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風俗文化現狀調查研究

風俗文化現狀調查研究

發布時間: 2022-08-20 07:22:03

1、中國傳統節日研究現狀

關鍵詞: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現狀;

社會日新月異,生產力飛速提高,物質基礎的變革必定會引起文化上的改變。新形勢下,傳統節日文化面臨著一些困境。客觀准確的分析認識這些困境,是制定切實有效的傳承途徑的必要前提。
一、傳統節日文化日趨淡化
從最近幾年各地的過節形式來看,傳統節日的許多蘊含豐富文化內涵的習俗和儀式活動等都逐漸被人們淡忘,有的已經趨於失傳了,而且根據不同地方的節日特色,這種淡化趨勢地域之間程度有所不同,過節的氛圍的淡化是個不爭的事實。追求其原因,這與外部西方節日的沖擊和內部國家自身社會結構的轉型的影響是密不可分的。
(1)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節日文化的沖擊
(全球化的趨勢下)世界性的民族意識迅速覺醒,人們開始以自覺的或自發的態度來尋找迷失的民族文化自我,於是,民族文化受到空前的重視,開始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下尋求對內求得團結和統一、對外則要求獨立和差異的這樣一種適合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發展道路。[1]隨著全球進入信息化時代,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並且相互滲透,尤其是伴隨西方國家經濟霸權而來的文化霸權,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帶來了挑戰。西方正在、並將繼續試圖通過將自己的利益確定為『世界共同體』的利益來保持其主導地位和維護自己的利益。這個詞已成為一個委婉的集合名詞(代替了『自由世界」),它賦予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為維護其利益而採取的行動以全球合法性。」[2]如何在這股世界大浪潮中保持中國文化特色,堅持中國節日文化的獨立性,是我們目前面臨的不容忽視的問題。
在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西洋節日的滲透,使我國的傳統文化受到了一定的沖擊。正如美國學者弗蘭克·寧柯維奇在《文化外交》一書中指出的:「文化手段和政治、經濟、軍事手段一樣,不但都是美國外交政策的組成部分,在大國間軍事作用有限的情況下,特別是在現代核戰爭無法嚴密保護本國不受報復的情況下,文化手段尤其成為美國穿越障礙的一種更加重要的強大滲透工具。」[3]目前,我國也採取了許多相關措施來促進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使人們通過各種節俗活動,在耳濡目染中自覺理解、接受民俗傳統,實現傳統文化的傳遞與繼承。例如傳統節日假日的法定化,一些傳統節日中具有深厚文化價值的民俗活動,由於受到法定節假的支撐,民俗活動的開展有了時間保障,這將對傳統節日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有深刻的意義,但是這也不抵西方節日在中國火速發展的勢頭。
西方節日在中國的普遍流行,迅速在中國佔領一席之地,這與商家和媒體的為巨大的商業利益而不遺餘力地對洋節推波助瀾是密不可分的。每年一到聖誕節、情人節,商家的各種廣告宣傳活動就會鋪天蓋地,聖誕樹、聖誕晚會、蘋果、聖誕帽、玫瑰花和巧克力等西方節日有關的商品成為大街上的主角。另外中國人們對外來文化的態度更加寬容的態度,對西方節日的爭相追捧,一定程度上給西方節日文化的滲透提供了可能性。
在這個更具開放性和多元性的社會中,西方節日文化的奔放性、浪漫性、娛樂性等的確獨具魅力,值得學習和借鑒,然而我們在發揚人類文化的時候不可本末倒置,作為一個中國人,保護和傳承本國優秀節日文化傳統的責任義不容辭。
(2)社會結構的轉型帶來的人們生活方式、生活觀念的轉變。
傳統節日文化源於中國農業社會的。中國從一個傳統的農業社會步入一個現代的工業社會,隨之而來的是經濟持續增長、社會經濟結構的多元化、高科技飛速發展、公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等等。農業文明中維系傳統節日文化發展的生存的解決溫飽性、交往的血緣關系性、祭祀的家族國家性等日趨發生變化,這些引發傳統節日文化的淡化是在情理之中。
以春節為例,過去春節前一兩月大家都會紛紛忙著辦年貨,置辦新衣服,製作各種乾菜和精美的糕點,包餃子等等,在忙碌中體會新年的樂趣。然而隨著社會結構的轉變,經濟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生活方式日益便捷化、現代化,人們的生活觀念也日益發生變化。可口的食物和漂亮的新衣服在平日就能夠得到滿足,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們的過年情節,節日的獨特性和吸引力大大的減弱。當代生活節奏日益變快,社會競爭力日益激烈,大多數人都會忙於工作,不會再花費太多的時間在過節上,甚至有的人為簡單省事,把所有親戚聚在餐館,一起吃頓「年飯」的功夫,節就算過了,春節原本的守歲、拜年等活動逐漸的被簡單化或省略,過節意義就此大打折扣。
在目前「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新時期,傳統節日的很多禮俗和風俗被「現代風尚」所削弱。二、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不良演變現象引發的傳統節日變味
傳統節日文化在現代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下,開始出現各種不良演變現象,給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精髓的傳承帶來巨大挑戰。導致這種異化的主要因素是,巨大利益驅使下的商業化浪潮和腐敗現象。
商業化浪潮的沖擊下,中國傳統節日里的商業味越來越濃。對於商家來說,假日經濟是近年來最大的黃金增長點,各行各業紛紛從攫取利潤的角度,充分利用假日黃金周調動人們的消費熱情:旅遊部門爭取充分調動人們的旅遊熱情;商業部門爭取充分調動人們的購物熱情;餐飲部門爭取充分調動人們的吃喝熱情。正常合理的的商業活動能夠推動節日形式的多元化,推動經濟的發展。但是,一旦這種商業活動不合理的話會危害百出:賓館飯店的「年夜飯大PK」花樣百出,傳統節日應有的飲食文化元素缺失;一年一度的中秋節,成了商家月餅大比拼的關鍵時機,一些商家賣過期月餅,使人們對節日食品的信任度降低;清明節的祭奠儀式在商品化的社會里也變了味道,令人眼花繚亂的祭品浸天飛舞,從傳統的紙 錢、香燭演變到「別墅」、「小姐」、「寶馬」等。傳統節日價值觀念在異化,傳統佳節原有的意義被商業泡沫歪曲抹殺了。腐敗現象助長傳統節日的不良演變。近年來,國家雖然大力提倡反腐倡廉,但由於巨大利益的驅使,政府官員腐敗現象屢禁不止。中華傳統節日中的禮尚往來的形式成為一些人送禮拉關系的有利借口,許多人把我國的傳統節日當作是巴結領導的黃金時機,節日也因此成了滋生腐敗現象的溫床。以壓歲錢為例:給孩子壓歲錢向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除夕夜吃過年夜飯後,由長輩向晚輩分贈錢幣,藉以祝福,這是用來表達親情的溫暖,體現了濃郁的民風民情。在過去,壓歲錢只是一種象徵性的禮物,主要是圖個熱鬧、吉祥。而現在許多人把孩子當成交際應酬的工具,壓歲錢收得最多的,幾乎都是那些父母身居要職的孩子。以月餅為例:2007年中秋節前,據《北京青年報》報道,某食品廠生產了一系列的「黃金月餅」.其售價從2180元到26160元不等。而這些月餅則是普通百姓所無法「垂青」的,「黃金月餅」的背後掩蓋的是一種「另類腐敗」—對那些有所求又不好明示、想送禮又怕惹人眼的人來說,給領導送盒「月餅」實在是「曲徑通幽」。[4]由此可見,傳統節日被部分人以非法目的利用,破壞了節日本該有的濃厚節日文化氛圍,詆毀了傳統節日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文化形象。
三、過節趨於表面化,傳統節日文化內涵逐漸被遺失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北京青少年教育與發展研究中心為了解首都小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認知情況,從2007年4月至2008年6月底,對首都3778名小學生進行了問卷抽樣調查。對於那些影響力比較大、流傳性比較廣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和清明節的起源、傳說及習俗等,絕大多數小學生都能夠做出正確回答,其比例佔85%以上。但對於端午節和七夕節這樣的傳統節日,小學生對其相關的傳說則了解不多。[5]這些小學生作為新一代的接班人,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精髓還需要他們的傳承。但是事實證明這些孩子對傳統節日日期、傳說、起源等知之甚少,這與目前過節表面化的現狀是密不可分的。
傳統節日的部分形式內容被保留下來,隨著社會物質條件的豐富,節日的娛樂功效被人們擴大,但其中包含的文化精髓往往被人們忽視,這不免增加了人們對傳統節日的疏離感和陌生感。
在這些發展困境面前,一些人開始否定傳統節日文化,認為這些傳統的東西已經不再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尤其是在西方文化的巨大「誘惑」下,認為中國的這些傳統因素已經「過時」了。其實這是對歷史不負責任的表現,面對這些困境,我們要做的不是盲目的否定傳統節日文化,丟棄歷史給我們的「財富」,而是要一如既往的秉承這些優良傳統,並且緊隨時代步伐,為傳統節日文化開拓一條能夠體現時代性的嶄新道路。
參考文獻:
[1]金民卿.《文化全球化與中國大眾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8頁.
[2]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華出版社,2002年.第200頁.
[3]張驥,韓曉彬.論美國「文化霸權」的歷史淵源與現實基礎[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1年:第26頁.
[4]肖琴.論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與創新[J],船山學刊,2009年.
[5]王穎.首都小學生傳統節日文化認識現狀及對策[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9年.

