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妝19
1、有關英國18世紀19世紀女性嫁妝問題
18世紀和19世紀是英國貴族的沒落時期,許多窮困貴族靠娶有錢的女繼承人重振家業,不過這種婚姻都是有嚴格的婚前協議的,除非女方主動放棄,否則一切利益仍歸女性所有,而且就算男方對妻子不滿,也不得隨意拋棄,家庭一旦破產·女性仍有權保有自己的嫁妝,不必為丈夫還債。
2、新娘嫁妝的由來 新娘嫁妝是該給誰
嫁妝是給誰的:
當然是給女子的。也就是父母給女兒的,才叫嫁妝。女兒給誰,就沒人管了。
相關法律規定:
嫁妝是指女方娘家陪送給新娘的錢財和物品的總和,女方親屬陪送「嫁妝」的行為性質在法律上應認定為贈與行為,嫁妝作為娘家的禮物贈予新娘,既是恭賀也是備日後生活之用。依據我國《婚姻法》第17、18條的規定,在結婚登記前陪送的嫁妝應當認定為是女方的婚前個人財產,在離婚時應當認定為歸女方所有。結婚登記後陪送的嫁妝一般應認定為是夫妻共同財產,但雙方若有財產的特別約定,則應依約定處理。根據我國《婚姻法》第19條規定,「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約定應採用書面形式」。
古代法律規定:
宋代法律規定:「戶令,諸應分田宅者,及財物,兄弟均分,妻家所得之財,不在分限。」這里的「妻家所得之財」通常指的就是嫁妝,也就是說,嫁妝不由兄弟均分。實際上,早在唐代,兄弟分家,都必須要為未結婚的兄弟、姐妹、姑姑准備結婚費用,即聘禮與嫁妝。到了宋代,這一慣例有了一定改變,未婚姑娘能繼承到的財產變多了,她能得到等同於兒子繼承的產業的一半。
宋代法律中,妻子對嫁妝的控制,有相應的法律規定,盡管嫁妝並非單獨注冊在妻子名下,但法律要求嫁妝必須明確標示出來,並且女人有生之年可以掌管它,為這份財產確立繼承人。在傳統社會中,出嫁的妻子並不能得到法庭保護,但若她將嫁妝轉移,則並不違法。
宋代對嫁妝的規定,實際延續到了清代,從清代的法律規定和各類記載看,嫁妝是女性獨立掌握的私財,比如康熙朝狀元彭定求在為兒子分家時,給兩個嫡子各分田地200畝,給三個庶出兒子各分田地120畝,但按法律規定,庶出嫡出應該均分,彭定求解釋說,嫡子多分的原因是由於其中有妻子的奩田(即嫁妝田)。
清代女性的嫁妝,獨立存放,單獨核算,夫家無權支配,如果離異,女性可以將嫁妝帶走,也可以立遺囑規定誰可以繼承嫁妝,因此其他家庭成員要動用女性的嫁妝,必須徵得她本人同意。
法律對嫁妝的這種規定,為女性在精神和物質上提供了四種益處:其一,嫁妝證明她不是妾,她不是被娘家賣掉的,相反,家人把她看得非常重要,她是明媒正娶的妻子,這對女性很重要。其二,嫁妝為她提供了討別人高興的手段;其三,嫁妝為女人提供了一定的物質保障,使她們不會一貧如洗。其四,嫁妝使妻子與夫家財產的增殖相關聯,可以緩解部分對女性的歧視。
實際上,只有經濟上具有一定獨立性,女性才可能獲得部分話語權,贏得家庭成員的尊重,在一個女性無法工作的社會中,其父母為她提供的嫁妝,就是她僅存的經濟基礎,為她們提供了或多或少的保護。wed114結婚心得為你解答,希望答案能幫到你。
3、根據民法典婚姻家庭編來說女方嫁妝真的屬於夫妻共同財產嘛?
