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淄博除夕風俗

淄博除夕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8-23 02:04:03

1、博山都有哪些風俗

農歷節日
春 節
農歷正月初一,俗稱「過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公職人員放假三天,民間歡樂持續半月。
嚴格地說,春節是從初一零點開始的,但在這之前的幾天內,節日的歡樂氣氛就已籠罩了千家萬戶。一般人家都忙著做饅頭,蒸年糕,取意「年年高」;添置新碗筷,寓意增人口;清掃庭院,置辦新衣,以示辭舊迎新;買魚買肉,象徵年年有餘;農家多有磨漿做豆腐者,借諧音「都福」,希求合家幸福。但在舊時,窮苦百姓多在此時出走躲債,俗稱「藏年」,有「過年如過關」之說。
此日凌晨即鳴放鞭炮,家家盡可能用三生菜(雞魚肉)祭天地神靈,迎接財神、喜神,以取「生財」之意。黎明前全家吃水餃,餃子多為素餡。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餘,意在有餘頭。吃餃子時,水餃里多包上糖、花生、銅錢、紅棗、栗子等物,寓意食者有福氣。黎明後,晚輩開始向長輩拜年祝福,舊時要行跪拜禮,現在一般只問好,長輩備糖果相贈,並付給幼童「壓歲錢」,望幼兒在新的一年裡平安無恙。同時鄰里之間還要相互串門拜年,主人皆以煙茶、糖果、瓜子、花生招待。近年來,機關團體開始盛行「團拜」。拜年活動經久不衰。
初一這天忌諱很多,一天不掃地,不打水,不動針線剪刀,飯食不燒、不烙,忌吃葷,意取吉利。
串親是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都要帶一些禮物,順序一般是「初二丈母初三姑,初四初五看朋友」,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親朋之間相互宴請,恭賀新喜。
五末日
正月初五,又叫「五馬日」,此日一天不燒不烙,普遍是中午飯多為水餃。這天也叫「破五」,從這天起人們開始各項營生,商店多在這天開門營業,為開市大吉。
人 日
正月初七日。舊時境內居民此日吃各種野菜做的小豆腐。淄川在這天吃小豆腐時,一邊吃一邊用筷子或細楮棒

2、淄博漢族的民風民俗有哪些?

漢語屬漢藏語系漢語族,有七大方言。現代漢語以北方方言為基礎,北京語音為標准音。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方塊字,共有四萬個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現為國際通用語文之一。漢族沒有產生全民族必須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宗教習俗
漢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節食物多於舊歷年前煮熟,過節三天只需回鍋。以為熟則順,生則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將一切准備齊備,過節三天間有不動刀剪之說。再如,河南某些地區以正月初三為穀子生日,這天忌食米飯,否則會導致穀子減產;過去在婦女生育期間的各種飲食禁忌較多。如漢族不少地區婦女懷孕期間忌食兔肉,認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會生兔唇;還有的地方禁食鮮姜,因為鮮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腳長出六指。過去漢族未生育的婦女,多忌食狗肉,認為狗肉不潔,而且食後容易招致難產等。

飲食習慣
漢族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以各種動物食品、蔬菜作為副食的基本飲食結構。這與西方諸民族和中國藏、蒙等民族的飲食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差別。此外,在長期的民族發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飲食慣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餚、飲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生產生活條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體特點。
主食 米食和麵食是漢族主食的兩大類型,南方和北方種植稻類地區,以米食為主,種植小麥地區則以麵食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糧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谷類、薯類作物作為雜糧也都成為不同地區主食的組成部分。漢族主食的製作方法豐富多采,米面製品,各不少於數百種。現在,中國東南方仍以米食為主;東北、西北、華北則以麵食為主。
菜餚 漢族在飲食習俗方面形成菜餚的眾多不同類型,是因為受到多方面的條件影響。首先是原料出產的地方特色,例如東南沿海的各種海味食品,北方山林的各種山珍野味,廣東一帶民間的蛇餐蛇宴。其次,還要受到生活環境和口味的制約。人們常把漢族和其他有關民族的食俗口味概括為「南甜、北咸、東辣、西酸」。雖然過於籠統,並不準確,但也反映出帶有區域性的某些口味的差異和區別。再次,各地的調制方法,包括配料、刀工、火候、調味、烹調技術的不同要求和特點,都是形成菜餚類型的重要因素。各地在民間口味的基礎上逐步發展為有特色的地區性的菜餚類型,最後發展成為較有代表性的菜系。匯成漢族飲食文化的洋洋大觀。
飲料 酒和茶是漢族主要的兩大飲料。中國是茶葉的故鄉,中國也是世界上發明釀造技術最早的國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數千年來,構成漢族飲食習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發生了廣泛影響。除酒和茶兩種主要飲料,某些水果等製品也成為不同地區、不同季節人們的飲料。
節日食品 節日食品是豐富多採的。它常常將豐富的營養成分,賞心悅目的藝術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巧妙地結合起來,成為比較典型的節日飲食文化。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舊時代的宮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慶典等儀式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當代漢族的多數地區,這種現象早已結束,只在少數偏遠地區或某些特定場合,還殘存著一些象徵性的活動。 二是供人們在節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製品。這是節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節除夕,北方家家戶戶都有包餃子的習慣,而江南各地則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習俗,另外,漢族許多地區過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魚,象徵「年年有餘」。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千百年來傳承不衰。中秋節的月餅,寓含了對人間親族團圓和人事和諧的祝福。其他諸如開春時食用的春餅、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農歷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寒食節的冷食,農歷二月二日吃豬頭、咬蠶豆、嘗新節吃新谷,結婚喜慶中喝交杯酒,祝壽宴的壽桃、壽桃、壽糕等,都是節日習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內涵的食俗。

