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景鄉的風俗
1、吉林省有什麼風俗
吉林省的風俗有睡火炕 寒冷的冬天,東北人有睡火炕的習慣。火炕多以土坯或磚砌成,上面鋪上牛皮紙,刷上油漆,既干凈,又美觀大方。火炕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一般炕在裡屋,爐灶在外屋,做飯燒火,煙熱通過炕洞轉一圈到煙囪騰升,一日三餐燒三遍火,炕面上始終是熱乎乎的。
冬釣
說起釣魚,人們自然會聯想到「垂釣綠彎春」、「荷動知魚散」的千古名句,眼前呈現出綠草如茵、流水潺潺的江畔河邊那一個個聚精會神、規規矩矩端坐的垂釣者身影。然而,東北人的寒冬垂釣卻是另一番景象:在白雪皚皚、千里冰封的江面上鑿開個臉盆大的冰眼,把系在半米長短棍上的漁線投入水中,然後,手持漁竿上下抖動,說說笑笑中把魚兒釣上來了。奧妙何在?原來,漁線前端系著個小「木頭魚」,「魚」身上拴著鉤,魚兒看見搖頭擺尾的「小魚」,信以為真,瞅准了一口吞入腹中,可謂「願者上鉤」。
用這種辦法,一天可釣到幾十斤大魚呢。這一釣魚術,與東漢年代王充《論衡·亂龍篇》記載的「木製丹鯉餌」有異曲同工之妙,卻又不知高超多少倍。
冬吃冰棍
東北人非常喜歡在冬天吃冰棍。寒冬臘月的街頭巷尾到處叫賣著「冰棍!」還有雪糕、糖葫蘆等,無論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都穿著皮大衣,戴著皮帽、皮手套,手裡拿著冰棍在津津有味地吃著。
東北人之所以有冬天吃冰棍的習慣,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居住條件好,外面冰天雪地,室內溫暖如春,日久天長,人們適應是這種溫差懸殊的氣候條件;二是身體素質好,加之冬天食肉多,周身熱量大,吃根冰棍不算啥;三是冬吃冰棍開胃口,刺激食慾且加強了血管收縮能力,促進了血液循環,提高了禦寒抗病能力,延遲了生理機能的老化。東北人壽星多,平均壽命高,大概與冬吃冰棍有關吧!
凍餃子
東北人素有吃凍餃子的習慣,尤其是在春節。人們預先把餃子包好,送到屋外凍實,然後用袋子裝起來,等要吃的時候,把凍得結結實實的餃子下鍋煮,不過火要旺一些,一開鍋就掀蓋澆少許冷水,免得皮軟。煮熟後吃起來猶如新包的一樣鮮美。這樣即方便省卻用電冰箱,又節省了時間。
凍水果
漫長的冬天給人們帶來了寒冷,也賜予了方便的天然冰箱。東北地產水果有限,絕大部分靠從關內購進。春夏市面上的水果多會出現腐爛的情況,而冬季水果卻很新鮮,就是因為冷凍著的緣故。象凍梨、凍柿子、凍蘋果等,一個個硬得如鋼球一般。不懂的人拿起來只能咬下一道白印,而東北人吃凍果卻有決竊。既不用熱水泡,也不用旺火烤,而是把凍果放在涼水中緩緩解凍,半個鍾頭,果子表皮就結出一層冰,裡面卻軟軟的,咬上一口,酸甜瓦涼,真是大開胃口啊!
2、誰給我搜點 四川簡陽這個城市的介紹 把文字復制起 不要網站連接
我給你網路吧
基本概況
簡陽市位於四川盆地西部、龍泉山東麓、沱江中游。素有「天府雄州」、「蜀都東來第一州」、「蜀都東大門」之美譽。全市幅員2215平方公里,轄55個鄉鎮,總人口143萬,市政府駐地簡城鎮。東鄰樂至縣,南接雁江區,西連雙流縣和仁壽縣,北倚成都市龍泉驛區和金堂縣,距省會成都市區僅48公里,是接受成都向東向南擴展輻射的第一縣(市),也是成都平原經濟圈極富發展前景的縣(市),境內辟有「兩湖一山」省級旅遊經濟技術開發區、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區(成都資陽現代工業集中發展區),2007年被四川省政府列為全省首批擴權強縣試點縣(市)。2007年,簡陽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15.4億元,同比增長15.9%。【電話區號】0832(國際+86)
【汽車牌照】川M
【方言】四川話(接近成都話)
【面積耕地】全市幅員面積2210.3平方公里,摺合3315450畝,其中耕地1570010畝。龍泉山區在境內面積25.49萬畝,佔全市總面積的7.76%,其餘山地多為塊狀分布;丘陵區面積289.56萬畝,占總面積的88.13%;沱江河壩壩區面積13.49萬畝,占總面積的4.11%。
【人口民族】2004年,全市總人口1424532人,其中農業人口1228129人,占總人口的86.2%;非農業人口196403人,占總人口的13.8%。全市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為644人。
漢族人口約占總人口的99.9%,余為少數民族,分別是:回、滿、藏、壯、苗、朝鮮、蒙古、彝、白、羌、畲、錫伯、布衣、瑤、土家、普米、侗、納西族等。
【自然地理】簡陽市地貌以淺丘為主,其次為低丘和河壩沖積平原,丘陵約占總面積的88.13%。
【氣候條件】縣境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均氣溫17.7℃,年均降雨量882.9毫米,年日照時數為1250.9小時,年均無霜期300天。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資陽市簡陽市行政區劃:全市轄55個鎮鄉, 其中:鎮26個,鄉29個;有797個村,轄6925個村民小組;有居民委員會 77個,轄居民小組285個。鄉鎮名錄如下:
鎮: 簡陽市湧泉鎮 | 簡城鎮 | 石橋鎮 | 新市鎮 | 石盤鎮 | 東溪鎮 | 平泉鎮 | 禾豐鎮 | 雲龍鎮 | 三星鎮
養馬鎮 | 賈家鎮 | 青龍鎮 | 三岔鎮 | 鎮金鎮 | 石鍾鎮 | 施家鎮 | 三合鎮 | 平武鎮
金馬鎮 | 踏水鎮 | 江源鎮 | 蘆葭鎮 | 草池鎮 | 太平橋鎮 | 石板凳鎮
鄉: 五合鄉 | 福田鄉 | 宏緣鄉 | 周家鄉 | 平窩鄉 | 武廟鄉 | 高明鄉 | 玉成鄉 | 丹景鄉
望水鄉 | 清風鄉 | 永寧鄉 | 五星鄉 | 飛龍鄉 | 靈仙鄉 | 五指鄉 | 新民鄉 | 新星鄉
同合鄉 | 老龍鄉 | 壯溪鄉 | 海螺鄉 | 壇罐鄉 | 雷家鄉 | 安樂鄉 | 普安鄉 | 平息鄉
老君井鄉 | 董家埂鄉
[編輯本段]交通優勢
簡陽離四川省會成都市區僅48公里,距重慶280公里。區位條件優越,交通便捷。成渝鐵路、成渝高速公路、321(廣州—成都)、319(廈門—成都)、318(上海—拉薩)國道穿境而過。成簡快速通道在建,2011年建成通車;成安渝高速,規劃中的成都第二國際機場在成都市金堂縣與簡陽市交界處,各佔一半;與第二機場配套的機場高速、機場輕軌都將經過簡陽。
[編輯本段]經濟實力
簡陽工業基礎好,後勁十足。2007年,簡陽規模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突破130億元,達到130.3億元,完成目標任務的106.8%;實現工業增加值46.48億元,同比增長36.3%,超額完成全市內控45億元的目標任務,增加值率高達35.9%,創歷史新高。
