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風俗民情一
1、蒙古族有哪些風俗
1、獻哈達
哈達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一種敬意祝賀,這種禮節由來已久,去蒙古旅遊經常會受到這樣的待遇。
2、唱歌
蒙古民族的勸酒往往通過歌唱表達出來,唱歌與勸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後,大家舉杯合唱,然後大家一起乾杯,是一種蒙古傳統風俗。
3、遞鼻煙壺
遞鼻煙壺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個精緻瓷瓶樣的小壺敬給客人嗅,這就是裝著鼻煙的鼻煙壺。
蒙古族的風俗有很多,像獻哈達、唱歌、遞鼻煙壺只是其中一部分風俗,還有摔跤、射箭、那達慕等風俗。
4,禮儀風俗
蒙古民族對來客,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他賽音百努。」(安好),隨後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請客人進蒙古包,全家老少圍著客人坐下,問長問短,好似自家
5,婚禮的習俗
舉行婚禮的前一天,男方要舉行「祝福新房儀式」,而女方要舉行「姑娘宴」。
6,生兒育女的習俗
蒙古族人民對於生兒育女極其重視,所生嬰兒無論男女,均在嬰兒落地後即在家門外樹立標志。如生嬰兒為男的,即用榆樹枝條削一付一尺五寸至二尺的弓矢,掛在門外。如所生嬰兒為女的,就在門外掛一個紅布條。嬰兒出生後第三天舉行洗禮儀式,備辦酒席招待親朋,以示報喜。
7,歲時風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節日要算過年,一般進入臘月十五,人們就著手作過年的准備工作。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全家人或親友聚在一起飲食娛樂送火神。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過大年最歡樂的幾天。大年三十夜幕降臨後,人們便聚集在最年長者家中,開始除夕「乃日」(宴會),全家人盡情享受「守歲」。除夕宴會上應備辦「三鍋」一鍋是奶茶鍋;二鍋是羊背鍋;三鍋是肉湯飯食鍋。宴會中最少唱三首歌。初一,開始拜年,首先要祭天。
(1)蒙古族風俗民情一擴展資料
蒙古族做客禁忌:
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生活比較傳統,因此有許多忌諱,到草原上和牧民交往尤其要注意,否則會帶來不愉快。
到蒙古包坐客,要注意不要踩牧民的門檻。還有,不要在火盆上跨過。吃飯時,不要把刀尖對著主人。坐的位置也很有講究,男的坐左邊,女的坐右邊,忌諱混雜而坐。
如果在蒙古包中住宿,客人要睡在蒙古包的西側。蒙古包的東側是留給女主人睡的地方。這點一定非常注意。當然如果有單獨的蒙古包更好。內地有些對草原上的牧民奇特習俗的傳聞屬於以訛傳訛,千萬不要當真。
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
騎馬、坐車到牧民家做客,接近蒙古包時須輕騎慢行,以免驚動畜群,行至附近須下車馬步行前往,進包之前,要把馬鞭放在門外,若帶進包內,被視為對主人的不尊重。進門後靠左邊行走,入包以後在主人的陪同下坐在主人的右邊;離包時走原路線,等送客主人回去了再上馬。
當給客人送茶或酒時,客人須欠身雙手接。禁用筷子敲打飯桌、飯碗等,認為只有討飯人才敲打碗筷。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主人請吃奶製品,客人不要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點也行。
獻哈達也是蒙古族的一項高貴禮節。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托著遞給對方,受者亦應躬身雙手接過或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掛在脖子上,並表示謝意。