民族服飾
漢族的服飾在式樣上主要有上衣下裳連屬兩種基本的形制,大襟右衽是其服裝始終保留的鮮明特點。不同朝代、不同歷史階段,又各有不同的特點。秦代男子穿袍式三重衣,腰束革帶,帶端綴有帶鉤,下穿褲或腿裹"行膝"。婦女穿袍式三重衣,衣前下擺為圍裙式大衫。唐朝的男服綜合以往歷代及西北、南方少數民族服裝的特點,袍衫多為圓領、窄袖,下擺長至膝或足。女子服裝上小下大,上穿窄半袖短襦,下穿長裙,裙頭帶高至乳上,肩上加披帛。
五種正色 在服飾的色彩上,漢族視青、紅、皂、白、黃等五種顏色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漢赤,唐服色黃,旗幟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為宜。但從唐代以後,黃色曾長期被視為尊貴的顏色,往往天子權貴才能穿用。
圖案的表現方式 漢族服飾的裝飾紋樣上,多採用動物、植物和幾何紋樣。圖案的表現方式,大致經歷了抽像、規范到寫實等幾個階段。商周以前的圖案,與原始的漢字一樣,比較簡煉、概括,抽像性強烈。周朝以後至唐宋時期,圖案日趨工整,上下均衡、左右對稱,紋樣布局嚴密。明清時期,已注重於寫實手法,各種動物、植物,往往被刻畫得細膩、逼真、栩栩如生,彷彿接采擷於現實生活,而未作任何加工處理,充分顯示了漢族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3、山東春節風俗特色有哪些?

1、貼春聯、貼福。貼春聯從宋代開始盛行,每到過年時家家有貼春聯的習俗,春聯俗稱「門對」,又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稱春聯。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紅紅的春聯,一副副透著喜慶和熱烈的春聯表達了人們迎新納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願望。


2、辭灶。和其他地區一樣,山東人的「過年」,是從臘月二十三的「小年」開始的。「小年」,舊時稱之為「辭灶日」,傳說這一天是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家人工作、學習、生活情況的日子。所以在這天,人們要在家中「祭灶」,設擺供案祭祀灶神,送其上天匯報工作,以祈福納祥。

3、包水餃、炸年貨。在山東,包水餃、炸年貨是大年三十重要的年事活動,家家戶戶包水餃、炸年貨。早飯後,孩子們開始貼春聯,放鞭炮,而家中的女性長輩則開始包水餃,男性長輩則開始炸年貨。水餃依據個人口味餡料不同,但「素餡水餃」是每家必備的。「年貨」也依據個人喜好有所不同,都有炸藕合、炸帶魚、炸五香肉等。

4、請家堂。請家堂的儀式要在年三十的黃昏舉行,彼時先要擺好供桌設好香案,有的還要掛上「家堂軸子」(一種按輩分填有祖先名諱畫有庭院及拜年人物的類似中堂的年畫),供品則要放雞鴨魚肉和點心。這些准備完畢後,要由家中的男性長輩到路口或門前空曠處,燃紙叩首並引領已故親人回家過年,「家堂」要在家中待到初五。

