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義風俗
1、崇義縣過年的習俗有哪些?
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置辦年貨,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貼的(年紅)、送的(拜年)禮物等等,統名曰之「年貨」,而把采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戶戶「貼年紅」(年紅是春聯、門神、橫批、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過年貼年紅(揮春),是中國傳統的過年習俗,增添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並寄予著人們對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歲末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於古代的年終祭祀儀,拜祭神靈與祖先後團圓聚餐。年夜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席上一般有雞(寓意有計)、魚(寓意年年有餘)、蚝豉(寓意好市)、發菜(寓意發財)、腐竹(寓意富足)、蓮藕(寓意聰明)、生菜(寓意生財)、生蒜(寓意會計算)、臘腸(寓意長久)等以求吉利。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 的大餐
春節,在許多家庭院落的門窗上,往往會看到一些倒貼著的大紅「福」字,這可算得上是我國人民的一個傳統習俗了.據《夢粱錄》記載:「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據說,「福」字倒貼的習俗來自清代恭親王府.一年春節前夕,大管家為討主子歡心,照例寫了許多個「福」字讓人貼於庫房和王府大門上,有個家人因不識字,誤將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
為此,恭親王福晉十分惱火,多虧大管家能言善辯,跪在地上奴顏婢膝地說:「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慶之兆.」
福晉聽罷心想,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府福到(倒)了,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一高興,便重賞了管家和那個貼倒福的家人.
事後,倒貼「福」字之俗就由達官府第傳入百姓人家,並都願過往行人或頑童念叨幾句:「福到了,福到了!」
「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准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後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都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
馬皇後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後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璋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後.
2、江西的景點和風俗習慣和特產等相關資料,
江西省,中國省級行政區,簡稱贛(gàn),別稱贛鄱大地,是江南"魚米之鄉",古有"吳頭楚尾,粵戶閩庭"之稱。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省內最大河流為贛江而簡稱贛。
一、江西的景點:截至2013年,江西共有共有4處世界遺產、6處國家遺產,3個世界地質公園;14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6個國家5A級旅遊景區,25個省級風景名勝區;8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41個國家級森林公園,60個省級森林公園;16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已通過驗收並正式授牌的2處;3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51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各類風景名勝區(點)多達2400餘處。風景名勝區總面積達5257平方公里,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3.2%,濕地面積為90955.77公頃。
等級類別 名單
世界遺產 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文化遺產)、江西三清山風景名勝區、鷹潭龍虎山、上饒龜峰
世界遺產預備名單 贛南圍屋[23]、婺源汪口-理坑古村落[24]、井岡山-黃崗山
世界地質公園 江西廬山世界地質公園、三清山世界地質公園、龍虎山世界地質公園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南昌市、贛州市、景德鎮市
國家地質公園 江西廬山國家地質公園、江西三清山國家地質公園、江西武功山國家地質公園、江西龍虎山國家地質公園
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廬山風景名勝區、井岡山風景旅遊區、龍虎山風景名勝區、三清山風景名勝區、婺源江灣景區、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廬山風景名勝區、仙女湖風景名勝區、井岡山風景名勝區、三清山風景名勝區、三百山風景名勝區、梅嶺——滕王閣風景名勝區、龜峰風景名勝區、高嶺—瑤里風景名勝區、武功山風景名勝區、神農源風景名勝區、大茅山風景名勝區、廬山西海風景名勝區(原雲居山—柘林湖風景名勝區)、龍虎山風景名勝區、上饒靈山風景名勝區等
國家森林公園 雲碧峰國家森林公園、陽嶺國家森林公園、廬山山南國家森林公園、武功山國家森林公園、安源國家森林公園、梅嶺國家森林公園、懷玉山國家森林公園、明月山國家森林公園、萬安國家森林公園、泰和國家森林公園(白鷺湖國家森林公園)、岩泉國家森林公園、三百山國家森林公園、三爪侖國家森林公園、江西景德鎮國家森林公園、五府山國家森林公園、毓秀山國家森林公園(原名仰天崗)、翠微峰國家森林公園、靈岩洞國家森林公園、清涼山國家森林公園、鄱陽湖口國家森林公園、三疊泉國家森林公園、梅關國家森林公園、銅鈸山國家森林公園、五指峰國家森林公園、龜峰國家森林公園、瑤里國家森林公園、九連山國家森林公園、陡水湖國家森林公園、軍峰山國家森林公園、峰山國家級森林公園、閣皂山國家森林公園、柘林湖國家森林公園、三灣國家森林公園、上清國家森林公園、九嶺山國家森林公園、岑山國家森林公園、天花井國家森林公園、碧湖潭國家森林公園、上十嶺國家森林公園等
國家濕地公園 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孔目江國家濕地公園
國家級候鳥自然保護區 鄱陽湖國家級候鳥自然保護區
江西過年的習俗
「吃過臘八飯,就把年來辦。」過年不是大年三十那一天,而是一個時期。為了「年」,人們要做很多的准備工作,共同渲染那種期冀已久的年味:「二十三祭灶關,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殺肥雞,二十八打磁粑,二十九炸和鹵。」一切都是按著傳統的程序進行,所以這些日子鄉鄰們是家家飄香,戶戶歡騰,看見你從家門口過,大都會熱情地叫你進去嘗嘗新炸的丸子,孩子們則會拿著竹簽串著肉丸魚丸紅薯丸子等等互相嘗鮮,同時還會掰著手指頭算,還有幾天就過年了。
大年三十終於來了。家裡的大大小小都早早起了床,連雞、狗都比往常歡快,他們同主人們一起准備著過年。
按風俗,女人們都走進廚房准備年飯,熬漿子貼對聯是男人們乾的事。貼對聯要先貼正屋,對聯的內容雖然年年都在變,但年年總是那些字,先把橫批貼個「福星高照」,還要注意上聯和下聯,右為上左為下聯,不然別人會笑話。再接著貼各房門,然後還要貼些豎條的「小簽」:「出方大利、開門見喜」那是貼正屋門上的,「百無禁忌、萬事如意」要貼正屋正牆上,「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那是貼谷倉和牛豬雞圈的,「小心火燭」貼廚房。大門或院門最後貼,過路人一看,大門都貼了新聯,就知道這家要准備吃年飯了。
家鄉的年飯一般是中午吃的,講的是辭舊歲,看誰先吃年飯,過早年,預示著「一年之計在於春,勤勞換來好收成」。在十一點左右,村裡的鞭炮聲就陸續響起,此起彼伏,要持續2個多小時,農村吃年飯放炮仗也有講究,寓意是趕起災難去除邪惡(事實上鞭炮產生的硝煙在農村陰濕的天氣中能起到殺菌作用),所以一掛鞭炮中間不能熄火短響,炮聲越急越密越響,來年就越興旺。放了辭歲的鞭炮,還要奏上歡快的音樂,一家老小就開始吃團圓的年飯了。