2007年,招商引資成效顯著,成功促成了法派中國西部服裝產業園、禧鑫機床、真明麗等一批重點企業的落地。工業投資較大增長,完成工業投資13億元,其中技改投資完成10億元,為企業發展增添了強勁動力。重點企業的支撐帶動作用更加突出,全年26戶重點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70.28億元,占規模工業的53.9%。企業技術水平提高,品牌創建實現新突破。全年規模工業新產品產值達到26.16億元,同比增長76.4%。「國光」 牌產品商標獲得「中國馳名商標」,「若男」牌掛面獲得「中國名牌」稱號,實現我市創建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零的突破」。
全市規模以上企業達132戶,其中產值上億元企業28戶。工業園區已拓展到6平方公里,三期已開工建設,建成後將形成10平方公裡面積,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集群效應初步顯現,園區企業達92戶,實現產值佔全市工業產值的53.04%。
簡陽綜合實力雄厚,特色優勢明顯。農業物產豐富,是四川糧經作物主要產區,為全國商品糧、瘦肉型豬、山羊板皮等10大商品基地;139萬畝肥田沃土,有70萬畝引都江堰之水,實現了自流灌溉,以生豬、山羊、番鴨為主的養殖業迅速發展,優質糧食、水果、蔬菜種植面積逐步擴大,勞務輸出的規模和效益明顯提高,農業產業化漸成規模。工業歷史悠久,門類齊全,形成了以機械、葯業葯械、紡織、化工為主的工業體系。第三產業繁榮活躍,科技、文化、衛生事業發達,水、電、氣、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完善齊備。
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深入推進,百萬勤勞智慧的簡陽人民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堅持「培育城郊經濟,優化產業結構,建設中等城市」的發展思路,以「構建工業支柱、發展綠色產業、經營城鎮資源」為重點,市域經濟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不斷取得新的進步。2004年,全市實現GDP比上年增長13.8%;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增長54.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8.2%;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22.1%;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11.3%;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23.2%。
[編輯本段]自然資源
水資源
境內有包括長江的一級支流——沱江在內的20多條河流,縱橫交叉,遍布全市,為灌溉、發電等提供了有利條件。境內有大、中、小型水庫85處,蓄水面較廣。沱江、絳溪、環溪、索溪、三岔水庫、石盤水庫均為通航水域。
生物資源
境內有各種生物上千種,其中動物約300種,植物600多種。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次為小麥、玉米、豆類、紅苕和小雜糧;經濟作物大春以棉花為主,小春以油菜為主。經濟林有上百個品種。魚類資源豐富,有6目16科97種。家養動物以豬為主,是全國聞名的商品豬生產基地之一。羊主要有大耳麻羊(被省政府命名為優質地方山羊品種)和無角黑羊,山羊板皮質量上乘。
[編輯本段]科技教育
科技成就
簡陽市人民政府和四川省農科院土肥所共同實施的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四川盆地單季秈稻豐產高效技術集成研究與示範」項目簡陽示範區2008年實施情況進行了現場驗收。驗收現場再次傳出了覆膜水稻獲豐收的喜迅。
「十五」期間,簡陽共實施科技計劃項目72項,其中;國家級項目5項,省廳級項目6項,資陽市科技計劃項目40項,本級科技計劃項目21項。爭取到了科技計劃項目的研究資金900萬元,銀行貸款1000萬元以上。期間共獲得科技進步獎10項,其中: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4項,獲得資陽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資陽市科技進步三等獎4項。全面實施了「863」項目《南方季節性缺水灌區節水農業綜合技術體系集成與示範》,《國家星火計劃「DLY瘦肉型豬產業化示範》,《簡陽大耳羊規范飼養與產業化示範》等項目的研究與示範推廣。空分工業,橡膠工業,製造工業,醫葯化工業,醫療器械等產業方面的科技項目實施成效顯著,科技創新突出。
教育現狀
簡陽市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狠抓教育質量的提高,教育質量遠近聞名。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穩步發展,為各大專院校和簡陽建設發展輸送了大量人才。簡陽現有各級各類學校676所,在校學生24.18萬人。全市有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重點職業中學、重點普通中專各一所,分別是:簡陽中學、簡陽市高級職業中學和四川省衛生學校;有省級重點職業中學一所——平泉職業中學;有市(地)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四所,分別是:陽安中學、石橋中學、賈家中學、三岔中學;有教師繼續教育學校一所——簡陽市教師進修學校。簡陽有教職工10688人,全市教師中本科以上學歷的960人,小學、初中、普通高中教師學歷達標率分別達到96.8%、80.6%、44.2%。全市獲高級職稱的教師214人,中級職稱的2784人,初級職稱的6104人。全市幼兒入園率、小學、初中入學率分別達到74.3%、100%和97.6%;小學、初中鞏固率分別達到99.87%和97.35%。成功培養出30名知名教師和24名知名校長,高考上線總數在兄弟縣市區中多年保持第一。
高等教育(3所)
四川農業大學職業技術師范學院簡陽分院
簡陽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在平泉高級職中基礎上籌建中)
簡陽市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籌建中)
成人教育
四川省簡陽市教師進修學校(成人中等專業學校,教師及其它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培訓學校,正縣級事業單位。)
中等教育
簡陽中學(百年名校、國家重點中學)
陽安中學(資陽市重點中學、資陽市首批示範性中學)
