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蘇州古老民風風俗

蘇州古老民風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8-27 15:01:39

1、蘇州的迷人風光、名勝古跡、動植物、礦產資源、民風民俗、民間傳說?

1、迷人風光及名勝古跡:蘇州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近2500年歷史,是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清代「天下四聚」之一,有「人間天堂」的美譽。中國私家園林的代表——蘇州古典園林和中國大運河蘇州段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2、動植物:種植水稻、小麥、油菜,出產棉花、蠶桑、林果,特產有碧螺春茶葉、長江刀魚、太湖銀魚、陽澄湖大閘蟹等。

3、礦產資源:蘇州市共發現各類礦產39種。現已查明資源儲量並列入《江蘇省礦產資源儲量統計表》的礦產有煤、鐵、銅、鉛、鋅、鈮鉭礦、硫鐵礦、明礬石、高嶺土等18種,其中非金屬礦產7種,金屬礦產10種,能源礦產1種;礦產地64處,礦床規模以中、小型為主,占總數的92.19%;礦產勘查程度較高,達到詳查以上的佔78.13%。

4、民風民俗:六月初六,蘇州有曬書、浴貓狗的風俗;六月二十四,荷花生日,有泛舟賞荷的風俗;七月初七,傳說是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民間有乞巧之說;八月十八,蘇州有游石湖的風俗。

5、民間傳說:民間還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說。不知是哪一個朝代,虎丘塔傾斜得越來越厲害,急壞了土地公公,他想來想去,只能用神威來救虎丘塔。這天晚上,蘇州城的男女老少個個做了個夢,夢中被喊去拉繩,拉正虎丘塔。第二天一早醒來,人人都覺得腰酸背痛。據說,蘇州吃「撐腰糕」的風俗就是從這件事開始的。

(1)蘇州古老民風風俗擴展資料:

蘇州地處中國華東地區、江蘇東南部、長三角中部,是揚子江城市群重要組成部分,東臨上海、南接嘉興、西抱太湖、北依長江,地處東經119°55′~121°20′,北緯30°47′~32°02′之間。全市地勢低平,平原占總面積的54.8%,海拔4米左右,丘陵占總面積的2.7%。蘇州屬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截止2019年12月,蘇州市轄5個市轄區:姑蘇區、虎丘區、吳中區、相城區、吳江區;代管4個縣級市:常熟市、張家港市、崑山市、太倉市;另轄一個縣級單位:蘇州工業園區。 全市共設36個街道和53個鎮,其中蘇州市區設29個街道和21個鎮。

2、蘇州市過節風俗

蘇州習俗:春節一早開門要於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級」。清晨出門,要遵循黃歷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並到城隍、土地等廟去燒香,必歷經十廟乃止,稱為「燒十廟香」。自春節至元宵,火爐中燒巨煤墼,稱為「歡喜團」。准安人傳說,吃湯團可以接財神,所以從大年初一清晨就開始下湯團,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湯團吃。武進縣婦女春節剪松柏枝,繞以紅絲,戴在發髻上,據說可以長壽.

自進入臘月以後,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掙些銀子過年。祭灶之後,新春聯漸次粘掛,千家萬戶,煥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箋,有的用紅紙,只有內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紙,鑲以紅邊藍邊,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臘月將梅束起放在一個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於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讓地微微有些溫暖,梅花就回漸漸放白,用紙籠之,到市上去賣,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區,支搭席棚,售賣畫片。婦女兒童爭相購買,以為樂。

臘月初一,大街上賣粥果者排成市場。更有賣核桃、柿餅、棗、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貯,叫而賣之。其次則肥野雞、關東魚、野貓、野鶩、腌臘肉、鐵雀兒、饊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張、樓子庄元寶。初十以後則賣衛畫、門神、掛錢、金銀箔、錁子黃錢、銷金倒酉、馬子燒紙、玻璃鏡、窗戶眼。廿日之後則賣糖瓜、糖餅、江米竹節糕、關東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時供給神馬用的。又有賣窯器者,銅銀換瓷碗,京城之香爐燭台;悶葫蘆,小兒籍以存錢;支鍋瓦,灶口用為助爨。至廿五日以後則賣芝麻秸、松柏枝、南蒼術以供「煨歲」之用。臘月諸物價錢都比平日貴些,所以才有「臘月水土貴三分」的諺語。老年人到了這時,總要勸後輩謹慎花錢,於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諺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 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3、蘇州的民風習俗有哪些?

