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龍的風俗

龍的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8-27 10:18:30

1、關於龍的節日有什麼?

關於龍的節日有:
1、春龍節。舊時山東惠民一帶的傳統節日,是在農歷二月初一。是日,鄉人取灶灰作青龍關,以圖吉祥。

2、龍抬頭節。漢族傳統節日,是在二月初二,該日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今陝北地區家家炒豆,蒸饅頭;甘肅一帶吃炒雜豆與大麻子;山東泰安一帶吃油炒黃豆加鹽。

3、端午節。漢族傳統節日,該節雖不名龍節,但在此節卻有龍舟競渡的習俗,據說是為紀念中國偉大的詩人屈原。

4、看龍場。湘西一帶功族傳統節日。每年從農歷三月穀雨那天算起,頭次逢辰日即為看龍日,習慣稱「看頭龍」;過十二天又輪到辰日,再看一次,秒「看二龍」;挨次算去,看到三龍為止,每逢看龍日,男女老少均休息一天,踴躍參加看龍,若這天干農活,屬犯忌。

5、龍船節。貴州黔東南和湘西一帶苗族傳統節日。是在農歷五月間,具體節期各地略有不同。一嶴從農歷五月十六日開始,本寨龍船下水,歷時三天左右,節日間乘龍船串寨子,走親訪友,歌唱吉祥歌。龍船過寨,各寨均鳴炮接龍,敬酒、獻禮品。

6、龍頭節。雲南河口大青山地區瑤族傳統節日。是在農歷正月初五。是日,當地群眾備供品祭祀龍王。

7、龍母上天節。雲南河口大青山地區瑤族傳統節日。是在農歷七月二十日。是日,當地群眾祭龍,並送龍母升天。

8、龍公上天節。雲南河口大青山地區瑤族傳統節日。是在農歷八月二十日。是日,當地群眾祭龍,並送龍公升天。

9、祭龍節,哈尼族,壯族、瑤族傳統節日。哈尼族從農歷二月二日起,聚居在紅河南岸哀牢山中的哈尼人,陸續開始過節。節日這天,選出兩位英俊的小夥子扮成姑娘,在「龍頭」帶領下,由眾人簇擁,周遊寨子。壯族在農歷二月間過此節。

祭時,由村中兩戶或數戶人家輪流負擔祭日所需的雞、豬等祭物。祭日,外寨人騎馬或載斗笠者均不得通過寨心。習慣認為每年殺豬「祭龍」可使人畜平安。

瑤族節里農歷三月三日。祭龍包括求谷魂、祭谷娘、祭盤古、祭玉皇、祭神農等。祭時,要殺豬獻供,豬由全寨出錢購買,祭畢由全寨人分食。婦女不參加祭祀儀式。

10、龍王廟會。雲南麗江地區枘西族傳統節日。是在農歷三月十五日。屆時,當地群眾赴會交流各種物資進行賽馬、演戲、展覽、廣播宣傳等活動。

11、玩龍燈。雖非節日,但漢族人每逢佳節,盛會,人們或在廣場,或在村頭灣邊,舞起龍燈,以增添歡樂氣氛。「龍」的形象各有特色,多用竹、木、布、紙等紮成。

節數多則一、二百,少則二、三十,但均為單數。身體能燃燒者為「龍燈」,不能燃燒者稱「布龍」、「紗龍」;還有荷花、蝴蝶組成的「百葉龍」,有用刨花紮成的「木花龍」。

(1)龍的風俗擴展資料:

龍是中國等東亞區域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常用來象徵祥瑞,是漢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龍的傳說等龍文化非常豐富。

龍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是「九似」,具體是哪九種動物尚有爭議。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而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而來的龍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龍而言更加復雜。

《張果星經》雲:「又有輔翼,則為真龍」,認為有翼方是真龍。如西周有大量身負羽翼龍紋器皿,乃至青龍在先秦紋飾中也有羽翼,一說青龍為祖龍。封建時代,龍是皇權的象徵,皇宮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禮記·禮運第九》中與鳳、龜、麟一起並稱「四靈」。 而西方神話中的 Dragon,也翻譯成龍,但二者並不相同。

中國古代民間神話傳說中可見於中國經典中的生物,在現實中無法找到實體,但其形象的組成物源於現實,起到祛邪、避災、祈福的作用。

2、與龍有關的習俗有哪些?

