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祭灶風俗
1、祭灶的過程和來歷~~急需 謝謝各位了
每逢臘月二十三晚上,長輩早早准備好豐盛的飯菜,然後恭敬、獨立於正堂的台前。擺上貢品、點上三支香,低頭雙手合十、嘴裡念念有詞。這就是老輩兒傳承的小年「祭灶」風俗。「祭灶」結束,灶爺隨著香火的繚繞,飄然升天而去。之後,全家人才開始團座一起,歡度小年的開始。
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燒死了。
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匯報。於是,漢族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
灶神是中國民間最富代表性,最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流行神,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小年「祭灶」,並非封建迷信。它是一個家庭對一年來,經過辛勤努力,家庭生活幸福、老有所養、小有所愛、全家幸福、生活改善的回顧和寫照。
目前,在農村還傳承著,小年放鞭炮、全家吃麻糖、全村炕「火燒」(河南的一種小年必備晚餐。形似燒餅,但是比燒餅小、扁而厚,需要先炕後蒸,有咸有甜,香嫩可口,象徵生活圓滿、香甜)等歡度小年的傳統。
2、福州祭灶需要准備什麼
福州祭灶需要什麼:灶糖灶餅、甘蔗荸薺一個都不能少~
今天是臘月廿四,民間稱「小年」。按福州傳統習俗,這一天,各家各戶都要「祭灶」。福州祭灶一般是在農歷十二月廿四日。按福州習俗,陰歷十二月廿三日為官家祭葷灶之日,廿四日是普通民家祭素灶之日,而水上居民(民)則於廿五日祭灶。祭灶後,春節就算是開場了。雖然以前過年沒啥好吃好喝的,但有一種特別的熱鬧。
現在,每年臨近「福州祭灶日」,祭葷灶的以雞、鴨、魚、肉、灶糖、灶餅、美酒等供之;祭素灶除灶糖灶餅外,還有甘蔗、荸薺、紅棗、花生、金針、木耳等。上街去買甘蔗,結果以往只賣兩三元一根的甘蔗,一下子賣到五六元錢,有的水果店甚至賣到了10元一根。每年臘月十五一過,甘蔗和荸薺就開始漲價,因為福州祭灶少不了它們。現在,一些人家仍有祭灶的舊俗。灶糖灶餅更名為年糖年餅,成了福州春節市場年貨之一。
祭灶日,為啥吃甘蔗,
福州祭灶日為何要吃甘蔗,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宋朝福州有個窮書生,祭灶日買不起供品,只好撿別人丟掉的甘蔗頭供奉灶公灶婆,還剪了個紙馬,寫道:「一匹烏騅一條鞭,送你灶公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謂道文章不值錢~」那日,灶公上天把此事告訴玉帝,玉帝十分同情,讓書生中了狀元。
所以,在傳統的福州祭灶日里,至今還有吃甘蔗一定要完整保留甘蔗頭的講究,這樣才有「節節高」和「金榜題名」之意。而吃荸薺,則是為了取其福州方言的諧音,寓意「好運從年頭一直延續到年尾」。祭灶還特別注重用糖。祭畢,人們會抓一把糖在灶門口塗一遍,意思是把灶神嘴巴粘住,讓他在玉帝面前說好話。
如今,臘月廿四這天舉行祭灶儀式的人越來越少了,但這天,全家歡宴的風俗仍然存在。被改稱為「年糖、年餅」的灶糖、灶餅,也還隨處可見。
3、福建過年的風俗歷史?
