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泉港嫁妝

泉港嫁妝

發布時間: 2022-08-20 21:28:23

1、求各地的結婚習俗,有福建泉州泉港的最好

泉州婚俗
從擇偶到正式結婚,根據周·「六禮」,有「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道程序。但「六禮」並沒有包括婚姻儀禮程序的整個過程,其中只有「親迎」為嫁娶當日的儀禮,其餘五禮則為婚前儀禮,至於嫁娶之日過後尚須行之的儀禮,「六禮」當中就無禮可遵了。而且自古以來,六禮之行,殊不一致,歷代多有變更。南宋·泉州遵《朱子家禮》,只用「納采、納征,親迎」三禮;明·惠安惟用「納采、納征、請期、親迎」四禮,泉屬各縣相差五多。「親迎」乃婚禮之重,無論「三禮」、「四禮」,此禮必不可少。由於中國傳統的婚禮建築在古「六禮」的基礎上,因此現代有的婚禮程序雖已簡化,而六禮之目,在傳統觀念中仍自在焉。
一、婚前
擇偶:
除「相親」外,相當於古六禮之「納采」、「問名」和「納吉」。「納吉」後來演化為今之訂盟(也有把訂盟歸人「納征」)。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婚姻大事,須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後期也有托親友說親的,在確定締親意向時,有的家長也能徵求一下婚嫁本人的意見作為參考。
「提生日」:即議親。媒人把男女雙方的庚貼送到對方家裡,各自壓置於廳堂神龕香爐底下卜吉,若三日內雙方家中均平安無事,稱「三日圓」。如果有一方沒有「三日圓」,議親必須取消。
相親:經雙方家長認可後,男方家庭擇日由其祖母、母或伯叔母、姑母等女性尊親前往女方家中,實察女方容貌儀表等。
定婚
相當於古六禮中的「納征」和「請期」。
「壓定」:亦稱訂盟。一般由男方女性尊長把戒指、訂儀、喜糖等禮品,送到女家,並親自把戒指戴於嫁女手指上,宣告婚事已定。
「轎前盤」:「壓定」之後,男方先後三次備辦豐盛的彩禮送往女家,稱「戴手鐲」、「送花」和「轎前盤」,合稱「行大禮」。清末以來,逐漸把「行大禮」合並為「轎前盤」,稱為「花疊盤」或「盤擔」。有的地方是把「壓定」和「行大禮」合並在一起舉行。「行大禮」把婚前的准備工作推向了高潮,而「行大禮」和「壓定」的中心內容都集中在錢物方面,男家向女家送聘金和禮品,有酬謝其養女之恩的用意。
「送日頭」:送「盤擔」時,要通知女家迎娶吉日及冠笄時刻,叫「送日頭」。
「送嫁妝」:在婚前一、兩天,女家要派人把金銀首飾、珠玉古玩、綢緞布匹等眾多的嫁妝送往男家。德化畲民嫁女,舊時有資送刀斧之俗。
二、婚娶
新郎須親至女家禮迎新娘,這在古「六禮」中稱「親迎」。
清代前期,泉州婚俗中,除個別宦族外,婚禮皆不親迎;至期,辦好彩轎,遣媒送至女家。
古籍對婚姻本義是這樣解釋的:昏時行禮,故謂之「婚」;婦人因夫而成,故曰「姻」。因此古時親迎必在黃昏之後,乃至深夜,連一切迎送人員都得穿黑色禮服,這顯然是遠古時代夜間搶親習俗的遺存。
舊時泉州迎娶都在白天,但新娘須頭蒙烏巾,並要有一對轎前燈,這當是沿古禮黑夜親迎之遺跡。
新娘出嫁是大喜事,反而要「哭嫁」,以示悲傷,全國南北皆然。可能是思相離而悲,或是隨俗,但民俗學者認為,此乃原始社會掠奪婚姻的遺俗。
花轎抵達男家,一時鼓樂、鞭炮齊鳴,喜氣洋洋。
新郎至轎前,下馬威似的朝轎門輕踢一腳,轎內新娘馬上應戰,還踢轎門一腳,這是在用一種特殊的語言向人們宣示:日後男不懼內,女不示弱。
