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民族風俗廣播稿

民族風俗廣播稿

發布時間: 2022-08-21 04:31:09

1、端午節優秀廣播稿(初二)250~300個字

甲:「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同學們,你們知道兒歌里說的是什麼節日嗎?(端午節)
甲:對,是端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五節。這一天,吃粽子,嘗鹹蛋,劃龍船,掛艾草形成了端午節獨特的風俗。今年的端午節是6月12日,就是本星期三,國家為了更好的宣傳和保護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端午節,還特地放假一天呢。乙,那你知道端午節的起源嗎?
乙: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2000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幹,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為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詩歌《離騷》。後來,秦國軍隊攻佔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屍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願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歷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汨羅江。當時他62歲。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後,紛紛劃著船奔向江中,去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裡,想用江米餵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劃著船沖進洶涌的波濤,象徵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託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國南方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同學們,屈原因為熱愛祖國、關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們的愛戴。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吃棕子、觀看賽龍舟時,不要忘記2000多年前那位愛國大詩人——屈原。
甲:丙,那你可以再給大家仔細介紹一下端午的習俗嗎?
丙:好的,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大家請看 (圖片,黑板)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現在,我們南京人,每年也都會在玄武湖舉辦劃龍舟比賽,端午節休息的時候,同學們如果有空,一定要和家人一起去觀看啊,既可以了解我們源遠流長的端午文化,又可以切身感受一下龍舟比賽的佳節氛圍。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每年五月初五,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丙:此外,咱們南京人還有「過端午、吃五紅」的習俗。所謂的「五紅菜」通常指烤鴨、莧菜、紅油鴨蛋、龍蝦、黃鱔。
據悉,端午節的「吉」時在「午時」,南京至少八成以上的家庭在此時團聚在一起共進午餐,謂之「賞午」,吃「五紅」,以防毒辟邪。
「五紅菜」不僅是一頓簡單的飯,它體現了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和美好願望:團圓、健康。
甲:聽了你們的介紹啊,我還真的長了知識呢,對端午的了解又更進了一步,這個星期傳統的端午節又會來到我們身邊。從現在開始,大家就可以幫著媽媽包香噴噴的粽子了。先用碧綠的棕葉捲成錐形,再加上雪白的糯米,喜歡吃甜的就加紅通通的棗子或紅豆,鹹得呢,香腸、鹹肉、花生都可以放,真是各有風味。當粽子蒸熟時,滿屋子既飄有棕葉的清香、糯米的甜味,還有各種輔料的香味,真是垂涎三尺。到了端午那天,同學們別忘了把房子打掃干凈,在廚房灑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在家門口插上艾葉用來驅邪。還可以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自己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可以保你長命,這五色的絲線還能編成漂亮的蛋兜,裝上一個清殼油亮的大鴨蛋掛在脖子上晃來晃去可真威風呀!那,丁,在端午節即將來臨的時候,你還有什麼話想對我們銀城園的孩子們說呢?
丁:在包粽子、賽龍舟、吃五紅的同時,同學們,你們可知道端午節這個在我國延續了已有了2000多年的歷史的傳統節日竟要被其他國家申報聯合國成為他國的文化遺產!真的是芒刺在背啊,這就更督促我們要好好重視我國的傳統節日,加緊保護我國的民間文化,使其發揚光大、源遠流長,並藉此使我們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進一步加強。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義務與榮譽。讓我們行動起來,就從5月28號開始,用我們稚嫩的雙手拂去那一層塵埃,不要冷落了中國自己的傳統節日,讓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新煥發出屬於新世紀中華民族的風采。讓華夏文明在中國徹徹底底的紅火起來吧!

2、苗族習俗300字廣播稿

苗族,一個發源於中國的國際性民族,一個能歌善舞並以精緻銀飾聞名的民族,一個有著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民族,如此的一個民族,在婚嫁方面又有哪寫風俗習慣呢?想知道苗族的風俗習慣嗎?想看看苗族的結婚習俗嗎?還等什麼,趕快隨小編來看看吧!

