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風俗
1、納西族的過年習俗
春節,除夕宰雞,以飯和肉喂狗,用豬頭拜灶君,然後祭祖先。初一吃素,不出門,全家帶著粑粑、菜、酒等物到祖先墳上拜年。初二洗頭洗腳。初三祭天,這是整個村寨的共同活動,有的地方祭天時只許男子參加。民間流傳「納西祭天人」和「納西祭天大」的俗語,充分表明了祭天在納西民族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祭天有春祭和秋祭。其中春祭又稱為大祭,在春節期間進行,是春節活動的主要內容故春節大祭,秋祭在七月中旬舉行,因而也叫七月祭天。祭天的目的是祈求人畜興旺,五穀豐登。從初一到十五均不勞動,在家玩樂,青年們則隨各地習慣舉行唱歌或射箭等文娛活動。
(1)崇仁風俗擴展資料
納西族祭天簡介:
祭天有一套復雜的程序,尤其忌諱「穢氣」,所有成員和用於祭祀的物品都必須通過嚴格的「除穢儀式」。為了保持祭天族群的純潔性和神聖性,祭天場內只能使用納西族的語言。禁止外人進入祭天場,凡是新增加的成員,都必須向所有的成員贈送禮品後,才被容納為本祭天族群的正式成員。
祭天的一切器物,都要求潔凈和專用。如祭台上左右各栽一棵栗樹(代表天父天母和天與地),中間一棵柏樹(代表人皇),還有前排的兩棵小栗樹(代表崇仁利恩夫婦),都是派專人到高山和岩頭去砍伐的,都要放在固定的地方,祭天用的米叫「神米」。
2、介紹家鄉的習俗
江西省山區丘陵多,水面廣,地形復雜,氣候各異,丘谷相間,河流交錯,構成了豐富多樣的發展地方特產的天然基礎。
近年來,全省在樹品牌、創品牌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他們充分發揮江西自然資源,開展多種經營,優選了:贛南臍橙、南豐蜜桔、贛北早熟梨、廣昌白蓮、大鄣山有機茶、萬載龍芽百合、瑞昌山葯、大余金邊瑞香、樟樹杜仲、奉新碧雲大米、江西米粉、鄱陽湖清水大閘蟹、鄱陽湖青蝦、彭澤鯽魚、崇仁麻雞、興國灰鵝、安福火腿、英雄乳品、井岡毛竹、吉安香樟等20種具有地方特色、市場影響大、經濟效益好的品牌土特產品走向市場,不僅能繁榮了市場,改善了人民生活,而且還換取了外匯,為國家建設積累資金。
勤勞智慧的江西人民巧妙地利用當地特有的自然資源優勢,以傳統的製作技藝,生產了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產品,其中有不少品種自古至今一直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江西省名貴特產工藝品
南昌瓷版畫像 安義帽扇 景德鎮瓷器 婺墨 龍尾硯
河口竹藝 會昌藤器 金溪瑪瑙 李渡毛筆 宜春脫胎漆器
新余絲絨畫 萍鄉紙掌畫 吉安樟木箱 遂川黑摺扇
余江木雕 廣豐草編 廬山竹絲畫簾 德安玉雕
井岡山竹雕 根雕 土特名產
南昌珍珠 樟樹雙竹粘 萬年貢米 婺源荷包鯉魚 樂平花豬
贛州松香 興國灰鵝 泰和烏雞 崇仁麻雞 萬載三黃雞
南城五黑雞 上饒白耳雞 大余羽絨被 萬載夏布
萍鄉煙花爆竹 新余薴麻 永豐菊花石 峽江鰣魚
井岡竹蓀 紅米 余江紅石 水晶 廬山三石 江西鱘魚
鄱陽湖銀魚 信豐烤煙 廣昌曬煙 名酒名茶
南昌大麴酒 李渡高粱酒 安義蜂蜜酒 樟樹四特酒 清華婺酒