男家一位平輩男青年或下輩男孩走到花轎前,揖請新娘出轎;再由男家福命大的女長輩手牽新娘出轎,送嫁娘舉起貼有紅雙喜字樣的米篩為新娘遮面。在三通喜樂聲中,新娘慢步跨過火爐,踏上瓦片,進入洞房。
據說「遮米篩」和「踏瓦片」是為辟邪,但安溪人卻有獨到的解釋,稱此舉寓有明亡之後,其孤臣遺老尚望「反清復明」,教示新婚夫婦「頭不戴清朝天,腳不踏清朝地」的隱意。至於「跨火爐」,人們認為可以利用火神的威靈,將新娘在其家裡和沿途所招惹的邪氣燒盡。
新娘到夫家後,又有拜天地、挑烏巾、喝交杯酒、宴請賓客等節目,其中鬧洞房為是日婚禮的壓台戲。俗謂洞房不鬧不喜,不鬧不吉利,而且在新婚七天內可以連續鬧,有「七日內不分大小」之說。鬧洞房的內容大多是要新婚夫婦,當眾做出種種親呢舉動,詼諧有趣。
「公雞娶婦」:在晉江、石獅僑鄉,已定好婚期的海外青年華僑,因種種原因,近期無法回家鄉按時完婚,經男女雙方家長協商同意,如期舉行婚禮,新郎則以一隻大公雞代替。這只大公雞在七日內放在新婚洞房的床底下,七日後才移到室外雞窩,精心飼養,至其「壽終正寢」。
三、婚後
婚娶之日過後,婚姻儀禮還沒有結束。
上廳堂:新婚第二天黎明,新郎陪同新娘,由原「牽新娘」的婦人引導到廳堂,先拜祖先,然後依次與公婆及夫家諸親屬相見(今或提前至婚娶當日下午)。這是不可缺少的,因為只有拜過祖先,新娘才算男方家族的人,而今後要開始新的生活,就必須認識夫家的長幼尊卑,這是對新娘進行倫理教育的一節必修課。
「落灶腳」:新婚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同樣由原「牽新娘」的婦人引導,來到「灶腳」(即廚房),讓新娘摸摸各種飲具、餐具,並讓新娘到附近水井去挑水,這些象徵性的家務勞動,目的是讓新娘熟悉新的生活環境,俗稱「落灶腳」,這是新娘進人家庭婦女角色前的一次預演。
「上廳桌」:新婚第三天中午,為新娘上廳堂特設宴席,稱「上廳桌」,由夫家女眷及外戚作陪。從此,新娘真正成為夫家的成員之一。
「探房」:新婚第三天還有「探房」習俗,即新娘的幼弟(堂弟亦可)到姐夫家去探望姐姐,男家一見面即要給這位「阿舅仔」饋贈紅包,稱「結衫帶」。探房含義說法不一,一說是娘家對出嫁到夫家已三天的女兒放心不下,特遣其弟前來探望:有否一堂和睦,起居是否安好?同時,「阿舅仔」還得完成另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敦請姐姐回娘家會親,邀請新姐夫到岳家做新女婿。由於探房是婚姻雙方親家禮尚往來的第一次感情交流,故宴請「阿舅仔」的筵席力求豐盛,惟恐款侍不周。
會親:在新婚第五天(今俗於婚娶次日)天剛蒙蒙亮,新娘先丈夫回娘家,向娘家長輩行禮請安,訴說在夫家三天的新生活。娘家於中午設宴款待。
請女婿:會親當日傍晚,宴請新女婿,由妻舅或姻叔等主陪;今俗一般為午宴,與會親一起舉行。這是新女婿初次到岳家,且與岳家的主要親人相識,故宴席極為隆重。散席後,小夫妻要帶著引路雞和長尾蔗,同回夫家。至此,婚姻儀禮基本完成。
婚事過後,女兒與娘家之間有送花及每年均有的數次送節等習俗。
在惠安東部沿海一帶,舊時有婦女婚後長住娘家之俗。新娘出嫁三大後即回娘家長住,每年只有在逢年過節和農忙時,才到夫家暫住幾次,一年大約共有十來天。長住娘家的時間,要看懷孕的遲早,少者二、三年,多者甚至長達一、二十年。住娘家的時間太短,會受到人們譏笑;但時間太長,也會被認為不光彩。如果年紀大了尚未懷孕,其權宜之計即由夫家抱養個孩子,這樣便可名正言順地長住夫家了。該習俗產生的原因,學者說法不一:或曰為原始社會母系制向父系制過渡時期的婚俗的遺余;或曰為古代少數民族婚俗之遺留;或曰應從兩性分工的經濟方面去探討原因,等等。