服飾

苗族的服飾,女裝式樣最多,達130多種。僅貴州就有一百零幾種,大致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傳統的古老形式,大領或大襟衣,著百褶裙,比較華麗,內容豐富多彩。僅頭飾就有幾十種,在頭飾上以挽發髻盤扎於頭頂,上插木梳及其他裝飾物,類似雲髻為多。其中也有差異:如安順、鎮寧有的挽偏髻於頭右上方,黔東南挽髻於頭頂中央,黔西南有的挽螺旋於額頂,貴陽地區有的扎蓬髻類似盤邊帽,有的紮成狹長的船形髻,有的則在頭髻中紮上兩頭向上的大牛角梳。第二類,頭上包頭帕,大襟衣配長褲。衣緣、衣袖、褲腳都鑲「花邊」。衣服兩肩及胸前、背肩上也綉「花邊」,胸前再繫上綉花圍腰一幅,服飾多為青色或藍色,也有的用深灰色或黑色。貴州境內的苗族服飾可分四型24式,簡述如下:

黔東型:主要包括台江式、黃平式、舟溪式、雷公山式、黎從榕式、丹都式、丹寨式。婦女除改裝外,著傳統衣裙的都是藏青色、大領衣(少數為大襟衣)、不分截的百褶裙,多數挽椎髻,少數盤發包頭巾。它包括貴州省內苗語黔東方言的全部苗族。

黔中南型:主要包括羅泊河式、花溪式、惠水式、安清式、寧安式、安貞式。屬苗語川黔滇方言的苗族,婦女服裝多為大領對襟,少數為左、右衽,著大襟衣的佔少數。百褶中裙,長裙較少。衣裙多數以挑花、刺綉、蠟染為飾,少數無花。

川黔滇式:包括威寧式、畢節式、赫納式、安盤式、普枝式、織金式、安普式、江龍式、望安式、仁懷式、普定式。川黔滇式分布在苗語川黔滇方言的滇、黔、川、桂四省。婦女服裝的基本款式為對襟或大襟短衣,部分附有後披領,著百褶多截中長裙,前系裙圍,後垂飄帶。

黔東北型:包括松桃式、晴隆式、天柱式。此型主要分布在銅仁地區和遵義地區東部,黔東南和黔西南自治州也有少量分布。婦女服裝為大襟短衣、長褲,極大多數纏頭巾。纏頭巾的青年著盛裝時,多數佩戴多件精製銀飾。

3、元旦節習俗廣播稿怎麼寫?

「元」有開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也被稱為「新歷年」「陽歷年」。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西歷」,定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而以西歷的1月1日為新年。1949年9月2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年法」,確認元旦,也就是新年為我國的法定節日。元旦也是世界上很多國家或地區的法定假日。
 下面說一說元旦的習俗吧!由於元旦是在民國年間才誕生的,並是由春節演化而來,所以,在中國剛剛開始慶祝元旦時,其慶祝的風俗習慣當然大都是類似於春節,或者說是春節的縮小版。畢竟元旦不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雖然沿用了部分傳統的慶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殺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們的心目中卻並不見的會佔用多麼重要的地位。到了現代,元旦的慶祝習俗就更簡單了。
慶祝方式一:全中國甚至是全世界都知道的,很多國家都把元旦頂為法頂節日,在元旦這天放假。新中國成立後,也規定元旦為法定節日放假一天。
慶祝方式二:現在比較普遍的就是由團體組織的活動,如元旦聯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以前就有組織敲鑼打鼓、集體跳民族舞的,現在在電視記錄片上還能看到,到科技發展的今天,就演變為聯歡晚會什麼的了。近年更是有旅遊、聚會等節目,反正元旦這天並沒有太多的傳統,在這一天假期了就任人發揮了。甚至,元旦這天對年輕一代來說只意味著一天的假期。
慶祝方式三:保留著中國傳統的慶祝方式就是在以民間了,尤其是在農村。每到元旦,家家戶戶都會燃放炮竹,殺雞宰鵝的,拜祭過各方神靈後就是一家人團聚一餐。至於更為濃重的慶祝方式暫時還沒見過。

