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義縣家鄉風俗

義縣家鄉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8-21 19:46:27

1、,馬上就要中考了,求一篇適合多種話題的作文,有寫人,寫景,寫情,總之很多的話題結合在一篇作文里

下雪了

下雪了,窗外揚起飄飄灑灑的雪花。

下雪了,我獨坐在窗前的桌邊飲酒,在自我陶醉。下雪了,外邊是風花雪月,何等特別的風景。這就是北方,這就是東北,這就是關東。

朋友,你來過東北嗎,你了解關東嗎?

我想,也許你就是東北人,或你的祖籍是東北人。當然,你曾來過東北,或聽人講述過這片白山黑水上的風土人情、自然風光、工業、農業,以及林業、牧業;講述這里的特產、這里的歷史與風俗

這里是東北,這里就是關東,這里的風景一直是很美的。有大小興安嶺、有長白山;有黑龍江、烏蘇里江、嫩江、松花江、牡丹江、圖門江、鴨綠江;有綏芬河、遼河、太子河、西拉沐倫河。你去過黑龍江的五大連池嗎,那可是幾萬年前火山爆發後形成的火岩湖;你去過鏡泊湖、松花湖、興凱湖、大萊湖嗎,那裡的景色可是最美的;你去過長白山的天池和本溪的水洞嗎,她的幽靜秀美會讓你流連忘返;還有那大青溝、青山溝、冰峪溝,各有各的英姿,各有各的風采,你可領略草原風情,你可看到原始森林,你可欣賞北方的小桂林,你可感嘆大漠中的九寨溝。你去過琿春,看過那裡的林都嗎?你去過盤錦的紅海灘嗎,那可是別有一番風景。你去過集安嗎,了解那裡的歷史嗎?那裡可有高句麗王城和眾多的古墓群;你去過赫圖阿拉城嗎?那可是怒爾哈赤起兵的建都的地方。你到過小鎮葉赫嗎?那裡有葉赫國古城遺址,這里曾出現過三位皇後呀。你去過營口的炮台嗎?那裡可記錄著中日甲午海戰重多的滄桑。你去過義縣嗎,到那裡可以看到遼代金時代的大佛。走完這些自然景觀和歷史景觀,你不妨到北方的城市也看一看。黑河、滿州里、海拉爾、通遼、赤峰、哈爾濱、牡丹江、佳木斯、長春、吉林、延吉、沈陽、大連、錦州、鞍山等等,城市之美也各領風騷。

我是東北人,為此,我走過東北的很多地方。因我是遼寧人,我走遍了遼寧所有的地級城市和主要景點。我愛旅遊,更愛世間的美景。我愛東北,愛遼寧,更愛我的家鄉。我感覺到我的家鄉雖不能象南方四季如春,但四季分明的景色,也可叫人陶醉,讓人嚮往。我曾幾次去過滿州里和海拉爾,從那裡我看到邊貿的繁榮,看到美麗的大草原,了解內蒙人民的風情,也去過鄂溫克,觀看那裡的那達慕。也去過阿里河,了解到鄂倫春人和風情和民俗。我去過阿榮旗,那裡的河水是我見到最清的,深可見到河底的魚和石,但那是近三十年的事了。我還去過黑龍江和吉林的很多地方,美麗的太陽島,鶴鄉中美麗的傳說,天湖般的松花湖,月宮般的天池,讓我都難已忘懷。那年去撫順,我游覽了大夥房水庫,也去了撫順戰犯管理所參觀。我很愛參觀一些歷史及戰役紀念館,以至參觀了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四平戰役紀念館、四平博物館、遼沈戰役紀念館、抗美援朝紀念館等,了解歷史,從中受到教育。

下雪了,北方的雪景永遠是美麗的。飄飄灑灑,那是漫天飛舞的蝴蝶,它們在追尋蒙蒙朧朧的夢幻。於是,山巒變白了,田野變白了,村莊變白了。潔白晶瑩的雪花,象棉絮一樣給大地披上了新的盛裝,一派銀裝素裹,格外壯美妖嬈。下雪了,雪景是一幅美麗的國畫。當太陽出來時,沿河兩岸的樹木及沿街的樹木經常會出現美妙奇姿的霧淞。特別是吉林及松花江兩岸的霧淞在我國一直享有盛名。下雪了,孩子們在雪中嘻嘻玩耍,他們打雪仗,堆雪人,在寒風凜烈的冰河上滑冰車。

北方有重多特色,這里的風俗、這里的民情、這里的歷史、這里的風景。都是中華民族共同的一片熱土,血和肉永遠相連。都是炎黃子孫,心永遠系在一起。這里有漢族、回族、朝鮮族、蒙族、錫伯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等,這里有人參、鹿茸、貂皮,這里有冰糖葫蘆、粘豆包、芝麻脆糖,這里有醇香的高梁酒、馬奶酒,還有真誠而又熱情的關東大漢和純朴好客的各民族朋友。這里的二人轉響譽全國。這里有扶余國的傳聞,這里了曾是鮮卑族的發源地,以及渤海等眾多小國的傳說。這里有唐宋的郡都遺風,這里有金人的掘起和都城,這里有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足跡,這里更有清太祖努爾哈赤創建清王朝馳騁疆場不朽的豐功偉績。當然,這里也有滿洲國的恥辱,「九一八」就發生在這里,這里更有為中華民族解放浴血奮戰的眾多英雄。如今,這里再不是從前了。歷史的車輪將這里帶向一個新的天地,改革開放給這里帶來新的變化,老工業基地在換發新春,農業、林業、牧業、礦業齊發展,人們意氣風發奔向新的里程,去尋求一個個新的希望。

我不是歷史學家,我也不是考古學家,但我是一個文學愛好者,一名作家,也是一名人民警察。我愛我的工作,工作中我會盡職盡責。但業余時間或有一定的時間,我也愛讀書,寫作,旅遊,我更愛將我看到的一切美景都用我的筆描繪下來,藉此抒發自己的情感。雖是一孔之見,但從此也可展示一種地域文化,一種民族精神,一種情感。我熱愛自己的家鄉,我熱愛北方這塊熱土,我更愛這里的人們。我希望我的家鄉秀美,我更希望人們都一天比一天富起來。所以在我所記錄的一些風景中,很多是寫我家鄉的。

多年來,我寫了很多散文和隨筆,有寫人的,有寫物的,有寫景的,有寫情的。那日,我從一本雜志上看到一則徵稿信息。於是,心血來潮,想到自己寫的散文中有幾十篇是專寫北方風土人情的,何不將這些稿編為一冊小書,這不正是展示一種地域文化嗎。再於是,我利用一定的業余時間,將這些作品選出來,便成了這個小冊子。當然這些描述或記錄,有的憑記憶,有的是聽說,並沒有考證,不妨會有錯誤的地方,還望大家批評指正。

下雪了,窗外很靜,落雪無聲。
作者:常大利 更新時間:2010-10-8 9:28:46 來源:東方文學網
將關鍵詞改動下即可

這就是關東的風景,這就是關東的情懷,我很驕傲,我也很快樂。

2、遼寧義縣「中國觀賞石之鄉」綜合考察報告

2007年8月18日~19日,我們一行三人在遼寧省義縣對其觀賞石資源進行了考察。我們首先聽取了義縣馬海峰縣長關於義縣觀賞石資源,主要是古生物化石資源的蘊藏、開發利用與保護以及有關科學知識普及情況的匯報;並在義縣有關領導的陪同下,考察了義縣古生物化石基地、博物館及個人奇石收藏館。

