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嫁妝
1、中國有那些著名的地方民俗!!!@_@急急急
在我國,春節也是各少數民族人民的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習俗,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具有各自濃厚的民族獨特風采。
藏族 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艷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同胞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還有的地區,在節日里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著今年雨水充足。
壯族 分布在廣西、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區的壯族同胞,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頓還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著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天一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地打水。誰最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姑娘。
滿族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侗族 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白族 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里裝上火葯,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在進行「拋綉球」活動。凡接不住綉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願允愛情了。
土家族 春節期間,土家族人民要舉行隆重的擺手舞會。擺手舞會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70多個舞蹈動作,節奏鮮明,動作優美,舞姿朴實,情調健康,不用道具,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傣族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目。穀雨開始那天定為「潑水節」。在三四天的節日里,人們相互潑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陳年舊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節到來,家家戶戶都要宰豬殺雞,擺上豐盛的佳餚美酒,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年飯」;席間全家還要歡唱「賀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壯年男子,還要舉行一次「春節圍獵」。這一天的獵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獵物時,先將全部獵物的一半發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婦可分得兩分,過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僳僳族 僳僳族稱年節為「盍什」,他們大都做秈米粑、糯米粑和釀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許在桃、李等果樹上,祝願來年碩果累累。雲南怒江地區的僳僳族人民,先要給耕牛餵食鹽,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勞動。青年男女喜歡舉行春節打靶比賽。姑娘們把綉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搖動,請小夥子們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美酒作為獎品送到誰的嘴邊。
拉祜族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別重視糯米粑粑,除食用外,總要給牛吃一點,關在犁、鋤、砍刀等農具上擺上一點,以酬其一年來與主人合作,祝願新的一年裡創造更多的財富。
達斡爾族 居住在東北嫩江兩岸的達斡爾族,農歷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妝打扮,先向長輩請安、敬酒、行禮,然後逐戶拜年,每家都准備有蒸糕,拜年的人一進門就搶吃蒸糕,據說吃了之後,生產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仫佬族 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幾十人、幾百人,乃至幾千人聚會在山坡上或賽場里唱山歌,盡情歌唱勞動、生活和愛情。
獨龍族 唯一的節日就是先在冬臘月的「卡雀哇」節。最隆重的儀式是牛祭天。這天,族長把牛拴在廣場中央的木樁上。由青年婦女將鏈珠掛在牛角上,接著,一位勇猛強壯的小夥子,手持鋒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將牛刺倒死去。此刻,人們就跳起「牛鍋庄」舞,然後分吃牛肉。
鄂倫春族 在東北的鄂倫春同胞,春節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輩份大小斟酒,幼者給長者叩頭,平輩則互相請安,初二、初三進行賽馬。正月十五美味佳餚。正月十六的早上,要進行相互抹黑臉的活動。青年人給老年人抹黑時要先叩頭。
赫哲族 春節,赫哲語為「佛額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們穿上在帽耳、衣領、袖口、褲腿、圍裙、鞋面上綉著美麗的花紋、幾何圖案和花鳥等花邊的獸皮等服裝。在年節里,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種野生果「稠李子」製作成餅子,同時擺滿魚、獸類肉等食品。對待貴客,則用殺活魚,或把魚條烤熟,用這種「塔拉哈」招待。