2、民俗文化調查報告

中國民俗文化調查報告

(一)研究目的
1、熟悉調查的過程,掌握學習方法,了解獨有的中國傳統文化(最具文化內涵、傳統魅力和凝聚力的春節),有利於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好愛國主義精神。
2、將成果廣而告之,一次強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悠久,並做好宣傳,動員全民弘揚民族文化。
(二)調查方法 主要採用上網調查、個別采訪。
(三)調查報告 中國傳統的春節給了人們一份濃的難以化開的情,一種經年釀造的醇厚的味。這就是生養我們的「文化之意境、文化的象徵,並擔負起一種文化功能:
一、辭舊迎新,打上一個人生的結,分開過去和未來;
二、祭祀,緬懷祖宗之德,繼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萬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親禮儀往來,安排人生秩序,聯絡世代親情,找到個人定位,擔負社會職責;
四、民間娛樂,擴大社會交往,播撒傳統文化,宣洩情感之波,體味人生之樂。
春節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代代相傳,蘊藏厚重的含金礦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詩雲:「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家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傳統文化的積淀是歷千年而不變的,春節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臘月開始辦年貨: 據中國傳統,踏入臘月,已適宜辦年貨,除了買臘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蘋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團聚。 *年二十四謝灶: 在灶頭放齊貢品後,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來年衣食豐足暨身體健康,之後燒衣及撒酒,最好碑的金漆字上,效果會更佳。 *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時機,中國傳統來說,這天一家人都要大掃除,祈求將往年的霉運及不如意通通掃走,而自身亦要潔凈,據說這樣做便可以消災祛病。 *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晚上一家聚首一堂吃團圓飯,都有雞,有魚,有菜,吃的豐富是年夜飯的特色。吃菜時,要由頭吃到尾,代表長長久久,吃魚則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餘。吃過年夜飯之後,長輩要發壓歲錢,根據古時的民間習俗,用紅線穿好的一百個銅錢,具有長命百歲的意思,而現在就用貨幣代替(錢一定是偶數,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們大多守歲到天亮,為的是祈求雙親長壽。到子夜十二點整,開始放爆竹,慶祝新一年的來臨。 *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習俗。在祖先排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著一家人燒香誠心祭拜及燒衣。祭祖完畢後,晚輩向長輩拜年,拱手互相恭賀。此外,年初一不可掃地倒垃圾,相傳這樣會送走財氣,一些不吉利的話亦不能說,否則這年會不好運,亦盡量不要打碎碗 *初二婦女返娘家拜年: 初二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相傳年初一回娘家,會令娘家變窮,所以要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你家拜年不能空手,必須准備一些賀禮,如糖果或生果等。 *年初三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團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年初四接財神: 話說年二十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則是諸天神由天界返人間之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則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備齊。並要焚香點燭燒金衣,以歡迎諸神回人間。 另外,還有掃塵:除陳布新把一切窮運晦氣通通都掃出門,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尾。帖窗花:在窗上帖各種剪紙——窗花,烘托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掛年畫:寄託人們喜慶美好的願望。 春天來臨,萬象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有足夠的理由來迎接這個日子,念一遍寄託新年美好願望的句子,這時「福倒了」真的「福到了」!