但吃年飯的風俗也不盡相同,鄰居有一家是從湖北搬來的,我們都叫他「尖蠻子」,大抵意思是不厚道,太懶,年飯和年夜飯一塊吃。他們每年都是晚上過年,噼哩啪啦一通炮響,老遠人都笑說:「蠻子家過『晚年』了」。
吃完年飯,依然有分工。女人們仍然是要進廚房,和面、剁餃子餡、包餃子。男人們則要帶上斧頭、鋸子、鋤頭上山收「財」,他們要砍一棵大樹,並連根挖起,當做守歲的「材火」,用這棵樹點燃的火塘要一直燒到初一早上,那便是「火大財大」。辭歲後迎新前的這段時間便是小孩子們的開下,他們紛紛拿出早已准備充裕的鞭炮,把整個村子炸的熱熱鬧鬧。
晚上吃年夜飯講的是守歲迎新年,這個程序從晚上的第一鍋餃子出鍋開始,全家老少仍然是團座一起邊吃團圓水餃,吃完水餃還要包餃子,那是准備著初一吃的,大家或看看電視,或打打小牌(麻將),耐心地等著12點鍾聲敲響。
離12點還有10多分鍾的時候,村鄰們就開始放些短鞭或者單響炮仗,預熱氣氛。男人們將各自准備接年的長鞭盤在竹桿上,等候點火信號,中央電視台每到這個時候會搞倒計時,大家就一起站起來大聲和著:「5、4、3、2,點火!」這時整個村除了鞭炮聲再聽不到別的聲音,大家比誰家的炮聲長、炮聲響。放完接年的長鞭,煙花和炮仗就開始登場了。這家放個「九珠團圓」,那家放個「大地春雷」,這家象流星一樣的彩珠煙花斜斜的飛到別人家小院,那家也不甘示弱,立即回敬幾個帶響的沖天炮,鬥起狠了,對射花炮要對上一個多小時,炮放完了的小孩子就爬上院子的牆頭,隔院觀火。
鬧到快夜一點鍾,炮聲才會漸漸淡去。按當地的風俗,這大年三十的夜可不能黑,家家都得徹夜亮燈,並且所用房屋包括卧室都得亮著,要為過年仍在外面奔波的人照亮回家的路,同樣也預示著來年前途光明,所以無論家裡多麼窮,這一晚上的電費可不能省。
三、江西的特產:
江西風味特產
南昌特產
風味烤鹵 南昌米粉 石頭街麻花 麻辣燙 油炸小品
李渡毛筆 丁坊酒 南昌瓷板畫像 胡卓人蘄蛇葯酒
九江特產
九江羽絨製品 九江陳年封缸酒 星子金星宋硯 修水寧紅茶
九江桂花酥糖 瑞昌山葯 鄱湖銀魚 廬山雲霧茶 湖口豆豉
贛州特產
南康無核毛桔紅柚 南康粉蒸肉 安遠柑桔 會昌大果金柑
麥飯石高級保健茶 興國甜橙 龍南坳背梨 崇義陽嶺茶 盤古銀毫
棉棗 盤龍牌高級絞股藍綠茶 牛心柿 小布金桔 南康辣椒醬
撫州特產
崇仁麻雞 南豐蜜桔 黎川食用菌 華綠保健蛋 資溪板栗 廣昌白蓮飲料
名優特產
廬山雲霧茶
廬山雲霧茶產於「奇秀甲天下「的廬山。在國際茶葉市場上是深受歡迎、供不應求的高檔商品。「幸飲廬山雲霧茶,更識廬山真面目」,這詩一般的贊語,足以說明它的地位和價值。
廬山雲霧茶有"六絕":條索粗壯、青翠多毫、湯色明亮、葉嫩勻齊、香凜持久、醇厚味甘。
婺源茗眉綠茶
婺源茗眉綠茶,素以「珍眉」著稱。形細嫩如眉,質幽香如梅,是婺源綠茶中的珍品,全國名茶之一。
茗眉綠最突出的特點是嫩芽纖纖如眉,條索緊結壯實,葉底碧綠有光,香味鮮濃醇厚,湯色清澈明亮。飲者曾有「一見頓覺清爽,再飲精神更旺」的贊語。
遂川狗牯腦茶
狗牯腦茶,是江西珍貴名茶之一。它產於羅霄山脈南麓支脈,遂川縣湯湖鄉狗牯腦山。此茶的特點和其他茶葉迥然不同,它葉片細嫩均勻,碧色中微露黛綠,表面覆蓋一層柔細軟嫩的白毫,茶葉五至七片,茶水清澄而略呈金黃,茶味清涼、芳醇、香甜,沁人肺腑,口中甘味經久不去。
井岡翠綠茶
井岡翠綠茶產於海拔八百餘米,群峰環抱,佳木蔥郁,雲霧縹緲的井岡山茨坪。井岡翠綠茶有「色澤綠、湯色綠、葉底綠」三大特色 。
浮紅茶
景德鎮不但瓷器享譽寰,還生產一種名叫「浮紅」的名貴紅茶。
「浮紅」起始於清代末期,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浮紅」以色、香、味皆優而受到人們的稱道,一向被視為茶中珍品。著名詩人白居易在長詩《琵琶行》里,就有「商人重得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的描寫。在一九一五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曾榮獲金質獎章。現在「浮紅」已經遠銷世界上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九龍茶
九龍茶產於安運縣境內海拔一千多米的九龍山上。這里地勢高峻,巒峰重疊,山青水秀,樹木茂密,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終年雲霧繚繞,土壤肥沃,極宜於茶樹芽葉的生長。
九龍茶採制嚴格。《安運縣志》記述:「日有雨不採,晴有雲不採,晴采之,蒸之搓之,拍之焙之,穿封之」。可見其鮮葉採摘之細致講究,製造工藝之精巧。
瓷器
景德鎮是馳名中外的「瓷都」。景德鎮的瓷器,質地光潔,色釉絢麗,品種繁多,造型優美,裝飾新穎,技藝精湛,享譽古今。
文房四寶
李渡毛筆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生產歷史。傳說秦代蒙恬以明「柳條筆」不久,咸陽人郭解和朱興由中原流入江西臨川要渡一帶,傳授制筆技藝。經過世代相傳,逐步形成一套獨特的制筆工藝,博得了歷代詩人墨客的青睞贊譽。
婺源縣是江西的一塊寶地,這里山青水秀,風景如畫,文房四寶之一的婺墨也以「落紙如漆,萬載存真」的特色受到世人的推崇。
鉛山連史紙,是江西歷史悠久的傳統名產。早在明朝嘉靖年間就有很大發展,享有「妍妙生輝」的稱譽而聞名於世。
玉山縣玉山下錦溪之濱有奇石,石色蒼青有光澤,石質純凈,偶有金星數點,石之細美猶如絲羅紋理,取之制硯,曰羅紋硯。
金星硯又名金星宋硯。硯石中散嵌著金色雲母,閃閃發光,因而得名。
馳名中外的龍尾硯是我國四大名硯之一。產於江西婺源縣龍尾山,由於婺源從唐代武德元年率到宜和三年,一直屬於歙州,所以過去稱歙硯。從唐代開元年間開始,已經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龍尾硯的特點是:石質堅韌,紋理慎密,澀不留筆,滑不摳墨,貯水不耗,歷寒不冰,久經磨研,平而不凹,就硯壁而言,有桃型、鍾型、琴形等,硯台水池為月池、天池、靈芝池、荷葉池等,圖案有浴牛、聽雨、秋聲、飛帶等十八種。
山地特產
贛州市山地特產贛南蜜瓜,九龍茶,花姑,山香園片,安遠相橘,紅瓜子,紅砂糖,中華獼猴桃,贛州麻通,綠涼苦瓜酒。
吉安縣山地特產吉安樟腦,吉安樟木箱,大汾摺扇,泰和烏骨雞,新干商洲枳殼,遂川金桔,峽江魚時魚,遂川生薑。
土特產品
香茹、木耳、石耳、玉蘭片
茶葉
雙井綠、眉峰雲毫、甜茶、山峪茶、鳳凰舌尖、仙姑茶、雷峰尖茶、屏峰針尖、白鶴羽尖、鳴山仙茶、楊儲峰、龜山毛尖、寶峰雲霧等
副食
糟魚、大板瓜子、紅棗、香菇、竹筍、黑芝麻、滿口香炒貨等
3、新葉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新葉村位於浙江建德西南大慈岩鎮,距大慈岩風景名勝區6公里,距諸葛八卦村11公里,由330國道可達村裡。2000年,它被批准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1] 浙江省 杭州市 建德市 大慈岩鎮 新葉古村。
新葉民風淳樸,每年的農歷三月三,都會舉行盛大的祭祀典禮,豐富多彩的戲文雜耍,焰火禮炮,祭祖迎神的雜藝表演及山歌對唱將傳統文化的風雅與民間藝術巧妙地結合起來。廟會期間,村中的家家戶戶都備有豐[1] 盛的飯菜和自家釀制的山村米酒,無論相識與否,一旦登門,都會受到貴賓一樣的款待。新葉特有的八寶蓮子湯、乾菜蒸肉、棗兒糕、栗子粽、湯團、蕎麥粿等小吃,使你在享盡眼福的同時大飽口福。尤其是新葉特色的土曲酒,是用玉華泉水釀制而成,其中配有中草葯,有消暑解疲,痛經活血址功效,色澤黃橙,似渾厚而純清。
走進新葉,你會發現,這是一個歷史悠久、民風淳樸的古村,是一幅被飛速發展的時代無意間遺落下來的歷史畫卷,是一處令現代人流連的世外桃源。走進新葉村,讓人感覺到現代社會少有的自然和恬靜。新葉村建於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由於村子以村後的玉華山為主山,所以新葉村子系被稱為玉華葉氏。據考證,新葉村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葉氏聚居村。
從玉華葉氏第一代到這里定居後,歷經宋、元、明、清、民國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它排斥了干擾,避開了戰亂災禍,一直沒有間斷地保持著血緣的聚落,繁衍成一個巨大的宗族。葉氏後人不願輕易地拆掉祖上留下的房屋,因此,就使得這個村落的格局和古代建築「有規劃,建築質量好,村落發育程度相當高,建築類型多,而且基本上完整地保留了下來」(陳志華《中國鄉土建築研究叢書》)。
新葉三月三
每年的農歷三月三,新葉村都會舉行盛大的祭祖典禮,其在葉氏族人心目中的地位和熱鬧程度都要遠勝於「中秋」、「春節」等傳統節日。祭祀由葉氏宗族現有的五個支派――崇仁派、崇智派、崇德派、崇義派、余慶派,按天乾地支的順序輪流執掌,錢多者出錢,無錢者出力。崇仁派、崇智派、崇義派因人口相對較多,故以十年一輪為序,單獨主祭,稱為「大年」。
新葉崑曲新葉崑曲即是清末金華崑曲流傳並遺存在浙江省建德市新葉村的一脈,與它的另一脈「宣平崑曲」並存,分布於 國內外畫家新葉采風(2張)建德、蘭溪、金華、武義一帶。新葉崑曲是昆劇園里的一朵奇葩,她帶有些許泥土的氣息,少了些宮廷脂粉氣,有種別樣的芬芳。
4、贛州怎麼樣?
