修禊,主要是尋春郊遊,進行「踏青」活動。修禊是人們在節日里紛紛來到江渚池沼的水邊,以春水洗滌污垢,以除病去疾,驅邪避怪,並戲水嬉戲,遊玩取樂。踏青是人們相攜來至郊外,尋春賞花,宴飲會友,或促膝談心,或清歌吟唱,盡情地欣賞大自然的明媚春光。逢三月三日,長安人於此日出城,以致於全城沸騰,熱鬧非凡。杜甫德《麗人行》曰:「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8、端午
唐代,每個月的第五日都可稱為端午。但是,以端午為節日,記載最多的還是五月初五。端午節亦稱端陽節、端五節、重五節。節日里,人們除吃粽子、飲雄黃酒、系彩絲、掛香囊外,還舉行龍舟競渡表演和鬥百草活動。龍舟競渡尤盛於南方水鄉,比賽時水上萬舟齊發,水浪翻騰,舟子奮力劃船,觀眾齊聲吶喊,聲振天地,精彩熱烈。鬥百草是比賽誰的花草種類多、品種奇。端午為唐官方節日,朝廷依照慣例舉行宴會,並有大量賞賜。
9、七夕
夏歷七月七日為七夕節,是傳說中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七夕之夜,人們擺設花果酒脯之類的祭品,輕奏琴弦,對天乞祈。《開元天寶遺事》載:「陳瓜果酒飯,以祀牛女二星。」「動清商之典,宴樂達旦,士民之家效之。」婦女們則以穿針引線的方式向織女乞巧,希望有一雙像織女那樣的巧手。唐人林傑《乞巧》詩雲:「七夕今宵看碧霄,牽手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10、中元
唐代各種宗教盛行,世俗人與佛道信徒都以七月十五為節日。道教認為,七月十五地官下降,以定人間善惡。寺院常於七月十五日起盂蘭盆法會。以百物供奉三寶。僧俗大眾常在節日集會於寺廟,既是祭祀,又是娛樂。
11、中秋
八月十五日,正是三秋各半之時,故稱中秋,是夜月色最明,節候很好。故此唐人好中秋賞月,尤其被文人學士所熱衷。白居易有詩曰:「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賞意如何。」賞月時還多兼備酒宴和管弦,對月飲酒酬合,有情有趣,格調清雅。相傳唐玄宗於中秋之夜在宮中賞月,神仙羅公遠為向導,邀請唐玄宗上游月宮,「見仙女數百,皆素練寬衣,舞於廣庭。」唐天子便暗記仙人舞曲,返回人間,依照音調,譜成《霓裳羽衣曲》。中秋節為民間節日,沒有官方節日那麼隆重。
12、重陽
九月九日,唐代定為官節日。官府賞賜,讓官員公費自選旅遊線路度假消遣。重陽日,登高、插茱萸以辟邪為古老習俗。人們除舉行登高活動,飲菊花酒,佩茱萸袋,還賦詩興致,寄託情懷。登高是重陽節的主要活動,向高處攀登者即為登高,以登山為主,兼之登城、登台、登塔、登樓等等。人們往往藉此言情詠志,內容健康高雅。深秋時節,菊花獨放,深受唐人喜愛,可謂「滿城盡帶黃金甲」。唐人於重陽時,常邀朋賞菊,置酒賦詩,其樂融融。人們外出登高,「菊花須插滿頭歸」的「簪菊」稱為流傳很久的習俗。而插茱萸又是另外的一個習俗,「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3、除夕
歲末的最後一天為除夕。唐時,敦煌佛寺由「大歲日」常與元日一起慶祝。除夕象徵一年即將結束,新年就要來臨。唐朝在每年冬季仍有驅儺之類的儀式,《文獻通考》載:「諸州縣儺」的分類,仍有此類傳統。
唐朝,自朝廷至民間,非常重視除舊迎新,皇帝賜宴群臣,喜宴達旦。除夕夜,家門或開或關,或點燭火、通宵達旦,闔家老小,相聚守歲,把酒歡歌,並准備新年筵席。除夕夜過去,新年伊始。昨夜與今晨,分開了去年與今年,周而復始,循環不息。