泉州,是一個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人發達了,思想就不一樣了。結婚這樣的人生大事不僅是為了找個伴侶,在泉州人眼中還是為了炫富。其中也不是整個泉州都這樣啊!主要還是「石獅和晉江」兩個小小的城市啊!說城市並不是指城裡人才這樣,而是農村也這樣,因為在這里沒有明顯的城市和農村之分。

前幾年有個研究機構對全國各個城市的年輕人愛情進行調研,得出結論是「泉州的年輕人是最沒有愛情」可言的。我看到這個結果認為非常的正確。年輕人都看在錢的份上了。泉州年輕人的信仰是「愛情誠可貴,麵包價更高」。到現在泉州很多年輕人的婚姻仍屬於媒妁婚姻。媒婆在我們這邊是一個很吃香的職業,而且這個職業不分男女老少,當然老的會更多一些。媒婆牽線成功一樁婚姻,就能拿到聘金、嫁妝總和10%的紅包,因此,媒婆會極盡三寸不爛之舌促成婚事,甚至在男方這邊說女方會有多少嫁妝、在女方那邊說男方會有多少聘金。媒婆在一樁婚姻中可以獲利幾千甚至上萬元,也就是說,石獅和晉江的婚俗中除了有媒婆的介入,還必須有高聘金高嫁妝。男方訂婚時送來聘金,但在結婚時如數返還,而女方在結婚時卻要支付大量的嫁妝。有個來我們這里做生意的外省人說:「石獅晉江是全國唯一嫁女兒要陪錢的地方。」呵......可不知為什麼我們這邊「重男輕女「的思想不會嚴重。 以石獅某鎮為例,嫁妝30萬元、50萬元和100萬元以上分別是低、中、高檔婚禮的「行情」。首飾不以「克」為計量單位,而以「斤」計量,一般一場婚禮需花費黃金2斤-3斤。客人送上的禮金,「行情」底價是200元,上不封頂,500元或1000元甚至幾千元都不鮮見。 聘禮主要由首飾、現金和食品三部分組成。首飾包括戒指、項鏈、耳環、手鐲、手鏈、腳鏈等若干套,以黃金為主,隨著時尚變化,珠寶、鑽石和白金已經成為「新寵」。 現金包括聘金、禮金和布錢,聘金是給女方當事人的,幾萬元到幾百萬元量力而行,作為女方嫁妝的組成部分將被全額返還;布錢相當於古時的綢緞,一般花費萬把塊錢。食品可以簡單到只有一桶食用油外加一盒精美餅干,也可以復雜到糖果、罐頭、水果、海鮮干貨等各幾色。單糖果這一項,約需花費8萬-9萬元。
上面說的是有錢人家。普通的人家是怎麼樣的呢?
最普通的人家,也是石獅晉江最最簡單的婚俗。男方給女方差不多15W的聘禮,這些可以讓女方來買嫁妝,但女方在出嫁時,必須返還男方同樣數目的2倍以上。石獅會更多。 也就是說,差不多是雙倍返還,如果男方給你100W的聘禮,那你需要帶200W的嫁妝,這個算比較正常。具體數目是雙方商定的。但女方家庭不帶任何的嫁妝,是不可能的,這樣以後女方在男方家庭很難有地位。 如果男方女方都沒錢怎麼辦呢? 通常是這樣做:男方借錢。由於風俗問題,結婚借錢還是比較好借到的。然後,女方也借錢。結婚後,馬上還掉,當然,這不也不能讓別人看出來就是。我上面所說的15W,是最低限度。石獅晉江雖然經濟發達。但20年前也是由農村發展起來的,婚禮比較傳統,光喜宴,正常都要整個村子請,上百桌。結婚前一天,新娘嫁妝先行,這時,會很多人來幫忙搬。嫁妝的的多少,人家一看就知道。