石橋中學(資陽市首批示範性中學)
賈家中學
三星中學
三岔中學
禾豐中學
養馬中學
鎮金中學
實驗中學
簡陽高級職業中學(國家重點職業中專)
簡陽市成人中等專業學校(石板凳鎮)
簡陽市草池職業中學
簡陽市雲龍職業中學
[編輯本段]旅遊資源
簡陽人文歷史悠久,文物古跡遍布城鄉,山水景觀、風景名勝等旅遊資源豐富。
自然景觀
簡陽市境內的「兩湖一山」旅遊區確定為 四川省「十一五」規劃「新五大」精品旅遊區之一。「兩湖一山」旅遊區位於成都市區東南成都平原與川中丘陵的交匯地帶,距成都中心城區最近僅20千米,以龍泉湖、三岔湖、龍泉山脈(核心景區為丹景山、天成山、長松山和張家岩)為主體,總體簡稱「兩湖一山」,涉及面積500多平方千米。依託山水生態、川西民居民俗、蜀文化、洛帶客家文化、龍泉桃花節等。
三岔湖被譽為「天府明珠」,北距成都50公里,東距簡陽市區32公里,湖岸線周長240公里,大小島嶼114個,1993年被香港列入《世界名湖名庫》。
龍泉湖有「人間瑤池」之美稱,湖形奇特,狀如蝌蚪,距成都市區僅38公里,湖岸線周長54公里,14座形態各異的島嶼和湖尾「十里長峽」,使龍泉湖自成幽絕風韻,令遊人嘆為觀止,留連忘返。
丹景山自古便是蜀中勝地,有獨特自然風光和民間傳說,有「五龍朝丹景」、「阿斗讀書台」、一樹三身的古柏(忠烈柏),附近還有三國虎將屯兵地「張飛營」。五鳳山森林公園有珍奇的鴛鴦藤和古剎黑水寺,是理想的度假、旅遊景點。 櫻桃溝、葫蘆壩的旅遊資源也在開發中。
人文景觀
簡州八景
久負盛名的「簡州八景」至今猶存:建於宋代的聖德寺白塔,歷經八百年滄桑仍巍然矗立於城南,名為「一塔凌雲」;沱江東岸的印、鰲二山,兩山對峙,似捧托壁星,形成「印鰲拱壁」的勝景;「金絳流虹」是指入夏時金水(沱江)清、絳水(絳溪)濁,二水相匯,如長虹貫入江中;「四崖泛月」,指東崖、西崖、南崖、北崖環列城郊,面臨江水,月印江中的美景;「朝陽曙閣」,是城北沱江邊朝陽洞及洞前舊有朝陽閣古跡;城西絳溪西岸有宋代狀元許奕讀書處的龍門洞,又因溪水似錦,故名「龍門錦浪」;舊時每遇科考之年有中試者,簡城公園內古學宮前池中即有荷花開放,因此得名「應第蓮池」;簡城金、絳二水會合處,常有漁舟聚集,朝出暮歸,入夜則漁火似星辰閃爍,故稱「漁村暮艇」。
簡陽自古人文鼎盛,名賢輩出。古有「簡州四狀元」,今有著名現代作家羅淑、周克芹;出土的恐龍化石、東漢石棺精美畫像、逍遙洞漢碑倍受海內外學者專家的重視和推崇。
奎星閣摩岩造像:
奎星閣位於東溪鎮,傍沱江東岸,建於宋慶歷二年(1042年)。閣有五層,每層高約2丈余。1964年奎星閣被毀。奎星閣摩崖造像分布奎星閣下長15米、高7.5米的岩壁上。現存1927年重建廟宇,有宋、明摩崖造像34龕108尊,題記3處。
簡陽聖德寺塔
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簡陽聖德寺塔
簡陽聖德寺白塔位於簡陽城南一公里處,始建於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年)夏,竣工於嘉泰二年(1202年)秋。塔高37.9米,屬磚石仿木結構、四周攢尖頂、十三級密檐式佛塔。外部建築特色:其方形平面及位於寺院中軸線上的特點仍具唐代遺風;高達五米的基座國內罕見;塔身雖為密檐式,但造形仍仿樓閣式;第三級四面精巧秀麗的八座抱廈和第七級的兩座舍利塔造型,國內僅見。內部結構特點:塔內共四層,塔身剖面為雙層結構,里層為塔心室,外層為厚壁,中間夾以迴廊,石質樓梯置於迴廊中,梯級安排為「壁內折上結構」。各層均有形制多樣,大小不一的壁龕,斗拱、藻井等,疊澀拱頂錯落有致。迴廊兩壁尚存百餘幅宋人佛像壁畫,繪制技法嫻熟,色彩艷麗,立體感強,無論線描勾勒,還是敷色暈染,均具唐代風韻。《圖書集成》稱該塔為「州之文筆」,素有「一塔凌雲」美譽而名列簡陽八景之首。
題 名 塔
位於石盤鎮白塔村。始建於清光緒壬寅年。該塔座南向北,方形石結構十一級密檐式塔,層層上收。塔頂為攢尖頂,正北下三層,各層均開有拱頂門,以上每層四面均開有拱卷形窗,第四級正面開雙園窗。正北面第十一級到第九級陰鐫楷書「題名塔」。第八級到第五級鏤空「福、祿、壽、喜」四字。塔內為空心,塔基為石砌素麵,垂帶式踏道5級。塔身通高26.4米。
3、縉雲有哪些民風民俗
縉雲民風淳樸,習俗簡樸厚實,重禮節,好往來,重農崇儒,重教崇文,節儉自奉,慷慨待人。具體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 民俗節慶
縉雲的民間節慶主要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立夏、祭祀黃帝典禮、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春節:春節是我國的農歷新年,是全國城鄉最大規模和最隆重的傳統民俗節日。為了迎接春節的到來,人們要做一系列的准備工作,如辦年貨、大掃除、掛彩燈、貼春聯,農村還要燃放煙花爆竹。在外地工作的家庭成員,一般需在大年三十之前趕回家過年。
縉雲各地過年從農歷12月25日開始到30日止。吃年飯除自家人外,還要請鄰居及至親好友,人越多越好。表示鄰里和睦,預示人丁興旺。大年三十這天還必須准備好第二天要吃穿用的所有東西。而初一則穿新衣、吃余飯,其他什麼也不做。預示來年有吃有穿、有錢有閑。春節期間還要探親訪友。現在也有不少人去全國各地或外國旅遊觀光,這是一種新興的過節方式與社會新時尚。
元宵節:縉雲人把正月十五稱作正月半,從上古以來人們早就形成鬧月半或鬧元宵的傳統。初一剛過,大家就興高采烈,忙著操辦元宵節鬧花燈的各項准備工作。如板龍,一般以 1 丈 2 尺長、 18 公分寬、 8 公分厚的龍板為一節,而且要上等的松木做成;龍殼要上等的毛竹,劈成很細很薄的條子,用貯麻紮好,糊上透明的紙,最後請有相當水平的美術藝人上彩,一條以假亂真的龍就創作成功了。正月十二正式開迎,迎前要祭拜,並由德高望重的老者畫龍點睛後,才可上燈起龍。一條板龍由龍頭、龍身、龍尾組成,長的有 300多節,短的也有100多節,每節2人扛,龍頭要 16 人抬著,搖頭擺尾,前面四面大鑼,樂隊開路,龍珠滾動,排燈兩立,時而是一條長龍,時而是一條盤龍,燈光閃爍鞭炮齊鳴,好一場熱鬧景象。天天從下午 3 點出發,晚上12點後返回,到正月十六晚上結束,要將龍撕碎,將龍板歸房以待明年重用。板龍出迎了,抬閣、走馬燈、秧歌隊、八仙隊、獅子隊也出發了,大街小巷出迎、觀看的人擁擠在路的兩邊,鑼鼓聲、鞭炮聲、喝彩聲、響徹雲天。
清明節:主要是祭祀活動。大的有仙都民祭黃帝活動,由縣政協主持,民間企業負責人或個人出資為主祭。禮儀與公祭黃帝一致。小的是民間的族祭與家祭,一般出門在外的人員都要回家參加祭祖,表示對祖先的敬仰與懷念。祭祖時,清明餜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縉雲的一種特色食品,農村家家都會自製,縣城市場可以購買。
