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徐聞殯葬風俗

徐聞殯葬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8-21 03:57:14

1、有人知道漢族喪葬習俗的具體過程嗎?

喪葬,是人的最後一項儀式。所謂喪葬禮俗就是處理死者時殮殯奠饌的禮節與習俗。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喪葬禮俗有著重要作用。它不僅僅是為了避免死者屍體腐爛而加以掩埋的活動,也不只是活著的人對死者表示悲哀悼念的禮節習俗,儒家通過喪葬儀式宣揚並實行「慎終追遠」的孝道,統治者通過喪葬制度強調並維系社會等級,達到調控社會的目的。所以,中國的喪葬制度有著極為豐富的內蘊。隨著時代的流逝,繁瑣的喪葬制度也日趨簡化。我們這里介紹的主要是近代江蘇各地的喪葬制度。
1.領路經。病人或老人將死,預先請尼姑至床前念領路經。從寢室到大門一路插上蠟燭。人在臨死前須將其床上蚊帳取起,否則以為人死後將會落入「網屍城」。將小塊銀子放在死者口中,稱為「含口銀」,據說是怕在陰間因為飲孟婆湯而迷了心。要將死者移至堂屋之中的停屍床上,頭南腳北面朝天,大開家中的門,以利死者靈魂離去。親生兒女在老人斷氣前後燒錫箔壽紙,叫「引路錢」。門口燒紙轎、草鞋,庭中燒錠庫以及死者生時衣服數件(但要除去皮衣,否則死者來世將變成犬馬)。
2.在吳地,人死後以水抹身,富者以綢綾十三件,貧者以布衣七件給死者穿上,都是有扣而無紐。在蘇北地區如高郵,是在死者停止呼吸前穿壽衣,又叫老衣。壽衣講究「五領三腰」。「五領」為五件上衣,即襯褂、棉襖、棉袍、罩衫、馬褂;「三腰」為三條褲子,即襯褲、棉褲、罩褲。女喪改棉袍、馬褂為大棉襖、夾襖,改罩褲為裙。有家人守夜。死者頭前供一碗生米飯,叫做「倒頭飯」。頭前足下各點一盞油燈,叫「引路燈」(在吳文化區域如崑山等地,死者腳邊點燃的燈稱為「長明燈」或「幽明燈」)。死者臉上蓋張黃紙,叫蒙臉紙。至夜請僧尼禮懺,稱為「轉斂」。
3.喪服。上輩或平輩人死要戴孝,下輩人死不戴孝。兒子披麻戴孝:頭戴麻布帽(有的帽後垂麻絲),帽子左右兩角掛棉花球,用白布做成袍子穿在身上為孝服,鞋面上蒙上麻布,腰中扎一條反搓成的稻草繩子。女兒和兒媳披發扎麻,穿白布衫裙,腳蹬麻布蒙面布鞋。孫輩帽上縫一小塊紅布。死者同宗每人發孝帽一隻,女發孝巾一條,名曰「散孝」。家有喪事要「變白」,服飾及傢具物件凡是紅色的,一律搬開或用白紙蒙上。門上貼兩張寬十厘米左右的白紙條作訃告。
4.「吃倒頭飯」。孝子招待親友一律素食,叫做「吃倒頭飯」(吳地稱為「吃豆腐飯」)。死者年齡大,且生前吃葷,在喪事辦完後,最後一頓用酒招待,叫做「謝紅」。
5.引路焰口。喪事須按風水先生的安排辦事。家人要請和尚超度亡靈,叫做「引路焰口」。有的請道士做道場,驅邪捉怪。
