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藏裝彩禮

藏裝彩禮

發布時間: 2022-08-27 02:15:24

1、納西族的傳統節日

納西族傳統節日 

東巴會

每年農歷3月5日,納西族聚居地的東巴雲集中部東巴聖地--麗江玉水寨,在這里舉行一年一度的東巴會,場面盛大。 這天,東巴們早早來到玉水寨東巴什羅廟。點燃香爐,燒大香,祭拜神靈和祖先,祭拜東巴始祖東巴什羅,並且誦經,做法事。東巴會也是各地東巴"比武",展示各自才華、技藝的機會。各地的東巴一個接一個按自已的風格誦東巴經,跳東巴舞。爾後,相互交流經驗,切磋學習。他們都熱愛自已的民族,熱愛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民族責任感使他們走到一起,為傳承古老的納西文化,並發揚廣大而共同努力。

棒棒會
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是麗江納西族的"棒棒會"。屆時,麗江城內人流如潮,街道上擺滿了交易的竹、木農具和果樹、花卉等。棒棒會標志著春節活動的結束和春耕生產的開始。該會由"彌老會"演變而來,原是在寺院舉行的廟會,清初改土歸流後,趕會地點移到麗江古城內,並逐步發展成為准備春耕的竹木農具交易會,近年又增加了果樹苗術、花卉盆景交易內容,趕會地點也從古城內移到新城區。除了正月十五縣城的棒棒會外,還有正月二十的白沙農具交流會,納西語叫白沙當美空普,意為白沙大寶積宮開門"。這是明代以來延續下來的白沙大寶積宮、琉璃殿、大定閣等廟堂年一度開門,讓人們燒香拜佛,後來演變為以農具交易為主的傳統節日。交流會上,不僅農具種類齊全,而且小孩玩具及日用雜貨應有盡有,所以俗話稱"除了雞魯頭之外,什麼都能買到。  

三朵節

「三朵」為玉龍雪山之神靈,是傳說中能征善戰、濟困扶危的英雄,故被納西族千百年來崇奉為保護神。據東巴古籍記載,三朵屬羊,所以在過去,每年農歷二月初八和八月羊日,各地的納西族都要到麗江白沙"玉龍祠'(即北嶽店)隆重祭拜三朵神,有的還在自己家中舉行"祭三朵"儀式。除祭拜活動外,還要進行各種文娛活動。由於二月初八正值"萬朵山茶"盛開,春光明媚,又逐步形成納西人民的踏青游春節日。1986年8月,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八屆人大常委會通過決議,將農歷二月八時儼三朵節"定為納西族的傳統節日。每年這天全縣放假一我並由縣政府具體安排各種節日活動,如舉辦各種展覽群眾游園賞花、召開有關學術討論會等。屆時,遊人如潮,滿城歡騰,晝夜歡歌,熱鬧非凡。如今納西三朵節,業已成了麗江最隆重的大型民俗文化盛會。

三月會

麗江三月會於每年農歷三月舉行,會期一般七天。原為祭龍求雨日子,至清乾隆十年,麗江城北黑龍潭修建了玉泉龍神祠,始在這里舉辦三至五天的三月"龍王廟會"。辛亥革命後,麗江商業勸工會借祀龍王之機,進行百貨交流,並在玉泉北面森林草坪間辟出以驟馬為主的牲口、交易市場。遠近客商不斷牽驟驅馬而來,玉泉逐漸變成驟馬集市中心,三月會始而演變為驟馬物資交流會,一直延續至今。三月會期間,除了交流山貨葯材、土特產品、日用百貨及驟馬牲畜外,還組織體育比賽、民歌播唱、古樂演奏等活動。麗江城內人山人海,充滿節日的歡樂氣氛。

