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鄱陽風俗習慣

鄱陽風俗習慣

發布時間: 2022-08-20 09:36:29

1、江西的民風民俗

1、採茶戲:贛南採茶戲是江西地方戲曲之一。它是由民門採茶燈和民間燈彩相結合發展演變而成,後又吸收了南昌地區的民間舞蹈並與之相結合。南昌採茶戲表演詼諧風趣,唱腔優美深情,有著濃郁的南昌鄉土氣息。

2、「六月六曬龍袍」:傳說每年農歷六月初六,是龍王爺及寺廟菩薩曬衣袍的日子,這天「陽氣」足,氣候乾燥,經六月六日曬過的衣物,不會發霉,不會被蟲蛀。所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翻箱倒櫃,將家裡所有的衣物全搬出來曬。這一習俗,實際上也是對太陽的一種崇拜。

3、求子:江西南昌地區的求子風俗很具地方特色,古時南昌,在西湖區的中心處有一高土橋,橋上有石柱欄桿12根,每年八月十五之夜,婦女們來到橋上,待月至中天,便用手在高橋兩旁的石柱上撫摸,甚至納入懷中,據說如此這便可生男孩。

4、戈陽腔也叫戈腔,又稱高腔,是我國地方戲中著名四大聲腔系統之一。元未明初,在江西省戈陽縣形成而得名。戈陽腔主要表演特色是動作大,身段嚴謹、場面熱鬧,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適合民間演出。現在我國有11個省的高腔劇種與戈陽腔有淵源關系。

(1)鄱陽風俗習慣擴展資料

江西全省共38個民族,漢族人口最多,占總人口的99%以上。少數民族有回族、畲族、壯族、滿族、苗族、瑤族、蒙古族、侗族、朝鮮族、土家族等37個。少數民族中畲族聚居;瑤族部分聚居;其他各少數民族均為散居性質。

江西畲族人口約佔全國畲族人口的九分之一。畲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本民族文字。山歌是畲族文化的明珠,滲透在生活的各個領域,口傳心授,代代相傳,內容豐富,有敘述民族起源和遷徙經過的長篇敘事詩歌《高皇歌》和《麟豹王歌》,有表現愛情、歌頌勞動與生活的《雜歌》等。

結婚時,女方殷勤招待,但開始時桌子上空無一物,新郎要唱山歌,要什麼唱什麼,要酒唱酒歌,要筷唱筷歌,新郎唱一首廚師和一首,一唱一和,新郎要的東西應聲而來,用完酒飯新郎再一首一首把桌上的東西唱回去,廚師也唱著歌來收席。

瑤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族熱情好客,講究禮節,家中來客,一般男女分桌進餐,不能讓老人和客人自己去盛飯。進餐完畢要雙手舉筷道「謝謝」。瑤族婚俗一般不與外族通婚,結婚日子不能選在雙方父母的死葬之日。男子不準坐在碗廚前面,因為是女人往來停留地方。

2、江西上饒鄱陽縣銀寶湖金家村那裡結婚習俗是怎樣

習俗,顧名思義,是習慣風俗的意思。習字最早見於,字形作習,上部是鳥羽毛的象形,下部是聲符。東漢學者許慎將習字解釋為「數飛也」①,即練習或學習飛行的意思...