6.大小殮。大殮和小殮無大區別,只是小殮不釘尾,不合棺縫。棺木要由族長和孝子的母舅殮收,得其同意後方可入殮。入殮要按風水先生確定的時刻,禁忌屬相的人在入殮時必須迴避。大殮在死後二三日,預先小殮。棺內放石灰墊襯。屍將入棺時,先檢屍衣之珠玉,然後由孝子捧頭納入,用水抹屍面,並灑酒屍口。屍體用紅線正位人棺,身下墊以銅錢 (有的用紙錢),伴以死者生前心愛之物作陪葬晶。入殮後,子女親友繞棺一周向死者看最後一眼。接著置登升柩,由孝子磕「四方頭」。在蘇北,蓋棺時,棺釘用子孫兒媳頭發纏繞,隨釘釘入棺內,叫做「挽釘」。「封釘」,男喪由族長執斧,女喪由母舅操柯。孝子必給執柄者以彩帛或封釘禮金。
7.做七。死後每七日,請僧侶道士禮懺誦經,共七次,稱為「做七」。
8.回煞。回煞俗稱接眚,又稱撇青,在死後十餘日內進行。這天,先將寢室中鋪設恢復當日死 者氣絕時之原狀,然後以死者衣服放在床中,衣服整齊,幻為人形。屋內要懸掛尖嘴雞爪、形狀可怖的眚神於其側,設三牲祀之。
9.出殯。殯葬有三種形式,一是停柩三年後殯葬,二是擱置「六七」即死後第四十二天殯葬,三是入殮後隨即殯葬。一般入殮後三天內安葬。殯葬時間、地點由風水先生確定。親友子女隨棺送葬。子女手執「哭喪棒」(尺許長的柳樹棍)。送葬路上一路丟「買路錢」。挖長方形坑,坑內燃燒稻草,叫「暖坑」;再將銅錢或紙錢放在坑內四角和中央,然後棺材入坑,叫「登位」。子孫兒媳們用衣襟兜些土放在棺木上,叫做「羅裙兜土」;接著揮鍬填土,做成圓錐體似的土堆,有的在墓前立碑。孝子將手中的哭喪棒栽在墳前,子、孫、重孫各栽一排。不久,柳樁做的哭喪棒會發芽吐枝,若枝繁葉茂,則象徵子孫繁盛,家業興旺。這些樹後代不得砍伐。殯葬後,在墓前後左右燒些紙錢給野鬼,名為「和鄰紙」;再為死者燒「安位紙」,最後燃放鞭炮。回家路上不許回頭望,忌走回頭路。到家門口,送葬人從點燃的紙錢上一躍而過。
10.燒七。歿後每隔七日舉祭一次,稱「燒七」或「做七」,共七次。逢七時,全家團聚靈前,設食供奉,或請僧道誦經。「六七」時,親朋好友前來追悼,孝子請僧尼做佛事,或請道士齋醮,焚紙制冥房和用具。出嫁女兒辦飯菜供奉亡靈,名為「換飯」。七期之翌日逢農歷初七、十七以及二十七,則此日為「犯七」,家人以為死者靈魂回歸,預將湯罐水缸空壇之口全部蓋好,恐其墜入;又將枕簟被褥鋪好供其服用,謂之「閉殃」。欲辦喜事之家需抓緊在「六七」之內完婚,叫「七內招」,否則必須三年之後才能辦喜事。
11.百祭日。死者死後一百天舉行祭奠叫「百祭日」,死後一年舉行祭奠叫「做頭周年」,此後每年紀念日叫「燒周年」。喪者之家春聯第一年為白紙,第二年為綠紙,第三年為黃紙。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影響並支配民間喪葬習俗的觀念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靈魂不滅和祖先崇拜的觀念,而其中佛教和道教中的陰間和來世想像對喪葬中的許多習俗有深刻影響;二是儒家所提倡的孝道觀念,這種中國特有的儒家倫理思想在喪葬上的反映就是上述繁縟的喪葬禮俗,其中有不少封建迷信色彩。