七月會

麗江七月會,於農歷七月中旬舉行,是納西人的又一重要節日。會期十天左右。因以驟馬、牛等大牲畜交易為主,又稱"七月驟馬會"。七月會,歷史悠久,遠近聞名。傳說納西族創世祖先崇忍利恩,經歷洪水劫後餘生,與天神的公主襯紅褒白邂逅相愛,沖破重重阻撓,終於成婚,在從天上返回人間創世時,把天宮的馬匹交易會也傳回故鄉,於是麗江便有了驟馬盛會。其實,麗法國'古便有"花馬國"的美譽。這里很早就用馬與四川客商交也鐵。用納西象形文字書寫的《東巴經》中,有不少養馬生活的精彩描繪。麗江馬體型勻稱,眼小有神,頸短粗,昂有力,肌肉發達,四股強健,蹄質堅硬,有吃苦耐勞、舉步輕巧、善於爬山越嶺等優點,馱、騎、拉均宜,不但在當地被廣泛役用,而且每年都有大批馬匹輸往各地。明代由於軍事和運輸的需要,從山西一帶引進優良驢種,與當地好馬搭配,發展了驟子。明初,麗江木氏土司以本地駿馬送京朝貢。清代乾隆年間,在麗部位城每年三月的龍王廟會上已有驟馬牲畜交易。民國初年/,在各地驟馬互市基礎上,又在麗江古城獅子山西邊的山坡上舉辦七月驟馬會。解放後,隨著民族經濟的繁榮和發展,古老的七月會更加興旺,成為交易驟馬、交流物資、傳播文化的新型盛會。隨著規模的日益擴大,會址也搬遷到更加廣闊的縣城東南紅星交流會場。節日期間,納西人牽著牲口,帶著農副土特產和各種中葯材,來到大研鎮趕會。鄰近各地的漢、白、彝、藏、保僚、普米等族兄弟姐妹,也身穿民族盛裝來赴會。西藏、四川、貴州、陝西、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的客商,也遠道趕來參加盛會。人們白天趕會,逛會,看展覽,看演出,從街頭到會場三公里路的人流從不間斷。日落黃昏,華燈初上,四方街、新大街和廣場上,人聲鼎沸。有的吹笛子,有的奏蘆笙,有的對唱"谷氣調",有的圍圈跳起《阿麗里》和《哦默達》。今日納西七月會,業已名副其實地成了邊疆新貌的博覽會、民族友誼的交流會,越來越顯示出它獨具一格的特色。

納西族節日

迪慶納西族節日有正月春節、二月八、三月清明節、五月端陽節、六月火把節、七月祭祖節等。其中最有特色、最為隆重的節日為二月八。

二月八:農歷的二月初八是迪慶納西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尤以三壩白地最為熱鬧。又稱「朝白水」。日期間,遠近趕來的納西族、藏族、彝族、回族等數以萬千會集於白水台,參加朝拜白水神盛會。人們先燒香及殺雞祭天,祭祀各種神靈後便進行歌舞表演及賽馬,熱鬧非凡。

二月初八祭天的日子,看起來更像是一次大型的集體野遊活動。這一天各村各寨的人們,穿上各民族的節日盛裝,拂曉前就成群結隊地踏上了去白水台的道路。到了白水台,首先以家支、家族為單位在台前的求子洞邊焚香磕頭,然後到各自的火塘生火野炊。從古到今,各自的火塘地點不變,因為各家庭或各家族在火塘上方己設置神壇。當天,納西人先要在火塘邊祭祖,然後到白水台泉眼旁的大燒香壇進行祭祖。祭祖完畢,則坐到各自家的火塘邊,享用早已准備好的各種菜餚和糕點。在這香煙綴繞之中,吾樹灣人首先邊唱邊跳起了「阿卡巴拉」舞,隨著其他村寨的人也如人到舞隊當中。頓時,歌聲與舞蹈匯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

