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新年作的風俗

新年作的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8-20 18:38:37

1、過春節的詩文風俗

唐宋詩詞中的春節——除夕

木齋
中國的春節,作為除舊迎新的節日,時間相當長,從年前的臘月二十三,天空中就似乎彌漫了節日的氣息。這種節日的氣氛,在保持傳統風俗較好的地方,甚至會持續到二月二龍抬頭的時候,但歡度春節的高潮,應該說是自除夕始一直到上元之夜。除夕與新年之際,意味著生命流逝的界碑,最容易引發詩人的生命意識,引發詩人對於生命意義的思考,所謂:「舊國當千里,新年隔數更」,又值春風漸進之際,所謂:「寒猶盡北峭,風漸向東生」,也就最為容易引發寂寞情懷:「衰殘歸未遂,寂寞此宵情。」(見中唐姚合《除夜二首·其一》,全詩為:衰殘歸未遂,寂寞此宵情。舊國當千里,新年隔數更。寒猶盡北峭,風漸向東生。誰見長安陌,晨鍾度火城。)檢索唐宋詩人的春節詩作,不惟可以通曉唐宋時代之春節民俗,而且可以審視詩人的心靈世界。

為何叫做除夕,光陰過去為除,《詩經·唐風·蟋蟀》就有:「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歲月其除。」這大概是有關除歲之「除」最早的使用。朱熹解釋說:「聿,遂;莫,暮;除,去也。」說當蟋蟀在堂的時候,一年之歲忽已晚矣。終歲勞苦,不敢少休,而當此除歲迎新之際,應該縱情歡樂:「當此之時而不為樂,則日月將舍我而去矣。」這也就是中國春節何以如此之長的歷史文化方面的原因。

有關春節的民俗,較早的記載見於南朝梁宗懍的《荊楚歲時記》,其中的庭前爆竹,以次拜賀,進屠蘇酒,插桃符等等,在唐宋詩詞中都屢屢得見,而且還有許多新的補充,如初唐之際杜審言的《除夜有懷》:「故節當歌守,新年把燭迎。……興盡聞壺覆,宵闌見斗橫。」描寫了除夜的把燭迎新、宵闌見斗橫之通宵不寐的守歲以及興盡聞壺覆的射壺游戲等等。射覆是古代近乎占卜的游戲,在覆器下放置東西使人猜測,故曰射覆。猜謎語式的酒令,也被稱為射覆;李商隱在《隋宮守歲》詩中說:「沉香甲煎為庭燎,玉液瓊蘇作壽杯「,燃起名貴的沉香,庭院中火炬燈燭照得一片通明,舉起玉液瓊漿美酒,來祝賀新的一歲之開始。這些習俗,直到今天大多保留著。

唐人以「除夕」「元日」等春節為題目的詩作,當以白居易的為多。其中的原由,大抵是由於詩歌發展到中唐,原本以山水意象為主體的近體詩一變而為摹寫日常生活的以文為詩,如同王國維所說:「詩至唐中葉以後,殆為羔雁之具矣」,說詩歌到了中唐,就像是春秋時代相互見面禮聘應酬的羔羊大雁一類的禮物(《禮記》:「凡贄,……卿羔,大夫雁」),這種說法,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初盛唐詩,近體詩剛剛形成,山水意象興起,故作詩極為凝練,真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而中唐時代的韓愈、白居易等,以散文方式寫詩,白居易又特別主張通俗曉暢,寫詩近乎寫日記,寫書信,蓋因詩體變革的初期,其意義往往更多在於沖決,尚未找到適中的方式,因此白居易的春節詩作,雖然數量極多,但卻並不是太好。其中稍稍好看些的,如寫於60歲的《除夜》:「病眼少眠非守歲,老心多感又臨春。火銷燈盡天明後,便是平頭六十人。」洋溢著對生命流逝的感慨和生命仍然存在的恬然自得,是那種「七十期漸進,萬緣心已忘」的閑適和「堂上書帳前,長幼合成行」(《三年除夜》)的愜意。寫於49歲的《除夜》好些:「歲暮紛多思,天涯渺未歸。老添新甲子,病減舊容輝。鄉國仍留念,功名已息機。明朝四十九,應轉吾前非。」特別是前兩句,雖然仍然是個體化的語境,但因為有了「天涯渺未歸」的悲哀和「歲暮紛多思」的國人於除夕之夜共同的感受,也就有了些感人之處,但其餘六句,卻仍然顯得枯燥而缺乏動人的力量;寫於53歲的《除夜寄微之》:「共惜盛時辭闕下,同嗟除夜在江南。家山泉石尋常憶,世路風波子細諳」,寫出了白居易與元稹「一事無成百不堪」的共同人生經歷。此外還有「萬里經年別,孤燈此夜情」(《除夜寄弟妹》),「牢落江湖意,新年上庾樓」(《庾樓新歲》),「家寄關西住,身為河北游。蕭條歲除夜,旅泊在氵名州」(《除夜寄氵名州》)等,都是白居易春節詩中的佼佼者。

