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族風俗
1、少數民族的風俗是什麼?
少數民族風俗有傳統節日方面、禮儀方面和服飾方面。
1、傳統節日方面,每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節日,比如傣族的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都是中國各個少數民族因歷史、人文等因素,流傳下來的節日,有些少數民族的節日也是因為一些傳說繼而流傳千古。
2、禮儀方面,很多少數民族在接待客人的禮儀方面都有自己的傳統和規矩,就比如藏族人接待客人是會贈送一條長長的絲巾,叫作哈達,贈送哈達是表示敬意和祝賀。哈達是當今中國藏族敬獻給貴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珍貴禮物。
3、服飾方面,每個少數民族都有屬於本組獨特的服飾傳統,中國各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以及節慶禮儀場合穿用的民族服裝。少數引民族的著裝由於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文化等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從而形成不同風格,絢麗多姿,並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服飾。
2、56個民族風俗和特點是什麼?
1、滿族:
主要分布在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2、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3、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西遼遷入黃河流域,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
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4、藏族:
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
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艷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5、土家族: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貴州、重慶。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有自己的語言。
3、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有哪些?
一、壯族
1、傳統節日
「牛魂節」,又稱「牛王節」、「開秧節」。多在春耕以後的一天進行,有的地區固定於農歷四月初八進行,因為相傳這一天是牛王的誕辰。
傳說牛王原來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幫助人們耕作。人們感激他的功勞,便在其誕辰祭祀牛魂。這一天,各家各戶都將牛梳洗一番,並修整牛欄,帶著一籃五色糯米飯和一束鮮草,到牛欄旁邊祭牛魂,然後把一半食品及鮮草分給每頭耕牛吃。
2、風俗
壯族多一夫一妻制家庭。過去,「女娶男嫁,夫從妻居」曾經較為盛行,後來過渡到「從夫居」的父系家庭為主。
直到近、現代,壯族農村地區仍普遍存在婚後「不落夫家」的習俗,新娘出嫁那一天,由十來個同輩姐妹陪同到新郎家,有的地方當天婚禮過後即回娘家,有的地方新娘與同輩姐妹一起在新房中歌唱達旦度過新婚之夜,次日一起回娘家。以後逢農忙或節日才到夫家勞動幾天。一般要到二、三年後或懷孕後才長住夫家。
二、滿族
1、傳統節日
正月十六,北方各地滿族婦女,盛行卧冰與「滾冰」,象徵著去除晦氣;正月二十五「添倉」,祈求豐年;二月初二「龍抬頭」祈求風調雨順;三月三「開馬絆」;清明節「祭墓」,上墳插柳;端午節要外出踏青、擊球、賽鞦韆等。
2、風俗
喜慶宴會時,主客男女輪番起舞,舉一袖於額,反一袖於背,盤旋進退,一人唱歌,大家呼「空齊」相和。進入遼沈以後,更多的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歌舞形式。在宮廷樂舞中,備有滿、蒙、漢,朝等族的舞蹈。
三、回族
1、傳統節日
因為信仰伊斯蘭教,回族每年主要過三個重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節日均以伊斯蘭教歷計算。每年教歷九月為齋月,男滿十二周歲、女滿九周歲以上的回民,都要封齋。齋戒期滿,逢開齋節,這一天從拂曉開始起來,洗大凈、沐浴凈身,換上新衣服,到清真寺會禮。
2、風俗
日常生活中,履行念、禮、齋、課、朝等五功是信仰的基本功修。「念」就是男女老少都要學會念清真言。「禮」即禮拜,主要包括日常的晨禮、晌禮、晡禮、昏禮、霄禮等五時拜,每周五主麻的聚禮,以及每年開齋節、古爾邦節兩次大型的會禮。「齋」就是齋戒,又稱「封齋、閉齋、把齋」。
四、苗族
1、傳統節日
苗族民間的傳統節日較多,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
節日早晨,人們將做好的美味佳餚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對其辛苦勞作一年的酬謝。盛裝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
2、風俗
苗族飲食習俗自有其特點。黔東南、湘西、海南島和廣西融水的苗族,主食為大米,也有玉米、紅薯、小米等雜糧;黔西北、川南、滇東北的苗族,則以玉米、土豆、蕎麥、燕麥等為主食。副食種類很多,肉類有自家養的家畜、家禽和魚類,蔬菜有豆類、菜類、瓜類,此外還採集野菜和從事漁獵等以補充。
五、維吾爾族
1、傳統節日
肉孜節又叫「開齋節」,因為它在封齋一個月後舉行,一般要過3天。
古爾邦節又叫「宰牲節」,在肉孜節過後70天舉行,家境好的,都要宰一隻羊。
諾魯孜節是維吾爾族最古老的傳統節日,在春分時節,相當於公歷3月22日。在這一天,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和傳統的「麥西萊甫」。