2、蒙古族風俗是什麼?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如下:
1、飲食:分三大類:肉食、奶食、糧食。
2、居住:以蒙古包為主。
3、婚嫁:娶親一般是在結婚喜日的前一天。
4、禮儀風俗:見面總是熱情問候:「他賽音百努。」(安好);4、歲時風俗: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過大年最歡樂的。
蒙古族的居住
傳統的蒙古族牧民住房是蒙古包,「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蒙古包是一種天幕式的住所,呈圓形尖頂,通常用羊毛氈子一層或二層覆蓋,所以在古時候,蒙古包又被稱作「穹廬」、「氈包」。蒙古包分兩種。一種是牧區夏季用的,為移轉式的,一種是冬營地為半固定式的。蒙古語稱移轉包為「烏爾郭格爾」。
3、蒙古族有哪些風俗習慣100字
1、服飾中,長袍是蒙古族人民的傳統服飾,袍子肥大,不開叉。過去牧區的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以綢緞、棉布做衣面的;夏季一般穿布類;顏色一般愛用紅、黃、深藍色。
2、新中國成立前,蒙古族地區曾有過很多落後的婚姻習俗,如貴族一夫多妻﹑包辦婚姻﹑結婚前要由喇嘛念經或求神問卦﹑重聘禮﹑搶婚、收繼婚習俗等風俗。
新中國成立後,他們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青年男女都是自由戀愛,自主擇偶,絕大多數家長接受和同意孩子的選擇,父母前往女方家「徵得同意」只是一種必要的程序。
3、新中國成立前,蒙古族的喪葬一般有火葬﹑土葬和野葬(也稱天葬)。新中國成立後,蒙古族野葬形式消失,完全改用土葬和火葬,其喪葬方式的選擇主要取決於自己家族的習慣。
(3)蒙古族風俗民情一擴展資料
蒙古族的文化活動:
1、蒙古族一向有「音樂民族」﹑「詩歌民族」之稱。河套地區流傳有這樣一句話:「河套的民歌牛毛多,唱了三年,唱了一支牛耳朵。」反映了內蒙古民歌之多。蒙古民歌可分為長短調兩種體裁,蒙古民歌充分反映出蒙古族人民質朴﹑爽朗﹑熱情﹑豪放的性格,聽了使人有置身蒙古草原之感。
2、馬頭琴是蒙古人民最喜愛的民族樂器,因琴桿上端雕一個精緻的馬頭而得名。最早的馬頭琴稱為「奚琴」或「胡琴」,起源於東胡的「奚」(即庫莫奚),清末稱作「潮爾」。演奏形式多半是獨奏,或是自拉自唱。馬頭琴拉出來的聲音遼闊低沉,悠揚動聽,彷彿把人們帶進茫茫無邊的草原。
3、蒙古族舞蹈久負盛名,傳統舞蹈有馬刀舞﹑筷子﹑安代﹑馴馬手、小青馬等。通過草原馬上生活提煉而成的馬舞,造型挺拔豪邁,步伐灑脫輕盈,在一揮手、一揚鞭、一騰跳之間,都使人感到駿馬的縱越和蒙古人民剽悍﹑勇敢的性格,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4、蒙古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近些年受到內蒙古大草原旅遊熱的原因,很多蒙古的風俗已經被遊客所熟知,這里不準備贅述,但是還有一些比較有趣的習俗和來由大家並不清楚,今天主要給大家介紹一些有趣的習俗:
蒙古族名字的趣事:蒙古族人名字非常好聽,他們沒有姓氏,起名字非常隨性,自由而富有詩意,男孩子經常起一些陽剛的名字,鐵鋼、巴圖、康熙、帖木兒、巴特爾等,這些名字都有結實、堅強、勇敢、英雄等意思,而女孩子的名字大多用花草的名字來命名:這是一個非常好玩的習俗,如果你來到了純牧區的蒙古包前,學幾句花草的蒙古語,大聲呼喊出來,運氣好就會有漂亮的蒙古族姑娘從蒙古包中跑出來,比如:其木格、塔娜、格日勒、薩仁、娜仁、敖登、哈斯等,它們都有不同的意義,其中「娜仁」是太陽的意思,「薩仁」是月亮的意思、「敖登」就是星星,「其其格」是花的意思,「其木格」是花蕊的意思,「高娃」是俊美的意思,而「斯琴」是寶石,現在你知道「斯琴高娃」的一日了吧?還有「斯琴格日樂」也明白了吧?不是「聽笑話第二天才樂」。
所以說,到草原上旅遊,學幾句簡單的蒙古語非常有好處,一下子就能拉近同他們的距離。
