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風俗200字西安
1、陝西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1、漢中武侯祠春節文化廟會
時間:每年春節期間
武侯祠春節文化廟會是人們紀念諸葛亮而自發形成的,已傳承千餘年,是陝南最具影響力的旅遊節慶活動之一。期間有古典秦腔戲、少林武術對抗賽、民間秧歌、舞獅、綵船等文藝演出;還將舉辦書畫、攝影、燈展及猜謎活動;民間雜耍、民間工藝品銷售、當地的風味小吃會聚一堂。
2、「延安過大年」秧歌節
時間:每年農歷正月十五
秧歌節在每年農歷正月十五舉辦,是每年一度的「延安過大年」活動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動,已連續舉辦長達十五年之久,在陝北地區頗具影響力。
3、葯王山廟會
時間:每年農歷二月初二至二月十一
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二,四方群眾在葯王山聚會,紀念我國古代偉大的醫葯學家孫思邈。自唐宋朝一直延續到今天,葯王山古會約定俗成,經久不衰。
4、安康漢陰油菜花節
時間:每年3月下旬
每年3月下旬,在安康漢陰會舉辦「漢陰油菜花節」。
5、漢中武侯墓清明文化旅遊節
時間:每年清明節期間,為期一周
武侯墓清明文化旅遊節前身為「武侯墓清明文化廟會」,是陝南最大的古文化廟會活動,延續近兩千年。
6、安康龍舟節
時間:每年「五一」期間
賽龍舟,又叫龍舟競渡,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也是中國民間的一項傳統體育活動。
7、西安兵馬俑石榴節
時間:每年9月中旬
兵馬俑石榴節為每年9月中旬在臨潼舉行,為期一星期。其主要活動為參觀兵馬俑、華清池貴妃浴旅遊、萬畝石榴園觀賞及品嘗、傳統石榴節慶、驪山古烽火台點火儀式等。
8、西安古文化藝術節
時間:每年9月
西安古文化藝術節是西安市的一項大型的文化旅遊節慶活動。
9、西安城牆國際馬拉松友誼賽
時間:每年11月第1個周日
西安城牆國際馬拉松賽從1993年開始舉辦,在國內外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10、中國長安國際書法年會
時間:每年3月最後一個星期
中國長安國際書法年會,是由陝西省旅遊局主辦的一項大型的國際書法交流活動。漢字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具有幾千年的歷史。
2、陝西省西安春節習俗介紹200字
陝西西安春節習俗1、吃餃子
在中華傳統民俗中,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為除掉一年的晦氣,遠方的人們都會跋山涉水回鄉和家人過冬節吃餃子,以示有個圓滿的歸宿。
2、逛大唐西市廟會
西安大唐西市廟會是盛唐時期我國最大的廟會之一,在中斷千年之後終於再次和廣大市民見面,融會了中西風情、雅俗共賞,已成為西安春節期間一道文化大餐。
3、能吃的祝福——過年蒸花饃
過年蒸花饃是我國北方地區的民俗之一,按照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開始蒸花饃,讓再普通不過的麥面饅頭,搖身一變,成為工藝品。當地人以擁有它們為喜慶——陝西地區獨特的主食「花饃」。
4、祭把社火
民間社火來源於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隨著社會的發展,使祭把社火的儀式逐漸增加了娛人的成分,成為規模盛大,內容繁富的民間娛樂活動。
5、西安城牆賞燈會
西安城牆燈會是具有西安特色,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中國春節民間文化盛會,廣大市民和中外遊客不但能夠欣賞到極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和觀賞體驗盛大的節慶活動,還能參與妙趣橫生的互動游戲。
3、陝西家鄉的習俗200字
陝北的春節
陝北的春節是熾熱的,到處是紅紅火火。
黃土地的百姓重視過節,一年中有許許多多的節日,不過,人們最注重的還是春節。辛勤勞動一年的人們,把歡樂、希望全都寄附於過年。每年一進臘月,人們就忙起來了。說忙,實際上忙的是婦女。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樣樣活兒都要婆姨們親手操作。推上碾子壓糕面,趕上毛驢磨豆腐,蒸黃饃饃,做黃酒,擀雜面,炸油糕,過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備好。過年了,全家老老少少、里里外外,都要換新衣服。再窮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另外,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乾乾凈凈。在這里還有這樣一種習俗,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棗牌牌」就是用紅線穿上紅棗、穀草秸秸,上面掛個銅錢,下面墜個鞭炮,掛在孩子的背後,這是一種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這里,我還看到有的人家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歲頂針」。每年增加一個,一直到十二歲為止。
