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化的風俗
1、黎族的風俗和節日的來歷
黎族的傳統節日大都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另有冬至節、四月八等。此外,黎族還有很多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
黎族春節
黎族的傳統節日,節日時間與當地漢族同,但節期和節俗有差異。黎族民間過春節稱為過舊年,從除夕至初四止。春節節日的本意,在於除舊布新,送往迎來。
黎歷把元月稱為年月,是過年的休閑月,是一年的開始。黎族稱臘月為"中間月"。黎族在"中間月"里要把當年該辦的事情都辦完,如清掃房屋、打柴釀酒、縫制新衣、宰豬、宰雞、舂年糕或包粽子以及結婚、建房、還債等大事。除夕這天,必須把衣物、傢具等放在河裡洗干凈,准備好年糕、粽子和年飯,還要殺雞殺豬,擺設祭品。除夕夜祭祖,共吃團圓年飯、飲年酒,祝福新的一年"福氣上升"。正月初一,黎族人要給牛欄、雞籠送年糕,給果樹、谷倉上掛粽葉,如去挑水,要在河邊或井邊放一個銅錢或一塊年糕,以此表示向河神、土地神買"福水"。
黎族正月初一全家不外出,不同外人說話,不做買賣,不給豬、狗餵食。正月初二開始互相拜年,走親訪友,飲酒對歌等。正月初三、初四,黎族青年男女外出野遊,成年人上山打獵,下河捕魚,還進行盪鞦韆、跳舞等娛樂活動。鬧到初五,初五這天,全家人參加"送神出寨"活動,祈求新的一年人畜平安。
白沙縣黎族按照傳統習慣,節日里要舉行一次集體圍獵活動,由寨中老人用雞占卜吉日後,全村男子攜帶獵槍弓箭等人山。黎族老人和兒童驅狗包圍獵物,青年男子則持槍伏擊。所獲獵物抬至村寨,獵物頭歸獵狗主人所有,擊中獵物者分得一隻獸腿,其餘的則分成若干小塊,按人口或按戶平均分配。從初三至初五日,白沙縣還舉行"抬公遊行",即將神廟里的偶像抬出遊寨,人們點香祈禱。節期中人們還要走親串友,是非常隆重的節日。
在黎族陵水、崖縣等地的黎族賽人和俸人,他們過春節則不包粽子,認為包粽子如同包裹死人,不吉利。五指山水滿地區黎族,過年時集中全村寨人敲鑼打鼓跳"年舞",進行慶祝。解放後,黎族春節跟漢族地區的風俗基本一樣,禁忌、祭祀活動逐漸減少。
黎族端午節
黎族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端午節這天,黎族家家戶戶都要殺雞備肉,包裹肉餡兒的糯米粽。有的黎族支系,當天中午全家男女老幼還要到河邊洗"龍水"澡。據說,凡洗過"龍水"的人,這一年會身體健康,尤其不會生疥瘡。節日中有許多禁忌,如不能外出放牛,不能到河裡挑水等。
黎族年仔節
海南省黎族的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舉行。該節受當地漢族傳統節日元宵節(俗稱"過年仔")影響,但節俗稍不同。這一天,在熱鬧的鞭炮聲中,黎家各戶都要忙著包糯米粽,殺雞祭祀祖先保佑年景豐盈。
加茂地區則分為漢人年仔節和黎人年仔節兩種,漢人年仔節即元宵,黎人年仔節要舉行兩次,第一次是除夕後12天(按照生肖屬日計算,如除夕為牛日,12天後逢此日即第二次除夕日),當天要裹糯米粽,不外出生產,男子上山行獵,女子下河捕魚。當夜燈火燃至通宵。第二次年仔與第一次相隔12天,包裹糯米粽,但可以外出生產,停止行獵和捕魚。
黎族三月三節
黎族三月三節是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間傳統節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稱愛情節、談愛日,黎語稱「孚念孚」。在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勞勇敢的祖先、表達對愛情幸福嚮往之情的傳統節日。農歷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會日子。會場一般設在開闊的橡膠林里,頭上綠葉蔽天,腳下「葉毯」鋪地,幽邃、涼爽、安謐。難怪「三月三」就成了當地人自由選擇配偶而被稱為「愛情節」。