基諾族 春節到來,聚居於雲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口嚼檳榔的老翁揚頭打鈸,戴大尖帽的老嫗低首鳴鑼,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響,男女青年圍成一圈徒手跳舞。
2、請問布依族的女孩會外嫁嗎?請布依族的小哥哥小姐姐們解答一下,非常感謝,謝謝你們!
這個針對不同的女孩子及其家庭是不一樣的,大體如下——
婚俗
歷史上,各地布依族的婚姻習俗不盡相同。有父母包辦的婚姻,也有完全自主的婚姻。從史書記載看,布依族在明代以前婚姻是自主的。明代以後,由於各民族的頻繁交往和文化的相互交流,特別是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漢文化的影響,布依族的婚姻禮俗才逐漸改變,婚姻締結從自主擇配變成了父母絕對包辦。包辦婚姻導致早婚(俗稱「背帶親」)的產生,即婚姻當事人在幼兒時就由父母訂了婚約,然後在十幾歲時就結婚。婚禮結束後返回娘家居住,即「不落夫家」。 有的則實行「姑舅表婚」,即舅之子娶姑之女,或者相反。
婚姻的締結,分為「開口親」、「訂親」、「結婚」三個階段。先由男方家請媒人數次往返於女方家。媒人第一次到女方家時,勿須提及求親之事,只須將禮物放在女方家神龕上,說明禮物是某家送的,閑聊一會即返。如過幾天女方不退還禮物,媒人可第二次登門求親。獲得同意後,男方就備辦一些禮物,邀請家族中的老人、青年人和親戚,同媒人去女家吃訂親酒。這種儀式,稱為吃「開口飯」,一些地區的布依族稱之為「吃雞」或「吃雞腿」、「插毛香」等。第二次由男方家帶酒、公雞、豬肉及聘禮若干到女方家「訂親」。這一儀禮被稱為「更客(吃羊)」或「更老尼(吃小酒)」、「更甘(甘是認定的意思)」等。名稱雖異,其內容均為「接八字」和議定聘禮。此後,男方家可以確定婚期,並請媒人通知女方家,以便准備嫁妝。婚禮期間,新郎新娘三天內不得同宿,婚禮第二天,新娘要拜見翁姑及男方親戚。婚禮第三天早上,新娘挑水或到廚房看一看,其意義類似於漢族的「下廚」。此禮行畢,新娘即啟程回娘家,謂之「回門」。布依族村寨的婚禮,遠近的青年們都可以趕來聽歌唱歌,有的地方唱七八個晝夜。
在實行包辦婚姻的同時,布依族青年男女間的交往是比較自由的。青年男女可以利用節日、走親訪友或趕場的機會,聚集在一起「朗紹朗冒」(「朗紹」指會女朋友,「朗冒」指會男朋友)。如果男子相中某姑娘,就請家族中的姐姐或妹妹充當「銀雀」,傳遞信息,女子如若願意,就把自己事先精心綉好的綉球拋給對方,男女雙雙走出人群,到不遠處對歌。經過多次會晤,建立了感情,就可盟誓終身。
「朗紹朗冒」這種社交活動不限於未婚男女,已婚者亦可參加。不過對於未婚者來說是談戀愛;對於已婚者而言,則可能是炫耀自己唱歌的才能,或者是對父母包辦婚姻的反抗。「朗紹朗冒」中除唱情歌外,還唱苦歌、告狀歌和逃婚調等。過去,青年人常因不會唱歌,而找不到對象。現在,「朗紹朗冒」已經不再是布依族青年男女唯一的交際方式了 。
3、男人為什麼一定要有錢?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然運動強健,男人為事也當堅韌不拔、百折不撓。放在這里直白地理解就是,男人們賺錢吧,屢敗要屢戰,誓不低下你五斤半的頭。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君子往往是高風亮節,視金錢如糞土之輩。但是這句話告訴你,即使謙謙如世外高人的君子也該愛財,也應有財,只是不能靠歪門邪道。一言以蔽之,人得有財。
上面全是激勵男人的話。男人啊,悲哀還不得不努力。
「幹得好,不如嫁得好」。女人天生是上蒼施捨眷顧的對象,偶爾有一兩個巾幗娥眉之輩,也常在意氣風發的同時暗自垂淚。更多的女人則拚命把柔弱抓住,誓死等待撐在頭上的那把大傘。
「我情願躲在賓士車里哭泣,也不願坐在自行車後面微笑」。持這種思想的女孩子,其數目與日俱增。愛情常被稱為偉大,時有人為之尋死覓活,就是山盟海誓也屢見不鮮。但尋死不成之後,再假以一定時日療傷,那就沒幾個人再暢想愛情黃泉的美麗了。而山盟海誓的誠信度,現在也直追某國政客的競選言論。愛情或許被稱為偉大,但是「食」卻是被稱為天的,它的前面也一直是加個「最大」來修飾。畢竟飽暖之後才能思淫慾。
上面暫且就當是女人的心聲吧。女人啊,流淚也要霸佔著舒適。
現代社會,評價一個人,尤其是一個男人成功與否的標准,說得直白一點,就是你有沒有錢。說得少那麼銅臭一點,就是你有沒有能力。不過縱使你身負曠世絕學,學有通天徹地之能,但是如果你食僅果腹、衣僅蔽體,居更是無定所,那麼你要是能擔上個百無一用是書生的罵名,就是你家祖墳冒青煙了。
當年不知是搞合縱的蘇秦還是搞連橫的張儀,他們都曾聚天下之財,挎六國相印,那才能豈是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可說。但就是這兩個牛了幾千年的人,在沒牛之前,一個曾被嫂子奚落為肩不能荷鋤、書不能及仕,飯卻整鍋吃;而另一個整天講他的奇思妙想,宏圖大論,最後被人客氣地以志大才疏為借口,狂扁到奄奄一息。
而對我們這些凡人來說,有沒能力的標准最終還是要看你沒有賺到錢,或者至少也是有沒繼承到錢來說的。你不用說我的觀點比較狹隘,少了什麼有權,有才之類的。
有權的人那不是一般人。雖然李鴻章說過天下再沒有比官更容易的事情,但是你可別信以為真。這話和一些腰纏萬貫的人跑到鄉下大叫幾句鄉下好,藍藍的天上白雲漂,是一樣一樣的。當地的居民聽了頂多也就是笑笑而已。他們從來不把這些嬌情的話當真,因為他們知道要不了兩天,這些富人們就會邊叫道兩個老鼠一麻袋,三個蚊子一盤菜,邊跨上悍馬逃之夭夭。
人,活著的目的不就是為了活得更好嗎?而不管是態度的樂觀還是精神的愉悅,那不都得有物質做基礎嗎?
現在干什麼都缺不了錢。上學,已成了最合法的讓你家圖四壁的良策。看病,早就是現代周扒皮的強勢復活。那咱就准備目不識丁、重病纏身,大不了一命嗚呼吧。好,你可以一了百了,但是上的老,下面的小怎麼辦?再說的晦氣點,你沒錢,連死都是無葬身之地。北京剛判那個案子,受害的的孩子在停屍房躺了半年,原因是他媽媽沒錢付火化費。這兩天網上又出現「花個兩、三百萬撞死你」的事件,有錢的就能開車縱橫天下,哪怕路有輾死骨;沒錢的你就努力左躲右閃,可別成了春閨夢里人。
說的有點血腥了點,那就說下雅閣女的事件。那個有幾輛雅閣的女人在網上大放「男人月薪三千以下就是低等人」,「混到三十齣頭不上不下,還沒有業績,不如退休算了」等言論時,我們一幫憤青除了來幾句國罵之外,有幾個能抖出輛寶馬讓她不要狗眼看人低呢?素質稍微高點的來幾句「你窮得只剩下錢,可憐」。可在我聽來,這句話說出來是如此的無用,說這句話人的底氣是那麼的不足。