福建農歷臘月二十三「祭灶」日這天,人們都要穿上好衣服,在家中供上豬、羊、雞、鴨、魚之類禽畜海鮮,以及甜瓜、糖果、香茶等供品,再燒香放鞭炮,為灶神送行,冀望其「上天言好事」。而從這天起,「過年」也就開始了。
4、福建過年有什麼風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
福建每到農歷臘月二十三「祭灶」日這天,人們都要穿上好衣服,在家中供上豬、羊、雞、鴨、魚之類禽畜海鮮,以及甜瓜、糖果、香茶等供品,再燒香放鞭炮,為灶神送行,冀望其「上天言好事」。而從這天起,「過年」也就開始了。
除夕之前,人們也都要進行全面大掃除和整理庭院居室,紛紛備辦年貨,忙得不亦樂乎。
到了除夕這天每家每戶往往先將象徵新春祥瑞、萬事如意、招財進寶等內容的春聯,貼在自家的門窗、糧囤、豬圈、井台等處,爾後在堂屋供桌上擺設供品、香燭,以祭拜祖先並迎接他們「回家過年」。從這時開始,燃放煙花、爆竹之聲此伏彼起,熱鬧非凡,而且一直延續到大年初一的早晨。
除夕之夜,全家人都要歡聚在一起「圍爐」,即一家男女老少團團圍坐在火爐或火鍋旁吃年夜飯(或叫「團圓飯」)。這一餐當然要格外豐盛。
年夜飯中,除要吃象徵全家團圓的魚丸、肉丸和寓有「食雞起家」之意的雞肉,以及表示「年壽長久」的韭菜,還有各種極富地方風味的油炸食品、湯圓、年糕,特別是吃「烏龜豆沙年糕」(一種用刻有烏龜形狀的木模壓制而成、內包豆沙餡子的年糕),則有益壽延年之意。此外,還有一種鹹味蘿卜年糕,食用時需經火烤熱後再用紫菜包起來吃。它除了具有解葷腥、調口味之作用外,又含有來年「好彩頭」之祝願。
年夜飯吃過之後,便是長輩們給子孫贈送「壓歲錢」的給法也頗具特色:年齡大的孩子,其「壓歲錢」是用紅紙預先包好遞到他們手裡的;而年幼孩子的「壓歲錢」,則是大人們事先用紅線繩纏好並系成一個小套環,套在他們頸項上的。
正月初一這天,人們都會早早起床,梳妝打扮和洗漱停當之後,便開始了極富人情味的互相拜年、請安、祝福,以及走親訪友或游覽公園等等,迎來送往,熱鬧而愜意。人們普遍沉浸在歡樂、慶賀、幸福、美滿的節日氛圍之中。
大年初二,是新女婿帶著妻子去丈人家拜日子。女婿登門,女兒回到娘家,自然更有一番情趣。
初三這天,被視為不吉利之日。人們多不出門,晚上也早吃早睡,這也是鬧中取靜的休息良機。
初四,是迎接「灶神」下凡的日子,自然又得熱鬧一場。
從大年初五日開始,許多人便開業的開業,上班的上班了。
初九這天,相傳是「天公」的生日,家家戶戶都需備下最好的美酒佳餚並燒香祭拜、演戲誦經,為這位「天公」祝壽。此乃一年一度新春佳節的最後的一天。
此後,接踵而來的「元宵節」,乃是整個春節的最後一幕。這天,每個家庭都要按傳統習慣吃湯圓、賞花燈。在圓月之下,各式彩燈競放光明,並有舞獅子、耍龍燈、迎「鼓仔」等活動,豐富多彩,令人炫目耀眼。特別是那些充滿童趣的孩子們,紛紛手提花燈、口誦歌謠地過街串巷,如同魚游海底,為熱鬧紛呈的元宵之夜更錦上添花!
