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風俗
1、阿富汗習俗
不同的服飾、打扮,代表著不同的社會階層,阿富汗至今還遺留著這個過去的痕跡。一般從事體力勞動的老百姓,則多是頭上纏頭巾(波斯語: dastār),穿著條子大褂,上了過去,婦女們要頭戴面紗,身穿綉花的並帶有各種顏色的服裝。
現在,婦女們的面紗不用戴了。很多女性喜歡手鐲及其他裝飾品。有的小夥子,特別是游牧民的年輕人,經常穿長衫,衫上還有各種圖案,褲子很肥大,頭上有頭巾(戴斯塔勒)。阿富汗熱情好客,很講禮貌,不論是在何處,只要碰到親友、來訪者其他相識或不相識的人,都能熱情友好地相互致敬、行禮。
他們的見面禮是:右手扶住胸口,微微躬身,再點幾下頭,並說「真主保佑您」(和回族「拿手」一樣)。交往時要自然、熱情,交談時要語氣溫和,注意力集中。
阿富汗人傳統保守,所以,舉止拘謹。與人交談和交往時,都不抽煙,也不給對方敬煙。他們在平時交談時,最喜歡的話題是生意場上的軼聞趣事,對旅遊中的景緻、文化古跡也很感興趣。
2、關於阿富汗的放風箏習俗
對於阿富汗的男性來說,上至耄耋下至黃童都將放風箏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它們就像蜻蜓一樣隨處可見,無論時間是否合宜,它們就會那樣突兀或合理地出現:政府大樓的窗口、廢墟轟塌後騰起的灰煙中、殘骸橫七豎八的街頭或是那充滿絕望的天空中。
阿富汗人民會用這僅百年的傳統——放風箏,來舒緩這座城市中的死氣沉沉。
但在塔利班當政時,政府禁止了這項阿富汗男性的主要娛樂活動(目前這份活動依舊禁止女性參加)。
如果你問阿富汗人:為什麼要放風箏?他唯一的答案只會是:為了斗。
斗風箏,已經成為了阿富汗人的一種生活態度。
以自己的風箏線切斷別人的,讓自己的風箏最終留在天上,才是贏家。
風箏線會塗上一層混有玻璃細碎的樹脂膠水,風干之後就會變成鋒利的武器。
周五是穆斯林的禱告日,也是斗風箏的日子。
屋頂上,環繞小鎮的崎嶇陡坡上,成百上千的男人們都手握著風箏,竹木為骨,糊上鮮艷色彩的紙張,放眼望去,鋒利的風箏線綿延不斷,而捆著它們的卻是那溫和的木軸。
小說《追風箏的人》中就對這一傳統有過場景的描寫,在電影中也有這一情節的體現,在電影中使用的的風箏都是由阿富汗風箏手工藝人 Noor Agha 親手製作,他還對電影中的小演員進行了相關的文化指導,讓電影更加寫實。
其實對於阿富汗的小孩子來說,並不是不想玩其他游戲,而是受地理和政治因素的限制。
由於常年飽受戰火的干擾,很難有草地讓當地的孩子們進行足球活動,城市的廢墟依舊需要許多清理,並沒有足夠的場地供給兒童進行籃球等活動訓練。
3、為什麼阿富汗人扃上搭條布?