白居易之前之後的一些詩人,都有些春節好詩,如孟浩然的《除夜》:「迢遞三巴路,羈危萬里身。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漸與骨肉遠,轉於奴僕親。那堪正漂泊,來日歲華新。」《除夜樂城逢張少府》:「雲海泛甌閩,風潮泊島濱。如何歲除夜,得見故鄉親。余是乘槎客,君為失路人。」《除夜有懷》:「帳里殘燈才去焰,爐中香氣盡成灰。」「守歲家家應未卧,相思那得夢魂來。」因為寫了除夕夜所聞所見的個案情景而感人,「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在工整的對仗中展示凄涼與孤獨的心境,「漸與骨肉遠,轉於奴僕親」,則展示了久在異鄉漂泊的怪異現象,在平淡的怪異現象的訴說中,展示無奈的心境;「如何歲除夜,得見故鄉親」,寫出意外的驚喜。除夕,按照國人的風俗,一般是自家團聚的日子,而漂泊異鄉的詩人,不能與家人團聚,在歲除之夜得以邂逅故鄉鄉親,已經是莫大的驚喜了。

盛唐與中唐時期還有一些更為有名的描寫春節除夕的詩作,如高適的《除夜作》:「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故鄉今夜思千里,愁鬢明朝又一年」,其動人之處在於將故鄉之思與羈旅寒燈之下的凄然感受放置在具有歡樂色彩的除夕之夜,將「愁鬢」的生命體驗置於「明朝又一年」時間流逝的臨界點,將生命有限的無奈與故鄉千里的空間阻隔對應,遂使其起到增其一倍的效果。元稹的「憶昔歲除夜,見君花燭前。今宵祝文上,重疊敘新年」(《除夜》),寫出除夜之夕對亡妻所愛之思念。而王灣的「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更為具有盛唐氣象,更為具有普遍意義,將次北固山下的具體場景升華為一幅闊大雄奇的海日除夕圖,含蓄了生命新舊交替的哲理詩魂:初生的海日在殘夜中早已孕育,春天的生命在舊年中就已然存在。這是令後人涵詠不盡的妙趣所在。

因此,如同王國維所論,「詩人對於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大凡好詩,往往要有小我,有小我方才具體親切,同時,也需要從小我中跳脫出來,升華到大我的境界。宋人作詩,一方面存在著如同王國維批評的「羔雁之具」的問題,但也有許多將抽象與具象、小我與大我結合很好的詩作。如蘇洵極少作詩,但也有兩句一時為人傳誦:「佳節每從愁里過,壯心時傍醉中來。」蘇洵一生多宦遊四方,雖為散文大家,卻蹉跎科場,累試不第,此兩句就書寫了詩人除夕佳節中壯志不酬的心態,它不是一年一節的摹寫,而是人生許多次除夕醉酒澆愁的濃縮。由於這種壯志難酬的景況具有普遍意義,因此,在書寫了自我情態的同時,也就為普天下具有相類感受者傾訴了他們的情懷,因之具有了大我的普遍意義。