贛州是個很文明的城市,雖然沒有江西的省會城市南昌大,甚至比南昌小幾倍,但是,其他的各個方面無可厚非,都比南昌好!比如:贛州的街道,干凈;南昌的就不行了,隨處可見路面上的垃圾,明知道前方幾米處有垃圾箱,行人就是懶得扔,唉~~贛州有很多小吃,要列舉的有蠻多的,
比如:1、洪城巷的鴨腳和翅膀(乾的,分為1、2、3三號辣,較貴,翅膀1.5/個)、和它的小菜,豬腳也不錯,還有粉干,每天下午幾乎香味步滿巷子,早晨的早點,也可以算一道匆忙的風景線.
2、文藝學校的翅膀腳(繁榮小吃)(一定在開)
3、海關邊上,民俗村(以前叫)的燒烤(應該在開)
4、八鏡台的路上應該叫八鏡路上的豆把子(不知道現在有沒有)
5、贛江路上(靠近八鏡台這邊)以前有家魚館,裡面的魚的吃法有N種,味道也好(現在好象搬到市委(現在叫區委吧)對面了好象
6、紫巷子附近的水餃(很多家)都很不錯,這里俗稱餃子一條街,我有一朋友自力更生,在此用餃子發財,勞動所得,光榮!
7、貿易廣場晚上的夜宵攤,以前只有2、3家,做的菜味道很好(現在懷疑是雞精放多了)還有煮的沙河粉,每次晚上火車回到贛州11點左右一定會去,現在很多家了,而且味道偏向與潮州菜味道,而且現在好象流行在那裡吃雞粥。(一定在開)
8、貿易廣場以前有家鴻毛酒家(潮州人開的)現在不知道還有沒有,里邊菜做的很好,還有海鮮也不錯,不知道現在還開不開
9、公安處(現在叫市局)邊上的餐館,以前就是在人家家裡,外面搭了棚子,裡面做的恥骨肉,味道N好。現在好象搬進裡面新店,外道自我感覺沒有以前好了,(應該在開)
10、贛七中門口的索螺,就是田螺
11、其實早上的早點各家做的都不錯,其實好吃的就是春條、淹菜米果、粉干,沙河粉之類的,我經常去的一家是標准種和公安局路上中間的巷子(名字一下忘記了)就章貢區政府邊上的享子里,做的肉餅湯不錯,(應該在開)
12、以前到了晚上影城門口(舊稱)文請路。青年路、交叉口的很多小吃,基本上晚上都有,往前走到公園附近也有一大堆攤子,也很不錯,列如,上面有人提到的燙皮絲啊、信豐蘿卜絞、寧都肉丸子啊等等,巨好吃),(不知道現在有沒有了)
13、現在的釣魚台,也就是靜花園主居住的巷子,已經形成贛州獨特的小吃一條街,特色有田螺,和臭豆腐,肉丸子,鍋貼,等等!
14、其實贛州還有許多,老贛州人應該記得贛州的早餐,春條,碗兒糕,腌菜米果,糕頭。。。。。還有還有,原來小時候吃的肉餅湯.
15、以前明珠的晚茶和中順的晚茶也很不錯,價錢也不貴(現在不知道還開不開)
16、興國吃米粉魚,辣的過癮要,就找小店,原來在公安局那邊有一家,味道都很好,吃的你要用自來水素口,便宜4個人100左右塊吃的非常好
17、(略)
贛州玩的地方不多,但都是歷史文化很悠久的,比如八境台,人民公園啊等等,都是你學習之外的比較好的休閑場所,哦,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的寶葫蘆,很不錯哦,一定要去那轉轉!
至少風俗嘛,你會問這個問題,說明你不是本地人咯?其實各個地方的風俗習慣都有很大的不同,由於贛州囊括了好多縣,而各個縣說的方言差別也都蠻大的,哪怕是相鄰的兩個縣,可能你都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這就是客家話,要想研究客家言言,有一定的困難哦~~
最後,希望你能在贛州學習愉快,玩的也開心!
5、中國十大竹子之鄉是指哪些地方
中國十大竹鄉:福建建甌、福建順昌、浙江臨安、浙江安吉、湖南會同、湖南桃江、廣東廣寧、廣西桂林、貴州赤水、安徽廣德、江西崇義、江西宜豐。
中國十大竹鄉是國家農業部1996年評選出。竹類資源是熱帶、亞熱帶地區森林資源重要組成成份,是一種再生資源和可持續利用的資源。
(5)崇義風俗擴展資料:
著名竹海風景區:
蜀南竹海風景名勝區
溧陽南山竹海水利風景區
安吉中國大竹海景區
三峽竹海生態風景區
重慶永川茶山竹海旅遊景區
衡陽市蔡倫竹海旅遊風景區
遵義市赤水竹海旅遊景區
杭州雙溪竹海
益陽桃花江竹海旅遊區
宜興竹海風景區
參考資料:中國十大竹鄉-網路
6、江西人有那些飲食習慣和風土人情?