5、唐朝有哪些有趣的民俗

1、鞦韆之俗

盪鞦韆流行於唐代寒食節、清明節,它對體力要求不大,場地也不受限制,動作輕盈,姿勢優美,深受婦女尤其是宮女們的喜愛,在宮廷之中又被稱為「半仙之戲」,可見推崇之盛。

王維就寫下過「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里」的名句。在當時,人們相信盪鞦韆能盪走妖魔和邪病,換來平安吉祥,家家戶戶都在鞦韆的橫樑上繫上紅布,《全唐詩》中也留有30多首描寫妙齡少女盪鞦韆場景的詩作。



2、送別之風

我們經常看到唐詩中有送別的場景,其實送別也是唐代流行的民俗之一,在關口、渡口、郊外、灞橋、驛站、邊塞等地,有大量帶著歌舞、好酒送行的人群,有時候一送就是十幾里,簡直就是短途旅遊,也因此,唐代酒樓歌肆的生意特別紅火。



3、蹴鞠之風

唐代流行足球大家都知道,唐景龍年間,吐蕃派遣使者到長安迎娶金城公主,唐中宗李顯特在梨園亭中與使者共同欣賞蹴鞠比賽;開元年間,唐玄宗李隆基多次到御樓觀看蹴鞠競技比賽,馬匹長期奔騰訓練,竟然有多匹累死的事情發生。



4、歌舞出遊

在邊塞地區,漢人向胡人傳授農耕、織布技術,邊塞民族則分享游藝歌舞、琵琶長笛等樂器;唐代的營州地區崇尚武藝,男兒年金十歲就弓馬嫻熟,喝酒豪爽千杯不醉,有「虜酒千鍾不醉人,胡兒十歲能騎馬」的說法。

此外,唐代節日民俗中外出遊樂是重要內容,重陽節登高就十分流行,宋之問、韓愈等都有登高詩作傳世,舉家爬山遊玩在當時是周末必備的家庭娛樂項目,長安大雁塔、曲江一帶都是經常去

6、唐朝的民風民俗

唐朝前期(武周初期),中國的宴席是分餐制,一人一桌,席地而座,根據官職品位,身份高低,坐次有所不同.到了武周中期限.國家空前繁榮,達到鼎盛,隨著國際友人交往的增多,交流,朝拜,進貢等國事 ,推出了專供接待外國使節享用的宴席,成為盛唐最大氣,最完整,最隆重的一套名宴.
今天大家品嘗的是武皇接待外國使節專供宴席----盛唐國宴,是目前國際上絕無僅有的一套大宴,其就餐方式與服務禮儀與眾不同,再現了當時盛唐國風.
盛唐國宴烹制烤煎,技藝精湛,不添加味精色素,為純天然綠色宴席,營養科學."

唐朝時期,經濟的空前繁榮,國力的強盛,使筵席的發展進入一個全新的時期。出現高桌和交椅,鋪了桌帷,墊桌單,開始使用細瓷餐具。一些追求高雅格調的筵席如唐玄宗在長春殿舉行的臨光宴等,揚州官府舉行的爭春宴等,講究宴飲環境,倡導了高雅,別致的宴飲之風。

其中,最具標志性的便是風靡當時的燒尾宴。

緣何"燒尾"有很多說法。一說新羊入群,群羊欺生,惟將新羊之尾燒斷,乃得安生。二說老虎變人,其尾猶在,燒掉其尾,方可完成蛻變。此外,還有鯉魚躍龍門,非天火(閃電)燒掉其尾而不得過的傳說。凡此種種,難有定論。但燒尾宴在唐代已形成制度,則是不爭之事實。"唐自中宗朝,大臣初拜官。例獻食於天子,取名 燒尾。"(《辯物小志》)後來又演化為一種協調官場人際關系的重要方式,以取其魚躍龍門,官運亨通之意。

食單[據《韋巨源.食譜》(部份)]:

飯食點心:巨勝奴(蜜制散子),婆羅門輕高面(蒸面),貴妃紅(紅酥皮),漢宮棋(煮印花圓面片),長生粥(食療食品),甜雪(蜜餞面),單籠金乳酥(蒸制酥點),曼陀樣夾餅(爐烤餅)等。

菜餚羹湯:通花軟牛腸(羊油烹制),光明蝦炙(活是烤制),白龍曜(用反復捶打的裡脊肉製成),羊皮花絲(炒羊肉絲,切一尺長),雪嬰兒(豆苗貼田雞),仙人臠(奶汁燉雞),小天酥(鹿雞同炒),箸頭春(烤鵪鶉)過門香(各種肉相配炸熟)等。