傳說遠古時代,聚居於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災。只有一對戀人坐在大葫蘆瓢里倖免於難,被漂流到燕窩嶺邊。三月初三,洪水退去,倆人結為夫妻。男耕女織,生兒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勞作,又漸漸使黎族繁衍發展起來。後人奉他們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紀念。節日里男女老少身著盛裝,帶著糕點、粽子,小夥子們捕魚,姑娘們做飯烤魚,然後把祭品供於有天妃和觀音化石的岩洞口。
拜祭畢,青年們來到活動會場,進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盪鞦韆等。夜幕降臨,岸邊燃起堆堆篝火,小夥子撐開花傘,姑娘們的銀飾及貝殼飾物在火光下閃閃爍爍。情歌婉轉,舞蹈漸起,由平緩抒情而進入歡樂奔放。有時一對對情人悄悄離開篝火旁,小夥子把耳鈴掛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發釵插在姑娘的發髻上,姑娘把自己親手精心編織的七彩腰帶系於情郎腰間,雙方信誓旦旦,相約明年三月三不見不散。因三月三從其來歷和主要活動內容來說,都與婚戀有關,故而也稱為愛情節。
黎族軍坡節
海南瓊中一帶黎族支系杞人民間節日,每年農歷六月二十日舉行。軍坡節是出於黎族對古代某個黎族英雄人物,或神話傳說中的人物的崇拜而設立的。
傳說這一天是當地塹對、乘坡等四村峒主公誕生日。當天,黎族人從四面八方涌來,在喧鬧的鑼鼓聲中,把峒主公偶像抬到各村遊行。遊行的隊伍每到一村寨,該村的男女老幼一定盛裝出迎。每到豐收之年,村人還特請附近有名戲班,前來表演瓊劇助興。
2、海南三亞喜迎「三月三」,三月三都有什麼習俗?
三月三是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三月初三,古稱上巳節。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
三月三都有什麼習俗?
在廣西,群山環繞的少數民族地區會去掃墓,吃五色糯米飯,舉辦各種大型活動;而在沿海地區,比如說北海,三月三都是去摘一些去邪去污的植物回來掛在門上,另外會去採摘一種叫做雞屎藤的植物用來跟糯米一起打成粉末,做一種“雞屎藤 米乙”來紀念三月三。
廣西三月三到底是怎麼回事?
首先三月三不僅是壯族的傳統歌節,也是廣西瑤族、侗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各個地方的風俗習慣不盡相同,重視程度也不同,有些地方會在這天祭祖拜山,可見其重視程度。我們那裡的習俗是在三月三這天蒸五色糯米,還有紅雞蛋,老人們會用毛線織一個掛兜,把紅雞蛋掛在小孩子的胸前;五色糯米飯有清熱涼血的作用,紅色雞蛋主要是圖吉利,祝願小朋友順順利利不生病,是最樸素的祝福。(這是以前,現在也是在大環境下辦得熱熱鬧鬧,人山人海)
三月三節的來歷
三月三節的來歷有多種說法。第一種說法稱,上古洪水時期,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災, 人畜死亡,只剩下一對叫天妃和南音的兄妹。兄妹二人長大成人以後,決定分頭尋找伴侶,相約每年三月三再回到燕窩嶺下相會。結果幾年過去兩人無功而返。妹妹見找不到別人,就忍痛用竹簽將自己的臉刺上花紋,又用植物染上了顏色,不讓哥哥認出自己,以結夫妻,從而使種族得以延續。
3、昌化 風俗習慣
昌化的人民的風俗習慣中比較典型的是中秋節。昌化過中秋節的古老習俗就開始有了改變,遠在外地掙錢持家的,今天回來不是團聚坐在月光下品嘗月餅,訴說家常,而是到家後立即和家人們一起上山。干起了非常辛苦的山核桃採摘活,高高的山坡上,有爬在高高的大樹上打山核桃的、有肩挎背包在那跟本站不住腳的山坡上,撿著山核桃的女人和小孩們,裝入編織袋的山核桃,有背的、挑的 、小車拉運的,山上、山下、路上、曬埸上,各自都在忙碌著,晚餐後喝口小酒,累了一天的人們趟在床上馬上進入了夢鄉。
4、海南各地過節或日常生活中的忌諱有那些?????急啊!知道的快說!