2、喪葬基本習俗講究,都有哪些?

第一,穿喪服。

在整個喪葬儀式期間,所有的家屬和親人都要穿喪服。直系親屬比如女兒、兒子,還有孫子孫女,是要披麻戴孝,穿麻衣。其他的親戚朋友,要根據身份和輩分的不同,穿著不同的喪服。

現在各個地方的喪服顏色各有不同,一般是藍色、黃色、白色為主。各個地方的習俗不同,即便是同一個地方可能不同的人家,穿著的顏色也有講究,因為有喜喪和普通喪事的區別,這要根據每個喪主家庭的實際情況而定。

第二,出殯。

在過去,出殯就是將棺木抬到山下下葬。親人在送葬的途中,需要三跪九叩。但是現在已經取消了土葬,都改為火葬。所以就是將遺體火化之後,將骨灰盒取回,葬在墓地里。

第三,死牲。

一般來說,喪葬時都要准備一些死牲。根據家庭的經濟條件不同,比較富有的人家會准備豬,窮苦的人家就會准備小隻的雞鴨。這些死牲就是傳統意義上的供品,被認為是非常有福氣的東西。

在喪葬儀式結束之後,這些供品就會分給親戚朋友帶回家。還有一些會把這些供品用於舉辦宴席,因為很多農村在出殯回來之後是要辦宴席的。

第四,焚燒。

在入棺的當天晚上,要指將死者的衣服、被褥等東西都燒掉。意思就是燒掉了這些東西之後,人就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連同他曾經的痕跡都一同燒掉了。就像是一個儀式一般,不帶什麼來,也不帶什麼東西走。

除此之外,有些地方還會燒紙房子、紙錢、紙車子等,希望死者到了下面也能夠有錢花,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

第五,服喪。

現在服喪已經變得越來越簡單了,可以在家裡設靈堂。同時,在服喪期間要吃素食,穿素衣。

3、喪葬習俗有什麼?

喪葬習俗流有圓墳、燒七、燒百天、燒周年、燒三周年。

1、圓墳

自古中國喪葬習俗有出殯日起三天原墳的習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樑、擺供品、上香、踩院子、燒紙等程式。(骨灰盒在殯儀館存放的,只擺供品、上香、燒紙)。

2、燒七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燒一次紙,燒七次,過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為燒七。今天的人們往往將做七改變為四次,即:一七、三七、五七、七七。

按喪事習俗,燒一七、七七、以死者兒子為主,稱做:有頭,有尾;三七、以死者兒媳為主;五七、以死者女兒為主。(燒五盆紙花)。按喪事習俗,燒七(做七)。

3、燒百天、燒周年、燒三周年

死者亡故後100天,孝子要上墳燒化冥紙冥錢,或將死者亡靈請回家中祭奠。此亦為小祭,也稱「百日」。

周年分頭周年、二周年和三周年。頭周年、二周年皆為小祭,三周年最為隆重,一般都要過大事,搭設祭棚,請鼓樂手、陰陽班子打醮念經、呈獻紙活、花圈等。


(3)徐聞殯葬風俗擴展資料:

喪葬中,所有人手握牽引靈車繩索的人一起合唱輓歌。漢代田橫的門客寫的輓歌的歌辭有《薤露》、《蒿里》二章。當時田橫自殺,門客哀悼他,就悲哀地唱起來了。歌辭的意思是說人就象薤上的露水,容易曬干滅亡,又以為人死了靈魂回歸到泰山南邊的蒿里。所以有這兩章。