1. 元宵節和燈節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吳中舊有「鬧元宵」習俗。人們敲擊鑼鼓鐃鈸為戲,不同節奏有不同的箔稱,如「跑馬兩夾雪」、「下西風」等;或三五成群,各執一器,邊擊邊行,兒童嘻笑環繞,滿街鼎沸,謂之「走馬鑼鼓」。元宵前後又稱燈節,正月十三上燈,十八落燈。期間自製和出售的各種彩燈精奇百出,光怪陸離,人物類、瓜果類、百族類以及琉璃燈、走馬燈等各色燈彩,名目繁多,令人目不暇接。

夜晚城內城外遊人如潮,「燈彩遍張,不見天日,」再加上盤旋跳躍的龍燈舞,熱鬧異常。鄉間還有醵資造燈塔者,夜間上火,其光數里之外可見。還有賽燈之舉,各以彩燈爭妍斗奇,觀者踴躍,其樂無窮。

2. 鄧尉探梅

農歷二月,光福鄧尉山一帶,梅花吐艷,猶如皚皚白雪,花香撲鼻,「紅英綠萼,相間萬重」,故被稱作「香雪海」。屆時遊人艤舟虎山橋畔,遨遊林下,留連忘返。清代李福作《元墓探梅歌》,曾用。雪花如掌重雲障,一絲春向寒中釀,春信微茫何處尋?昨宵吹到梅梢上」的詩句來描繪鄧尉的梅花。鄧尉探梅之習相沿數百年而未衰。近年萬象更新,人民生活安定,每至梅花盛開時節,蘇滬一帶遊客踵至雲集,光福沿途,道為之塞。

3. 百花生日

俗以夏歷二月十二為百花生日,不知典出何處.是日清晨,吳中未嫁閨女剪五色彩繒封貼於各種花木莖桿上,或制紅紙小尖角旗插於花盆中,微風輕拂,彩紙飄揚,謂之「賞紅」。是日虎丘花農爭集於花神廟,貢牲獻樂,慶賀花神仙誕,祈禱春來花盛,稱作「花朝」。諺日:「有利無利,但看二月十二」;或雲:。

有利無利,但看三個十二(即二月十二、三月十二、四月十二)」,是謂百花生日那天的氣候徵兆,對花農的收成至關緊要。蔡雲《吳歈》雲:「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紅紫萬千披錦綉,尚勞點綴賀花神」。

4.清明掃墓

吳俗以清明,中元(農歷七月十五),下元(農歷十月初一)三節為鬼節。逢三節必有賽神之舉。迨入民國,賽會之舉漸廢,而清明祭墳之俗卻相沿至今。舊時祭墳通常於清明節或之前幾日,攜香燭、紙錠及菜餚、清酒,致祭於祖先墳前,謂之「上墳」,或稱「掃墓」。祭畢焚化紙錠。

上墳時又必為墳塋添土一塊,多壘於墳頂,俗呼「添土」。舊時清明上墳之俗,雖屬迷信活動,但也包含著游春踏青、悼念已故親屬的合理成分,因此至今相沿不衰。現各機關,學校,團體每年清明通常都要組織到西郊黃山烈士陵園掃墓,以寄託對先烈的哀思和表示敬仰。

5.觀音山游春

清明前後,春滿江南,百花競放。遊人紛紛行出郊外,訪春探勝,俗稱「游春玩景」,又稱「踏青」。舊時游春最熱鬧的去處莫甚於農歷三月十一日的觀音山。觀音山在天平山側近,兩山相連,屆時「士女雜遝,羅綺如雲;兜輿駿馬,絡繹於途」。遊客們自晨至夕,或翻山尋勝,汗流浹背。

或於天平山白雲泉邊清茶一杯,悠閑自得。另外靈岩山、虎丘等地也都非常熱鬧,虎丘山塘一帶「彩舟畫楫,銜尾以游」。每年游春時節,各類小商販也都爭往前趨,各處勝跡周圍蘆棚相連,設酒飯茶桌以招徠遊人,無不利市數倍。

6.立夏節

立夏日,家家備有各種應時食品和瓜果,如櫻桃和青梅,一紅一綠,相映成趣,再配以櫑麥,名日「立夏三新」。是日親友聚宴,以海獅頭、麵筋、咸鴨蛋及芥菜、筍、蠶豆等時鮮菜為佐酒之餚。又據說立夏吃李子能保護和美化皮膚,故閨中女子都喜歡在那天作「李會」,即取新鮮李子汁和酒而飲,稱作「駐色酒」。

立夏日還有秤人體重之俗,記下立夏時的體重,到立秋日復秤一次,以驗經過一個夏天後體重的增減。蔡雲《吳歈》雲:「風開綉閣颺羅衣,認是鞦韆戲卻非,為掛量才上官拜,評量燕瘦與環肥」。

4、江蘇有哪些地方風俗?

1、江蘇傳統節日文化富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蘇州端午習俗、南京秦淮燈會、姜堰溱潼會船分別代表中國民族傳統節日端午節、元宵節和清明節等地域特色的文化習俗,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太倉七夕節、金壇柚山放燈節、宜興觀蝶節等形式獨特的民俗活動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江蘇傳統生產商貿、生活消費以及禮儀習俗比較典型的有揚州「三把刀」(菜刀、剃頭刀和修腳刀,分別指代飲食、理發和沐浴行業習俗)、海州灣漁俗、洪澤湖漁家婚嫁禮俗等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蘇南人重工商,繅絲織布,心靈手巧。同樣是飲食民俗,蘇南人口味偏甜,嗜品茶;蘇北人口味偏辛辣,好飲酒。

4、同樣是游藝習俗,江南注重觀賞性、娛樂性,江北則注意觀賞性、娛樂性的同時也重視功利性:江南無錫惠山泥人、蘇州虎丘捏相都是栩栩如生的藝術珍品,江北鹽城、海安等地的麵塑及東台等地的糖塑既可觀賞也可食用。