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義縣觀賞石資源概況

遼寧省義縣是我國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產地。從目前發現的情況看,大致分布在該縣中西部7個鄉鎮238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地質學家葛利普依其在義縣發現的古生物化石——葉肢介、狼鰭魚、擬蜉蝣等,將遼西地區的古生物化石命名為「熱河動物群」。此後,中國著名古生物學家顧知微將以狼鰭魚—三尾擬蜉蝣—東方葉肢介為代表的化石群通稱為「熱河生物群」。隨著古生物化石的不斷被發現,遼寧義縣享譽海內外,引起了國內外眾多古生物學家的極大關注。

考察組與當地領導座談

概括起來,義縣古生物化石資源具有類型多、數量大、分布廣、保存好、賦存層位多和化石產地多6大特點。義縣古生物化石多形成於中生代晚侏羅紀—早白堊紀時期,距今約1.45億~1.2億年。迄今已發現孔子鳥類、反鳥類、今鳥類、翼龍類、鳥腳類禽龍、角龍類鸚鵡嘴龍、長頸雙孔類潛龍、蜥蜴類矢部龍、龜類、蛙類、魚類、蝦類、葉肢介、介形類、昆蟲類、雙殼類、腹足類、植物、孢粉、硅化木和輪藻類等近20個門類的化石。正如申報書中所講的,義縣地區的這些古生物化石,囊括了天上飛的、水中游的、陸上行的和土裡長的。由此不難看出,遼寧義縣的古生物化石資源相當豐富。古生物學家們說,遼寧省義縣是古生物化石寶庫,是地球上第一隻鳥飛起的地方,是世界上第一朵花綻放的地方。

除古生物化石資源外,在義縣境內還埋藏有螢石、水晶和瑪瑙等觀賞石。隨著觀賞石事業的發展,水晶和瑪瑙等的開發利用也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重視。

二、資源利用情況

義縣乃至整個遼西地區古生物化石資源的獨有性和不可代替性,從發現伊始就引起了國內外古生物學家們的高度重視;先後有眾多國家的古生物學家參與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且年年都有突破性進展,使義縣的古生物化石在全世界古生物科學研究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培養古生物學家的搖籃,造就了一批國內外知名的古生物學家。

義縣作為古生物化石科學研究的基地,每年都組織開展古生物科學學術研究和文化交流活動,組織國內外專家和愛好者撰寫文章、出版書籍,積累、傳播古生物科學知識。

隨著古生物學家們對義縣古生物化石研究的不斷深入和在古生物化石門類種屬上的突破,特別是在龍類和鳥類上的突破,使義縣古生物化石得到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1994年,義縣人民政府就建立了遼寧省第一座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宜州化石館;1996年,該館被原地質礦產部確定為中國地質博物館遼西分館,國務院原副總理鄒家華為該館題名。目前,宜州化石館辟有恐龍、動物、植物、科普影視等5個展示廳,收藏有各類化石近萬件,其中精品200餘件。宜州化石館的建立和豐富館藏,為古生物學家們進行科學研究提供了一個「用武」的廣闊天地,更重要的是為熱愛古生物化石的廣大青少年及普通百姓,提供了一個認識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平台。近幾年,宜州化石館先後被命名為「中國古生物學會科普基地」「遼寧省科普教育基地」「錦州科普教育基地」。宜州化石館自開館以來,已經接待了包括大批國內外專家學者在內的參觀者數十萬人。

為了普及古生物化石知識,從小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高尚情操,把古生物化石資源保護工作從中小學生抓起,義縣人民政府組織縣教育局等有關部門,立足本縣觀賞石資源現狀,依據青少年的思維能力和認知規律,策劃、編寫了一套科普讀物《化石探秘》,作為一門課程,由淺入深,逐步提高,在全縣中小學校實施普及教育。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據了解,目前國內許多博物館中的古生物化石展館,都展示著發現於遼寧省義縣的古生物化石標本。義縣政府積極支持熱愛古生物化石的收藏家在各地建立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廣東深圳一家規模較大的博物館就是利用義縣古生物化石和硅化木組建的。

為推動地方旅遊事業的發展,遼寧義縣政府對義縣境內的螢石、水晶和瑪瑙也組織力量適當開發。

三、資源保護狀況

實地考察

義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觀賞石資源的保護工作。為了普及古生物化石知識,增強人們對這種不可再生資源的保護意識,義縣於2002年12月,依據《遼寧省古生物化石資源保護管理條例》,經遼寧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義縣古生物化石省級自然保護區,採用先進的科學管理體系來保護各類古生物化石資源及各化石產地的生態環境;還結合義縣古生物化石資源的保護和開發現狀,先後制訂、頒布了本縣古生物化石等觀賞石資源保護的一系列規定和措施;成立了「遼寧義縣古生物化石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下設機關管理科室、保護站、化石館等職能部門,相關人員明確分工、職責到人;組建了遼寧省第一個專司觀賞石保護職能的公安分局及派出所;採取集中爆破掩埋等辦法封閉了盜挖化石的現場,並組織人員常年在各個化石保護區巡邏、監管,對亂采亂挖化石的違法犯罪行為給予嚴厲打擊,有效地遏制了對古生物化石的濫采亂挖。

對於廣大人民群眾對古生物化石的愛好與觀賞需求,義縣採取了「疏」而不是「堵」、「引導」而不是「限制」的方針。在「保護第一」的原則下,把觀賞石的科學開發利用作為發展旅遊業、實現經濟提速發展的重要工作來抓。幾年來,義縣加大仿化石工藝品的開發力度,先後籌建了觀賞石市場1處,觀賞石商店10家,化石地質公園1座和其他生產經營場所6處;從業人員3500人,年交易額近億元。

經過多年來持續不斷的宣傳教育,保護古生物化石資源「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理念,已為當地老百姓認識和接受;保護古生物化石資源,也已經成為當地大多數老百姓的自覺行動。

四、資源前景

遼寧義縣作為得天獨厚的古生物化石基地,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潛力是巨大的,而且尚有許多古生物化石的門類屬種有待古生物學家們去發掘、研究和命名。隨著研究程度的加大,包括義縣在內的整個遼西地區,古動物、古植物化石研究無疑會有新的發現和新的突破。正如義縣縣長所說的,遼寧義縣的古生物化石作為觀賞石與其他類型的觀賞石不同,不能過多地強調它的交易性和商品性,要注重它的科研性和珍稀性。我們申請「觀賞石之鄉」的唯一出發點是,我們要以全新的理念,認識古生物化石,我們有義務和責任來保護好古生物化石。我們要把遼寧義縣這個不可多得的古生物化石寶庫作為自然遺產完整無缺地留給我們的子孫後代。

義縣政府期望得到「觀賞石之鄉」命名的另一個目的是,使本縣的古生物化石資源成為發展當地旅遊事業的一個亮點,從而拉動地方經濟的發展。作為一個縣的地方領導,對本縣古生物化石資源有這樣的認識,應該說是難能可貴的。基於這種認識,2005年4月,義縣政府與德國有關方面達成協議,投資200萬歐元,在義縣古生物化石保護區內興建一處「遼西宜州化石地質公園」。目前,主體工程已經完成,進入室內裝修和化石標本的採集階段。這一舉措充分說明義縣古生物化石資源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

在考察中,我們也了解到義縣政府對於觀賞石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的一些規劃前景。

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依據古生物化石資源的珍稀性和不可代替性,實行以科學研究為目的的適度開發與有效利用。加強以古生態環境、物種進化等為研究方向的科研工作,通過與著名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合作,逐步培養出一批有較強專業知識及豐富經驗的技術骨幹;吸納不同渠道的資金,保證科研經費的充足,推出一批質量高、思維新的科研成果和必要的基礎資料,為義縣觀賞石保護及科學開發利用奠定理論基礎;有計劃地以槽探工程為手段,對義縣組、九佛堂組、沙海組、阜新組地層,特別是義縣組含化石層開辟人工剖面,購置必要的儀器設備,提供古地理的研究條件;收集、交換或購置中外各類古生物化石標本(模型)及有關圖書資料,奠定化石產地作為古生物研究基地的基礎,建立遼西古生物化石及地質科技檔案,為古生物學研究工作提供更加完善的條件和環境。