3、民俗文化的發展現狀

據《2013-2017年中國民俗文化產業發展進程與投資戰略分析報告》顯示,盡管國內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護民俗文化,但仍主要集中於非物質文化保護國家制度的確立與學術界發起的「救亡圖存」式的田野調查工作,而對於民俗文化的產業化開發及其在整體文化產業結構中的轉化機制等方面的研究則明顯不足。老藝人人衰藝絕、老作坊推倒碾碎、老工藝失傳摻假等現狀層出不窮,即便是倖存的年畫、皮影、剪紙等經典民間民俗文化藝術,也已日漸衰落。
我國所開發的文化產業,多是針對自然與歷史文化遺產、傳媒文化、時尚文化而進行,以鄉土社會為主要陣地的民俗文化尚未引起足夠重視。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民俗文化產業在全國各地興起,早已超出傳統意義上的展演制銷模式以及「文藝搭台,經貿唱戲」的簡單框架,初步顯現出一定的規模化發展與自覺性追求。
由於總體戰略的不夠清晰、產業布局的混亂、產業創意力量的薄弱分散,我國民俗文化產業化發展與可持續發展已遭遇瓶頸。
主要民俗 滿族受漢文化的影響,節日與漢族相近,重視過農歷新年。正月十五過燈節,正月二十五祈求來年過「添倉節」,農歷二月二是「鎖龍」的日子,還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蟲王節」,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添倉節,每年正月25日,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桿
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岩、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1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節日早晨,人們將做好的美味佳餚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對其辛苦勞作一年的酬謝。盛裝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
苗年
苗年,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等地的苗族人民歡慶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的傳統節日。一般在收獲季節以後,有的在農歷十月亥日,有的在農歷九、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舉行。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節日早晨,晚輩將做好的美味佳餚、虔誠地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些酒以示對其辛苦耕作一年的酬謝。姑娘們身著色彩鮮艷、風格各異、刺綉鑲邊或挑花的蠟染衣褲或長短百褶裙,佩戴著引人注目的耳環、手測釧等多種銀飾物,與英俊的小夥子們跳起踩堂舞(男的吹蘆笙,女的排成弧形翩翩起舞)。入夜,大銅鼓聲傳遍整個村寨。外村寨男青年手提馬燈吹著笛子來到村寨附近的「遊方」場去遊方(又稱「坐妹」、「坐寨」、「踩月亮」等,即青年男女的社交戀愛活動),村村寨寨歌聲不斷。通過對歌,鍾情男女便由定情之物--綉有鴛鴦的錦花帶連接在一起。
苗年若與「吃鼓藏」年相遇,更為隆重「鼓」為「大家族」之意,「鼓藏」是由家族人共同舉行的祭祖儀式,若干年舉行一次,七八年、十來年不等。「鼓藏」前,將「鼓藏」牛(為鼓藏神喂養三年的大牯牛)排隊角斗。屆時,大家推舉的「鼓藏頭」一主持儀式,殺牛祭祖,還要殺雞鴨。全鼓的親戚都要趕來參加,活動持續十餘天。
吃新節
也叫「新禾節」。「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節日之一。沒有統一的規定日期。按照習慣,在收獲的季節里,找一塊稻穀長勢最好的田,大家就在這里歡慶「吃新節」。