唐宋詩詞中的春節——元旦

木齋
元旦,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為一年的第一天。元旦還有許多別名,如元朔、元正、正旦、端日、歲首、新年、元春等等,現在則將元旦和新年大多給予公歷的一年之首使用,而舊歷的元旦則專門使用春節,或者大年初一等等區別之。元日,本意為吉日,從《東京賦》以來相沿以正月初一為元日。《樂府詩集》十四,南朝梁蕭子雲《介雅》三首之三:「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宋人吳自牧《夢梁錄》一正月:「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漢代以來,每逢元旦,都要舉行元會,朝廷舉行群臣百官以及外國使節朝會祝賀的禮儀。漢代張衡《東京賦》:「於是孟元春日,群後旁戾」,「言諸侯正月一日從四方而至。」(薛綜注),唐宋因襲此風尚。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獻歲視元朔,萬方咸在庭」,是從接受朝拜的皇帝的視角記載元朔之日萬方在庭的場景;盛唐中唐之際的詩人盧綸等人,則是從朝拜者士大夫的角度記載百官朝賀的盛況:「萬戟凌霜布,森森瑞氣間。垂衣當曉日,上壽對南山。濟濟延多士,躚躚舞百蠻。小臣無事諫,空愧伴鳴環。」(《元日早朝呈故省諸公》)「鳴佩隨鵷鷺,登階見冕�(音留)。」(《元日朝回中夜書情寄南宮二故人》)楊巨源《元日觀朝》:「天顏入曙千官拜,元日迎春萬物知」「壽酒年年太液池」「丹鳳樓前歌九奏,金雞竿下鼓千聲。」(《元日含元殿下立仗丹鳳樓門下宣赦相公稱賀二首·其一》)許渾:「千官共削奸臣計,萬國初銜聖主恩。」(《正元》一作元日,一作元正)這些詩句,為我們描繪了百官於元旦早朝慶賀新年的場景:從萬戟森森的御前警衛中趨步前行,文武百官依照官階品位依次行禮稱賀,然後,在鼓樂歌舞中舉行酒會。

宋代同樣如此,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正旦大朝會,……諸國使人入賀殿庭。列法駕儀仗,……各執方物入獻。」在民間,則是「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宗懍《荊楚歲時記》)「結綵棚,鋪陳冠梳,珠翠、頭面、衣著……之類,間列舞場歌館,車馬交馳向晚,貴家婦女,縱賞觀賭……小民雖貧者,亦須新潔衣裳,把酒相酬爾。」(《東京夢華錄》)唐人杜甫的「飄零還柏酒,衰病只藜床」(《元日示宗武》),和宋人秦觀的「正是人間佳節,開盡小梅春氣透。花燭家家羅列,來往綺羅,喧闐簫鼓,達旦何曾歇」(《念奴嬌》),都對這種風俗場景有所記載。

當然,新年之際,那些罪臣流貶者,便也格外傷心,如初唐武則天時代的政治斗爭犧牲品宋之問晚年流放,有《新年作》:「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可謂在初唐時期難得的好句,沒有流放貶謫的切身體驗,是寫不出來的,但以賈誼貶為長沙傅自比,卻是沒有人能夠認同的,倒是與賈誼同樣死在貶謫之地,倒是成為宋之問的讖語。不同的是,賈誼鬱郁而死,為天下人所痛哭;而宋之問則是為睿宗皇帝賜死於貶謫之所欽州,為天下人所不齒。

元旦詩一般容易流於場面應酬,但也有優秀者。王安石《元日》(龍書本作《除日》)可以視為其中之翹楚。他不僅將除夕與元日的宋代風俗記錄在案,寫出唐宋時代除歲迎新的景況,而且表達了自我的哲學觀念:「爆竹聲中一歲除,春(一作東)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日童日童日,總把(一作爭插)新桃換舊符」,說在爆竹聲中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風中,闔家歡飲屠蘇美酒。屠蘇酒,是用屠蘇草浸泡的酒,當時民俗,在正月初一時,家家按照先幼後長的次序飲屠蘇酒,唐人盧仝《除夜》詩說:「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燭盡年還別,雞鳴老更新。……明日持杯處,誰為最後人」;宋人蘇轍《除日》詩說:「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兩詩都提及長者最後飲酒的風俗。飲酒大概是子夜時分剛剛進入新年的那一刻開始的。屠蘇,也名「屠酥」「酴酥」,古代元日飲酒屠蘇的風俗,之所以在元日飲屠蘇酒,是因為一個傳說,或說是一個故事:「俗說屠蘇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歲除夜遺閭里一葯貼,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於酒樽,合家飲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姓名,但曰屠蘇而已。」(唐韓諤《歲華紀麗》一《元日》:「進屠蘇」注)王安石詩中的後兩句說,在守夜中,千家萬戶迎來了日童日童紅日,然後,用新的桃符來換去舊符。桃符,又涉及另外一個風俗:相傳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其下有神荼、郁�二神,能食百鬼。因此,才有用桃木板畫二神於門上以驅鬼避邪的風俗。《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帖畫雞戶上,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五代後蜀始於桃符板上書寫聯語,其後改書於紙,演變成為後來的春聯。陸游有詩:「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除夜雪》),正是這種風俗的生動記載。

