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阿昌族風俗人情

阿昌族風俗人情

發布時間: 2022-08-22 17:59:08

1、阿昌族過年有什麼習俗?

阿昌族的春節慶祝活動,從臘月到正月,是富含獨特民族傳統,具有濃郁民族風情的年俗活動。大年三十戶主抬祭祀品、疊紙錢,率領兒女祭祀寨神,先祭祀寨頭,再祭祀家堂祖宗,最後舉家共進團圓年飯。除夕晚上,主婦挑燈到菜園挖坑,點一蓬瓜,點一窩豆。傳統觀念認為,除夕晚上搶栽的瓜豆、瓜秧和豆苗,更易豐收。除夕老人熬夜守歲,凌晨童男吟誦財門調,從大門外到堂前,逐戶開財門。
初一女人休息,男人凌晨爭挑第一擔水,老人清晨供齋祈福。初一不能舂碓,要給農具、果樹、牛馬貼紅紙條,早飯後全體青壯年村民敲鑼打鼓去遠山砍秋桿。初二闔村舉寨樹秋架、祭秋神,當晚在秋場舞獅子,說四句,唱燈調。當年安排要玩春燈的鄉村,所有參加玩燈者,要凈身凈手,清一色男性躲到鄉村小樹林,熟悉綵排戲文台詞,以准備在初二晚上,在鄉村秋場戲台上,閃亮登場。春燈表演從滿天星空的大年夜,持續表演到皓月當空的小年正月十六,才曲終人散。初二開年後,新媳婦回娘家拜年,按家族「割道」,一家家吃春客。阿昌族男女老少,穿著節日艷麗盛裝,高高興興過新年,姑娘小伙走村串寨,談情說愛,風雪迎春。直到正月十六,秋頭戶主邀約寨人拆下秋架,謝送完秋神,議定好來年的秋事社祭活動後,春節宣告結束。

祭寨神
祭寨神是阿昌族春節的傳統年俗、古老民俗。阿昌族崇尚原始宗教、崇拜自然。自然崇拜的核心是萬物有靈,多神崇拜。寨神,是神格最高的神靈。用阿昌族語言,梁河縣叫「瓦當」,「瓦嘎」;隴川縣叫「色曼」「色勐」。每年春節大年三十,需要舉寨出動,家家戶戶都要敬拜。寨神,一般設在寨頭村邊,通常是一棵大樹古樹老樹。在阿昌族社會生活里,有寨神駐足的地方,一草一木,都具有神聖的神靈附體,因此,全體族群成員,都自己自覺的維護鄉村寨神附近的古樹古木,把寨神依附的大樹叫神樹。村村寨寨,家家戶戶,男男女女,誰都無權亂砍濫伐,並且人人都有保護其原生態的義務。這是中國鄉村最震懾人心的村規民約。
春節祭祀寨神祭祖的古老歷史傳統習俗,千百年來,一直在鄉村盛行。阿昌族的寨神祭祀活動,是一件原始而庄嚴、虔誠而神聖的事情。由德高望重的男性寨中長輩領銜祭祀。女性不能到場參加。阿昌族的傳統觀念中,有濃重的性別意識。在祭祀神靈的原始宗教活動中,或多或少地帶有世俗的觀念,去奉獻神奇的崇拜對象,去喜悅至高無上的神靈。因此,在原始祭祀場,幾乎清一色是男子,爺爺率領兒孫,父親帶領兒子。沒有男人在家的戶主,女人准備好祭品,請血緣相近的家族男子幫助帶往寨頭祭祀寨神。