上面是前兩天一個親戚女孩子結婚時穿紅婚紗照的照(靠!幹麼不能引用?我是結過她允許的。無聊!)猜猜她從頭到身上再到腳上的黃金首飾有多少斤嗎?嚇到了吧!有8.8斤。千萬別以為這就是全部嫁妝了,那你就太小瞧石獅晉江人了。一般能陪嫁這么多黃金的人家都會再陪嫁別墅或商品房或店鋪,小轎車那更是少不了的。小轎車在我們這邊當嫁妝的很普遍了,雖然不是人人都有。對了,還有現金,當然還是現鈔,那太顯眼了。都是到銀行換成「銀幣」(就是存摺之類作用的。),然後做一個很大很漂亮的鏡框放裡面了,鏡框也是用100元現鈔鋪底的。抬到嫁妝車一路到男方家,人人都有看得到。

2、為什麼訂婚前的人去親家要送豬肉??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結婚禮儀不但是一個人的終身大事,而且受到家庭和社會的高度重視。我國古代婚姻禮儀,有「六禮」之規。六禮即納采(求婚)、問名(問女姓名)、納吉(定婚)、納征(送禮物)、請期(通知婚期)、親迎(迎娶)。六禮定下了婚姻基本程序,雖然經歷漫長的歷史長河,但仍為歷代參照遵行。泉港現代民間,雖然不是咬文嚼字地行六禮,但從實際活動看,六禮內容都已包含其中。說 親封建社會婚姻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有兒女年及冠筓,提親的人就上門來了。舊時有專司撮合婚事的媒人,專替求親人家上門撮合,泉港的情況也是如此。傳統的所謂「明媒正娶」的「媒」,當然也有至親的人臨時擔任的,但往往指的就是專業媒人,這種從業者多為中老年婦女,泉港人稱之為「媒人婆」。現時雖興自由戀愛,但農村仍有媒人活動的空間,大多為媒人先介紹,雙方初步認為合適再戀愛,倒也成就了不少美滿姻緣。近代一般到了18歲,就被視為進入婚嫁年齡。男方父母托媒人或親朋好友為兒子找對象,向女方父母提親。若雙方認可,女方父母即將女兒「生辰八字」用紅紙楷書「坤造某年某月某日某時瑞生」,由媒人送到男家合婚。男方則壓在廳堂祖先木主牌前或家中灶公香爐下卜吉,三日內家中未打破碗碟杯盞或家人無頭燒耳熱不吉之事,稱為「三日圓」,視女方「八字頭清秀」,對象合宜。否則退回「生辰八字」,以示合婚議訂不成。以這種形式拒絕對方,女方認為命該如此,也不介意。還有「對生肖」之俗也是重要的一環,民間流傳婚姻中屬虎對屬狗不合,屬蛇對屬蛇不合,屬馬對屬馬不合,等等,生肖不合,雙方均有顧忌。也有的人家請算命先生對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進行卜測,看雙方命相是相符還是相剋。這些當然是迷信言行,新時期的青年男女都不以為意,開明的長輩也不會計較這些。相 親相親俗稱對看。合婚順利後,男女兩家都要針對對方的家世、職業、品行等進行一番調查,對婚事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見後,一般由男方提出見面「相親」的要求。日子由媒人與男女兩家商定,在女方家進行。相親是婚姻成敗的關鍵環節。男方備辦禮物在親屬以及媒人的陪同下到女方家,女方家要打掃門庭,備茶迎接客人。過程中女方要出來敬茶,實則是與男方及其親屬照面;女方親屬也會對男方進行審視。塗嶺等地也有女方到男方家相親的習俗,這是因為女方本人也想親自看看男方的家庭環境,方才心中有數。境內也出現相親既不到男方家,也不到女方家的情況,即男女雙方選定一個地點,由媒人帶去見面。如此經過對看,如雙方均感滿意,下一步就擇定吉日「訂婚」。訂 婚訂婚免不了由媒人作中,雙方進行聘金、嫁奩、盤擔的「討價還價」。較開明的女方家長,對聘金、盤擔之數並不介意,較守舊的,則是非常苛刻。一般來說,聘金數額視男方的家境等而定,兩萬元至四五萬元不等。盤擔一般6至8擔,多的達12擔,盤擔內一般都是事先定好的各若干斤的面線、豬肉、豬腳(漁村還有黃魚)等物。泉港與仙游交界的界山鎮一帶,由於長期受鄰邑風俗的影響,禮數較為簡易,聘金也大大減少,盤擔只有3至6擔。現時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很多實物都折為現金交付。

3、娶泉州泉港女,是不是都男方出錢?