逐步加大投入城建、園林技術力量,加強對保護區植被的恢復與發展,保持自然保護區地面生態平衡與物種多樣化,提高化石產地與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容量。不斷加強化石產地外圍及周邊地區的植樹造林工作,綠化荒山,使化石產地外圍及周邊地區保持生態平衡;政府將逐步加大投入,加速化石產地的基本建設及與外界自然人文景觀之間的公路建設、網路鏈接,使義縣成為科研、科普、愛國主義教育及旅遊基地;未來將建設國內最完整、種類最齊全、設施最完備的古生物化石展覽中心,建成以化石文化交流、交易、研究為一體的旅遊、貿易中心,建成全國較大規模的古生物化石基地,使義縣逐步成為以古生物化石為主的觀賞石文化之鄉。

聽取有關地質公園規劃的介紹

經專家組考察,對照「觀賞石之鄉」命名條件,建議「觀賞石之鄉」命名評審委員會討論通過。

中國觀賞石協會專家考察組:

閆立本 中國觀賞石協會顧問、國土資源部科技司原司長

李鐵鋼 中國觀賞石協會副會長、地質出版社社長·總編輯

龔法忠 中國觀賞石協會《寶藏》雜志執行主編、地質出版社副總編輯

3、回族怎麼寫家鄉的風俗作文?

題目:回族的風俗
回族分布較廣,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寧夏回族偏愛麵食,喜食麵條、面片,還喜食調合飯。甘肅、青海的回族則以小麥、玉米、青稞、馬鈴薯為日常主食。油香、饊子是各地回族喜愛的特殊食品,是節日 饋贈親友不可少的。民間特色食品有釀皮、拉麵、大鹵面、肉炒麵、豆腐腦、牛頭雜碎、臊子面等。多數人家常年備有發酵面,供隨時使用。城市 的回族一年四季 早餐習慣 飲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為主,有的也食用駱駝肉,食用各種有鱗魚類,如北方產的青魚、鰱魚、鰉魚等。鴿子 在甘肅地區的回族中被認為是聖鳥,可以飼養,但不輕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徵得伊瑪目(宗教職業者)同意,可作補品食用。回族長於以煎、炒、燴、炸、爆、烤等各種烹調技法,風味迥異的清真菜餚中,既有用發菜、枸杞、牛羊蹄筋、雞鴨海鮮等為主要原料,作工精細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貴品種,也有獨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區的回族民間還喜食腌菜。 回族飲料較講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潔凈的水均不飲用。忌諱在人飲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飲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區回族的蓋碗茶很有名。寧夏回族還飲用八寶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萬盛馬糕點、羊筋菜、金鳳扒雞、翁子湯圓和綠豆皮等。
青海省西寧市,回族著名的萬盛馬糕點影響很大。河北石家莊的金鳳扒雞、保定的馬家鹵雞和白運章包子,遼寧沈陽市的馬家燒麥,義縣的伊斯蘭燒餅,陝西的牛羊肉泡饃,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湯圓、綠豆皮、牛肉米粉在當地都很有名氣。盛行於寧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羅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兒圓等套菜馳名全國。「五羅」是指五種炒菜同時上齊,「四海」是指四種帶湯汁的菜餚一次上桌。
「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兒圓」分別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謚美之詞。