府城元宵節換花節(時間:農歷正月十五晚上 主要地點:海口市府城)
瓊山市府所在地府城鎮元宵節是
找意中人交換。換香時相互祝福,說
鎮政府倡導把換香改為換花,得到群
便燈光如晝,遊人如織。只見青年男
溢著濃厚的節日氣氛。
青年男女的傳統節慶活動。是日夜幕
些吉利話。回家時在路邊採摘一二綠
眾擁護,自此「換香節」成了「換花
女各自手中持有鮮花數束,在人流中
降臨,青年男女紛紛出門,手持香火
葉,象徵永葆青春。1986年府城
節」。每年元宵節夜,府城五公祠前
尋覓意中人交換,互道好運,到處洋
軍坡節
每年農歷二月初九至十九,瓊山
人而舉行的民間奉祀活動。 也稱為
市新坡鎮和全省不少地方,舉行一次
「海南冼夫人文化節」。
為期四天的慶典活動,這是紀念冼夫
儋州中秋歌節(調聲對歌)
中秋歌節(調聲對歌)是儋州市
當作追求愛情和幸福的美好日子。他
地開展「調聲(對歌)」比賽活動。
著,由各自的「歌頭」領唱,集體對
簽,千姿百態。對歌不受時間限制,
都有統一服飾。現在調聲對歌已經成
觀看的群眾人山人海,十分熱鬧。
北部地區群眾在中秋等節日舉行的民
們利用中秋節集市見面的機會,在附
「調聲」時不同村的男女青年距離三
歌。對歌時隊形隨時變化,或半圓或
以「唱倒」對方中止。賽歌活動一般
為當地喜慶節日的一項文藝活動。往
間娛樂活動。尤其是青年男女把此時
近的山坡野地,互相以歌抒情,自發
米左右各自排成一列,互相用小指勾
一字擺開。歌手們手舞足蹈,男唱女
為下午三時至六時。對歌比賽時各隊
往十幾隊幾十隊男女歌手互比高低,
黎家三月三
海南黎家獨特的古老淳樸、美麗
的洪災,人死獸亡,有一對兄妹隨洪
決定分頭去尋找伴侶,相約每年三月
、慶祝本民族再生繁衍的傳統節日,
艷的民族服裝,在鼓笛齊鳴中起舞同
終身。現在黎族青年男女戀愛方式已
藝活動,但在一些地方通過對歌傾訴
地方,每年都舉行「三月三」慶祝活
迷人的民族節日。相傳遠古時代,聚
水漂流到一個叫燕窩嶺的地方被樹枝
三回到燕窩嶺下相會。從此,每年農
同時也是青年男女追求愛情的美好日
歡,對歌傳情。情投意合者即雙雙離
隨時代的進步而發生許多變化,「三
愛情的古風猶存。後來三月三也定為
動。
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到一場特大
卡住了,才幸得生存。兄妹長大後,
歷三月初三便成了黎族同胞紀念祖先
子。每到這一天,未婚男女都穿上鮮
開舞場,隱進樹林,互贈信物,訂下
月三」對歌也已演化為節日的群眾文
苗族人民的節日。在黎、苗族聚居的
海南國際椰子節(時間:農歷四月初 主要地點:海南島各主要城市及旅遊區)
1992年4月,海南省舉辦了
自此海南省每年舉辦一次椰子節。椰
族武術擂台賽、文體表演、黎族苗族
子節為契機,開展招商引資、經貿洽
首屆海南國際椰子節。椰子節一問世
子節內容有椰城燈會、椰子一條街、
婚禮表演、祭祖等文化、體育、競技
談活動。世界藉此更加了解海南,海
,就被海內外普遍接受,廣泛認同。
黎族苗族聯歡節、國際龍舟比賽、民
、娛樂活動。島內外各類商家還以椰
南藉此也更加走向世界。
海南歡樂節
每年十一月下旬舉辦的「海南歡
大型活動,開展選美大賽等。
樂節」是海南島最大的節日,屆時一
般要舉辦文藝、體育、民族、民俗等
文昌元宵送燈
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夜晚,人們掌
正面還印有「招財進寶」,「連生貴
打鼓,燃放炮竹沿村遊行。然後到離
花燈,據說,搶到了花燈便能發財,
著一盞盞花燈(花燈上有72個大小