相傳很古的時候,人間沒有穀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穀子國有穀子,人們只好打獵為生。為了得到谷種,苗族的老祖先告勞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到穀子國換了九斗九升九碗谷種,放在倉庫里,等來年開春播種。可是有一天晚上,胳膊很長很長的阿烏友,手扒著天邊,借著天燈的光,踩著石頭,舂蕨粑根,不小心將天燈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倉頂上。結果起火,火越燒越大,谷種在倉里哭喊連天,最後乘著煙飛上了天,跑回了告呼家。告勞去找告呼,請他勸回谷種,可是告呼硬說谷種沒上天。沒辦法,告勞又和告呼商量,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去換回谷種。嘴巴磨破了九層皮,嗓子說幹了九壇水,告呼死活不答應。告勞想了九天九夜,終於想出了一條計策:等穀子成熟的時候,派一隻狗到稻田裡打幾個滾,讓穀子沾在毛毛上帶回來。古歷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發了,告勞又交待:要取穀子桿有五尺高、谷穗有五尺長的谷種。但因狗走的太急,到南大門時,不小心絆了一跤,把告勞交待的話記顛倒了,結果跑到只有五寸長的稻田裡,趕忙打了幾個滾就往回跑。計策被告呼識破了,當狗走到天橋時,告呼早派了九十九個彪壯的武士一把守橋頭,他們把狗打落到天河裡,他們想天河又寬又深,狗只有死路一條。可他們萬萬沒想到,狗落入天河後趕緊把尾巴翹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費了九牛二虎的力氣,游過天河回來了,尾巴上還沾有九粒谷種。告勞有了谷種,趕緊犁田撤種,到了古歷六月六日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樣的谷穗,一個月後,金閃閃的谷穗成熟了。古歷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種一年的日子,告勞這天摘了九升穀子,煮了一大鍋香噴噴的白米飯。他先舀了三大碗給狗吃了,然後自己才嘗新。剩下的谷種,年年播種,使人們都吃上了白米飯。為了記住取谷種的日子,將七月十三日定為吃新節,一直傳下來。
節日這天,家家都用新谷做飯,天剛破曉,人們便帶上新米飯、酒、雞、鴨、魚、肉來到田間,祭過先人之後,宴席開始,大家圍成一個圓圈,每人將手中的酒杯舉到下一位的唇邊,老人一聲令下,大家接連歡呼三聲,便互相敬又酒,一飲而盡。頓時田間笑聲回盪,對歌、踩塘、跳蘆笙等傳統的文體活動開始,直到黃昏。
四月八
農歷四月初八,是貴州省貴陽市附近苗族人民紀念古代英雄「亞努」的傳統節日。相傳在很早很早以前、苗族人民就在富庶的格羅格桑(今貴陽附近)休養生息,過著幸福、美滿、豐衣足食的生活。為了抵禦統治者官兵的攻打,足智多謀的首領「亞努」率眾英勇抗擊,給來犯者以沉重打擊,但終因寡不敵眾,不幸於四月初八犧牲,葬在「嘉八許」(今貴陽市噴水池附近)。為了紀念「亞努」英烈,至今每逢農歷四月初八,身穿節日盛裝的苗族人民,都要從四面八方匯集到貴陽市噴水池旁集會。
屆時,噴水池旁紅旗招展,人如潮湧,吹笙奏笛、對歌傳情、耍獅子、玩龍燈、打球、比武熱鬧非凡。小夥子的蘆笙比賽別有情趣,他們邊吹蘆笙邊做快速旋轉、矮步、倒立等技巧。夜晚,貴陽市和噴水池一帶燈火輝煌,如同白晝,到處歡歌曼舞,一派歡樂景象。
四月八的活動在川、鄂、湘、黔等地苗族中也廣為盛行。
舟溪蘆笙節
居住在凱里舟溪一帶的苗族。在農歷正月十六至二十日要過蘆笙節。蘆笙堂設在舟溪井坎邊的河沙壩上。正月十六日的清晨,幾位主持蘆笙堂的老人,扛著蘆笙來到井坎查看碑文,念道:「吹笙挑月,乃我苗族數千年來盛傳之娛樂活動。每逢新年正月,各地紛紛仿效,以娛樂而賀新年,更為我苗族自由配婚佳期……」念完後倒出葫蘆里的米酒,先在碑石上和蘆笙堂中央,噴酒數口,各人又飲一大口,吹響了第一支蘆竺曲;這時帶著銀花首飾,穿著艷麗節日盛裝的姑娘和小夥子們隨著悅耳的曲調翩翩起舞。小夥子們向意中人索取花帶,姑娘們則將花帶系在中意的小伙的蘆笙管上。三天過去了,青年男女各自物色了心中的夥伴。這時主持蘆笙堂的老人,仍然背著米酒,在碑石上和蘆笙堂上噴灑米酒。堂中央插上草標。此後蘆笙高掛,直到五穀歸倉,農歷「苗年」,才能取下,直吹到蘆笙節。第四天是鬧春,青年情侶,自由談唱,交融感情,互送信物。
龍舟節
龍舟節是每年農歷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時萬人盛裝,雲集江邊,參加龍舟出發前的獻祭活動。比賽開始,幾十條龍舟破浪前進,兩岸鑼鼓、禮炮齊鳴,觀眾吶喊驚天動地。岸上還舉行對歌、跳蘆笙舞等活動。入夜,余興未盡,青年男女相聚對歌,傾訴真情。
捕魚節
捕魚節是貴州中部獨木河及南明河兩岸苗族的節日。獨木河發源於雲霧山,在貴州境內北流至尤里、福來交界處與南明河匯合,再北流注入烏江。這個節日最初是在播種插秧需要水時,苗族人民在河邊祈禱龍王降雨的求雨節,但年長月久,就逐漸演變為捕魚節了。