一、「三月三,祭龍王」

我國有的少數民族,把農歷三月初三作為祭龍日,特別是水族,在這一天各村寨都聚集到龍王廟舉行祭龍儀式,用豬羊供奉龍神,族長念祭詞,集體禱告,祈求風調雨順、無災無難、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二、賽龍舟

「五月五,賽龍舟」。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民族節日。每到這一天,尤其在江南水鄉,都要舉行隆重的龍舟競渡盛會,是時,群「龍」下水,整裝待命,一聲炮響,比賽開始,條條長「龍」如箭齊發,鞭炮陣陣鳴響,兩岸歡呼雷動,一片龍騰人歡的節日氣氛。

三、舞草龍

「七八月,舞草龍」。七月里我國一些地方尤其是土家族以舞草把龍的儀式來驅逐稻瘟病,久之成習,聚眾娛樂。土家舞草把龍驅瘟,從村寨到田野,每片稻田區、每丘田坎上都要依次舞到,舞的動作與舞龍燈相同。舞龍隊伍在吹牛角號、放三眼炮、敲鑼打鼓、燃放鞭炮聲中表演舞技,頗為壯觀。在各自村寨的所有田間舞完後,將草把龍抬到溪溝邊燒掉,謂之送龍歸海。

四、六月六,曬龍袍

「六月六,曬龍袍」。這一天人們都要把衣服、書籍搬出來曬一曬。據說,在這一天被曬過的東西整個春秋不生蟲。此俗在民間流行至今,有民謠曰:「六月六,日頭紅,曬了衣物不生蟲。」

五、二月二,龍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據說冬眠的龍,在這天抬頭升天,故有民間信奉的「龍頭節」,又稱「春龍節」。此節是龍文化意識最濃厚的一個節日。民間有「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二月二,不懶床,懶床壓在龍頭上」「二月二、龍抬頭,大囤滿、小囤流」之說。

3、與龍有關的節日有哪些

關於龍的節日有:

1、龍抬頭(臧月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

2、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習俗主要有食粽子與賽龍舟。食粽子的習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賽龍舟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傳出國外後深受各國人民喜愛並形成了國際比賽。

3、龍王廟會,土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二於龍王廟前舉行, 故稱龍王廟會。主要流行於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東瀛一帶的土族山鄉。

4、龍潭祭,普米族農業祭祀風俗。流行於雲南蘭坪、寧蒗等地。蘭坪在農歷正、二月間;寧蒗在農歷三、七月間舉行。祭日,各家都到深山老林中自家的龍潭邊,歇宿三天。用木棍等搭一高台,稱「龍塔」(龍宮)。

5、看龍場
湘西一帶功族傳統 節日。每年從農歷三月穀雨那天算起,頭次逢辰日即為看龍日,習慣稱"看頭龍";過十二天又輪到辰日,再看一次,秒"看二龍";挨次算去,看到三龍為止,每逢看龍日,男女老少均休息一天,踴躍參加看龍,若這天干農活,屬犯忌。

(3)龍的風俗擴展資料:

龍抬頭是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其來歷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 據歷史記載大約從唐朝開始,國人就有過「二月二」龍抬頭的習俗。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為一個特殊的日子,說這是「迎富貴」的日子,在這一天要吃「迎富貴果子」,就是吃一些點心類食品。

4、與龍有關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3.一個與龍有關的風俗習慣 端午節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5、龍的風俗

我們熟悉的龍的形象,具備了很多古代氏族動物圖騰的很多形象特徵,它代表著權力、威嚴、力量、勇猛、無敵、無畏、正直等。古代皇帝自喻真龍天子,龍是皇帝的象徵,皇帝的衣服叫「龍袍」,皇帝的床叫「龍床」等等。
現在出土最早的龍的形象距今近八千年歷史。自古至今的「龍」字,有將近100個。龍圖騰的周打敗了鳳圖騰的商,龍和鳳的形象就保留了下來。

農歷2月2日是「龍抬頭」節,預示人們要有大的作為和發展!!!
這一天要吃「龍鱗(餃子)」、吃「龍須(面條)」、吃「龍眼或龍蛋(元宵)」等等。
端午節及好多節日在南方要賽龍舟!
擀一張大餅,放上各種餡兒,捲成圓柱條狀,整個上屜蒸熟在切著吃,叫:懶龍。
民間有舞龍(包括:布質、塑料、木質、藤質、草質等等),有一人舞、兩人舞及多人舞。有噴水的、噴煙的、噴火的等等。
中國人都稱自己是「龍」的傳人。
人走路有力迅速,稱:龍行虎步。描寫人或場面的詞:龍馬精神、龍騰虎躍、神龍見首不見尾、畫龍點睛、龍飛鳳舞、龍雛鳳種、龍德在田、龍雕鳳咀、龍斷可登、龍虎風雲、龍化虎變、龍荒蠻甸、龍江虎浪、龍駒鳳雛、龍舉雲興、龍樓鳳城、龍樓鳳閣、龍樓鳳闕、龍盤虎拏、龍盤鳳逸、龍盤鳳翥、龍蟠虎伏、龍盤虎踞、龍蟠虎繞、龍潛鳳采、龍屈蛇伸、龍蛇飛動、龍蛇飛舞、龍神馬壯、龍生九子、龍生龍鳳生鳳、龍潭虎穴、龍韜豹略、龍騰鳳集、龍騰虎蹴、龍騰虎嘯、龍騰虎擲、龍跳虎卧、龍頭鋸角、龍威虎震、龍威燕頷、龍驤豹變、龍驤虎步、龍驤虎視、龍驤虎嘯、龍驤麟振、龍翔鳳舞、龍翔鳳躍、龍翔鳳翥、龍肝鳳膽、龍血玄黃、龍血鳳髓、龍言鳳語、龍顏鳳姿、龍吟虎嘯、龍躍鳳鳴、龍躍鴻矯、龍戰玄黃、龍戰魚駭、龍章鳳彩、龍章鳳函、龍章鳳姿、龍章麟角、龍章秀骨、龍爭虎鬥、龍姿鳳采、潛龍在淵、威龍出海、猛龍過江等等等等。