4、殯葬風俗全知曉

殯葬俗指白事,在民間因地域和民族各有其獨特的風俗。所謂殯葬,"殯"是祭奠或悼念死者,即喪禮;"葬"則是安葬遺體的行為。殯葬一方面是在安置死者,另一方面又是在安排招待那些前來治喪、吊喪的人群。喪葬習俗是處理死者遺體及相關的悼念方式,是構成了人生儀禮的最後一環。死亡意味著人生旅程的終結,生命是有限的,生命就有開始與結束。人有生死,就有生死的文化。殯葬文化是圍繞死亡事件和死亡活動而形成的思想文化體系,並且受社會經濟、政治、意識形態、民風民俗、人情世故的影響和制約。中華民族殯葬習俗和殯葬文化源遠流長,數萬年前就有了一定的喪葬形式。由於人們對圖騰的崇拜,對死人的崇拜,受封建思想的影響,發展到對死人的畏懼,沿著這條線發展到「厚葬薄養」的傳統習俗。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還是「唯心主義「占上風的一個習俗文化領域。迷信的、封建的殯葬活動,在民間仍然流行並嚴重地存在。根據中國人的傳統倫理觀念,當親人臨終時,親屬要給他穿好衣服,帶上渡河線、買路線,如同給出遠門的親人整理行裝一樣。安葬之後,每逢節日、誕辰,親屬要上墳掃墓,焚紙送物,不僅帶有點心、水果,還有巧克力、啤酒,甚至還要為死人點燃一支香煙,如此體貼周到的服務,孝子與親友間的人情關系表現得淋漓盡致。殯葬習俗和殯葬文化是社會是社會習俗和文化的一部分。是生者為死者而建立、形成、發展起來的習俗和文化,也是社會禮儀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它反映並長期受制於社會傳統。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類走向文明,為滿足社會心理的需求。出現了殯葬服飾文化、公墓文化、殯儀館建築文化、殯葬設備和技術等等,內容非常豐富,這些新的學科分支形成殯葬文化學的學科群。原始人對"棄屍"已經"看不下去",心中不忍。於是產生了殯葬。殯葬是人類自我意識達到高度清晰的產物,到文明社會,喪禮發展起來,後來變得越來越繁瑣。比如,一位老人忙了一輩子,死後若不給一個"象樣的"喪禮,不受到"鄭重"的對待,人們總會覺得對不起死者,會認為後人"不孝"、死者一輩子"不值"等。即使是現代,如果喪事太草率,人們仍會覺得人生不完整。同時,重要人物的喪禮要格外的隆重,如為帝王築陵墓。如果將大人物的喪事辦得和小人物無差別,人們也會覺得太不應該。殯葬活動是生者籌辦的、辦給生者看的。告訴別人這樣不會有始無終。心理需求也是人性的需求。就象吃飯、睡覺一類物質需求一樣。只要不妨礙社會,就應當予以滿足, 全部殯葬活動都是按照生者的生活模式而設計的,如生者的房屋稱"陽宅",墓地則稱"陰宅"。生者愛受人尊敬,因而人們也就百般地"尊敬"死者,給他們瞌頭、上香。生者要吃飯,因而也就給死者上祭品等。因而,殯葬文化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生存文化。

5、傳統殯葬都有哪些習俗?