祭秋神
阿昌族地區的廣大鄉村,有春節祭祀鞦韆神的習慣。每年的春節,村村寨寨,都要虔誠祭祀秋神。每年春節初一,去砍清一色的栗樹,初二舉寨樹立秋桿,一直到正月十六撤秋,送謝秋神止。祭祀秋神儀式,相當繁瑣,十分隆重,非常具有民族民俗、歷史人文、傳統文化價值。滇西阿昌族地區,當年有兒子結婚的人家,約定俗成是當年組織祭祀秋神活動的秋頭。春節除夕,秋頭要逐家逐戶,去敬煙邀請大家幫忙助力。初一清晨,秋頭要准備好祭祀品,置辦好謝山神的鮮肉一小塊、糖兩坨、粑粑幾塊、米酒一小瓶,紙錢、香燭一對。組織鄉村父老敲鑼打鼓,將鄉村扛秋男子歡送出寨門,前往遠山砍秋桿。初二,由秋頭邀請寨長、寨中長輩,組織父老鄉親,樹秋架,祭祀秋神。樹秋時,阿昌男子沒有使用任何安全保護裝置,赤手空拳,在高高豎立起來的鞦韆架上,操作自如,令人肅然起敬。祭祀秋神活動,通常是在寨佬、寨長,或者在男性長者主持下,敲鑼打鼓,殺雞備酒,伴隨全套禮儀和精美祭祀辭,舉寨進行。
阿昌族原始宗教的觀念中,秋神看不見、摸不著,只在各自心中。秋神的駐足處,是八棵粗大、高挑、標致的頭秋的頂端。這八棵頭秋在秋場上分成四組,對向並排分列,一邊四棵,組合成一個高度很高的門形秋架。因此頭秋又按大小、長短分別稱作:頭門、二門。頭門、二門都被秋頭用專門買來的紅布,恭請寨主掛在秋桿尖上。阿昌族鄉村小夥子,只要能在扛秋桿時扛回頭門、二門,全寨贊揚,全家榮光。阿昌族祭祀秋神活動中,豎立秋桿,拆除秋架時,女人不能參加。平時里,女人可以使鞦韆。而且,阿昌族男女老少,都喜歡使鞦韆。創造有許多阿昌族鞦韆使法。民間比較流行的有:單腳踏板的「甩秋」、「鐮刀秋」,雙腳立板的「姑娘秋」。使鞦韆者一會騰空,一會府沖。時而像雄鷹展翅,時而像猛虎捕食。鄉村出了許多鞦韆高手。

2、阿昌族火把節的風俗人情

火把節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為祈求五穀豐收,驅蟲灃災,要殺豬、宰牛祭祀,屆時要熟制火燒生豬肉拌米線給大家分食。入夜後點火把在村寨周圍游動。

3、關於傣族、景頗族、阿昌族、納西族、白族的風情資料。

1、傣族

傣族是泰國、寮國的主體民族,占泰國總人口的40%,傣族還是緬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國的少數民族。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26萬餘人。

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過去傣族普遍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2、景頗族

景頗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5個支系語言分屬景頗語支和緬語支,文字有景頗文和載瓦文兩種,均為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景頗族主食以大米為主,竹筒飯、雞肉稀飯是景頗人喜愛的特色主食。景頗族服飾風格獨特。男子服飾以黑、白為主色,老年男子服飾各支系相同,均著黑色對襟短衣和黑色寬管長褲,戴黑色包頭。

中、青年男子服飾,景頗支系與其他支系間存在細微差別,上身內穿白色立領襯衣、外套黑色圓領外衣,下身穿黑色長褲,頭戴紅藍色相間的方格棉紗布圓筒形頭巾。

其他幾個支系的中、青年男子,均著白色襯衣,黑色長褲,戴飾有各色絨球纓穗的白色包頭。無論哪個支系的男子出行,均隨身背挎筒帕(即背包)和長刀。

3、阿昌族

阿昌族是雲南特有的、人口較少的7個少數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阿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待定,有梁河方言和戶撒方言兩種方言,兼通漢語、傣語等其他民族的語言或方言,無本民族文字,使用漢字。

阿昌族飲食以大米為主食,輔以麵食,嗜食酸筍、酸 菜等食物,也喜食火燒豬肉。

阿昌族服飾別具風格,各地稍有差別。傳統上,阿昌族男子一般穿藍色、白色或黑色的對襟上衣,黑色長褲。臘撒地區的成年男子也有穿左襟上衣的。戶撒阿昌族男性青壯年喜歡包白色包頭,梁河的男性青壯年則喜歡包黑色包頭。