3、鄱陽節日的習俗

中秋賞明月
"中秋夜設瓜藕餅果於庭台高處,坐待月華,蕭鼓群飲,謂之賞月",不但在江西盛行,也為鄱陽看重。合家歡聚,共度"花好月圓",同享天倫之樂,品茶,吃餅,剖柚,人們不忘擇物以表達吉祥喜慶、團圓完滿之意。這天城鄉上下,另有用磚石砌堆寶塔祭月的習俗。是夜,兒童們在大人們指導下,將白天備好的磚石,擇開闊平坦之處,碼砌成圓型寶塔。寶塔砌好,貼上用紅紙寫就的"年年砌寶塔,月月保平安"的對聯。寶塔前置張小桌,擺上月餅、水果等食品,待玉兔東升,皎月當空後,點著堆在塔內的柴禾,燃起熊熊騰起的烈火,在嘛啪連天的花爆聲里,結束這場祭典。
重陽重登高
九月九日重陽登高,在縣城一帶盛行。城西北芝山為首選之處。在此登高一是飽覽鄱陽山河,再是緬懷顏(真卿)范(仲淹)遺風。范仲淹任饒州知州時,曾在碧雲軒夜讀,更有登臨芝山遺詩,其詩曰:"樓殿冠崔巍,靈芝安在哉?雲飛過江去,花落入城來。得食鴉朝集,聞經虎夜回。偶臨西閣望,五老夕陽開。"詩中的五老是指廬山五老峰。秋高氣爽的秋日,登芝山可見廬山,從此芝山也就成了重陽登高望遠的勝地。
賽鼓迎新春
在饒埠鄉舍埠洲,有個流傳了數百年的傳統風俗:每年正月初一打鼓游春,後來,這個風俗與元宵鬧花燈結合,稱之為打"太平鼓"。搞此慶典時,先是試鼓,周邊各村愛好擂鼓者都可以參加,比賽較量後,選出佼佼者代表本村參賽。賽鼓這天,彩旗飄舞,鼓聲鼎沸,村民穿上新衣,扶老攜幼,紛沓而至。參賽者擂鼓,一是比擂鼓時間長短,二是比擂鼓傳情生色,三是比擂鼓振耳發聵,具此三條者獲勝,於是優勝者披紅掛彩,人們以鼓樂簇擁著祝賀。龍燈、花燈、獅子燈頓時齊舞,整個賽場熱鬧非常。"太平鼓"直徑一般在90公分,高為一米,由四人抬著,一人站在鼓架之上左右開弓,邊擊邊舞。70公分長的鼓槌,小孩膊胳粗細。身穿白背心,腰系紅飄帶,頭扎黃包巾的擊鼓者,手起槌落,鼓聲震耳,好不威風,觀望者無不傾慕,人們在鼓聲里深感春意盎然,萬物復甦,又是一個豐收年景來臨。
開港先休漁
開港是鄱陽人休魚後,全面捕撈的一種傳統集體捕撈方法。明末清初以來,本地人為了保護魚類繁衍和育肥,便選擇水較深、岩穴多,宜於魚類繁衍和育肥的河港,自初冬起予以封禁。禁捕漁區相互協商訂約,禁止在施禁區施禁期進行捕撈,直至進入仲冬後擇定日期,由主事者發布公告,規定具體河段的捕撈時間和有關事宜。屆時,漁船雲集,熱鬧非凡。漁者們不拘漁具、方法,自拂曉始,至日沒止,一路呈"拉網式"捕撈。先是撐籬網和罩網,再是大鉤、絲網,接著魚叉、魚鐐、鸕鶿……浩浩盪盪,盛況空前。
開港是鄱陽漁民的一項重要漁事活動。建國後受到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每到開港期,不但組織商業部門進行收購加工,還組織劇團、電影放映隊到捕撈區慰問。供銷社、各商業公司也組織貨郎擔、貨郎車和開設供應點,做好後勤保障供應。撐夏為養身
立夏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鄱陽對這一節氣非常重視,煮食雞蛋,燉雄子雞及其它視為大"補"的食物吃食,這就是所謂的撐夏。"立夏立夏,須要長力",有的地方甚至稱體重、做立夏粑之類以示對這一天的重視。
立夏撐夏,是鄱陽獨有的鄉俗,源於元末。明太祖朱元璋和漢王陳友諒在鄱陽湖大戰,時逢春末夏初,天氣悶熱,駐鄱陽的明兵,多是皖北人,對此氣候很不適應,人人感到渾身乏力。這天,正逢立夏,長官想到交戰辛苦,有意改善一下伙食,便買來鄱陽人不大看重的雄子雞,馱來些平時感到刺嘴的糙米,碾磨成面,煮雞為菜和面為粑,讓士兵飽餐了一頓。吃過喝過,士兵們頓感力氣倍增,精神抖擻。恰好這天子夜,陳友諒派來精兵偷襲。漢兵一到,吃好睡足的朱明士兵,如狼似虎,打得漢兵落花流水。從此鄱陽人視此日為重要節日並以"撐夏"為主要內容。"撐夏撐夏,力氣加碼,精氣十足,一年不乏"。
娛樂有串堂
串堂是鄱陽城鄉,尤其是農村廣為流傳而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十來個人組成的隊伍,生旦凈末丑,彈拉吹唱打,頓時把靜寂的鄉村,搞得熱熱鬧鬧,春意盎然。
串堂雖是串村走戶,坐堂清唱,不上台表演的文娛隊伍,實際上它是贛劇饒河戲的"普及版"。除形式上只唱不做之外,樂器、唱腔、劇目都與饒河戲並無二致。鄱陽人愛看饒河戲,是有名的"贛劇之鄉"。很多老表由喜歡到愛好,於是農忙之餘,聚集一起,各盡所能,組成了這種並不復雜,卻讓人同樣能體味饒河戲鄉韻的臨時隊伍,自娛自樂,過足戲癮,實在是精明之舉。
串堂人員精煉,活動靈活,最適合農村條件。一夥文場,一夥武場,加起來十來個人光景,文場者操弦管樂,武場者操打擊樂,每人又各兼一個或兩個凈末生旦醜行當,並能唱整本或摺子戲中的幾個角色。可以說,他們既是演員,又是樂手,沒有一個是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
串堂平易近人,貼近群眾,上門串戶,不須迎送;自己器具,自己攜帶。一張八仙桌,幾張長條凳,占據著有限的地方,而更大的空間,則騰讓出給更多的聽眾駐足欣賞。更令人感嘆不已的,就是這樣的隊伍,居然培養出農村業余劇團中的不少"台柱子"演員。