珍珠液酒 贛州陳年伏酒 全南金櫻酒 南城麻姑酒 中華杜仲酒
吉安堆花酒 胡卓人蘄蛇葯酒 上清酒 三清猴頭補酒
九江陳年封缸酒 彭澤浮紅茶 婺綠茶 寧都小布岩茶
修水寧紅茶 井岡翠綠茶 遂川狗牯腦茶 饒綠茶
廬山雲霧茶 安遠九龍茶 風味小吃
南昌石頭街麻花 肉類罐頭 興國牛皮糖薯干 南安板鴨
南康辣醬 贛州蜜餞 信豐紅瓜子 南豐豆腐皮 豐城豆腐乳
萍鄉花果糕 新余蔥油餅干 吉安薄酥餅 峽江米粉 安福火腿
貴溪燈心糕 饒州牛皮糖 弋陽米果 九江桂花茶餅
九江桂花酥糖 吳城大板黑瓜子 黑色保健品
南昌葡萄豆豉 樟樹中草葯 修水白術 新干枳殼 吉水荊芥
萬安茯苓 井岡天麻 杜仲 黃柏 厚撲 吉安車前子
潯陽五香豆豉 都昌蔓荊子 綠色保健品
三湖紅椐 安義枇杷 靖安板栗 江灣雪梨 香菇 竹筍
贛南蜜瓜 會昌荸薺 南康柚子 南豐蜜椐 廣昌通芯白蓮
萬載百合 奉新獼猴桃 遂川金橘 萬年珍珠 上饒早梨
3、江西的民風民俗
萍鄉民俗文化絢麗,採茶俚調、民間燈彩、古樸漆畫繁衍流傳,歷久彌新。淵源於楚巫的儺文化"三寶俱全"(儺面、儺舞、儺廟),被稱作"藝術的活化石,在民間的群眾藝術活動品種多、活動多,代代相傳。至今仍保存下來並在民間流傳的尚有30餘種:春鑼、漁鼓、花鑼鼓、茶燈、牛燈、漁仔燈、圍鼓、風箏舞、蓮花鬧、撲蝶舞、泥塑、瓷雕、盆景、彩扎、竹編及民間繪畫(農民畫、磨漆畫、剪紙、烙花、微雕、根雕)等。特擇要簡述1種。春鑼-最具有萍鄉特色的。春鑼起源於清末,興於民間,流行萍鄉及宜春、萬載、瀏陽、醴陵、等周邊縣(市)。藝人用紅綢系一面直徑為15公分的小鼓,鼓邊掛一面直徑比鼓大2-3公分的小鑼。擊鼓敲鑼做過門,春節時走門串戶向人報春。唱詞多為每句7字,兩句韻,語言為地道的萍鄉方言,通俗情切。曲目均為短篇,多為見贊(看見什麼贊什麼)。建國後,唱詞的內容擴展到時事、故事,計劃生育、新人新事等,篇幅擴大到中篇,形式上也加上了二胡等樂器伴奏,更為優美,很受群眾喜愛,成為各種文藝晚會演出的重要節目之一。新曲目《敬酒歌》、《千年春來萬年絲》、《見贊》、《巧媳婦撮合老鴛鴦》、《喜盈門》等錄製成光碟,發行5萬余張,風行一時,能喚起海內外萍鄉籍同胞的思鄉激情,是港、澳、台及海內外萍鄉籍同胞歡迎的禮品。萍鄉人嗜辣,哪怕是一桌豐盛的筵席擺在面前,如果沒有兩三個辣味菜,還會說吃不下飯。這種飲食習慣與萍鄉地處「卑濕之地」有關。俗語說:「魚仔打個屁,辣椒都有味」。「鱅魚頭,草魚腰,黃鱔泥鰍炒辣椒」。辣椒幾乎可與所有的動物性原料相配伍,風味互補,相得益彰。萍鄉的「小炒菜」就是此類菜餚的代表。萍鄉的辣味有鮮辣.香辣.糊辣.糟辣.豉辣.醬辣等多種風味,由此衍生出五光十色使人垂涎欲滴的辣味菜.辣得韻味悠長,辣的淋漓酣暢.萍鄉人加工辣椒有獨到之處,象鋪辣椒、白辣椒、油酥干紅椒、辣醬、辣味霉豆腐等,都是佐酒下飯的好小菜,到誰家做客,主婦們會殷勤地拿出來讓客人品
4、東直門的文化習俗
東直門地區的文化,第一個就是東直門地區的風俗,在東直門郊區六里,明朝修建了一些,像迎春儀式在這里舉辦的一些地址,近水樓台先得月,所以他們對這個比較重視,還有像葯王廟與東頂,東頂在東直門外,這個也是東直門地區文化的一個特徵還有像俄羅斯館還有東正教堂,康熙年間東直門內就建了俄羅斯館,把雅克薩戰役中俘虜的俄國人全放出來了,後來近代以後,俄羅斯通過《不平等條約》,他們把俄羅斯館變成東正教堂,建成了一個很豪華的教堂,建國以後變成蘇聯大使館,這個東正教堂拆了。另外像元代的清真寺也是很著名的建築,也說明在東直門歷來就是一個國際性建築很集中的地區。 北京城最先修蓋的城門並沒有記載,可是,北京的老瓦工、老木工,他們常說東直門是北京的第一座城樓,於是便把第一座城樓稱為「樣樓」,意思是說它是北京其他城樓的樣子,據說這座城樓是祖師爺魯班修蓋的,就留下來了一個傳說:
不知道是哪一個朝代,哪一年,哪一月,皇帝老兒要修建北京城了,就下了一道聖旨:城門樓子要九丈九高,要蓋得樓上加樓,要蓋得檐子象飛起來一樣。管工大臣召集了全城八十一家包工大木廠(建築廠),商量這件事。八十一家包工大木廠,也沒做過這么大的工程,就又約齊了瓦木作老師傅們,商量這件事,到底人多主意多,沒有幾天,就畫出樣子來了。管工大臣瞧了畫樣,說:「可以吧。」皇帝老兒瞧了畫樣,說:「就這么修蓋吧。」可是,先蓋哪一座呢?管工大臣是有主意的,先蓋東面靠北那座城門樓。八十一家包工廠的掌櫃的,是贊成這個主意的,他們心裡明白:這座城門是地勢偏僻的,皇帝老兒永遠也不走過這里,就是樣子差一點,也不要緊,管工大臣他能交的了差,我們就能賺足了錢。
他們商量好了要修建的那座城門,就是現在這座東直門(東直門元代叫崇仁門,是北京城東面三個門的當中那個門。明初縮進北面城牆五里,東面就剩了兩個城門了,這個門就成了東面靠北的一個門,名字也改叫了東直門。按東直門實高三十四米。)。修建這座東直門城樓,當然打起拱門著手,拱門起來了,緊跟著砌第一層城樓,第一層城樓起來了。周圍二十四根大楠木明柱,中間包著一座四個城樓門,樣子是不難看,包工大木廠高興了,管工大臣心裡也美滋滋的。
往下該起升斗(斗拱)了,升鬥起來了,怎麼瞧怎麼覺得東北角高一點,怎麼辦呢?包工大木廠的掌櫃的,賺錢的心盛,告訴工頭說:「你們愣上椽子,也許椽子一壓,就壓平了。」工頭心裡疑惑,木工師傅也覺得不行,要撤升斗的尺寸吧,做升斗時候,又是按照規矩做的,一分一厘也不差,琢磨不出道理來,只好上椽子吧。椽子釘完了,再瞧,東北角更高了,木工師傅急得直出汗,拿尺量吧,怎麼量也都夠尺寸,木工師傅想不出道理來,工頭也想不出道理來,反正東北角這么高,是沒法苫背上瓦的。
大夥兒正在愁急的時候,就瞧有一個壯工(小工),圍著這個東北角來回轉悠,木工師傅本來心裡就煩,工頭本來心裡就急,都喝叱這個壯工,說:「大夥兒心裡正著急呢,你瞎轉悠什麼!」這個壯工連哼也沒哼,一轉身直奔了腳手架,噌噌地就上了腳手架,大夥兒都瞧愣了,只見這個壯工到了腳手架頂頭上,彷彿忽然一失腳似的,就從腳手架上掉下來了。下面瞧的人,不由地喊了一聲:「糟了!」再瞧,這個壯工,並沒摔下來,一隻腳正正落在東北角的椽子上,跟著一轉身,抓著腳手架就出溜下來了。工頭正要數說這個壯工,木工師傅也正要數說這個壯工,只見這個壯工,一轉身就鑽進人群不見了。
大夥兒正在猜想這個壯工:為什麼愣沖沖地上了腳手架?為什麼掉下來沒摔著?為什麼一聲不哼就走了?大夥兒誰也猜不出個道理來。這時候,有一位木工師傅,忽然驚叫起來,說:「你們快瞧,城樓東北角怎麼不高了!」工頭和木工、瓦工師傅趕緊過來一瞧,可不是真不高了嗎,上面還低了一個腳印哩!大夥高興了,再找那個壯工,怎麼也找不到了。大夥兒說:「這個壯工,一定是魯班爺。」
城樓蓋起來了,可是,那低下去的一個腳印,卻始終也沒墊起來。大夥兒說:「給魯班爺留下這點古跡吧。」 這是一首流傳於清末民初的民謠,其中出現了很多東直門一帶的地名:
《東直門》
東直門掛著匾,