2、風俗
維吾爾族過去曾盛行包辦婚姻,現在自由戀愛較為普遍。婚前,男方必須向女方交財禮。
男女雙方領取結婚證後,會舉行婚宴,招待各自的親戚、好友同事,有的會請阿訇念『尼卡』。婚禮有迎接新娘儀式、揭蓋頭儀式、新郎與新娘為自己婚禮所舉行的慶賀儀式等。
4、少數民族的風俗人情
少數民族的風俗人情有很多,例如:
1、傣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有著名的傳統舞蹈孔雀舞,著名的傳統節日潑水節,傣族以大米為主食,喜愛糯米,最具特色是竹筒飯,傣劇是雲南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戲曲劇種之一。
2、苗族:苗族沒有文字,居住在高山地帶,以農業為主,農作物有旱稻,經濟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種麻,自己紡織。苗族人民有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如古歌,詩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蘆笙舞最為流行。苗族有自己的語言。
3、白族:平壩地區白族人民主食稻米,小麥,山區的則以玉米,養子為主。基本上實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兒子成婚後即行分居,父母一般從幼子居住。
4、藏族:藏民在見面打招呼時,點頭吐舌表示親切問候,受禮者應微笑點頭為禮。有客人來拜訪,藏民們等候在帳外目迎貴客光臨。藏民們見到長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脫帽躬。
5、維吾爾族:維吾爾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講究。如果來客,要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饢,各種糕點,冰糖等,夏天還要擺上一些瓜果,先給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飯做好後再端上來,如果用抓飯待客,飯前要提一壺水,請客人洗手。
5、少數民族的節日和風俗有哪些
少數民族的節日和風俗有:
1、傣族:孔雀舞。
節日: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
2、壯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有嚼檳榔和用檳榔招待客人的傳統習慣。
節日:中元節、牛魂節、三月歌、吃立。
3、土家族:崇拜土王,哭嫁。
節日:趕年,四月八、六月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
4、黎族:婦女耳環多且重,熟稱儋耳,男子以紅或黑布纏頭,稱吊襜。
節日:三月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
5、苗族:自由對歌,戀愛。
節日:蘆笙節、苗節、春節、四月八、吃新年、龍船節、清明節等。
6、藏族:信仰藏傳佛教,以糌粑為主食,獻哈達。
節日:藏歷年、雪頓節、望果節、沐浴節、薩葛達瓦節等。
7、彝族:男子頭頂留一小塊頭發,稱天菩薩。
節日:火把節。
8、白族:信仰佛教,以白色為貴。
節日:年節、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魚譚會等。
9、納西族:披羊披肩。
節日:三朵節、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火把節等。
6、少數民族風俗
我國有55個少數民族,不同少數民族有不同的風俗,比如:回族不吃豬、馬、驢、騾、狗和一切自死的動物、動物血,傣族每年的三月三有潑水節,蒙古族在婚禮上會進行拜火,象徵夫妻生活的紅火和愛情的堅貞,等等。
少數民族風俗
回族是我國人口較多的一個少數民族,其中主要聚居區是在寧夏,他們的婚禮風俗也比較多樣,程序一般是請媒人提親、定茶、定親、迎娶、撒喜、鬧洞房、擺針線、回門等。
藏族的風俗有:日常生活中見到長者、平輩都要鞠躬致禮,朝覲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謁長者,都要磕頭。
藏族待客規格最高的一種禮儀是獻哈達,哈達是紗巾或稠巾,顏色為白色、淺藍色或淡黃色,長度一般為1.5-2米,寬度約為20厘米,獻哈達表示對客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敬意。
7、介紹一下56個民族的習慣風俗。
一、中國民族的習慣風俗:
1、滿族:
主要分布在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
2、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蒙古族將「9」視為吉數。
3、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西遼遷入黃河流域,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
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4、藏族:
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
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艷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5、土家族: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貴州、重慶。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有自己的語言。
土家族是少有的過兩個大年的民族,即趕在漢族過大年的前一天多過一個大年,俗稱「趕年」。張家界土家族人有這樣的俗語:「三十六,跌跟頭」;「人滿三十六,喜的喜, 愁的愁」。因為土家人認為,36歲死人的比例最高,出禍事的幾率最大,故民間凡事總要迴避「36」。
8、少數民族的風俗和特色是什麼?