立夏:立夏要吃立夏飯、立夏湯,也有的吃橡塗(一種用雞蛋與麵粉糊的薄餅)。立夏飯以米摻蠶豆、筍、芥菜等做成,外加煎雞蛋。立夏湯為紅棗、桂圓、荔枝、豆、花生加紅糖煮成,一般作點心或晚上吃。立夏開始,農事漸漸繁忙,民間傳說吃筍可以接腳骨,煎雞蛋好象箬帽,說是可以遮日蔽雨。立夏這一天忌諱坐門檻,以防苦夏,民間還有稱體重的風俗。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這一天,縉雲習俗是家家都將艾葉懸於堂中,用來避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在門楣上,有驅魔祛鬼的神效。人們要吃雄黃酒,在家中的角落處灑雄黃粉末,或者大人要用雄黃酒在孩子的臉上和身上塗抹,目的是驅逐病菌蠹蟲等病害。給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面用絲布包好,清香四溢,再用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在縉雲,端午節的粽子必須是已出嫁的女兒送的。這一天,也是孩子可以開始洗冷水澡的第一天。
七夕節:七月七,最大的活動是獻山廟會(我們在後面導游詞中會詳細介紹),其次是疊羅漢。羅漢是縉雲縣歷史流傳下來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表演藝術,分迎羅漢、疊羅漢和背羅漢三種。
迎羅漢是縉雲鄉村的一個傳統節慶,主要是在每年農歷七月七日寺廟開光時進行,全縣鄉村組成羅漢隊,其中大號、長號、鑼鼓隊開路,毛公旗(長旗)緊隨,羅漢隊、三十六行、十八狐狸、銅錢鞭、秧歌隊,從村裡出發步行到固定的廟,沿途所到的村莊都要用茶水、便飯招待,用鞭炮、鑼鼓接送,廟前塔2-——5個戲台,請業余和專業戲班演戲或叫品戲場,熱鬧非凡。這種節慶主要是乞求風調雨順、年年有餘和天下太平。
疊羅漢選擇在比較大的道壇,身著古色服裝,腰系大扎包,由身強力壯的人任羅漢柱(由基柱、中柱、頂柱)及左右、前後4人(叫插翼)和羅漢頂,共8-——12人組成,這種叫疊羅漢。
羅漢疊好後,鞭炮齊鳴,羅鼓喧天,嗩吶、大號響起,要繞天井8-——10圈,並且選村中最寬敞的道路沿街迎,觀眾緊隨,熱鬧非凡,主要是為了乞求好運氣、好收成。
中秋節:是縉雲民間的一個重要節日。其形式與全國各地大致相似,上輩要求下輩盡量回家團聚。過節時,每戶人家除了吃月餅外,還烹制一桌豐盛的宴席,全家人會聚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
重陽節:最重要的是官方舉行的祭祀黃帝典禮。仙都鼎湖峰是黃帝煉丹觴百神飛升之地,黃帝祠宇是我國南方祭祀黃帝的重要場所,與陝西黃陵遙相呼應,形成「北陵南祠」緬懷先祖的格局。每年在清明節和重陽節分別舉行民祭和公祭黃帝典禮。祭祀活動採用「禘禮」(古代最高的禮祭)的規格,以傳統與現代、禮與樂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期間將開展各種競技活動、民間文藝表演和仙都文化交流等活動(這一點我們在鼎湖峰景區的導游詞中會詳細講解)。九月九日,又是老人節,全縣開展一些老年人健身娛樂及尊敬老人活動。有時還舉行大型的攀岩登山活動。在這一天,民間有吃麻糍、金團(糯米做的一種甜食)的傳統。
二 文化娛樂
1、婺劇:是浙江著名的劇種之一,原稱高腔、崑腔、徽班、亂彈、三合班等,因主要流行於金華(古稱婺州)一帶,解放後統一改用此名。婺劇兼收崑曲、徽戲等戲曲精華,是經過多方融合與發展而形成的新劇種。婺劇的表演誇張、生動、形象、強烈,講究武戲文做,文戲武做,所謂:「武戲慢慢來,文戲踩破台」。由於過去服裝沒有水袖,表演多在手指、手腕上下功夫,亮相、功架近似敦煌壁畫的人物姿態,自具一格。且特技表演甚多,如變臉、耍牙、滾燈、紅拳、飛叉、耍珠等。角色行當分老生、老外、副末、小生、大花面(凈)、二花面(副)、小花面(丑)、四花面(武凈)、花旦、作旦、正旦、老旦、武小旦、三梁旦、(第三位花旦)、雜(扮演神仙、老虎、狗,由管「三箱」的兼)共十五行。
婺劇名演員有江和義、徐東福、周越先、徐汝英、周越桂、徐錫貴、王金龍、葉阿苟、鄭蘭香、葛素雲、吳光煜等。
婺劇的傳統劇目十分豐富,較有影響的劇目有:《僧尼會》、《對課》、《黃金印》、《孫臏與龐涓》、《三請梨花》、《斷橋》、《西施淚》和現代戲《桃子風波》等。
2、採茶戲:屬民間戲劇,又稱「燈戲」,相傳早在明代永樂年間新碧小溪村已有演出,到清代時已流傳很廣。其音樂來自民歌小調,節目有《十二採茶》、《販茶》、《盤茶》、《討茶租》、《四姐妹採花》等。20年代開始摻入徽、亂小戲。到現在民間仍有演出。
3、鼓詞:屬民間曲藝,俗稱「唱鼓事」,在縉雲縣內流行。唱鼓詞的大多為盲人。鼓詞內容多改編傳統戲文、民間故事,大多沒有唱本,靠口傳心記。鼓詞伴奏樂器為鼓和板,唱詞以7字句為主,間或有4--11字句。唱腔多為吟誦式,白、表、唱兼容。根據情節需要,也插入戲曲唱腔和民間小調,有慢板、中板、緊板三類節奏;根據不同感情,又有平板、清板、罵板、哭板、浪板之分。
常唱傳統曲目有:《買柴記》、《情義緣》、《玉鳳釵》、《滿門賢》、《雙金鈿》、《水紅袍》、《玉簪記》、《芙蓉扇》、《雙珠連》、《天寶圖》等。
4、蓮花:屬民間曲藝,在迎神賽會時,演唱隊身穿長袍,頭戴草帽,規模大的有數十人、上百人,使用的打擊樂器有大板、小板、蜈蚣簽、響碟、響盞、木魚、竹綁等。基本曲調有「高韻」、「平韻」、「沙臘梅」等,演唱時一領眾和,節奏性強。蓮花隊各有一套固定曲目,世代相傳。由於曲調通俗化,唱詞口語化,演唱內容多為群眾所喜聞樂見,在民間流行很快。
5、鋼叉舞:據朱氏宗譜記載,鋼叉舞開始於明隆慶年間(公元1570年),離現在將近500年了。其起源與祭祀關雲長有關。據說每年的五月十三是關雲長紀念日,村民為表示對他的感謝,總要請有名的戲班演三天三夜的戲,村裡組織迎案。迎案是民間的一種籠統說法,包括羅漢班、台角、高台、長腳鹿、推車、疊牌方、翻豬刀等內容。羅漢班其實就是武術班,包括舞刀、打棍、打拳、雙鐧、矛、盾、響鈴、叉等,響鈴叉又代表一種兵器,是從古代十八般兵器中模仿過來,他充滿陽剛之氣,據說有驅邪護正的作用,能發揚關雲長忠義效國、除惡護正之精神,因此每年起案時都要先到關帝廟祭拜,而後才能上街表演,響鈴叉(即鋼叉)由此產生。為發揚這項民間文化,先前的少數幾個表演者將它逐步推廣,成為廣大群眾的一項活動。《鋼叉舞》還參加了麗水大型踩街活動和省吳山廣場文化藝術節,深受好評。「鋼叉舞」還獲2002浙江省第三屆廣場文化藝術節開幕式暨全省廣場民間舞蹈(鼓樂)大賽金獎。
6、廟會迎案:由祭祀胡公、陳十四娘娘等發展起來的文化廟會,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俗稱"迎案"的廟會,其實是規模宏大的民間體育文藝大會演。
每年農歷正月初八宮前村迎胡公、外前村迎白衣丞相,二月初二水口村迎陳十四娘娘,五月十三金竹村迎關公,六月初六岩背、桂村迎朱相公,七月初七前村年迎三太祖,七月初七和十月十五獻山廟會迎陳十四娘娘,八月初九臚膛、靖岳村迎胡公,十四橫塘岸村迎胡公,九月初十赤岩山迎「三將軍」,十月十五日縣城迎城隍老爺。其中以赤岩山、獻山廟和城隍廟會最為隆重盛大,方圓數里鄉村組隊送案,多時達三四十支隊伍。迎案隊伍以羅漢班為主,另有高蹺、三十六行、十八狐狸、蓮花、啞口背風、小唱班等。羅漢班組班前,設「大頭」主事。主事者以此為榮,率先出資串聯村眾,叫做「穿鼻」,然後設飯菜聚會,籌資聘請教練,事成後再次設食慶賀。廟會的那一天,迎案到場,好幾個村都要獻演,高潮時,一天有四五十丈「打羅漢」隊伍,各村各顯絕技,異彩紛呈,蔚為壯觀。