婦女的服飾因地而異。戶撒阿昌族女性的服飾,已婚和未婚的沒有區別,均與附近傣族的很相似。臘撒、梁河兩地婦女上衣均為長袖圓擺對襟衣,下著筒裙,也配戴銀項圈、銀手鐲等飾物。

兩地已婚婦女包頭製作款式略有差別,梁河婦女的包頭約有33公分高,而臘撒婦女是帶圓盤黑包頭。少女的傳統服飾是淺色對襟上衣,下著深色褲子。腰系綉花圍裙,發辮挽於頭頂,發辮上插花。

4、納西族

納西族(Naxi minority)是中國56個民族之一,為雲南特有民族之一,絕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麗江市,其餘分布在雲南其他縣市和四川鹽源、鹽邊、木里等縣,也有少數分布在西藏芒康縣。

納西族熱情好客,每當獵獲歸來,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獵物。貴客臨門,主人要做六樣或八樣菜進行款待。

忌諱有:騎馬到寨前必須下馬,也不能把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腳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忌在門檻上坐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有的地方還忌在家裡唱山歌;不許殺耕牛、馱馬和報曉的雄雞;忌食狗肉。

5、白族

白族是中國第15大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貴州、湖南等省,其中以雲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慶市等地也有分布。

白族熱情好客,先客後主是白族待客的禮節。家中來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禮。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則需滿杯,他們認為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受到白族人熱情的款待,應說聲挪衛你(謝謝你)來表示你的謝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長輩是白族的傳統美德。見到老人要主動打招呼、問候、讓道、讓座、端茶、遞煙。起床後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給老人。吃飯時要讓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動筷子。

在老人面前不說臟話,不準蹺二郎腿。一些山區的白族,家庭成員各有比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長輩坐左上方,女性長輩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輩坐下方和上方。

白族人家的火塘是個神聖的地方,忌諱向火塘內吐口水,禁止從火塘上跨過。白族人家的門檻也忌諱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婦女從上面跨過。家庭內忌諱戴著孝帕的人進入,認為這樣會給家庭帶不潔。

4、阿昌族有哪些風俗

阿昌族的風俗如下:

一、風俗習慣

阿昌族的服飾簡潔、樸素、美觀。男子多穿藍色、白色或黑色的對襟上衣、黑色長褲,褲腳短而寬。小夥子喜纏白色包頭,婚後則改換黑色包頭。有些中老年人還喜歡戴氈帽。青壯年打包頭時總要留出約40厘米長的穗頭垂於腦後。

男子外出趕集或參加節日聚會時,喜歡斜背一個「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更顯得英俊而瀟灑。 

婦女的服飾有年齡和婚否之別。未婚少女平時多著各色大襟或對襟上衣、黑色長褲,外系圍腰,頭戴黑色包頭。梁河地區的少女也喜歡穿筒裙。

已婚婦女一般穿藍黑色對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綁腿,喜用黑布纏出類似尖頂帽狀的高包頭,包頭頂端還垂掛四五個五彩小綉球,頗具特色。

每逢外出趕集、做客或喜慶節日,婦女們都要精心打扮一番。她們取出珍藏的各種首飾,戴上大耳環、花手鐲,掛上銀項圈,在胸前的鈕扣上和腰間系掛上一條條長長的銀鏈……,此時的阿昌族婦女,全身銀光閃閃,風采萬千。

當你走進阿昌族山寨,你還會發現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歡在包頭上插飾一朵朵鮮花。這朵朵鮮花,不僅美觀,而且他們還視之為品性正直、心靈純潔的標志。 

阿昌族禁止在正月初一殺家畜和傷害動物;婦女生孩子未滿7天時,忌諱別家男子進入院內。

阿昌族男女青年結婚的婚宴上,首先要請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並擺上一盤用豬腦拌制的冷盤,酒宴後舅舅要送新娘一條約4.5千克的帶豬尾巴的後腿,稱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遠不忘娘家的養育之恩。

阿昌族以米飯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製成餌絲、米線作為主食。餌絲食用方便,食用時只需在沸水中稍燙一下,撈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

阿昌族喜吃芋頭,傳說古代慶豐收時,殺狗和吃芋頭必不可少。阿昌族婦女大都會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涼粉供食。