4、端午節廣播稿?帶些祝福語的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2011年的端午節是:2011年6月6日。
端午節簡介: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節由來與傳說: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里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里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
端午節經典簡訊
端午節餓了咋辦?來份火鍋涮涮!渴了咋辦?去海邊轉轉!沒錢咋辦?找個傻子騙騙!沒膽咋辦?找拉登練練!要是想你咋辦?到豬圈看看!
端午節想你是最快樂的事;見你是最開心的事;愛你是我永遠要做的事;把你放在心上是我一直在做的事;不過,騙你是剛剛發生的事。
沒事!沒事!沒事!沒事!沒事!沒事!沒事!沒事!沒事!沒事!沒事!沒事!沒事!就跟你說沒事了,端午節快樂啊!
你有天使般容顏,魔鬼般身材,就連你放屁的姿勢都那麼完美無暇。可在大庭廣眾之下,控制一下節奏好不好?端午節快樂!
夜深了,我知道你忙一天累了,可能睡著了,不知為什麼想和你說話,我很想告訴你……很想告訴你…端午節快樂…
很久以前,屈原先生下崗後發明了粽子,可是不但銷量不好,還要受地痞剝削,心灰意冷,終於跑到廣東跳海了。
你的臉比陳世美還美你的眼比諸葛亮還亮;我的愛比魯智深還深我的情比關雲長還長,但我的諾言比孫悟空還空。端午節快樂!
不管天多高,海多深,鋼多硬,風多大,尺多長,河多寬,酒多烈,冰多冷,火多熱……我只想告訴你,這些都不關你的事!端午節快樂!
落日余輝,映著彩霞,迎著微風,向著天際。絲絲微風,傳去了節日的祝辭,飄向遠方的你,願你度過這美好的一切,端午節快樂。
每一片花瓣,都有我真摯祝福,款款關懷,綿綿祝福,聲聲問候,拜託清風傳送,願鮮花與綠葉結伴,點綴你絢麗人生,願端午節快樂!
朋友不一定合情合理,但一定知心知意;不一定形影不離,但一定心心相惜;不一定常常聯絡,但一定放在心上;祝你端午節快樂。
如果一朵花代表一個祝福,我送給你整個春天!如果一朵白雲代表一份幸運,我送給你整個天空!願我把最好的祝福給你,端午節快樂!
人生無需驚天動地,快樂就好;友誼無需甜言蜜語,想著就好;金錢無需車載斗量,夠用就好;朋友無需遍及天下,有你就好,祝端午節快樂!
采一束避邪的艾葉掛在門口,蒸一鍋香甜的粽子放到餐桌,打一壺馥郁的醇酒盛滿酒杯……最重要的是,把我的祝福帶在身邊與你分享美好端午時光。
今天我到處給你買禮物,買好玩的沒有適合你的,買好吃的沒有你愛吃的,買開襠褲沒有你的尺寸的,只好提前送你祝福啦:端午節快樂!

5、傳統文化教育廣播稿

 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您現在收聽到的是校園廣播的專題節目,我是主持人。在上期的專題節目中,已經為大家介紹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倡導繼承並發揚民族傳統文化,並且給大家留下了怎樣去繼承和發揚的思考。在本期專題中,我們將繼續圍繞這一主題,和大家共同探討如何繼承並發揚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
對於文化藝術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特別是在當今全球化趨勢及經濟一體化浪潮越發洶涌之際,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利用、傳承與變遷、創新與調適成為民族研究與工作中的重大課題。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能夠體現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演進的自覺水平。文化作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對國家經濟、政治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有著巨大的作用力和影響力。文化資源、人文環境和民族素質,又是一個社會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保護、弘揚和利用,將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豐富的經濟生長資源,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沒有包括傳統文化在內的文化作為支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就沒有後勁,我們就無法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對於傳統文化實施科學有效的保護,也是實現國家經濟、社會、文化的協調發展,全面富強民主現代國家的現實需要。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工作,看似屬於純然的公益事業性文化建設投入,實則蘊涵著非常巨大的潛在效益和長遠利益。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身份標志,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創造的集體記憶與精神寄託,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氣」。
之所以將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上升到這樣一個高度,是因為現存的狀況不容樂觀。由於社會生產力和經濟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國逐步融合,這固然是個好事,但是也避免不了存在弊端。因為我們民族傳統文化正在一點點流失——看韓劇,玩動漫,聽hip-pop,過聖誕節,這些看似很跟得上時代腳步的一切背後又是些什麼呢?帶來的結果又是什麼——韓國端午祭申遺成功;專家證實韓國已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將《東醫寶鑒》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印度尼西亞和柬埔寨把皮影戲申遺成功;內蒙古流行的馬頭琴被蒙古國成功申報為該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不免讓我們這些炎黃子孫感到遺憾,同時,更讓我們感到愧疚——更多的,是我們自己造成了這樣的後果。可見,保護和繼承民族傳統文化已經勢在必行。
可喜的是,我國在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文化這一方面日漸重視,正在做出努力,並實施了一些有利措施。我國發布的《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把關於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放在了突出位置,提出將在有條件的小學開設書法、繪畫、傳統工藝等課程,在中學語文課程中適當增加傳統經典範文、詩詞的比重;強調改造和發展富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間傳統節慶內容、風俗、禮儀,維護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可以看出,這是十分有必要的。文化興,民族興;文化衰,民族衰。一個民族的興盛,必定是從文化的繁榮開始的;一個民族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支撐。而當歷史的塵埃落定,有許多東西都化為烏有的時候,唯有文化以物質的或非物質的形態存在著。
當然,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是一個長期而且艱苦的過程,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和投入。
社會是民族文化的大染缸,全社會要形成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榮的觀念,堅持了解傳統文化,自覺抵制西方落後思想和意識的侵蝕。積極宣傳傳統文化,提升傳統文化的知名度和認可率;自覺學習並推廣、傳播傳統文化,堅持用傳統文化約束自己的行為,切實做到「立德立功立言」;要不斷豐富傳統文化的內涵,堅持發展創新,堅持與時俱進。
那麼,作為新一代大學生的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應該如何體現民族傳統文化呢?我們隨機地采訪了幾位同學,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他們的看法和意見吧。
(采訪錄音略)
傳統文化在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整個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每一個民族都因其有著獨特的文化特徵有別於其他民族,它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中華民族在創造人類文明的過程中,形成了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傳統文化,不僅體現了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氣節,而且涵蓋了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文化藝術等諸多領域。這些傳統文化對幾代人的思維方式、思想觀念以及行為模式等都有著深層次的影響。作為大學生應該最大限度地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在現今校園文化中挖掘傳統文化資源,使傳統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這對於把大學生培養成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當然,要想達到這一目標,我們要付出的努力還很多很多,值得我們探討的話題也不少,相信朋友們在收聽本月專題的同時內心也一定有了對於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思考,希望朋友們帶著愛國之心從自身做起,保留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髓,與時俱進,與世界文化和諧相融。
好的,以上就是本次專題的全部內容,主持人感謝您的收聽。