為什麼阿富汗人街上搭條布,因為他們是穆斯林風俗 。
4、什麼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風俗
斗風箏比賽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風俗。規則是放起你的風箏,割斷對手的線。若有風箏被割斷,那些孩子就拚命地追逐那個隨風飄揚的風箏。對追風箏的人來說,最大的獎勵是撿到最後掉落的那隻風箏,那是無上的榮耀。每個斗風箏的人都有助手,我的助手——兼僕人與朋友——是哈桑。
那年冬天的一個夜裡,距比賽還有四天,爸爸對我說:「我覺得今年你也許能贏得比賽!」爸爸隨口一說,卻在我腦海中埋下了一顆種子:好辦法!讓他看看,他的兒子終究非同凡響。
街上新霽的積雪銀光閃閃,天空藍得無可挑剔。哈桑和我走出大門,雪花反射出白晃晃的光芒,照得我睜不開眼。街上,風箏鬥士們在做最後的准備。街道傳來歡聲笑語,各處屋頂擠滿了看客。我朝自家的屋頂看去,爸爸揮揮手,我不知道他究竟是跟我還是跟哈桑打招呼。
「我們得開始了。」哈桑說。
突然間我想放棄。爸爸在屋頂上看著我,他的眼光像太陽那樣熱得令人發燙。
「我有點不想放風箏了。」我說。
「今天是個好日子。」哈桑說。
我試圖讓眼光離開我們家的屋頂。哈桑上前一步,低聲說了一句讓我有些吃驚的話。「記住,阿米爾少爺,沒有鬼怪,只是個好日子。」哈桑一眼看穿我。
「沒有鬼怪。」我低聲說,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然覺得好些。
不到一分鍾,我的風箏扶搖直上。一個鍾頭後,空中已經掛著至少四十隻風箏,如同紙制的鯊魚,巡遊搜獵食物。寒冷的微風吹過我的頭發。哈桑在我身旁,他的手掌被線割得鮮血淋漓。第一批被挫敗的風箏斷了線,像流星那樣劃過蒼天,拖著閃亮的尾巴,散落在臨近的街區,給追風箏的人帶來獎賞。
我偷眼望向爸爸,尋思他眼下在想些什麼。風箏紛紛墜下,而我的仍在翱翔。我雙眼不時瞟向爸爸,緊緊盯著他的羊毛衫。
下午三點,陰雲密布,太陽躲在它們後面,影子開始拉長。只剩下六隻風箏了,我的是其中之一。我雙腿發痛,脖子僵硬。但看到風箏一隻只掉落,心裡的希望一點點增大。
一隻藍風箏在過去那個鍾頭里大開殺戒。現在,只剩下我的紅風箏和那隻藍風箏了。局勢緊張得如同我流血的手拉著的線。人們紛紛頓足尖叫:「幹掉它!幹掉它!」爸爸會不會也在歡呼呢?但我所能聽到的是腦袋裡血液奔流的聲音。
一陣風拉升了我的風箏,我占據了有利的位置。「幹掉它!幹掉它!」的歡呼越來越響,彷彿羅馬人對著鬥士高喊「殺啊!殺啊!」。
「快贏了,阿米爾少爺!」哈桑興奮得直喘氣。那一刻來臨了,我合上雙眼,松開拉線的手。寒風將風箏拉高,線又在我手指上割開一個創口,接著……
不用聽人群歡呼,我也知道我贏了!我看到爸爸站在屋頂邊緣,雙拳揮舞,高聲歡呼。我體驗到有生以來最棒的一刻。
「安拉保佑,我們等會兒再慶祝吧。現在,我要去幫你追那隻藍風箏。」哈桑撒腿就跑。
「哈桑,」我大喊,「把它帶回來!」
他踢起陣陣雪花,飛奔到街道的拐角處。他突然停下來,轉身,雙手放在嘴邊,說:「為你,千千萬萬遍!」然後露出一臉微笑,消失在街角之後。
我收回風箏後,尋找每條通道都沒有哈桑的蹤跡。我正在擔心時,天就快黑了。突然聽到前面傳來一陣聲響,這是一條僻靜的死胡同。只見哈桑站在末端,拳頭緊握,雙腿微微張開。在他身後,擺著那隻藍風箏。那是我打開爸爸心門的鑰匙。
三個邪惡的大男孩擋住了哈桑的去路。我覺得自己無法呼吸。他們逼近哈桑。
「把風箏給我!」其中一個揮舞著拳頭。
哈桑眼裡流露出恐懼,可是他搖搖頭。「這是阿米爾少爺的風箏。」
5、阿富汗是伊斯蘭國家嗎
阿富汗是伊斯蘭國家嗎?