5、初一大拜年。春節拜年的習俗由來已久,除夕夜是自家小輩給長輩拜年,到了初一就是街坊鄰居互相拜年,恭賀「新春吉祥」。這一天,所有的人都著新衣,家家戶戶走訪拜年,街道一下熱鬧了起來,家家歡聲笑語不斷。山東魯西南一帶還有早起拜年的習俗,一般早上4點鍾開始,就陸續有登門拜年的了。

4、除夕節的習俗

傳統除夕習俗1: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傳統除夕習俗2:傳統座次
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年宴的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如果是請客,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餘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傳統除夕習俗3、守歲
守歲的習俗在中國有近兩千年的歷史。晉朝人周處《風土記》中說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饋送年節禮物,稱為「饋歲」;相互宴請,稱為「別歲」;除夕通宵不眠,稱為「守歲」。這是現今看到關於守歲習俗的最早記載。但這時守歲似乎還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後,守歲成為全國的共同年俗。
傳統除夕習俗4、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傳統除夕習俗5、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傳統除夕習俗6: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屬於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
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節貼春聯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源地是南京。現在江南地區百姓講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
傳統除夕習俗7: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福」字究竟該怎麼貼沒有統一的標准

5、山東淄博節日習俗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俗稱「過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公職人員放假三天,民間歡樂持續半月。

嚴格地說,春節是從初一零點開始的,但在這之前的幾天內,節日的歡樂氣氛就已籠罩了千家萬戶。一般人家都忙著做饅頭,蒸年糕,取意「年年高」;添置新碗筷,寓意增人口;清掃庭院,置辦新衣,以示辭舊迎新;買魚買肉,象徵年年有餘;農家多有磨漿做豆腐者,借諧音「都福」,希求合家幸福。但在舊時,窮苦百姓多在此時出走躲債,俗稱「藏年」,有「過年如過關」之說。

此日凌晨即鳴放鞭炮,家家盡可能用三生菜(雞魚肉)祭天地神靈,迎接財神、喜神,以取「生財」之意。黎明前全家吃水餃,餃子多為素餡。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餘,意在有餘頭。吃餃子時,水餃里多包上糖、花生、銅錢、紅棗、栗子等物,寓意食者有福氣。黎明後,晚輩開始向長輩拜年祝福,舊時要行跪拜禮,現在一般只問好,長輩備糖果相贈,並付給幼童「壓歲錢」,望幼兒在新的一年裡平安無恙。同時鄰里之間還要相互串門拜年,主人皆以煙茶、糖果、瓜子、花生招待。近年來,機關團體開始盛行「團拜」。拜年活動經久不衰。

初一這天忌諱很多,一天不掃地,不打水,不動針線剪刀,飯食不燒、不烙,忌吃葷,意取吉利。

串親是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都要帶一些禮物,順序一般是「初二丈母初三姑,初四初五看朋友」,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親朋之間相互宴請,恭賀新喜。

五末日

正月初五,又叫「五馬日」,此日一天不燒不烙,普遍是中午飯多為水餃。這天也叫「破五」,從這天起人們開始各項營生,商店多在這天開門營業,為開市大吉。

人 日

正月初七日。舊時境內居民此日吃各種野菜做的小豆腐。淄川在這天吃小豆腐時,一邊吃一邊用筷子或細楮棒(搗)牆角旮旯,同時念道「楮棒,楮棒,十個老鼠九個瞎,腦子成豆腐渣」。據說吃小豆腐象徵吃老鼠腦,這一習俗反映了人們要求清除鼠害的強烈願望。現在人們多已不過此節。

元宵節

正月十五,亦稱「上元節」。元宵節的主要活動是觀賞燈火,故又稱「燈節」。一般從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市、區主要街道張燈三個晚上。民間傳說,元宵節的燈光是吉祥之光,能驅妖避邪、治百病,故人們往往端著燈相互照照臉龐,還要照一照屋內屋外的各個角落。燈節期間夜幕降臨,滿城燈火齊放異彩。屆時頃城出動,觀燈者人流如海。伴隨觀燈,還有形式各異的諸般雜耍:扭秧歌、舞龍燈、跑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扮芯子……,走街串巷,民間叫作「扮玩」,又叫「鬧元宵」。近年來的元宵燈會盛況空前,除了展出傳統的宮燈、紙燈外,扎制的各種機械化、自動化彩燈更是栩栩如生,引人注目,為昔日所不及。