4、我的家鄉廣西桂林興安有什麼名勝古跡,歷史文化,風土人情

歷史沿革興安歷史悠久,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春秋戰國時期今縣境屬楚國疆土。[1]興安古屬百越。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鑿成靈渠後的第三年,即平定嶺南,統一六國,實行郡縣制。在今全州縣鹹水鄉設立了零陵縣,由長沙郡管轄。當時,興安境內東北部的湘江流域,全屬零陵縣治。而西南的灕江流域,則屬桂林郡。[2]公元前206年,劉邦建立漢朝。南海郡的龍川令趙佗卻趁楚漢相爭,無法顧及嶺南,而奪下桂林與象郡,建立了南越國。趙佗勢力延伸至越城嶺地區,今興安的西南部成為南越國的北方前線。趙佗不僅加固了位於溶江的古秦城,還在今興安縣城附近修建了越城。這就是後來古籍中提到的越城嶠。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平定了嶺南,次年南越滅亡。漢武帝將原來的南越國分為九郡,統歸交趾刺使部。又在今臨桂(包括桂林市)、陽朔、永福、靈川和興安西南部等地設立始安縣,屬零陵郡,歸荊州刺使部管轄。三國時期,始安縣升格為郡,但仍歸荊州刺使部。西晉,始安劃歸廣州郡管轄,而興安境內的湘江流域一帶仍屬零陵郡。[2]晉永嘉元年(370年),荊州郡將今屬全州、灌陽等地分出來,成立湘州,始安郡亦隨之劃歸湘州。南北朝的梁武帝天監六年(507年),廣州郡被分割,在桂林設置了桂州,始安郡劃歸桂州管轄。至陳朝,原來屬零陵郡的今興安湘江流域一帶,被並入了始安縣,興安縣的范圍基本確定,並完全脫離了零陵郡,其地北至界首鎮與全州相鄰,南至高尚、溶江與靈川為鄰,西至越城嶺深處,包括大、小溶江流域的金石、華江,與龍勝、靈川、資源為界,東至都龐嶺深山,與全州、灌陽為鄰。隋朝統一中國後,始安縣仍歸始安郡管,興安整個縣境都歸入了今日之廣西。隋亡,唐帝國撤郡建州,增加了州縣,使行政區劃范圍縮小,以便管理。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淵派大將李靖擊潰後梁皇帝肖銑,收降嶺南五十餘城,在始安縣內劃出了今日的興安地區,設置了新的臨源縣(因興安縣是湘江、灕江的發源地),隸屬桂州,縣城設在城台嶺上(今興安中學、興安二中校址)。[2]唐代宗大歷三年(768年),桂州將領朱濟時與廣州番禺的馮崇道叛唐,朱攻下了周圍10餘座州縣城池,而臨源縣內官民堅守,朱久攻不下。後朱濟時被容管經略使王平定,唐代宗為表彰全縣官民忠義,將縣名改為「全義縣」。所以,柳宗元歌頌吏治改革的名文《全義縣復北門記》,已沒有臨源之名。唐末,湖南馬殷趁農民起義之機,攻佔桂州、賀州、柳州等多個州縣,908年自稱楚帝。此時後晉皇帝重貴雖已無法管理馬殷佔領的全義縣,但他在開運三年(946年)仍然將全義縣升為溥州,把縣名改為德昌。直到後漢高祖劉知遠乾佑元年(948年),馬殷失敗,德昌才歸後漢管轄。至宋,宋太祖趙匡胤乾德三年(963年)撤消溥州,重將德昌恢復原名全義縣,重歸桂州管轄。976年,趙匡胤死,其弟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因為全義的「義」字犯了他的名諱,第二年(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他便下詔將全義縣改為「興安縣」,取意為興旺安定,仍歸桂州轄治。興安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元、明、清、民國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迄今都稱興安縣。元屬靜江路,明、清時期屬桂林府。民國2年(1913年)7月隸屬灕江道,民國3年6月隸屬桂林道,民國16年直屬廣西省政府,民國19年隸屬桂林民團區,民國23年3月隸屬桂林行政監督區,民國29年3月隸屬桂林行政督察區, 民國31年3月直屬廣西省政府,民國33年5月隸屬第八區,民國36年3月直屬廣西省政府,同年4月隸屬第八區,直到臨解放。解放後屬桂林專區,1970年後屬桂林地區。1998年9月8日 桂林市和桂林地區合並,興安縣屬桂林市。[3]而建在城台嶺上的縣城,後來因人口增加,狹窄的城台嶺不適宜形勢發展的需要,於明朝中葉,遷至西邊一里之外的岳王台和鳳凰台上,一直保持到今天。這就是興安縣城的「三台」。風景名勝編輯興安的文物古跡頗為豐富,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即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靈渠,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桂北第一雄關」古嚴關、秦城遺址、石馬坪漢代古墓群、界首紅軍堂等。主要旅遊景點有靈渠、水街、樂滿地休閑世界、貓兒山國家森林公園、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秦家大院古村、湘江源等。有涉外星級賓館4家,其中五星級1家,全年接待遊客300萬人次。靈渠:建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古名秦鑿渠,靈渠、陡河,近代又稱湘桂運河、興安運河,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人工運河,全長36.4公里,分南北二渠,溝通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北有長城,南有靈渠。」北渠入湘江,經湖南入洞庭;南渠入灕江,可經珠江達南海。它選址科學、設計奇巧、施工精當 ,與萬里長城一南一北,同為中華瑰寶、世界奇觀。建有靈渠公園,公園內景點主要有鏵嘴、大小天平、分水塘、臨源閣、靈源寺、南陡閣、狀元橋、郭沫若題詞碑、秦文化廣場、四賢祠、飛來石等,是大桂林旅遊圈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與四川的都江堰、陝西的鄭國渠並稱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水街景區:興安水街景區是指靈渠穿過縣城一段兩岸的街區,長約1公里。整個水街景區由秦漢建築文化、古橋文化、古雕塑文化、靈渠歷史文化、嶺南市井風俗文化五大部分組成。具體景點有秦文流觴景區、娘娘橋、萬里橋、馬嘶橋、古戲台、湖廣會館、水街亭台廊榭、百米雕塑長廊、古石雕群、民俗風情區等。秦文流觴,景區是興安水街的入口,也是第一個重要的景點。它緊倚縣人民政府所在地,濱臨靈渠,佔地約3000平方米。首先是重建的興安古城北門,景區內以一品居、三槐第、九井坊三條古街的形式,充分體現出秦代建築的風韻。[21]娘娘橋,位於秦文流觴景區上游約100米,又名天後橋、滄浪橋,始建於康熙七年(1668年),2004年重修,橋上建有雙亭,橋名為清代大書法家何紹基所題。萬里橋:位於娘娘橋上游約100米,唐寶歷元年(825年)桂管觀察使李渤所建,因傳說距唐朝京城長安水路1萬里而得名,是廣西境內最古老的石拱橋,迄今已整整1200年歷史。歷史上被稱為「楚越要津」,2004年重修橋亭,橋的南岸立有明代吳玉所寫《萬里橋記》一文和「萬里如歸」題詞兩塊石碑。馬嘶橋:位於萬里橋上游約100米靈渠與雙女井溪相交處,傳該處最初為小木橋,當年馬援率部南平交趾時,其坐騎至此揚蹄嘶叫,不願過橋,馬援下馬發現該橋已朽,乃募捐修橋,傳為千古佳話,此橋因而得名。原為與靈渠水街南北路並行的兩座橋,2004年改建,增加了一座橫跨靈渠的連橋,形成了「三橋跨二水」的奇觀。橋亭為漢代建築風格。[21]古戲台:又名天韻閣,位於縣城中心廣場與水街交會處,高12米,分上下兩層,上面唱戲,下面行人,為徽派建築風格。該戲台與萬里橋遙相呼應,是居民休閑看戲的好地方。湖廣會館:位於靈渠水街中段,建於清朝初年,系舊時旅居興安的湘南、湖北同鄉聚會議事、供奉先賢、唱戲娛樂的場所。內設有大堂、戲台、先賢祠和花園。具有典型的荊楚文化風格。水街亭台廊榭:位於娘娘橋至馬嘶橋之間約200米的靈渠水街旁,依街傍水,均為實木結構,青瓦蓋頂,下有石板路相連,掩映在綠樹叢中,是人們休閑觀光、吟詩賞景的絕佳去處。北街里:位於萬里橋北,是一條傳承千年文化的古巷,寬不過5米,長約300米,兩邊是清一色的明清建築,讓人體會到濃濃的桂北市井風情。水街民居 位於靈渠水街兩岸,鱗次櫛北,綿延近1公里,均為青瓦白牆,木雕花門窗,具有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之嶺南風韻。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位於縣城西南2公里。