4、江西鄱陽臘肉的歷史由來?

江西鄱陽臘肉是根據當地風俗而來,鄱陽有過年殺豬的習慣,幾乎每家每戶都要殺一頭,不可能一天能吃得完,就用鹽腌制,100斤豬肉大概六七斤鹽,腌制半個月,等有太陽時都會拿出來曬,這種風乾的豬肉很香,冬天做成的就叫臘肉。

5、過年的風俗習慣上北方人和南方人都有哪些差異?

北方的習俗比南方還多,比如包餃子,而且要貼窗花,各種的花紋,寓意來年吉祥,包括一些本命年的穿戴及講究,多不勝數。

明清以來,除夕和元旦的食俗,南方和北方已有明顯的差別。北方除夕夜多包餃子吃,以諧音取「更歲交子」的意思。有的在餃子中放糖,祈求來年生活更甜美;有的則在個別餃子中包一枚錢幣,誰吃到了誰就會在新的一年裡發財。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湯圓」、「團子」、「圓子」,中間包糖為多,取全家團圓美滿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諧音取「年年高」之意。直到今天,北方過年包餃子、南方過年做湯圓的習俗仍然極為普遍。

過年吃年糕、水餃、湯圓是中國人的風俗之一。年糕因其諧音「年高」,寓意年年高升,再加上有著多種多樣的口味,特別受杭嘉湖一帶市民的歡迎,市場空間很大。湯圓寓意團團圓圓,是春節的傳統食物。而過年吃水餃,則是受到了北方過年習俗的影響,但和面、剁餡、擀皮等復雜程序卻讓人望而卻步,因此速凍水餃成了超市一個大賣點。

北方過年的習俗或許是要講究一些,雖然已經告別了在坑頭上打哈哈的年代,但傳統似乎並沒有什麼大規模的改良。家裡的女人在這段時間總是最忙的,由其是年三十,早起睜眼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准備年貨,雞下鍋,肉剁餡,魚去鱗,蝦剝皮,菜切片,面和團,一切有規有矩,輕車熟路。北方各家幾乎都是「大戶」,大的不在財,而是人,所以過起年來,吃飯也成了一個很嚴峻的問題:找不到那麼大的桌來容納十幾口的人。於是家裡的女人又要做些許的犧牲――等待第二撥的飯局。桌上大戰後的戰場,最終也是要落在這批「後進部隊」前來打掃。而年飯總是要吃的比平時早的,因為還要給胃留點空間去塞滿大年初一的第一餐――餃子。無疑,這頓美味也是要由家裡的賢妻良母來主持的。這並非是男尊女卑的傳統,只是成了種形式,沒人會為此抱怨。