除夕到了,萬事俱備,貼對聯,打醋炭,掛紅燈,凈院落。打醋炭,是一種獨特的習俗,就是在鐵勺上放一塊燒紅的煤炭,再澆上醋。「打醋炭」要在家裡的每個角落進行,意為驅邪,實際上這是一種科學的殺菌消毒的辦法。夜幕降臨,老年人總是虔誠地敬神點香燒紙,領著好奇的孫子們叩頭。大孩子忙著放炮、點火塔塔。細心的婆姨在門邊放上炭塊和冰塊,在門後立個擀杖和刀斧,據說,這是鎮邪的,在這里叫「守歲」。除夕之夜人們總是睡得很晚。一般家裡都徹夜不熄燈,預示四季平安,長命百歲。鍋里放些吃食,這叫「照鍋」,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這夜睡不著覺,一個人靜靜地踏黑爬上山頂,面向東方瞭望,這叫「品天」。據老人說,從曉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莊稼的豐歉、村寨的吉凶。究竟靈不靈,誰也不去深究。正月初一,天剛朦朦亮人們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開門炮」,這意味著開門大吉。接著,老人們便忙著迎神、接灶君。孩子們早都跑出去拜年了。拜年在這里叫「問強健」,小輩見了長輩都要「問強健」,像「爺爺強健啦!」「奶奶強健啦!」長者便回答「娃娃乖著哩!」意思是誇孩子健康進步。這種拜年禮俗,不僅限於孩子,就是已娶妻養子的漢子,見了長輩也是如此。
秧歌拜年是陝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在這里俗稱「沿門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謁廟、敬神,祈禱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然後到各家各戶拜年。秧歌隊每到一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創作自編唱詞向主人祝福。如「進了大門抬頭看,六孔石窯齊展展,五穀豐登人興旺,一年四季保平安。」
4、西安春節時的風俗有哪些?
西安春節時的風俗如下:
1、西安春節穿紅色的羽絨服,也可以穿大衣。
2、在中華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為除掉一年的晦氣,遠方的人們都會跋山涉水回鄉和家人過冬節吃餃子,以示有個圓滿的歸宿。
3、西安城牆賞燈會。西安城牆燈會是具有西安特色,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中國春節民間文化盛會,廣大市民和中外遊客不但能夠欣賞到極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和觀賞體驗盛大的節慶活動,還能參與妙趣橫生的互動游戲。
4、游都城隍廟會。西安都城隍廟會期間,都城隍廟的古樂隊會在大殿前的戲台上表演長安古樂,有來自西安城各個地區的鑼鼓隊前來「斗鼓」。廟會上各種小商小販更是讓這里成為西安人最鍾愛的「原汁原味」廟會。
5、大唐不夜城新春民俗文化廟會。春節前夕,兔子、鯉魚、彩燈、財神等新春元素將大唐不夜城裝扮一新,營造出濃郁的節日氛圍,大年初一至初七,戲曲巡遊、社火表演、舞龍舞獅、迎財神、民間絕技展示等精彩活動為廣大市民和遊客奉上最純粹最熱鬧的文化體驗。
(4)家鄉風俗200字西安擴展資料:西安,古稱長安、鎬京,是陝西省會、副省級市、關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絲綢之路起點城市、「一帶一路」核心區、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工業基地。西安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於1981年確定的「世界歷史名城」,美媒評選的世界十大古都之一 。
西安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長安自古帝王都,其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13個王朝在此建都。豐鎬都城、秦阿房宮、兵馬俑,漢未央宮、長樂宮,隋大興城,唐大明宮、興慶宮等勾勒出「長安情結「。2018年2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支持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建成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
5、關於西安節日習俗 350字
春節:除夕守歲,年夜飯吃餃子。貼門神、年畫、春聯、窗花。往來拜年,互相祝願。陝西人如今仍把春節叫做「過年」。
元宵節:煮食元宵,張燈結綵,放焰火,耍社火。
清明節:掃墓,踏青。
端午節:灑掃除塵,門前掛菖蒲、白艾,胸前佩戴香包,吃粽子、綠豆糕。
中秋節:合家團圓,賞月,吃月餅、瓜果。
重陽節:賞菊,送重陽糕,登高。
冬至節:吃餃子。
臘八節:吃臘八粥、臘八面。
6、西安的風俗特色有哪些?