舞草龍的習俗:
龍用稻草紮成得名。用一大把稻草紮成有嘴、有角、有眼睛、有胡須的龍頭,用一捆稻草索紮成與龍頭頸一般粗尺多長的七節龍身,再用一把稻草紮成魚尾形的龍尾,一共九節,用稻草間隔地串連起來,每節插一根竹木桿為把。舞草把龍,主要在土家農村山寨舉行,每年農歷五月至七月,為舞草把龍時間,舞龍的意義是娛樂中包含驅瘟、防火兩種。

驅瘟。農歷五六月間,是田間稻草苗猛長期,天氣炎熱,病蟲多發,其中毀滅性的病蟲害為"稻瘟病",在科技落後無法防治的時代,土家農民以舞草把龍來驅逐稻瘟病,久之成習,聚眾娛樂。舞草把龍驅瘟,從村寨出發到田野,在每片稻田區、每丘田坎上都要依次順路舞到,舞的動作與燈龍相同。舞龍隊伍,在吹牛角號、放三眼炮、敲鑼打鼓、燃放鞭炮聲中表演舞技,頗為壯觀。在各自村寨的所有田間舞完後,將草把龍抬到溪溝邊燒掉,謂之送龍歸海。

遷火焰。農歷的五月端午節前後或七月間稻穀即將成熟期在村寨舉行。舞龍這天,全寨各家的堂屋中間放一盆水和一篩子五穀雜糧,候舞龍隊伍來。舞龍隊伍中除了舞九節草把龍外,有一條將一丈長的竹子從中破成船形,在中間裝一盆炭火的火焰,由二人抬著。另有射水、射箭和土老司三人及隨後自由觀眾若干。舞龍隊在土老司領頭下,從村頭第一家開始由上而下順次進各家堂屋後,龍頭向堂屋神龕做三點頭行禮,接著繞堂屋一圈,再舞各種花樣。此時,射水人用射水筒(形狀與第三章"打水槍"一樣)吸盆中水向東南西北中五方射水(意為滅火),土老司抓篩中五穀向東南西北中五方各撇一把。撇到中方為堂屋大門外時,舞龍隊出門舞到另一家堂屋。全寨各家都舞到以後,把草把龍和火焰抬到溪溝邊燒掉,澆水回海。舞龍遷火焰的意思是:請龍把火焰神遷出村寨,以免火災保平安。

6、與龍有關的民俗活動有哪些?

1.【二月二龍抬頭】
農歷二月初二前後是六十四節氣之一的驚蟄。據說經過冬眼的龍,到了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驚醒,便抬頭而起。所以古人稱農歷二月初二為春龍節,又叫龍頭節或青龍節。故這一天人們便到江河水畔祭龍神。《中華全國風俗志·壽春歲時記》雲:「二月初二日,焚香水畔,以祭龍神。」
2.【元宵節舞龍】
傳說在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3.、【賽龍舟】
劃龍舟的由來原是一祭水神的儀式,為了消災祈福,後來附會為鄉民撐船尋找屈原的身體,一直到今日,龍舟競賽已成為端午節最受歡迎的民俗活動