肉食主要來源於飼養的豬和黃牛。豬肉喜歡用來作火燒生豬肉米線,即將豬宰殺後用麥稈或稻草將豬皮燒黃,刮洗干凈,然後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佐料與米線一起食用。

稻田養魚是日常吃魚的主要來源,食用時多將鮮魚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 蒸熟即可上桌。以酸辣谷花魚(栽秧時將魚苗放入田內,谷熟後取魚,稱谷花魚)最具特色。腌制的鹹菜、鹵腐、豆豉常年必備,每餐不少。

酒是阿昌族人常年不斷的飲料,婦女常飲用糯米製作的甜酒,有濃郁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飲白酒。現在大多數阿昌族都已會用蒸餾法製作燒酒。

二、宗教信仰與重要節日

阿昌族過去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在梁河、潞西一帶的阿昌族主要奉行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節)、出窪(開門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其中以火把節和窩羅節的規模較大,活動內容較多。

1、窩羅節

每年農歷的二月初四是族傳統的重要節日--窩羅節。在阿昌語中,「窩羅」是「在屋旁歡樂」的意思。相傳,這一節日是為紀念傳說中的創世始祖遮帕麻和遮米麻而舉行的。 

節日的前夕,各村各寨都要用竹木搭起一座4米見方的窩羅台坊,中間立兩塊牌坊,上繪日、月、星圖案,下繪阿昌族男女彩像,象徵兩位始祖。牌坊頂端聳立一把巨大的木刻滿弦弓箭,表示先祖射落假太陽的那把神箭。

隆重的祭祖儀式由德高望重的「活袍」主持。他會高唱起本民族的神話史詩《遮帕麻和遮米麻》,祝贊這兩位始祖的豐功偉績。

接著,人們跟著「活袍」,圍繞著窩羅神台唱起古樸原始的窩羅調,跳起以「太陽」「月亮」等自然景觀為舞蹈造型的窩羅舞,載歌載舞,通宵達旦。

除了歌舞,節日期間還進行武術、對歌、鞦韆、春等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整個節日洋溢著一派虔誠、歡樂、祥和的氣氛。 

2、火把節

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為祈求五穀豐收,驅蟲灃災,要殺豬、宰牛祭祀,屆時要熟制火燒生豬肉拌米線給大家分食。入夜後點火把在村寨周圍游動。 

3、潑水節 

和當地的傣族一樣,阿昌族也過潑水節,潑水節期間是年輕人擇偶的好機會,屆時常常由姑娘家備好八大碗菜餚招待來串親的小夥子。參加聚餐的人數相符,大家才能落座入席。

小夥子要在別人不察覺的情況下把姑娘家的雞頭偷走,如雞頭被姑娘查出來,要罰偷雞頭者一碗酒,否則就要罰姑娘喝酒。如果偷者被人當場抓住,不僅要受罰,還要被姑娘取笑。酒後小夥子要根據菜價,將錢在不讓姑娘察覺的情況下交給姑娘。

(4)阿昌族風俗人情擴展資料

阿昌族婚俗

阿昌族解除婚約婚誓,須退回盟誓的相片及頭發。忌燒毀相片、頭發,否則認為照片及頭發燒毀後,人會大病乃至會瘋。

阿昌族同姓忌婚配。有招婿入門習俗,上門男子須改名隨女方姓。婚禮舉行3天。在婚禮中新娘、新郎逐桌去敬糖茶,客人喝畢放少許錢幣於杯中。

阿昌族男女青年結婚的婚宴上,首先要請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並擺上一盤用豬腦拌制的冷盤,酒宴後舅舅要送新娘一條約4.5千克的帶豬尾巴的後腿,稱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遠不忘娘家的養育之恩。

阿昌族歷史上曾有搶婚和逃婚和習俗。搶婚一般由以下兩種原因引起:一是男女深戀,但女方父母不同意,兩人只好商定由男方來搶婚,造成既成事實後,迫使女方父母同意;二是訂下婚約後姑娘反悔,男方不甘心,只好強搶,迫使姑娘就範。