衣、食、住
據有關史籍記載,納西先民的服飾有「男女皆披羊皮」之習俗,這可能同畜牧業較為發達和游牧民族的秉性有關。元人李京所見的納西族男子多為「善戰善獵,挾短刀,以硨磲為飾」者,而婦女則「披氈,皂衣,跣足,風鬟高髻;女子剪發齊眉,以麻繩為裙」。至清末民初,納西族男子的服飾已大致與漢族男子相同,婦女的服飾亦已從穿裙子改為多穿長褲,但仍保留了較鮮明的民族特色。麗江一帶婦女身穿寬腰大袖、前幅短、後幅長的鑲邊女襖,外加紫色或藏青色的坎肩,腰系百褶圍裙,下穿長褲,腳穿船形綉花鞋,背披一襲綴有七個圓布圈及七對垂穗的羊皮披肩,俗稱「披星戴月」。已婚婦女將發髻梳盤於頭頂,戴圓形紗帽;未婚少女則結發辮盤在腦後,戴布頭巾或黑絨小帽。雲南省中甸縣和德欽縣一帶的納西族婦女,上身常穿織出彩紋的開領麻布對襟長衫,下身穿多褶麻布裙,腰系綵帶,背披羊皮披肩,腳穿雲頭長靴。青年女子一般喜留長發,在發辮中摻入五彩絲線或毛線盤髻於頭頂,同鄰近地區藏族婦女的頭飾相類似;而已出嫁的婦女則往往用紅布纏頭,再戴上俗稱「骨配」的圓盤狀銀質裝飾品。
滬沽湖畔摩梭人則由於同藏族交往較多,信奉藏傳佛教(喇嘛教)的人日益增多,大部分男子已改著藏裝。婦女則上身穿各色短衫,下系百褶長裙,腰束綵帶,背披羊皮,並用氂牛尾巴上的毛編成粗大的假辮盤於頭頂,再在假辮外纏上一圈藍黑色絲線,將此辮後垂至腰際,顯得美觀大方。
納西族先民早期可能實行穴居,有些史書以「麽些洞蠻」稱之。後來逐漸學會了建蓋「木楞房」,即以圓木縱橫相架疊層為牆,壘到10尺左右便加椽桁,上覆以木板,然後再用石塊壓在木板上。正房內以火塘為活動中心,床榻就設在火塘邊,炊爨亦在火塘上進行。麗江一帶明代已有瓦房出現,但多為土司和頭目的住宅。隨著納西族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城鎮和壩區農村已普遍採用了「三房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式的木石結構、土木結構的瓦房建築。這種瓦房多系兩層樓房,屋基用大石塊砌成,中段用土坯或磚、石,上段則覆以木板。房檐外伸,並在桁梁兩端加釘兩塊「風火板」(有的還加上「垂魚」等裝飾),以保護木質部分不受雨水剝蝕。正房的門窗多雕刻花草鳥獸之類裝飾,院壩內亦鑲鉗各種圖案的鵝卵石與瓦片,再遍種花草,顯得美觀舒適。
瀘沽湖畔摩梭人至今仍居住在「木楞房」中,每一戶人家至少建蓋有一棟正房和一棟畜廄,人口較多或較富裕的人家則建蓋四棟房構成一個院落。正房一般由主室、上室、下室、後室以及倉庫等組成。主室內設有一大火塘,供炊爨和取暖用;火塘四周鋪以木板,既可供全家吃飯、議事、祭祀與接待來客用,同時又是老年婦女和孩子們晚上睡覺的地方。上室是老年男子的卧室,下室內放置碓、磨和鍋灶,是加工食品和煮豬食的地方,後室則作為堆放雜物之用。樓上的房間隔出三四個小間,作為家中青壯年婦女專門接待男阿夏的「花房」。這種「木楞房」建築雖簡單,但住在里邊冬暖夏涼,而且還可以抗禦七級左右的強烈地震。
據史書所載,古代納西族廣大人民多以蕎麥、稗子、圓根為食。明清以來,在大量吸收漢族先進生產技術和新農作物的基礎上,納西族的農業有了較快的發展,生活也有了新的變化。以玉米、小麥、大米、大麥、稗子為主食。壩區農民多在房前屋後開辟園圃,種點蔬菜自食。同時,納西族在每年冬天臘月間有殺年豬的習俗,做成火腿或臘肉,平時分切而食,豬油用做食用油。一般人家還自備有各種咸酸腌菜、豆豉、肝醬、香腸、腌蛋等等。一般情況下,每日三餐多為干飯,有米飯或大米、玉米混合飯,有二、三個菜及湯。冬春時節則愛吃熱氣騰騰的火鍋菜;夏季農忙期間,多數農家皆以米酒拌涼水解渴,有些地方早上也吃炒麵和酥油茶。納西族人喜歡喝酒、喝茶和抽煙葉,愛吃辣、酸、甜、味。城鎮居民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麥面,一般量少而精,蔬菜全靠郊區菜農供應。城裡賣有出名的麗江火腿粑粑,美味可口。

祭天和祭祖
三壩納西族每年要祭天一次,祭祖三次。正月祭天,臘月十四就要釀酒,做飯請客,請老人吟唱,三十晚上要「車尋」,初一祭灶神要磕頭,初二要洗頭、洗腳、洗衣裳,到河邊飲水。三日晚上把天神請到家裡來祭祀。四日就要殺雞,到祭天堂燒香,磕頭吟呷,搞完後回來作射箭等活動,搞完活動後在主祭家裡吃飯。五日天一亮抬出一口大豬煮成三鍋,煮熟後念「天好矢」、「烏鴉好友」。長者吃酒吃肉,然後眾人吃。吃完依次回家。六日各家各戶自己祭。八日又抬一口豬去祭天堂。九日又用一口小豬去祭天堂。整個祭天活動到此完畢。
祭祖:正月六、七日或二月十二日一次,六月初一次,十一月初二一次。一般祭時用黃栗樹三株,各家各戶自己祭。
喪葬
在喪葬習俗方面,麗江一帶納西人在「改土設流」前一直都實行火葬。人死後用竹筐或無蓋的木棺抬至山上或村寨外的火葬場火化,過一段時間後再去收拾骸骨舉行葬儀。清初「改土設流」後,中央王朝派任的流官曾屢次明令改火葬為土葬,皆因「土人尚惑刀巴禍福之說」而未能奏效。直至乾隆年間,流官們千方百計動員了一位納西族小頭目將其母土葬,人們未見到災禍降臨便漸改火葬為土葬。但在一些偏遠山鄉,迄今仍保留著火葬的習俗。
當人處於彌留之際時,家族中一位長老手持一包有少許碎銀、茶葉末和大米的紙包守候在旁,在落氣之際須將此紙包放入死者口中。這樣做意圖使死者十分珍貴「氣」能夠接續下去,以促成家族繁衍、子孫興旺。此外,報喪、吊喪、停靈等活動都要在一位德高望重的家族長老指揮下進行,並要請東巴經師來主持其中一些祭儀。人死後一般停靈三日即可出殯;葬儀舉行後的三天內家中親屬仍需每天獻祭。接下來還要舉辦「做七」、「百日」以及「年齋」等一系列祭弔亡靈的活動,得迎請東巴或喇嘛來家中誦經,直至人死滿三周年時做完「三年齋」,整個拜祭活動方可算告一段落。婦女在產期死亡、孩童夭折與其他非正常死亡者,一般不得葬入家族墓地,亦不得在家族或村寨專用的火葬場內火化。