碑園佔地120畝,氣勢恢宏,其紅軍群雕是全國最大的紀念性群雕,園內還建有紅軍突破湘江紀念館。是全國100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與巍巍老山界、界首湘江戰役遺址構成了興安獨具特色的紅色之旅。紅軍堂:原名「三官堂」,位於縣城以北約23公里古鎮界首境內的湘江畔,當年紅軍長征突破湘江渡河和湘江戰役的指揮所,朱德、周恩來、彭德懷等紅軍高級領導人曾在此指揮渡江和戰斗。2006年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老山界:位於貓兒山自然保護區,山勢險峻雄偉,周圍是茫茫原始森林,景色美不勝收。是紅軍長征翻越的第一座難走的高山,因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陸定一的同名散文而聞名,上有陸定一親筆題詞的老山界碑亭。貓兒山:位於興安縣西北部的華江瑤族鄉,距縣城80公里,因峰頂形似俯卧的巨貓而得名。主峰海拔2141.5米,為「五嶺絕首、華南之巔」,是灕江、資江、潯江的發源地。2004年被正式列為國家級重點自然保護區。區域面積300平方公里,景區內原始森林一望無際,被稱為第四紀冰川「活化石」的鐵杉林鬱郁蔥蔥,共有植物(毛竹等)800餘種,珍禽異獸112種,其中國家一類保護動物5種,二類保護動物30餘種。主要景點有「華南之巔」、神仙柱、仙愁崖、鐵杉公園、杜鵑林(杜鵑花)、原始森林、灕江源、老山界碑亭、美軍二戰失事飛機紀念碑等。世紀冰川大溶洞:又叫「靈佛洞」,位於縣城西南約6公里的桂黃公路西側約500米處,洞幽石美,水路旱路交替游覽約1小時,洞內奇石千姿百態,更有一尊天然石佛,堪稱洞景一絕。白石天生橋群:位於縣城東南25公里處湘江源頭的岩溶峰叢窪地中,屬於典型的岩溶地貌景觀。白石的天生四橋,集中於短短的一公里之內,它們由連成一串的天然溶洞組成,堪稱世界級的地質奇觀。漠川觀音洞:景區坐落在距興安縣城28公里、離漠川鄉政府800米的釣魚山下,三級柏油公路依傍著秀麗的漠川河從洞口經過,交通十分便利。觀音洞全長約2500米,分上下兩層,貫通形成孺子牛圖形的環狀游覽區。洞內石柱、石幔、石花多姿多彩,天然藝術長廊出神入化,古生物化石、蓮花天梯堪稱稀見,神秘的石壁天書蘊藏玄機,送子觀音,還有神龍見首、包公升堂、坐井觀天、三藏曬經、雙獅護寶等景觀都十分迷人。古嚴關:位於縣城西南7公里處的嚴關鎮境內,國道322線西側約300米處,兩山對峙,關隘雄偉,號稱「桂北第一雄關」,相傳為秦戍五嶺時所築。[22]秦城遺址:位於縣城西南約25公里的溶江鎮境內,靈渠與灕江交匯處,是秦戍五領時的屯兵之所。2006年4月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乳洞岩位於縣城西南約6公里的龍蟠山下,自唐代以來即為游覽勝地,被譽為「勝絕南州」、「湘南第一洞」。洞內開闊處可容千人,洞中有洞,分上、中、下三洞,宋尚書左丞相李邦彥曾寫了《三洞記》一文,南宋大詩人張孝祥題寫了「上清三洞」四個大字。漠川「三大」:位於縣城東南約40公里的漠川鄉境內,有廣西最大的古樟,有規模宏大、置有石人石馬等石雕的古墓,清代留傳的巨型石拱橋依然屹立。五里峽景區:即五里峽水庫景區,位於縣城東約10公里處,水庫水面8000畝,蓄水1億立方。[22]高尚銀杏林:在縣城南30公里,湘江發源地附近,桂興公路兩側。此地方圓10平方公里,銀杏林成片,其中流蘭銀杏林園3000餘株。湘江源:湘江源旅遊景區位於廣西桂林市興安縣白石鄉境內,座落在以湘江之源白石河為中心的約20平方公里范圍內,西北距興安縣城22公里,有二級瀝青路相連,景區內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分為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兩大類,其精華景點有:湘江源頭:在湘江源頭碑立碑處,一尊8米多高,惟妙惟肖的天然毛主席石像坐於旁邊,旁邊還有一塊天然的「天子玉璽」。周邊還有觀音石、烏龜石等。 天生橋群:在湘江源白石河上,並列著4座由地下水雕刻而成的大自然藝術品——天生橋,橋下有岩洞——大龍王岩,橋洞分別高達40—100米不等,跨度分別達30—60米不等,橋橋相連相交,高低有序。秦家大院:秦家大院位於廣西興安縣白石鄉水源頭村,村內有一佔地17000平方米的「秦家大院」,始建於明洪武年間,院內遺存有三組明清時期建築群,其主次軸線分明,依軸線層層深入,左右對稱,梯進布局,高牆窄巷,古民居多為三開二進型,青磚黛瓦,飛檐翹角,雕梁畫棟,刻字銘文。街巷縱橫,平坦整齊,青石鋪就,清爽宜人。歷代以來,村中先後出過十三位文進士和三位武舉人,有「進士村」之美譽。[22]解放前,城鎮鄉村均設有寺廟,據清道光《興安縣志》所載,有26座。主要有:文廟:始建於隋代,在今縣城看守所處,廟內有孔子、觀音等塑像、狀元橋。解放後塑像被毀,狀元橋移到靈渠公園里。金峰殿:在縣西三里處,殿堂內供奉觀音、五穀真仙、岳武穆、齊天大聖等塑像。解放後,殿堂及塑像均被毀。雞籠殿:在今普頭村附近,殿內設有「黑帝天公」。中華聖公會教堂:全縣共有5所,地址分別在今興安鎮、界首鎮、溶江鎮、湘漓鄉東桂屯(東坡山)、崔家高澤村。解放後,教堂都已不存在。天主教堂:在今縣城漓濱街即靈渠北路的餅干加工廠處。此外,還有高尚鄉的秀峰寺、雙泉寺,湘漓鄉的近明寺、長壽庵、鷲峰庵,興安鎮的寶塔寺、觀音庵,界首鎮的寶峰庵,護城鄉的桑樹庵、石磊庵,溶江鎮的太和庵,華江鄉的千家寺、回龍庵。 民俗風情由於歷史和地理的原因,興安是湘方言與西南官話的交匯之域。居民交際通用語言為帶有湘方言口音的西南官話和湘方言,少數地區使用漢語土話和瑤語。興安民間較注重的傳統節日有立春、春節、元宵、清明、端午、立夏、六月六、七月半(鬼節)、中秋等。民間風俗有春節貼春聯、放鞭炮、拜年、舞獅,元宵吃湯元,清明掃墓祭祖,端午劃龍船、插菖莆,農歷六月六嘗新米、七月半祭祖先,中秋吃月餅、插柚香,結婚娶媳唱賀郎歌、鬧洞房,喪葬時「鬧喪」(包括請鼓樂班子奏哀樂、唱孝歌、出殯喊祭等等)。[17]米粉節興安桂林米粉節於2007年開始舉辦,至今已經舉辦四屆了,計劃是每年的「五一」黃金周開幕,由於2008年的節假日改革,所以,2007年的第一屆米粉節是4月30日—5月7日,2008、2009、2010年第二、三、四屆米粉節都是從4月28日—5月3日。第五屆米粉節於2011年6月9日至12日舉行。第四屆米粉節活動內容共26項。興安縣城將用米粉製作2隻大型「米粉神福虎」和百米「米粉巨龍」向遊客及市民展示。近20家著名米粉店和各種小吃雲集米粉美食一條街。5天的米粉節期間,將舉辦廣西山歌大王爭霸賽、古樂演奏大賽、吃米粉喝啤酒大賽、受市民歡迎的彩調專場,米粉世家才藝大比拼、桂林米粉現場製作演示及歷史文化展、秦城珍藏品系列展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兩千二百多年前,秦始皇為成就一統天下的霸業,在興安開鑿了靈渠,同時順應北方士兵的飲食習慣締造「桂林米粉」。今天,「桂林米粉」早已享譽海內外,成為中國最響亮的飲食品牌之一,經過專家考證米粉發源於興安。[18]葡萄節以盛產葡萄出名的南方吐魯番興安每年舉辦一次葡萄節,第一屆葡萄節於2009年8月11日—8月30日舉辦,第二屆葡萄節於2010年8月18日至8月30日舉辦。第二屆葡萄節以「牽手葡萄盛會,相約魅力興安」為主題,其間將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有葡萄節開幕式暨相約文化新城大型明星文藝晚會、中國創意農業暨南方葡萄產業發展高峰論壇、果蔬經貿洽談、百名中小學生同繪百米葡萄長卷、葡萄仙子評選、網上葡萄節、吃葡萄比賽等16項主題活動。興安縣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引種巨峰葡萄品種,經過20多年的摸索、實踐、總結,打造出了一個標准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葡萄產業,2004年、2007年興安巨峰葡萄兩次獲得「廣西農產品名牌新產品」稱號,2008年6月,興安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評為「全國優質葡萄生產基地」。種植技術先進,葡萄種植面積達10萬畝,總產量11.2萬噸,年產值6.62億元,興安因此享有「南方吐魯番」之美譽。[19]飲食文化興安人熱情好客,飲食文化十分豐富。飲食風味受湘菜、粵菜和嶺南少數民族風味影響,以湘菜風味為主。代表性的美味佳餚有香芋扣肉、清水燉雞、白果燉老鴨、酸辣禾花魚、冬筍炒臘肉等等。佐餐開胃的腌菜有酸辣椒、剁椒、酸豆角、酸生薑等,令人垂涎。傳統小吃有桂林米粉、粑粑、油茶等。興安酒文化亦較發達,不僅出產廣西馳名的「秦堤三花酒」、村村皆釀米酒,而且喜歡以酒待客,席間勸酒,部分地區辦紅白喜事時還以「喊席」助興。[17] 