如下:
1、滿族是封建歷史上最後一個統治中原的民族,深受受漢文化影響,另外保留著慶祝「頒金節(滿族誕生日)」的民俗。
2、蒙古族是傳統的游牧民族,在華夏大地上建立過元朝。蒙古族傳統盛大的節日是每年六月初四的那達慕大會,體育娛樂活動。
3、維吾爾族居住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邊的綠洲,民族舞蹈讓人驚嘆,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
4、苗族分布在中國中部及西南地區,苗族的手工藝以刺綉、蠟染為主,建築多為苗寨吊腳樓,傳統節日眾多,每月至少一個以上。
5、彝族主要聚集在涼山彝族自治州,傳統的節日是在每年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持續三天,目的是為了慶祝莊稼豐收。
6、布依族分布在西南地區,種植水稻為生,傳統節日除類似漢族外的,還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
7、瑤族出自東方九黎先民,被譽為長壽民族,有著名的祝著節、盤王節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8、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南方,民族傳統節日有「三月三」歌節、春耕後的「牛魂節」以及「中元節」。
9、少數民族風俗有哪些?
如下:1、回族
回族主要從事農業,部分經商,與漢族經濟文化聯系密切,酷愛養花,庭院中繁花似錦,屋內栽養盆花,講究清潔衛生。飲食方面,肉食只限於牛、羊、駝、雞、鴨、鵝、魚。禁食豬、驢、騾、狗等肉。
飲食有自己的特點,家庭飲食一般以拉條子、拌面、揪片子、蒸饃、烤餅和香豆子花捲為主,還有肉湯、羊肉泡饃、蒸肉、清湯牛肉麵、涼粉等獨具風格的食品,回族喜歡飲茶,主要喝磚茶、紅茶、青茶和沱茶。招待客人時,一般還在茶里加上白砂糖和紅棗。
2、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也有一部分從事農業。在牧區,蒙古族多住圓形氈房,俗稱「蒙古包」。蒙古包的門一定朝南開,爐子設在氈房正中天窗底下。在農牧區,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內有土炕。
3、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牧民住的圓形氈房稱為「勃孜宇」。夏季多住在平原河流附近,冬季則遷居向陽山谷。定居的柯爾克孜族多住平頂方形土房,有壁龕和天窗,住宅周圍種有蔬菜瓜果。柯爾克孜族牧民的食品也很豐富。乳製品有酥油、奶疙瘩等。枚民們喜歡牛羊奶、馬奶、酸奶、奶茶,食牛羊馬等各種肉食和米面細糧。
4、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門忌朝西開。房屋呈方形,有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樹,打掃得十分潔凈。室內砌土炕,牆上掛壁毯,開壁龕,並飾以多種花卉圖案。
飲食方面,他們以麵粉、大米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麵粉烤制的饢。飯菜種類很多,有抓飯。肉粥、拉麵、湯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歡吃甜瓜、西瓜、葡萄、蘋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雞、鴨、魚肉;禁食豬肉、驢肉、食肉動物及凶禽猛獸;禁食一切動物的血。
5、仫佬族
仫佬族,在他們本民族的語言中,「仫佬」一詞就是「母親」的意思。主要聚居於廣西羅城等縣,仫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使用漢文。仫佬族過去崇信多神,節日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
10、少數民族的風俗和特色有哪些?
哈尼族:盪鞦韆春節前幾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經熱鬧起來,婦女們都忙著舂粑粑。粑粑 是用糯米做的餅子。而小夥子們則忙著上山砍竹子,准備立鞦韆。那裡的鞦韆有十 幾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愛盪鞦韆。節日里,大家都穿著自己最喜愛 的衣服去盪鞦韆,處處呈現出熱鬧、和睦的節日景象。
傣 族:擲糠包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游戲,春節期間,小伙 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准,看誰接得著。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 悄悄搶走小夥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夥子有情就 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 ——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徵,也把這一天視為最 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高山族:「圍爐」居住在中國台灣省的高山族,他們在過春節時則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 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聚餐,叫做「圍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 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凈後帶根煮熟,表 示祝願父母長壽。如果家裡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個席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 位上,表示全家人對他的思念。
滿族:掛旗過年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 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 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節日期間,男孩成幫結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製的各式各樣的木爬犁,在 山崗上、冰面上嗖嗖飛馳。少女和年輕的媳婦們穿著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 家合夥地玩嘎拉哈(豬或牛的膝關節骨)。從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們還自 願組織起來扭秧歌拜年,陣容較強的秧歌隊,不僅在本村扭,還到外村去扭。圍觀 的群眾常常樂得前仰後合,忘記了疲勞和寒冷。甚至還有熱心的觀眾—直尾隨著秧 歌隊走鄉串戶,直到天明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