反彈琵琶上有饕餮之欲,下有媚上之心,大吃而特吃,猛飲而狂飲,自是理所當然。今吃喝之風,屢禁而難止,蓋源於此。所謂其根既深,其干已壯,撼之何其難也。雖然,為後世創一代名宴,此亦辯證統一的又一例證。

我國歷來就有「客來敬茶」一民俗。古代的齊世祖、陸納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劉貞亮贊美「茶有十德」,認為飲茶除了可健身外,還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

7、求!唐代所有節日習俗

上元節在唐代是一個大眾狂歡的節日。上元節時,唐中宗曾與皇後微行出宮觀燈,並讓數千宮女隨行,不料這些宮女狂歡之後,許多人不再回宮私下逃逸。
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國的傳統節日,無一不是從古代發展過來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人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歷史到了唐代,各種節日較之前代明顯增多,並對今其後的節日風俗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歸納起來唐代節日大致可分為三類:歲時節日、紀念節日、宗教性節日。

歲時節日
古代中國是一個農業社會,四時(春、夏、秋、冬)八節(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為農事安排提供了重要依據。人們在漫長的生活實踐中,逐漸結合四季輪轉特點,且超越農事具體實際提煉出重要的節日,如元日、中和、社日、上巳、中秋、重陽、除夕等。這些節日至今有些消失了,但主體尚存。
元日(又稱元旦、元正、歲日)
元日即每年的正月一日。元日這天,家家宅院要立竿懸幡,孩子們都要穿上色彩艷麗的新衣,人們設宴團圓,相互賀壽。飲酒時,特別注意年齡,年少者先飲,年老者後飲,有些地方還要向家長敬椒酒、五辛盤來拜壽。在曉夜子初之時,要將家中用壞的掃帚在院落中燒毀,並將葦炭用線連起來,排掛在芝麻桿上插在門上,有祛疾之意。
至於朝廷,元日這日照例舉辦早朝大典以慶賀新年。據《南部新書》記載,「每歲正旦,曉漏已前,宰相、三司使、大金吾,皆以樺燭百炬擁馬,方布象城,謂之火城。仍雜以衣綉鳴珂,焜耀街陌……即中書門下率文武百僚詣東上閣門,橫行拜表稱慶。」
三令節
中和節與上巳、重陽合稱三令節。中和節在二月一日,是一個強調農業生產且尋勝游宴的節日,《太平廣記》記載:「村閭祭勾芒神祈谷;百僚進農書以示務本;中外皆賜錢,尋勝宴會。」
上巳節設在三月初三,是漢族先民常在三月的第一巳日前往水邊洗濯祓除演變而來,東晉的謝安、王羲之等人上巳日在蘭亭聚會,以「曲水流觴」飲酒賦詩,很是雅緻了一場。到了唐代,上巳節成為唐人水邊狂歡的盛會。《劇談錄》記載:「上巳即賜宴臣僚,京兆府大陳筵席,長安、萬年兩縣以雄盛相較,錦綉真玩,無所不施。每歲傾動皇州,以為盛觀。」
重陽節在九月初九,登高、賞菊和折插茱萸是重陽節最重要的活動。三令節發展到今日僅余重陽節,且敬老的寓意也是唐代之後加入的,其中消失的上巳節最為可惜,《論語》中早有記載,孔夫子當時酷愛游春的。
中秋節
中秋節在八月十五,賞月為其主旨。朗朗明月,象徵家人的團圓,而清冷的月輝,又使善詩的唐人愁思百結,不免賦詩一回。據統計,《全唐詩》中僅中秋賞月詩有90多首。
唐代尚無月餅,但在賞月時要鋪設時蔬瓜果食用,有一種名為「中秋玩月羹」的美食是專為賞月時享用的。
除夕
除夕是全年的最後一天,「驅儺」是除夕的最主要活動。
「驅儺」就是逐除疫鬼,人們要戴著猙獰的假面具,扮成各種鬼神的形狀,在儺翁和儺母的率領下,圍著燎火歌舞喧騰,跳笑歡叫。這種儺舞在長安及各州縣都要舉行,是最具群眾性的活動,皇帝也要與民同樂,除夕之夜皇宮設有火山,且投入甲煎香料,能香飄數里,樂官引領千餘人入宮驅儺,這些舞者可以偷窺到皇帝、後妃、公主的模樣。
除夕之夜,盛行燃放爆竹的風俗,家宅中貼「春書」、桃符,由此庭火照映,香飄數里,爆竹聲此起彼伏,與現今除夕大致相似。