打個比方,女方出3塊錢的嫁妝,男方就要出5塊的彩禮。當然這些是可以商量的。

4、哪些傳統技藝,快要消失了?

1、製作糖人是一種中國傳統手工技藝,製作者都挑一個擔子,一頭是加熱用的爐具,另一頭是糖料和工具。糖料由蔗糖和麥芽糖加熱調制而成,本色為棕黃色,也有的加入顏料或色素使之呈紅色或綠色。2、杭綉,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至南宋為極盛時期。當時的刺綉,一為「宮廷綉」,一為「民間綉」,前者專為皇室內苑綉各種服飾,後者刺綉官服、被面、屏風、壁掛等。

5、話說你身邊有哪些快要消失的傳統技藝呢?

我們這是山東省汶上縣,魯西南地區,身邊傳統消失的大概有這么幾種:瞎腔,花鼓,雜技,柳子戲,焗鍋焗盆,木匠,鐵匠等等,即將消失的有山東梆子,魯西南鼓吹樂,傳統喪葬習俗,傳統婚嫁習俗,傳統過年習俗,家譜宗祠等等。感覺很多東西真的是很可惜的,希望有的人能傳承下來。

6、泉州有哪些名人

泉州著名人物有:

一、歐陽詹

歐陽詹,字行周,福建晉江潘湖歐厝人,歐陽詹生活在安史之亂後的中唐,一生沒有離開國子監四門助教這個官職。歐陽詹的祖先在唐代初年由江西遷到晉江,傳至歐陽詹為六世孫。

歐陽詹著有《歐陽行周文集》8卷。歐陽詹生活在安史之亂後的中唐,一生沒有離開國子監四門助教這個官職。歐陽詹的祖先在唐代初年由江西遷到晉江,傳至歐陽詹為六世孫。歐陽詹的祖父、父親、兩個大哥都是唐代閩越的地方官吏。

二、俞大猷

俞大猷(1503年-1579年),字志輔,又字遜堯,號虛江,晉江(今福建泉州)人,明代抗倭名將,軍事家、武術家、詩人、民族英雄。

俞大猷一生幾乎都在與倭寇作戰,戰功顯赫,他所率領的「俞家軍」甚至能將敵人嚇退,與戚繼光並稱為「俞龍戚虎」,掃平了為患多年以及趁機作亂的偽倭寇。俞大猷雖然戰功累累,卻經常被彈劾而遭到免官,甚至多次被他人冒領軍功,但俞大猷卻從來不會計較,仍舊全力打擊倭寇。

三、李贄

李贄(1527~1602),漢族 ,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員、思想家、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李贄初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贄,字宏甫,號卓吾,別號溫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舉人,應會試。歷共城教諭、國子監博士,萬曆中為姚安知府。

旋棄官,寄寓黃安(今湖北省紅安縣)、湖北麻城芝佛院。在麻城講學時,從者數千人,中間還有不少婦女。晚年往來南北兩京等地,最後被誣下獄,自刎死於獄中。

四、鄭成功

鄭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 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抗清名將,民族英雄。其父鄭芝龍,其母名田川氏。

弘光時監生,因蒙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賜名成功,並封忠孝伯,世稱「鄭賜姓」、「鄭國姓」、「國姓爺」,又因蒙永曆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五、李光前

李光前(1893-1967年),福建省泉州南安人,儒商的楷模、東南亞橡膠大王、教育家、慈善家。1893年,李光前出生在福建省南安縣芙蓉鄉(今南安市梅山鎮競豐村)。原名李玉昆。

李光前熱心社會公益的一生,深受其岳父陳嘉庚先生的影響,對新馬地區和故國桑梓的社會公益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