我介紹的是我家鄉雷州半島的習俗。
建國以來,國家提倡殯葬改革,移風易俗,新的喪葬方式漸為本地人所接受。但在過去,半島人遵循先人「入土為安」古訓,對喪葬絲毫不敢馬虎。其有一套繁復的儀式和諸多禁忌,讓人眼花繚亂。時至今日,其中許多特色舊俗已不復見。
治喪
民間認為,凡享年50歲以上,因病老去世的都算壽終,稱「喜喪」(亦即白喜事)。對於這種正常的死亡,家人已有心理准備。一確定親人去世,孝屬們便會爆發性地慟哭起來(人未死時忌哭)。此時,要在逝者腳下供一碗「下腳飯」(亦稱倒頭飯);用碟盞盛香油點燃作長明燈(又稱引路燈);用碗盛米裝上香。香火、燈火日夜不斷。而喪屬身上即已戴孝,不可以穿鞋戴帽,著手辦理喪事。其所在宗族或社團成員會集資為亡者捐一口棺木。村中親房族人或街坊鄰里便開始義務幫忙打理雜務。
報喪
親人去世後,喪主要盡快給親戚朋友報喪,但其事務眾多,千頭萬緒,無從分身,往往派其親族協助奔走發出訃告。報喪人到對方家不能進門。對出來迎接的,無論長幼皆須向對方叩首,再告知對方某人因何去世,某日某時出殯等。
入殮
分大小二殮。小殮主要是給死者沐浴、穿壽衣。一般在死者咽氣不久進行,因為時間長了,遺體僵直不好穿戴。壽衣的件數有嚴格的規定,男為雙數,女為單數。若是女性逝者,家人會給其戴上生前佩用的戒指、手鐲等,稱之為「壓殮」,日後撿骨重葬時取出給後輩婦女佩戴。還會把珠玉貝米之類放進死者口中,稱之為「飯含」或「含殮」。 大殮即入棺。蓋棺打釘時,土佬會問是否還有人未瞻仰遺容。這是防止有喪屬來遲,不及見親人最後一面而出現鬧喪的情況。 守靈 從死者去世到出殯之前,孝屬要日夜輪流守靈,主要是防止貓、狗等動物的闖入,也表示盡孝。
喪服 喪服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個等級,稱為五服,適用於與死者親疏關系不同的親屬。而斬衰是最重的喪服,主要適用於死者的兒子、未嫁女、兒媳。其用最粗的生麻製成,不縫邊,簡陋粗惡,用來表示哀痛之深。  
弔唁 是喪葬禮俗中較重要的內容。與死者關系親疏不同,弔唁的禮數、方式也有許多區別。 出門在外的子女或其他至親接到噩耗後,首先要哭悼,再問明死因,然後不顧一切上路奔喪。臨到家時,要望鄉而歌(歌者,哭也)。 到家後,先到靈前跪叩、哭悼。而在廉江,則流行一種叫哭奶(不管哭訴對象是誰統稱哭奶)的口頭文學,其內容大致是追述逝者過去的苦境和對死者的懷念。如女兒哭喪母: 母親養我,奶呀;辛苦一世,奶呀! 無食無著,奶呀;艱難度日,奶呀! 捱到今日,奶呀;兒女成群,奶呀! 怎知你去,奶呀;無留半句,奶呀! 丟下女兒,奶呀;(我)肝腸寸斷,奶呀! 哀聲痛切凄婉,聽者莫不落淚。 親友前來弔唁,孝子要迎接、陪同。守靈的孝屬還禮後,弔唁者到靈堂正式舉哀哭悼。經禮賓人員勸慰,即到帳房交禮。其中多為六尺長的白、黑、灰、藍布。屆時用粉筆書上「英名千古」、「典型永在」等字樣,即為挽帳,在出殯時舉出。 出殯 又稱出山。不同的地方出殯時間不同。一些地方在巳時(上午10—11點),一些則在酉時(下午4—5點)。出殯時,先由道士收煞,門楣貼上「煞符」。棺木移出屋外,道士念念有詞,用劍腹連拍棺材頭三下,此即出殯命令。十六個杠夫應聲齊喝,由孝子捧香碗、牌位、靈幡作為前導,駕靈而行。隔數分鍾,杠夫們便齊喝一聲,意是警告路人迴避。 靈柩出村後,一般在村頭或村地堂等開曠地帶舉祭。開祭時,按親疏遠近關系先後進行拜祭。司禮者有大唱先生(負責喊唱並指揮祭喪儀式全過程)、引禮先生(帶領參祭者跪拜)、司尊習爵先生(遵照大唱者所點祭品逐一點獻)、讀文先生(讀祭文)。之後孝屬向先人作永別禮。
下葬 棺木抵達墓地,再次整理墓坑。先平整坑底,抹去腳印,將紙帛點燃投入,意為溫暖墓室,不讓先人感到寒冷。接著,棺木緩緩下放,經陰陽先生用羅盤校正坐向後,由孝子帶頭鏟土掩埋成堆。掩土時,人影忌投入墓坑內。掩好土,送葬人在墓地繞三圈後,各抓一把泥土回家,撒在屋邊。回家時從另一條小路返回(忌從來路返回、忌半路回頭張望)。