西安春節時的風俗如下:
1、西安春節穿紅色的羽絨服,也可以穿大衣。
2、在中華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為除掉一年的晦氣,遠方的人們都會跋山涉水回鄉和家人過冬節吃餃子,以示有個圓滿的歸宿。
3、西安城牆賞燈會。西安城牆燈會是具有西安特色,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中國春節民間文化盛會,廣大市民和中外遊客不但能夠欣賞到極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和觀賞體驗盛大的節慶活動,還能參與妙趣橫生的互動游戲。
4、游都城隍廟會。西安都城隍廟會期間,都城隍廟的古樂隊會在大殿前的戲台上表演長安古樂,有來自西安城各個地區的鑼鼓隊前來「斗鼓」。廟會上各種小商小販更是讓這里成為西安人最鍾愛的「原汁原味」廟會。
5、大唐不夜城新春民俗文化廟會。春節前夕,兔子、鯉魚、彩燈、財神等新春元素將大唐不夜城裝扮一新,營造出濃郁的節日氛圍,大年初一至初七,戲曲巡遊、社火表演、舞龍舞獅、迎財神、民間絕技展示等精彩活動為廣大市民和遊客奉上最純粹最熱鬧的文化體驗。
7、西安的風俗是什麼?
西安的風俗:
1、春節風俗
西安地區最隆重的節日是春節,也稱「過年」,是每年農歷的正月初一。人們過春節從進入臘月就開始活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才結束,前後長達40多天,足見人們對春節的重視。
西安地區有臘月初五「吃五豆」的習俗,以五種豆類熬粥,晨時喝五豆粥,也吃油餅、酒菜等。民間還有「吃了五豆就糊塗」的說法,其意是盡管平日省吃儉用,進入臘月要過年了,人們會犯糊塗大把花錢。
2、元宵風俗
正月十五是過年最熱鬧最歡樂的時刻,家家戶戶掛燈籠,小孩打著龍、虎、兔、獅各種形樣的燈籠四處歡跑。
這燈籠有舅舅給外甥送的、乾爸媽給干兒女送的,也有集市上買的,或自家製作的,有些地方還搞「賽燈會」,故而這天也叫「鬧花燈」。如果是新媳婦過門的第一年,娘家要給女兒送花燈,俗稱「追燈」。
3、二月二風俗
二月二西安地區民間最普通的習俗是吃炒苞谷豆、炒黃豆、炒麵蛋蛋。此俗據說是起源於唐代,尤其受到孩子們的喜愛。由於龍王能行雲施雨,為了風調雨順,凡是村上有龍王廟的,或集體、或個人多要在二月二這天去龍王廟燒香、叩拜,請求龍王的護佑。
4、清明節風俗
清明節故又稱作「冷節」、「禁煙節」、「寒食節」,還有人稱之為「鬼節」、「冥節」,因為此日要祭悼亡人。自古以來,西安就有清明掃墓、祭祖、郊遊、戴柳、吃冷食的習俗。
5、端陽節風俗
端陽節時西安農村普遍有外婆給外孫送「裹肚」的習俗。裹肚多用紅布縫制,綉有花草魚蟲等多種圖案,大小剛好護住小孩子的肚子。上有布帶掛在孩子的脖項上,左右有帶可系在腰後,以防夜間肚子受涼。
8、西安的傳說故事和風俗習慣
西安的傳說故事:
1、西安城民國時期被圍城八個月,城中男女老少餓死一大半。馮玉祥帶兵來救。後來西安人為了紀念馮玉祥,特在城牆上開一門,名為玉祥門。
在今日長安城牆西北處。此事,在陳忠實的《白鹿原》中有過描述。
2、朱雀大街曾是盛唐時期長安城的中軸線,寬一百五十餘米。
順著朱雀大街一直向南走,有個地名叫做明德門。此地雖說今日只是一個地方而已,然而明德門是長安城中軸線的主門,據說也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門。
3、盛唐時,長安城內有大小學習巷兩巷。供西域之人學習漢文與經文。今日西安城牆內有一大片回族聚居區,便是以這大學習巷為中心,向四周發散。
而來源,則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西域人士在此地學習漢文之緣故。