6、求有關民族風情的廣播稿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中秋節 乙:寮國稱中秋節為「月福節」。每逢中秋節到來時,男女老少也有賞月的風俗。夜晚,青年男女翩翩起舞,通宵達旦。 甲:接下來我們再來談談中秋的習俗吧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每年這個時候,我都會和爸爸媽媽一起賞月吃月餅呢!乙:說到吃月餅,我口水都流出來了。那你知道我們如何在賞月、品嘗月餅的同時注意健康嗎?甲:專家提示:月餅應與清茶搭配,清茶有助消化,又解油膩;若與汽水、可樂或果汁搭配,則不利健康。專家提醒糖尿病患者,即使是「無糖月餅」,仍然不能多吃。專家還指出,老年人和嬰幼兒消化能力較差,過多食用月餅會加重脾胃負擔,引起消化不良和腹瀉等。而肥胖的人,一般都有潛在的糖、脂代謝異常和動脈硬化問題,也要像糖尿病人一樣,少吃月餅為宜。 乙:哦!謝謝你給我們講的的月餅健康吃法。相信大家會注意的。中秋佳節快來了,我們將要欣賞到皎潔的月光,品嘗到香甜的月餅,最後,我們再為老師、同學們送出祝福,怎麼樣?甲:好!請聽我們的美好祝福吧!齊:送一個圓圓的餅,獻一顆圓圓的心,寄一份圓圓的情,圓一個圓圓的夢。祝老師和同學們中秋節快樂!甲:時間過得真快,又到說再見的時候了。乙:希望你們能喜歡我們的節目!甲:最後讓我們在歌聲中說再見吧!三、音樂欣賞現在將為您送上的是一首由古詩改編的歌曲《水調歌頭》播放《水調歌頭》甲:本期紅領巾廣播到此結束,謝謝大家的收聽!合:老師們,同學們,再見!

7、關於重陽節的廣播稿

「重陽」之名稱由來,得名於古籍《易經》中的「陽爻為九」。在《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九」為老陽,是陽極數,兩個陽極數重在一起,九九歸一,一元肇始,萬象更新。

因此古人認為重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飲宴祈壽之俗。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謂「兩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謂之「重陽」。明代張岱著《夜航船》雲:「九為陽數,其日與月並應,故曰『重陽』。」

重陽節與除夕、春節、清明、端午、七月半等均是中國傳統的祭祖節日,祭祖是主要節日做節的一大主題。中國古代屬於農耕社會,農業文明,是極其重視祖先經驗的一種文明形態。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有著逢年過節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根本。

8、風俗講述600到800字廣播稿?