當然,作為大政治家、哲學家的王安石,其寫作此詩的目的,並不是單純地記錄宋代的春節民俗,而是表達了他除舊革新的政治理想。從王安石其他優秀詩作來看,傳達那種變化之美,革新之美,以及那種不為世人理解的孤獨之美,也確乎是其主要的詩意表達,如「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登飛來峰》)的對於日升新日的禮贊,「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的動感和春天的歡呼,「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闌干」(《夜直》)中的那種靜態美中的動態,以及「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商鞅》)的對於商鞅政治變革的贊美等,無不如是。

唐宋詩詞中的春節·元夜

春節詩話
唐宋詩詞中的春節:除夕

唐宋詩詞中的春節:元旦

唐宋詩詞中的春節·元夜

木齋

元夜,即上元之夜,也稱元夕、元宵。大概因為是春節慶典的尾聲,比起除夕的守夜、元日的祝賀以及人日的鏤金作勝,正月十五之夜的上元之夜是最為熱鬧的節日了:天上一輪圓月冉冉升起,地上萬盞燈火一派通明,星月燈燭,交相輝映,更有歌舞笙樂,神燈佛火,雲車火樹,珠翠管弦,像是張祜說的:「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正月十五夜燈》)像是顧況描述的:「處處逢珠翠,家家聽管弦。雲車龍闕下,火樹鳳樓前。」(《上元夜憶長安》)像是崔液描寫的:「神燈佛火百輪張,刻象圖形七寶裝。影里如聞金口說,空中似散玉毫光。」(《上元夜六首》其二)於是,家家戶戶,哪個還肯逗留在家中不出來呢?「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同上其一)不僅僅是萬人空巷,家家出門,而且往往會盡情而來,盡興方歸,往往是徹夜通宵,通宵達旦地玩個痛快,像是蘇味道那首著名的《正月十五夜》所說的:「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也像是崔液所說的:「星移漢轉月將微,露灑煙飄燈漸稀。猶喜路旁歌舞處,躊躇相顧不能歸。」(其六)即便是月微星移、露灑燈稀的拂曉時光,也還余興未盡不忍離去呢。

於是,上元燈節也就成為了最有詩意,最為消魂的時刻,多少愛情故事在此時上演,多少異性的傾慕在此時發生。那首著名的《生查子·元夕詞》:「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是北宋歐陽修所寫,還是南宋朱淑真所為,就不甚了了,雖然自南宋曾忄造《樂府雅詞》將此詞著作權歸為歐陽修,學術界學者也大多承認為歐陽修所作,如鄧紅梅教授的《女性詞史》也確認此詞為歐陽修之作,但仍然有人確信此詞為朱淑真所為。就風格來說,此詞明白如話,與歐陽修「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式的半文言有著雅俗之間的差異,而朱淑真「獨行獨坐,獨唱獨酬還獨卧。佇立傷神,無奈清寒著摸人」(《減字木蘭花·春愁》)式的直白和「嬌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懷」(《清平樂·夏日游湖》)的坦盪,倒也像是那個「人約黃昏後」的主人公。南宋以來,理學漸興,主張醇雅的曾忄造,不肯將此詞歸一個女性所有,也是可以想見的,那就是可以接受士大夫的男子而作閨音,但不能接受一個女子真的成為這場愛情戲的主人公。當然,這也是現在筆者的一種猜測,至少主張歐陽修所作的說法,也並沒有有力的證據。作為一般讀者,也許不會關心它的真正作者是誰,只是會為那「今年元夜時,花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的結局而深深悵惘。

上面說的是元夜燈節男女約會的故事,又有多少男女燈下相識兩情相許的故事,特別是詩人們寫出了多少痴情男子燈下見到美人心儀傾慕而無緣結識的遺憾。像辛棄疾著名的《青玉案·元夕》,描寫了「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元夕燈節的繁華,也描寫了「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的眾多美人的觀賞,更寫出了「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暗戀。王國維曾引用此數句作為「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的境界,而梁啟超則以為是「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這些都無疑是妙解,但辛棄疾無論怎樣英雄,作為一個男人來說,傾慕一個邂逅相遇的美人,也是可以想見的:在元夕燈節之夜,他見到一位妙人在燈火之下,格外動人,他心儀之而無緣結識,又在人群的涌動中丟失了他的心中美人,正在懊惱,忽然,在不經意的回首中,竟然發現妙人就在燈火闌珊之處,也許也正在凝眸於他……詞人如實寫來,卻與自己之幽獨懷抱天然暗合。如此解釋,也未必不可。