4、阿倍仲麻呂的故事就不多說了。中日恢復建交之後,西安與奈良在兩城各建一座紀念碑,為阿倍仲麻呂紀念碑。西安城的在東郊興慶宮內。
5、盛唐時,京都直接從長安搬去了長安城的城市規劃。然後將京都城一分為二。左邊叫長安,右邊叫做洛陽。後來由於長安這片地勢比較低,常常積水。
慢慢的年久失修,這片也就荒廢掉了。於是京都只留洛之名。而在日語中,上洛,去洛似乎也是去首都的意思。玩過織田信長的人應該都知道。
6、據說長安城的龍脈,南從秦嶺發源,一直到今日中部偏北一個叫做龍首的地方。這便是西安城的龍脈。大前年西安地鐵二號線貫通之時,西安城整整下了三個月的雨。幾乎從未間斷。
西安地鐵二號線也是走南北中軸線,過龍首原。有人說,這場雨,是因為挖地鐵挖斷了龍脈的緣故。
7、有未統計過的數據顯示,西安人分辨東南西北的能力明顯比其他城市的人要高一點。原因無它,在這座城市裡,路都是橫平豎直。只要心中能想到鍾樓的地方,就能分清楚東南西北。
9、西安城牆是可以環繞一圈的,這在中國還有城牆的大城市中,只有西安是這樣。
10、西安的路名,除了類似於「解放路」、「紅專路」或是「東大街」這種明顯帶有泊來意的名字外。
很多路名傳了上千年是不足為奇的。像上文提到的學習巷,自是一例。除此之外,有個地方叫做端履門。是唐時期大臣上朝前,要在此地整理著裝之地。
還有你所背誦過的「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螞陵下住。」你看這蝦螞陵,即是下馬陵。意思是騎著馬,到了此地,就要下來了。這事情,是源於漢武帝騎馬至董仲舒墓前下馬的緣故。
因為關中人本就將下(xia)念成(ha)。所以這蝦蟆陵才有了(ha)(ma)(ling)之音。久而久之,就將這下馬寫成了蝦。
而從董仲舒之時,算到今天,算算也兩千年了。類似路名的傳說,還有很多,幾乎能寫一本書出來。
11、小雁塔與地震的故事
曾經有一次地震,把小雁塔從中震開了一個口子。頂上震掉了兩層,一直未修。於是你看今日的小雁塔,頭上有個疤。腦袋掉了,碗大個疤。
西安的風俗習慣:
面條像褲帶
歌謠:
三秦面條真不賴,擀厚切寬像褲帶。面香筋道細(寬像褲帶)又白,爽口耐飢燎的太。
解說
陝西關中地區自古盛產小麥,因此,自古以來關中地區人們以麵食為主,一天到晚三頓飯,天天離不開麵食,其中以面條和饅頭為主。
一般在陝西關中地區農村,女孩子長大成人,首先不是會縫一件衣服、綉一朵花,而是會擀上滿滿的一案板的面條,這樣以後女兒出嫁,才能得到婆家的賞識。
關中地區的面條就是個實在。其厚、寬、長超出人們的想像,其形狀如同腰間所系的褲帶。然而,您可別被它雄渾的外表所嚇倒。
當您捧上一老碗正宗的陝西關中地區的面條,再調和上紅彤彤的油潑辣椒、紅褐色醬油、醋、雪白的鹽、撒上綠瑩瑩的芫荽(即香菜)和蔥花,上面再卧上金燦燦的荷包蛋。
那麼,這碗面條簡直就是藝術品了,讓您不忍心下箸去破壞這美妙的面條了。
您看,端上來的這碗面條,紅、白、綠、黃四色相間,寓意春、夏、秋、冬四季,美不勝收;聞起來,淡香撲鼻,連天上的神仙也會搖三搖;吃起來,入口軟如糯米,嚼起來又筋如牛皮。
只要這一碗面條下了肚,準保您看到山珍海味以後,也絕對沒有什麼胃口了。
碗盆難分開
歌謠
老陝飯碗特別大,面條菜餚全盛下。一碗能把肚填飽,老碗會上把話拉。
解說
關中地區把飯碗不叫飯碗而叫老碗。由此可見,這個「老」字並不是代表了老碗的歷史多麼悠久,而是碗中「老大」的意思。其實老碗在飯碗當中,老碗絕對也是碗家族中當之無愧的「老大」。
說起這老碗,產地耀縣(今銅川市耀州區),屬於青花粗瓷。雖然,這老碗表面打眼一瞅有點愣頭愣腦。
但是,骨子裡卻透著一種朴實和憨厚勁兒,這就像關中人的秉性一樣。正宗的關中地區大老碗,碗深而圓,其容量起碼有一般吃飯用的小碗七八個之多。