逃婚一般發生在雙方父母都不同意的情況下,戀人只好雙雙逃走,以此爭取婚姻的自由。

上述習俗由於時代的變遷和觀念的變化,現已基本絕跡。 阿昌族結婚按長幼順序進行,如長子未婚,次子和次女也不能結婚,姐姐未嫁,妹妹和弟弟也不能先於姐姐結婚。如弟妹先於哥姐結婚,則要舉行"跨越禮"和給哥姐一些錢,以對哥姐表示道歉和尊敬。

阿昌族的小夥子在娶親的時候,要請兩個手腳麻利,動作敏捷的陪郎幫著撐雨傘。因為當新郎要進姑娘家的堂屋時,新娘寨子的年輕姑娘們都要從廊檐兩旁向他潑清水,如果新郎被淋濕了,就會被人看不起;如果新郎滴水未沾,連陪郎也會得意驕傲。

據說,這傘是保護新郎免遭傷害的工具。在很久以前,有個阿昌族的小妹妹叫臘咪,在她六七歲時父母雙亡,靠著哥哥過日子。十六歲時,兩個哥哥分家,她便跟大哥在一起生活。

有一天,外寨一家叫臘納的來向臘咪的哥哥提親。因為要娶臘咪的這個小夥子平時嬌生慣養,脾氣不好,甚至連開銷都不會算。為了能娶到臘咪,臘納家的財禮給得十分豐厚,兄弟倆一算,除了辦嫁妝外還能剩下一些用,也就爽快地答應了。

臘咪看不上這個小夥子,她喜歡一個叫臘舍的年輕人。一次對歌後,倆人交換了定情物,並約定了下次見面的日子。臘咪的兩個哥哥知道臘舍把妹妹拐走了,而且臘舍家也送齊了財禮,心裡很不情願。

兩個嫂子見臘咪找了這樣一個標致能乾的小夥子也很嫉妒,就火上澆油,於是兄弟倆就想害死臘舍。

認親的那天,天還很早,臘舍就到了臘咪的寨子。但臘咪的兩個哥哥不讓他進門,說"臘舍是晚上把人領走的,天黑了才能讓他進家門。"

好容易等到天黑下來,臘舍的夥伴放著鞭炮,吹著嗩吶,熱熱鬧鬧地進了臘咪家,臘舍高高興興地走上坷頭,正想拱手作揖,突然幾盆冷水從廊檐兩旁劈頭蓋腦地潑下來,只見眼前閃來兩條白光,臘舍一聲慘叫就倒下了。臘咪聽到這個消息後便把自己勒死了。

後來,人們為了保障新郎的人身安全,就在新郎到達新娘家門口時撐起傘來遮住新郎,叫做:傘護新郎保全身。因此,這種特殊用處的傘實際是阿昌族新郎的護身符。

5、阿昌族的民族,民風,民俗是什麼

阿昌族是我國雲南省特有的少數民族之一,人口共有27718人(1990年),其中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共23060人,占阿昌族總人口的85.38%,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隴川縣戶撒和梁河縣九保、囊宋三個阿昌族鄉。潞西縣江東鄉高埂田和盈江、瑞麗有少量分布。此外,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的漕澗、舊州等地,保山地區騰沖縣和龍陵縣也有部分居住。

詳細民風民俗請見

http://www.e56.com.cn/system_file/minority/achang/achang-index.htm

6、阿昌族節日名稱的風俗人情是什麼

阿昌族,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

民族文化

阿昌族的歌謠、故事、傳說等口頭文學十分豐富。民間流傳著不少優美的傳說,如長篇敘事史詩《遮帕麻和遮咪麻》;長篇敘事詩《曹扎》、《鐵匠戰龍王》;風俗故事《谷稷》、《親堂姊妹》、《胯骨》;動物故事《麂子和豹子換工》、《老熊撕臉皮》等。這些詩歌、傳說都十分朴實,生動感人。