民法典婚姻家庭編沒有規定女方嫁妝屬於夫妻共同財產。
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三)第840條仍然與現行婚姻法一樣,規定屬於妻子的個人財產。
4、陪嫁清單怎麼寫
陪嫁禮單是用紅紙、毛筆所寫,首面寫上有:「鸞鳳和鳴」四字,開頭用毛筆寫有「荊釵裙布、妝開見喜」八個大字。尾部寫有:「麟趾呈祥」四個大字,中間則是陪嫁的物品清單。
1、 燭台1對
2、 酒壺1對
3、 蠟壺1對
4、 糖缸1對
5、 果盤1隻
6、 茶盤1隻
7、 茶杯1套
8、 撐缸1對
9、 餐具1套
10、 不銹鋼盆:(大,中,小)各一隻
11、 不銹鋼桶:(可根據實際需求來決定)1隻
12、 門碗1對
13、 十三花盤子 13隻
14、 煙灰缸1隻
15、 熱水壺1對
16、 電茶壺1隻
17、 電飯煲1隻
18、 鍋1隻
19、 面巾紙盒1隻
20、 針線盒,尺子1套
21、 室內裝飾品:若干,根據房間需求
22、 陽傘
23、 洋娃娃 1對
24、 電視機
25、 音響
26、 空調
27、 冰箱
28、 洗衣機
29、 電腦
30、 床上用品系列:被子,床單,毯。(6~8套) 床單,最好分冬天用,夏天用的系列。可以買套小孩用的。
31、 窗簾
32、 沙發,茶幾33。 餐桌34.皮箱, 大小各1隻 35。 包包
36、新衣服:要裝在新皮箱裡面 (結婚第2天,第3天要穿的,所以起碼兩套是新的)
37、新鞋子:結婚當天穿的,第2天,第3天要配的鞋子
38、還有內衣,內褲。新毛巾,新牙刷,新的肥皂盒,新的鞋刷,衣刷,拖鞋,梳子,睡衣。
其實陪嫁物品不在於多少,也不在於是不是貴重,這都表示父母對女兒的愛!
5、契訶夫的《嫁妝》有什麼寓意?
寓意
《嫁妝》揭示了又一種怪誕的社會現象:物貴於人。奇卡瑪索娃的女兒瑪涅 .契訶夫對生活的觀察、理解和發掘更加深刻。在他的銳利目光下,任何飾有 漂亮外衣的丑、惡都難以隱遁。造成陪襯和對比,目的在於展示形式與內容之脫節和矛盾而造成笑。
爽朗的歡樂、淡淡的幽默和辛辣的諷刺巧妙交織,顯示出作家的高超藝術。契訶夫在描繪勞動者時發出的總是善意的和同情的笑聲,而他一向冷嘲熱諷的則是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丑惡現象。契訶夫的笑再一次證明他的創作的民主主義性質。
(5)嫁妝19擴展資料
作者簡介
契訶夫(1860~1904)全名叫安東·巴浦洛維奇·契河夫,19世紀末俄國具有世界聲譽的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幽默諷刺大師、短篇小說的巨匠、著名劇作家,以短篇小說和莫泊桑齊名,他們和歐·亨利一起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之王」。
他一生創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說,還寫了一些中篇小說和劇本。作品大多數取材於中等階層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揭露了反動統治階級的殘暴,抨擊了沙皇的專制制度。代表作有短篇小說《變色龍》《凡卡》《裝在套子里的人》《公務員之死》等。
6、嫁妝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有嫁妝
嫁妝
婦女在結婚時帶到她丈夫家裡的錢、物。亦稱「陪妝」、「妝奩」。發送後,女方即准備嫁妝,某些大戶人家當女兒出生時還特地釀酒,裝入酒埕,埋在灶口地坑,稱「女兒紅」,待出嫁日,讓親友分享。嫁妝窮富懸殊,厚薄不一。
結婚為什麼要有嫁妝:
彩禮嫁妝基本都送到夫妻家裡了,而在傳統社會,夫妻一般住在丈夫家裡,即使到現在過年過節也都是先去丈夫家裡吃飯慶祝。這個問題不單是文化背景的問題,在各個國家是普遍現象,尤其在發展中國家。韓國,印度,中國都是一樣的。你舉的國家還不都是在亞洲?那麼為什麼在亞洲?吃年夜飯的例子還不是習俗?這肯定和文化背景有很大關系!另外,送嫁妝的原因可能有二:1. 為了女兒過得更好些,貼補家用,或以備應急。2. 盡量給女兒爭取在男方家的地位,嫁妝多可以顯示女方家有經濟實力(盡管普通老百姓家庭是東拼西湊的)。所以經常看到古代女人非常重視自己帶到男方家的嫁妝:如手鐲、玉器等。以上兩點是符合經濟人成本收益分析或效用最大化的。