5、想問錦州義縣結婚有什麼風俗嗎?

我是錦州抄人
見面禮一定有,正常1000元,或贈送1金。作為定情物。
另外我們這里的彩禮平均水平40000.有房在外。因為畢竟結婚就要有住的地方嘛!結婚嘛沒太多講究,登記帶身份證,婚檢根本不嚴,即使已經懷孕了,大可放心。[最好沒有}。結婚前找兒女雙全的婦人和姑娘給女方做被,在被褥的四角釘上鋼鏰{1元和5角的}都可以。另外准備一大把鋼鏰在出嫁前讓自己的小弟或小妹隨意抓點,作為你留給他的,婚車在途中最好別停,據說影響以後的生活。。。。。。至於結婚會餐前的接盆和帶花就很好學會了。
祝你們新婚愉快!

6、請問下現在錦州義縣的情況?

你說的是大躍進時代的事 那時在劉龍台河套邊到處都有楊柳樹 山坡地頭都有榆樹 大地里地頭地邊都能剜到野菜 所以那時人需要吃地里有 現在不一樣了 劉龍台由公社變成了鎮 種地也全用化肥 農葯代替鏟耥 想吃野菜都沒有了 再回來看原來常年流水的小河水也沒了 河兩邊的楊柳樹 山坡的榆樹都沒了 以後想吃榆樹錢 找不到了 現在無法再按小時的眼光看劉龍台了 春夏是綠油油 但不錯落 秋冬枯黃 荒涼一片

7、義縣訂婚有什麼說法?

訂婚每個地方的風俗不一樣,同一個市不同的區域訂婚的風俗也會各有差異,我所了解的在江蘇,有一些地方訂婚時男方家需要准備很多糖果點心,女方可以隨意帶走,放到口袋裡越多說明對男方越滿意,也越吉利,有時候經常看到吃完訂婚茶酒,桌子上是空空也,女方親屬搶著拿也是很有意思的場景。但在湖南湖北,有一些地方二婚的訂婚一般都在晚上請客,也許是和頭婚區分開吧,不會現在社會越來越開明,很多人家也不一定非要這樣辦了。

8、我愛家鄉的奉國寺作文

義縣奉國寺座落在義縣(在錦州北九十華里處)城內東街路北,初名咸熙寺,金朝改為奉國寺。因殿內塑有七尊大佛,也稱七佛寺或大佛寺。奉國寺創建於遼開泰九年(公元1020年),是遼寧省現存最早的寺院建築。據記載,寺院初建時,「隆樓傑閣,金碧輝煌」,「寶殿崔巍,儼居七佛,法堂宏敞,可納千僧」,是一座宏偉的遼代建築群。至金、元兩朝,幾經戰亂,遂失當初之興旺景象。明、清兩朝,又經修葺,現山門左右並列著一對石獅,即為明代所造。至於山門、牌坊、碑亭和無量殿等,都是清代或更晚的建築。唯有寺內的主要建築大雄寶殿,經過金、元、明、清歷代修葺,仍然保持遼代建築的本來面目,歷經千年,至今仍很完整。全寺平面布置前狹後寬。寺前的山門面臨廣場,門的兩旁有便門各一,山門前並列石獅一對。進入山門,是一座牌坊,木柱瓦蓋。牌坊北面,是五開間的無量殿(即萬壽殿)。通過無量殿後的甬道,可直達大月台。月台後部就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聳立在磚砌的高台上,雄偉壯麗,與大同華嚴寺大雄寶殿同為國內佛殿中稀有的高大建築。建築形式為五脊單檐廡殿式,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高二十一米,東西長五十五點六米,南北寬三十二點八米,建築面積為一千八百多平方米。大殿以梁、柱、枋、斗、拱組成。梁枋和柱礎上有蓮花、寶相花、牡丹花、海石榴和卷草等紋飾。刀法遒勁有力,不僅是大殿內精美的藝術創作之一,而且是遼代建築中極為稀有的實例。殿內四壁有壁畫,為十八羅漢和佛經故事,為元、明時的作品。殿中北麵塑有迦葉、拘留孫、屍棄、毗婆屍、毗舍浮、拘那舍牟尼、釋迦牟尼七尊像,端坐於須彌座上,是遼代的彩塑。正中的毗婆屍佛最高,合座高達九米半。兩旁由內向外,一個比一個略小。這些佛像面貌圓潤,體態豐盈,庄嚴雄偉,均衡完整。每尊佛前對立著兩個脅侍,高約二米半。東、西兩頭還塑有天王像各一尊。佛像庄嚴,天王剛勁,脅侍和善,各有特點。七佛前方與天王像平行擺下了二十一件石雕供器。兩邊從南到北,有金、元、明、清重修奉國寺等石碑十一方。後門內有明萬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重塑的倒坐觀音像一尊。奉國寺的建築、雕塑和繪畫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是遼金以來歷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解放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不斷按原狀進行修飾。並廣植花木,美化環境,成為人民群眾賞心悅目的游覽勝地。一九六一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以了解義縣,熱愛家鄉 為主題的調查報告 急用!!!!

義縣位於遼寧省西部錦州市北部,隸屬錦州市,。南依渤海,東倚醫巫閭山與北鎮市接壤,北鄰阜新市,西界北票市,南與錦州市區毗連,大凌河橫貫境內,是一座融歷史之厚重與沿海之文明於一體的新型城市。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20°52'—121°44',北緯41°17'——41°48'之間。總面積2476平方公里。 地名由來
遼置宜州,金天德三年(1151年)改為義州。1913年改為義縣,以古地名得名。
地形地貌
義縣境內東部醫巫閻山山脈,南北綿延近百里,山間多為林叢草地,有「綠色寶庫」之稱;西部屬松嶺山脈余脈,地下埋藏著豐富的金屬、非金屬礦藏;中部為丘陵狀平原,是主要農產區。 氣候特點 義縣地處北溫帶的中溫帶,屬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7.8℃,平均降水530毫米,平均日照2848小時,無霜期126一175天。
水文狀況
義縣大小河流20多條,以大凌河、細河較大。
自然資源
義縣礦產資源豐富,特別是非金屬礦資源遍及全縣各鄉鎮。據勘探查明,全縣共有金屬礦和非金屬礦共30多種,其中可開采利用的金屬礦以金、鐵為主,非金屬礦以原煤、硅石、螢石、白雲石、石灰石、沸石、及花崗岩、玄武岩膨潤土為主。自然資源中,有可耕地106萬畝,宜種糧棉;有草原127萬畝,宜發展畜牧業和林果。
文物古跡萬佛堂石窟寶林樓奉國寺
風景名勝
義縣化石館朱瑞烈士陵園老爺嶺
義縣特產 瑪瑙雕刻
古生物化石
義縣美食
烤全羊
伊斯蘭燒餅
烤全牛

10、遼寧錦州義縣北磚城子文化遺址都有哪些?

錦州市古城址的發現以漢代城址為最早,有錦州漢城址、蛇山子漢城址等,而遼、金古城址已多有發現。明代在遼寧地區各衛建有磚城,廣寧城是明代東北重要衛城之一,雖已毀,但西北部還保留有一段長378米的城牆。明代的衛、所城址後經清代拓建或重修,大都發展演變為近代的城鎮。這些古城址揭示了錦州地域城鎮建設的歷史。明代建築的遼東邊牆又稱遼東長城。西接薊鎮長城荊條溝北山,東至鴨綠江畔的丹東虎山,全長1000餘公里。遼東邊牆貫穿錦州全境,現今遺存的牆體、關口、城堡、墩台等數量較多,且構築類型多樣,以土牆、石牆居多。清柳條邊址和一些明清戰場址等遺存,均反映出錦州市戰略要地的特徵。

古城址—漢代城址

古塔公園西門原城址地

1、錦州漢城址

位於錦州市內小凌河東岸。考古資料證明,該漢城壓在錦州老城(明代城)下,其西牆在今古塔公園西門一線,城牆為夯土築就,並有因採用夾桿式築牆方法所遺留下的排列均勻的孔洞,夯層7~9厘米不等,東、北面遺跡不可見。城內文化層極深,可達9米。在城內及附近出土大量的繩紋瓦等建築構件以及陶豆、陶罐、陶壺、陶甑、陶缽等生活器皿殘片。考古資料顯示,在錦州市內距漢城東約1.5華里處,發現過面積廣大的漢代貝殼墓群,這也為漢城的定點提供了重要的佐證。據有關專家考證,錦州漢城當為漢徒河縣所在。