「對歌」是青年男女在業余時間十分喜愛的活動,大致可分為三種,一種叫「相勒吉」,是男女青年在野外對唱的山歌,一般是融景生情,即興作詞,山、水、雲、樹等都可入歌;一種叫「相作」,是在夜深人靜時,男女青年在林間幽會時,低聲對唱的情歌,感情真切,常常一唱就是一個通宵;還有一種「相勒摩」,也是一種對唱的情歌,曲調幽雅親切,歌詞含義深刻,比喻生動。

《阿昌族舞蹈》 陳玉先

舞蹈以象腳鼓舞和猴舞最流行。民間體育也豐富多彩,如盪鞦韆、賽馬、射擊、舞阿昌刀和武術等。工藝美術有刺綉、髹漆、染織、雕刻、銀器製作等,製作精細。尤其是雕刻具有較高的水平,在傢具、建築物、佛龕等上面,都可看見雕刻著的各種動、植物。此外,建築、繪畫等也都有一定的民族特色。

愛情樂器

阿昌族的樂器主要有竹琴、洞簫、葫蘆簫、三月簫、銅口弦、三弦、象腳鼓、鋩鑼等。葫蘆簫是用葫蘆連接三根竹管製成的,它有7個音,音量小,音調低緩圓潤,一般晚上用。三月簫用一根竹管製成,也有7個音,它的音量大,音色細亮,多在白天使用。葫蘆簫和三月簫不僅是阿昌族人民心愛的傳統樂器,還是男女青年傳情示愛的媒介。

婚俗

阿昌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婚前戀愛自由,盛行「串姑娘」,但婚姻締結由父母包辦。過去一般是同姓不婚,但長期以來與漢、傣等族通婚的卻較普遍。盛行夫兄弟婚的轉房制度。寡婦可以改嫁,但不能帶走夫家財產,其子女亦歸夫家扶養。

阿昌族男女青年結婚的婚宴上,首先要請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並擺上一盤用豬腦拌制的冷盤,酒宴後舅舅要送新娘一條約4.5千克的帶豬尾巴的後腿,稱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遠不忘娘家的養育之恩。

服飾

阿昌族的服飾簡潔、樸素、美觀,顏色更是鮮艷無比。男子多穿藍色、白色或黑色的對襟上衣、下穿黑色褲子,褲腳短而寬。小夥子喜纏白色包頭,婚後則改換黑色包頭。有些中老年人還喜歡戴氈帽。青壯年打包頭時總要留出約40厘米長的穗頭垂於腦後。男子外出趕集或參加節日聚會時,喜歡斜背一個「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更顯得英俊而瀟灑。婦女的服飾有年齡和婚否之別。未婚少女平時多著各色大襟或對襟上衣、黑色長褲,外系圍腰,頭戴黑色包頭。梁河地區的少女也喜歡穿筒裙。已婚婦女一般穿藍黑色對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綁腿,喜用黑布纏出類似尖頂帽狀的高包頭,包頭頂端還垂掛四五個五彩小綉球,頗具特色。每逢外出趕集、做客或喜慶節日,婦女們都要精心打扮一番。她們取出珍藏的各種首飾,戴上大耳環、花手鐲,掛上銀項圈,在胸前的紐扣上和腰間系掛上一條條長長的銀鏈,此時的阿昌族婦女,全身銀光閃閃,風采萬千。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歡在包頭上插飾一朵朵鮮花。這朵朵鮮花,不僅美觀,而且他們還視之為品性正直、心靈純潔的標志。