1、戲曲文化
明初形成的弋陽腔是南戲高腔源頭,演變成京劇、川劇等40多種戲曲。明代湯顯祖的《臨川四夢》代表中國古典戲劇最高水平,被譽為「東方莎士比亞」。清代蔣士銓稱乾隆間第一曲家。江西因盛產茶葉在清中期逐漸形成的採茶戲。
民間戲曲種類豐富,有號子、漁歌、山歌、小調、燈歌等,以興國山歌最為著名。
2、萍鄉春鑼
萍鄉春鑼是流傳在江西萍鄉一帶的由報春演變來的一種傳統曲藝形式,廣泛流傳在萍鄉市及周邊地區,運用萍鄉方言、兼有說唱的一種民間曲藝。萍鄉春鑼的起源目前還沒有在歷史文獻中找到確切記載。從傳統春鑼唱本內容來推測,春鑼在萍鄉的演唱流傳在清朝中葉就已出現。
傳統的萍鄉春鑼,由一個人表演,演唱者身披一黃色綢緞或布袋,將一面直徑約200公分的小鼓系在左腹部,鼓邊掛一同樣大小的小銅鑼,左手持鼓簽,右手持鑼槌,敲打出曲首的過門和段落之間的間奏音樂。以說唱為主,表演為輔。
3、景德鎮瓷器
景德鎮是中國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國家35個王牌旅遊景點之一,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最值得去的50個地方之一。
截止到2012年,景德鎮市擁有國家4A級景區6個,分別是古窯·民俗博覽區、高嶺·瑤里風景區、浮梁古縣衙、洪岩仙境風景區、德雨生態園、中國瓷園;國家3A級景區3個,分別是金竹山寨、雕塑瓷廠明清園、江西怪石林。
湖田古窯遺址,湖田窯是中國五代、宋、元三代各大制瓷規模最大,延續燒造時間最長、生產的瓷器最精美的古代窯場。屬於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德鎮御窯廠,景德鎮御窯遺址博物館位於原御窯廠遺址內,御窯廠是元、明、清時期專為宮廷生產御用瓷器的所在地,是中國歷史上燒造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工藝最為精湛的官辦瓷廠。屬於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200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4、茶文化
廬山雲霧茶是漢族傳統名茶,是中國名茶系列之一,屬於綠茶中的一種。最早是一種野生茶,後東林寺名僧慧遠將野生茶改造為家生茶。始於漢朝,宋代列為「貢茶」。
因產自中國江西省九江市的廬山而得名。茶芽肥綠潤多毫,條索緊湊秀麗,香氣鮮爽持久,滋味醇厚甘甜,湯色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勻齊。通常用「六絕」來形容廬山雲霧茶,即「條索粗壯、青翠多毫、湯色明亮、葉嫩勻齊、香凜持久,醇厚味甘」。
雲霧茶風味獨特,由於受廬山涼爽多霧的氣候及日光直射時間短等條件影響,形成其葉厚,毫多,醇甘耐泡。
5、贛南客家文化
贛南客家人的進取精神、鄉土意識和淳樸務實精神孕育了江南第一宰相鍾紹京、盛唐詩人綦毋潛、北宋名醫陳恕、宋代詩人曾幾、散文家魏禧、孫中山先生的先祖孫勰,以及革命年代叱吒風雲的將軍古柏、肖華等名人。贛南600餘幢客家圍屋被稱為「東方的古羅馬」。
客家民俗文化包括山歌、贛南採茶戲、東河戲流傳至今。
7、贛南」非物質文化「傳統美食被稱為」狀元菜「的荷包肉到底有多神奇?
荷包肉又名狀元萊,是一道江西省的漢族傳統名菜,因用荷葉包紮而成,故又名荷包紮。據說是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大餘人戴衙亨喜中狀元,他讓來家慶賀的人吃過宴席後,每人帶一隻荷包胙回家,讓家中老人品嘗。
荷包肉又名狀元萊,因用荷葉包紮而成,故又名荷包紮。據說是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大餘人戴衙亨喜中狀元,他讓來家慶賀的人吃過宴席後,每人帶一隻荷包紮回家,讓家中老人品嘗。所以一時之間,荷包紮便被稱為狀元菜。戴衙亨字荷之,號蓮士,戊戌進士,殿試一甲一名,與兄弟戴心亭、叔父戴均元和父親戴第元均顯赫於朝,合稱南安四戴。和這家人家往來,而且得到敬老的食品,自然影響廣泛。據說,以後南康、上猶、崇義縣都受其影響。
相傳清朝乾隆年間,大余出了個狀元戴衢亨,他是個飽學之士,名氣很大。有一天,他宴請鄰里老人,吃完飯後,每人送了一件禮物。這件禮物就是用荷葉包著切好的豬肉,因為是狀元贈送的東西,老人們不好分拆開,就將肉連同荷葉放進木甑蒸熟。打開木甑蓋,荷葉的清香和肉香便陣陣飄來,夾起蒸爛的豬肉一吃,味道極佳。因此,人們便稱它為"狀元菜"。此後,這道菜逐漸在南安府所屬的南康、大余、上猶、崇義四個縣流傳開來。在宴席上,開啟荷包胙也有講究,一般要由酒席上的一位年長者和一位年輕人兩人配合,才能打開,俗稱"開苞"。客家人歷來崇尚節儉,凡在酒席上吃不完的荷包胙等菜,都要用荷葉將它包好,帶回家給沒參加宴席的家人品嘗,這種風俗習慣一直流傳下來。
製法
一、首先將新鮮豬肉(瘦肉為主,肥肉輔之)切成塊狀,然後,用糯米與秈米粉相拌,加入醬油、糖、精鹽、甜酒、胡椒粉、花生油、味精和肉湯等調料。
二、把荷葉用沸水燙軟,三張疊好,用碗把豬肉倒入荷葉中,包成圓錐形或錠子形。蒸時,需專人看管,不時地將水加入鐵鍋。要掌握火候,先大火蒸熟,後文火蒸爛。蒸好後的荷包胙,入口糯爛,吃不沾牙,荷葉的清香沁人心脾。
先大火蒸熟,再文火蒸不少於5個小時
根據荷包胙的數量多少上甑蒸數小時。要先大火蒸熟,然後又要文火蒸爛,久蒸之後入口即化。此菜便於攜帶,不易變質,所以客家盛大宴席必備。
荷包紮這道菜,不但配料要適當,而且製作的時候還得需要幾分手上功夫。因此南康因手工製作分成了兩派,一派為發源正宗地"大余荷包紮",另一派為"南康荷包紮",兩派區別是:大余荷包紮和肉的時候耨米摻的多,米粉摻的少,這樣用荷葉包的時候就更容易成型,吃的時候比較有嚼勁。南康荷包紮和肉是,基本用米粉,糯米摻的很少,包的時候手法也快要准,要不然很難成型,這樣做出來的荷包紮肉香味十足,口感非常好,入口即化,這個也是老師傅們一代一代相傳的秘方。
8、誰熟悉南雄的地理風俗習慣?