是的,阿富汗伊斯蘭國,簡稱阿富汗,位於亞洲中西部,是一個內陸國家。面積64.7萬平方公里。人口1980萬,阿富汗人(又稱普什圖族)佔50%多,塔吉克族人佔30%。作為一個伊斯蘭教國家,全國98%的人信奉伊斯蘭教。普什圖語和達里語(波斯方言)為官方語言。
阿富汗一詞在古波斯語中是「山上人」的意思。1919年8月19日宣告獨立。1978年4月,改國名為阿富汗民主共和國。1955年1月20日與我國建交。首都喀布爾(KABUL),是一個四 面環山,海拔1950米的高原城市。喀布爾市人口約87萬多人,貨幣為阿富汗尼AfGhani(AF)。
阿富汗是個農牧業為主的國家,農牧民佔全國人口90%以上,人均收入不及150美元。雪是阿富汗人用水的主要來源,農田豐收全靠冬天下雪,正如有句阿富汗諺語所說的:「不怕沒黃金,就怕沒白雪」。
阿富汗人在生活風俗和飲食習慣等方面,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很大。他們對伊斯蘭教十分虔誠,嚴格遵守5條教規(又稱作「五功」)。在一切隆重的場合都要表的信仰,信誦清真言:「除安拉外,另無神地似祗,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每天要在晨、晌、脯、昏、宵五個時辰面向麥加方位使禮拜,即使是正在值勤的警察,和正在玩耍的小孩也要屈膝脆地,念經磕頭。每周的星期五,他們通常還要舉行一次主麻拜。「主麻」在阿拉伯語中意為「聚會」,因此,星期五又稱為聚禮日。
開齋節和古爾邦節是阿富汗人一年中兩個重要的宗教節日。尤其是古爾邦節更是十分隆重,類似我國漢族的春節。「古爾邦」即「獻牲」之意,因而古爾邦節又稱「宰牲節」。每逢此節日,穆斯林就要沐浴禮拜,並宰羊或駱駝、牛來待客或作為饋贈品,以示紀念。在齋月里,各地城鄉的飯館、茶樓、商店都要停業,白天,人們虔心誠意地不進食,夜間,大家明燈高懸地來歡慶。
阿富汗人常以各種裝束來標明各自身份。鄉間婦女外出時,往往戴著面紗。城市的上層婦女,戴面紗者已越來越少了。從事普通工作的一般男人,往往是頭纏粗布的大頭巾、臉留濃重的大鬍子,身著豎條花紋的大褲,胸穿厚牛皮的大鞋。而知識分子,官員紳士或富商巨賈的裝束打扮,則常常是戴著羊羔皮的船型帽,留著小胡須,穿著輕皮鞋,經常穿著西裝。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同等級身份的人的裝束區別,將日趨消失。阿富汗這個穆斯林國家,按風俗婦女須終生戴面紗。且這種面紗極長,從頭一直拖到腳跟,將整個身子裹得嚴嚴實實。面紗的頭部正面開兩個小洞,以窺外界。但農村婦女在從事家務或野外勞動時,也有不戴面紗的。
6、世界各個國家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1、荷蘭
荷蘭人時間觀念強,講究准時。荷蘭人把胡蘿卜、土豆和洋蔥混和烹調而成的菜叫「國菜」,每年的10月出去上飯館吃飯,家家戶戶都要吃這種「國菜」。
荷蘭被譽為「鮮花之國」,其中最多且最著名的花卉為鬱金香。鬱金香是荷蘭的象徵,因此被譽為「國花」。因而荷蘭素有「歐洲花園」的名稱。
2、愛爾蘭
愛爾蘭人純朴、熱情,社交場合衣著整齊、得體。在家裡、酒館或其他地方相聚和交談是國民慣常的休閑方式。如洽談公事,需要事先預約。如果應邀到愛爾蘭人家中做客,一瓶葡萄酒、一束鮮花、一盒巧克力糖或乳酪等都是很合適的禮物。