7、56個民族的聚居地區風土人情和民俗習慣,200字

中國五十六個民族
1 、阿昌族:分布在雲南,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制長刀而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採茶
2 、 白族:分布在雲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159萬餘人,關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雲南、青海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語言。——羊皮襖、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雲南,人口8.2萬余,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彈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貴族、雲南等地,人口25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石板屋、綉花、雕刻面具
6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9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跳板、長鼓舞
7 、達斡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剪紙,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0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9 、德昂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於種茶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象腳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業,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志,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11、東鄉族:主要分布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3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
12、獨龍族:分布在雲南,人口0.5萬餘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有自己的語言。——織獨龍毯,烤烙餅
13、鄂倫春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0.6萬餘人,主要從事狩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14、俄羅斯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3萬餘人,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手風琴,烤麵包
15、鄂溫克族:分布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人口2.6萬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馴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灣省,其餘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約40人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有自己的語言。——竿球,龍舟,編織
17、仡佬族:分布在貴州、廣西、雲南等地,人口約4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糯米團,地戲
18、哈尼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25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19、哈薩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綉,綉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剪羊毛,彈唱,刺綉
20、漢 族:分布在全國各地,人口10.4億餘人,經濟、文化發達,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廟會,舞龍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龍江省,人口0.4萬餘人,是中國北方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製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餘散居全國各地,人口860萬餘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諾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有自己的語言。——樂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布廣西,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沿海漁業,兼營農業和鹽業,有自己的語言。——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25、景頗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目腦縱歌,跳孔雀舞
26、柯爾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龍江,人口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禮
27、拉祜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4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萬餘人,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5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上刀桿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萬餘人,主要從農業和狩獵,有自己的語言。
31、滿 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約98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漁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廣西,人口7.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飼養菜牛和編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語言。——分龍節舞龍
33、門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約0.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制竹藤器和製作木碗。有自己的語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內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萬餘人,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
35、苗 族:分布在貴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刺綉、桃花織、錦蠟染和銀飾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蘆笙,吊角樓
36、仫佬族:分布在廣西,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語言。
37、納西族:分布在雲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東巴舞,臘染
38、怒 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織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人口2.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吹葫蘆笙,彈唱,集體舞
40、羌 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產,有自己的語言。——羌寨
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8.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藝也發達,有自己的語言。
42、畲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除種水稻外,還普遍種植茶樹、甘蔗等經濟作物,有自己的語言。
43、水 族、分布在貴州、廣西等地,人口3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語言。
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45、塔塔爾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萬餘人,以經營商業為主,兼營手工業和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會
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萬餘人,土家織綿以其「色彩斑斕,做工精巧」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擺手堂
48、佤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35萬餘人,從事農業,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中獲獎,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甩發舞
49、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糧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語言。——手鼓舞
50、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1、錫伯族: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約17萬餘人,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2、瑤 族: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等地,人口1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盤王節、長鼓舞
53、彝 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657萬餘人,喜食「砣砣肉」,愛飲「桿桿酒」,舞蹈音樂獨具特色,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虎節
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肅,人口約1.2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崇尚騎馬和射箭,有自己的語言。
55、藏 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肅等地,人口459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舞,布達拉宮
56、壯 族:分布在廣西、雲南等地,人口1555萬餘人,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錦」享譽海內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8、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的重要節日

1、景頗族

民族傳統節日主要有目腦縱歌節、能仙節、新米節等,其中最盛大、隆重的節日為目腦縱歌。

2、阿昌族

阿昌族各地節日眾多。從阿昌族的民族節日里可看到受漢、傣等民族文化及佛教文化的影響。戶撒阿昌族的節日比較多,有趕擺、潑水節、進窪、出窪、燒白柴、火把節、換黃單、過新年、澆水花等。

3、德昂族

德昂族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做擺、燒白柴等。

民族概況:

1、景頗族

景頗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5個支系語言分屬景頗語支和緬語支,文字有景頗文和載瓦文兩種,均為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2、阿昌族

阿昌族是雲南特有的、人口較少的7個少數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阿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待定,有梁河方言和戶撒方言兩種方言,兼通漢語、傣語等其他民族的語言或方言,無本民族文字,使用漢字。

3、德昂族

德昂族,也稱「崩龍族」,是中緬交界地區的山地少數民族,民族語言屬於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分為「布雷」、「汝買」、「若進」三種方言,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因長期與傣、漢、景頗等民族相處,許多人通傣語、漢語和景頗語。