樓主你好:
風土人情
南雄的風俗民情植根於特殊的地理環境、濃厚的鄉土情緒以及熱愛生命、祈盼太平的熾熱情感。這種風俗民情既是中原與嶺南文化的融合,也是粵贛之間民情的交匯,最重要的是南雄人根據本土風俗而進行的約定和創造。
服飾習俗:男無特殊,婦女勞作時腰系圍裙,頭扎黑頭帕,手戴手套。飲吃習慣:城鄉皆吃辣椒,農村尤甚,無菜不辣,春節吃臘味,家家以臘鴨、臘肉、臘腸等臘味和自製的糯米酒款待來訪親朋。婚姻習俗:舊時同姓不通婚。在佳節慶典時候南雄人民喜歡以舞龍舞獅等數十種民間藝術表達自己的喜悅心情。象香火龍、茶花燈、飄色、龍船歌、推車燈、高腳獅等民間藝術非常有特色。
南雄珠璣鎮被評為省級民間藝術之鄉。曲調優美、清新悅耳的採茶戲是南雄人民喜聞樂見的地方戲劇。
土特產品
☆ 烏逕啤酒鴨
☆ 南雄煙葉
☆ 北山竹筍
☆ 銀 杏
☆ 金友香米
☆ 油山香菇
☆ 板鴨
☆ 高山油茶
☆ 腐竹
☆ 南畝涼果
☆ 江頭黑山羊
☆ 梅嶺鵝王
☆ 水口魚王
☆ 香酥銅勺餅
☆ 薩琪瑪
☆ 米花糕
【著名典故】
毛澤東率紅軍三過梅嶺到南雄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曾三次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經過粵贛交界的梅嶺,進入廣東南雄從事革命活動,為南雄人民革命史增添了濃厚的一筆。
1929年1月24日。紅四軍前委書記毛澤東率領一支部隊攻下梅關,第一次踏上了南雄這塊土地。紅軍行至梅嶺角灣村與敵人相遇,經過短暫的戰斗,打敗了阻擊的敵人。然後取道上、下楊梅村,從鄧坊往大塘方向轉移。與此同時,軍長朱德率領紅四軍一部由江西經油山廣停坑、上蘭田、下蘭田半夜到達寨下的山溝里露營。當時,贛敵李振球獲悉紅四軍到了油山,便帶領一個團的兵力由江西池江進入南雄,搶先佔領了油山坪田坳的大石埂山頭,將紅軍包圍住,企圖以一條舊溝壕為陣地,伏擊紅軍。在朱德的親自指揮下,紅軍與游擊隊、上朔赤衛隊一道迅速搶佔了制高點白石徑,對敵實行反包圍,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戰斗,至中午戰斗結束,紅軍獲勝。之後,朱德率部隊在油山夾河口與毛澤東率領的部隊會合,開往錦陂村。第二天到達烏逕山下村宿營。次日清晨離開烏逕,經官門樓,穿過界址圩向江西信豐進發。油山上朔一帶農村牆壁上至今仍留有《十大政綱》、《當紅軍歌》等紅軍標語。
1930年4月1日凌晨。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主力離開江西大余縣城,由南雄游擊隊中隊長彭吉妹帶路,越過梅關,進入南雄境內,在中站城與陳濟棠部吳文獻的一個營遭遇。紅軍速戰速決,殲敵百餘人,繳獲槍支200多支。紅軍行至珠璣石子嶺,又遇敵一個營,敵不堪一擊,四處潰逃。毛澤東、朱德率部乘勝包圍南雄城,激戰數小時,下午5時左右,攻佔了南雄城。紅軍在下武廟和上武廟召開群眾大會,宣傳革命道理。毛澤東講了話,他風趣地說:「大家經常講朱毛,朱毛到底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呢?現在我告訴你們,朱毛是兩個人,我就是毛澤東,朱德也來了,他就在這里!」毛澤東繼續說:「我們是紅軍第四軍。紅軍是為人民服務的,是打土豪劣紳分田地的。打倒帝國主義……。」並提出「萬富准備錢,千富不相連,貧窮跟我去,每日一弔錢」的口號。會後,紅軍宣傳隊還演了一出戲《王老三交糧支援紅軍》。4月7日,毛澤東、朱德率部離開南雄,朝江西信豐縣進發。
1932年7月7日。粵軍第四師張枚新部奉贛南粵軍總指揮余漢謀之命,由信豐經烏逕退守南雄。8日凌晨,正向烏逕開進的紅五軍團發現粵軍第四師向水口方向轉移,即命軍團各部向水口阻擊。下午,兩軍在水口遭遇,粵軍被紅五軍團優勢兵力擊潰,當晚退守水口圩及附近高地,並向大余、南雄兩地守軍發報求援。可是,紅軍誤認為水口之敵已向南雄逃竄,一軍團和十二軍改變向水口增援計劃。9日凌晨,粵軍第四師得到來自南雄城張達、陳章6個團的支援,同時還出動了18架飛機助戰。粵軍即組織優勢兵力向紅軍反撲,戰斗激烈。9日下午,紅五軍團總指揮董振棠親自指揮數千名大刀手,分四路沖向粵軍第四師陣地,展開白刃戰,戰斗達到白熱化程度。下午4時,紅五軍團第三軍傷亡很大,預備隊已全部參戰,軍長、政委、參謀長均親自參戰,彈葯也漸漸缺乏。6時許,紅五軍團第三軍陷於困境時,幸得陳毅率領江西獨立3師、6師趕到增援,打退粵軍,穩住了戰地。10日拂曉,一軍團和十二軍在毛澤東親自率領下,過梅關,走中站、里東、鄧坊,星夜賓士,直接趕到水口戰場向粵軍發起全面反攻。下午2時,紅三軍團的第七軍從江西大余遊仙趕到水口增援。這時候,紅軍的進攻更加猛烈,敵人全線潰退南雄城,紅軍乘勝追擊。水口之戰,是中國工農紅軍與國民黨陳濟棠部在南雄水口打的一場惡仗。雙方傷亡很大,戰場景象之慘烈,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所罕見。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一九三二年七月在廣東南雄水口圩地區對陳濟棠的作戰」,「吃了兵力不集中的虧,如象水口圩……這類的仗,本來一般算作勝仗,而且還算作大勝仗的,然而我們歷來就不歡迎這種勝仗」,「因為沒有繳獲或繳獲不超過消耗」。
毛澤東三過梅嶺四到南雄播下了革命的種子,為日後項英、陳毅等在粵贛邊堅持三年游擊戰爭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彭德懷率紅五軍佔領南雄城
1929年5月20日,按照紅五軍軍委和湘贛特委共同確定的「向外發展,在發展中鞏固蘇區」的方針,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紅五軍和王佐特務營共千餘人,離開井岡山,轉戰湘東、粵北。
紅五軍首先攻佔了湘東的酃縣、桂東等地,籌措了一批現款和物資。接著又攻佔了粵北仁化縣城口,繳獲槍械200餘支、子彈3萬余發,籌款3萬元。然後經仁化縣長江、扶溪,准備攻佔仁化縣城,後來得知南雄沒有國民黨正規軍的防守,只有民團、警衛隊等地方武裝,戰鬥力不強,於是決定改為奔襲南雄,並立即向南雄進發。
紅五軍經過仁化的聞韶、南雄的百順、蒼石,於6月1日下午抵達南雄縣城。國民黨南雄縣長方新聽說紅軍來了,嚇得驚慌失措,急忙剃須化裝逃跑,民團、警衛隊亦聞風而逃。紅五軍沒有經過大的戰斗,就順利地佔領了南雄城。
中共南雄縣委得知紅五軍來南雄的消息後,率領游擊隊攻打了坪崗、里溪、水口一路的民團,然後,進城與紅五軍會合。
紅五軍進南雄城後,分別住在上武廟(現八一路小學)、下武廟(現人民醫院門診部)等處。住下之後就開展宣傳工作,在下武廟門前、孔聖廟(現南雄市政府)、福音堂(現南雄中醫院)門口等處召開群眾大會,由中共南雄縣委委員周群標主持大會,彭德懷、滕代遠在會上講了話,著重宣傳黨的政策、紅軍的宗旨以及革命事業必勝的道理;揭露國民黨反動派欺壓群眾和地主豪紳剝削貧苦農民的罪行。號召廣大群眾團結起來,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國民黨反動派和地主豪紳!
紅五軍紀律嚴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買賣公平,為群眾所稱贊。對於那些作惡多端,罪惡滔天的反動官吏、土豪劣紳,就堅決打擊。他們根據南雄地下黨提供的情況和群眾的要求,鎮壓了國民黨南雄縣黨部執行委員、縣警察署訓導董芳輝,縣政府科長粱紹恆,土豪劣紳鍾榮偉、劉伯陶等;燒毀了國民黨南雄縣署;沒收了四家與反動官吏串通一氣,欺壓群眾的商號的財物,分給貧苦群眾;還打開監獄釋放了一批「政治犯」和革命群眾。
南雄的地下黨和游擊隊,在縣城協助紅五軍發動群眾,籌款、購物。紅五軍在南雄住了五天,籌款3萬多元,因地方反動武裝早已聞風逃匿,只繳獲槍械300支左右。他們將籌得的款項在南雄購買了大批葯品、食鹽和布匹,還集中全城的縫衣工人趕做了一千多套灰布軍裝,充實了部隊的供給。
6月5日,紅五軍離開南雄城,向江西崇義轉移。
紅五軍來到南雄,對南雄黨的工作和武裝斗爭作了具體的指導,促進了南雄革命武裝的發展,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反動統治,為在暴動失敗後遭到國民黨反動派嚴重迫害的革命人民增添了斗爭信心,有力地推動了油山根據地的創建。
2010年五月六日,中央黨史研究室確認南雄為「中央蘇區縣」 ,標志著恢復了南雄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歷史地位。
希望這是你要的。
9、中國剪紙最有特色的地方有哪幾個?