愛爾蘭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相見時,一般以握手為禮。在與親朋好友相見時,大多以親面頰或貼面頰二、三次來代替握手,以示相互間的親熱和友好。
3、瑞士
瑞士人禁忌"13"和「星期五」,認為其會給人們帶來不幸或災禍。忌諱打聽他們的年齡、工資及家庭狀況,認為這是個人的私事。不願看到在場所(公寓、陽台、餐廳等處)晾衣服,認為這樣做不雅觀,影響環境的美觀。在餐廳就餐時,不願聽到餐具相互碰撞的響聲和咀嚼食物的聲音。
4、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阿聯酋是一個典型的阿拉伯國家,伊斯蘭文化是其主要根基。另外中東地區是世界穆期林的起源地,有著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風俗。
阿聯酋人喜愛棕色、深藍色,禁忌粉紅、黃、紫色,喜愛羚羊,若以豬、十字架,六角形作圖案視為禁忌。阿聯酋股市大屏上,漲股用綠色表示,跌股用紅色表示。
5、阿富汗
阿富汗是伊斯蘭國家,所有伊斯蘭教的禁忌同樣適用,如禁酒、禁食豬肉等。阿富汗對婦女的限制相當多,一般婦女出門要穿一種叫BURKAR的衣服,從頭到腳不見人,只能通過網狀的小窗看東西。
塔立班政權倒台後,這種局面已有很大改變,不少城市婦女已勇敢地穿上西式衣服「拋頭露面」。阿富汗人打招呼一般是握手或者手放在胸口表示敬意,朋友之間行貼面禮。
7、阿富汗人吃豬肉嗎
阿富汗人不吃豬肉。阿富汗人主要信奉伊斯蘭教,而伊斯蘭教禁食死動物(包括因打、摔、觸、勒、電等原因而自死的動物)、流出的血、豬肉和非誦安拉之名而宰的動物以及酒,所以阿富汗人不吃豬肉。
阿富汗人在生活風俗和飲食習慣等方面,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很大。他們對伊斯蘭教十分虔誠,嚴格遵守5條教規(又稱作「五功」)。每天要在晨、晌、脯、昏、宵五個時辰面向麥加方位禮拜,即使是正在值勤的警察,和正在玩耍的小孩也要屈膝脆地,念經磕頭。每周的星期五,他們通常還要舉行一次主麻拜。「主麻」在阿拉伯語中意為「聚會」,因此,星期五又稱為聚禮日。開齋節和古爾邦節是阿富汗人一年中兩個重要的宗教節日。尤其是古爾邦節更是十分隆重,類似我國漢族的春節。「古爾邦」即「獻牲」之意,因而古爾邦節又稱「宰牲節」。每逢此節日,穆斯林就要沐浴禮拜,並宰羊或駱駝、牛來待客或作為饋贈品,以示紀念。在齋月里,各地城鄉的飯館、茶樓、商店都要停業,白天,人們虔心誠意地不進食,夜間,大家明燈高懸地來歡慶。
8、阿富汗婦女為什麼蒙頭
2021年8月15日這一天發生一件國際性大事,阿富汗塔利班武裝人員進入阿富汗首都喀布爾並佔領總統府,然後宣布掌控阿富汗國家。這也讓阿富汗成為了很多人關注的一個國家,同時相信大家在關注這個國家也能發現一個現場,就是很多阿富汗婦女會蒙著面,這個到底是為什麼原因呢?這其實是從一種傳統過度到了強制性措施最後保留下來的習俗。
很多人眼中其實對於中東、阿富汗這些地區的印象應該可以用保守二字形容,但不能完全概括,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阿富汗和伊朗等國家還算開放,女性能正常上學,也能在公共場所穿短裙、化濃妝等等,著名小說《追風箏的人》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沒有看過的可以現在去補習一下,哈哈,其實在裡面我們能看到阿富汗的那種情形,可是數次戰爭,中東卻變得越來越守舊,到了21世紀,這種趨勢更加明顯,大家知道這其中發生了什麼事嗎,為何阿富汗女性越來越保守呢?跟著我往下看。