6、喪葬習俗

·出
殯·?
出殯俗稱出山、送葬,即將裝有死者的棺材送往事前選好的墳地下葬,古代又有「送死」、「發紖」等不同稱呼。福建素有厚葬之俗,對出殯尤為重視,它不僅被視為死者的哀榮,也被當作生者的顯耀。所以,舊時富豪人家不惜花費大量物力財力,競相攀比,踵事增華;貧者也不得不盡力效仿,甚至因而傾家盪產。按照慣例,出殯儀式一般分為辭靈、啟靈、抬棺、路祭等程序。?
出殯前要舉行祭奠,即辭靈,閩南稱之為「棺頭祭」或「起柴頭」。志稱:「出殯時以禮物祭靈柩,曰起柴頭。」即將棺材抬至村口空曠處,設一香案,供三牲及其他祭品,並置青色紙燈二盞,上書死者姓氏名號,棺材頭部朝供桌,尾部朝出殯方向,由孝男主持祭奠,故又稱「孝男祭」。在福州,出殯前一夜設堂就祭,俗稱「加堂」、「哭祭」,族親戚屬多來祭奠,孝眷在棺材周圍慟哭,有的人家還請來樂隊奏哀樂。在長樂,辭靈儀式由孝男主持,於廳堂設一祭堂,孝男將10碗祭品逐碗跪奉於靈位前,與祭者左側為外戚,右側為內親。在平潭,辭靈時,親屬紛紛前來焚化紙錢,俗謂「送盤纏」。在閩東的霞浦等地,辭靈俗稱「起馬祭」。志稱:「啟輀之晨,移柩至大門外,覆以大紅緞帷,旁之金綉八仙為飾,上豎紙制仙童跨鶴一。祭品盈席,孝男及全眷叩奠畢,送葬者以次行禮,俗稱起馬祭。」在順昌等地,辭靈由喪家先祭,外祖家繼之,其他戚友按親疏關系依次祭奠。在長汀,出殯前由吹鼓手引路,孝眷手持掛滿戚友送來書寫祭文的布條,魚貫進入祠堂,祭祀一番。在漳平,出殯前舉行巡棺,儀式與閩南相仿,不同之處是孝眷一手持冥香,另一手持松明火把。在三明,辭靈儀式也相當隆重,由禮生主持祭奠儀式,奏哀樂、上香、獻爵、獻牲、進饌、行三跪九叩禮、宣讀祭文。祭文按親戚不同稱呼表達對死者功勞品德的贊揚,並祈告其在天之靈保佑家族興旺發達,以及勸慰亡者勿憂勿怨,永遠安息。在龍岩,辭靈後還有私謚,男性多由族長賜謚,女性多由外祖家賜謚。
?
辭靈畢即啟靈。靈柩多由人抬,少者4人,一般8人,多者16人、32人。個別地方交通方便的把棺材放在車上,由孝眷及戚友牽扶。抬棺者俗稱棺夫,多由本村結過婚的男姓擔任,喪家要分發給每人一紅包作為報酬。福州一帶的棺夫須父母均健在、子女雙全者方能擔任。大田的棺夫由同族中男性青壯年輪流擔任。在莆田、仙游,喪家將草鞋和一包香煙分給誰,誰就是棺夫,不得推撫。在泉州一帶,出殯前要宴請棺夫,孝男還要在棺夫宴食間向他們跪拜叩頭致謝。在政和,上壽的人死亡,出殯時不用人扛,而是由孝子、孝孫及女婿等用肩抬棺,以示敬重。?
啟靈時頗多規矩。在廈門、同安一帶,用大繩將棺材固定在「獨龍扛泉」之下,蓋上精緻的棺罩,俗稱「絞龍」。起棺時,棺夫要用棺繩使勁朝棺材上甩三下,俗謂告訴死者要啟靈了,實際上是提醒悲痛欲絕的親人不要拉住棺材不放。啟靈時,除極個別地方外,棺材頭部都是朝出殯方向。在安溪,禮生抓一把鹽米撒向棺木後,棺夫齊吼一聲「起」,才抬起棺木。在霞浦、安溪等地棺木從廳堂抬出門時,忌棺木碰到門牆及其他物體,俗謂會鬧鬼,棺夫須脫下草鞋在棺材碰過的地方擦幾下以禳解。?