富人來句「我窮得只剩下錢」,那裡面不乏隱情,可也夾雜著財大氣粗的自豪。窮人罵幾句「你窮得只剩下錢」,除了過過嘴癮之外,裡面更多的是無奈。富人再怎麼如此表白,我看在中國也沒幾個人相信千金散盡還復來的。一個個身價億萬,還在挖空心思鑽法津的空子,挖社會的牆角,以使自己帳上的數字再翻幾番。窮人再怎麼對錢不屑,我也沒見過有幾個樂於現狀,安於天命,都推了草房蓋瓦房,住著樓房想別墅,就算上個菜場買條魚還不忘順手拈幾棵小蔥。
富人放眼國際,佔領中國,要沖出亞洲,沖出亞洲就想獨霸世界。窮人一輩子似乎就琢磨身邊的那些人,張三買了一件衣服夠顯擺,我就得整身皮衣扮個酷。李四的孩子要學琴,我的兒子就得學跳舞。這還不都是錢鬧的。
說得再具體點,就從目前網上網下討論的談情說愛聊起。
如今的女人在決定下半輩子的事情上,是非常理性的,即有理錢的本性,所以動輒要房要車。這也不能怪她們,人類社會一直就如此,愛上對方,對方就要有讓人愛的條件。
自從進入父系社會以來,男人要想討個老婆有幾個不好好表現一番呢?原始社會憑借強健的肌肉,打幾只豹子,干幾只老虎,那老婆肯定是輕松搞定,弄不好還一個茶壺配好幾只杯子。
封建社會里娶妻納妾那是常事,門當戶對更是正理。偶有一兩個所謂美麗的愛情故事,不是被稱為天造地設就是冠名為男才女貌。那時男人的才能真是千磨萬礪出深山啊,一輪院試、府試、殿考什麼的下來,到范進那個年紀中舉還尚屬於後生可畏,因為花甲年紀的童生更是多如牛毛。這可比現代而立之年就腰纏萬貫難得多了啊。
有人說幾十年前的戀愛觀好啊,不看錢財看人品。費話,那時你敢有錢嗎?不割掉你的資本主義小尾巴你就不知道什麼叫人民民主專政。但那時女人找老公也講究個根紅苗正,因為這樣的話,以後仕圖上多半會一番風順,日子可會過得相當滋潤。我可沒見到有幾個女孩子願意扶貧幫助黑五類的,反倒是人人對其避之不急。
當然了,男人沒錢也不是娶不到老婆。譬如印度,誰家女兒出嫁就能要了老父半條命,因為花費全是女方出。有個傢伙居然靠離了幾次婚成了個不大不上的富翁。越南也是男人值錢啊,目前最高記錄是一個男人有十一個老婆。中國的布依族大概也是如此,女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人們則晝來喝茶吹牛,晚來喝酒上頭。但是你能離經叛道去吃手抓餅或終日與螞蝗為伴?不能的話,就趁走上路賺點錢。
好多人現在還認為成家立業是先成家再立業,可是你的家在哪呢?上無片瓦遮雨,下無立錐之地那是成家?再看看人家老虎,在找個母老虎之前還得通過一番喋血之斗劃出自己的勢力范圍,難道我們進化了幾百萬年還不如一隻老虎?
所以,由古代的風俗到現在的習慣,由窮人的想法到富人的思維,我們可以得看出這戀愛的條件也在與時俱進:從肌肉到才能,從身世到金錢,無可厚非。所以啊,男人,沒有錢你還怎麼混。至於持什麼男人有錢就變壞理論的,要麼你在家老實地窩著,等天上掉下個林妹妹時我去恭喜你;要麼你找個窮小子嫁了,好歹做個糟糠安心過下半輩子,沒准歷史書上還能加上一筆你們的愛情經典。但是這種人有幾個呢?同胞們,趁早上路賺點錢。
那麼女人是不是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呢?天下從來就沒有這種好事,你不努力把自己搞的端莊賢惠點,你就等著鳳凰下嫁不如雞吧。聽過一句話叫「女人最好的嫁妝就是學歷」嗎?這有點極端。你要是不幸成為一個女碩士或女博士的話,你就等著女人哭吧哭吧不是罪,誰讓你一堆證書壓得我這么累。其實女人最好的嫁妝是「內秀」,舉個簡單的例子,被妓女們公推為業界祖師爺的梁紅玉,就是靠「內秀」把大元帥韓世忠迷得暈乎乎,然後成就了圍困金兵四十天的佳話。
李敖說男人的胸懷都是女人撐大的。今天我說,男人的錢包都是女人塞滿的。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沒有女人逼著哪能那麼快功成名就啊。
當然,也曾有人問過我是不是非要過富人的生活呢,我的回答是:我希望,對於我,及我的家人來說,病了我能住院治療,而不是遺屍街頭;困了我有床而卧,而不是流離失所;想過自然的生活,我就去找個地方男耕女織;想過舒適的生活,我就出來歌舞昇平。是的,我不是一定要過有錢人的日子,但是我一定要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
同胞們,為了掌握我們自己命運,努力拚搏吧!
4、農村習俗有哪些?
1、祈壽祝福習俗。
起乳名、掛長壽鎖。一些農村地區的嬰兒還有乳名,大多意思就是說代表著長壽,比如「銀鎖」等等。
每當孩子出生滿月的時候,外婆家就會贈送給孩子銀質的長壽鎖,項圈、手鐲、腳鐲,並且給孩子佩戴上。長壽鎖的反面刻有壽字,正面刻有「長命百歲」四字,再搭配銀項鏈。手鐲和腳鐲上也都有著銀鈴鐺。
2、年俗
臘月里的殺年豬、臘八蒜、臘八粥、蒸年干糧、做豆腐、掃塵、辭灶、寫春聯、貼掛錢、剪窗花、貼年畫、貼春條、豎燈籠桿子、趕窮漢子集等等。
3、過年放鞭炮。
在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十一二點,門戶人家都會放鞭炮來迎接新年。鞭炮有長有短,長條的鞭炮就意味著來年更加順風順水。而且,大年初一後來訪的客人,都會為他放一次鞭炮以示慶賀與祝福。
4、回娘家,不能跟老公同房。
在有些地方的農村裡,還有著這樣的風俗,嫁出去的閨女,如果回娘家住,是絕對不能跟老公同房的,除非是沒有哥哥和弟弟的。老人家都說,在娘家同房的話,會導致娘家人丁不旺,克人。不知道有沒有道理,但成了約定俗成的規矩。
5、同姓一般不通婚
一般村子裡的人大部分都是同姓人,而同姓人在族譜上說就是曾近的姓氏祖先誕生下他們這一姓氏的族人,所以同姓即是一家人,也就是兄弟姐妹,而一家人是不能夠通婚的。如果同姓結婚了,會遭到村裡人的指手畫腳閑言閑語,嚴重的可能會被趕出村子,所以在個別有這種風俗的農村裡大概不會有和同姓人結婚的可能。
5、貴州訂親風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傳統的社交活動。如「會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戀愛的方式。苗族的傳統節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節(農歷正月初五舉行,又名"踩花山"),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節日,節日期間,身著節日盛裝的男女青年歡聚對歌,表演踩鼓,跳獅子和蘆笙舞,熱鬧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飯。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作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
6、鹽茶米穀是什麼意思
一種風俗。表示婚後柴米油鹽都不缺,有一種祝願的意思。
布依族婚姻習俗。迎親前男家要送禮金錢若干給女家作陪嫁的嫁妝,同時要送「期單」(迎親的日子)。女家接了期單和禮金以後,就用男家帶來的雞、肉、酒做來招待男家客人,稱作:吃雞酒。
7、布依族的風俗習慣,關於婚禮方面的,多些!