摩梭人基本上保持了火葬的習俗,但在舉行葬儀前須先捆好屍裝入麻布袋內,埋入正房後室內的土穴中「停屍」一段時間(最長不得超過49天)。另外,在火化完畢後,還有收拾部分骸骨裝進一小布袋中,送到家族墓地進行埋葬等遺俗。這些習俗現今則已有了較大改變。
納西族對生死禮俗是十分重視的。在生育方面,許多地區的納西族一直保持著求子的禮俗,不妊婦女求子處較多。接生工作往往由兒孫滿堂、人丁興旺的人家的老年婦女來做,到20世紀60年代前後才普遍改到醫院或衛生所生養。孩子出生滿10天後,其父便需派人到岳父母、舅舅、伯伯、叔叔以及姨媽等親戚家中送米酒和雞蛋去報喜。在報過喜後,就會有親友來登門道賀,並送來母雞、雞蛋、大米和嬰兒衣帽等禮品。在小孩滿月前的屬羊日或屬牛日,還需請東巴來主持命名儀式,並請眾親友前來參加。在請過滿月客後方允許背小孩出門,產婦亦可下床參加家務勞動。當孩子滿1周歲時須請周歲客,並當眾鋪下筆墨紙張、鐵木匠工具和針線等讓小孩「抓周」,以此來預測孩子的前程。瀘沽湖畔的摩梭人以生女為貴,認為多女多福,因為只要有了女孩就能延續母系血緣家庭「根」。