5、元宵節江南的花燈玲瓏多姿,徐州豐沛及連雲港等地的面燈不但可以照明、觀賞,而且還是農歷二月二青壯年強身健體的傳統食品。

(4)蘇州古老民風風俗擴展資料:

江蘇代表文化:

1、崑曲。

崑曲是發源於14、15世紀蘇州崑山的曲唱藝術體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術的表演藝術。現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劇。

2、揚劇。

揚劇是發源於江蘇揚州,成長於上海的戲曲劇種。它以古老的"花鼓戲"和"香火戲"為基礎,又吸收了揚州清曲、民歌小調發展起來,原名「淮揚文戲」,30年代中期稱為"淮揚戲",新中國成立後,改稱揚劇,主要流行於蘇北、江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區。

3、揚州玉雕。

揚州是我國玉器的主要產區,琢玉工藝源遠流長。在江淮東部龍虯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了玉璜、玉管等物,揚州漢代墓葬亦出土不少玉器,品類繁多,造型優美,且已採用透雕、陰線刻和淺浮雕手法。唐代的揚州玉器工藝又達到新高峰,宋代揚州玉雕出現了鏤雕和練條技藝,為後來特色技藝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4、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緙絲,又名刻絲,是中國古老、獨特的一種傳統織造工藝,主要存在於蘇州及其周邊地區。蘇州緙絲自南宋以後,盛名全國,成為主要產地。明清時代,蘇州緙絲仍昌盛不衰。 緙絲素以製作精良、渾朴高雅、艷中且秀的特點,在絲織品中列為最高品第,並是最早用作製造藝術欣賞品的絲織物。

5、蘇州的風俗飲食習慣

蘇州是吳文化的發祥地和集大成者,亦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傳統文化發達、歷史底蘊深厚、風俗飲食都有特色。