黑山縣段家蛇山子

2、蛇山子漢城址

位於黑山縣段家鄉蛇山子村後斷崖處。調查發現了漢城夯土城牆,及牆上築牆時遺留的孔洞數排。城址附近出土了大量的漢代的遺物,如建築構件瓦當、筒瓦、板瓦、漢磚和生活器皿陶豆柄的紅、灰陶片及制陶所使用的陶拍等。蛇山子漢城遺物豐富,西側的漢墓群又出土有戰國刀幣、封泥。很可能是西漢某縣治所,又因其地處醫巫閭山附近,故疑該城為西漢遼東郡無慮縣治

遼、金時期城址

北鎮廟前祈福廣場

1、乾州城址

位於北鎮廟前,東北距北寧市廣寧鎮2.5公里,東南距常屯村150米,西距醫巫閭山4.5公里,北距北鎮廟200米。乾州城始建於遼乾亨四年(982年)。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乾州城荒廢。民國3年(1914年)奉軍28師駐防北鎮,師長馮麟閣利用乾州城舊址建了師部營房,號稱「西大營」解放初期遭火焚毀。乾州城址,為土築,坐北朝南,呈長方形。南北長1500米,東西寬200米,面積30萬平方米。城已毀,東北部只保留有一段夯土牆基,東西長60米,殘高1.2米,底寬3.1米。東面及西面城牆走向較為明顯。遺址表面散布有大量遼代溝紋磚和琉璃瓦件,尤以南半部最為豐富。在城址的西南部有大面積灰陶瓮、罐及瓷器殘片堆積。東南部發現有遼代窯址兩座,窯址附近堆積有大量琉璃板瓦、筒瓦、鴟吻、磚等半成品建築飾件。其板瓦火候高,硬度強。大板瓦長35厘米,寬30厘米。1980年文物普查時還曾在城址上採集到三彩器殘片等。此城金代沿用,稱鍾秀縣。1983年3月,被北寧市(現北鎮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遼弘政縣城址

2、弘政縣城址

位於義縣九道嶺鎮復興堡村東側細河西岸,西南距大凌河約1公里,西距義縣城12.5公里。發現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有殘高1.5米、長90米的夯土城垣。地面平坦,地表暴露遺物有遼金時期陶瓷器皿殘片等。近年來,在城址附近還多次出土遼、金時期的銅錢以及戰國刀幣和漢代五銖錢等。從夯土城垣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出土有大量的遼、金遺物與遼金史載印證,此城似為遼、金的弘政縣城址。1973年8月,被義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義縣七里河開州城址

3、開義縣城址

位於義縣七里河鎮開州村西的坡地上,北距縣城25公里。據原錦州市博物館劉謙在1955年8月調查發現,古城上層為明代開州鋪驛城址,下層是遼、金時代的城址。城為方形,殘跡長約25米,其中殘存較好的土城垣僅剩下約長6米、殘高15米、寬2米的一段。文化層較厚,最厚處1.8米。出土遺物有遼、金時期的瓷器,特別是金代的黑彩花紋磁州窯瓷器殘片,以及鐵器,更多的是遼、金建築的殘磚碎瓦。當時還發現了金泰和元年(1201年)「維大金國開義縣凈勝寺志鍾之碑」1通,進一步證實為金代開義縣城址。1973年8月,被義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黑山姜屯土城子

4、土城子城址

位於黑山縣姜屯鎮土城子村南20米。城址內及西側為耕地,東側為沼澤地,南面是人工挖掘的排水河渠。1981年10月,文物普查時發現。面積20萬平方米,呈正方形,南側挖河渠時遭局部破壞。城址出土了大量銅錢,多為宋錢。地表發現過筒瓦、板瓦、白瓷大碗泥質灰陶盆口沿等器物。20世紀80年代初,曾出土過銅俑2個。一俑高5.3厘米,重50克,立式孩童狀,兩腿並攏雙臂下垂,右臂前屈,半裸,環發;另一俑高7厘米,重60克,為武士站立狀,頭著冠,身著武士服,兩腿叉立,兩臂伸張。這些器物均有遼、金時期特點,依此推斷城址當為遼金時期。

黑山芳山東廒村城址地

5、東公廒城址

位於黑山縣芳山鎮東公廒村東南50米。北面800米為紅石河,西面3公里是龍灣水庫,東距黑山子2.5公里,南500米為東沙河。城址方形,每邊長400米,面積16萬平方米,牆基厚4米南面辟門,土築。為金代築造。在城西2.5公里有塔的遺址。此城、塔在明代尚好,被稱為「望平縣城」和「望平縣塔」,因之推斷該城為金代望平縣城1983年8月,被黑山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鳥瞰閭陽城址地

6、閭陽城址

位於北鎮市閭陽鎮,東距閭陽驛河200米,南距國道102線100米,四面為居民區。據金王寂《遼東行部志》載:「閭陽遼時乾州也。承天皇太後葬景宗於先塋,故名焉。本朝以其縣去廣寧府五里,改州為縣。去歲又以非驛路,移六十里舊南州寨。」考遼乾州,為今北寧市廣寧鄉小常屯古城址。金天會八年(1130年)改遼乾州奉陵縣為閭陽縣,縣治所在乾州城內閭陽城最初設於此。按該本來證,是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將閭陽縣從遼時的乾州往南遷,遷到30公里外的南州寨,即今閭陽城址處。因此今閭陽城應當建於此時。《大明一統志》的「遼置奉陵縣,金改閭陽縣,元置千戶所」,《奉天通志》的「閭陽驛為遼置奉陵縣,金閭陽縣故址。明為閭陽驛堡,清置驛鋪,今值北鎮、錦縣交通要道」等記載均可作佐證閭陽城址坐北朝南,為土築,呈長方形,南北長500米,東西寬200米,面積10萬平方米。因城牆已毀,牆的高度不詳,據《北鎮縣志》載,原城南面及北面各設1門。1980年文物普查時,尚存有高約3米、長200米的一段南牆。現東北角僅殘存有長80米、底寬2米、高1~2米不等的城牆一段。其餘各面牆基已無存。1983年3月,被北寧市(今北鎮)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明、清城址

重新修復後的義縣安泰門

1、安泰門遺址

位於義縣義州鎮,北靠大凌河,是義縣城的北門。明代在今義縣置義州衛,義州衛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初為土城,有4個門,門外均建月城(亦稱瓮城),內外有雙層護城鐵門。現月城和城門均已毀壞,僅剩下一座殘破的北門洞,即安泰門。門洞外部殘高8.6米,內長1755米,門洞內頂為拱形。門洞口,南高6.2米、寬49米,北高4.15米、寬4.3米。東西殘存土城牆段。1986年4月,被義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北鎮鼓樓