婚姻習俗
納西族由於各支系之間的歷史淵源、地域分布不同等諸多原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婚姻習俗與家庭形態。聚居在麗江一帶納西族早已實行了一夫一妻制,而居住在滇川兩省交界處的瀘沽湖周圍地區的摩梭人,在過去則過著不娶不嫁的「阿夏」(即親密的異性朋友)婚姻生活。在同一個民族中竟然存在著父系、母系以及父系與母系並行的婚姻家庭形態,這種現象早已引起了普遍關注,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
麗江一帶的納西人實行一夫一妻制婚姻的時間較長,舊時兒女婚事往往由父母作主,請媒人出面撮合,然後通過訂親、請酒、舉行婚禮等程序聘娶。當男孩長到七八歲時,父母親便注意給他物色媳婦,若是相中的「門當戶對」人家的女孩同自己的兒子的生辰八字相投合,就可托媒人攜一壺酒前去女方家中提親。待女方父母同意後,即可擇一吉日舉行送訂親彩禮的儀式,俗稱「送小酒」。在此儀式上男方家庭須向女方父母送上「四色禮」:五斤左右的白酒一壇,兩包茶葉,四盒紅糖,兩升大米。在舉行過「送小酒」儀式後,若任何一方覺得這門親事不大合適,均可提出反悔。若女方提出反悔便須退還男方所送的彩禮,而要是男方想悔婚約則不得索還彩禮,只需請媒人通知女方即可。在送過小酒後隔一年半載,男方家還須再向女方家送第二次彩禮,俗稱「送大」。在禮品中除備齊上述「四色禮」外,還要加送一疋約七尺長的土布,兩套禮服,半隻豬肉,一對玉手鐲或銀手鐲,另有現金若干。女方家亦以一壺白酒、兩盒紅糖與一些糍粑向男方家還禮。在舉行過「送大酒」儀式後,雙方一般都不能再對婚事表示反悔,否則會遭來物議。當青年男女長到18歲左右,便可擇定吉期為其舉行婚禮。
在婚姻關系方面,過去麗江一帶的納西人中姑舅表婚較為常見,舅父的兒子擁有娶姑媽的女兒為妻的優先權,因此,姑媽家的女兒在一般情況下先要供舅父家的兒子挑選,然後才可考慮嫁給外人。有些地方還存在兄終弟及的「轉房」習俗,但一般是兄死後弟娶其嫂,而兄娶弟媳的情況則較為罕見。此外,納西人中離婚的情況也是不多見的,因為普遍都認為這是極不光彩的事情,不到萬不得已絕不會這么做。離婚後女方返回其娘家即可,彩禮一般不退。按照傳統習俗,寡婦無論其有無子女均可再嫁。新中國成立以後,青年男女戀愛婚姻自由的權利得到了充分有力的保障。
麗江納西人的家庭多為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家庭,子女均從父姓,財產亦按父傳子、子傳孫的方式繼承,父親在家事上擁有決定權。沒有子嗣的家庭可招贅女婿上門,但事前須徵得主要近親的同意,而且子女須全隨母姓,這樣才能夠享有家庭財產的繼承權。納西人的家庭多為三四世同堂的主幹家庭,小夫妻倆共同生活的核心家庭,直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後才逐漸增多。多子家庭亦有在兒子成婚後實行分居的習俗,在分家時往往是諸子均分田地、畜牲以及房舍等生產和生活資料,而幼子又擁有優先挑選的權利。一般由幼子繼承祖屋,並承擔起贍養雙親、供奉祖先靈位的職責。
居住在滇川邊境瀘沽湖周圍地區的摩梭人,舊時主要實行一種奇異的"阿夏"婚。這種婚制的特點便是男不娶、女不嫁,男子於夜晚到女子家中訪宿,第二天清晨又返回自己家中從事生產勞動,配偶雙方不組織共同的家庭。這種暮合朝分的阿夏關系的締結,以母系血統近親不婚的原則為界限,除此外一般不再受年齡、金錢、輩分、等級以及民族等條件的限制。
按照摩梭人的傳統習俗,女孩和男孩長到十三歲時便要分別舉行「穿裙子」和「穿褲子」儀式,標志著已經成人,可以開始參加一些勞動和社交活動。一般女子從十五六歲起,男子從十七八歲起,便可開始同異性過偶居生活。他們通過日常生產生活中的接觸、節日和廟會等社交活動來建立阿夏關系,選擇阿夏的主要條件是貌美、年輕以及能乾等。在阿夏交往的初始階段,男方到女方家去訪宿往往處於較隱密的狀態,數月之後才公開同女方家人會面。會面時男方須給女方長輩送上一些禮品,以示尊重和謝意。這種阿夏婚基本上是以女方為主體的,每位舉行過成年禮的少女,在家中都有專屬自己的「阿夏房」用來接待男性阿夏,對自己不再喜愛的男子只要閉門不納,阿夏關系也就算終結了。另外,在阿夏交往過程中所生下的子女全歸女方撫養,財產亦完全按母系繼嗣。由於阿夏婚的特點是易合易離的,男女雙方很少會產生強烈的獨占欲或嫉妒心理,對解除阿夏關系多持無所謂的態度,極少為此而發生糾紛。
同這種婚姻形態相聯系,摩梭人過去普遍存在著一種母系家庭形式。其主要特徵是:每個家庭由一位年長或能乾的女性擔任家長,負責安排日常生產與生活,管理倉庫和家產,主持家庭祭祀和接待來訪客人等活動。家庭主要成員由外祖母及其兄弟姐妹、母親及其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及姐妹們的子女等人組成,一般包括二至四代,每家大約有十餘口人,有的家庭多達二三十人。所有家庭成員都過著阿夏婚姻生活,財產完全按母系繼嗣,世系也按母方來計算。因此,摩梭人認定了「女子是根骨,缺了就斷根」的傳統觀念,當某戶人家一旦出現沒有女繼承人的情況時,總會想方設法過繼養女去延續世系。