蘇州地區自秦漢以來,就「信鬼神,好巫覡」,民間信仰根深蒂固,是一個典型的多神論信仰地區。
蘇州習俗
正月初一,農歷新年。歲朝,男子開門放爆竹三聲,叫作開門炮仗,象徵「高升三級」。家家懸掛神軸,點香燭,供粉圓茶食糖果於祖先神位前,長幼依次而拜,稱為「拜喜神」。之後,幼輩依次向尊長叩頭拜年,尊長率幼輩向左右鄰居賀年;早餐吃年糕、春餅、湯團、圓子,取高興團圓之意。
初三叫「小年朝」。女婿和寄兒女上岳家或寄父母家拜年。
初五,財神(或稱路頭菩薩)生日。初四晚上家家接財神。從初五起,多數商店開門營業。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吳中有「鬧元宵」舊俗,寺觀廟宇鼓樂獻新,人聲鼎沸。街頭巷尾,鑼鼓鐃鈸聲不絕,稱為「走馬鑼鼓」。正月十三夜上燈,十八日落燈,各街市店輔出售各式花燈。「蘇燈」精奇百出,聞名遐邇。燈節之時,懸彩,雜引流蘇,大街通跟,燈彩遍張,夜則烯燈,火光燭天,光怪陸離,爭奇斗研,遊人如潮。燈節還有打燈謎的習俗,人們將謎面粘諸花燈,任人猜射,中者,以巾扇香囊、果品食物為贈。正月底,二月初,光福鄧尉冊梅花盛開,冷艷清香,花團錦簇,迤邐數十里。蘇州仍有「探梅香雪海」的習俗。
二月初二,稱龍抬頭日。要吃油煎年糕,吃了腰腳輕健,稱「撐腰糕」。
二月十二,百花生日,又稱花朝。凡種花果樹的,都要給樹枝扎紅綢條,或插紅紙小旗,名為賞紅。農家以為這一天如天氣晴朗,則百物成熟。
諺雲:「有利無利,但看二月十二。」黃河以北,漸次解凍,周期性釋放冷空氣南下,因而有二月初八「張大帝吃凍狗肉」,二月十九「觀音暴」,二月二十八「老和尚過江」 等諺謠,前三後四必有風雨,十分應驗。
清明節,有上墳祭祖之俗。祭畢,挑新土壓墳頭,並掛白紙。凡新娶媳婦必同行,稱作上「花墳」。人們往往藉此踏青游春。
立夏日,家家備多種應時食品和鮮果,如櫻桃、青梅、元麥等供祀祖先,稱作「立夏見三新」。飲食則有酒釀、海螄、麵筋、芹菜、鹹蛋等,蠶豆也在這天嘗新。各酒店過免費贈送酒釀和燒酒給老主顧,稱饋節。這一天家家要用大秤稱人重量。
四月十四日,軋神仙。
四月十四日是八仙之一的呂純陽的生日,他是民間信仰中很有影響的神仙。蘇州閶門內中市下塘的福液觀奉祀呂祖,俗稱神仙廟,據說呂純陽生日那天要化身乞丐、小販,混在人群之中濟世度人,因而逢此盛日每個人都可能是他的化身,軋到他身邊,就會得到仙氣,交上好運,這樣你擠我擠的,叫作「軋神仙」。
五月初五,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家家裹粽子,飲1酒,門懸蒲劍、艾葉、蒜頭,堂內掛鍾馗像,婦女簪艾葉、榴花,小兒額頭用1書上王字,戴虎形帽,空虎紋衣,腕 五色絲線,胸前掛上網袋,內盛蒜頭、咸鴨蛋,穿虎頭鞋,庭院四周灑1水,據說可以辟邪,避蛇蟲之害。
六月初六,蘇州有曬書、浴貓狗的風俗,「六月六,狗淘氣浴」,據說可治蚤癩。寺廟在這天曬經,各戶也在這天曬書籍圖畫,曬衣被,可以不生蠹蟲。
六月二十四,荷花生日,有泛舟賞荷的風俗,其時葑門外的黃天盪和洞庭西山的消夏灣是觀荷納涼勝地。
七月初七,傳說是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民間有乞巧之說。這一天每家以面和糖調勻,捏成蝶形油炸,名為巧果。女子用碗盛河水、井水,攪和。入夜在庭中陳瓜果、蓮、藕等,木料香禮拜祝告「牛郎織女」,同時揮扇乘涼,仰看天際銀河,盼見「鵲橋相會」。
七月十五日,中元節。這天俗稱「鬼節」,舊時和尚道士在街頭搭高壇,建盂蘭盆會。入晚簫管歌吹,飛鐃走鈸,各顯神通,形同雜技表演,技藝可觀,或行舯河上,作法事,放河燈,祈謝鬼在暑天不為癘為災。
七月三十日,地藏王誕辰。入晚,家家門前地上遍插棒香,名燒「地頭香」,又叫「狗屎香」,是為了紀念吳王張士庄。士誠小字九四,諧讀「狗屎」。
八月十五,中秋節。晚,家家置供桌於月下,案上置香斗,供菱、石榴、柿子、栗子、白果等時令瓜果及月餅,焚香點燭,叫「齋月宮」。中秋節有吃月餅、糖芋艿的習慣,月餅形如滿月,象徵親人團聚。中秋夜,蘇州婦女還有「走月亮」的風習,其時,皓月當空,金桂飄香,清風送爽,婦女們三五成群,盛妝出遊,一路賞月談笑,興盡方。虎丘乇夜笙歌,遊人如潮,稱為「虎丘踏月聽歌」,為一時勝景。
八月十八日,蘇州有游石湖的風俗。石湖在蘇州城西南郊上方冊東麓,湖廣二十五里。夜半,滿月西偏,杏春橋九個環洞的水面上都有一月影,金波明滅,九月成串,蔚為奇觀,這便是聞名遐邇的「石湖串月」。
九月九日,是傳統的重陽節,家家戶戶煮五色米糕,名為重陽糕或花糕。舊俗,這天父母都迎女兒回家吃花糕,故重陽節又稱女兒節,同時這天市民都往北塔和虎丘登高。
十月初一,俗稱十月朝,下元節。舊俗,要燒冥衣祭祖先,又稱燒衣節。
十月底,城西天平山霜後丹楓,紅艷如火夕陽在山,縱目一望,彷彿珊瑚灼海,蔚為奇觀,市民多往游賞。其時,西風乍起,菊花競放,湖蟹肥美,有「九雌十雄」之語,相沿成俗。
十一月,冬至節。
冬至前夕,叫冬至夜,全家團聚吃冬至夜飯。凡出嫁了的婦女必須回轉夫家,倘留在娘家,將不利於親人,會窮得「十隻飯籮九隻空」。夜飯菜餚特別慧豐盛,喝冬釀酒。飯前祭祖,祭祖的菜必須回鍋燒,否則吃了會喪失記憶力。家人有外出者,也要給他們放副碗筷。各種菜都有吉祥名稱,飯內預放兩只熟荸薺,吃飯時夾出來,稱「掘元寶」。
冬至當日,晨起,吃圓子和南瓜團子。這一天開始起九,叫「連冬起九」,數至九九八十一天而寒盡。民間有「干凈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凈年」的說法,可以冬至陰晴來預卜歲末天氣。
十二月為臘月 初八為釋迦牟尼成佛日,寺院煮粥,內雜棗栗果仁,施散結緣,謂臘八粥,後傳入民間,據說食之可以祛病延年。
二十日後,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戶,俗稱「撣埃塵」。
二十四日送灶君上天,請他向玉帝奏好事。除夕夜,換新灶燈,算是接灶。
除夕。大門上貼春聯,都為吉祥語。是晚,俗呼「大年夜」,家家祭祀祖先,舉行家宴,稱為「合家歡」,雞鴨魚肉,無不畢陳。蔬菜必有青菜,叫「長庚菜」;黃豆芽,叫「如意菜」。這一餐中,魚都不動筷,取「年年有餘」之意,置福桔、荔枝一盆稱為天賜洪福、吉利。
這一晚,長者以朱紅繩綴百錢,或以紅紙包好錢幣給孩童,稱為「壓歲錢」,大人圍坐暢談,小孩玩耍嬉笑,稱為「守歲」。全家人睡時,放爆竹三聲 ,稱為閉門炮仗,即所謂「爆竹一聲除舊歲」。