布依族的婚禮
婚姻實行自主婚。接親時要對歌,俗稱對姐妹歌。新娘到男方家的當天晚上,要舉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動,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說法。傳統節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節、七月半等。
「三月三」是布依族的傳統盛大節日,農歷三月初三稻耕開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製作五色花糯米飯供奉;黔西南州一帶,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場」玩山對歌,參加者達數千至上萬人。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過吹木葉、對歌,相識、相愛、訂終身。
解放前,布依族存在一夫多妻的個別現象。同姓可通婚,但同姓且同宗的嚴禁通婚。也有「姑舅表婚」和兄終弟及的轉房制習俗。解放後,像大多數民族一樣,廢除了一夫多妻制。
布依族崇尚自由戀愛,男女青年婚前戀愛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歡藉助年慶節俗、趕集和集體聚會的時機,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組合的方式,通過談天說笑和唱歌對調,傾訴或表達彼此的感情。
當一個男子看上某一個姑娘時,按照傳統,必須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則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紹。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單獨相約到幽靜處進一步對唱山歌,表達情,直到雙方互贈信物,就表明他倆已盟誓終身了。
訂婚時,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並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類的禮品(在禮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粑粑,如果非傳統節日而見到布依族民家「打粑粑」,則說明此家人正籌備喜事准備迎娶女方了)。如對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則要將男女雙方的「八字」互為「效驗」,只要「八字」相符,則可擇定結婚日期。
這一帶地區送彩禮的數額,特別講究「六」或「雙」數,據說是取「六」即祿的諧音,以表示婚後雙雙有祿必有福之意。結婚時,新郎不迎親,只請幾個相好的男女青年代為相迎。新娘一般都是撐傘步行至男家,個別也有騎馬、坐花轎的。
結婚當天新婚夫婦不同房,次日即返娘家。聚居區一帶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或稱為「坐家」的習俗。有的要兩三年甚至五六年後才長住夫家。雜居區的布依族已大部分革除這一風俗。
貴州都勻的布依族在鬧新房中,有個「唱荷包」的習俗。一般先唱「荷包歌」,二人一對,一個唱,一個幫腔。必須唱滿12首「荷包歌」才能得到一個荷包。荷包里一般裝著白果花生等物,取意早生貴子,由女方家的「送親婆」帶來。
(7)布依嫁妝擴展資料:
布依族的歷史
布依族是雲貴高原東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時代就在這里勞動生息。布依族與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淵源關系。唐代史稱「西南蠻」,宋元以後稱「蕃」、「仲家蠻」,明、清稱「仲蠻」,新中國成立後,才稱為布依族。
布依族與壯族有同源的關系,都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壯族主要生活在廣西,布依主要生活在貴州。如今布依族人還保留著一些古代越人的風俗習慣,如居住干欄式房屋、敲擊銅鼓等。也有人認為,西漢時的夜郎國,與今布依族有淵源關系。
部分布依族人自稱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稱為「布依」、「布曼」,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共同自稱,統一用「布依」作為民族名稱。
布依族人民自宋代起,歷朝都有反抗封建統治階級剝削壓迫的農民起義斗爭,在近代史上,又進行過反對外國教會,反抗日本帝國主義及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民族。
參考資料:網路_布依族
8、湖南婁底訂婚習俗
婁底新化的知道一些
其實新化來說的話比較復雜..(個人認為)..我外婆家也是新化的.所以我哥哥結婚就禮儀亂七八糟一大堆...
先是訂婚..訂婚時男方付定金給女方..女方做(買也行)一套禮服(西服、領帶、襯衣、鞋子、襪子)..送給准女婿..准女婿要穿著這套衣服參加正式的結婚典禮..然後就是女方的父母.舅舅. 和男方的父母一起吃飯...具體商量結婚的日期和流程....還要送一套金器給女方...(戒指除外)..
然後是結婚...先是要接親..男方去女方家把新娘子接出來..要提前差不多3個小時去..因為到那裡還要給一些小朋友吖~~打紅包..一般是10塊... 然後還要接受伴娘的亂七八糟的考驗...比如會把新娘的鞋子藏起來..新郎找到了才能把新娘接走..
然後就是回新房..這時候男方的家長(生了兒子的長輩)鋪好新房的床..等新人回來..然後女方就會送一些被子..搬回新房...女方的父母會給新娘一個箱子..裡面是一些嫁妝..還有壓箱錢...一般來說..壓箱錢就是當初男方訂婚的時候的定金..條件允許的話..女方還會再加一些錢進去..
然後就是一起去飯店...注意的是...飯店的桌上是一定要擺放花生的..~~
然後就是穿婚紗...開始結婚..........這里就可以把戒指給新娘了....然後完了開餐了就是新娘換上旗袍....然後新人一桌一桌去敬酒.....然後賓客走了...然後就晚上自便......
再然後就是....3天吧..我記得好像是3天.不確定.... 就是回門宴..新人要回女方家擺回門宴...宴請女方這邊的什麼街坊鄰居吖...親戚朋友吖..吃飯... 不過不是那麼正式..就是一般的酒席....