當然,發生在上元燈節的,也並非都是情愛故事,也有許多家國之痛,人生百感。像李清照的《永遇樂》:「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元宵佳節「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何等美景,卻以「人在何處」輕輕一句點醒現實的亡國之痛,這是中州中原與南渡之後空間的不同,以「來相召,香車寶馬」他人之喧囂,書寫她「謝他酒朋詩侶」的孤寂,這是此時此刻他者與自我迥然而異的情懷;以「中州盛日」元夕燈節的繁華,青春少女「簇帶爭濟楚」的盛裝,比照「如今憔悴」的心境,這是自我與自我不同時間的比照,凡此種種,方才有了詞人:「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的上元良辰美景中的悲劇。從「人在何處」的亡國之痛,到「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人老色衰的生命感嘆,交織成就了這首詞作的藝術靈魂。此情此景,千載之下,仍然令人潸然淚下,不可卒讀。尤其是後者,想想李清照清詞麗句,楚楚動人,於是,我們,至少是筆者,也就和詞人一樣,難以接受這生命物理的現實。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賣痴呆詞》

(唐)范成大

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迫新歲;

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痴呆召人賣。

《除夜》

(唐)來鵠

事關休戚已成空,萬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曉雞聲絕後,又將憔悴見春風。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 玉樓春

(宋)毛滂

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沉凍酒。

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

醉鄉深處少相知,只與東君偏故舊。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拜年

(明)文徵明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已酉新正

(明)葉顒

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

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態多;

屠蘇成醉飲,歡笑白雲窩。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黃景仁

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

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

鳳城新年辭

(清)查慎行

巧裁幡勝試新羅,畫彩描金作鬧蛾;

從此剪刀閑一月,閨中針線歲前多。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蕭疏白發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

剪燭催干消夜酒,傾囊分遍買春錢。

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

元旦口佔用柳亞子懷人韻

董必武

共慶新年笑語嘩,紅岩士女贈梅花;

舉杯互敬屠蘇酒,散席分嘗勝利茶。

只有精忠能報國,更無樂土可為家;

陪都歌舞迎佳節,遙視延安景物華。

春節看花市

林伯渠

邁街相約看花市,卻倚騎樓似畫廊;

束立盆栽成列隊,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燈火人如織,一派歌聲喜欲狂,

正是今年風景美,千紅萬紫報春光。

2、春節的由來、習俗、詩歌、對聯等。

一、春節的由來:

春節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而「年」這一概念來源於上古歷法中「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年」是一年四季的時間總稱,根據一年四季的不同,古人定出了一年的歲首,即干支歷中的「立春」。

古代民間最初的「年」是二十四節氣的「立春」,但隨著朝代更迭、歷法變動,中國歷代的新年日期並不相同。比如到夏朝時期是以農歷一月為正月;商朝以農歷十二月為正月;周朝以農歷十一月為正月;秦朝時期以農歷十月為正月等。而現在我們說的春節,是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確定了使用世界通用的公歷紀元,並提出把農歷的正月初一定為春節。

二、春節的習俗:

1.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2.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3.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4.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5.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6.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7.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8.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

北方除夕夜多包餃子吃,以諧音取「更歲交子」的意思。有的在餃子中放糖,祈求來年生活更甜美;有的則在個別餃子中包一枚錢幣,誰吃到了誰就會在新的一年裡發財。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湯圓」、「團子」、「圓子」,中間包糖為多,取全家團圓美滿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諧音取「年年高」之意。直到今天,北方過年包餃子、南方過年做湯圓的習俗仍然極為普遍。

三、春節的詩歌:

1、《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2、《拜年》

明代:文徵明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3、《除夜雪》

宋代:陸游

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

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4、《除夜作》

唐代: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霜鬢 一作:愁鬢)