節日時期各地不一,從三月到六月,由各寨善捕魚而有威信的「漁頭」商定。屆時,青壯男子都要前往山上採集樹葉作「鬧葯」,到河中鬧魚捕魚,婦女則在家中備辦臘肉、香腸、糯米飯和酒。中午時,全家老少都穿著盛裝,攜帶酒肉到河邊進餐。食畢,男吹蘆笙。女唱山歌,盡興歡樂。到夕陽西下時,才帶著鮮魚回家,另設宴招待親友或以魚饋贈他們。
吃信節
吃信節,是貴州省合江縣包寨一帶苗族人民的節日,歷時四天,時間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信」(戊)日(根據干支紀年計算)。屆時,遠嫁他鄉的苗家姑娘,極盡梳妝打扮,穿著如花似錦的衣裙,佩戴琳挪滿目的銀飾物,滿「載」節日禮品,跋山涉水回家探望父母鄉親。節日期間,全寨歡騰,鼓樂齊鳴,吹起蘆笙,翩翩起舞,到處洋溢著節日的歡樂。百嗄雅山腳、翁雅河畔,人聲鼎沸。鬥牛、斗雀、跳蘆笙、拔河、打球等比賽場上,喝彩聲此起彼落。鍾情青年男女相邀到樹林里,溪水邊對山歌,互相傾訴愛慕之情。
花山節
花山節,又稱「踩花山」、「耍花山」或。「踩山」,也叫「跳場」或「桃花」,是貴州省西部、中部,雲南省東南部和四川省南部苗族人民的盛大節日。日期不盡相同,有的在農歷正月,有的在五月、六月、八月下旬不等。節前,幾個苗寨聯合產生花山會的三人領導小組,連任三年、七年、十二年不等花場在地勢平坦的風水寶地。
屆時,披上節日盛裝的「花場」,燈籠高懸,彩旗飛舞。花桿矗立。身穿對襟短衣,頭纏青色長布,腰來大市帶的男子和身著節日盛裝、精心梳妝打扮的婦女,吹著蘆笙、吹吶,敲著銅鼓,載歌載舞,從四面八方雲集會場。蘆笙舞貫穿花會始末,賽歌是花會的主要項目,爬桿比賽最引人矚目。舞獅、武藝競賽、鬥牛、賽馬活動,各地不盡相同或兼而有之。蘆笙舞給人一種輕松活潑之感,衣著鮮艷的姑娘和著小夥子蘆笙的旋律起舞,有的是幾個男子一字排開,邊吹邊舞,姑娘們圍繞蘆笙隊,轉圈而跳;有的是小夥子吹笙在前,姑娘聯臂縱舞於後,或全場數百人隨樂齊舞,歌舞昇平,令人心曠神情。舞獅活動別有情趣,在矗立的花桿頂端懸掛一個豬頭(或一隻雞)、兩瓶美酒,舞獅畢,比賽爬花杯。花杯是用一棵剝皮的松樹製成,又高又滑又細,要想取勝是很困難的,人們常常採用人梯的辦法摘取勝利品。爬花桿表演最富有民族特色。表演者邊吹笙,邊繞桿旋轉起舞。一個鷂於翻身上桿,頭朝下,雙腿交叉緊緊絞住桿子倒掛,吹奏蘆笙,一個鯉魚打挺,身體倒轉一百八十度,循環反復一直攀到桿頂亮相。表演者雙腳夾住花桿倒掛。吹著蘆笙下滑,距地面數尺時,一個筋斗翻下,輕盈自如,賽過體操運動員的技巧,博得全場喝彩。婦女的績麻穿針比賽,饒有風趣,比賽搓麻繩、穿針引線的質量、速度。
勤勞、智慧的結晶為她們帶來節日歡樂。花山會是青年男女社交的機會,鍾情的姑娘會被小夥子撐開的花傘攏去,互相依偎著,傾訴衷腸。花山會到處洋溢著節目的氣氛,充滿著真摯的友誼,純潔的愛情。
砍火星節
苗族傳統節日。流行干貴州關嶺一帶。節日內容主要是規定鄉規。根據不同姓氏,節日的時間也不盡相同。大致為七月、八月和九月二十七日不等。一年一度,按氏族中的人戶,輪流值年,值年負責召集大家商討鄉規和有關大事,然後值年家要備酒殺雞,請大家喝「合心酒」,並把雞頭敬給下一屆值年。循環輪流輪到誰家值年,就在誰家舉行聚議和飲會心酒。
客家年
苗族的客家年就是春節。在農歷三十晚上,家人團聚,不許外人打攪。他們用半掩門放鞭炮以示此時來人不許入內。初一清晨繼續燃放鞭炮,敬祖先,除邪惡。人們用兩手做欄牛、攔羊狀,嘴裡說:「趕牛,趕羊……」以示六畜興旺,然後吃年飯。初二開始身著盛裝的苗家人走鄉串戶,互相祝賀節日。好客的主人對來賓要敬酒三杯。家家洋溢著節日的歡樂。青年男女聚集在村前寨旁的草坪上,吹蘆笙,彈月琴,跳舞唱歌,有些地方還要舉行「踩花山」、「並牛」等活動。
晾橋節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縣苗鄉寨頭的傳統節日,也叫「二月二」。相傳寨頭人原住在也霧山,因寨頭土地肥沃,全寨人一起搬進寨頭。搬家那天,龍也要跟著搬,但石屏河水擋住了龍的去路,於是寨里的構羅(長老)們商議一下,決定架橋把龍接來,因龍象徵吉祥幸福。全寨十二房都要接,所以這座橋就修了十二個橋墩。橋修好了起名為「接龍橋」,橋是農歷二月初二造的,為了紀念這個日子,每年這一天寨頭苗家十二房各抬一頭豬,在橋上宰殺。
寧波民俗文化
年糕製作
慈城年糕歷史悠久,寓意吉祥,歷來為寧波地區的食點之首
骨木鑲嵌
始於隋唐時期,鼎盛於清代中期,是一種民間工藝與傢具、建築相結合的裝飾形式,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
虎頭鞋
是童鞋的一種,具有辟邪的作用,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馬燈調
是表演馬燈舞時演唱的一種特有的地方民間舞蹈小調。此曲調節奏歡快,高亢明亮,極具動感和氣勢,廣泛流傳於寧波一帶的城鄉之間。
澥浦船鼓
澥浦船鼓始於1810年,是由當地漁民與外地遷居此處的漁民合力創作而成,具有鮮明的浙東漁家民俗特色,極受人們喜愛。