山西剪紙 民間剪紙在山西是一種很普遍的群眾藝術,那些年過半百的老大娘和純朴俊秀的姑娘,常常藉助一把小小的剪刀或刻刀,彎曲自然、運轉靈活地在紙上鏤空剪刻成花樣,裝點著自己的生活。新春之際,當你走進晉西北的村落院戶,看到遠處黃色的土丘,眼前灰色的窯洞,似乎覺得這里的顏色太單調了些。但是,你再看看窗戶上,那色彩紛呈的窗花和各色圖案,那迎風飄動的門箋,那碗櫥、糧囤、畜欄等處寓意吉祥的各色紙花,你定會由衷發出贊嘆,彷彿感受到了濃郁的生活氣息。是的,剪紙就是這樣一種紮根民眾之間,與人民生活緊密關聯,為千家萬戶增色添喜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在舊時的農村裡,人們常常把剪紙技藝高低作為品評媳婦靈巧或笨拙的標志,農村婦女自然成了剪紙工藝的民俗傳承人。 剪紙是民俗活動的重要一項,而豐富的民俗事象,則為剪紙提供了自由馳騁的創作的廣闊天地。民間剪紙與各地風俗習慣密切結合,蘊含著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基本素質,是民族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舉凡歲時節令、居住、服飾、誕生成年、婚葬、壽筵,都在剪紙中得到了反映。 以歲時節令為例。正月初一家家掛春幡、貼窗花,一派喜慶氣氛。正月十五鬧花燈,燈上要貼剪紙,更加絢麗引人。三月清明,祭品上要擺放剪紙,表達懷祖之情。五月端午,剪貼「五毒」,以之避疫。七月七日乞巧節,姑娘相聚一起,剪花樣、賽智慧。九月九重陽節,剪刻重陽旗,寓示步步登高。十月一日寒農節,晉北地區用五色紙剪成寒衣,或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在門前或墳地焚燒,寄託生者對亡人的哀思。 再從紅白喜事來看。結婚時,大門兩邊要貼上大紅雙喜字,某些地方還要在陪送的嫁妝上用《魚兒撲蓮》、《麒麟送子》、《鴛鴦戲水》等大型剪紙覆蓋,作為裝點。枕頭、手帕上的綉花,也是以剪紙為底樣綉成的。送殯儀仗中的紙幡、搖錢樹、金山銀山,轎車大馬,都是用紙剪刻糊制的。這些極普通的剪紙作品,雖不象珍珠翡翠那樣華貴輝煌,卻牽連著每個人的心靈,伴隨著千家萬戶的生活,具有牽心動魄的藝術魅力。 民間剪紙的題材大都是人物、動物、草木花卉,可貴的是它能借生活中常見的事物,通過諧音、象徵等手法,構成寓意性的藝術畫面。如《龍鳳呈祥》、《鳳凰戲牡丹》象徵婚姻的美滿與神聖。《劉海戲金蟾》象徵愛情的真摯。《柿子和如意》表示四時如意、平安幸福。《喜鵲登枝》寓意喜上眉梢,喜事盈門。肥豬身上的裝飾花紋,用一群小豬組成,以比喻「多子」。新媳婦懷里抱娃娃,表示「得子」等等。在剪紙藝術天地里,民間的能工巧手盡可以憑借她們的想像描繪出理想的一切,以形傳神,表達出巧意、新意、美意。 山西民間剪紙的體裁格式,根據各地民俗與實用需要因物、因事制宜。最常見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根據窗格的形狀來定。如冀北一帶窗戶格式有菱形、圓形、多角等樣式,窗花也隨窗而異,小的寸許,精緻靈巧,稚趣橫生;大者有四角、六角、八角呼應的「團花」,素雅大方。忻州一帶,歡慶春節,或操辦婚事都要貼「全窗花」,即剪出柿子、如意、牡丹、佛手、蓮花、桂花、笙等,祝願新媳婦善於女紅,早生貴子,美滿幸福。 民間剪紙的風格,總體來說,具有北方地區粗擴、雄壯、簡練、純朴的特點。但是,因地域環境、生活習俗、審美觀念的木同,各地剪紙又有差異。如晉南、晉中、晉東南、晉西北、呂梁山區的剪紙,多為單色剪紙,風格質朴、粗獷。而流行於雁北地區的染色剪紙,則婉約典雅、富麗堂皇,尤以「蔚縣窗花」為代表。 人們把生活比作一棵常青樹。那麼,我們說這剪刀下的藝術便是常青樹上的花和果。民間剪紙紮根於民間,流傳於民間,土生土長,土香土色,永遠散發著藝術的芬芳。 ——廣靈剪紙 「廣靈剪紙」以造型寫實、刻制精巧,色彩艷麗而著稱。它的原料是一種單一的雪白宣紙,工具是幾把刀刃為斜形的大小不等的刻刀。程序是先用刀刻出剪紙成品,再點染著色。民間巧匠非常講究刀工刻法和著色技藝,他們以簡單的工具,採取陰刻為主,陽刻為輔的辦法,在短短幾分鍾內就能龍飛鳳舞地刻制出許多成品。著色時用上好白酒調色,調配較深的顏色可加少量白礬,這樣既能使塗上的顏色鮮艷水靈,又能保證剪紙存放較長時間。廣靈剪紙以其精湛的技藝贏得了聲譽,現已銷行到法國、美國、日本、波蘭等國,成為海外友人珍愛的藝術品。2009年10月,廣靈剪紙以中國剪紙首位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晉城剪紙以磁性剪紙為代表,在全國獨樹一幟。磁性剪紙可以靠自身的磁性吸附到磁性相框、磁性畫軸、磁性書寫板上,也可吸附到冰箱、防盜門、汽車、文件櫃、文具盒等鐵制物體上。噴少許水或洗潔凈也可貼附在玻璃或其它光滑表面上去。 磁性剪紙能夠更充分地體現剪紙的透雕特點和剪紙的透空效果。 磁性剪紙是對剪紙藝術的傳承和發展。磁性剪紙對剪紙的貢獻體現在:一、磁性剪紙擴大了剪紙的市場;二、磁性剪紙豐富了剪紙理論;三、磁性剪紙增強了剪紙的藝術表現力,藝術創作技法上有創新,藝術表現手法更加多樣化。 磁性剪紙為實用新型專利(專利號:ZL 200420067151.0),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局於2005年8月17日授予專利權。 磁性剪紙專利在我國已有一千五百年歷史的剪紙文化中加進了科技元素,使其更為時尚,應用更廣泛,體現了科技進步的價值理念。 陝西民間剪紙 陝西從南到北,特別是黃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處都能見到紅紅綠綠的剪紙。那古拙的造型,粗獷的風格,有趣的寓意,多樣的形式,精湛的技藝,在陝西,在全國的民間美術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 陝西剪紙,專家們稱之為「活化石」,因為它較完整地傳承了中華民族古老的造型紋樣,如魚身人面,獅身人首,以及與周文化相似的「抓髻娃娃」。與漢畫像所相似的「牛耕圖」等。傳承了中華民族陰陽哲學思想與生殖繁衍崇拜的觀念。如陝北剪紙中的「鷹踏兔」、「蛇盤兔」、「鷺鷥銜魚」、「魚戲蓮」、「蛙、鹿、魚、鳥」等。 陝西自古是中華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傳說中的黃帝就葬於陝西境內的共同陵橋山,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寶雞北首嶺都發現了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周秦漢唐等13朝都在陝西建都,留下了豐厚的民俗文化遺產。 