蒙古族喝茶的講究:蒙古人一日至少喝三次茶,都是那種熬制的奶茶,草原上蔬菜和水果非常少,即使運過去也不新鮮,所以蒙古人吃的蔬菜和水果比較少,但是很少缺乏維生素,主要原因就是喝奶茶帶來的好吃,還有一個好玩的地方,蒙古人可以頓頓吃肉,遊客連吃幾頓就受不了,原因也是沒有喝奶茶的原因。
蒙古人喝奶茶非常講究,不僅要長幼有序,還要有儀式感:具體是要先敬、天、地,新奶茶要在蒙古包外向天和地潑灑一些,以敬山、水、土地、神靈等,倒茶的時候要用右手持壺或勺子,壺嘴和勺子的頭部要向北側和向里,不能向外(朝門)向外,倒茶時一定要倒半碗,不能太滿,端碗的手指不能探入茶中,敬茶的時候要按照長幼的順序,先給老人或者尊貴的客人,填茶也要有講究,不能等客人喝完,要在快喝完時填茶,懂的客人也會主動留下一些,一般情況下,喝完茶長者還要唱一段《祝詞》來感謝茶。
那達慕中的習俗:到草原上旅遊,相信很多人都體驗過那達慕,會發現他們的很多比賽不講級別,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在摔跤比賽的時候,運動員捉對廝殺,不分年齡和體重的級別,輸了就淘汰,剩下的晉級,最後只決出冠亞軍,其它不記名次,看似不公平,其實是最優秀的選拔制度,充滿了不確定性,因為運動員之間有相互制約的情況,這種不確定,冠軍的技術含量非常高,是選拔人才的好方法;
同樣,他們在賽馬的時候也是如此,不分年齡和體重級別,而且是30-50公里的那種長途賽,甚至不分男女,大家一起上,一次比賽下來,有幾百匹馬同時沖出跑道,不僅需要體力,還要智慧和運氣,場面非常好看。
其實蒙古族好友很多好玩的習俗,都是有原因的,這些背後的原因更加有意思,以後會繼續講解,希望大家喜歡,謝謝閱讀!
5、蒙古的風土人情
一、飲食:蒙古國飲食文化受俄羅斯的影響,進餐廳前需在門前脫去外套以示禮貌,吃飯中不得大聲喧嘩,男士需為女士拉椅子先行入席,菜品多西化。
二、習俗:蒙古人忌諱別人觸摸自己的頭部和帽子;向別人遞交東西要用右手,以示尊敬;與客人正式會面或共同進餐要衣著整潔,男士應著西裝打領帶,女士應化妝並佩戴首飾;送客人離開時,主人不必出門。
三、節日
1、白月節:白月節(白節),蒙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爾,日期與中國藏歷年相同,節日習俗和漢族的春節相似,是蒙古國民間最隆重的節日。1988年12月,蒙古大人民呼拉爾主席團決定,白月為全民節日。
2、國慶節:國慶節為7月11日。1921年7月10日,蒙古人民黨在庫倫(今烏蘭巴托)成立君主立憲政府,後將7月11日定為國慶日。1922年起,蒙古定期在每年7月11日舉行全國性那達慕,成為國慶活動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1997年6月13日,蒙古國慶中央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決定將蒙古國慶易名為 「國慶節-那達慕」。
(5)蒙古族風俗民情一擴展資料:
中國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節:以服飾為載體傳承蒙古族文化
「第十一屆中國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節暨蒙古族服裝服飾大賽」開幕式在成吉思汗廣場隆重舉行。
開幕式由內蒙古自治區旅遊局巡視員馬永勝主持,內蒙古自治區旅遊局魏國楠局長、呼倫貝爾市人民政府牛振聲副市長分別致辭,呼倫貝爾的參賽隊代表烏答木和大賽評委會主任郭健分別發言,呼倫貝爾市人民政府張利平市長宣布第十一屆中國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節暨蒙古族服裝服飾大賽開幕。
呼倫貝爾市人民政府牛振聲副市長在致辭中表示,本屆中國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節以厚重的草原文化為根基,以絢麗的蒙古族服裝為載體,以豐富的節慶活動為內容,旨在保護、傳承和發揚蒙古族傳統文化,讓世界更加了解蒙古族,了解內蒙古,了解呼倫貝爾市。