除夕這天的重頭戲,就是晚8點全家會掐著時間盼著春節聯歡晚會的開始,可是5個小時過去了,人們便又要絮絮叨叨的數落一番,這似乎也成了慣例,總是對這樣安排下的喜慶提出點意見。我倒也不保持緘默,畢竟是關了自家的大門,躲在家裡的說說閑話,談不上什麼雅與俗,也不必擔心有什麼會走露風聲的秘密。

年這15天的頭,也就真是重在這么一天了,大年初一的街道也只是冷清。不善於熬夜的北方人,在這天總是會感到特別疲倦。因此在聚會的過程中,卧倒的人數也會比往常多出幾倍。當然這樣的禮遇只屬於男人與孩子們。女人還要象昨天一樣,將熟悉的套路再重新演練一遍,這天也就算是過去了。

大年初二,這時也冒了個尖,差不多是該休息了,而再睜眼的時候,又要換一家串門子去了
南方很大,我知道南京揚州鎮江等地過年吃春卷.在浙江福建吃年糕.大年初一要穿新衣服 ,新鞋子
很多地方習俗不一樣的 ,不過不吃餃子的

6、江西的傳說故事和風俗習慣有哪些

江西的傳說故事和風俗習慣:

1、南昌「外嫁女」中秋送鞋祈健康。

在南昌的古老習俗中,有中秋節吃柚子、送千層底鞋的風俗。過去,每當中秋節,已經嫁出去的女兒,一定要回到娘家。除了是與家人團聚外,最主要的就是送一雙千層底鞋給父母。

因為在中秋節過後,馬上就要到重陽節,女兒們希望老人能夠在重陽節外出登高,同時也是祈願老人身體健康。每年的中秋佳節,除了要吃月餅外,還習慣吃柚子。柚子諧音是「有子」,因此中秋節吃柚子也有早生貴子的吉祥寓意。

2、湖口:全家團圓做糍粑。

每逢中秋佳節,湖口縣家家戶戶都會忙著「做粑」慶祝。從新拾起時代晚期開始,湖口人就開始用陶臼製作糍粑。湖口粑食品種繁多,主要有麻糍粑、糯米粑、高粱粑等二三十個品種。

在這些粑食品種中,印粑上印有菊花、梅花、桃花、荷花、鯉魚、喜鵲、福、祿、壽等文飾,以示喜慶和吉祥。「做粑」也象徵著一種團員,每逢「做粑」時,都是一大家人圍在一起,有說有笑,互相分工協作,其樂融融。

3、寧都:火龍虎月下進村

隨著「火龍虎進村,生子生孫;火龍虎進屋,發財做屋…」一串串清脆的童音在村中響起,這是中秋寧都縣南雲村的一道獨特景觀。中秋當晚,盧氏七房各處7名壯漢,每人一根竹篙。竹篙選用長約八九米的毛竹,從尾部往下層層紮好竹枝,竹枝上再捆上澆注過植物油的紙卷。夜幕降臨後,各房人馬舉著40根竹篙匯集盧氏家廟前,依次點火,火苗迅速化成一條條長長的火龍,煞是壯觀。

4、資溪縣:畲族鄉親唱山歌

資溪縣烏石鎮新月畲族村是一個小山村,全村畲族人口400多人,民情風俗濃厚。畲民無論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愛唱歌,每逢節日便以歌助興,以歌抒情,中秋節也不例外。到了中秋這天,全村人都聚集在一個山頭,然後便可自由唱山歌,唱歌形式有三種,即獨唱、對歌、齊唱。畲族歌手們隨興而唱,即景編詞,使新月畲族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民族風情村」。

5、婺源:龍燈越長越興旺

在婺源,每逢中秋節,有擺龍燈的傳統習俗。擺龍燈也叫「迎龍燈」,這是當地人迎中秋的方式。所謂「龍燈」是由干稻草捆接而成。用收割後的干稻草綁接成龍的形狀,在稻草上插滿香,到了晚上月明之時,由村民用棍子插入稻草中並點燃上面的香,高舉著來回遊走於各村莊之間,形成了一條火龍,「擺龍燈」因此而得名。

7、過年吃什麼?