大家可以看看網上阿富汗當地的視頻,肯定能看到阿富汗女性基本都穿著一種服裝,有小夥伴知道是什麼服裝嗎?對,那種服裝叫作波爾卡,可以說是阿富汗的傳統服飾了,根據相關記載差不多有百年的歷史了,據說是世界上最保守的女性服飾之一,那在阿富汗什麼時候需要穿呢,當地女性在16歲、17歲以後,如果外出,就要穿上這種衣服,這種服飾造型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個長袍,把女性從頭到腳都罩住,面部自然也要被蓋住,有人有疑問了,眼也要遮住嗎?當然不是,那還怎麼走路,眼部是有網眼的,不過大家換個角度想一下,那樣的網眼像不像監獄的鐵窗。
不過,遮面這種還分等級的,有錢人家的女性,主要是黑色服飾,和迪拜那些國家相似,普什圖人或底層百姓,只可以穿化纖材質的波爾卡,衣服也是有彈性的,但穿著真的不舒服,也不透氣,波爾卡是古代皇妃的罩衫,底層百姓並且一直都穿這種服飾,就像我上面說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阿富汗,開放程度比某些歐美國家還要高,女性能穿裙子也能露大腿,非常fashion,也能跳舞化妝,到了70年代,服裝逐漸變得保守,但還是能露臉的,化妝也是可以的,再到90年代,她們被迫換上罩衫,接著看大家就知道怎麼回事了。
1973年到1979年,蘇聯在阿富汗發動了多次政變,雖然理由說得好像很有道理,說什麼「支援無產階級兄弟」,但說到底,還是由於阿富汗不想受蘇聯擺布,蘇聯更不可能快速佔領阿富汗,阿富汗也只能和蘇聯人僵持,造成局勢愈發混亂,1989年,戈爾巴喬夫決定採取放鬆戰略的政策,把蘇聯軍隊從阿富汗撤出,隨手蘇聯解體。
這件事好像對於阿富汗來說是好事一樁,但不是我們想的那樣,沒有帶來什麼好處,2001年911事件後,美國出兵阿富汗,推翻塔利班政權,但美國基本不管阿富汗,更別說其他治理措施了,不僅如此,還時常和當地某些武裝力量發生沖突,阿富汗人民有苦說出來啊,時刻處在戰區的阿富汗,醫療設備自然很重要,但當時的設備只能覆蓋40%的人口,即便生活在城市,也只有20%的人有干凈的水,我們想一想就知道有多慘了。
其實阿富汗蒙臉這種現象,最主要還是因為塔利班,這是個極端保守的政權,他們明文規定穿著「波爾卡」服飾,女性一定要用這個服飾把自己包裹起來,走在街上不能讓面罩滑落,如果起風了,一定要壓住裙角,因為按照塔利班當時的規定,露出腳踝超過一英寸就算舉止不規范,輕的會被蔑視,重的可能還會判刑。
面對這樣嚴苛的規定誰還敢不穿長袍不遮臉,隨後塔利班政權被推翻,阿富汗也在國際社會的干涉下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但總體局勢依然十分混亂,當地廣大女性每天還是擔驚受怕,以前的習俗就被保留了下來。
阿富汗女性屬於中東人種,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阿富汗女性的臉龐,其實他們的顏值還算可以,也不是那種網紅臉,有的看著真的很舒服,也很符合我們中國人的審美,但可惜的是,這樣的美貌長期被長袍掩蓋,用阿富汗男人的話來講,就是:「歸我私有,他人禁賞」。
還是希望第二次掌權的塔利班政權不要冒天下之大不韙,一定要帶領阿富汗人民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