這是相沿成習的民間娛樂健身活動,是農民自己的盛大節日。其中不少優秀傳統節目保留至今,成為民間藝術瑰寶。
此外,縉雲的歌舞、音樂會、夜總會、民俗表演及卡拉OK活動等等,都是多姿多彩,為人們的夜生活平添無窮的樂趣。
三 土特產
朋友們,我們縉雲的土特產十分豐富,主要有蕃蒔片、縉雲土面、黃花菜、高山茭白、高山蘿卜、高山辣椒、十月酒,還有石雕、香菇、茶葉、麻鴨等。
1、蕃蒔片:古時縉雲人被稱為「縉雲蕃蒔」,其原因有二:一是指縉雲人敦厚老實,二是指縉雲縣是產蕃蒔大縣。蕃蒔片由薯塊經挑選、清洗、去皮、切片、煮撈、曬干而成。藏品柔軟透亮,鬆脆香甜可口。上等品為8×16厘米左右,長方形,經剪切翻成各種吉祥特有花樣,經炸制後極具觀賞、食用特色,作為迎送貴賓之用。
2、黃花菜:俗稱金針。縉雲黃花菜栽培歷史在600年以上,黃花菜乾品為淡黃色或金黃色條狀,有光澤、肉質豐厚,營養豐富,含18種氨基酸。據《本草綱目》記載,黃花菜有安神健胃、解熱鎮痛、利尿消腫等效用,是家庭食用佳品。
3、縉雲索麵:也叫縉雲土面,選用當地特種麥粉、食用鹽、天然泉水,沿用傳統手工藝製作,沒有任何添加劑。為民間傳統特產中的珍品。縉雲人每逢走親訪友,都用索麵相贈;慶賀生日用索麵開宴,來表示長壽;大年初一,家家戶戶吃索麵蛋,來求得新年吉利、好運富裕。
4、高山茭白:高山茭白肉質松軟,質地嫩白,味道鮮美適口,營養豐富,含糖類約4%、蛋白質約1.5%,以及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作為一種「無公害」綠色食品暢銷省內外大中城市。
5、高山蘿卜:高山蘿卜是根菜類的主要品種,含有糖分、維生素及無機鹽,特別是含有澱粉分解酶,能促進人的食慾和消化。這種蘿卜具有肉質細嫩、含水豐富、不易空心、表皮光滑等特點。
6、高山辣椒:屬茄科蔬菜,其果實未熟時為綠色,成熟後為紅色,果實中含豐富的胡蘿卜素和維生素C,特別是維生素C居蔬菜首位。我縣產的辣椒,辣味中等,果皮軟,適合熟食、腌制或加工成辣椒粉。每一克辣椒中含鐵約97.5毫克、含鈣約353毫克,多種成分均高於其它同類蔬菜。
7、十月酒:縉雲人有自釀土酒的傳統,每家每戶都選在農歷十月釀制,所以又叫十月酒。十月酒,口感香,味甜,且有強身健體的功效。縉雲人招待朋友、客人都用十月酒。如果把酒加微熱再配以姜絲、紅糖,喝後可通筋、活血、養神、去寒,縉雲人生孩子,都要喝十月酒。
四 地方風味
縉雲的風味小吃花樣繁多,品種齊全。最常見的有餛飩(面餃)、油條(天羅絲)、包子、豆漿、燒餅、麻糍、敲肉羹、豆腐丸等。我主要給大家介紹幾種有代表性的小吃:
1、麻糍,民間特色小吃。入夏後新糯米上市,把糯米蒸熟後,在石臼中打爛成餅,然後摘成小塊,裡面裹上紅糖,外面擦一層熟糯米粉,以不見糖為合格。每到集市,古樹下、柳亭邊,都有人在叫賣。入冬後,可把糯米做成薄餅,用平鍋熱烤,加入紅糖,潤甜香糯,很受人們青睞。
2、縉雲燒餅,也叫桶餅。製作方法是先拌和麵粉、搓揉、擀薄、塗油。先把麵粉擀薄成捲筒樣子、摘成小段,然後用手掌壓扁,裡面放入乾菜和鮮肉餡,擀成餅後,外面塗上薯粉糖油,最後貼在桶爐內壁烤熟。這種餅既酥又鮮,滿口生香。
3、敲肉羹:民間的傳統小吃。它的做法是:先把豬後腿精肉細細地切,拌上山粉,放到砧板上,再用刀背把肉敲細,鍋內同時燒沸鮮湯汁,然後將肉下鍋,熟了後勾芡成羹。這種羹滑、爽、鮮、嫩,四味俱全,人人喜歡。
4、豆腐丸:民間的傳統小吃。它的做法是:將兩勺已搗碎的豆腐舀到碗中,加入肉末攪拌均勻,再用手搖碗,使碗中的豆腐肉末滾成圓球狀。而後,放入開水鍋中,燒煮片刻撈出,再放入另一肉骨頭湯鍋中繼續燉。也怪,豆腐丸無論怎麼燉就是不會散。花一元錢,就能吃上4個豆腐丸,豆腐鮮嫩,湯味香醇。
5、千層糕:又稱早米糕。壺鎮一帶稱糖餳。將米磨成漿,在蒸籠內蒸熟一層,再添一層,這樣多達十來層,厚地象糖糕一樣。出鍋後,分劃成菱形小塊,就可以享用了。如果加青菜炒制或油煎味道就更佳。剝片曬干,油炸成酥,稱為糖餳松,節日作果點食用,香脆爽口。
6、清明餜:採用青蓬洗凈,沸水煮浸,去其苦味,細剁,拌入米粉,搓揉分團,以豆腐、筍絲、豬肉等為餡,墊上果葉蒸炊,清香異常,是清明時節祭祖必備的食品。在3月至5月期間,縉雲的酒店、餐館及市場均有供應,深受市民與遊客的喜愛。
五 地方名菜
朋友們,我們縉雲可以說是一個品嘗美食的天堂,不僅有品種豐富的風味小吃,還有原料新鮮、做法講究的各式菜餚。
1、紅燒溪魚:主料是產自好溪的野生五彩魚,特點是色澤紅亮,魚肉鮮嫩。
2、菜乾豆腐:也叫婆媳豆腐,主料是農民自己曬制的霉乾菜和鹽鹵豆腐,一般用慢火燉制,特點是豆腐有咬勁,爽口入味。以前在農村是作為婦女養月子的滋補菜。
3、縉雲麻鴨:主料是縉雲老麻鴨一隻,取小竹筍若干,放入煲中燉爛。特點是鮮美、清口。
4、飄香童鴨:也叫椒鹽童鴨,主料是剛孵出的雄性乳鴨若干只,放入新鮮的菜油中炸烤。特點是又香又酥。
5、縉雲土雞:主料是農家飼養雞一隻,加上嫩姜若干,一並燉制,既純香又滋補。
6、農家土面: 主料是土索麵、小青菜、油渣,特點是湯清味鮮、色澤鮮艷,土索麵不易漲糊。
7、黃花菜扣肉:主料是黃花菜、五花肉,特點是色澤紅亮、香味濃郁,肉質酥爛而不油膩。
8、蜜汁薯條:主料是紅薯條若干,油炸熟後加蜂蜜攪拌。特點是香酥、味甜。
9、酸菜豆:主料是自製的鹹菜和毛豆,特點是色澤鮮亮、清爽開胃。
4、四川民風民俗有哪些
1、祭杜主
相傳,蜀國開國國王杜宇,號望帝,歸隱西山後化為杜鵑。杜鵑為提醒人們不忘農時而號鳴,直至「啼血」。人們感今他教民務農有功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和七月初一祭祀他。今郫縣城南有他和叢帝的陵墓,稱望叢祠。每到祭之日,人們便紛紛趕來開展祭祀活動,同時,賽歌跳舞,演戲娛樂,十分熱鬧。在川西平原等地,當杜鵑鳴叫時,人們便認為這是望帝在提醒大家莫誤農時。
2、祭蠶蟲
相傳,蜀中開國國王蠶叢教民養蠶,每年做金蠶數千頭,送給百姓,凡得到金蠶的人家,養蠶一定獲得豐收。他死後,人們因感恩而祭祀他。
3、葯王菩薩
葯王是民間對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尊稱。孫思邈本是京兆華原人。精通醫葯,醫德高尚。所著《備急千金要方》30卷,合方論5300首,被喻為中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之一。孫思邈兩次入川行醫並采葯煉丹,其影響遍及全川。故四川民間供祀葯王的普遍程度在全國頗為著名。許多著名中葯店堂。如同仁堂等均敬奉葯王塑像。
4、寶光寺數羅漢
位於縣城的寶光寺羅漢堂內有各種塑像577尊。來此上香和瀏覽的人們,都習慣要去數羅漢。踏進門檻第一步若為左腳,便從左數起,如為右腳,便從右腳數起。數到與自己年齡數字相同的那尊羅漢,以它的善惡美醜來判斷自己是否有福。
5、賄耳目神
耳目神即灶神。民間以為灶神是玉皇大帝的耳目,其職責是專門觀察人間發生的事情,然後上奏天庭。為使其不在玉皇大帝面前說壞話,給人間帶來禍殃,人們每逢農歷臘月二十四日晚便燃香點燭,賄以酒肉,計好於他。