蘇州飲食
 蘇式食品歷史悠久,它早在古代江南青蓮崗文化時期(約公元前4500——前4000年)就已形成。在蘇州、吳縣等地出土的文物,如炭化穀粒、加工糧食的陶杵、數量眾多的動植物殘骨、殘骸,及與飲食有關的食器遺物鑒定情況來看,食品初加工已在當時人們的經濟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蘇州氣候宜人,飲食以清淡為主.符合養生理念。
蘇州民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形成姑蘇美食精工巧作、文藝雅緻的風格。蘇式食品是我國傳統食品幫式中重要的一支,在我國食品發展史和世界飲食文化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蘇式食品與蘇州絲綢、園林、工藝並列為蘇州四大文化支柱。
 蘇式食品品種繁多,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至今已有12個大類,1200多個著名品種。12個大類分為6個幫式和6種特色,即蘇式菜餚、蘇式鹵菜、蘇式面點、蘇式糕點、蘇式糖果、蘇式蜜餞、蘇州小吃、蘇州糕團、蘇州炒貨、蘇州名菜、蘇州特色醬菜、蘇州特色調味品。
飲食食品的四大特色:
1、講究時令時鮮。2、講究選料做工,3、講究色香味形,4、講究花色品種。
蘇州小吃是中國四大小吃之一,是品種最多的小吃,
蘇幫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蘇菜獨具地方特色,選料嚴謹,製作精細,擅長各種烹飪技術,注重調湯並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從食物中最能品出當地的文化內涵。

6、蘇州的民俗的作文600字

蘇州民俗是千百年來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一種文化現象。蘇州民俗正如蘇州2500多年的歷史畫卷,絢麗多彩。

現在大部分民俗雖已從現實生活中淡出,卻依然回味無窮。

《清嘉錄》序中就有:"……夫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雖時序之在天下薄海皆同,而一方有一方之風土人情,不可得而強也。吳趨風氣日變益新,如五音之繁會,五色之陸離"的描述。農桑稻作生產既然是吳地民眾賴以繁衍生息的最基本的物質基礎,人們對春夏秋冬的四時節令氣候自然就分外關注。立春是一年農事開始的信號,於是相繼跟進了迎春、打春、示牛,祈禱芒神、社稷神等民俗活動,以勸農耕,不違農事,祈盼"五穀豐登"。前清時,迎春習俗盛行,連蘇州知府也要親率三縣(長洲、元和、吳縣)知縣去行迎春之禮;迎春隊伍從道前街府衙門出發,經護龍街(今人民路)、東北街,……今"迎春坊"約可為之見證。秋天還有演社戲,祭拜上谷之神的習俗。人們搭台於曠野,聚錢演戲,眾人圍觀,感謝神靈的佑福,表達豐收的喜悅。每年農歷的十二月十二日,養蠶人家都要祭掃灶神,並舉行"灑布種"儀式--這其實是簡易的消毒、保護蠶種的辦法。林林總總,幾乎四季不斷。

7、蘇州的歷史以及風俗習慣

蘇州(漢語拼音:Sūzhōu,方言:蘇州話),中國城市,古稱吳,現簡稱蘇,擁有姑蘇、吳都、吳中、東吳、吳門和平江等多個古稱和別稱。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定名為蘇州,以城西南的姑蘇山得名,沿稱至今。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大城市,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江蘇省省轄市,行政級別為地級市,實際享受副省級城市待遇,是江蘇省的經濟、對外貿易、工商業和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藝術、教育和交通中心。中國東部江蘇省的蘇州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這里素來以山水秀麗、園林典雅而聞名天下,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美稱。蘇州古典園林的歷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吳王的園囿。私家園林最早見於記載的是東晉(4世紀)顧辟疆所建的辟疆園。歷代造園興盛,名園日多。明清時期,蘇州成為中國最繁華的地區,私家園林遍布古城內外。16——18世紀全盛時期,蘇州有園林200餘處,現在保存尚好的有數十處,蘇州因此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
蘇州遠在五、六千年前,就有人類聚居。據傳說夏禹治水分天下為九州,蘇州境屬古楊州。商末周初這里是吳國所在地、蘇州市滄稱吳, 即由此而來。春秋時蘇州是吳國的都城。當時吳國大將吳子胥得到吳王同意後在蘇州建城牆,還挖了運河作為護城河,來堅守蘇州城。吳國於周元王三年(前473),並歸越國,後又並於楚。秦和西漢置會稽郡,吳縣為會稽郡首邑。東漢時置吳郡。三國孫吳曾一度建都於此。東晉、南朝宋、齊置午郡,梁、陳置吳州。
隋廢吳郡,並改吳州為蘇州(以姑蘇山得名),這是蘇州得名的開始。在唐代,蘇州、吳郡兩名相同。唐天通元年(696),析吳縣另置長洲縣,兩縣同治於蘇州。五代時,一度叫吳洲,後為吳越國錢寥據地,宋升蘇州為平江府,轄吳縣、長洲、常熟、吳江、崑山五縣,府治設在 蘇州。從此,蘇州又稱為平江城。元朝改平江府為平江路。明初改平江路為平江府,領太倉州和吳縣、長洲、常熟、吳江、崑山、嘉定、崇明七縣。應天巡撫也駐在蘇州。清代沿稱蘇州府。雍正年間,分割長洲地置元和縣、崑山地置新陽縣、長熟地置昭文縣、吳江地置震澤縣、吳江 東山等地置太湖