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為了進一步挖掘和弘揚蒙古族服裝服飾文化,貫徹落實內蒙古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把內蒙古建成「體現草原文化、獨具北疆特色的旅遊觀光、休閑度假基地」,展現呼倫貝爾多彩的民族文化,提升呼倫貝爾旅遊整體形象。
由內蒙古自治區旅遊局和呼倫貝爾市共同主辦的「第十一屆中國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節暨蒙古族服裝服飾大賽」於6月14日至18日在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舉辦。
本屆中國蒙古族服裝服飾藝術節參賽和表演隊伍達到89個,隊員人數為1133人,服裝服飾2000多套件,均創歷史新高。其中,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雲南、黑龍江、北京、內蒙古自治區的參賽隊80個,來自蒙古國、俄羅斯、呼和浩特以及呼倫貝爾市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三個少數民族的表演隊9個。
6、蒙古族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蒙古民族有尊老愛幼的習俗。他們的諺語中說:「尊敬德高的人、敬愛年老的人」,「對餵乳汁的母親要敬愛,對教字母的老師要尊重」,「老人的經驗教育人,太陽的光輝溫暖人」等等。這些都表現了對老人的尊重和愛戴。
祝壽是蒙古族人民為老人舉行的一個禮儀慶典。蒙古民族的祝壽禮和過本歷年都是在年紀大時才舉行的。一般在六十、七十、八十、九十時才祝壽。不過父母親在世時,兒孫輩即使到了七八十歲也不許做壽。
過本歷年的二十五、三十七、三十、四十九也不是很熱鬧,但是過了六十一歲,七十三歲、八十五歲就另當別論了。過本年的一般不祝壽。巴林蒙古族老年人過本95歲就不計年齡,也不做百歲。
祝壽和過本歷年的日期一般在正月。只要有給老人祝壽的人家,主人家的兒女們的從年底開始就准備設宴。初一就開始來迎接陸續到來祝壽的客人了。也有的人家選定一個吉日,再通知眾鄉親、朋友、親戚等。
祝壽儀式比較簡單,席間,來賓們都為老人敬酒、獻哈達和禮品。敬酒四、六、八碗的蒙古語稱「朱來」。然後叩拜主人,表示感謝主家招待。
祝壽的禮品通常有:馬、牛、綿羊或羊烏查、皮長袍、棉長袍、夾長袍、靴子、煙、荷包、錢等。禮品品類一般占「三」數。祝壽完畢,祝壽客人不能空手回,主人家要回贈煙、荷包、毛巾等。如果是孩子,就給月餅或一二元零用錢等。
家庭沿襲
早在十三世紀以前,蒙古族畜牧業生產有了相當發展,伴隨著畜牧業經濟的發展,也使建立在私有制經濟基礎上的 蒙古人家庭發展起來。
成書於十三世紀前期的《蒙古秘史》中,對蒙古族的家庭情況多有記載,如阿 豁阿死後,兄弟五人「即分馬群家貲」,孛端察爾在兄弟的幫助下俘獲扎兒兀惕部的阿當罕,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馬群、家貲、隸民、奴婢等。
7、蒙古族的風俗習慣是怎麼樣的?
蒙古族的風俗習慣:有尊老愛幼的習俗。
他們的諺語中說:「尊敬德高的人、敬愛年老的人」,「對餵乳汁的母親要敬愛,對教字母的老師要尊重」,「老人的經驗教育人,太陽的光輝溫暖人」等等。這些都表現了對老人的尊重和愛戴。
祝壽是蒙古族人民為老人舉行的一個禮儀慶典。蒙古民族的祝壽禮和過本歷年都是在年紀大時才舉行的。一般在六十、七十、八十、九十時才祝壽。不過父母親在世時,兒孫輩即使到了七八十歲也不許做壽。
蒙古國家發展:
蒙古國(蒙古語:Монголулс,英語:Mongolia),簡稱蒙古,位於中國和俄羅斯之間,是被兩國包圍的一個內陸國家。首都及全國最大城市為烏蘭巴托。主體民族為喀爾喀蒙古族,約佔全國人口的80%,此外還有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官方語言為蒙古語。
早在十三世紀以前,蒙古族畜牧業生產有了相當發展,伴隨著畜牧業經濟的發展,也使建立在私有制經濟基礎上的蒙古人家庭發展起來。
8、蒙古族人民有哪些風俗習慣?