9、民風民俗大觀園資料
各個地區的民俗民風
1.素凈大方的基諾族穿著
基諾族的衣裙,用本民族特意紡織的衣裳布與裙子布縫制,衣裙上的花紋圖案,在織布時就作過了巧妙安排,凡是可織出來的圖案均在織布時織在布上。因此,布料有上衣布和裙子布之分,一般不可混用。傳統的服裝,以白色和黑色為基本色調,因紡織工藝落後,所織棉布缺乏緊密、光滑之感,近似麻布。基諾族酷愛刺綉花紋圖案,無認男裝女裝都愛用橫、直彩條和幾何形圖案裝飾。男子上衣是無領、無扣的對襟衫,用織有縱橫交錯的彩色條格白布縫制。上衣的胸部以上部分強有彩色條格,橫向彩條色彩斑斕,極為顯眼。衣服背部中央鄉中有一個6寸見方的圖案,四周配有放射性線條,開如一朵葵花。但又有太陽放光之狀。基諾語稱這一圖案為「波羅阿波」,有太陽花與月亮花之意。衣襟邊沿、袖根部、肘部和袖口等部位,都鑲有數道術為顯眼的橫向彩條。白底上衣,被特意織上的圖案和紅、黃、藍、黑相間的彩條裝飾成一件色彩鮮明的花衣。
男褲為闊襠肥褲管白褲,褲腳邊沿同樣鑲有橫向紅、黑、白三色相間彩條。寬大的褲腰兩側各開一道3寸長的口子,縫有一塊四方形黑布。白褲在腹前打折,用綴有彩色纓穗的腰帶扎系於腰部。男子頭上蓄有三撮長發,用1米多長的黑色頭巾包頭。小腿上纏有裹腳布。男子衣服厚實寬松,穿在身上,增強了男人的壯實、強悍英姿。女子用織有彩條,再加綉圖案的布片束胸。上衣色調多為青色、黑色、無領、對襟,著意用紅、黃、黑、白彩色橫條裝飾衣襟邊沿和衣袖手旁觀。但凡女子,老幼均系長及膝蓋,上端白、下端黑的開合圍裙,裙沿上鑲紅條作飾,於腹前開合系於腰間。成年女子頭戴織有縱向彩條的尖頂三角形白布帽,兩側帽角下垂披於肩頭,額頭部位的帽沿外翻,開若一保尖頂白色筲箕扣在後腦勺上。未婚女好挽發於腦後,已婚婦女挽發於膠額上方。女子著裝,簡朴中透出素雅,使基諾族姑娘顯得楚楚動人。
基諾族服裝的鮮明特點是用彩條裝飾袖管和衣襟邊沿及後背。人們以彩條飾衣,據說與天上彩虹有關。民間傳說,古時候,有一對基諾族男女死相戀難分難舍。一個窮凶極惡的富家公子見那姑娘美麗無比,頓生歹意,用計搶走姑娘,逼其成婚。姑娘不從,被打得遍體鱗傷,死去活來。她的戀人歷盡萬苦千辛,救出姑娘。倆人逃離虎口不處,富家公子帶人追來,年輕伙子腿中數箭,倒在地上。大災臨頭多時,天空中出現了幾道彩虹纏住這對戀人,放出七彩光芒逼退了富家公子,一對戀人在彩虹環繞之中騰空而起,升上空中……。因此後人在縫制衣服時,便用彩條暗寓彩虹,以求吉祥免災。
2.昆明民風民俗
昆明是一個多民族匯集的城市,世居26個民族,形成聚居村或混居村街的有漢、彝、回、白、苗、哈尼、壯、傣、僳僳等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各民族既相互影響,融匯貫通,同時又保持各自的民族傳統,延續著許多獨特的生活方式、民俗習慣和文化藝術。生活在昆明地區的各民族同胞熱情好客,能歌善舞,民風純朴,無論是其待人接物的禮儀、風味獨特的飲食、絢麗多彩的服飾,還是風格各異的民居建築、妙趣橫生的婚嫁,都能使人感 受到鮮明的民族特色。
在眾多的民族節日中,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繞三靈」,傣族的「潑水節」,苗族的「踩花山」,僳僳族的「刀桿節」等久負盛名,節日活動豐富多彩。每逢節日,各民族群眾都會穿上自己手工刺綉染制的民族盛裝,從四面八方匯聚到一起,舉行摔跤、鬥牛、對歌等活動。按照歲時節令,農歷三月初三的西山調子盛會、正月初九的金殿踏春、九九重陽的螺峰登高、中秋之夜的大觀賞月等許多習俗在民間十分流行。
昆明地方文藝種類繁多,滇劇、花燈、崑曲、民歌小調以及少數民族劇種、民間敘事長詩、民間傳說等,歷經數百年的發展和傳頌,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
3. 布依族的家教 家教,是老一輩對晚輩傳教自己本民族倫理道德的一種方式,也可稱家訓。布依族認為:「家教不嚴;禍害子孫。」
布依族人民禮貌好客、儉朴恭謙、尊老愛幼、扶善治惡,是老一輩嚴於律己的身教和苦口婆心的言教培育出來的。布依老人常自勉:「族旺家興全靠人,樹大葉茂全靠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布依人入學讀書的極少,從生到死,都是生活在家族的范圍內。所以,布依族的家庭是終其子女一生的教育基地,家教是終身的教育方式。
布依族的家教,從幼年時代就開始抓起。「小小不扳,大了壓彎」、「不教不說,觀世墮落」,這是老人告誡年輕父母的話。年輕父母總是按老一輩傳下來的行為規范,以慈愛的態度盡量用身教讓孩子潛移默化,不讓孩子染上驕、懶、貪的壞習。他們教育兒童.「擔子要捆緊,做事要懂禮」、「憨人不讀書,讀書人不憨」、「靈人爭時間,憨人混光陰」、「廊糖水滴舊窩,後輩跟著前輩學。」
老年人對年輕人的教育,重在如何做人。如:「好吃莫多吃,伶言莫說盡」、「父母留淺吃淺,不要搶人吃;父母留深吃深,不要坑人吃」、「相交要直言直語,做事要禮儀在先」、「寨鄰有難多幫襯,自家天塌眾人撐」、「正道之財不嫌多,不義之財莫沾摸」、「憨人要多顧,靈人可少助」等等。
傳統的布依族家庭實行家長制,年最老者為長。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人家很多,給家教提供了土壤和條件。對布依族中在外做事或當官的人,老人的告誡語言有:「為官宦要識文化,做官要碴王法」、「河清能見底,官清能見心」、「當官不知足,目間百姓哭」。……
布依族有著世世代代的家教傳統。新娘出嫁時,其母要唱《臨嫁訓女》教育新娘「……天上老天是大家的天,父母是自家的天,好吃的東西要留給公婆,你不留人家說你木懂禮。……」
布依族老人病危臨終時,寨中有名望的長者要替代病危老人向其子女唱《遺訓歌》。訓誡後人對老人的遺產「弟兄互相分……姊妹互相分,心窄不要吵架,心恨也不要打架,免得在老人面前丟臉,也免得在朋友面前丟臉。」