南北方有差異,地域有差異,生還習慣的不同,飲食喜好當然也不同,我是北方的.說出來的不一定適合你.不過說說我家的年夜飯共享哈.
我家的年夜飯首先是每個人說一道自己最想吃到的菜,無論是多難做的都會滿足每個人的要求,這11道菜都要上桌,然後是必須有的菜,比如澆汁鯉魚,紅燒豬肘,紅燒豬腳,四喜丸子,一道涼拌菜,在下來是甜食,就是大家都比較喜歡吃的一些小點心,滿滿的兩大桌,其實吃不了多少的,就是要豐盛啦
大年初一吃什麼?許多人對這農歷新年第一餐非常重視講究,雖然吃法都不一樣,但是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希望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吉祥如意。

湯圓

湯圓的種類非常繁多,可以在家自己做,也可以上超市買速凍的,在超市湯圓的種類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大的、小的,甜的、鹹的應有盡有,不過春節的湯圓基本上以中間包糖為多。在自己家做湯圓也是不錯的選擇,湯圓的做法很多,也比較簡單,買上糯米粉、芝麻餡和糖就可以在家做了。大年初一的早餐湯圓一定更具特殊意義,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團圓美滿。

年糕

農歷新年必吃年糕,這也是紹興人的一個習俗,吃年糕以祝願生活「年年高」,年糕的吃法很多,糖年糕、湯年糕、炒年糕等,但不外乎以諧音取「年年高」之意,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

粽子

紹興人習慣在春節包裹粽子,紹興人一般用箬竹葉片(也叫粽葉),此葉片燒煮後亦具有清香之味。用粽葉包成的粽子,有濃濃的清香之味,食之宜人。除了以純糯米包成的米粽、在糯米中加入豇豆或赤豆的豆粽外,現在還有不少味道好的鮮肉蛋黃粽、栗子粽等。在大年初一吃粽子,意為生活甜蜜,五穀豐登。

餃子

除夕、大年初一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不過現在不少紹興人也加入到吃餃子的行列中。在除夕時吃餃子,取「更年交子」(來年交好運)之意,大年初一吃餃子則是為了一年交好運。

面條

長面,也叫長壽面,大年初一的時候吃長壽面,預祝著壽長百年,不少老年人還保持著這樣的風俗。

糖茶

在紹興城鄉,春節期間走親訪友,一進門主人總會給你泡上一杯糖茶,同時也不忘在糖茶中放上兩顆蜜棗,意為甜甜蜜蜜。

中國各地大年初一吃什麼?

湖北:湖北團風人大年初一喝雞湯,象徵「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年輕的學子要吃雞翅膀,寓意「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荊州、沙市一帶,第一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兩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江西:鄱陽地區大年初一要吃餃子和魚,意為「交子」和「年年有餘」,有的在餃子中放糖塊、花和銀幣,意味著「生活甜蜜」、「長生不老」、「新年發財」。

廣東:部分地區大年初一要吃「萬年糧」,即做好足夠春節三天家人吃的飯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帶,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蘿卜干油炸而成的「腐圓」,喝茨實、蓮子等熬成的「五果湯」,寓「生活甜美,源遠流長」之意。

廣西:壯族人大年初一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

福建:閩南人,大年初一吃面條,寓意「年年長久」,漳州一帶吃香腸、松花蛋和生薑,寓意「日子越過越紅火」。

安徽: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時每人要咬一口生蘿卜,名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

關中、河南:部分地方大年初一要吃餃子與面條同煮的飯,叫「金絲穿元寶」、「銀線吊葫蘆」。

台灣:大年初一吃「長年菜」。這是一種長莖葉,有苦味的芥菜。有的還在菜里添加細長的粉絲,寓意「綿綿不斷,長生不老」。

8、江西鄱陽的女人怎麼這樣啊。!

樓主,你不了解鄱陽的風俗,就別他媽的娶鄱陽的女人。。10萬元的彩禮算多??靠,我勸你還是不要娶女人了,娶了你也養不起。。。鄱陽男人娶鄱陽女人,都至少要花10萬。。只讓你拿10萬,說明人家女人還是喜歡你的。。。再說,是彩禮,到時會給女人做陪嫁拿回去的。。。。。算了,你還是做光棍吧,不花錢!

9、誰知道一些地方過春節的習俗?

春節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准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准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