5、《田家元日》

唐代: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6、《除夜》

宋代: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7、《新年作》

唐代:劉長卿

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

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

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

8、《除夜太原寒甚》

明代:於謙

寄語天涯客,輕寒底用愁。

春風來不遠,只在屋東頭。

9、《元日》

唐代:李世民

高軒曖春色,邃閣媚朝光。

彤庭飛彩旆,翠幌曜明璫。

恭己臨四極,垂衣馭八荒。

霜戟列丹陛,絲竹韻長廊。

穆矣熏風茂,康哉帝道昌。

繼文遵後軌,循古鑒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艷昔年妝。

巨川思欲濟,終以寄舟航。

10、《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書懷》

唐代:崔塗

迢遞三巴路,羈危萬里身。

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

漸與骨肉遠,轉於僮僕親。

那堪正飄泊,明日歲華新。

四、春節的對聯

上聯:春滿人間百花吐艷

下聯:福臨小院四季常安

橫批:歡度春節

上聯:五更分二年年年稱心

下聯:一夜連兩歲歲歲如意

橫批:恭賀新春

上聯:和順門第增百福

下聯:合家歡樂納千祥

橫批:歡度春節

上聯:一年四季行好運

下聯:八方財寶進家門

橫批:家和萬事興

上聯:春臨大地百花艷

下聯:節至人間萬象新

橫批:萬事如意

上聯:一帆風順年年好

下聯:萬事如意步步高

橫批:吉星高照

上聯:高居寶地財興旺

下聯:福照家門富生輝

橫批:心想事成

上聯:歲通盛世家家富

下聯:人遇年華個個歡

橫批:皆大歡喜

上聯:迎新春江山錦綉

下聯:辭舊歲事泰輝煌

橫批:春意盎然

上聯:財源滾滾隨春到

下聯:喜氣洋洋伴福來

橫批:財源廣進

上聯:東風化雨山山翠

下聯:政策歸心處處春

橫批:春風化雨

上聯:大地流金萬事通

下聯:冬去春來萬象新

橫批:歡度春節

3、元旦古詩知多少,體味濃郁的傳統風俗

旦的古詩 關於元旦的詩詞大全
【元旦的古詩】

1、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2、檢舉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3、《賣痴呆詞》
(唐)范成大
除夕 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迫新歲;
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痴呆召人賣。
4、《除夜》
(唐)來鵠
事關休戚已成空,萬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曉雞聲絕後,又將憔悴見春風。
5、丁卯元日——(清)錢謙益
一樽歲酒拜庭除,稚子牽衣慰屏居。
奉母猶欣餐有肉,占年更喜夢維魚。
鉤簾欲連新巢燕,滌硯還疏舊著書。
旋了比鄰雞黍局,並無塵事到吾廬。


6、新年作
劉長卿
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
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
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
7、元旦試筆(選一)——(明)陳獻章
天上風雲慶會時,廟謨爭遺草茅知。
鄰牆旋打娛賓酒,稚子齊歌樂歲詩。
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
晚風何處江樓笛,吹到東溟月上時。
8、元日(玉樓春)——(宋)毛滂
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沉凍酒。
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
醉鄉深處少相知,只與東君偏故舊。
9、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10、拜年
(明)文徵明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4、中國哪個地方的春節習俗最有趣?