同廳。時,蘇州是江蘇巡撫、江蘇布政使駐所。太平天國進駐蘇州,建立蘇福省,蘇州為蘇福省的首府,以後恢復甦州府。民國成立,廢蘇州府,長洲、元和兩縣並入吳縣,蘇州則為吳縣縣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城鄉分治,建立蘇州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實行市帶縣的行政體制,蘇州市和蘇州地區合並。天堂蘇州,東方水城——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蘇州是中國著名古都,曾為春秋之吳國、戰國之越國、三國之孫吳、元末之張吳等多個政權的首都,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城市,經著名史學家顧頡剛先生考證為中國第一古城。她是吳文化的發祥地和集大成者,亦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是傳統文化發達、歷史底蘊深厚、風景秀美如畫的城市,擁有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的蘇州園林和其他大量的自然景觀和歷史古跡。蘇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逾4200年,是舉世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典型的園林城市。一般認為,蘇州城始建於公元前514年,已歷經2500多年的滄桑。蘇州也是中國最精緻的城市,古城基本保持著古代「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三縱三橫一環」的河道水系和「小橋流水、粉牆黛瓦、古跡名園」的獨特風貌。
蘇州風俗除了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外,還有軋神仙,冬至,石湖串月.正月初一.歲朝,男子開門放爆竹三聲,叫開門炮仗,象徵"高升三級".家家懸掛神軸,點香燭,供粉團茶食糖果於祖先神位,長幼依此而拜,叫"拜喜神"之後,依此向尊長叩頭拜年,尊長帶幼輩向鄰居賀年,早餐吃年糕,春餅,湯團,圓子,"高興團圓"之意
初三叫"小年朝"女婿和寄兒女上岳家或寄父母家拜年
初五,財神生日,初四晚上家家接財神,初五起,多數商店開門營業.
十五元宵節,鬧花燈.二月十二"虎丘花朝",三月"穀雨三朝看牡丹",清明"山塘看會",四月十四"軋神仙",
五月端午"龍舟競渡",六月廿四"賞荷觀蓮",七月十五"虎丘中元廟會",八月"山塘燈船";石湖串月""虎丘聽歌",九月"陽山關日出",十月"看元祀會"等等

8、蘇州春節的習俗~

除夕之前,蘇州有送年盤的習俗,據蘇州文士顧祿記載,里巷門牆之間,百姓互以豬蹄、青魚、果品等饋貽,稱為饋歲盤,俗呼為送年盤。那幾日,仆嫗成群,絡繹道途,受盤之家,賞賚亦稍稍豐盈。清人潘際雲《饋歲》詩曰:"門巷相連意氣親,送將微物亦情真。略如佳節詢親友,聊比盤餐洽比鄰。
蘇州自古文風昌盛,民間貼春聯的習俗盛行不衰,傳統春貼是由人手以毛筆書寫。春聯不僅滿足了人們辟邪的心理,也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貼春聯的同時少不了貼「福」字,對於這個「福」字,有人正貼也有人倒貼,用倒貼來諧音「福到」。老蘇州人一般不倒貼「福」字,而將「福」字正貼,寓意著順當。

9、蘇州有哪些民風習俗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是乞七節,又名女兒節。民間傳說這天晚上,喜鵲成群結隊飛向銀河,搭成鵲橋,讓牛郎和織女在銀河鵲橋上相會。民間習俗,在七夕之夜祭祖織女,並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叫做「乞巧」。七夕這天,家家戶戶用麵粉加糖拌和結實,切成2寸左右長條,扭成芒結形狀,經油煎後,鬆脆香甜,名日巧果,是乞巧節必備供品。吳地還有用茶杯盛鴛鴦水(井、河兩水的混合物),置於庭院中承接露水攪和,待日出後任其照曬,待水面生膜,姑娘們各將小針投入,使針浮於水面,視水底針影,若成雲龍花草狀,為「得巧」,如椎似杵者為「拙兆」。尚有用線穿針孔以辨目力好壞等節俗。

軋神仙

傳說農歷四月十四為八仙之一呂洞賓的仙誕,俗稱「神仙生日」。神仙廟在閶門虹橋下塘,即原福濟觀。舊時每逢四月十四日前往神仙廟進香膜拜者絡繹不絕,其中尤以妓家、醫家、葯業為最狂熱。傳是日呂洞賓混跡干熙攘的人群中,凡有奇疾難愈者,往往有緣得到治療,故人群特別擁擠,大家都想碰碰運氣,得到仙人的恩惠,俗稱「軋神仙」。許多小商小販也紛紛前往閶門內虹橋至皋橋一帶,出售泥人玩具、花草盆景、魚蟲花鳥等小商品。如今進香神仙廟的迷信活動已絕跡,但軋神仙的習俗卻相沿未易。每逢軋神仙之日,神仙廟附近仍然是人山人海,各類日用、觀賞的小商品應有盡有。「軋神仙」實際已成為一種民間的廟會活動。