4、民俗文化發展現狀

由於我國民俗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而且在社會推進過程中,民俗文化所依存的基礎也發生了變化,這就導致大量民俗文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得以沒落和遺失。當前我國民俗文化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具體發展現狀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民俗文化的同化

原本我國的少數民族大多分布在祖國的邊陲地區,與外界交流甚少,各民族的習俗文化可以得到很好的保留,但是隨著民族風情旅遊的大力開發,我們的民俗文化和傳統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逐漸消失,被別的民族和地區的文化所取代。在一些落後的和文化缺乏穩定性的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就很可能被逐漸淡化,甚至消亡。

(二)民俗文化的商品化

我國部分地區民俗文化獨具特色,這也使其成為開發旅遊的重要依仗。在巨大商業利益推動下民俗文化被當作一種旅遊資源被開發利用,並以此來向遊客出售。這就使民俗文化變成了一種商品,致使其失去了原本的意義,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民俗文化的發展。

(三)民俗文化的庸俗化

作為旅遊資源的民俗文化,在具體開發過程中,為了能夠更好的迎合遊客的需要,宣傳中存在誇大和不尊重少數民族宗教感情等現象。而且在旅遊開發過程中存在表現形式簡單和生搬硬套的情況,無法將民俗文化的淳樸性和民族性有效的表現出來,導致民俗文化過於庸俗化。

(四)民俗文化傳承的斷層

民俗文化用於旅遊開發的資源,在具體開發過程中存在生搬硬套的情況,民俗文化的淳樸性得以消失。而且在旅遊開發過程中,大部分原著居民的搬遷導致民俗文化的原生土壤受到破壞,使得民俗文化的傳承出現斷層,甚至消失。

(五)民俗文化認同感的弱化

民俗文化的發展依賴於人們對該文化的認同,而在旅遊開發的過程中,一些民眾受外來風氣的影響,加上商品意識和貨幣觀念的深入人心,民俗文化的認同感弱化,甚至消失。這就必然導致民俗文化的意識和沒落,必然嚴重影響我國民俗文化的繼續發展。

5、民俗文化的現狀

我國民俗文化的發展現狀

在我國民俗文化發展的過程中,伴隨著民族的融合、民族戰爭、民族遷徙、自然災害等等,民俗文化不斷發生變化,同時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現代化和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民俗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人文條件也已經發生了變化,其中大量的民俗文化被遺失和沒落。具體表現為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民俗文化的同化。原本我國的少數民族大多分布在祖國的邊陲地區,與外界交流甚少,各民族的習俗文化可以得到很好的保留,但是隨著民族風情旅遊的大力開發,我們的民俗文化和傳統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逐漸消失,被別的民族和地區的文化所取代。在一些落後的和文化缺乏穩定性的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就很可能被逐漸淡化,甚至消亡。

第二,民俗文化的商品化。由於我國某些地區民俗文化別具特色,這就成了旅遊開發的巨大商機。就是把我國的民俗文化作為一種旅遊資源,加以開發利用,然後出售給遊客。這樣,我國的民俗文化就變成了一種商品,變成了賺錢的手段,也就失去了民俗文化原本的意義,也阻礙了民俗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第三,民俗文化的庸俗化。在民俗文化被當作旅遊資源開發時,為了迎合遊客的需要,往往誇大其詞、大肆渲染,甚至為迎合一些低級趣味的遊客,不尊重少數民族的自尊和宗教感情。而且,在旅遊開發的過程中缺乏科學把握,表現形式簡單化,生搬硬套,不能真正表現民俗文化的淳樸性和民族性,進而導致我國民俗文化的庸俗化。

第四,民俗文化傳承的斷層。我國的民俗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世代相傳得以發展的。而在旅遊開發的過程中,對民俗文化的生搬硬套,必然失去民俗文化原本的淳樸性。而且,在旅遊開發時,原著居民往往需要大規模的搬遷,導致民俗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原生土壤」遭到破壞,從而使得民俗文化的傳承出現斷層,甚至消失。

第五,民俗文化認同感的弱化。民俗文化的發展依賴於人們對該文化的認同,而在旅遊開發的過程中,一些民眾受外來風氣的影響,加上商品意識和貨幣觀念的深入人心,民俗文化的認同感弱化,甚至消失。這就必然導致民俗文化的意識和沒落,必然嚴重影響我國民俗文化的繼續發展。

由此可見,我國民俗文化發展的現狀不容樂觀,我們必須在充分認識民俗文化重要性的基礎上,制定積極對策,大力推動我國民俗文化的復興和發展。

6、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現狀

憑著極其豐富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歷史傳統,民俗文化旅遊給予了人們更高層次的文化旅遊享受,從而成為文化旅遊產業的主要發展方向之一,也是當前旅遊市場中極具競爭力的文旅項目。