7、19世紀末法國人對於嫁妝是怎樣的看法。 需要很多嘛
你說的應該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
第一次科技革命帶來的不僅是科技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帶來了歐洲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和擴張。歐洲大多數強國都捲入了關稅戰和對海外市場的爭奪。其中以英國和德國的競爭最為激烈,與經濟上的競爭同步的是殖民地的競爭。歐洲列強竭力尋求新的殖民地以確保漆剩餘資本和剩餘產品能夠擁有海外市場。但世界上大多數殖民地已經被英國佔領,這對於與之實力相當的德國來講是極為不平衡的。
然而,殖民地的競爭並不只限於英德,幾乎所有的歐洲列強都捲入了這場絕對統治權的爭奪:英國和德國在東非和西南非、英國和法國在追羅和尼羅河流域、英國和俄國在波斯和阿富汗、德國和法國在摩洛哥和西非,相繼發生了沖突。
對殖民地的爭奪繼而引發了政治上的相互敵視,從而促成了聯盟體系的形成。聯盟體系始於1879年德國宰相奧托·馮·俾斯麥與奧匈帝國締結兩國同盟條約之時。這是一個防禦性的盟約,旨在保護德國免受法國人的攻擊。保護奧匈帝國免受俄國人的攻擊,因為法國人想收復1871年失去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而俄國人則在巴爾干半島同奧匈帝國接連不斷地發生沖突。1882年,兩國同盟因義大利的加入而變成了三國同盟。它的目的還是防禦:保護義大利免受法國的攻擊,因為意、法兩國在突尼西亞發生了尖銳的沖突。
從另一方的立場來看,三國同盟則完全是另一回事。在法國和俄國看來,它是一個控制歐洲,使法、俄孤立並易受攻擊的勢不可擋的集團。此外,法國和俄國在好幾個地區的殖民地問題上都與英國有大的爭論。俾斯麥在締結兩國同盟時就十分清楚法、俄建立友好關系的危險,但是,他能施展狡猾的外交手腕阻止它的實現。然而,1890年,俾斯麥辭去宰相職務之後,他的繼承者們不能繼續他那巧妙的外交花招。結果,1894年法俄同盟締約成立;它的兩個目的是反對三國同盟和抵制英國對殖民地的爭奪。法俄同盟因1904年英法協約和1907年英俄協約的簽訂而成為三國協約。
由此歐洲大陸上形成了以德、奧、意為主的同盟國和英、法、俄為主的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
8、契科夫嫁妝的主要內容
《 嫁妝 》主要內容:
奇卡瑪索娃的女兒瑪涅奇卡行將出嫁,母女倆縫制了許多衣服,但瑪涅奇卡不幸離開人世。她的孤苦伶仃、身穿喪服的老母仍在一個勁兒的縫制衣服。
資本主義唯利是圖的本性,親情的冷漠都可以讓本該很美妙的東西變得很脆弱和不堪一擊,物貴於人,而財物每天都在更換主人,人不如財物,人過分依賴財物,人就會因為財物命運變得十分戲劇化,人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
對財物的重視和瘋狂過分的追求,讓人演變為財物的奴隸,整個社會的命運被外在無法預測而多變的形勢吞沒,每個人都在服從或者進行無力的掙扎。
(8)嫁妝19擴展資料:
契訶夫(1860~1904)全名叫安東·巴浦洛維奇·契河夫,19世紀末俄國具有世界聲譽的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幽默諷刺大師、短篇小說的巨匠、著名劇作家,以短篇小說和莫泊桑齊名。
他一生創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說,還寫了一些中篇小說和劇本。作品大多數取材於中等階層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揭露了反動統治階級的殘暴,抨擊了沙皇的專制制度。
代表作有短篇小說《變色龍》《凡卡》《裝在套子里的人》《公務員之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