1、背弓挎箭,蒙古族的婚俗之一,解放前蒙古人娶親時,新郎要佩帶弓箭,跨駿馬啟程。到女家後,摘下弓箭,放在蒙古包的西南方。次日走時再挎上。
2、刁帽子,也稱搶帽子。通常是送親者想方設法把娶親者的帽子搶過來,挑在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馬去揀,以影響其行速。娶親者彼此掩護,而不讓送親者搶去帽子。一路上,你追我趕,互相嬉戲。
3、獻哈達,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賀。這種禮節由來已久。據《馬柯·波羅游記》中所寫,蒙古族「過年過節時都互相用金銀玉石做的禮品同白色綢布一起捧獻」。
4、遞鼻煙壺,遞鼻煙壺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個精緻象個瓷瓶樣的小壺,敬給客人嗅。
5、血祭,就是把自己喂養的牛、馬、羊宰殺了,供奉在敖包之前。這種祭法由來已久,現在各另地方還有。
9、蒙古族的風土人情?
蒙古族的風土人情:
1、見面要互致問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問好。平輩、熟人相見,一般問:「賽拜努(你好)」;若是遇見長者或初次見面的人,則要問:「他賽拜努。」(您好)。
2、款待行路人(不論認識與否),是蒙古族的傳統美德,蒙古族待客十分講究禮節和規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時,一般在將羊的琵琶骨帶肉配四條長肋送給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則以一塊帶肉的脊椎骨加半節肋骨和一段肥腸送給客人。
3、到蒙古族人家裡做客必須敬重主人。進入蒙古包後,要盤腿圍著爐灶坐在地氈上,但爐西面是主人的居處,主人不上坐時不得隨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主人請吃奶製品,客人不要拒絕,否則會傷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點也行。
4、獻哈達也是蒙古族的一項高貴禮節。獻哈達時,獻者躬身雙手托著遞給對方,受者亦應躬身雙手接過或躬身讓獻者將哈達掛在脖子上,並表示謝意。
5、蒙古族人騎馬、駕車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騎快行,以免驚動畜群;若門前有火堆或掛有紅布條等記號,表示這家有病人或產婦,忌外人進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動物的肉和驢肉、狗肉、白馬肉;辦喪事時忌紅色和白色,辦喜事時忌黑色和黃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腳、鞋、襪和褲子等;禁止在參觀寺院經堂、供殿時吸煙、吐痰和亂摸法器、經典、佛像以及高聲喧嘩,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獵;
6、蒙古族牧民視綿羊為生活的保證、財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聖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見的牛奶外,還食用羊奶、馬奶、鹿奶和駱駝奶,其中少部分做為鮮奶飲料,大部分加工成奶製品。
7、蒙古族的肉類主要是牛、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也捕獵黃羊肉。羊肉常見的傳統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腦燴菜等70多種,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剝皮烤)、爐烤帶皮整羊或稱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見的是手把羊肉。
8、在日常飲食中與紅食、白食佔有同樣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區的蒙古族還有用炒米做「崩」的習俗。麵粉製作的各種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飲食中也日漸增多,最常見的是面條和烙餅,並擅長用麵粉加餡製成別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餡餅及蒙古糕點新蘇餅等。
9、蒙古族每天離不開茶,除飲紅茶外,幾乎都有飲奶茶的習慣,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凈水,燒開後,沖入放有茶末的凈壺或鍋,慢火煮2-3分鍾,再將鮮奶和鹽對入,燒開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時還要加黃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的滋補飲料。有人甚至認為,三天不吃飯菜可以,但一天不飲奶茶不行。
10、蒙古族還喜歡將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實、葉子、花都用於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風味各異,有的還能防病治病。
11、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飲酒,所飲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區也飲用奶酒和馬奶酒。每逢節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飲的習慣。馬奶酒是鮮馬奶經發酵製成,不需蒸餾。
12、典型食品: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爐烤帶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民間還有:稀奶油;奶皮子;煺毛整羊宴;熟烤羊;白菜羊肉卷;新蘇餅;烘乾大米飯。