科學技術
生息在玉龍山上、金沙江畔的納西族人民在長期的農牧業生產和社會生活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積累了不少天文、歷算、畜牧、農耕、醫葯等方面的科學知識,並涌現出有所成就的學者和專家。
納西族古代的科學技術知識,很多是以神話故事的形式在民間流傳,並用象形文字分別記載在東巴經書上的。根據東巴經記載,古代關於天象的專有名詞已有數十種之多;從《巴格圖》和《十二生肖的來歷》等經書上看,納西族早就對四言四隅(類似漢族的八卦)有了較為明確的概念;創制了以月亮圓缺定月,每月三十天,一年十二個月,共三百六十五天的歷法,並用十二屬相來記日、記月和記年。民間還從對天象及生物活動觀察,摸出一套關於風、雨、花、雪,以及各種鳥類的活動規律,來分別季節的特徵,不誤農時地進行農事活動。
納西族素以養馬出名。麗江馬是著名的「大理馬」之別稱,東巴經中有《馬的來歷》的專冊。麗江是著名的「大理馬」產地之一。麗江馬是全國優良品種之一,體型小而精悍,能負重,善於爬山越嶺,適應性強,並能連續行走二、三個月。近來,農科部門又引進卡馬巴良種,與麗江馬交配,使其向身高體大方面發展。
麗江納西族自治縣逐步建立和健全了農、林、牧、醫葯的技術網點,培養了近萬名科學技術人員。他們深入地開展科學研究活動,在農村現代化建設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比如,馬鈴薯是麗江山區的主要糧食作物,縣農科部門針對其病毒害和品種退化比較嚴重的情況,經過長期試驗,總結出適合當地的有性繁殖技術,採取實生苗移栽和實生薯利用的技術措施,基本上解決了難題,獲得了高產。又如,全縣對小麥推廣良種良法之後,也獲得了小麥連年大幅度的增產。
六十年代中,麗江地區科技部門根據全面發展農村經濟的方針,在反復進行科學試驗的基礎上,推廣蘋果「芽復選種,高接換頭」等新的種植技術,使全縣種植的蘋果實現良種化,至七十年代後期,全縣蘋果年產量達到一百幾十萬斤,變成雲南省新興的蘋果生產基地之一。
納西族地處橫斷山脈地帶,高山、河谷、平壩相間,土壤肥沃,日照時數長,雨量充沛,適宜各種植物生長。被稱為「植物寶庫」的玉龍山,生長著五百多種中草葯,其中行銷全國的名貴葯材達二百多種。麗江的醫療事業得到很大發展,瘧疾、霍亂、傷寒等傳染病已消滅,常見病和多發病漸漸減少,人民體質大大提高。
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魯甸鄉以「葯材之鄉」而著稱,以此為中心,麗江地區建立了規模不同的葯材栽培研究種植場四百多處。
此外,納西族還有一批分布在全國各地的中、高級科學工作者,如中外知名的歷史學者、教育家方國瑜教授,小麥育種專家趙仲修,木芹、木全章、楊鳳等知名人士。他們對納西族及祖國的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2、我想問一下嫩江結婚的習俗,男方給女方大約多少彩禮呢

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另外,在內蒙古、河北、山東、新疆等省、自治區以及北京、成都、蘭州、福州、銀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數散居滿族。

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其後裔一直生活在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上游、烏蘇里江流域。1644年清軍入關,統一了中國,形成滿漢長期雜居的局面。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重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 叩頭禮常見於下級對上級、少輩對長輩。表示恭敬、侍奉、懇求之意,或春節拜年,均行叩頭禮。行禮時,先脫帽,跪左膝,後跪右膝,馬蹄袖一彈,雙手著地,連叩三下頭。此俗自建州女真時就有,《建州聞見錄》雲:"將胡(指女真人為官者)之見奴酋(努爾哈赤),脫笠叩頭,卒胡之於將胡亦然。"祭祀時也叩頭。

滿族生活中有許多忌諱,犯忌則被視為無禮貌。滿族不興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諱別族人戴狗皮帽進家來。傳說,當年汗王遭難時,狗有救駕之恩,滿族視之為恩祖而加以保護和珍愛。西炕不許隨便坐人。院中有鎖龍桿,不許拴牲口。

還有尊卑、等級關繫上的忌諱和規矩。新媳婦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飯。長輩吃飯,媳婦在旁伺候,否則,就視為不敬不孝。大爺伯父輩不得同侄兒媳婦開玩笑。侄兒媳婦不許在大爺面前露胳膊露腿。過去滿族婦女旗袍長至蓋腳背,袖長至手背後,與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徑庭。

滿族有敬老尊上的風尚。青年人見了長者要垂手站立並要和顏悅色地回答長者的問話。有人沖父母狀況,子女必須起立回答。對老人,三天請小安,五天請大安。 請安禮,男有"問安"、"打千兒"、"叩頭"。"問安",是請小安,垂手站問好。"打千兒"是請大安,也叫"單腿跪",滿語為"埃拉塔拉米",即先敏捷地撣下袖頭,左腿前屈,右腿後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頭與身略前傾。"叩頭禮",即磕頭,一跪三叩或二跪六叩,新年請安"首必四叩,至三則跪而昂首,若聽命者然。尊長者以好話祝之,乃一叩而起,否則不起也"(《柳邊紀略》卷四)。