關中人吃飯無論是青壯年、老人、孩子還是婦女,一律都用老碗。用這樣的碗絕對省事,一次就能盛夠,絕對不會再來第二次。
關中人吃飯圖得就是個熱鬧勁兒,他們喜歡一起扎堆兒吃飯,人們把這叫做「老碗會」。有時候,誰家的飯好吃,都會給別人家孩子毫不吝惜的盛上一碗。
比起那些關上大門,在自家裡偷偷地享受的美食的南方人來說,關中人則顯得豪爽和灑脫了幾分。
當一群人三三兩兩地蹲在大門外,各個捧著自己的老碗,一邊曬著暖洋洋的太陽,一邊山南地北諞著閑傳。
而今,生活好了起來,人們平時吃的副食也多了起來,所以人們的飯量也沒有以前那麼大了,飯碗也越來越小了。因此,陝西關中地區的老碗逐漸成為了歷史。
手帕頭上戴
歌謠
陝西農村老太太,花格帕帕頭上戴。防曬防塵又防雨,潔手擦汗更風采。
解說
當您漫步在關中地區農村鄉間的小道上,時不時地看到頭頂手帕的老太太手拄著拐杖,邁著三寸金蓮慢悠悠的踱步。頭頂的手帕,成為關中地區老太太區別與其他地方老太太最顯著的特徵。
要說這老太太頭頂手帕的歷史可不是一天兩天了,這是陝西關中地區由來以久的風俗。由於關中地區地處北方,這里日照強烈,乾旱少雨,而且風沙天氣較多。
所以農村婦女在辛勤勞作的時候,都要頭頂著手帕。說起這一方小小的手帕的作用,那可是大發去了。
手帕既可以防止強烈的日光對皮膚的侵害,又能阻止塵土進入到頭發,而且頭發也不能被風吹亂。當在外勞作,沒有隨身攜帶毛巾的話,手帕又可以擦汗抹灰,實在既實惠有美觀。
其實,老太太們帶手帕也是和以前的生活聯系起來,由於以前生活比較窘困,人們沒有錢來買美麗的帽子。
所以便宜實惠的手帕,就成為勤勞朴實的農村婦女的必然選擇。今天,當人們生活富裕起來以後,千奇百怪的帽子逐漸取代了手帕。手帕也成為古老的歷史中一道風景。
房子半邊蓋
歌謠
鄉間房子半邊蓋,省工省料省木材。遮風擋雨又耐寒,冬暖夏涼好運來。
解說
在關中地區農村處處可見半邊蓋的房子。俗稱:揭北子。其實這是陝西關中地區獨有的民居特色,這與陝西關中地區的風土人情是分不開的。
由於關中地區地處內陸,屬於典型的大陸性乾燥氣候,因此關中一帶天氣乾旱、風沙大,加之當地木材稀少。所以,人們根據當地的條件,就發明了半邊蓋的房子。
建造這樣的房子,用的材料當然就地取材,用當地黃土和成泥,打成高40厘米、長50厘米、厚10厘米的泥胚,涼干以後用來砌牆,條件好的話燒製成青磚以後,關中地區把這叫做「糊葺」。
真有點「胡砌」的意思了。但是,這樣的房子不僅節省了大量的木材和磚瓦,而且省下了人工。省工省材的半邊房子絕對不是意味著粗製濫造的代名詞。
其實,每一處房子都是主人多年的心血和汗水換來成果,同時,這也是以後子孫幾代的庇護所。
由於房間的面積縮小了,因此保暖性和透氣性相對較好,比起大瓦房來更顯得冬暖夏涼。因此,經濟而又實惠的半邊房成為陝西關中地區農村的首選。
今天,在關中地區半邊蓋的房子已經成為歷史,隨著人們生活改善,當地的農民也住上了水泥鋼筋的樓房。
姑娘不對外
歌謠
長安建都十幾代,人傑地靈春常在。風調雨順生活好,陝西姑娘不對外。
解說
陝西關中自古人傑地靈,土地廣袤肥沃。因此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衣食無憂,所以長久以來養成的封閉意識,關中地區的保守在全國是出了名的。
關中地區對於自家姑娘的保守意識,那更是出了名的。自古就有關中地區姑娘不對外的傳統。關中人絕對不讓外人占著半點便宜的。
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說,關中人自家的姑娘只限於在關中地區內部交流,而很少和外地人通婚。
關中地區的姑娘一般就比較傳統和守舊。同時由於長安十八代帝王在此建都,所以天子腳下的臣民,就更顯得牛氣了一點,底氣更足了一點。