6、除夕祭樹
每年除夕之夜,各家飯菜端上桌後,首先敬神供祖,接著將每樣飯菜取一點出來,切細和勻後,由家長用盤子或小簸箕端到最大最好的一棵樹前祭樹。據說,這樣來年果樹能花繁果豐,帶來滾滾財源。祭樹後,全家才圍著桌子吃團年飯。
(4)丹景鄉的風俗擴展資料:
必去景點:
1、武侯祠
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南門武侯祠大街。是紀念中國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堂。 它是中國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廟和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及蜀漢英雄紀念地,也是全世界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
2、杜甫草堂
又稱浣花草堂、工部草堂、少陵草堂,位於四川省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現今是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建築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的著名文化聖地。
3、寬窄巷子
寬窄巷子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長順街附近,由寬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以及街道之間的居民宅院組成,全為青黛磚瓦的仿古四合院落,這里也是成都遺留下來的較成規模的清朝古街道,與大慈寺、文殊院一起並稱為成都三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街區。寬窄巷子所在的區域在清朝時為八旗居住之地,目前有多種文化、餐飲、休閑商鋪在此營業。老成都的閑適、新成都的時尚、都在巷子里。
參考資料:四川民間習俗-網路
5、縉雲有什麼風俗
縉雲的民間節慶主要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立夏、祭祀黃帝典禮、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春節:春節是我國的農歷新年,是全國城鄉最大規模和最隆重的傳統民俗節日。為了迎接春節的到來,人們要做一系列的准備工作,如辦年貨、大掃除、掛彩燈、貼春聯,農村還要燃放煙花爆竹。在外地工作的家庭成員,一般需在大年三十之前趕回家過年。
清明節:主要是祭祀活動。大的有仙都民祭黃帝活動,由縣政協主持,民間企業負責人或個人出資為主祭。禮儀與公祭黃帝一致。小的是民間的族祭與家祭,一般出門在外的人員都要回家參加祭祖,表示對祖先的敬仰與懷念。祭祖時,清明餜是必不可少的,它是縉雲的一種特色食品,農村家家都會自製,縣城市場可以購買。
立夏:立夏要吃立夏飯、立夏湯,也有的吃橡塗(一種用雞蛋與麵粉糊的薄餅)。立夏飯以米摻蠶豆、筍、芥菜等做成,外加煎雞蛋。立夏湯為紅棗、桂圓、荔枝、豆、花生加紅糖煮成,一般作點心或晚上吃。立夏開始,農事漸漸繁忙,民間傳說吃筍可以接腳骨,煎雞蛋好象箬帽,說是可以遮日蔽雨。立夏這一天忌諱坐門檻,以防苦夏,民間還有稱體重的風俗。
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這一天,縉雲習俗是家家都將艾葉懸於堂中,用來避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在門楣上,有驅魔祛鬼的神效。人們要吃雄黃酒,在家中的角落處灑雄黃粉末,或者大人要用雄黃酒在孩子的臉上和身上塗抹,目的是驅逐病菌蠹蟲等病害。給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面用絲布包好,清香四溢,再用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在縉雲,端午節的粽子必須是已出嫁的女兒送的。這一天,也是孩子可以開始洗冷水澡的第一天。
七夕節:七月七,最大的活動是獻山廟會(我們在後面導游詞中會詳細介紹),其次是疊羅漢。羅漢是縉雲縣歷史流傳下來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表演藝術,分迎羅漢、疊羅漢和背羅漢三種。
中秋節:是縉雲民間的一個重要節日。其形式與全國各地大致相似,上輩要求下輩盡量回家團聚。過節時,每戶人家除了吃月餅外,還烹制一桌豐盛的宴席,全家人會聚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
重陽節:最重要的是官方舉行的祭祀黃帝典禮。仙都鼎湖峰是黃帝煉丹觴百神飛升之地,黃帝祠宇是我國南方祭祀黃帝的重要場所,與陝西黃陵遙相呼應,形成「北陵南祠」緬懷先祖的格局。每年在清明節和重陽節分別舉行民祭和公祭黃帝典禮。祭祀活動採用「禘禮」(古代最高的禮祭)的規格,以傳統與現代、禮與樂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期間將開展各種競技活動、民間文藝表演和仙都文化交流等活動(這一點我們在鼎湖峰景區的導游詞中會詳細講解)。九月九日,又是老人節,全縣開展一些老年人健身娛樂及尊敬老人活動。有時還舉行大型的攀岩登山活動。在這一天,民間有吃麻糍、金團(糯米做的一種甜食)的傳統。
6、簡陽丹景山有什麼好玩的
簡陽丹景山
丹景山位於簡陽丹景鄉,三岔湖西北,龍泉山脈中段,與成都市雙流縣和眉山市仁壽縣接壤,海拔974米,是成都東西屏障龍泉山脈第二高峰。據說這里自古便是蜀中勝地,有獨特自然風光和民間傳說:五條山嶺會聚主峰的奇觀「五龍朝丹景」、三國時期蜀國劉後主的「阿斗讀書台」、一樹三身的古柏(忠烈柏),附近還有三國虎將屯兵地「張飛營」等。
櫻桃溝 三岔湖景區 龍泉湖景區 丹景山景區 東溪鎮大河村梨花溝梨園鄉村旅遊區 五鳳山森林公園 葫蘆壩鄉村旅遊區簡陽,地處成都東大門,交通便利,自古人文鼎盛,旅遊資源富集,是一個人傑地靈、山青水秀的人文之地。旅遊資源以生景、水景、人文景觀為特色,有園林景觀4處,古建築歷史名勝7處,石刻藝術摩岩造像2處,紀念館1處,較具規模的宗教場所8處,景區6處。六大景區即:三岔湖旅遊景區、龍泉湖旅遊景區、丹景山景區(三國遺跡)、簡城人文景觀葫蘆壩及東溪農家旅遊構成的城周景區、五鳳山森林公園、卧龍山普照寺旅遊景區。有名的是"兩湖一山"以下是路線:一條主環線:成都→雙流合江→三岔湖→石人路→龍泉湖→成都(也可反向)??四條支線:??1、成都→華陽→合江→三岔湖→成都??2、成都→龍泉湖→成都??3、資陽→簡陽→龍泉湖→簡陽??4、資陽→簡陽→三岔湖→簡陽??一條大區域干線:重慶→資陽→簡陽→龍泉湖→三岔湖→重慶
7、吉林省有什麼風俗?