界邊就是俄羅斯館;
俄羅斯館照電影,
界邊就是四眼井;
四眼井不打鍾,
界邊就是雍和宮;
雍和宮有大殿,
界邊就是國子監;
國子監一關門,
界邊就是安定門;
安定門一甩手,
界邊就是交道口;
交道口跳三跳,
界邊就是土地廟;
土地廟求靈簽,
界邊就是大興縣;
大興縣不問事,
界邊就是隆福寺;
隆福寺賣葫蘆,
界邊就是四牌樓。
四牌樓南,
四牌樓北,
四牌樓底下喝涼水;
喝涼水怕人瞧,
界邊就是康熙橋;
康熙橋不白來,
界邊就是釣魚台;
釣魚台沒有人,
界邊就是齊化門;
齊化門修鐵道,
南行北走不繞道。
5、江西有哪些風俗習慣?
贛硯製作工藝、鉛山連四紙製作工藝、瑞昌剪紙藝術,還有瑞昌竹編技藝、萬載夏布、彩瓷藝術製作、上栗和萬載傳統煙花製作工藝、會昌傳統藤器製作等工藝。
民間舞蹈多樣婺源儺舞、南豐跳儺、崇仁跳八仙、樂安滾儺神等。
民俗風情尤其是採茶戲、東河戲、山歌、於都嗩吶等流芳古今、揚譽中外。目前,贛南採茶戲、於都嗩吶「公婆吹」、興國山歌、石城燈會、信豐古陂「席獅」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崇仁風俗擴展資料:
江西省簡稱贛,地處中國東南偏中部長江中下游南岸,東界浙江與福建、北鄰安徽和湖北,西連湖南,南毗廣東。自古以來物產富饒、人文薈萃,素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譽,文物古跡、風景名勝眾多,廬山、滕王閣、三清山、 婺源、龍虎山、井岡山等聞名海內外。
臘八:農歷臘月初八,是漢族傳統的節日,作為「年禧」即將到來的信號。作為傳統,這一天要喝臘八粥,製作臘八蒜。參見臘八節。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爺上天。
貼春聯,貼年畫。
請神,拜神,送神。
6、江西民風民俗
1、百越人風俗。江西的土地上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居住著很多百越族,百越之所以叫百越是因為有很多個支系,後來不斷分化與漢族人民融合。
2、畲族風情。畲族是江西境內唯一聚居性質的少數民族,畲族流傳下來的山歌有1000多篇。畲族婚俗中同姓不通婚,吃飯用筷子要唱(筷歌),喝酒要唱(酒歌)。新娘的母親坐在床旁哭的難舍難分,叫「哭嫁」。
3、客家魅力。客家人迫於戰亂等原因,舉家南遷,歷經千辛萬苦,不忘祖先。對於客家人來說,祖先是其驕傲。客家人在在艱難的南遷中,挖出祖宗骸骨,帶在身邊隨同一起南遷。客家人聚集而居,他們的土樓、圍屋,至今都有很多保存完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蒂汶斯安德烈先生曾說說:「客家土樓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神話般的山村建築。」
4、景德鎮瓷俗。江西景德鎮以精美瓷器享譽全球,素有「世界瓷都」之稱。景德鎮約有400多個行幫,最大為徽幫、都幫、雜幫,三大幫。除此外還有個「三窯九會」它是歷史上最長的行幫。還有五府十八幫。
5、樟樹葯俗。樟樹素有「葯不到樟樹不齊,葯不過樟樹不靈」之美譽。歷史上被稱為「南北川廣葯材總匯」之地。樟樹葯業在經營管理上形成了獨有的「前店後廠」特色。
7、江西元宵節特別的風俗有哪些?