人們過年活動從農歷12月16日的「尾牙」開始。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祭拜土地公,特別是生意人,為祈求新年發財,輒以牲體、金紙祭祀,並以祭品分享同仁犒賞員工,此叫「食尾牙」。「食尾牙」時,將要解聘的員工,僱主以雞頭相向,表示明年請另謀高就。
農歷24日是老百姓送神升天的日子,與閩南的臘月23日送灶神一樣。祭品中必須有「甜圓仔」(湯圓),粘在灶口,讓灶神「好話傳上天,壞話去一邊」。這一天,還要大掃除,將家中一切「晦氣」掃除掉,好迎新年。
除夕,依農歷十二月的大小而別。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備供品,像甜桔、甜米果(年糕)、「 春飯」、「壓歲錢」等。「春飯」就是在盛得尖尖的米飯上插上剪紙的春字。因為閩南話「春」與「剩「諧音,意為」歲歲有餘糧,年年食不盡」。此外,還在大門後面,豎放兩根連須帶葉的甘蔗,叫「長年蔗」,取又長又甜,以「堅定家運吉利」之意。
吃年夜飯「圍爐」時,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爐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爐上貼有紅紙書寫的「春」和「福」字。圍爐時要說吉利話,如「吃紅棗,年年好! 」、「吃年飯,年年賺!」等,桌上一定要有芥菜,叫「長年菜」,象徵命長。也有的人家桌上要有「韭菜」,即「韭」和「久」諧音,象徵長壽。蘿卜也不可少,閩南話叫它「菜頭」,表示「好彩頭」(吉兆)。還要有雞肉,雞的諧音「家」,「食雞起家」,可大振家聲。「圍爐」時的蔬菜也不用刀切碎,洗凈後連根煮熟,吃時也不咬斷,而是從頭到尾,慢慢地吃進肚裡,以祝父母長壽。
年夜飯過後便是守歲。象徵晚輩祝願父母長壽。「交時」(半夜12點)一過,進入初一,人們就集合老少,用紅白米糕來敬祀神明,祭拜公媽(即祖公祖婆),然後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過年,還要製作紅龜米果、發米果、菜頭米果為年糕。紅龜米果以形體像一隻龜,外染紅色,上打龜甲印,用來象徵人們益壽延齡。家家都用這種糕來敬奉撫育萬物的天公。倘若客人上門拜年要請吃糖果和甜仁,並按男女老少說不同的吉祥話。如孩子對老人可以說:「吃個甜,祝你長壽萬年!」同輩之間可以說:「吃個甜,祝你賺大錢!」
5、福州人過年風俗是什麼呢?
福州人過年風俗:
1、筅堂(掃房)。福州地區在春節前的臘月十五後,就開始打掃屋宇房舍了,福州人稱之為筅堂的習俗。
2、尾牙。尾牙是一年中最後一個最亮的月牙,是商家特有的節日。這一天,商家要設宴款待辛苦了一年的員工,向他們表示感謝,並向學徒們發鞋價。單位發年貨此俗至今仍延續,特別是台灣地區。
3、祭灶。臘月二十三日和二十四日為祭灶,也是福州祭祀灶神的節日。福州祭灶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說,即官家臘月二十三日祭灶。
百姓二十四日祭灶,水上人家二十五日祭灶。祭灶要供灶糖、灶餅,按傳統,灶糖灶餅是外公外婆送的。有幾個外甥就送幾包,還要加花面殼。
4、分年。祭灶後,春節便拉開了帷幕,廿五日後開始蒸年糕,置辦年貨,備雞、鴨、魚、肉、酒等,祭祀祖先、天地神,謂之分年。
5、送年。親友間互贈年禮,曰送年,節日氣氛日濃。女兒女婿向岳父母送年禮,謂之送年。
6、福州過春節有哪些習俗?
福州春節習俗
福州的春節習俗富有濃厚的閩南風情,跟北方人的春節習俗相比更具有自己的特色。福州過年習俗有哪些?福州人是怎麼過春節?身為福州人,看到這么多的習俗你會倍感親切。
筅堂(掃房)。福州地區在春節前的「臘月十五」後,就開始打掃屋宇房舍了,福州人稱之為「筅堂」的習俗。
尾牙。「尾牙」是一年中最後一個最亮的月牙,是|商家|特有的節日。這一天,商家要設宴款待辛苦了一年的員工,向他們表示感謝,並向學徒們發"鞋價"。單位發"年貨"此俗至今仍延續,特別是台灣地區。
祭灶。臘月二十三日和二十四日為「祭灶」,也是福州祭祀灶神的節日。福州祭灶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說,即官家臘月二十三日祭灶,百姓二十四日祭灶,水上人家二十五日祭灶。「祭灶」要供灶糖、灶餅,按傳統,灶糖灶餅是外公外婆送的。有幾個外甥就送幾包,還要加「花面殼」。