元宵節這天,城鄉人民有食「元宵」的習慣,即以糯米面為衣,以糖、青紅絲等做餡製成,狀若圓球,寓意全家團圓。

二月二

又叫「春龍節」,有「二月二,龍抬頭」之諺語。舊時農村多有戶戶打「五穀囤」之俗,一般是於這一天的早晨,由當家人來打,即用草木灰在庭院內撒成一圓圈,名曰囤,中間再放少許五穀即成,以祈豐年。這天採煤工人不下井,相邀暢飲於山野。建國後,此俗已廢,現在比較盛行的是炒蠍豆,據說吃了蠍豆,一年不被蠍子蜇。蠍豆一般用黃豆炒制,有的蠍豆還粘上糖面,有的在鹽水中泡過,香脆可口。還有把面萁子和蠍豆一塊炒。此外,現在又增加了瓜子、爆米花等,這是炒蠍豆風俗的一個新發展。

寒食、清明

冬至後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春分後十五天為清明。寒食這天禁火、冷食。歷史記載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晉文公下令修火禁。此時天氣晴朗,風和日麗,是郊遊的好日子,舊俗有踏青、放風箏、盪鞦韆,現已少見。新中國成立後,掃墓是清明這一節日的主要活動,民間多有上祖墳,給祖墳添土的風俗。機關、學校等團體多在這一天組織去烈士陵園掃墓,藉以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清明這天人們有吃煮雞蛋的習慣,據說清明吃雞蛋眼睛亮。博山農家在清明這天還要煮上一鍋小米干飯讓牛飽餐一頓,以犒賞它一年的辛勞,謂之「飯牛」,有「打一千,罵一萬,清明日一碗飯」之諺,這天所有的牛都不使役,也不準打罵。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日,為民間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日子。此日戶戶食粽子,門上插艾和桃枝,意在避邪。小兒手足配五色線,叫拴命線,頸掛長命鎖,取意「長命」,手心、腳心、頭頂心抹上雄黃,以避病患。婦女、兒童多胸帶香荷包,系用花布縫制,內裝多種中草葯,帶在身上,據說可以驅瘟避邪。此俗今已漸廢,唯食粽子之風尚存。

雨 節

農歷五月十三日,民間傳說是關老爺磨刀的日子。博山、淄川有「五月十三,關老爺磨刀殺許三」的說法,磨刀要用水,所以要下雨。舊時這天一般舉行祈雨儀式,現多已不過此節。

過半年

農歷六月初一,農村多在當日用新麥磨麵包餃子或擀「面萁」敬天祭祖,意在感謝蒼天賜福取得夏季豐收。桓台居民此日祭祖則是意在讓祖先看到後人的勞動成果和「嘗鮮」。

天貺節

農歷六月初六,又叫曬衣節。過去人們在這天要把衣服和書籍拿出來晾曬,謂之「曬龍袍」。據說這天曬過的東西不生蟲。此日群眾還有吃「炒麵」之俗,即把新麥炒熟磨成麵粉,用水和紅糖調食,俗稱「吃炒麵」,傳說吃了一夏天可以不拉肚子,去暑氣。

夏 至

二十四節氣之一,此日多吃涼面。

乞巧節

農歷七月初七日,又稱「七夕」,傳說該日晚為牛郎織女相會之夜。舊時多有少女深夜設香案向織女乞巧之俗,現基本廢除。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日,又叫「鬼節」。舊時當地有「請家前」之俗,多是傍晚在家中祭祖,同時拔五穀(高粱、穀子、大豆、芝麻、黍子)各一株系為一束放於堂前,祭畢將「家前」送走,置五穀於大門上,寓意祈求豐年。淄川則寓以五穀為馬,好讓祖先騎著馬回去。現今「拔五穀」之風已廢,但祭祖尚存。

天醫節

農歷八月初一日,祀黃帝、歧伯。舊時民間有收露水做眼明囊和天灸的風俗。有些老太太在黎明前到田野里採取草尖上的露水,中午時分用上等好墨研磨成汁,然後使筷子沾墨點兒童的心窩及四周,謂之「點百病」。民國26年續修的《博山縣志》載:「八月朔昧出取花上露洗目,謂去風熱、益清明。又,濡墨點小兒腹,謂可去腹疾」。現在此俗已廢。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此日家家都希望人月同圓,歸寧的婦女必須回婆家過節,故又稱「團圓節」,是民間普遍歡度的重大節日。節前親友就相互贈送月餅、水果等禮品,是舊時「追節」(指自定婚後男方按節饋送禮物與女方)習俗的演變。民國《淄川縣志》有「八月望日中秋節,……婚姻家饋瓜餅為應時物」的記載。現在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草葯 親朋之間所送的禮品日趨豐盛,品種增多。舊時,仲秋之夜,人們有拜月、賞月的習俗,在庭院中對月設香案,擺供品,稱「祭月」,拜後分食,合家歡宴賞月,謂之「圓月」,以示全家團圓。現在家庭多備酒宴歡度。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日,因古人視九為陽數,故叫重陽。舊時文人墨客多在此日登高飲酒或賞菊賦詩,民間多舉辦廟會,此日民間還有「追節」贈糕的習俗。民國《淄川縣志》載「重陽日,登高飲酒,作棗糕相饋送」。近年來,野外登高、趕廟會漸興。