大家庭生活,常使晚輩親眼目睹老人的所做所為,家長常以身作則,為下一代樹立榜樣。老人的失誤,又常要求下一進行彌補。這種不斷完善的家教,利族利民,利國利家,世造就出大批優秀的布依兒女——羅平縣鍾山鄉小德江村的李齊,從小受布依族家教的影響,勤勞純朴,見義勇為。40年初曾帶領青年向土豪劣紳進行清算斗爭。加入游擊隊和黨組織後,承擔後勤工作,走村串寨,籌糧籌款。部隊外出開辟新區時,他往往在部隊未到達目的地之前就做好了安排部隊食宿的准備,多年如一日,任勞任怨。李家齊不幸身陷魔掌後,面對敵人的酷刑拷打,堅強勇敢,最後被敵人割舌、剝皮、抽筋,壯烈犧牲。表現了一個布依族共產黨員的高尚氣節。
歷任羅平縣第八、九、十屆副縣長的布依族女兒熊秀芬,一生廉潔自律,生活簡朴,工作認真,平易近人。當副縣長時,分管幹部人事工作,而愛人卻是農民。熊雖對其丈夫情感甚深,但並沒有因為自己手中有權而給丈夫安排工作。臨終前,縣上的幾位負責人請她提出個人的要求。她只要求她死後,喪事一切從簡。又問及她的丈夫、兒女需不需要什麼照顧時,熊副縣長沉默了一會,才回答:「我愛人是個老好人,在農村習慣了,勤腳快手的。縣政府招待所雜事多,經常找臨時工。在招待所忙的時節,請讓他優先來招待所當當臨時工吧。」
布依族的家教,是我國寶貴的道德遺產之一。當官者如能熟悉並接受一些布依族的家訓,可免於陷下腐敗罪惡的泥坑;為民者如能熟悉並接受一些布依族的家訓,能使自己變成一個文明、善良的人。
4.苗族民俗風情
苗族先民於秦漢時聚居在「五溪」地區,即今湘西、黔東等地。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歷史久遠,其先民可能是古代三南的一部分。一說淵源於殷周時代的「鬃」人。秦漢時主要居住在湘西、黔東一帶,包括在「長沙、武陵變』或「五溪蠻」的名稱之中,以後逐漸遷徙,散布在西南各地山區。還有認為是和遠古的「九黎」有關。四川、貴州、湖南的苗族至今把蚩尤當做自己的祖先。傳說蚩尤是「九黎」之君,在5000年前,九黎部落與黃帝部落沖突,敗而退出黃河下游,占據長江中、下游。逐漸形成「三苗」。公元前2世紀後,苗族先民大部分已遷至湘、鄂、川、黔等地。海南的苗族是十六世紀從廣西去的士兵。
苗族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人口:970,000人。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沒有文字,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帶,以農業為主,農作物有旱稻。包穀,蕎子,薯類和豆類,經濟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種麻,自己紡織.苗族人民有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如古歌,詩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蘆笙舞最為流行。
雲南苗族人口90.7萬,佔中國苗族人口的12.2%。主要聚居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昭通地區以及武定、祿勸等縣。苗族有本民族的語言文字。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1956年後,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剪紙、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苗族以能歌善舞著稱,苗族民歌尤其豐富,每年農歷正月初二或5月5日花山節(即踩花山),青年男女歡聚一起踩鼓,跳蘆笙舞,對歌抒情,尋求配偶,同時舉行爬花桿、斗佔比賽。苗族擅長漬麻織布、剌綉、蠟染,工藝精湛,深得國內外贊譽。青年男女喜穿「五色斑衣」,集蠟染、剌綉於一身,絢麗多姿。苗族主要從事家業。過去,狩獵是一項主要的副業,常用弓弩、火槍圍獵獵物,實行「隔山打鳥,見者有份」的分配方式。一些苗族同胞信仰民間多神教和基督教。
【禮儀】
苗族十分注重禮儀。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裡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苗族講究真情實意,非常熱情,最忌浮華與虛偽。主人路遇客人不搶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談中用敬語稱呼;迎客要穿節日服裝;對貴客要到寨外擺酒迎候;客人到家門,男主人要叫門,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開門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樓;宴會上以雞、鴨待客為佳餚,尤以心、肝最貴重,要先給給客人或長者,客人則分給眾人享用,次序是先長後幼。客人不要稱主人「苗子」,他們喜自稱「蒙」。
【服飾】
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發髻於頭頂,戴上高約20公分左右,製作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圖案。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制花和小銀環連套而成。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後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手鐲都是銀製品。只有兩只衣袖才呈現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綉,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族的服飾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頭,身穿短衣褲,但苗族婦女的穿戴普遍比較講究,尤其是盛裝,極為精美,花飾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層,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綉制的各種圖案,古色古香,異彩紛呈。婦女擅長紡織、刺綉、蠟染,工藝十分精湛。