9、阿昌族的風俗人情 所在省份

阿昌族份蘇阿昌族男子穿藍、白色或黑色對襟上衣,下穿黑色褲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婦女服飾因地而稍有不同,每逢節日盛會都喜歡佩戴各種銀飾。已婚婦女一般穿裙子,上穿窄長袖對襟衣,用青布包頭;未婚婦女穿長褲,上身為淺色對襟衣、盤辮。食物以大米為主,還有薯類、蔬菜、肉類等,嗜酸性食品。過去青年男女有嚼檳榔的習慣,牙齒往往被染成黑色。住房多為磚瓦、木石結構的四合院建築,正屋住人,兩邊廂房樓上堆糧食等生活資料,樓下是豬圈、牛欄。村寨內房屋較整齊。寨間交通要道一般都是石板或碎石路,往來方便。男子出門隨身攜帶褙袋和長刀。男女都習慣肩挑貨物,長途運輸多用騾馬。阿昌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婚前戀愛自由,盛行「串姑娘」,但婚姻締結由父母包辦。過去一般是同姓不婚,但長期以來與漢、傣等族通婚的卻較普遍。盛行夫兄弟婚的轉房制度。寡婦可以改嫁,但不能帶走夫家財產,其子女亦歸夫家扶養。人死後一般行土葬,非正常死亡的必須火葬。

阿昌族人民性格開朗,又十分講禮好客。他們待客禮儀中盛行使用茶壇,這是一種煮茶的土陶用具。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會先拿出酒壺倒上一小盅酒為來客洗塵,隨後又拿出茶壇,放上茶葉,倒上開水,放到炭火上煮一會,煮好之後倒進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談。 所在省份白族 回答完畢

10、阿昌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1、節日:阿昌族各地節日眾多。從阿昌族的民族節日里可看到受漢、傣等民族文化及佛教文化的影響。戶撒阿昌族的節日比較多,有趕擺、潑水節、進窪、出窪、燒白柴、火把節、換黃單、過新年、澆水花等,這些節日與小乘佛教信仰有關。其中,「做擺」活動近年來規模越來越大,也是各村寨及阿昌族與傣族民間交往的重要方式。

2、禮節:阿昌族素以好客而聞名。好客的特徵又體現在「以酒待客」上。如果親戚、好朋友來家裡,一定要請他們喝米酒、吃飯,傾其所有,方能表示自己對客人的尊重和誠心。有貴賓自遠方來,還要在村口請他喝「進寨酒」。

3、婚姻:阿昌族的家庭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家庭,實行幼子繼承製,也有三代同堂的家庭。現在阿昌族青年大多戀愛自由、婚姻自主。「串姑娘」、對歌在一些阿昌族村寨,也被到歌舞廳、娛樂場所交際而取代。阿昌族傳統的婚姻制度主要是實行同姓不婚,但長期以來與漢、傣等族的通婚卻較普遍,反映了阿昌族與兄弟民族之間很久以來的親密關系。

4、喪葬:阿昌族一般行土葬。在信仰佛教的地區,人死後,先請佛爺念經,然後擇吉日出殯。也有接氣、報喪、停靈祭奠等習俗。出殯時,由佛爺用一條長約三、四丈的布系於棺木之上,手牽布幅走在前面,以示由老佛爺領路,讓死者平安到達「天國」。棺木抬出門時,死者妻室兒女跪在兩旁,棺木要從他們頭上抬過,表示「搭橋」給死者過河。每個村寨均有公共墓地。

5、服飾:阿昌族的服飾簡潔、樸素、美觀。男子多穿藍色、白色或黑色的對襟上衣、黑色長褲,褲腳短而寬。婦女的服飾有年齡和婚否之別。未婚少女平時多著各色大襟或對襟上衣、黑色長褲,外系圍腰,頭戴黑色包頭。

(10)阿昌族風俗人情擴展資料:

阿昌族是雲南特有的、人口較少的7個少數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阿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待定,有梁河方言和戶撒方言兩種方言,兼通漢語、傣語等其他民族的語言或方言,無本民族文字,使用漢字。

阿昌族主要分布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戶撒阿昌族鄉、梁河縣囊宋阿昌族鄉、九保阿昌族鄉,其餘分布於潞西、盈江、騰沖、龍陵、雲龍等縣。此外,在鄰國緬甸也有部分阿昌族分布。

阿昌族製造的鐵器極負盛名,以「戶撒刀」著稱於世。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阿昌族總人口數為39555人。

參考資料:阿昌族 網路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