十月一

農歷十月初一日,是人們上墳祭祖的傳統日子,多供以秋季豐收之物,意在報告祖先全面收成完畢。這天上墳除了燒紙以外,還用彩紙剪做衣帽,焚於墓前,有「十月一,上墳燒寒衣」之說,意為祖先捎去過冬衣服。桓台居民多是用「煎餡食」祭祖。淄川除了上墳祭祖以外,還於傍晚到野外路口,為沒有後人的死者祭祀,添「禦寒衣」。

冬 至

二十四節氣之一,此日群眾多食水餃,有「冬至餃子夏至面」之說,據說吃餃子是怕凍掉耳朵,取「餃兒」諧音「膠耳」。

臘八日

農歷十二月初八日,是日民間多用米、豆、棗、花生煮「臘八粥」食,據說吃了能增福。近年來又興腌「臘八蒜」,即把蒜浸於食醋中腌制,是春節吃水餃的佐料,此時蒜味稍酸,醋味微辣,十分可口。

辭 灶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民間俗稱「過小年」,傳為送灶君上天言事之日,故又稱「辭灶」。農家多以穀草、大豆置於灶前,表示給灶君喂馬,好讓灶君騎馬上天,一路順風。灶君像前供雜面、糖瓜(糖瓜意在粘住灶王的嘴,不讓他上天說壞話),並口中念叨「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少說是非話,多帶五穀糧」。供罷即將灶君像撕下,與紙錢、穀草一起燒掉,意味著送灶君上天了。至春節方重新貼灶君像。淄川在辭灶之後還有卜灶的習俗,即悄悄外出聽人說話以為休咎,此為古代鏡聽之遺,《聊齋志異》中有詳細記載。現在此風已止,唯吃雜面、糖瓜之俗尚存,同時家家戶戶開始置備年貨。外出者多在此日回家。

除 夕

農歷十二月三十日,又稱「歲除」,有除舊布新之意。舊時這一天有大門貼「門神」,中堂掛「財神」之俗,現多是家家貼春聯,戶戶掛年畫,剪貼紅窗花。傍晚各家都舉行祭祖儀式,請「家前」回家過年,而後送「家前」於門外焚香燒紙,返回時須將攔門棍置於門前,意防鬼魂返入作崇。入夜,戶戶布燈於院中,徹夜不眠,謂之「守歲」。現在多是掛電燈。全家一起包水餃,吃團圓飯,意味著來年一家人和和睦睦,歡歡樂樂。除夕零點,家家鳴放鞭炮,辭舊歲,迎新春。近年來,除夕之夜更是熱鬧非凡,鞭炮齊鳴,響徹天空,中央電視台的春節文藝晚會給家家帶來了歡歌笑語,全家團坐,傾壺歡飲,喜迎新春。

6、山東省過年的習俗

春節山東風俗
正月初一
嚴格地說,春節是從初一零點開始的。家長首先起床發紙,開門前先放一掛火鞭(據說怕直接開門遇到神),然後才能說話。其他人陸續起床。起床後婦女忙著煮餃子,男人在家長的帶領下進行祭拜。
[吃]
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燃放鞭炮。為了驅除邪惡、求吉利,有的地
方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著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
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餘,飯後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在有餘頭。水餃煮好後,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到兩碗,意在希望人多興旺。吃餃子充滿了節日的歡樂氣氛:吃到紅棗,意味著新的一年能起早幹活,勤勞致富;吃到栗子,意味著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長命百歲;吃到錢,就能發財。不管誰吃到其中的哪一種,大家都衷心地祝賀。

7、講一講過年你的家鄉有哪一些和別的地方不一樣的風俗?

淄博過年獨特的風味小吃:過年家家戶戶做酥鍋,吃酥鍋。大年三十晚上包餃子等到大年初一早上熱熟餃子吃餃子,這叫做年年有餘(魚).正月十五用水蘿卜雕刻的花燈,蘿卜裡面放上蠟燭.賞燈。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