石湖串月

每年農歷八月十八日,蘇州舊有泛舟石湖賞月之俗,稱「石湖串月」,又稱「游石湖」。石湖在蘇州城西南,湖廣25里。在皎潔的月光下,湖光山色,塔影畫橋,風帆漁舟,風光旖旎,令人心馳神往。是夜,月光穿過石湖行春橋橋孔映入水中,也有說是月影穿過上方塔鐵鏈環孔,倒影恰成—串。蘇州人出遊石湖,盛況空前,其時大小船隻傾城而出,遊船、燈船交織如梭,湖面上室歌喧闐,岸邊攤販林立。蔡雲《吳故》詩日:「行春橋畔畫僥停,十里秋光紅寥汀。夜半潮生看串月,幾人醉倚望湖亭。」

雷齋素

相傳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是雷尊生日。雷尊,即雷公,是神話中專司打雷的神。吃「雷齋素」,就是為了崇奉雷尊而吃素。據說,吃了雷齋素可以消災避疫保平安。過去蘇州市民吃「雷齋素」者,一般從六月初一開始至雷尊生日止,將近一個月。開葷這一天,觀前街上的松鶴樓菜館此時特別推出時令面點——鹵鴨面,用新肥鴨烹制,鮮潔可口,因此,蘇州有句歇後語:「雷齋素開葷——鹵鴨面。」

曝書翻經

每年農歷六月初六,蘇州有曬書習俗。這一天將圖畫書籍曬於庭中,防蟲蛀腐蝕,收效尤大。各寺院廟宇將所藏經書搬出來曬一曬,僧人趁機召集鄉村老婦開「翻經會」,由她們在烈日下翻經曝曬,宣稱「翻經十遍,再世可轉男身」。又有民諺雲:「六月六,狗腐浴。」(蘇州方言將洗澡叫做腐浴)是日將狗、貓牽到河中沐浴,可避虱蚤。

10、蘇州有哪些風俗?