再加之,平日辛勤地耕作足以溫飽無憂,盡情享受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天倫之樂。因此,關中人更願意在自我封閉的小圈子裡面,享受著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不是為了事業,離開家鄉而四處闖盪。
關中地區的姑娘由於生活在這樣相對封閉的環境里。於是,結婚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般都是靠著七大姑、八大姨的親戚關系,四處打聽,然後選擇一個比較滿意的人家將閨女嫁過去,這樣也是作到知根知底了。
但是,那段歷史已經是以前的老黃歷了,在新時代的青年,更有他們自己的選擇,已經打破舊婚姻的樊籠的年輕人。
積極地爭取自我的自由幸福的婚姻,走出陝西,走向了世界,和外國人也談婚論嫁了。
不坐椅蹲起來
歌謠
老陝脾氣真古怪,有凳不坐蹲起來。問他為啥不坐著,他說這樣很自在。
解說
陝西關中地區喜歡蹲(圪蹴)在凳子上吃飯、抽煙、聊天,在別人看起來很遭罪的事情,但是在關中人看來這是關中地區的享受。
在關中地區的農村,在閑暇時候,一般上年紀的老人都喜歡不穿襪子,光腳穿著布鞋,嘴裡叼著一根哈煙袋,手裡掐著收音機,蹲在凳子上,一邊喝茶,一邊抽煙。
在這樣的氛圍中,他們感覺到的是一份自在和歡暢,遠遠比那些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人幸福的多。因此天性隨意的關中人更願意自在地蹲著,做一個快樂無憂的鄉下人。
也不願意很拘束的坐在凳子上,去享受陽春白雪的高雅生活。
也許關中人天生與黃土地的親密地接觸,使他們更願意接近和親近黃土地。
睡覺枕石塊
歌謠
三秦大地莊稼漢,不愛軟枕愛石塊。冰涼堅實有奇效,醒腦提神金不換。
解說
關中人不喜歡柔軟的枕頭,而選擇木製的枕頭和石制的枕頭。這是和關中人憨直的秉性分不開的。
在關中地區,當夏季酷熱難耐的時候,莊稼漢晚上睡覺的時候,更願意枕著一塊磚頭或者石頭當作枕頭,枕在上面而酣然高眠。
而且,關中人親切地把它叫做:「金不換」,意思就是用金子也不換的寶貝,足以見得關中人對於這個頭下石塊和木塊做的枕頭,其依戀和痴迷的程度是何等真切了。
秦腔不唱吼起來
歌謠
民風淳樸性彪悍,秦腔花臉吼起來。台下觀眾心歡暢,不怕戲台要震翻。
解說
在十大怪中,最怪就是秦腔吼起來。秦腔產生於民間,生動的反映出人民的願望、愛憎、痛苦和歡樂,反映他們的生活和斗爭。
秦腔的很多劇目都是表現我國歷史上反侵略戰爭、忠奸斗爭、反壓迫斗爭等重大的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題材。
由於秦腔音樂反映了陝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義的性格,和淳樸敦厚、勤勞勇敢的民風。因此秦腔有著深厚的根基。
在陝西關中地區的農村,每逢過年過節的時候,對於辛勤勞作一年的人們來說,最大的享受就是聽一場秦腔。
如果有老人在過大壽時候,兒孫們要是能請上一個戲班子,美美地唱上那麼一回,那可是莫大的榮耀了,這可得讓十里八村鄉親起碼能嘮叨好幾個月。
秦腔並不是陽春白雪,而是下里巴人都可以親近的藝術,當人們辛勤勞作,高興的時候,可以放開嗓子吼上一段,高亢的吼聲激盪長空,回盪四野,讓人心中豪邁之極。
如果在悲傷的時候,悲憤地吼一段秦腔,蒼涼悲戚,低沉婉轉,山川為之動顏,草木為之悲戚。
秦腔就像一根臍帶,一頭連接著秦人的未來,一頭連接著秦人的過去,為生活在這片黃土地的人們,提供著思想的乳汁。
秦腔的唱腔、道白、板路、臉譜、身段、角色門類自成體系。秦腔也稱「亂彈」,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點。