民族文化起源於民間,發展於民間,現已形成獨特的地方特色和鮮明的民族特點,構成了我國最重要的旅遊開發資源,具有相當高的旅遊價值。

民俗文化旅遊的興起,在於其能夠滿足消費者的多種需求。首先,民俗文化有著很高的審美價值,能夠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審美需求,帶來良好的審美享受;其次,民俗文化中包含各種獨具特色的娛樂活動,能夠滿足人們的娛樂需求,促進遊客融入當地民風民俗;最後,民俗文化維系著各民族情感,能夠滿足社會的精神需求,保持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正因此,我國民俗文化旅遊發展如火如荼。從開發現狀來看,民俗文化旅遊呈現出以下三個主要特徵。

其一,民俗文化旅遊資源豐富,國家政策大力支持。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因此形成了許多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為民俗文化旅遊開發提供了良好基礎。同時,國家政策加大對民俗文化旅遊發展的傾斜,不斷推動民俗文化旅遊邁向新階段。

其二,形式愈加多樣,內容越來越豐富。經過多年的探索發展,我國民俗文化旅遊取得顯著成效,表現形式多樣,皮影、剪紙、民歌等內容越來越豐富。

其三,區域旅遊不斷加強合作發展。區域旅遊合作是提升旅遊形象、增強旅遊文化軟實力、推動旅遊業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民俗文化旅遊在這點上成效顯著。

盡管近年來我國民俗文化旅遊發展取得長足發展,但在開發過程暴露出的問題同樣不容忽視。例如,過度開發問題,對稀缺的民俗文化旅遊資源和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再如,商業氣息過重,失去了民俗文化旅遊的原真性,背離了了民俗文化旅遊的開發初衷,無法實現保護和傳承民俗文化資源的目的。除此外,外來文化的沖擊,也使得傳統民俗文化遭到嚴重沖擊,甚至逐漸失去了原有的民俗特色。

7、國外民俗文化研究的現狀?

國外民俗文化研究的目前主要著重於:高度重視民俗文化的價值,不斷完善民俗文化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民俗文化保護和市場開發相結合,注重對廣大民眾的宣傳教育,為保護和發展民俗文化提供學術保障等。

在國外相關文獻與研究成果中,對於民俗旅遊的研究主要注重關於對民俗文化的真實性的保護問題的研究。博納和克什布蘭特認為,旅遊中的民俗表演不是要提供真實,而是為遊客提供一種旅遊現實感,一種可以讓他們體驗當地文化的舞台。

(7)風俗文化現狀調查研究擴展資料

中國的民俗文化發展:

中國的民俗文化包括中國人生儀禮、歲時節日、生產、飲食、服飾、居住、交通、游藝、信仰等各類民俗事象的產生、發展及其在當今社會的形態。深入了解中國民俗文化的發展與變遷,認識中國不同特色的風俗、習慣、心態、制度等,充分感受中國民俗文化的恆久魅力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廣泛影響。

借鑒國外經驗,保護並發展好我國的民俗文化,必須完善機構設置,落實相關政策,重視民俗旅遊景觀的開發,加強田野調查和科學研究,開展民俗文化進校園活動,促進民俗文化保護的規范化、大眾化、專業化和產業化。


8、政治小論文關於某地風俗文化大調查

1990年代以來,在很多場合下,民俗文化不再被權力政治一味地貶損為「落後」、「迷信」、「原始」、「蒙昧」,而是被發明為宏揚民族傳統文化、向外來旅遊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遊資源。一時間,中國大地上大大小小的民俗村、民俗城、民俗園數不勝數,位於邊疆地帶的少數民族地區打破了昔日的寧靜古樸,一批批來自國內外的遊客穿梭往來,許多已經消失的民俗事項被知識分子挖掘發明出來,策劃、包裝成為動態性、參與性展示古代民俗生活的旅遊產品。據旅遊研究者的說法,民俗旅遊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由於它滿足了遊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經成為旅遊行為和旅遊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內一次抽樣調查表明,來華美國遊客中主要目標是欣賞名勝古跡的佔26%,而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最感興趣的卻達56.7%。如此看來,民俗風情旅遊不僅僅成為政府部門發展經濟、吸引外資的重要文化資源,而且也已經成為滿足西方人想像、「了解」中國人生活方式的一種途徑。但是,當我們懷抱全球化的語境聯想,以此審視中國當下文化情境中的民俗旅遊的時候,當我們考慮到民俗作為一種生活文化所具有的生態性原則的時候,我們有理由憂慮的是,民俗風情的旅遊越來越拋離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語境,已經徹底儀式化了。當民俗生活失去其生存土壤,被拋置於戲劇化、儀式化的場景之中,成為觀賞和被觀賞的對象,不是一種自然的、原生態的生活狀態的時候,我們需要追問的是,民俗文化曾經被現代性話語斥之為「落後」、「迷信」的被改造的對象,曾經代表著現代化的過去,是古老天真、混沌蒙昧的代名詞——盡管在當下中國的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在很多情況下依然被想像成為天真蒙昧的代名詞——但是,在人們的潛意識中被如此界定的民俗文化是如何納入到民族國家的現代化話語之中?在全球化的語境下,民俗文化又是如何被編織為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徵?民俗文化旅遊事業的興旺,其背後所支配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意識形態與權力?我們不得不承認,民俗文化旅遊由於權力政治與資本的原因而注入了意識形態與商業經濟的因素,作為一種具有獨特文化意蘊與價值的符號體系,越來越成為空留下承載原有意義的形式外殼。不僅如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旅遊已經成為全球化的一種表徵,越來越成為人們娛樂休閑、擺脫生活壓抑的一種方式,民俗風情旅遊已經成為發達地區人們尋異獵奇的對象,是滿足西方人對中國社會的想像之途徑,隨著民族國家內部地區間經濟文化的差距日益凸顯,也已經成為地區間文化想像的文化符號。實際上,民俗文化旅遊體現了後現代時期文化的諸多特點,真實的實在轉化為各種影象,時間碎化為一系列永恆的當下片斷,用一種典型化的或者縮微的方式展示某一族群或者社區具有深厚歷史意蘊的民俗文化,真實的生活物化為一堆了無生氣的建築、戲劇化地想像為一套千篇一律的儀式,這本身就已經將一個族群或者社區的歷史與文化凝聚於當下的時空當中,歷史與文化平面化、瞬間化了。旅遊部門一再強調,民俗文化旅遊的意義與價值在於體驗異文化情調,而且是活生生的、真實的生活展現,旅遊者將看到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體驗一次充滿異域情調的旅遊探險,種種煽情的語言激起旅遊者的無限遐想。但是,民俗文化旅遊從策劃、設計規劃、投資建設、推向市場等等一系列步驟都表明,旅遊部門向大眾推出的是一種可供消費的文化產品。在這一文化的再生產過程中,無論是採用主題公園、博物館的形式,抑或原生自然式的民俗生態旅遊,都首先著眼於文化再生產與市場的邏輯,民俗文化在當下市場境遇中所具有的交換價值主宰著旅遊者對民俗文化的接受。因此,無論民俗文化村展示的各族群的民俗文化如何逼真,甚至讓你感受一種所謂的真實體驗,從其作為一種文化工業的再生產過程而言,它與許多地方為了獲得文化的交換價值蜂擁而上拙劣地展示的地方民俗文化之間沒有多大區別,都是在當下文化情境中的文化復制。民俗文化實際上已經淪為一種儀式的展演,失去了民俗生活所具有的歷史感與當下性,貌似展示了無限豐富的地方民俗文化生活,民俗文化旅遊的市場化實質卻分明戳穿了民俗文化旅遊的個性化、地方化的謊言。作為一種文化工業,它威脅著文化的豐富個性與創造性,其實是一種同質化的大眾文化。民俗文化的主題公園試圖以奢華浮靡的宏大排場來展示、匯集不同族群民俗文化的典型場景,這種民俗博物館的形式只不過就是對世界的模擬物,人們在參觀游覽的時候,並不探求一個可靠的、模擬之前的實在,而只需要投入當下的情感去體驗現實的游戲。民俗文化主題公園實際上是一個消費、娛樂、休閑的場所,在中國當下的社會文化情境中,它是社會性與工具性的產物,主題公園遵循的是消費主義的市場邏輯,它是大眾慾望、權力政治與大眾媒介等等諸多社會關系的產物,消費主義的邏輯滲透到主題公園設計的每一個環節。