7、粵西的殯葬習俗

中國古有"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一說,意思是即使相距不遠的地方,風俗習慣也不盡相同。以漢族的殯葬習俗為例,全國各地就千差萬別。但歷經千百年的滄桑變遷,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交通通訊技術的日益發達,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加便捷。表現在漢族殯葬習俗上,除城市與農村在復雜程度上有所區別外,各地大同小異。

漢族殯葬習俗歷來講究重殮厚葬,即使是戰勝方對待與己激戰而亡的敵方勇士。傳統的漢族殯葬習俗,自古盛行棺木土葬,分為殮、殯、葬三個階段,並且夾雜著許多迷信的成份。殮,就是給屍體沐浴更衣下棺;殯,就是入殮後將靈柩停放於殯儀場館供親朋好友弔唁;葬,就是掩埋死者遺體,即棺木入土。三個階段,看似簡單,但每個階段程序卻異常繁瑣復雜。如殮分小殮和大殮,小殮在死者衣著質地上有講究,大殮在棺木和隨殮物品上有講究;殯期長短不一,少則3日、多則數日,奔喪者要"披麻戴孝"; 入葬前要請人看風水、擇墳地;喪葬儀式規模大小與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關。此外,漢族還有"歸葬"的習俗,就是將客死異鄉的遺體運回原籍安葬。

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和人們文明程度的提高,一些落後的、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漢族殯葬習俗已漸漸為人們所擯棄,如在當前人口劇增、城市擴張,耕地資源日趨緊張的情況下,城市土葬已為火葬、海葬、樹葬等文明方式所替代;以人殉葬,請和尚、道士為亡靈"超渡",父母去世,官員需離職回家守孝等陳規陋習已不復存在;孝子賢孫"披麻戴孝"也已改為胸佩白花、臂戴黑紗;輓歌演變為哀樂,輓詞、輓聯演變為送花圈。

但在一些邊遠偏僻的城鎮鄉村,漢族殯葬習俗依然繁瑣而復雜,人們雖然不堪其累,但受周邊人文環境的影響,卻不得已而為之。如:出殯時講究排場,車輛多多益善,而且不會因此受到指責;弔唁者要下跪叩拜、焚香燒紙,死者親屬也以跪禮回敬;無論寒冬酷暑,至少要停屍三天,且親朋好友須在靈堂日夜守靈;有的地方還盛行修建豪華墳墓(甚至活人墓),等等。

與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殯葬習俗相比,漢族殯葬習俗仍有需要改進之處。穆斯林殯葬習俗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土葬(此乃伊斯蘭教義所定,屬宗教信仰,筆者不便妄加評論);二是速葬。伊斯蘭教規定凡穆斯林"三日必葬",反對等待吉日,一般當天就舉行葬禮,不隔夜,除非時間較晚,或遇其他特殊情況,如亡者的至親出門在外,因路遠來不及當天奔喪的,才破例等一天。為達到速葬的目的,還遵循"天下黃土皆可葬人"、死在哪裡就葬在哪裡的原則,不長途運屍回鄉埋葬,也不強調亡人必須回故鄉與祖宗埋葬在一起;三是薄葬。伊斯蘭教主張葬事從儉,不搞繁文縟節,不講究任何排場,不用殉葬品。人死亡後,僅請阿訇念經、用清水洗屍後,用白布纏裹屍體,不穿用其它任何衣物。然後移入存放於清真寺的公共抬屍匣,舉行簡短的葬禮後,將屍體抬往墓地,送入挖好的墓穴掩埋即可,土葬也不用棺槨。在待葬和葬禮期間,禁止嚎啕大哭,禁止喧嘩、宴客、送花圈帳聯、放鞭炮、敲鑼打鼓或使用其它樂器。禁止設靈位、掛遺像,也不擺設祭祀台和供品等。