陝西剪紙,這一民間藝術形式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全國各地不同風格和特色的剪紙藝術中,古老而純朴的陝西剪紙以它特有的魅力,為人們所喜愛。陝西剪紙主要形式有窗窯頂花、炕圍花、門畫、掛簾、枕花、桌裙花、鞋花、結婚雙喜花、衣物佩飾花、神龕貼花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窗花最為普遍。每逢春節,不論那裡的農村,給窗子糊上潔白的紙,貼上紅紙剪成的窗花,喜慶新年。陝西的窗花在表現內容上,一種是繼承傳統,一種是貼近生活,近距離反映現實。有人物活動、花鳥魚蟲、飛禽走獸、民間故事傳說等。造型嚴謹,民間風味十足。陝西剪紙大都出自農家婦女之手,以淳樸、粗獷、簡煉、明朗為特點。她們創作的剪紙飽含著濃郁的泥土氣息和強烈的感情色彩,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具有古樸的民風。他們一方面受民間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對生活進行仔細入微的觀察和理解,凝聚著普通勞動人民的智慧,心到手到,並通過大膽豐富的想像,用剪紙來表達自己 對生活的感受和對美的理解。 在陝西剪紙藝術中,首推陝北民間剪紙。這一地區由於近百年來交通閉塞,地處偏 僻,外來文化較難傳入,古代的文化、藝術卻被農家婦女承襲下來,代代相傳。如一些剪紙繼承漢代畫像石風格,外輪廓極其簡練、飽滿。生動,想像力豐富。如農家春節門上貼的《瓜子娃娃》的四肢用紙剪出,頭用瓜子代替。由於作者都是農民,面廣人多,年齡相異,所以剪紙的題材豐富多彩。蔬菜花木、放牧紡織、婚喪嫁娶、民間傳說等是老年作者表現的對象。關中剪紙以其造型優美,細致逼真而深受人們的喜愛。陝南剪紙人數較少,以其誇張中帶精巧、細致中藏真情的特點。 剪紙是婦女們創造的文化,在陝北曾有「找媳婦,要巧的」的習俗,給娃找媳婦,「不問人瞎好,先看手兒巧」,手兒巧就是看剪紙綉花。有「一看窗子二看簾」的說法,看窗子,是看剪的窗花,看門簾是看綉花的本事。人們普遍認為,剪花好的女子肯定聰明,以後生下的娃娃自然也是聰明的。而今陝北農村,誰會剪花,仍被全村人所敬重。每到臘月天婆姨女子們在一起相互學著剪花,有好樣子出來,爭相替樣。正月婦女們相互串門看誰的窗花好,看誰手最巧。 陝西剪紙形式多樣,一是單色剪紙,二是色紙拼貼剪紙,三是點彩剪紙,四是滲染剪紙,五是紙塑窗花,六是剪紙熏樣。 陝北以單色剪紙為主,造型簡潔質朴、注重誇張變形,傳承著古老的審美情趣和造型觀念。在內容上多以動物花草為主。據說孔聖人教化天下,唯獨遺漏了陝北,於是陝北人的性情不像關中人那麼中庸,所以創造性極強,喜怒哀樂表現的淋漓痛快,所以個性極強。在陝北的靖邊、安邊、定邊,人們你三邊剪紙,剪紙變成了另一種風格,纖細入微,小巧玲瓏,小中見大,刻畫精到。打出的「樂樂」細如針尖,剪出的線細如發絲,既不同延安綏,剪紙粗獷,又不同江南的工巧、寫實。據考證,三邊原是邊關重鎮,朝廷常派南方將領在此地鎮守,他們帶著家眷在這里生活,也帶來了水鄉的民間文化,與當地古拙的民間藝術待以結合,產生了獨特的三邊剪紙。 差距地區因為經濟基礎較好,剪紙的形式變得多樣起來,單色、點彩、拼貼、紙塑等多種形式相互運用,內容上以戲曲人物為主,花鳥動物中常常加進象徵文化符號的琴棋書畫,八寶等,有濃烈的中原文化特徵。庫淑蘭是旬邑縣民間拼貼剪紙的高手,今年八十多歲,陝西省文化廳命名的剪紙藝術大師。她把拼貼剪紙發展到極致,使專家學者驚嘆不已,台灣漢聲為庫淑蘭出版了大型專輯畫冊。中央電視台、陝西電視台拍攝專題片進行報導。合陽縣羅占花老人創作的紙塑剪紙,人物的造型采自於戲劇,把戲劇人物的一招一式刻畫的栩栩如生。渭北的單色剪紙受其皮影造型的影響,而西府的單色剪紙受木板年畫影響,可以看出中原文化深厚的底蘊。 山東民間剪紙 北方派——山東剪紙 山東民間剪紙從造型風格上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渤海灣區域粗獷豪放的風格,與黃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紙一脈相承。一類則是更有特點的山東膠東沿海地區以線為主,線面結合的精巧型剪紙,它似乎與山東漢代畫像石細微繁縟的風格一脈相承,以其花樣密集的裝飾手段,使單純爽快的外型更飽滿豐富。 山東膠東稱手巧的女子為「伎倆人」,「伎倆人」不管出在哪個村,都是人們引以為榮的事。她們的花樣子常常用煙火熏在土紙上到處流傳,成為遠近鄉村剪花的樣子。剪紙用途最多的是打扮窗戶。膠東的窗戶多是細長條形的格子,一般只能貼一些小的花,婦女們開發自己的創意,運用化整為零的方法把大的構圖分割成條形剪出,再貼到窗上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畫面。這種稱為「窗越」的剪紙一般貼在「窗心」。另有「窗角花」、「窗旁花」以及懸掛在窗前會活動的「斗雞花」等,構成了系列性的「欞間文化」。與節慶的居室布置相適應,剪紙還用於牆圍及天頂仰棚的裝飾,以及器皿的貼花。 其中,山東高密一帶流傳的剪紙,從農舍的門窗、棚頂到箱櫃、衣櫥都有剪紙裝飾。製作一般不打草稿而放剪直下,其特色是常用鋸齒紋和挺拔的線條相結合來構成形象。 山東剪紙從古發展到今,越來越多地顯示出它獨具有審美功能,因此,民間的「伎倆人」也就更加註重技巧的精熟。那若斷若連的線條和細如蚊足的毛刺,往往叫人感到一種凡人難以達到的絕妙。
10、南康過年的風俗
一、年前
在南康,臨近春節的時候,外出人員,即使再遠(有些是在海外工作、留學的遊子)都盡可能趕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
立冬後,每家每戶都開始臘香腸(半肥半瘦的豬肉,切成碎塊,加上鹽、花椒、大料、八角等,加適量白酒,拌勻放置一晚。取豬大腸,用鹽腌好的,清洗,把肉放進去,壓緊,用針把有氣泡的地方戳破放掉空氣。香腸裹好後,用竹竿掛起,放入陽光下,這就是贛南人臘香腸的傳統),另外還要制板鴨。
蒸制糯米酒(贛南人俗稱「水酒」,釀糯米酒過程大致是這樣:先把糯米用飯蒸蒸熟,然後把它散開待冷,再散上一定份量的酒餅,把它裝進小缸里,然後在缸面和周圍用稻草和棉被等遮蓋嚴密保暖。幾天後,缸里的糯米飯便發酵變成糟粕,而且滲透有許多液體。這時就用「酒類」,一種用竹篾編織成的小簍放進缸里,讓液體進入「酒類」,然後用碗把這液體舀進酒壇。這種液體為「酒娘」,酒娘的度數很高,須滲入一定份量的沸水。這樣就釀成了香醇的客家糯米酒)