很快就要到我們的傳統的農歷春節了。這些日子裡,我和父母親一起張羅著為新年作準備。我們到商場購買年貨,選購了對聯並且還賣了鞭炮,將家裡好好地收拾齊整,准備在新年裡好好地慶賀一下,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說起春節,我們第一想到的一定是那些有趣的,奇怪的,好玩的春節習俗。這些習俗有些是從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伴隨著我們走過了一個又一個的春秋,它們並沒有隨著歷史的腳步逐漸消亡;有些是最近的百十來年裡面誕生的,它們富有時代的氣息。無論如何這些春節習俗都帶有濃郁的民族氣息。這些習俗往往伴隨著一系列的活動,而這些活動無不跟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有密切關系。
有民說道:「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兒,捏造鼻兒(餃子);大初一兒,撅著屁股亂作揖兒。」這首民謠是春節活動大事記,中原人民置辦年貨的活動也按照這個約定俗成的習慣進行的。還有首兒歌:小子小子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瀝瀝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豬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麵粉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夜;大年初一扭上街。
這兩首民歌幾乎將春節前後的活動,如臘八、糖果祭灶、守歲、拜年等一一概括,讀起來琅琅上口,至今仍在「俗文化」的傳播者口中傳唱。不過現在倒是很少人這么做了,特別是現在的城裡人和南方人。於是春節的習俗也就簡化為這幾件事:
祭灶是在臘月二十三和臘月二十四做的,俗稱「小年」。這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而此習俗在我國南北地區十分普遍。
接下來往往需要進行一次大掃除。把室內屋外,房間屋後,徹底進行打掃、衣被用具、洗刷一新,乾乾凈凈地迎新春。同時也把一年的霉氣統統掃出門外。還要祭拜先祖。
買完了年貨以後很快就到了除夕夜(也叫大年三十)。在除夕許多人家都守夜。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除夕晚上,一家老小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這是炎黃子孫至今仍很重視的年俗。即使常年在外工作的人們此時也一定要趕回家團聚,吃團圓飯。在北方人們吃帶硬幣的餃子。在眾多的餃子中只包上幾只帶有硬幣的,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而現在人們講究衛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還吃凍梨,點長壽燈。除此之外人們(不分南北)都會貼春聯和貼「福」字,有些還將「福」字倒貼寓意「福到」。放鞭炮可是少不了的習俗,據說放鞭炮可以驅散年獸。
除夕過後一般都要到親戚朋友家裡面去拜年,還會給小孩子派發紅包(利市),這是取大吉大利、好運連連之意,還有辟邪之意。
在春節中,北方會吃年糕而南方一般吃湯圓。還有其它的許多形形色色的食品。都是寓意新年新氣象,平安又吉祥。
到此有趣的春節習俗大部分都以說到了。這些習俗無非都是希望來年的幸福安康,平安快樂。
伴隨著新年的鞭炮聲,我們很快就要迎來了新的一年,我們期望著在新的一年裡各項事情進展都會非常的順利。我們會努力的。

5、春節習俗古詩有哪些?

春節習俗古詩有如下幾首:

一、元日

王安石(宋)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譯文

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二、除夜作

高適(唐)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愁鬢明朝又一年。

譯文

我獨自在旅館里躺著,寒冷的燈光照著我,久久難以入眠。是什麼事情,讓我這個遊客的心裡變得凄涼悲傷?故鄉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遠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鬢發已經變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三、守歲

蘇軾(宋)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譯文

要知道快要辭別的年歲,有如游向幽壑的'長蛇。長長的鱗甲一半已經不見,離去的心意誰能夠攔遮!何況想系住它的尾端,雖然勤勉明知是無可奈何。兒童不睡覺努力掙扎,相守在夜間笑語喧嘩。晨雞呵請你不要啼唱,一聲聲更鼓催促也叫人懼怕。長久夜坐燈花點點墜落,起身看北斗星已經橫斜。明年難道再沒有年節?只怕心事又會照舊失差。努力愛惜這一個夜晚,少年人意氣還可以自誇。

四、人日思歸

薛道衡(南北朝)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

譯文

入春已經七天了,離開家已經有兩年了。回家的日子要落在春回大地北飛的雁群之後了,但是想回家的念頭卻在春花開放以前就有了。

五、除夜

文天祥(宋)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譯文

天地之間一片空曠,時光公然地離我而去。在人生的末路上因為風雨而受驚,在偏僻的邊疆飽經了冰雪寒霜。如今生命跟這一年一樣快要結束了,我和我一生的經歷也會被遺忘。以後再也夢不到過新年喝屠蘇酒,只能在漫漫長夜裡撥動燈火。

六、新年作

劉長卿(唐)

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

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

譯文

新年中思念家鄉的心情更為急切,獨在天涯海角怎不叫我潸然落淚?年紀已經老大了卻依舊寄人籬下,春天腳步多麼輕快比我更早回歸。在嶺南早晚只能與猿猴相依作伴,或與江邊楊柳共同領受風煙侵吹。我象西漢的賈誼被貶為長沙太傅,不知今後還要幾年才有還鄉機會?