正月初一,農歷新年。歲朝,男子開門放爆竹三聲,叫作開門炮仗,象徵「高升三級」。家家懸掛神軸,點香燭,供粉圓茶食糖果於祖先神位前,長幼依次而拜,稱為「拜喜神」。之後,幼輩依次向尊長叩頭拜年,尊長率幼輩向左右鄰居賀年;早餐吃年糕、春餅、湯團、圓子,取高興團圓之意。
初三叫「小年朝」。女婿和寄兒女上岳家或寄父母家拜年。
初五,財神(或稱路頭菩薩)生日。初四晚上家家接財神。從初五起,多數商店開門營業。
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吳中有「鬧元宵」舊俗,寺觀廟宇鼓樂獻新,人聲鼎沸。街頭巷尾,鑼鼓鐃鈸聲不絕,稱為「走馬鑼鼓」。正月十三夜上燈,十八日落燈,各街市店輔出售各式花燈。「蘇燈」精奇百出,聞名遐邇。燈節之時,懸彩,雜引流蘇,大街通跟,燈彩遍張,夜則烯燈,火光燭天,光怪陸離,爭奇斗研,遊人如潮。燈節還有打燈謎的習俗,人們將謎面粘諸花燈,任人猜射,中者,以巾扇香囊、果品食物為贈。
正月底,二月初,光福鄧尉冊梅花盛開,冷艷清香,花團錦簇,迤邐數十里。蘇州仍有「探梅香雪海」的習俗。
二月初二,稱龍抬頭日。要吃油煎年糕,吃了腰腳輕健,稱「撐腰糕」。
二月十二,百花生日,又稱花朝。凡種花果樹的,都要給樹枝扎紅綢條,或插紅紙小旗,名為賞紅。農家以為這一天如天氣晴朗,則百物成熟。諺雲:「有利無利,但看二月十二。」這朋黃河以北,漸次解凍,周期性釋放冷空氣南下,因而有二月初八「張大帝吃凍狗肉」,二月十九「觀音暴」,二月二十八「老和尚過江」等諺謠,前三後四必有風雨,十分應驗。
清明節,有上墳祭祖之俗。祭畢,挑新土壓墳頭,並掛白紙。凡新娶媳婦必同行,稱作上「花墳」。人們往往藉此踏青游春。
立夏日,家家備多種應時食品和鮮果,如櫻桃、青梅、元麥等供祀祖先,稱作「立夏見三新」。飲食則有酒釀、海螄、麵筋、芹菜、鹹蛋等,蠶豆也在這天嘗新。各酒店過免費贈送酒釀和燒酒給老主顧,稱饋節。這一天家家要用大秤稱人重量。
四月十四日,軋神仙。四月十四日是八仙之一的呂純陽的生日,他是民間信仰中很有影響的神仙。蘇州閶門內中市下塘的福液觀奉祀呂祖,俗稱神仙廟,據說呂純陽生日那天要化身乞丐、小販,混在人群之中濟世度人,因而逢此盛日每個人都可能是他的化身,軋到他身邊,就會得到仙氣,交上好運,這樣你擠我擠的,叫作「軋神仙」。
五月初五,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家家裹粽子,飲雄黃酒,門懸蒲劍、艾葉、蒜頭,堂內掛鍾馗像,婦女簪艾葉、榴花,小兒額頭用雄黃書上王字,戴虎形帽,空虎紋衣,腕五色絲線,胸前掛上網袋,內盛蒜頭、咸鴨蛋,穿虎頭鞋,庭院四周灑雄黃水,據說可以辟邪,避蛇蟲之害。
六月初六,蘇州有曬書、浴貓狗的風俗,「六月六,狗淘氣浴」,據說可治蚤癩。寺廟在這天曬經,各戶也在這天曬書籍圖畫,曬衣被,可以不生蠹蟲。
二十四,荷花生日,有泛舟賞荷的風俗,其時葑門外的黃天盪和洞庭西山的消夏灣是觀荷納涼勝地。
七月初七,傳說是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民間有乞巧之說。這一天每家以面和糖調勻,捏成蝶形油炸,名為巧果。女子用碗盛河水、井水,攪和。入夜在庭中陳瓜果、蓮、藕等,木料香禮拜祝告「牛郎織女」,同時揮扇乘涼,仰看天際銀河,盼見「鵲橋相會」。
十五日,中元節。這天俗稱「鬼節」,舊時和尚道士在街頭搭高壇,建盂蘭盆會。入晚簫管歌吹,飛鐃走鈸,各顯神通,形同雜技表演,技藝可觀,或行舯河上,作法事,放河燈,祈謝鬼在暑天不為癘為災。
三十日,地藏王誕辰。入晚,家家門前地上遍插棒香,名燒「地頭香」,又叫「狗屎香」,是為了紀念吳王張士庄。士誠小字九四,諧讀「狗屎」。
八月十五,中秋節。晚,家家置供桌於月下,案上置香斗,供菱、石榴、柿子、栗子、白果等時令瓜果及月餅,焚香點燭,叫「齋月宮」。中秋節有吃月餅、糖芋艿的習慣,月餅形如滿月,象徵親人團聚。中秋夜,蘇州婦女還有「走月亮」的風習,其時,皓月當空,金桂飄香,清風送爽,婦女們三五成群,盛妝出遊,一路賞月談笑,興盡方。虎丘乇夜笙歌,遊人如潮,稱為「虎丘踏月聽歌」,為一時勝景。
十八日,蘇州有游石湖的風俗。石湖在蘇州城西南郊上方冊東麓,湖廣二十五里。夜半,滿月西偏,杏春橋九個環洞的水面上都有一月影,金波明滅,九月成串,蔚為奇觀,這便是聞名遐邇的「石湖串月」。
九月九日,是傳統的重陽節,家家戶戶煮五色米糕,名為重陽糕或花糕。舊俗,這天父母都迎女兒回家吃花糕,故重陽節又稱女兒節,同時這天市民都往北塔和虎丘登高。
十月初一,俗稱十月朝,下元節。舊俗,要燒冥衣祭祖先,又稱燒衣節。
十月底,城西天平山霜後丹楓,紅艷如火夕陽在山,縱目一望,彷彿珊瑚灼海,蔚為奇觀,市民多往游賞。其時,西風乍起,菊花競放,湖蟹肥美,有「九雌十雄」之語,相沿成俗。
十一月,冬至節。冬至前夕,叫冬至夜,全家團聚吃冬至夜飯。凡出嫁了的婦女必須回轉夫家,倘留在娘家,將不利於親人,會窮得「十隻飯籮九隻空」。夜飯菜餚特別慧豐盛,喝冬釀酒。飯前祭祖,祭祖的菜必須回鍋燒,否則吃了會喪失記憶力。家人有外出者,也要給他們放副碗筷。各種菜都有吉祥名稱,飯內預放兩只熟荸薺,吃飯時夾出來,稱「掘元寶」。
冬至當日,晨起,吃圓子和南瓜團子。這一天開始起九,叫「連冬起九」,數至九九八十一天而寒盡。民間有「干凈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凈年」的說法,可以冬至陰晴來預卜歲末天氣。
十二月為臘月
初八為釋迦牟尼成佛日,寺院煮粥,內雜棗栗果仁,施散結緣,謂臘八粥,後傳入民間,據說食之可以祛病延年。
二十日後,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戶,俗稱「撣埃塵」。
二十四日送灶君上天,請他向玉帝奏好事。除夕夜,換新灶燈,算是接灶。
除夕。大門上貼春聯,都為吉祥語。是晚,俗呼「大年夜」,家家祭祀祖先,舉行家宴,稱為「合家歡」,雞鴨魚肉,無不畢陳。蔬菜必有青菜,叫「長庚菜」;黃豆芽,叫「如意菜」。這一餐中,魚都不動筷,取「年年有餘」之意,置福桔、荔枝一盆稱為天賜洪福、吉利。
這一晚,長者以朱紅繩綴百錢,或以紅紙包好錢幣給孩童,稱為「壓歲錢」,大人圍坐暢談,小孩玩耍嬉笑,稱為「守歲」。全家人睡時,放爆竹三聲,稱為閉門炮仗,即所謂「爆竹一聲除舊歲」。

夠詳細了吧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