分年。祭灶後,春節便拉開了帷幕,廿五日後開始蒸年糕,置辦年貨,備雞、鴨、魚、肉、酒等,祭祀祖先、天地神,謂之「分年」。
送年。親友間互贈年禮,曰「送年」,節日氣氛日濃。女兒女婿向岳父母送年禮,謂之「送年」。
特別在女兒出嫁頭一年,臨近春節年關,女兒女婿要向娘家送年禮,出嫁的女兒要與女婿一齊,向父母送年禮,其中有一床「糖裸」(年糕),一雙「草魚」或「鰱魚」,一隻「骹柄」(豬蹄),一隻紅雞角(公雞)及福桔等,表示女兒女婿孝順父母,感謝養育之恩,祝願老人健康長壽。「年糕」寓意「年年高升」,「大池魚」「草魚」或「鰱魚」寓意「年年有餘」,「福桔」吉祥如意。父母收年禮後,回送給外甥灶糖灶餅,花面殼紙做的面具等,富含民間親情。現在多以現金以示孝敬。
做歲(除夕)。即農歷十二月最後一晚,福州俗稱「三十暝晡」(大年卅日、小年廿九日),春節正式開始。是夜,紅燭高燒,合家歡樂,共飲晚宴,謂之做歲。既年夜飯,圍爐團坐,通宵不寐,謂之「守歲」。再拂廳與堂,燃紅鞭炮,煮隔年飯。「隔年飯」以木製蒸飯甑裝盛,圍插朱筷十雙,貼紅紙,扎紅繩,撒「五子」(紅棗、花生、瓜子、桂圓子、栗子),擺於廳堂案桌。家中門戶、箱籠傢具、貴重器皿,皆覆「金銀紙箔」,象徵金銀財寶多到溢出,象徵明年發大財。三十暝晡一般要洗澡,因為初一要少做事,也不能洗澡。
舊時,三十暝晡是債主討債的日子,故稱年關。舊時欠債不能過年。家住城外的債戶跑到後洲尚書廟,家住城內的則跑到城隍廟看戲躲債。
初一。早上要放鞭炮,然後祈年、飲屠蘇(一種葯酒)、序拜(即晚輩向長輩拜年),長輩則給以壓歲錢或糖果、桔子。有的人家還要卻葷食(吃素)。早餐大多吃太平面(線面加倆蛋),以象徵一年太平。這天不煮新飯,吃昨晚做好的「隔年飯」。人們見面要互道"恭喜發財,合家平安"等語。這天忌掃地倒垃圾、掃地、洗澡、用刀具、講晦氣話,一般也不吃稀飯,不出遠門,晚上要早睡,俗稱「斗夜燈」,比誰睡得早。
清人吳繼筠《福州歲時竹枝詞》:「簇新衣服趨人前,禮數謙謙喜連連;路上相逢共作揖,發財恭喜賀新年。」
初二。福州俗稱「女婿日」,是女兒女婿回娘家拜年的日子,並在女方家裡吃飯。
初三。親族鄰里間互相拜年。
初四。開假日,迎接灶君回鑾視事,也稱「接神日」,店鋪都在這天放鞭炮,開門迎業。
初五。入學日,舊時入學弟子在這一天拜見老師,稱「上齋門」。
初七。人日,福州俗稱「人補命」,民間要取七種菜做羹,叫「七寶羹」,晚上要共食年糕,煮太平面,以表延年益壽。
送燈。初七送燈日以後,大街小巷都能見到親家舅扛著甘蔗,蔗上掛著花燈,往姐姐婆家送燈的情景。福州地區一般從正月初十至元宵節都進行與花燈有關的活動。做父母的把花燈送給出嫁的女兒。花燈由小舅子送去,所以稱"親家舅送燈"。春節親家舅(小舅子)送燈,在福州城鄉十分流行。送燈即送"丁"方言,外婆給外甥送燈,就是祝福女兒生子添丁.人丁興旺。娘家給婆家送燈,大多由親家舅(小舅子)送。
7、祭灶節的來歷和風俗是什麼?
祭灶節的來歷和風俗:
一、祭灶節的來歷
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
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這便是祭灶節的來歷。
二、祭灶節習俗
1.吃餃子
祭灶節,民間講究,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的說法。
2.吃灶糖
古話說「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吃灶糖,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製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
祭灶節的意義
祭灶節 的意義在於反應了我國千年人們的心態,反映了他們對土地的眷戀,對生命的的熱愛,是人性的一種體現。在我燦爛的文化拼圖中,祭灶是重要的一塊。
祭灶反映了很多的社會問題,一種古老的儀式行為,處在生活中方方面面。人們在這天晚上要放鞭炮等來慶祝,節日的到來人們都非常開心,也會遵從節日的習俗去做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