6、元旦的習俗和詩句有哪些

1、元旦,中國節日,即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是公歷新一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中國古代曾以臘月、十月等的月首為元旦,漢武帝始為農歷1月1日,並延用。中華民國始為公歷1月1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得以明確,同時確定農歷1月1日為「春節」,因此元旦在中國也被稱為「新歷年」、「陽歷年」(相對應地,春節稱為「舊歷年」、「陰歷年」等)。「元旦」一詞系中國「土產」 已經沿用4000多年。
2、元旦的古詩
古代元旦有貼春聯的習俗。南宋詩人陸游的《已酉元旦》詩:」夜雨解殘雪,朝陽開積陰,桃符呵筆寫,椒酒過花斜。「宋伯仁《歲旦》詩:」居間無賀客,早起只如常,桃板隨人換,梅花隔歲香。「詩中的」桃符「、」桃板「即指春聯。
元日——(北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田家元旦——(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元日(玉樓春)——(宋)毛滂
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沉凍酒。
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
醉鄉深處少相知,只與東君偏故舊。
甲午元旦——(清)孔尚任
蕭疏白發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
剪燭催干消夜酒,傾囊分遍買春錢。
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
元旦試筆(選一)——(明)陳獻章
天上風雲慶會時,廟謨爭遺草茅知。
鄰牆旋打娛賓酒,稚子齊歌樂歲詩。
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
晚風何處江樓笛,吹到東溟月上時。
丁卯元日——(清)錢謙益
一樽歲酒拜庭除,稚子牽衣慰屏居。
奉母猶欣餐有肉,占年更喜夢維魚。
鉤簾欲連新巢燕,滌硯還疏舊著書。
旋了比鄰雞黍局,並無塵事到吾廬。
新年作
劉長卿
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
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
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
歲旦
宋伯仁
居間無賀客,早起只如常。
桃版隨人換,梅花隔歲香。
春風回笑語,雲氣卜豐穰。
柏酒何勞勸,心平壽自長。
杜甫的《守歲》詩:
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
盍簪喧櫪馬,列炬散林鴉。
四十明朝過,飛騰暮景斜。
誰能更拘束?爛醉是生涯。
青玉案元夕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唐代詩人成文斡寫有《元旦》詩:「戴星先捧祝堯觴,鏡里堪驚兩鬢霜。好是燈前偷失笑,屠蘇應不得先嘗。
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7、春節的名稱、時間、來歷、習俗、詩句

1、名稱: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亦為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

2、時間:農歷正月初一。

3、來歷: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

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歷,以月亮圓缺的周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

4、習俗:

(1)拜年

春節期間走訪拜年是年節傳統習俗之一,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新年好等話。

拜年的意義所在是親朋好友之間走訪聯絡感情、互賀新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2)燒炮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炮仗」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燒炮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炮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爆竹」、「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關於爆竹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

(3)掃塵

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 。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做「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

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年前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掃塵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祈來年清吉。

5、詩句

(1)《元日》宋代詩人王安石

原文: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譯文: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2)《除夜作》唐代詩人高適

原文: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愁鬢明朝又一年。

譯文:我獨自在旅館里躺著,寒冷的燈光照著我,久久難以入眠。是什麼事情,讓我這個遊客的心裡變得凄涼悲傷?故鄉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遠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鬢發已經變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3)《拜年》明代詩人文徵明

原文: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譯文:不要求見面只是希望通過拜貼來問候,因此我的屋中早上堆滿了各種名貴的拜貼。我也隨潮流向他人投送拜貼,人們只會嫌棄簡慢,而不會嫌棄這其實只是空虛的禮節。

8、元旦的習俗詩句

1、元日——(北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2、田家元旦——(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仕,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3、元日(玉樓春)——(宋)毛滂

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沉凍酒。

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

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

醉鄉深處少相知,只與東君偏故舊。

4、甲午元旦——(清)孔尚任

蕭疏白發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

剪燭催干消夜酒,傾囊分遍買春錢。

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

5、元旦試筆(選一)——(明)陳獻章

天上風雲慶會時,廟謨爭遺草茅知。

鄰牆旋打娛賓酒,稚子齊歌樂歲詩。

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

晚風何處江樓笛,吹到東溟月上時。

6、丁卯元日——(清)錢謙益

一樽歲酒拜庭除,稚子牽衣慰屏居。

奉母猶欣餐有肉,占年更喜夢維魚。

鉤簾欲連新巢燕,滌硯還疏舊著書。

旋了比鄰雞黍局,並無塵事到吾廬。

7、新年作

劉長卿

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

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

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

8、歲旦

宋伯仁

居間無賀客,早起只如常。

桃版隨人換,梅花隔歲香。

春風回笑語,雲氣卜豐穰。

柏酒何勞勸,心平壽自長。

9、杜甫的《守歲》詩:

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

盍簪喧櫪馬,列炬散林鴉。

四十明朝過,飛騰暮景斜。

誰能更拘束?爛醉是生涯。

10、青玉案元夕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11、《七年元日對酒五首》白居易

眾老憂添歲,余衰喜入春。

年開第七秩,屈指幾多人!

12、《除夜》高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13、《田家元日》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猶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