13、蒙古族民間傳統節日有「白節」、祭敖包、那達慕等。「白節」 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春節的年節,亦稱「白月」,傳說與奶食的潔白有關。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節日的時間和春節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要吃手把肉,也要包餃子、烙餅,初一的早晨,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在錫林郭勒盟民間除過年節外,還在每年的夏天過「馬奶節」。節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還要擠馬奶釀酒,節日的當天,每個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乳酪、奶豆腐等奶製品擺上盤子里,用以招待客人,馬奶酒被認為聖潔的飲料,獻給尊貴的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烤全羊過去多用來進行祭典或祭敖包時才用,現在已成為盛大節慶或迎接貴賓用的一種特殊菜餚。
14、「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納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一個畫圈,然後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納」(用2.5米長的柳條交叉編結而成)架好,再架上頂部的「烏尼」(長約3 . 2 米的柳條棍),將「哈納」和「烏尼」按圓形銜接在一起綁架好,然後搭上毛氈,用毛繩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戶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戶了。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的地氈,擺上傢具,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一些傢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哈納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10、蒙古族的風土人情
(1)飲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主要生產方式。以奶和肉類食品為主,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餚。遼寧遼西的蒙古族比較早地從事農耕生產,所以在飲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傳統食俗,還有一些東蒙地區獨特的美食。如全羊湯、「手把羊肉」、蒙族餡餅、喇嘛糕等。
(2)服飾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愛穿的長袍,是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獨特衣著裝飾。
蒙古族婦女頭上的裝飾品,用寶石、金銀等製成,多在節慶宴會上或探親訪友時使用,平時則用彩色長綢纏繞。
(3)民居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滿語將家或屋稱為「博」,因為詣音,所以後來叫成了「蒙古包」。蒙古族將自己的住房稱為「格爾」;漢族人稱蒙古包為「穹廬」或「氈房」等。蒙古包結構簡單,拆裝方便,搬運輕便,十分適合蒙古族游牧生活。蒙古包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轉場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遼寧的蒙古族人現在大多數居住在與漢族或滿族人相似的磚木結構的房屋,但是在室內的裝飾上卻有著明顯的民族特色。
(4)生兒育女
蒙古族人民對於生兒育女極其重視,所生嬰兒無論男女,均在嬰兒落地後即在家門外樹立標志。如生嬰兒為男的,即用榆樹枝條削一付一尺五寸至二尺的弓矢,掛在門外。如所生嬰兒為女的,就在門外掛一個紅布條。嬰兒出生後第三天舉行洗禮儀式,備辦酒席招待親朋,以示報喜。洗完後用羊皮襁褓把嬰兒包起來,並以傳統習俗用黃油等奶食塗抹嬰兒額頭,祝福他健康成長。這是一種古來習俗,現今已無人這么做了:「草原的寶貝包在羊皮襁褓中」。
嬰兒滿月時,再次屠牛宰羊,張設酒宴大饗親友,以示慶祝。親友所贈禮品中,唯嬰兒外祖父母的最重,如是冬季,贈送各種講究的裘皮,夏季多為綢緞、布匹,如果嬰兒的外祖父母家生活富裕,還要送牛羊或駿馬。
(5)待客忌諱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國自古乃禮儀之邦,好客之情人皆有之,而蒙古族尤盛。來蒙古包作客,不但會受到主人熱情的款待,還會感受一些從未接觸,從不知道的民族文化。當然,在進入蒙古人的生活之前,必須要了解他們的一些習俗和禁忌,否則,若是按自己的想法去隨意行事,不但會鬧笑話,而且會令蒙古族同胞不高興。
(10)蒙古族風俗民情一擴展資料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盡管這種生存方式在現代社會被弱化,但仍然被視作蒙古族的標志。
蒙古族在科學文化事業上比較發達,而且音樂、舞蹈也在藝術上居於相對顯赫的地位。
《蒙古秘史》、《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被稱為蒙古族的三大歷史巨著,其中《蒙古秘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的三大史詩之一。
蒙古民族有尊老愛幼的習俗。他們的諺語中說:「尊敬德高的人、敬愛年老的人」,「對餵乳汁的母親要敬愛,對教字母的老師要尊重」,「老人的經驗教育人,太陽的光輝溫暖人」等等。這些都表現了對老人的尊重和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