農歷十二月中旬起炸餜子、做糖爆、炒花生、瓜子、黃元米餜(是贛南客家人獨特的食品,歷史悠久,早在明朝正德年間就被列為貢品。以糯米為原料。打黃元米餜是贛南客家的一項重要民俗活動,多個青壯男子腰扎紅布,手持用木棒做成的黃元棍,圍著石臼輪番打黃元米餜,老人、婦女在外圈忙碌,孩子們在一旁看熱鬧。這家打完了,大夥兒把石臼抬到下一家,挨家挨戶地打。剛打出的黃元米餜,用手抓成團蘸點醬油或白糖,即可食用。走親訪友,贈送幾塊色澤金黃的黃元米餜,意寓吉祥富貴。家中來了客人,把黃元米餜切成條塊,炸炒蒸煮皆宜,味道很好)
十二月下旬,人們開置辦年貨,去商店購買過年所需的物品和食品。南康縣志記雲:「十二月下旬,天天逢圩日,圩上人山人海、賣土產、置辦年貨」。可以反映出南康人年前去市場購買年貨的忙碌熱鬧場面。
二、小年
臘月二十四,俗稱過「小年」。這天是贛南客家人過小年,就是送灶神。在贛南客家人中,灶神也稱為灶神娘娘,因為她能往返天庭與人間,能操縱人們的平安功祿,在某種程度上說她就是客家的女神。在小年這天,贛南客家人幾乎每家每戶男子都會奉上三牲、糖酒等來祭拜這位「南方火德之帝」,祈求她能在天帝面前說好話,讓她給我們帶來福祉。 南康縣志記雲:「解放前,晚上還要點燭焚香放鞭爆送灶神上天,求其『上天奏善事,回宮降吉祥』」。可以反映出南康人民對吉祥生活的祈盼。
南康當地從政府部門到民間老百姓都對小年特別的重視。上猶縣志記雲:「官署封印,諸生散館,遠人還家;還賬目,送節禮,抹什物,蒸糕點;治祭品,擺貢獻。廳堂高懸祖宗遺相,設供案」。小年那天,南康當地縣里各級行政部門放假一天,在遠方工作的人們也陸續趕回家。如果某人欠有賬目,也會在小年前還清。
要是誰家的過年糕點和年貨還沒置辦的,小年那天都會忙碌著置辦。有些家庭會在廳堂掛上始祖的遺像,在神台上點上香燭,敬拜祖宗。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忙著打掃衛生,除去房頂上的塵土,通溝排水,所有的生活用具如鍋碗瓢盆、桌椅板凳等都要擦洗一遍,這就是客家人俗稱的「掃家」。
過了小年更為忙忙碌,買年畫、寫春聯、理頭發(我們那的風俗是從春節到元宵期間是不允許理發、剪指甲,所以最好是在年前將其處理好)、做豆腐、做米餜、趕新衣等等,呈現出歡樂、忙碌的氣氛。
三、除夕
除夕,俗稱年三十。南康附近的崇義縣,當地有掃墓的習俗(去祖宗墳地,除去墳地雜草,清潔墓碑,整理墓場,點上香燭,叩首作揖三下,殺雞以雞血淋墳前一圈,三響爆竹,最後點放一掛鞭爆,以祈求老祖宗保佑他的子孫來年安康幸福)。
午後點燭、焚香、鳴鞭炮、祭祖敬神。家家貼春聯(俗稱「上紅」,除夕中午家家戶戶開始帖對聯,在房門、灶台,甚至在谷倉、牛欄、豬圈、雞窩上也要帖上大大小小的紅紙吉語。
放爆竹(晚飯前必須燃三響爆竹,且放一掛鞭炮。晚上12點整也必須三響爆竹,且放一掛鞭炮,以提醒人們新的一年的到來)。除夕那天必須沐浴換上新衣服(到了大年三十傍晚,贛南客家人會煎好一鍋由香樟、絲茅等多種「幸福草」合成的熱水沐浴凈身。據說可洗去一年的風塵與艱辛,驅除一年的邪氣,洗過後,就平平安安、順順當當了),燒香點燭,敬神祀祖後,晚上吃團圓飯,宴席豐盛(一桌豐富的晚宴,算是一年來的獎賞,平時沒吃過的好菜,此時此刻盡可放開肚量來吃。
這時,飯桌上必然會安置一小杯酒,這是祭祀先祖的,不能喝掉。贛南客家人還會在飯桌上多添置一套碗筷,一說是為祖先享用而准備的,另一說則是祈禱著來年能「添丁」,使人丁興旺),氣氛歡樂。整個房屋燈火通明,名為「照年光」,長輩給小孩壓歲錢(祈盼著晚輩順利成長,並進行祖先創業與倫理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後輩們則表示要對長輩孝敬),有些人「守歲」,敲鑼打鼓,通宵不寐。
四、正月初一至十五
正月初一是新年的開始,最好得起早床,趕在別人還沒起床之前,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據說誰家最早放鞭炮,誰家的運氣就最好。
全家歡聚吃果子酒,開懷暢飲。這天吃齋(因除夕夜吃了太多的豐富佳餚,年初一要吃「舊飯」、吃素菜了,這樣有助於消化,又意味年年有餘),不掃地(贛南客家人過年有個風俗,大年三十把房前屋後打掃得乾乾凈凈,初一、初二不管有多臟都不可以掃地的,據說這是「囤財」的意思,門口堆著紅紅的炮仗紙,越高越好,說明你家有錢),不波水,不遠行,白天不睡覺,說話不犯禁忌,晚輩給長輩拜年,平輩互相問好。鄰居見面,互道恭喜!平日存有意見的人,此刻也笑臉相迎,以示吉利。
初一開始在家族中拜年,首先給長輩拜年,左鄰右舍登門拜年,喝茶飲酒,請吃糖果,祝願添財添福,吉祥如意,也互相給孩童們發壓歲錢。
初二清晨,戶戶宰雞、煮蛋,人們個個食湯,後吃豐盛的早餐,為一歲牙祭的開始,俗稱「起牙」(臘月十六日也吃豐盛酒菜,為歲末牙祭,俗稱「圈牙」)。
從初二起,人們開始走親戚,青年夫婦攜兒帶女,購買酒肉到岳家拜年。新婚夫婦第一次到岳家拜年,俗稱「上門」,禮物豐富,見親屬小孩要給「喜歡錢」。初二始灑掃,垃圾往裡,意為財不外掃。
初三大掃除,把藏起的垃圾一掃而光,送野外,焚香燭放鞭爆燒掉,俗稱「送窮鬼」。
初四以後,大搞龍燈、獅子,有的還扮演歷史人物和神話故事的人物,鑼敲喧天,爆竹轟鳴,串村走戶,彼此相迎,一直鬧到元宵節,名為「搞春」。南康縣志記雲:「自正月初一至元宵,俗為祝歲日。昔時,每村購龍燈5節或9節,於晴宵霧月遊行於街市,人以鞭爆迎之,燈腹燃燭作游龍舞,鑼鼓聲、嗩吶聲、鞭爆聲,聲聲悅耳,人們盡情娛樂」。
五、元宵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俗稱「上元宵」、「燈節」。在這一天龍燈、獅子燈聚集一堂,大鬧元宵。南康縣志記雲:「晚上,在城鎮,裝燈結綵,爆竹轟鳴,鼓樂宣天,人山人海,通宵達旦,舞龍燈、耍獅子、搖花船„大鬧花燈,在農村,除鬧花燈外,還有『拉青』、舞『青菜龍』的習俗,即在芹菜心中插火燭,在野外狂舞,意除去災禍,祈求人畜平安、五穀豐登」。反映了南康人民鬧元宵時的喜慶熱鬧場面。
元宵節這一天,家家酒肉豐盛,客家人普遍吃元宵,象徵家庭和睦,團圓幸福。此外,還有燃燈(燃孔明燈,當然天氣太乾燥則不燃,否則有失火的危險)、觀燈和猜燈謎的習俗。這晚各家聚餐飲酒,「飲過元宵酒,各行各業快動手」。說明新年已過,大家又要回到自己的崗位上去學習和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