1、南昌:耍龍燈
南昌講究「正月十五大於年」,張燈、賞燈、耍龍燈是南昌人元宵節的主要習俗,它突出一個「鬧」字。
往年元宵節里,各種舞龍隊伍走上街頭,人山人海,擠得水泄不通,到處鼓樂喧天,許多大街小巷搭起檯子唱起連本大戲,入夜之後家家戶戶燈火通明,門前都要掛起彩燈,各種燈籠大顯身手。
2、撫州:跳儺舞
在南豐,每年元宵節里,2000多名民間藝人參加「儺舞鬧元宵」活動。一到元宵節,就能遠遠聽見喜慶的鑼鼓敲得震天響,村裡的儺班正在跳傳統的「和合」舞,用古老的跳儺方式祝福村民新年吉祥如意,日子越過越紅火。
「和合」舞象徵家庭和睦,婚姻美滿,傳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近年來,富裕起來的農民更喜歡用傳統的跳儺來慶賀豐收,祈福納祥。
3、贛州:舉條燈
在崇仁縣航埠、沙堤、六家橋、河上、東來、三山等鄉,一些大族村落存在「舉條燈」習俗,人們用一條長約5尺的木板,兩端挖孔,板上綴4~6個方(圓)形燈籠,內燃蠟燭,每人肩負一條,用木棒把兩條板燈的孔洞互相聯結,首尾另加紙扎的形似龍頭龍尾的燈籠,像一條紅色透明的長龍。
長的條燈達數百米,有四五百條板燈,晚上行進在田墩上,蜿蜒曲折,伴以鼓樂齊鳴,鞭炮喧天,有如金龍出岫,蔚為壯觀。
4、上饒:舞板龍燈
每年元宵節前後,在玉山、婺源、上饒縣等一帶的農村都有舞板龍燈的習俗。用竹骨彩紙紮成龍頭龍尾,龍身由各戶自扎,每戶各置一長條形板凳,上扎二至五個花燈為龍身。
各節花燈內點蠟燭,每節板上兩盞花燈,長達2米,由一人手持。一條龍燈由上百節板燈連接組成。元宵之夜,穿行於村鎮小道,燈光映天,如巨龍遊走,一時間萬人空巷,場面非常壯觀。
5、九江:賽燈粑
在都昌縣有賽燈粑的習俗,祈求風調雨順、無災無難、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在正月十五元宵節下午5時許,村裡就有人敲鑼,目的就是告訴村民,讓每家每戶都要准備燈粑到祠堂祭祖。
很多村民都是在正月十四晚上或正月十五上午開始做燈粑,燈粑的原材料是米粉,在村民的手中,米粉被捏成各種形狀,有豬頭、雞、狗、牛、猴子、魚、羊等形狀。到了傍晚6時許,很多村民都拿著各自准備的燈粑來到祠堂祭祖。
祭完祖後,村民都拿著各自的燈粑回到自家,一起吃飯慶祝元宵佳節。對很多村民來說,如今做燈粑過元宵節更多的是一種回憶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一種憧憬。
8、江西過壽有什麼風俗禁忌
一、什麼人過壽,什麼人不過壽
小孩子要過「周歲」,宴請親友。樂安縣男孩満15歲為滿丁之年,亦需宴請。青壯年一般不行壽慶,有「三十沒人曉,四十無人知,五十吃只雞,六十來賀喜」之說。六十壽誕,操辦壽宴,親友來多送壽面、壽燭、衣料、紅包(現金)等壽禮。金溪、崇仁等縣壽宴為兩餐,頭天為「暖壽酒」,正日為 「拜壽酒」。置壽堂,晚輩為之祝壽。六十歲以後,每十年一慶壽,祝壽規模一次比一次大。
嚴格來說,五十以前都不能叫過壽,充其量只能是過生日,五十以後才稱得上是「壽」。古代生產力低下,人們生活困苦,勞動艱辛但吃住條件很差,能過超過五十歲的人不太多,因此,很多地方以五十歲為限度,能達到這個歲數才能算是「長壽」。
二、不同年齡的人如何過壽
小孩子過周歲時,家裡要擺酒,招呼親戚朋友,慶祝孩子滿周歲了。親友們也送上祝福,祝願孩子健康成長,茁壯成長。這一天,外婆家給送疆繩、銀鐲、銀鎖、銀項圈,以示拴住孩子,留他在世間,庇佑他平安成長。
青年人一般都是生日當天,招呼好朋友、同學們到飯店大吃一頓,送上生日禮物,然後到KTV吼上一陣,盡歡而散。
中年人講究過三十六、四十九,俗稱"門檻子"。到這一天,家人用紅布做成紅褲帶系在腰間,或用紅布做成內衣穿上,意在消災滅難。
老年人講究過六十大壽、七十大壽,表示祝賀。還有過七十三、八十四大壽的。主要因為孔子活了七十三、孟子活了八十四,認為這兩個年齡是老年人的門檻子,大慶大賀,以免災避難。
三、過壽的民間講究