吉林當地特色風俗:
1、秧歌
東北大秧歌秧歌是我國漢族中廣為流傳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歷史十分悠久。
目前,流行在吉林的秧歌,是一種舞蹈、歌唱、戲劇三者綜合,以舞為主的民間藝術。從表演形式上可分為地秧歌、高蹺秧歌、寸子秧歌以及抬桿、背桿、橛桿等多種表現形式。通常還把耍龍燈、舞獅子、跑旱船、推車、打霸王鞭等民間舞蹈結合在一起。
地秧歌是幾種秧歌中最為普及、最靈活的一種。關於吉林地秧歌的淵源,有幾種說法。其中流傳最廣的是,元朝忽必烈稱帝建立大元帝國之後,把百姓每五十戶編成一隊,派一個元兵看管。在春節、元宵節期間,元兵為了防止百姓們聚眾謀反,就把各戶男子集合起來,由他領隊唱唱跳跳。後來這一活動作為一種表演形式流傳下來,演變成今天的秧歌。這一說法的依據是,吉林傳統地秧歌中有「老撻」(指元兵)這個人物,並且是秧歌隊的領頭和指揮。
江城的秧歌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鄉土氣息,有淳樸自然的生活原型美。它具有火爆歡快、豪放矯健、質朴憨厚、幽默詼諧等藝術風格和特色,其中尤以踩高蹺、耍龍燈、跑旱船和逗獅子最為著名。
2、踩高蹺
踩高蹺,是我國各地廣為流傳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是春節、元宵節、廟會等傳統節日里深受群眾喜愛的一種民間舞蹈。吉林地區也很盛行。流行於我們吉林地區的高蹺內容較為豐富,傳統高蹺扮演的人物有頭蹺(武扮公子)、二蹺(武扮旦角)、漁、樵、耕、讀、青蛇、白蛇、許仙及一般的上裝(女角),下裝(男角)等。
踩高蹺的表演藝術性很強,要求演員具有較好的基礎,除在行進中和廣場上邊走邊舞的各種隊形的大場外,還有兩三人為一組表演的小場。小場秧歌的表演多以特技為主,也很吸引人。如今,高蹺作為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已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它或扮演成活報劇,或扮演成戲中角色,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3、龍舞
「龍舞」是一種形式完美,具有較高藝術技巧的舞蹈。由於流行的地區不同,龍舞的表演形式也多姿多彩,在東北,群眾把龍舞歸於秧歌范疇,習慣稱之為「耍龍燈」。
我國古代人民為寄託美好願望而創造了龍的形象,人們把「龍」作為吉祥的化身,用舞龍祈禱神靈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收。耍龍燈的動作很豐富,吉林地區比較流行的有「龍操水」、「龍卧沙」、「小花子」、「掏腰窩」、「金龍盤玉柱」等多種形式。其藝術特點是氣魄宏偉,舞姿生動,變化多端。但無論表演哪種花樣動作,表演者都得用碎步起跑。在今天,舞龍成為了振興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是重要節慶期間,最受群眾歡迎的民間舞蹈藝術。
4、跑旱船
流行於吉林地區的「跑旱船」多隨秧歌隊活動,屬秧歌雜耍部分。「旱船」傳統的表演程序一般都是漁翁做解纜繩等模擬動作,漁婦乘船前行,二人輕盪漫舞。現在也出現了許多新內容。比如,「喜送公糧」、「夫妻趕集」等形式,更為群眾所接納和喜聞樂見。
5、獅子舞
「獅子舞」是擬獸舞蹈,是我國民間舞蹈寶庫中的一顆明珠,也是一項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它起源於南北朝時代。現在,我們江城所流行的,是著名的「北獅」派,俗稱為「逗獅子」,歸屬秧歌類。舞獅生動活潑,技巧高,造型美,伴著歡天喜地的鑼鼓聲,更顯得喜慶有餘,增添了濃郁的歡樂氣氛。
吉林節慶活動:
吉林省的地方節日性活動很多,以「長春電影節」、「長春汽車博覽會」、「吉林市霧淞冰雪節」、「通化人參節」等較有影響。兩年一次的電影節在八月中下旬舉行,每次電影節都有海內外電影界名星及大腕參加,備受矚目。汽車博覽會和人參節則以招商活動為主。霧淞節在每年最寒冷的一月份舉行,因為只有這時才是觀賞霧淞奇景的最佳時機。
1、霧凇冰雪節:
時間:每年1月份
以觀賞中國四大自然奇觀之一的吉林霧凇為主,節慶活動時間約1個月。期間舉辦盛大的東北大秧歌會,松花江上放河燈、彩燈,五彩繽紛的綵船游江會,焰火晚會,國際及全國性的滑冰滑雪及冰球賽事,各種大型的商品定貨、洽談會和旅遊產品交易會以及冰燈、冰雕游園盛會。目前,霧凇冰雪節已舉辦五屆。
2、北山廟會:
素負盛名,向有「千山寺廟甲東北,吉林廟會勝千山」之譽。
北山寺廟具有佛、道、儒三教圓融共處的特點。每年進入夏歷四月,廟會接連而來:四月初八佛誕節、四月十八的娘娘廟會、四月二十八的葯王廟會、五月十三的關帝廟會。其中以四月二十八的葯王廟會最為熱鬧。自康熙三十年建葯王廟,就逐漸形成一年一度的廟會。近年來,廟會更是盛況空前,每年遊人都在30萬以上。
廟會期間,香煙繚繞,鍾磬齊鳴,男女信士虔誠禮拜。山上山下,人山人海。山下有馬戲雜技表演,衛生知識展覽宣傳。國營商店、私營企業、個人攤床百貨雜陳。各種風味小吃比比皆是。
北山廟會已是東北最大的民俗旅遊節會。
3、江面捕魚:
時間:每年隆冬季節
地點:松花江或松花湖上
簡介:到吉林市旅遊有一個活動很值得參與,那就是在冬季的江面上捕魚。首先要為出江捕魚的漁民們敬壯行酒,之後跟隨30多艘漁船同時出江捕魚。在捕魚現場,開江魚歡騰跳躍,您可以體驗漁民喜獲豐收的快樂。捕魚結束後,可以在愛林度假漁港湖邊搭建8個灶台,與捕撈的開江魚和潔凈湖水為原料,用原始的烹飪方式製作「江水燉江魚」。
8、四川簡陽市有多少個鄉鎮,分別叫什麼名字
截至2017年,簡陽市行政區域分為58個鄉鎮街,其中4個街道、25個鎮、29個鄉,共有791個行政村,6891個村民小組,55個社區,530個居民小組。
街道:簡城街道、射洪壩街道、十里壩街道、楊柳街道;
鎮:石橋鎮、新市鎮、東溪鎮、石盤鎮、養馬鎮、平泉鎮、禾豐鎮、雲龍鎮、三星鎮、賈家鎮、青龍鎮、三岔鎮、鎮金鎮、石鍾鎮、施家鎮、三合鎮、平武鎮、湧泉鎮、金馬鎮、踏水鎮、江源鎮、蘆葭鎮、草池鎮、太平橋鎮、石板凳鎮;
鄉:五合鄉、福田鄉、宏緣鄉、周家鄉、平窩鄉、武廟鄉、高明鄉、玉成鄉、丹景鄉、望水鄉、清風鄉、永寧鄉、五星鄉、飛龍鄉、靈仙鄉、五指鄉、新民鄉、新星鄉、同合鄉、老龍鄉、壯溪鄉、海螺鄉、壇罐鄉、雷家鄉、安樂鄉、普安鄉、平息鄉、老君井鄉、董家埂鄉。
1、五合鄉
五合鄉地處簡陽市城東38公里,東與樂至縣大佛鎮接壤,南與雲龍鎮相連,西與金馬鎮相接,北連金堂縣土橋鎮;全鄉幅員面積25.7平方公里,轄13個行政村、87個社、4447戶、總人口1529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88人;全鄉總耕地面積17407畝(其中水田4164畝)。
2、福田鄉
福田鄉位於簡陽市西南部,距簡陽市區25公里,毗鄰風光秀麗的三岔湖,幅員面積28.86平方公里,轄10個行政村,81個組,1個居民小組,耕地面積 20349畝,總戶數:6567戶;總人口21861人,其中農業人口:20727人;非農業人口:1134人,(男:10998人;女10863人)。
3、平窩鄉
平窩鄉位於簡陽市城區以北,沱江東岸,距市府12公里。面積26平方公里,人口1.6萬。簡(陽)壯(溪)公路縱貫鄉境。
4、丹景鄉
丹景鄉是四川省簡陽市轄鄉。地處簡陽市河西龍泉山脈中段,東接三岔湖,西接雙流縣和仁壽縣,平均海拔高度840米,全鄉幅員面積42平方公里。
5、清風鄉
清風鄉是四川省簡陽市轄鄉。清風鄉地處簡陽市西南部,距簡陽市區25公里,始建於1951年,因附近三清廟山清水秀、風景秀美而得名。
9、西寧有什麼風俗習慣
1,燃燈節
藏歷1419年十月二十五日,一代宗師宗喀巴在甘丹寺圓寂。後來,每年這一天,整個藏族地區每家每戶都點燈紀念這位偉大的佛教領袖。
2,土族波波會
土族的重要節日,每年的農歷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舉辦以祈福為目的的跳神活動。
3,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3月12日,相傳穆罕默德的誕辰和逝世都在這一天,為伊斯蘭教三大節日之一,另有開齋節和古爾邦節。
4,熱貢六月會
每年農歷6月17日至25日之間舉行「六月會」,是青海同仁縣藏族村莊特有的傳統文化。活動容宗教、祭祀、娛神、娛人於一體,以盛大的群體舞蹈為中心。
5,飲食文化
青海的飲食口味具有濃郁的高原特色和民族風格,作到色、香、味、形都與各民族的古風鄉俗,邊塞風情融為一體。即使是一些源自內地的食品,在青海也經過創造和改良,融入一種濃厚的高原氣息。
10、岑村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簡介】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500多年歷史。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和冬至,且清明影響相對更大更廣。 由於二十四節氣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公歷4月5日前後為清明節,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沒過清明」的農諺。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地,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即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的英文譯名
Tomb-sweeping Day或者Pure Brightness
【清明節】成為法定節假日
清明節,2008年被正式確立為法定節假日。2008年的4月4日——第一個「清明節」法定假日。(www.ji.com
)
【清明節起源】
清明節起源於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歷4月5日前後。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飢」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為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新中國成立後,人們都在這天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先輩。
[編輯本段]【清明節是哪一天】
清明節作為我國傳統節氣,在二十四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清明節可以視為是根據每年的第一個節氣春分的日期來確定的,即清明節總是在春分後的第15天,在公歷4月4日至6日之間。
地球繞太陽一圈的時間稱為「回歸年」或「太陽年」,太陽在星空背景下的運行路線稱為「黃道」。自清代開始,定以春分點為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定為一個節氣或中氣,二十四節氣因而為24個特定的時刻,而非特定的24天。此種節氣制訂法稱為「定氣法」。