【習俗】
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記不能去夾雞頭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夾雞肝、雞雜和雞腿,雞膽、雞雜要敬老年婦女,雞腿則是留給小孩的。當你離開苗族主人家時,一定要有禮貌地說聲「哇周」,意為「謝謝」,感謝苗家對你的盛情款待。
有些苗族地區,忌隨時洗刷飲甑、飯包、飯盆,只能在吃新米時洗,以示去舊米迎新米。隨時洗刷會洗去家財,飯不夠吃。在山上飲生水忌直接飲用,須先打草標,以示殺死病鬼。忌動他人放於路邊的衣物,以免傳染麻瘋病。忌孩子在家中亂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頭頂,否則孩子長不高。禁忌婦女與長輩同坐一條長凳。
【婚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傳統的社交活動。如「會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戀愛的方式。苗族的傳統節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節(農歷正月初五舉行,又名"踩花山"),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節日,節日期間,身著節日盛裝的男女青年歡聚對歌,表演踩鼓,跳獅子和蘆笙舞,熱鬧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飯。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作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
【食俗】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節慶】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如:吃鴨節、吃新節、殺魚節、採茶節等。過節除備酒肉外,還要必備節令食品。
苗年 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個卯日,歷時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戶都要備豐盛的年食,除殺豬、宰羊(牛)外,還要備足糯米酒。年飯豐盛,講究「七色皆備」、「五味俱全」,並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請饋贈。
殺魚節 多在江邊,由婦女帶上飯、臘肉、香腸等酒菜,只要捉到魚,即燃起篝火,架鍋煮魚直到盡興方歸。
「祭鼓節」 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於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視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踩花山 是境內苗族人民的盛大傳統節日,一般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初三、初六這幾天舉辦。凡有苗族居住的各縣,這幾天都要立花桿,舉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動。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好時機,也是苗族人民開展文體娛樂活動的重要場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銀,從四面八方趕到花桿腳下,吹蘆生、彈響蔑、跳腳架、耍大刀、鬥牛、摔跤、斗畫眉、爬花桿。
打背節 流行於境內富寧縣的部分地區,於每年農歷正月初三到十五這幾天舉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節日。節日中,男女青年歡聚在風景優美的山坡上,當打背開始時,男的蜂擁而出,沖到自己選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蒙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夥子去打她的背。姑娘也不甘示弱,一邊大笑,一邊掙扎。掙脫時,捉住小夥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整個場地,男追女逐,歡蹦亂跳。打累了,男女雙雙即各找一個地方打土電話(即用兩個竹筒,中間連一長線,各在一方對著竹筒講話、唱歌都能聽見),相互傾吐蜜語衷情,以企結成伴侶。情投意合後,再告訴父母,擇吉日成親。
【建築】
由於長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區各自的特點,房屋多系木結構,以瓦、杉皮或茅草等蓋頂,黔中或黔西地區有用薄石板蓋頂。山區多為吊腳樓;海南島和雲南昭通等地則住長形茅草房或以樹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帶則為石屋。
苗族多居住在山區,住房多以樹柵為牆,削樹皮為壁,編時為瓦,或以士善牆,竹片或木片做瓦,內分卧室、廚房和畜廄,擺設簡單。部分苗族居住在壩區,住房亦有水土結構的瓦房,內分三室,左右室各設一側門,中室設大門,亦即正門。在部分苗族中,正門一般不得隨便出入,凡家中遇有婚喪嫁娶或祭把等活動,方能由正門出入。
5.納西婚俗