紀念節日
誕節
誕節就是慶祝皇帝生日的節日。唐玄宗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宰相張說上表,請以玄宗生日八月初五為千秋節,於是,在皇帝生日設立誕節,並在全國范圍舉行慶祝活動,就成為唐代的一項慣例。
每至誕節,全國都要放假,從京城到各州縣都要舉行大規模的慶賀活動。皇帝更是要舉辦大型宴會,群臣要向皇帝獻萬壽酒,王公戚里進金鏡綬帶,君臣還要當場唱和詩篇。後來,佛教信仰滲入誕節風俗中,一些皇帝在宮內置道場,大臣近侍作禮圍繞,並設齋奏樂。
人日
人日即每年的正月初七。人日風俗在魏晉時已出現,大約與人們在新年初占驗豐儉有關。「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馬,六日為牛,七日為人,如從旦至暮,日色晴朗,夜見星辰,民安國寧,君臣和會。」
人日的民俗活動主要是剪綵和登高,人們或是剪綵為人,或是鏤金箔為人,稱為人勝;是時柳條漸新,人們或登山或坐亭,以登高賞春。
寒食和清明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先秦時的介子推,在每年冬至後的第106天左右,寒食後的一兩天就到了清明節,因為間距甚近,唐人將兩個節日合在一起過,並給假四日。
介子推是被晉文公燒死在綿山之中的,所以,寒食節要禁火。到了清明節,或由朝廷賜新火,或在自己家中鑽木取新火以炊煮,清明取新火有除舊布新之含義。
寒食與清明是唐代民俗最豐富的節日,從飲食上而言,有餳粥、干粥、棗糕、寒具冷食,還有好吃又好玩的鏤雞子,人們將鏤刻過的煮蛋拿出來相互比武炫耀,於是又有了寒食節獨特的民俗,名曰「斗雞子」;節日期間,人們還要出城給先人掃墓,也順便游春了。人們在野地里飲宴歌舞,婦女們則聚在一起打鞦韆,或者玩古代足球「蹴鞠」,男人們的活動則是打馬球和斗雞。
端午節
五月初五的端午節的來源和基本內容今日大多熟悉,在唐代也是一個重要的且忌諱最繁復的節日,除了吃粽子、喝雄黃酒等習俗外,唐人在節日這天很重視龍舟競渡和系續命縷。
端午節競渡多集中在江淮地區,如揚州、杭州、岳州等地年年舉行。競渡之時,官家及豪門在岸邊自搭看棚,以觀伎樂,百姓則駐足兩岸,人如潮湧。競渡例由當地刺史主持,他一聲令下,就聽三聲鼓響,競渡開始。一時間,就見兩岸紅旗飄搖,鼓鳴人呼,彩舟畫楫奔如飛車,場面非常熱鬧。
端午節要將五色彩絲系在臂上,或懸在門上,以辟兵止惡,這種彩絲叫做長命縷,或稱續命縷、朱索或百索。每至節前,有司要准備好彩絲,以供皇帝在節日這天向大臣賜百索,至於民間,也有端午饋贈長命縷的風俗。
乞巧節
七月七日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到了這天,靈鵲飛來銜成鵲橋,使牛郎織女相會,是為七夕節,因為民俗活動主要是婦女乞巧,又稱乞巧節。
是日夜裡,婦人們在月下持七孔金細針來穿針乞巧,唐代婦人則在庭中陳瓜花酒饌,然後求恩於牽牛、織女星,再各捉蜘蛛閉於盒中,天明時打開盒子驗看蛛網稀密,若蛛網密則喻示主人得巧。