對神佛、祖先、帝王則三跪九叩。女人禮儀不同於男人,有"蹲安禮",俗稱"半蹲兒",即雙腳平行站立,兩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狀。婦女平日相見,以右手撫其額,點頭為拜,俗稱"撫鬢兒",即手指從眉上額頭鬢角連撫三下,隨後點頭目視。

婦女相見,興手拉手之禮,俗稱"拉拉禮",與漢族婦女拜見禮有別。至親久別相見彼此抱腰接面,然後執手問安,是謂抱腰接面大禮。如幼輩見長輩,兩手抱其腰,長者用手撫其背。老年夫妻相見有"頂頭禮",老夫婦久別重逢,老伴迎上去用頭頂住老頭胸脯,老頭輕輕撫摸幾下老伴後腦勺或後脖頸。

滿族人,路上遇見不相識的長者,要鞠躬垂手問"賽音"(滿語,好的意思);如騎馬,要下馬閃在路旁讓長輩先行。長者也很客氣地說:"謝謝阿哥,請上馬先行",青年人才可上馬趕路。

兒媳婦對公婆更是恭敬,要端莊恭謹,每日給公婆裝煙三次,一日三餐要站著侍候,早晚還要送上洗臉水和洗腳水。新媳婦頭一年不能上炕吃飯。在公婆面前不許穿短衣服,不許大聲責罵孩子。兒媳婦外出,臨走要給公婆裝煙,說聲"請阿瑪、額娘看家"。 來了客人,兒媳婦要紮上圍裙聽婆母在炕上吩咐,每喊一聲媳婦要答應" ,再去幹活。即使媳婦年歲很大,在年歲小的長輩面前也要恭敬侍候。

滿族有重小姑習俗。滿族未結婚的姑娘地位很高,公婆上坐,小姑側坐,媳婦則侍立於旁謹慎侍候。

滿族人民大方好客、恪守信義。在滿族聚居地方,有人路上拾到東西要設法找到失主,找不到要招失認領。有以"竊人之財為恥"的風習。"鄰里相處,有難必幫",一家缺米大家湊,一人打柴大家燒,為鄉間鄰里平常之事。互相借貸,不需立契,只憑口頭相約,恪守信義。

舊時農村旅店少,過路人只好找民宅投宿。主家熱情招待,酒足飯飽後自然留宿。由於滿族居室一屋三炕,常是同居一室,男女不相迴避。但客人入睡時必須背女主人和衣而卧,方為有禮。

次日客人上路,不需留報酬,只需向男主人行"擦肩大禮"表示謝意即可趕路。如路人入室而主人不在家,可自己動手做飯吃,飯後收拾干凈,物放原處,臨行時拿來草放在門前,草稍朝所去方向,主人回來後會感到很榮幸。

滿族之家,有祭祀或喜慶事,要殺牲吃福肉,要請親朋作客,讓於南炕上坐。家人要將福肉敬獻尊長客人。肉是白煮,不準加鹽,特別嫩美,客人用刀片吃,佐以咸、酸菜、醬。客人進門向神主叩頭,轉身入座吃福肉,吃完就走不準道謝和擦嘴,否則是對主人不尊重。

滿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西炕為貴,北炕為大,南炕為小,來客住西炕,長輩多住北炕,晚輩住南炕。
2.回族:
回族是一個非常好客而熱情的民族,有著"持家從儉,待客要豐"的優良傳統,重視待客禮節。當家裡來了客人,主人立即起身相迎讓座,獻上香茶。當南主人與客人愉快交談時,女主人則到廚房准備豐盛飯菜款待客人。就餐前,要先洗手。入席,謙讓年長者如坐上席。上飯菜之前,主人首先要上蓋碗茶。倒茶水時要當著客人的面將碗蓋揭開,然後盛水加蓋,雙手捧遞。這樣做,一方面表示這盅茶不是別人喝過的余茶,另一方面表示對客人的尊敬。客人要起立,雙手接茶盅。進餐時,上席長者先動筷子,其他人才能進食。席間,不說污言穢語,不挑剔食物,不要向碗里吹氣,也不要用筷子在碗亂攪動,要小口進食。飲水時,不連接吞咽,不能對著杯盞喘氣飲吮,要一口一口地慢飲。當客人道別時,回族總是滿臉笑容,並一再挽留,一直將客人送出自家大門。 在回族村寨,當別人請你作客時,要答應他,不能隨便謝絕。如有特殊情況不能應邀,要講清原因,表示謝意。 回族的飲食禁忌頗多,主要有:進入清真寺忌抽煙。忌食豬肉以及凡有犬齒且獵食其他動物的猛獸,忌食自死動物,忌食動物的血液。禁止飲酒。在語言上,對食用的畜禽忌說"肥",而說"壯";忌說"殺",而說"宰";忌說"肉",而說"菜",如"牛菜""羊菜"。相互之間不用禁忌物來比喻。 蘊涵於回族民居文化現象上的一些禁忌和禮儀,為我們揭示了雲南回族精神世界的底蘊。在許多回族家庭中尤其是老年人居住的房間里,是絕對看不到任何有人或動物的圖畫、雕塑的。回族建房是絕對不看陰陽、風水的,他們至多選擇一下民居的朝向:如喜好坐北朝南、背陰朝陽,喜好平坦、寬敞、乾燥,忌低窪潮濕和易遭山洪水流沖刷處。民居大門一般禁忌向西開,但也不是絕對的,在某種情況下(受到地形的限制),也可以變通。回族民居內部的布局分配體現"以西為貴",西房通常為老年人居住,西牆是老年人在家禮拜時面對的地方。當老年人做禮拜的時候,切忌旁人從正在禮拜的老人面前走過。 2、節日與祭祀活動中的禮儀及禁忌:回族節日,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三大節日。 開齋節,在伊斯冀湯