一般民間做壽七十歲為「大壽」八十為「上壽」九十歲為「老壽」、百歲為「期頤」都盛大祝賀。親朋好友送來賀禮,並演戲一面喝酒一面看戲,戲的內容以富貴長壽為主。壽宴中,一定要有「豬腳面線」這一道菜。壽星還要盛裝,坐在正廳接受子孫拜壽。但有些人因相信相命師「鐵口直斷」,某些年歲不敢作壽,以免被黑白無常帶走。
做壽老人(50歲以上)誕辰日的慶祝活動,逢十稱大壽,如"五十大壽"、"六十大壽"、"七十大壽"等。但這種大壽並非真正逢十,而是指49、59、69等逢九的歲數。因為九在十個數字中數值最大,人們為討個吉利,故形成了這種慶"九不慶十"的風俗。作大壽前要向至親好友發請柬,發放日期一般在作壽的前三日,否則為失禮。民諺日:"三日為請,二日為叫,當天為提來。"親友接到請柬,便准備壽禮屆時前往,俗稱"拜壽"。主人還要大擺壽宴,賓客痛飲,有的還請來堂會,增加喜慶氣氛。
拜壽也稱"祝壽"。老人作壽時,親朋好友前來祝賀。禮物多為生日蛋糕、壽桃、壽面、布匹及帶壽字的糕點。布匹俗稱"壽帳",均掛在院中天棚四周以向客人展示。壽帳上寫些吉祥語和被送者、送者姓名。送給男子常用"仁者有壽"、"貴壽無極",送女子則用"蓬島春藹"、"壽域開祥"等。
壽堂一般設在堂屋,正面掛壽簾,兩旁配有對聯書些如"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等古語。八仙桌上擺有香爐、蠟千、壽蠟、"本命延年壽星君"神碼兒,以及黃錢、紙元寶、千張,使之下垂供案兩旁。條案上擺壽桃、壽面等寓意長壽的食品。八仙桌正前方地上放置一塊紅墊子,供拜壽者跪拜時用,平輩以上者拱手,以下者叩頭。
過生日還有「坎兒年」之說,也就是人到年老時壽命上的關口,有句老話:"三十三大拐轉,六十六不死掉塊肉,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又"人活五十五,閻王數一數。"33、55、66、73、84都為坎兒年。人們認為,人活到這個歲數如果度得好便能長壽,否則,便可夭折。人們為了長壽,所以在坎兒年倍加小心,並想辦法"破解"以圖長壽。常用的辦法是系紅布腰帶,傳說紅色可以避邪消災。
9、高分懸賞:家鄉的一種風俗 作文
家鄉的風俗習慣 在我的家鄉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春節,端午節,重陽節······每個節日都有傳統的風俗習慣。 春節的腳步聲離我們越來越近了,而在春節里,我們的我們的習俗就可以裝上一籮筐。年三十的晚上,親朋好友都會回家,大家團聚在一起,吃著美味的食物並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飯,我們小孩便可以拿著炮仗到外面盡情的玩,而大人們則是在房間里打牌,看電視。直到很晚,我們才 上床睡覺。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濃 甜美的棗子湯,暖暖身子,喝完棗子湯後,那震耳欲聾的 鞭炮聲回響在耳邊,新的一年就在這爆竹聲中開始了,這種場 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 送暖入屠蘇。加上這一句詩的熏陶,春節的氣氛是不是更濃 了呢?伴隨著一聲聲祝福語中,新年的拜年環節開始了,我 和父母一起去串親戚。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環節,因為每 當此時,我的腰包便變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 會綻放出一朵朵美麗的煙花,真是五彩繽紛啊!看後真讓人 覺得其樂無窮呢! 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你們的家鄉是怎樣過春節的呢? 在我的家鄉有許許多多的傳統節日——春節,端午節, 重陽節······每個節日都有傳統的風俗習慣。 