宗教性節日
上元節
上元節是道家三元節(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之一,李唐奉道家鼻祖老子為先祖,所以對道家節日非常重視。每至上元節,全國禁斷屠宰,並設齋燃燈。隨著時代的發展,上元節的宗教意味漸漸淡漠,演變成為一個大眾狂歡的節日。是日夜裡,京城開放了夜禁,街上流光溢彩,燈樹光照,兩旁搭起了演出的舞台,各種演出熱鬧非凡,人們往往合家出動,貴賤同游,男女雜觀。史載,唐中宗曾與皇後微行出宮觀燈,並讓數千宮女隨行,不料這些宮女狂歡之後,許多人不再回宮私下逃逸,由此可見狂歡的程度。
降聖節
降聖節在二月十五日,是紀念道教始祖老子誕辰的節日,又稱道誕或道日。
唐玄宗聽取了舉人任之良的建議設置了降誕節,節日這天,道觀設齋燃燈以祝降聖,並放假一天。
佛誕節
佛誕日子說法不同,如敦煌等地佛寺以二月八日為佛誕節。唐代規定四月八日為佛誕節,全國放假一天。佛誕節要舉行浴佛和行像活動,寺院要事先修治佛像、造作頭冠、縫制幢傘,到了節日這天,侍佛人抬著佛塑像,擎起佛畫像巡行街衢,百姓臨街瞻仰,散施祈福。
盂蘭盆節
每到七月十五日,佛教信眾以百味飯食置盒中,供養十方大德僧,以解除亡父母,七世先人,六親眷屬等亡日在地獄的倒懸之苦,是為佛教的盂蘭盆節。
道教的中元節也是七月十五日,是道家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的地官赦免餓鬼的節日。這一日還是百姓信奉的鬼節。
由此以來,佛、道、神雖教義各異,但鬼節的意趣大致相似,三者奇妙地融合為一體集合到一日為節。
唐代的節日基本固化,食品也因之對應。據說在洛陽有一處食肆,名為張手羹家,這家食店每逢節日專賣一物,計有:元陽 (元日),油畫明珠(上元油飯)、六一菜(人日)、涅槃兜(二月十五)、手裡行廚(上巳)、冬凌粥(寒食)、指天餕餡(四月八)、如意圓(重午)、綠荷包子(伏日)、辣雞臠(二社飯)、羅睺羅飯(七夕)、玩月羹(中秋)、盂蘭餅啖(中元)、米錦(重九糕),宜盤(冬至),萱草面(臘日)、法王料斗(臘八),等等。
唐人重視節日,朝廷規定元日、冬至各休假七天,寒食和清明四天,中秋節、夏至、臘日各三天,人日、上元日、晦日、春社、秋社日、二月八日(佛陀出家)、上巳節、佛誕節、端午節、三伏日、乞巧節、盂蘭盆節、重陽節、十月一日、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各一日,共有四十七天之多。作為一名官員,還有名目繁多的旬假、田假、省親假、祭祀寺廟假、婚喪假等,其假日生活是十分豐富的。

8、唐代有哪些有趣的風俗?

不同的地方民俗習慣不同,包括歷史上每一個朝代的更替,也就迎來了新的民俗文化。每一個朝代都有它獨特的有趣的風俗,那麼在唐代有哪些有趣的風俗呢?

首先就是過年,不管哪個朝代都會有過年的習慣,但是他們過年的風俗卻是不一樣的,拜年這個規定就是從唐代李世民時期開始流傳的。一般從初一的早上開始,晚輩起床後先向長輩拜年,然後長輩就會把壓歲錢給晚輩,然後外出的時候也要滿面笑容,遇見每一個人都要說「恭喜發財,新年快樂」等等的話語。親朋好友之間也會相互飲酒娛樂,隨著後來時代的變遷,拜年的習俗一直在流傳,並且在這個基礎上還增加了很多新的內容和形式。

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風俗,就是飲食方面,因為在唐朝的福利就是吃肉,根據官階品級來領取肉,不同的官階領取的肉不同,官位越高領取的肉越多。而且在唐朝是不可以吃鯉魚的,因為鯉魚與李是諧音,他們覺得吃鯉魚是犯了忌諱,一旦有人敢買賣鯉魚,就是要受到懲罰。還有唐代人吃梨的時候是在爐中燒熟了才吃,其次唐朝對於釀酒也是非常精細的,大部分人釀酒都是用米發酵而成的,然後發酵的米渣撒在酒面上就會呈現綠色。總而言之,唐朝在飲食方面的講究非常多。

而且唐朝人還非常歧視外國人,不允許外國人穿唐朝的衣服,也並不允許和唐朝人結婚,如果結了婚之後就不能再回到自己的國家,還不可以購買房屋。如果死在了唐朝,他們的財產就會被封存,然後歸為國有,但是即使這樣的規定,依舊會有很多的外國人前來,不願意離開。 

9、唐朝有哪些有趣的風俗?

1、唐朝人酷愛拔河 
2、唐朝名流愛薰香
3、唐朝人愛喝茶湯
4、唐朝人愛吃生魚片
5、唐朝外國人眾多 
6、皇帝給大臣賜護膚品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