3、納西族有什麼傳統風俗人情?

納西族是我國居住在金沙江上游地帶的少數民族,除四川、西藏有少量分布外,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北部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及其周邊的中甸、寧蒗、維西、永勝、德欽等縣。據1990年人口普查,全國納西族有278009人,其中雲南省有260388人,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有184894人,佔全國納西族總人口的66.5%,是納西族的主要聚居區。

納西族的稱謂 納西族的自稱因方言不同而有所區別:麗江等地多自稱「納西」,寧蒗、四川鹽源等地自稱「納日」、「納汝」或「納恆」。按納西語分析,「納」有「大」或「尊貴」的意思,「西」、「汝」、「恆」等意為「人」或「族」。1954年,根據本民族意願,經國務院批准,以「納西」作為共同族稱。 納西族語言文字 納西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納西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大致以金沙江為界分為兩個方言,方言之間相互不能通話,而納西語的標准語則以納西語西部方言為基礎方言,以麗江縣城大研鎮的語音為標准音。 在納西族悠久的歷史進程中,曾經有過東巴文、哥巴文兩種文字。「東巴文」是納西族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代以前)就創造的一種象形文字,由象形符號、標音符號和附加符號組成,是當今世界上僅存的還流傳在民間的活的象形文字。 納西族宗教信仰 納西族信仰東巴教、藏傳佛教等宗教。此外,麗江納西族還普遍信奉「三朵」神,成為多種信仰的民族。 納西族社會經濟 納西族地區的社會經濟同雲南大多數少數民族一樣,發展不太平衡。到共和國建立前,麗江縣的納西族聚居區是封建地主經濟,並出現了資本主義工商業;中甸縣的一些地區仍保留著領主經濟的殘余;寧蒗到還基本處於封建領主經濟階段,並保持著對偶婚和母系家庭殘余。 納西族的文化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納西族人民創造了富有本民特點的燦爛文化,形成並發展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東巴教是納西族的特有宗教,東巴文化因保存於東巴教而得名。主要包括東巴文字、東巴經、東巴繪畫、東巴音樂、東巴舞蹈、東巴法器和各種祭祀儀式等。納西東巴文化在雲南各民族獨樹一幟,是納西族人民的驕傲,比如東巴文對於研究比較文字學和人類文化史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在《東巴經》中,一方面保留了許多古語古詞,是納西語和其他親屬語言作歷史比較的極好材料,另一方面又記錄了大量的納西古代文學。 與東巴文化發展的同時,納西族又學習和吸收其他民族,特別是漢族的先進文化,從而豐富了本民族的文化藝術傳統和內容。從明代開始,以麗江土司為首的貴族領主首先接受了漢文化,他們大都能詩能文,如木公曾寫下了《雪山詩選》,木增曾寫下了《雲邁淡墨》等詩集。 納西族民俗特色 納西族一般居信在壩區、河谷和半山區。壩區民間住房多系土木結構瓦房,格局多為「三房一照壁」,山區多是低矮的木楞房,以木板覆頂。納西族的婚姻家庭,多數地區實行一夫一妻制,舊時婚姻由父母作主,婚前社交自由。寧蒗瀘沽湖周圍的摩梭人則還保留著母系家庭和對偶婚的殘余。隨著婚姻法的貫徹,一些古老的婚俗正在逐漸改變。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