當然,對漢族與穆斯林殯葬習俗本人並沒有很深的研究,只是通過表面上的比較而得出的一點膚淺結論。穆斯林殯葬習俗,雖然有其簡約、儉朴的傳統,但也非盡善盡美。如在處理喪事時也要花費很多錢,在一些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地區,抬屍完的擔架或木匣子,消毒跟不上,也易傳染病菌。

任何習俗,都有其產生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適合古人的習俗,未必適合現代社會,殯葬習俗也是如此。以漢族停屍三日或更長時日為例,在古時信息不靈、交通不暢的情況下,為滿足居住稍遠的親戚朋友瞻仰死者最後一面的精神需求,確不為過,但在當今全球變暖、人們工作生活節奏加快的情況下,仍要墨守成規不思變通,既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也於死者不安、令生者無益。又如:中國人(主要指受孔孟儒家思想教育的漢族人)磕頭下跪的習俗,不僅僅局限於殯葬禮儀中,還表現在晚輩拜見長輩、下級覲見上級的禮儀中。據史料記載:1792年,靠市場經濟和資本運營發展壯大起來的大英帝國曾派遣一個經貿使團,遠涉重洋出訪大清王朝,就因其使臣馬戈爾尼不肯入鄉隨俗,向乾隆皇帝下跪磕頭,結果雙方不歡而散,東西方兩大巨人痛失一次共同發展的歷史性機遇,中國更是為此付出了錯過200年大好發展機會的沉重代價。辛亥革命,終於讓人們告別了這一延續千百年近乎奴性的習俗,代之以握手擁抱、點頭致意等平等和諧文明的交流方式,這一變革在中國歷史進程中無疑是一種巨大的跨躍。

因此,對傳統習俗中那些合理、有益的成份,我們不但要繼續傳承、發揚光大,還要以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等方式,予以弘揚和保護;對於那些落後的、帶有明顯封建迷信色彩的習俗,則應不遺餘力地去改革,努力使之與當今先進的文化發展方向相適應。

注重禮儀、講究孝道,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本身無可厚非,但禮儀過於繁瑣,就會令人不勝其煩,視之為虛。孝亦如此,生前盡孝方為真孝和大孝,死後禮儀再周全、場面再宏大,也只能是做給他人看,於死者有何意義?

一孔之見,難免偏頗,僅供參考。

8、我國各地的喪葬習俗

1、做七儀式:人們認為,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2、弔唁儀式:一般弔唁者都攜帶贈送死者的衣被,並在上面用別針掛上用毛筆書寫的某某致字樣的紙條。

3、入殮儀式:入殮有大殮和小殮之分。小殮是指為死者穿衣服,大殮是指收屍人棺,漢族民間俗稱為歸大屋。

4、喪服儀式:在喪禮中,晚輩給長輩穿孝主要是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這本來是出自周禮,是儒家的禮制,後來,又被人們引申成為亡人免罪。



5、哭喪儀式: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次。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請人幫哭的習俗。

9、徐聞縣殯儀館怎麼樣?

徐聞縣殯儀館,注冊地址位於徐聞縣五一農場十四隊。

徐聞縣殯儀館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12440825728745769Q,企業法人陳世湖,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徐聞縣殯儀館的經營范圍是:承擔殯葬業務管理,負責殯葬禮儀服務,遺體及骨灰處置服務。遺體收斂、火化,骨灰寄存,喪葬用品銷售以及其他殯儀服務等。

通過愛企查查看徐聞縣殯儀館更多信息和資訊。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