9、這些年來,民俗文化越來越得到重視,那麼該怎樣發展民俗文化呢?

民俗文化作為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前文化建設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其對提高我國的軟實力和增強我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國民俗文化是伴隨著民族融合、戰爭、遷徒和自然災害等發展起來的,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發生變化。

特別是現代化社會發展過程中,民俗文化賴以生存的發展的基礎和人文條件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大量民俗文化沿落和被遺失,針對於這種情況下,當前不僅要加大對民俗文化的重視度,同時還要通過傳承和創新來促進民俗文化的復興和發展。

我國民俗文化的發展現狀

由於我國民俗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發生了較大的變化,而且在社會推進過程中,民俗文化所依存的基礎也發生了變化,這就導致大量民俗文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得以沒落和遺失。當前我國民俗文化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具體發展現狀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民俗文化的同化原本我國的少數民族大多分布在祖國的邊陲地區,與外界交流甚少,各民族的習俗文化可以得到很好的保留,但是隨著民族風情旅遊的大力開發,我們的民俗文化和傳統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逐漸消失,被別的民族和地區的文化所取代。在一些落後的和文化缺乏穩定性的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就很可能被逐漸淡化,甚至消亡。(二)民俗文化的商品化我國部分地區民俗文化獨具特色,這也使其成為開發旅遊的重要依仗。在巨大商業利益推動下民俗文化被當作一種旅遊資源被開發利用,並以此來向遊客出售。這就使民俗文化變成了一種商品,致使其失去了原本的意義,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民俗文化的發展。

我國民俗文化的傳承創新策略

傳承人要堅守文化傳承理念,不斷進行創新民俗文化,作為一種與人息息相關的生活方式,最寶貴的就是活態。其傳承應以傳承人為核心,以持續傳承為重點,特別是作為民俗傳承主體的民間藝人,要以自己的思考和體驗賦予民俗文化新生命,把厚重文化內蘊與現代理念有機融合,產生既有傳統文化內涵,又融入現代人文元素的藝術精品,從而既解決了生存的經濟問題,又推動了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10、我國民俗文化旅遊發展的現狀

1、民俗文化出現舞台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的傾向為了發展旅遊業,旅遊地為了滿足旅遊者獵奇的心理,急功近利甚至一味迎合遊客,把一些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東西任意移植仿照,使民俗文化失去其賴以生存的文化底蘊,舞台化明顯,甚至出現「偽民俗」。2、民俗文化的獨特性逐漸消失旅遊地的文化傳統遭到異地強勢文化的沖擊和同化,地方文化的獨特性逐漸消失。隨著交通的改善,地理的封閉性被打破,旅遊地文化的獨特性也必然受到沖擊,這使得民俗文化的獨特性削弱。3、利益分配不公平阻礙由於民俗文化鄉村旅遊在發展的重點是招商引資,缺乏統一的機制平台協調各方利益,分配機制不公,導致社區參與不夠,居民積極性不高,甚至存在抵觸情緒,阻礙了旅遊的長期健康發展,也不利於民俗文化的保護和發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