2、廣寧城址

位於北鎮市廣寧鎮。沈山公路由此通過,地處東北通往關內的重要交通要道,是明代東北重要衛城之長期以來一直屬於地方軍政中遼天祿元年(947年),在北寧市境內置顯州以奉顯陵。設奉先軍以護之,統轄三州三縣,即:嘉州、遼西州、康州奉先縣、山東縣、旺義縣。其中山東縣就設在今北鎮市內鼓樓以北,並建土城1座,治所設在城內。鼓樓為原山東縣城的南門所在地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顯州山東縣改名廣寧縣,治所設在縣城內,元朝改廣寧為廣寧府路,路治仍在縣城內。元代末期,由於戰亂,廣寧土城被毀明朝廢府縣制,立軍衛制。據《北鎮縣志》載,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改廣寧府路為廣寧衛,同年五月,置遼東廣寧都指揮使司,以王雄為指揮僉事,在廣寧府城舊址上修築廣寧衛城。之後都督劉真又主持包砌磚石。永樂年間(1403~1424年),總兵官劉江主持增展東南關。弘治年間(1488~1505年),備御胡忠又增展廣寧城西隅。正德年間(1506~1521年),御使李溱增展廣寧城南關,周圍546丈,池深1丈5尺,寬2丈,周圍11里45步。後又展新城,周圍17里,設有5座城門。在城內通濟橋北建鍾、鼓樓各1座。嘉靖、萬曆年間曾重修,城周圍10里280步。最後至清乾隆年間重修,城周圍共12里210步廣寧城址坐北朝南,南寬北窄,略呈長方的「凸」字形。南北長2公里,東西最寬1.6公里,周圍7公里,面積3.2平方公里。城牆是用磚石包砌而成,中間填土夯實,內外兩壁砌一層花崗岩石頭,外表包砌青磚,牆基用條石砌築。城牆下寬上窄,呈梯形,下寬6米,上寬5米,高11.7米。牆頂海墁。牆頂外側置垛口,內側砌女兒牆。城牆四角各設1個角樓,東南稱柔遠,西南稱望京,西北稱瞻秀,東北稱鎮朔。城牆四面設5座城門,5座城門各不相對。南門有2座,東南稱泰安門,南稱迎恩門,西稱拱鎮門,東稱永安門,北稱靖遠門。各門前均置有瓮圈。南門前原還建有南關廂,周圍1654米,設有3門,南稱迎恩門,東稱宣化門,西稱振武門城內設5條街道,均呈V字形,交會處什字街。什字街至南門稱南大街,至西門稱西大街,至東門稱東大街,至北門稱北大街。北大街中部建有明代李成梁石坊和鼓樓各1座。東門至北大街稱老東街。南北大街為主要商業區,南大街最為繁盛,其餘次之。根據地理和防守的需要,商業區和居民區多設在城內南部和西南部,衙署設在東部,其主要軍事設施等則多設在北半部,鍾鼓樓設於城內中心。城內東北隅建有遼代晚期的崇興寺雙塔。雙塔與鼓樓及南門的布局很有巧意,從南門往北望去,塔在鼓樓的兩邊。因此,加上5座各不相對的城門,當地有「五門不正鼓樓偏,玲瓏寶塔在兩邊」的說法。城內還建有孔廟、城隍廟、崇泉寺祖師廟、葯王廟、保安寺、白衣庵、法興寺、碧霞宮、興隆寺、崇興寺、文殊庵、毗盧庵、文昌宮、財神廟、大佛寺、火神廟等寺廟。明代在邊防地區廢除了原有的府、州、縣的制度,代之以軍事管制的辦法,在關外地區設立都司衛所。明洪武八年(1376年),明朝在遼陽設立遼東都指揮使司,實行衛所建制(大致為駐軍5600人設衛,1120人設千戶所,112人設百戶所),並於洪武二十五年(1393年)封皇子朱植為遼王,坐鎮廣寧府。另在廣寧府設有戶部分司、按察分司和游擊府3堂,以後又駐有巡撫、都御史、總兵、鎮虜將軍、鎮守太監,是地方的政治、軍事的中心1960年3月廣寧城已被錦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但「文化大革命」前後,均有扒毀城牆事件發生。至1973年除城西北隅駐軍營房旁有一段殘高7米、寬3.5米、長378米的磚牆和北部一段1350米長的土牆外,加之後來又沿原城牆基礎修築環城公路,廣寧城絕大部分被毀。1983年3月將所剩的城牆遺跡定名為廣寧城址,被北鎮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錦州古城遺址

3、錦州城址

位於錦州市古塔區。最初為遼代城址。據《遼史·地理志》載:遼初,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以漢俘建錦州設臨海軍節度使(中節度)以鎮守之。約建於926年,即遼天顯元年。從遼道宗時所建的廣濟寺塔來看當時錦州城郭不會很小。在金、元兩代,錦州出現了一定的城市規模明代,錦州城有了明顯的擴大。《全遼志》載:「錦州城本遼錦州、元水樂縣舊址。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指揮使曹鳳即舊城址修築磚城,方五里一百二十步,高二丈五尺;成化十二年(1476年),都指揮王鍺增廣南北四十五丈,東西九十五丈;弘治十七年(1504年),參將胡忠、備御管升並城南關周圍六里一十三步,形勢若盤,俗謂之盤城。池周圍七里五百七十三步,闊三丈五尺,池深一丈二尺。門四:東寧遠,南永安,西廣順,北鎮北」。明代在錦州城內設有廣寧中、左兩屯衛,其後為廣寧中、左、右三屯衛治所。清代,「城址仍其舊。城門四……城上皆有重樓,門外皆有月城,謂之瓮圈內外城門護以鐵,城之四角皆有炮台,南門以東增築一台。」康熙年間,在東南台上建有魁星閣,城垣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奉敕重修,咸豐六年(1856年)五月重修,光緒六年(1880年)又重修。城周約4公里。

鳥瞰凌海右衛城址地

4、右衛城址

古稱右屯衛,位於凌海市右衛鎮。據《奉天通志》載:「右屯衛,城去河半里,元時為閭陽縣之臨海鄉,明洪武二十六年置廣寧右屯衛。清初劃入牧場,今為縣治東境巨鎮」。據《盛京通志》載:「元閭陽縣臨海鄉,為原公主寨舊址。明清之際曾為戰場。」又據《錦縣志》卷三《建置·上》載:「右屯衛城,東南七十里,元時為閭陽縣之臨海鄉。明洪武二十六年,置廣寧右屯衛於十三堡,明年移此。葺公主寨故址,以為衛治。永樂中,指揮徐琦,李通築城,周圍四里三百六步,高二丈九尺。門三,東曰鎮海,南曰永安,西曰迎恩。池深八尺,廣一丈,周圍五里八十六步。右屯衛歷史上原為錦州的東南前哨,傍河近海,地勢險阻,歷為軍事要地。明清之戰,明軍多次抗禦清兵於此。

鳥瞰大凌河城址地

5.大凌河城址

位於凌海市城區北側,大凌河西岸,南鄰渤海灣,西北是延綿數十里的醫巫閶山余脈。據《錦縣志》記載:大凌河城始建於明宣德三年(1428年),隸屬於遼東都司廣寧左屯為中右千戶所。城為土質城牆局丈,周長三里二十步,僅城北開一門,城門建有敵樓一座,為青磚砌築,高約六丈,登樓遠眺,全城內外可盡收眼底,門東南有眼水井,城內從南至北有一條大道,直通城門,城內居民分別居住在道路兩側大凌河城是明朝重要的軍事重鎮,它是連結關內外的交通要道,又是遼西地區的咽喉,錦州的東大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為兵家必爭之地。大凌河城毀於明崇禎四年(1631年)那場歷史上著名的「大凌河戰役」。

鳥瞰南山最高峰下的松山城址地

5、松山城址

位於錦州城南九公里處。據史料記載,明宣德五年(1430年)置中左千戶所於此,轄杏山驛,屬廣寧中屯衛,城方三里十二步,闊一丈。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撫王之誥加築,城牆高二丈五尺,南開一門,名曰「建武門」,後東西各開一門,城牆四角各建更房。松山城「群山環拱,南臨大海,頗稱險阻」,由此可見松山城之險要。松山城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兵家必爭之地,亦是明朝在遼西走廊上所設的重要軍事重鎮。明代末年,明清之間的多次戰爭都在現在的錦州、興城之間展開而松山正是這條防線上的軍事樞紐。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松山城被攻破,城被清兵毀為平地。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