秦腔演出地點最好是選在露天的場所,那樣才能有秦腔的味道,更體味到秦腔的精髓。正是因為秦腔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所以吸引著這片土地上的人民。
秦腔的唱腔,用寬音大嗓,直起直落,給人以高亢激越、粗獷朴實之感。看秦腔時候,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頭」吼聲地動山搖的時候,你才會此刻真正認識到秦腔的豪放,這也是關中人的血性。
如果婉約秀麗的江南,那裡是永遠不會發出這樣雄渾的聲音。即使是在僅僅秦嶺相隔的陝南地區,民間戲曲的唱腔曲調都柔美婉轉得多。
在那片方圓天地,台下一聲聲地叫好,更激起了台上演員的表演慾望,尤其是演員的水平得到觀眾的一致認定,觀眾就會自發在台下鳴鞭放炮,給演員批上紅綢緞。
這可是對演員最高的褒獎了,於是在這樣熱烈的氣氛中,一個接著一個的高潮連續不斷……
新中國成立後,秦腔除以本劇種長期演奏用的樂器為基礎外,還吸收了其它一些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以豐富其音樂的表現力。
秦腔角色分老生、須生、小生、幼生、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大凈、毛凈、丑等十三門。秦腔的表演朴實、粗獷、細膩、深刻,以情動人,富有誇張性。
在臉譜(如秦始皇的金色正三塊瓦花臉、帶一字須)、身段(如趟馬、拉架子、擔柴擔、水擔等)、化妝(如改包頭為梳水頭)、特技(吐火、吹火、踩蹺),以及語言聲韻(秦腔是十四韻,內有入聲)等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記得在我兒時記憶深處,最讓我迷戀的就是丑角,演者將一盞油燈點著,置於頭頂,耍各種動作。秦腔《三進士》的丑角常天保因賭博被其妻處罰頂燈。
常天保頭頂油燈,跪地、行走、仰卧、鑽椅、鑽桌、上桌等,均很自如,並能使油燈不掉、不灑、不滅。這全憑演員脖頸的平衡技巧。
秦腔丑角演員劉省三、晉福長和漢調桄桄演員王半截、趙安學及漢調二黃演員蔡安今等,均擅長此技。王半截還能自己將頭頂之燈吹滅。
秦腔也是多個劇種的鼻祖。秦腔可分為東西兩路,西路入川成為梆子;東路在山西為晉劇,在河南為豫劇,在河北成為梆子,所以說秦腔可以算是京劇、豫劇、晉劇、河北梆子這些劇目的鼻祖。
秦腔所演的劇目多是取才於「列國」、「三國」、「楊家將」、「說岳」等說部中的英雄傳奇或悲劇故事,也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戲,劇目超過1萬本。
劇目之豐富,居我國三百多劇種之首,因時代久遠,佚散頗多,據統計,截至2013年僅存約4700多個,而且,這些劇目還正以驚人的速度繼續流失。
時代在飛速發展,而今的「十大怪」有的早已消失,而流傳下來的也逐漸減少。但這仍是陝西關中地區的傳統風俗,承載著關中地區的歷史文化。
9、西安春節風俗作文
臘月,也就是十二月,每年的年底,一到臘月,西安人(指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商洛等區域 )就開始准備過年了。到了臘月初八,也就是每年的臘八,家家戶戶都煮粥,喝「臘八粥」。到了臘月二十三,又開始烤乾糧祭灶神,送灶神。民間傳說灶神辛苦了一年這一天要回娘家直到三十才會回來,也有的說各路神靈要回天宮向玉帝匯報工作。
臘月二十七到二十九為西安人蒸饃時間,家家戶戶都要蒸好多饃和包子,並准備禮饃。禮饃分為三種:一種是媳婦要給娘家帶的「大饃」,狀如蝸牛殼,裡麵包的是菜油、乾麵、蔥花合拌的餡;一種是帶給不太走動的遠方親戚的「小饃」,形如菱角;另外是自家吃的饃,做成老虎、小鳥、魚等各種吉祥動物的形狀,在饃頂部表面會用紅色顏料點上紅點,象徵吉祥。這些饃和包子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後,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麵」的習俗。