7、漢族有關龍的習俗有哪些

二月二這一天,是春節過後的一個重要的民俗節日,是漢族龍的節日,被稱之為「龍抬頭節」,或稱龍頭節,
龍與民俗
。這一天北方農村普遍流行吃炒豆(苞谷花)、吃豬頭、啖春餅的習俗。殺年豬的豬頭要等到二月二來吃。即使是在城市,人們也都要買上一塊豬頭肉吃。至於縣城特別是鄉村,常以五色線將秫秸梢(高粱秸稈梢)連綴成串,系以各色布剪成的小圓形布塊,做成長蟲形佩帶在小孩帽上或身後,謂之「戴龍尾」。這一天,各家還要由家撒灰至井旁,蜿蜒若龍,謂之「領龍」,或曰「引龍」。這一天禁止婦女做針線活兒,因為傳說神龍在這一天要抬頭觀看天下,使用針會刺傷龍的眼睛。這一天人們爭搶著剃頭,或曰剃龍頭,以圖吉利。二月二這一天,門窗、炕沿各處要插香,謂之可以熏蟲,使之絕滅。「是日晚,人家亦有燃放煙花爆竹者(民國《雙城縣志》),慶祝龍抬頭節」。「領龍」不僅二月二這一天,在望奎等地正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添倉日」,也要從室內撒灰線於井沿,謂之「引倉龍」。添倉日亦忌針,恐刺倉龍之首也。(民國《望奎縣志》)

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也叫「春龍節」。我國北方廣泛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並有「龍抬頭日照」的俗信,認為這一天陰晴可以預卜一歲的旱澇,天氣晴好主旱,天氣陰下雨主澇,

8、關於龍的習俗

1、龍須面

龍須面為傳統麵食,流行於北方廣大地區,是一種又細又長、形似專龍須的面條屬,由山東抻面演變而來,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在中國農歷二月二龍抬頭,有吃龍須面之俗。今已為居民普通食品,常年食用。

2、元宵節舞龍

舞龍俗稱玩龍燈,是一種中國的漢族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之一,每逢喜慶節日都會舞龍,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舞龍時,龍跟著綉球做各種動,穿插,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姿勢。

3、端午節賽龍舟

龍舟賽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活動。傳說戰國時楚國大夫屈原於農歷五月五日含恨投江自殺後,楚國人民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

4、生肖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位,對應的地支是辰,所以有辰龍一說。龍與鳳凰、麒麟、玄武一起並稱「四靈」。

5、龍的傳人

所謂龍的傳人,主要意思是說龍之血緣的傳承人,說遠古的先祖是人和龍交合的產物,次要意思是說龍之澤物無畏精神的傳承人。

除了漢族,中國百越系的壯侗泰佬撣芒等族傳說因為神農娶洞庭君之龍女為妻而生,苗族始祖之一的蚩尤傳說頭有雙角也是龍,藏族蒙古人和滿族等東北一些少數民族也崇拜龍。

9、龍的習俗

正月初五吃龍須面
農諺:正月初五龍睜眼,家家戶戶把面擀。
據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龍睜眼的日子,大家小戶都擀麵條、下湯圓(元宵)。面條是龍須,湯圓是龍眼。吃了面條和湯圓,龍才睜眼。
正月十五蒸龍
農諺:正月十五把龍蒸,保得一年好收成。
至今,沂南每逢農歷正月十五要用白面或雜面捏面燈和面龍捏好以後,放進鍋里蒸熟後用。往鍋里放進,四周放面燈,當中放面龍。蒸熟的面龍放進糧囤子里,據說能保得這年米滿囤、糧滿倉。
二月二抬頭,吃炒豆
農諺:二月二,龍抬頭,妖魔鬼怪犯了愁。
據民間傳說:每年到了農歷二月二,下蟄的龍抬頭了,又能打雷行雲布雨了。二月初二這天,家家戶戶要生黃豆芽,炒豆子。炒豆子即炸豆花,是催蟄龍快快醒來;生黃豆芽是象徵龍抬頭,如同種子發芽,以後將生氣勃勃。二月二這天家家戶戶忌推磨和忌推碾,說是推磨光磨龍頭,推碾光碾龍爪子,傷害龍的事可不能幹。

10、與龍相關的習俗有哪些?

一,祈求風調雨順

農歷二月初二,也就是民間所謂的春龍節。據說,二月二這一天龍角星將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是蒼龍登天之日,傳說掌管降雨的龍神會從睡眠中醒來,俗稱「龍抬頭」。龍不抬頭天不雨,所以,農耕為生的人們會在此時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二,剃龍頭

「二月二,剃龍頭」,留了一個正月的頭發終於可以剪掉了,而且還能得到好彩頭。這一天,最忙的地方就是街頭巷尾那些大大小小的理發店,從早到晚,門庭若市。大人孩子排著候著,剪去冰冷厚重的嚴冬,迎向清爽明媚的春天。

三,穿龍尾

到了二月二,大人拿出平日積攢的花花綠綠的布,剪成一個個硬幣大小的圓兒,再用切成段兒的高粱稍兒將五彩的布片兒連起來,末端還要繫上彩色布條兒。做好的龍尾拴在小孩子肩上,大大小小的孩子在早春清冽的空氣中奔逐,五彩流蘇隨風飄盪,神采飛揚的我們宛若游龍。

四,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

五,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