我的家鄉在四川,那裡的各個節日的風俗和別的地方有所不同,那麼就由我版來把家鄉的風俗介紹權給大家吧!
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熱鬧的傳統節日,俗稱「新年」。年節從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廣大城鄉年節前就開始備辦年貨,殺豬、羊、兔等,制臘肉、購食品、逢新衣,過年時大家穿好衣服、掛年畫、貼春聯,年三十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動。這就是我們四川的風俗!
清明節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歷的4月5日前後,主要是郊遊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墳掃墓等活動。這一習俗活動也是城鄉較普遍的活動。這就是我們四川的風俗!
彝族火把節:火把節是四川涼山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歷六月廿四日,家家飲酒、吃坨坨肉、並殺牲以祭祖先。人們穿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男人們參加鬥牛、羊、雞、賽馬、摔跤;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後游轉;第三天晚上成群結隊地舉著火把遍游山野,火光一片,然後又集中到一處點燃篝火,打著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結束。
這就是我們四川的風俗!我們四川的風俗都很特別,我喜歡我的家鄉!

9、關於元宵節的作文廣播稿的形式

「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
背景音樂:《春節序曲》)

男:青春的天地,人生的舞台 本文來自織夢

女:珍貴的回憶,久違的歡樂

男:聖泉中學元宵節特別欄目又和大家見面了!

合:祝大家節日快樂!

音樂《鬧元宵》

男:元宵節時我們呢中華民族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今天的節目就從元宵節開始聊吧!

女:春節剛過,神州大地還到處彌漫著過年時歡樂地氣息,人們余興尚濃。到了正月十五,天上明月高懸,地上燈火輝煌,復甦回暖的大地已是一片溫馨的氣象。城鄉各地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其樂融融。

男:是啊,元宵節時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定為重大節日。

女: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著歷史得到發展而延長、擴展的。漢代才一天,到了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點燈,蔚為壯觀。到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
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至五天。

男:同學們,你喜歡猜燈謎嗎?燈謎是我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文娛形式。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謎語懸之於燈,開始於南宋。猜謎變成燈謎,還有個有趣的故事。

女:相傳很久以前,有個財主,人稱笑面虎。他見了衣著體面的人,就拚命巴結;見了粗衣爛衫的人,就吹鬍子瞪眼。有個叫王少的秀才,曾因衣服穿得破爛去向他借糧時,被他趕出大門。王少回去後越想越氣。於元宵之夜,扎了一頂大花燈,來到笑面虎家門前。這大花燈上題著一首詩。笑面虎上前觀看,只見上面,寫著:「頭尖身細白如銀,秤秤沒有半毫分。眼睛長在屁股上,光認衣裳不認人。」笑面虎看罷,氣的面紅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但敢來罵老爺。」便命家丁去搶花燈,王少忙挑起花燈,笑嘻嘻的說:「哎,老爺莫犯猜疑,我這四句詩是個謎,謎底就是『針』,你想想是不是。這針怎麼是對你說的呢?莫非是『針』對你說的,不然你又怎麼知道說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氣得乾瞪眼,灰溜溜的走了,周圍的人都樂得哈哈大笑。後來,每逢元宵燈節,各地都舉行燈謎活動,一直傳到現在。

歌曲(哪屋元宵撲鼻香)

男:同學們,你們一頂很喜歡吃元宵吧。「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元宵由糯米製成,或實心,或帶餡。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和「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女:下面就讓我們來欣賞一首好聽的歌曲《賣湯圓》

女:考你一個問題,你知道元宵節為什麼家家戶戶掛燈籠么?

男:當然知道啦。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傷害人類。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有一隻神鳥因迷路而降落人間,被不知情的獵人射死;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下令天兵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到人間放火,而天帝的女兒不忍心百姓無辜受難,就偷駕祥雲把這消息告訴了人們;有位老人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家家這張燈結綵、點響炮竹、燃放煙火,讓天帝一位人們都被燒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晚都是如此,心中大快。為了紀念天帝的女兒,從此每年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燃放煙火。故元宵節也稱燈節、也稱「鬧元宵」,街道上處處掛燈、高大的燈籠、登樓等樹,盛況空前,初然燈外,還放煙花助興,可謂是「火樹銀花」,唐朝詩人曾這樣描述元宵節「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背景音樂《幸福年》

男:時間過的真快,元宵節特別欄目要和大家說再見了,

女:是啊,讓我們在此向各位親愛的老師和同學們說一聲

合:節日快樂!

男:同時也衷心祝願各位同學在新的學期里取得更好的成績。

合:再次祝大家兔年吉祥,萬事如意,再見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