大年初一講究不出門,不能走親戚,出嫁的女子不能回娘家。初十到正月十五,稱為「追節」,舅舅要帶著燈籠和自家用面蒸的魚到外甥家,給外甥「送燈」。正月十四晚上,有新媳婦和新生小孩的家裡,要把自家蒸的花饃擺出來看。 從正月初二開始互串親戚,拜年了。先是女子回娘家,女婿看丈人。到了初十娘家開始回節。
還有說正月不能用針和線,否則來年要遭鼠災,還有不能考吃東西,要不然臉上可能長痘痘之類的東西。
此外,西安還有個風俗「送娃」,就是村中年輕的媳婦穿著老太太的服裝,到每一個當年結婚的青年人家中,送去一個用麵粉做的「娃娃」,然後說一些來年生貴子等等的話。
正月十五,十六夜挑燈籠是小孩的節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燈籠對著別人的重重一撞,然後笑哈哈的看著別人的燈籠著火,這個叫做「碰燈」。講究是今年的燈籠不能留到明年,必須以「碰燈」的方式銷毀。
過去人們日子窮,天天盼望過年,過年就能穿新衣服,吃上好吃的, 還能掙到額外收入「壓歲錢」。可現在不一樣啦,人們的生活水平好啦,日常生活就像過大年一樣,不再擔心吃啦穿啦,更多的人把精力主要放在如何豐富提高他們的精神生活。壓歲錢也正在被一些書籍之類的東西所代替。還是小孩子不可缺少的新年禮物。
對於大人來說,現在交通通訊的方便,平時常聯系,過年打電話拜年也很普遍。也省去了好多過去的繁文縟節,想利用過年這幾天和家人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山山水水。
不管社會在發展,科技多發達,人們還是很注重這一年一度的象徵親人團聚的傳統佳節。不管身處何方,人們在這一天總匯聚在一起,歡度佳節。
10、介紹一下西安的風俗習慣
1.吃五豆。臘月初五,將大豆、小豆、綠豆、紅豆、黑豆,放入鍋中煮熟,全家人食用,但不能吃完,必須要吃後有餘。以此預祝來年五穀豐登,吉慶有餘。
2.四色禮。四色禮也稱四樣禮,是西安地區比較講究的一種晚輩對長輩所行之禮。譬如男女定親以後,男方第一次到女方家,必帶四種禮品:煙、酒、肉、罐頭或水果及其它東西,女方家也必湊成四禮品回送,如鞋、襪、鋼筆、筆記本等,讓男方捎回。
3.民間剪紙。以單色剪紙為主,造型簡潔質朴、注重誇張變形,傳承著古老的審美情趣和造型觀念。在內容上多以動物花草為主。
4.五毒圖案。五毒圖案是西安關中地區民間流傳的一種辟邪圖案。關中人認為,蠍子、蛇、蛤蟆、壁虎、蜘蛛等五種動物是最毒的動物,俗稱"五毒"。人們在小孩的兜、背心、鞋帽等衣服上綉制五毒圖,對傷害孩童的邪毒之物以制約。
5.過年蒸花饃,按照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開始蒸花饃,讓再普通不過的麥面饅頭,搖身一變,成為工藝品。當地人以擁有它們為喜慶——陝西地區獨特的主食「花饃」。
(10)家鄉風俗200字西安擴展資料:
西安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文化遺存具有資源密度大、保存好、級別高的特點,在中國旅遊資源普查的155個基本類型中,西安旅遊資源占據89個。
西安周圍帝王陵墓有72座,其中有「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周、秦、漢、唐四大都城遺址,西漢帝王11陵和唐代帝王18陵,大小雁塔、鍾鼓樓、古城牆等古建築700多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