春節的腳步聲離我們越來越近了,而在春節里,我們的 我們的習俗就可以裝上一籮筐。年三十的晚上,親朋好友 都會回家,大家團聚在一起,吃著美味的食物並且互相聊 天。吃完晚飯,我們小孩便可以拿著炮仗到外面盡情的玩, 而大人們則是在房間里打牌,看電視。直到很晚,我們才 上床睡覺。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濃 甜美的棗子湯,暖暖身子,喝完棗子湯後,那震耳欲聾的 鞭炮聲回響在耳邊,新的一年就在這爆竹聲中開始了,這種場 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 送暖入屠蘇。加上這一句詩的熏陶,春節的氣氛是不是更濃 了呢?伴隨著一聲聲祝福語中,新年的拜年環節開始了,我 和父母一起去串親戚。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環節,因為每 當此時,我的腰包便變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 會綻放出一朵朵美麗的煙花,真是五彩繽紛啊!看後真讓人 覺得其樂無窮呢! 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你們的家鄉是怎樣過春節的呢?
摘自:新世紀作文網http://www.zgzuowen.cn/List.asp?ID=21048
10、江西撫州崇仁縣有什麼習俗
哈尼族每年要舉行的祭祀活動名目繁多,有對村寨以外的自然神的祭祀,有對村寨范圍內的村社神的祭祀,還有以家庭為中心的祭祀等等。由於祭祀對象和目的不同,又可分為多種方式進行,每一種祭祀形式 ,都有其固定的祭祀地點,專門的祭詞和特定的祭品組合。這些習俗都是自古延傳下來的,每進行一項祭祀活動,都必須嚴格遵守古規,不得隨意增加或減少。有人說,哈尼族的祭祀活動,不做則已,一做就必須殺牲見血、供奉神靈、表示誠心。所需的犧牲,則根據祭祀對象和目的,選配品種、公母、顏色等,最後把犧牲獻給某一神靈享用。
哈尼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裡,山是他們生存繁衍的地方,他們認為高低不同,形狀各異的高山具有某種神性,把自然界的山神秘化、人格化。人的病痛、苦樂、糧食的豐歉常與山聯系在一起 。他們認為有些山是被一定的神靈司管著,如果得罪了山上了神靈,輕則可使人們的莊稼顆粒無收,重則能危及人的生命,所以哈尼族崇拜某座高山,就是崇拜司管這座山的神靈,居住在山周圍的人們都要定期殺牲祭祀,祈求山神不要施威發怒,而要賜福於人們。
哈尼族認為水神能給人們帶來可怕的禍害,他們崇拜水神,尤其是崇拜寨中的水井神。每年以村寨為單位,清掃水井祭奉水神,進行「羅活索」祭祀活動。
同樣,哈尼族崇拜日月星辰,他們把人和星辰聯在一起,認為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就有多少人。如地上有一人離開人間,天上星星就會隕落一顆。所以,當看到流星掠過頭頂時,其意味著地上已一人離去。這時,人們至少要吐一口唾沫,表示忌諱,以犧牲祭祀求得地上平安。
村寨是人們賴以生存繁衍的場所,哈尼族的村寨,一般由幾個血緣家族雜居組成。他們認為村寨除了居住的房屋以外,還應包括水井、寨神林、祭地神處、磨秋場、寨門等地,這些地方是村寨祭祀的重要之地,每個村寨每年都要進行以阻止、驅趕、抵禦各種鬼怪和災難為目的祭祀活動。這種以維護村寨公共利益為宗旨的宗教祭祀活動,在村寨成員產生了一種自覺而強烈的內聚力和向心力,使人們自覺地維護宗教的秩序,並最大限度地恪守宗教職責。
善良的哈尼族固執地沿襲著祖宗傳下來的古規,以村寨為核心,每年都進行一系列的宗教祭祀活動,其目的在於祈求村寨的繁榮興盛,寨人的平安與增加糧畜的不斷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