由於一年的長度是用太陽的運行定出,二十四節氣也是用太陽的位置定出,基本上,每一節氣在每年中的日期變動不大。然而,一個回歸年實際長度為365.2422天,歷法上的一年長度則為365天,因此每年會多出0.2422天(相當於5.8小時),節氣的特定時刻也會每年「順延」0.2422天;如此一來,累積4年後為0.9688天,幾近一天,為修正之,故公歷歷法中有「閏年」制度,每四年會多出2月29日一天。若順延的結果,使得某節氣的時刻越過午夜至隔日,或因閏年之故而提前到前一日,都會使節氣的日期改變,但日期差異只會在3天內。
近幾十年來,「清明」的日期一直是在4月4日至6日之間變動的。統計結果顯示,公元1901年至1943年清明日期為4月5日或6日;1944年至1975年均為4月5日;1976年至2000年中,當2月有29日的閏年清明就在4月4日,其他年份則在5日;而從2008年開始後的20年中,凡逢閏年以及下一年的清明均為4月4日。例如,2008年和2009年、2012年和2013年、2020年和2021年、2024年和2025年等年份清明的日期都是在4月4日。
[編輯本段]【25個民族過清明節】
中國有25個民族過清明節,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習俗。
[編輯本段]清明節用花
一般來說,白色的花表示哀悼,選擇白菊、白百合、馬蹄蓮等用於掃墓是比較合適的,而白玫瑰、梔子花或素色的花則象徵著惋惜和懷念。還有的人偏愛蓬萊松、排草等樸素植物。當然,如今掃墓用花也不再拘泥於此,很多市民會根據過世者的年齡和喜好選擇花卉種類,如勿忘我、黃玫瑰、紅玫瑰、天堂鳥等。
[編輯本段]【清明節由來】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從此,清明節踏青掃墓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初一寒衣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
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和冬至。它的原意是大自然已經到了轉暖的時候,萬物開始復甦,可以春耕播種了。中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中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寒食節----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預先煮好的食物。相傳這個習俗起源於春秋時代,當時晉國有人慾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護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飢寒交迫之際,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希望日後他安然回國,當上國君,並勤政愛民。
十多年後,重耳終於回國當上了國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並逐一犒賞流亡期間曾協助他的人,卻忘了介之推,他經旁人提醒,才趕忙差人請介之推前來領賞。可是,介之推和母親到深山隱居。晉文公與臣子在山中遍尋不獲,有人提議放火燒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會救母親出來。可是,大火燒了三日三夜,仍不見介之推。火熄滅後,人們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介之推背著母親的屍體。晉文公非常傷心和懊悔,將二人安葬在柳樹下。晉文公將放火燒山的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之推的忠誠。
第二年,晉文公與群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們發現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圍成圈兒戴在頭上,並將楊柳掛在門外以示紀念,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清明節習俗。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視的節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就是現在的民族掃墓節。按主日說,約在四月五日前後,按農歷,則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以這種歲時歷法來播種、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在春分後十五天,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所以,「清明」本為節氣名,後來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習俗才形成清明節的。
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拜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正確的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此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並為一了!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婦孺耐不住寒冷,也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遊、盪鞦韆,踢足球、打馬球、插柳,拔河,斗雞等戶外活動,讓大家出來曬曬太陽,活動活動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野外健身活動,使這個節日,除了有慎終追遠的感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既有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到處是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真是一個極富特色,非常特別的節日。
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於載籍。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基於上述意義,清明節因此成為華人的重要節日。
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或後10天。有些籍貫人士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編輯本段]【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中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
一、大燒紙,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
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製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並有酆都城的圖案,多系巨額票面,背後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
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
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於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
有的富戶要攜家帶眷乘車坐轎,親到墳塋去祭掃。屆時要修整墳墓,或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祭罷,有的圍坐聚餐飲酒;有的則放起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娛樂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此即是掃墓又是郊遊,興盡方歸。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清明節春風明媚,綠樹成蔭。人們在這一天踏青、掃墓、上墳。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戶戶門口插柳枝。這個習俗究竟從何而來呢?關於清明節有個傳說和宋代大詞人柳永有關。據說柳永生活放盪常往來於花街柳巷之中。當時的歌妓無不愛其才華,並以受柳永青睞為榮。但因為生活不軌,柳永一生為仕途所不容,雖中過進士最後卻於襄陽貧困而亡。他的墓葬費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資的。每年清明節,歌女們都到他墳前插柳枝以示紀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習俗。其實這個習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認為三月三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清明節插柳的習俗非常盛行,人們踏青玩游回來,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無論是民間傳說還是史籍典章的記載,清明節插柳總是與避免疾疫有關。春節氣候變暖,各種病菌開始繁殖,人們在醫療條件差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於搖搖柳枝了。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採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烤餅 在四川一帶都用清明菜和麵粉辣椒等混合烤制清明餅,色香味極佳。
清明菜粑:貴州安順屯堡一帶把一種在清明節時期才會有的一種野生植物-----清明菜(本地話又稱為毛毛花,因其形似一朵花,且桿上面有許多小毛毛)和麵粉混合,通過一種獨特的手工工藝做成「粑粑狀」,再包上陷(一般是本地春菜拌肉、「引子」(蘇麻籽)拌紅糖,酸辣子炒肉等),通過屯堡一帶一種獨特的土砂鍋在煤火上煎烤而成。清明節屯堡人每家每戶都會做,由於清明菜是一種纖維植物,一口咬下去會有「拔絲」的現象,口感極佳。可當零食,也可當主食,可放置時間極長,據說是在明朝朱元璋時期百姓為行軍打仗之時士兵隨帶方便而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