麗江壩區過去的納西人,由於在1723年雍正實行改土歸流的政策首漢族文化影響加深,在婚姻上也已實行一夫一妻和父母包辦婚姻的制度。兒女婚事由父母做主,媒人撮合,以牛、羊、豬,酒聘娶。婚姻講究門當戶對,三從四德,夫唱婦隨等漢族傳統倫理,麗江納西與漢族、藏族聯姻的較多。在本民族內部,同姓不同宗的人可以通婚,但絕對禁止同家族的人結親。結婚,一股都要經過訂親、請酒,舉行婚禮的程序:
訂親,納西語叫「日蚌」,意為「送倆」。男孩長至五。六歲時,父母便注意給他物色媳婦,請算命先生或祭司東巴排八字,對生辰,或者到寺廟燒香求簽。若是相中的女孩與兒子的生辰屬相相合時,父母便托媒人帶一壺酒去女家為兒子說來。如女方父母同意,待女孩十歲左右即擇日舉行討婚禮。訂婚時,男家須向女方送禮物,第一次稱為「小酒」,男方送給女家白米二升(約20斤》、酒一壇(約5斤)、紅糖二至四盒、茶葉二包。其中糖、茶、酒是不可缺少的禮物,其餘禮物的多少.視男方的富裕程度決定。小酒之後,任何一方覺得婚事不合適時,都可以反悔,如女方想退婚,必須把所收禮物如數退還男家:茗男家想毀約,把決定通知女方即可。
小酒後隔上一年半載,男家再向女家送第二次禮,叫做過"大酒"。除備有過小酒的禮物外,還要贈送上布一件(7尺左右)、衣服兩件、玉或銀手鐲一對、豬肉三十斤、現金若乾等,披紅掛彩,由媒人和男家親友送到女家。女方以酒席相待,客人喝著男家送來的酒,稱贊酒好、酒甜,並向結親的兩家祝賀。酒席後,女方送一壺酒和兩盒紅糖或一些糙把給男家口禮。男家再將女方回贈的酒敬獻祖宗,宴請親友。「大酒」之後,雙方再不能反悔婚事。
送「大酒」後的第二天,男家的至親去女家會親,從此,兩家人開始互訪。自可婚到結婚前,男方每年在端午、中秋、冬至三個節日,都要請媒人給女家送去大米一盤(約5斤)。茶葉二包、紅糖二盒,有些地方,在豐收農忙時,男方請未婚媳婦幫助割麥一天,選送一、二馱優質小麥饋贈女方,作為女子的「私房」。每年春節,未婚男女各自找個伴友,陪同前往對方家裡拜年。任何一方家裡有事,對方便前往幫助,但未婚夫妻互相不能談話和接觸,必須嚴格遵守傳統倫理。
男女二十歲左右,方擇吉日舉行婚禮,納西語叫「楚美如、意為「娶媳婦"。婚禮由新郎家族中能乾的長者,分派同家族的人操辦。迎親的前幾天,新郎家的院子內要搭大篷,在大門和院中扎迎親牌坊。富有人家還掛宮燈、字畫,到處張燈結綵。在洞房的門框上方,掛一個用紅紙徒糊的篩子,上插三支用柳樹或桃時作的箭,井在紅紙上寫著「麒麟在此」四字,以求驅邪得福。
正式迎親的頭天,媒人帶領男家親友及吹鼓手,抬著迎親的衣服、布匹、酒、肉、米、糖、茶、月餅和餌炔(米或糯米蒸熟後,再在木模內壓成講),再加三十至五十元半開(過去的價值),前往女家,沿途吹吹打打,好不熱鬧。女家將男家彩禮放在院中的方桌上,舉行簡單的點收儀式。送禮的人在女家吃過茶點或便飯即返回。當晚,男家在院中擺上糖果、蜜餞、酒和茶水,招待同付及鄰村的青年。男女青年們邊唱祝婚歌、邊跳舞,猜拳歡笑,以示慶賀。女家亦在本村招待男女青年,唱跳的是「嫁女"古歌.青年們憧憬著未來的幸福生活,歡跳到深夜,新郎和一位父母雙全的小男孩或好友同住新房,俗稱"壓床".象徵新郎今後如伴友家一樣,兒孫滿堂,全家多幅。
第二天正式迎親,大宴賓朋,又叫「辦大酒」。清晨,男家的媒人、吹鼓手及親友,帶著新娘婚禮時需穿戴的衣物,到女家迎接新娘,新娘換上男家送來的新衣服,外罩紅大褂,頭插首字和鮮花,再蒙上紅布頭帕,一邊拜祭祖先、拜別父母親友,一邊哭泣,表示捨不得離開他們。新娘坐轎或是步行,全憑男家的經濟條件與路程遠近而定。但她必須在同族長輩、兄弟姐妹及女伴的陪送下前往男家.娘家陪迭的嫁妝,一般有大木櫃子兩個,箱子一對,被褥二至四床,衣服數套套,綉花鞋一、二十雙,火具、銅鍋、銅盆,銅壺、銅盤,銅勺,銅鎖和銅制的水桶等生活用具,以及梳妝用品,隨同新娘送至男家:送親隊伍的前面,中一人手持柏香木做的火把開路、意為清除穢氣,驅逐邪惡,大吉大利,途中,「少年們爭先恐後搶奪新娘蓋臉的紅頭帕,搶到手後,由新娘用喜糖換回。
新郎穿長衫、馬褂,帶著禮帽在門前迎候(也有親自前往女家迎親的)。新娘一到,新郎上前掀開花轎門簾,扶新娘出轎,然後躬身向送親的人們致謝。新娘進大門時,必須跨過門檻正中的「馬鞍」(是用大紅紙包貼在門尷上的),意思是跨過「馬鞍」,就算是男家的成員了.新娘和新良。先菱惜上或廚屆的祖先台前拜祭祖宗,然後進入洞房,新郎要立即換上新娘送的栓有紅絲線的新鞋,表示今後永不分離,然後出新房招呼客人。新娘」在房內脫下紅大褂,重新梳妝打扮。過一會,伴友們簇擁著新郎,新娘至堂屋,舉行「分大小儀式」,即依長幼親疏拜謝新郎方面的長輩,最後敬拜來賓。
儀式結束後,按照傳統習慣,男女賓客分別入席就座•男賓席上,新娘的兄弟或侄子被尊為上賓,坐於首席,女賓席上,新娘的母親和伴女最受尊重:其餘來賓,依長幼親疏入座。喜宴至少擺六盤六碗,新郎向男賓席敬酒,新娘到女賓席勸飲.親朋們開懷幀飲,祝新夫婦永結同心。夜晚,青年們圍著篝火唱跳婚歌、喜歌和歡樂調,有的通宵達旦。主人以酒、茶、瓜果、糖點盛請招待客人,新郎、新娘亦出來敬酒。來賓興致越高,主人便越感到榮耀和吉祥.新郎、新娘人洞房後,有些地方有鬧洞房的習俗。
第三天新人回門,由女家宴客。早餐後,妝扮好的新娘、新郎,在男女伴友和親屬的陪同下,赴女方家省親,並帶去茶、糖、肉、餌塊等禮物;快到娘家時,新娘放聲哭泣,表示急叨地想見父母和兄弟姐妹。到女家後,新夫婦先拜祖先,繼拜父母和長輩,最後向客人敬酒行禮:新郎行三禮九叩,新娘行四禮八拜。客人們暢飲祝福,並送新娘一些禮物。女方男女青年到新郎和男伴友坐的專席上去敬酒,同時戲弄刁難他們,如在端給他們的大碗衛放根長粉絲;用馬尾毛或頭發把肉一塊塊串在一起,把米飯堆得又滿又尖等等,當晚,夫妻倆必須返回,不能留宿女家,女家應回贈些酒、糖之類的禮物給女兒、女婿。
第四天如果新郎與新娘如離麗江古城近,就同游麗江古城街,給路遇的親友散發喜糖。第五天,新娘獨自回娘家省親,同母親。姐妹、女伴談話。父母則再次教育她待人處事、生活等方面的規矩和禮節。但新娘當晚必須返回夫家。
在婚姻關系中,麗江壩區納西盛行姑舅表親優先婚配(納西話叫「阿貝則美該」,意為「舅舅可以強認姑母的女兒為兒媳」)。依照傳統風俗,舅父的兒子有優先娶姑表姐妹的權利,即使舅表兄弟是傻子,姑表姐妹也無權拒婚。舅父只有在外甥女病殘或八字與兒子不合時,才允許她嫁給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