子」或思古幽情的人物風景畫)。由
村不遠的公廟去,鞀燈掛在廟的內外
人丁興旺。
紅「喜」字和36個「壽」字。燈的
一個「燈主」領隊,排成長龍,敲鑼
,燈一掛好,人們便蜂擁而上去搶采
關於「燈主」的產生,還有一番
,送燈有財丁興旺的意思,所以「燈
演戲、跳舞、祭公、送公燈等事項。
講究,由於「燈」與人丁的「丁」諧
主」是以村中有男孩,家景興旺的村
並且參加送燈的人家必須是生有男孩
音,人們把「燈」和「丁」聯系起來
民輪流當。主要負責籌備資金、聯系
的家庭,才有權去送燈。
元宵除送燈外,還有跳盅盤舞、演木偶紅、瓊戲等文娛活動。
興隆東南亞風情狂歡節
每年5月8日在萬寧興隆舉辦,
等國家民族服裝的男女青年表演東南
到了異國他鄉。
主要有印度尼西亞及東南亞民族音樂
亞各國民族舞蹈。節日期間,整個興
會,可以觀賞身穿印尼、泰國、緬甸
隆充滿東南亞風情,置身其中,猶如
端午龍舟節
農歷五月五日端午節是海南人民
風俗。尤其是龍舟大賽和龍舟民俗表
非常注重的民族節日。海南各地都有
演氣氛隆重,人山人海,一片歡樂的
賽龍舟、吃粽子、喝黃酒、洗龍水的
海洋。
七仙嶺溫泉嬉水節
每年農歷7月7日保亭黎族苗族
動,潑水、打水漂、過浮橋、打水仗
軍里盡情娛樂,互相潑灑象徵吉祥幸
到豐富多彩的黎族、苗族源遠流長的
自治州都有氣氛獨特的民族節日——
,盡情以溫泉水為媒介開展嬉水活動
福、美滿如意的聖水。嬉水節期間,
民間藝術和民族風情。
溫泉嬉水節。這一天男女老幼一起出
。遊客也可以參與黎苗同胞的娛樂大
白天夜晚都是歡樂的海洋,可以欣賞
中國南山長壽文化節
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期間在三亞
攀登南山,舉辦其它以「福壽文化」
南山佛教文化苑舉行。全國各地百歲
為主線的各種活動。
老人相聚南山觀看文藝演出,並徒步
南山廟會
公歷4-6月在三亞南山舉辦,是一個集佛教、民俗為一體的民間傳統文化活動。
南山海上觀世音開光典禮
每年12月18日在三亞南山佛
莊重聖潔、神秘熱烈。
教文化苑舉行的108米海上觀世音
開光聖典,以及其它相關佛事活動,
天涯海角國際婚禮節
每年11月在三亞天涯海角風景
來到天涯海角,共種同心樹、同放和
區舉辦,這一天,來自海內外的20
平鴿,並舉行海誓山盟儀式。
1對新婚夫婦和金銀婚婚慶夫婦相伴來到天涯海角,共種同心樹、同放和平鴿,並舉行海誓山盟儀式。
苗族人的禁忌
苗族人最忌鑽過別人的褲襠,認為不吉利,忌吃狗肉,並忌在陌生人面前說殺狗之類的話。
5、漢族人信拜
陵水縣奉信佛教的人口甚多,但沒有佛教組織,很多人都信奉神仙祖宗的存在,相信神的威力及列祖列宗的保佑。每逢過年過節及每月的初一、十五日都求神拜佛,燒香點燭舉行奉拜儀式,這也是世代流傳的傳統習慣。
陵水地區奉信基督的人口不多,其主要分布在新村鎮及提蒙鄉等地。由於沒有教堂、教會組織,故活動較少,只是逢信徒病逝或死亡時才聚會舉行基督教喪葬儀式。
5、黎族的風俗習慣的重要節日
黎族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兒女成年後即住在屋外的「寮房」里。婚後妻子一經在夫家定居,夫妻便與父母分居別炊。建國前多早婚,由父母作主,但婚前司以自由談戀愛。盛行婚後不落夫家(婚後新娘返回娘家居住一、二年乃至七、八年後,才定居夫家)的風俗。非婚生子女不受歧視。離婚和寡婦再嫁比較自由。
黎族婦女束髻於腦後,插以箭豬毛或金屬、牛骨製成的發簪,披綉花頭巾,上衣對襟開襟無扣,尚青色,下穿無褶織綉花紋的統裙,盛裝時戴項圈、手鐲、腳環、耳環等,有些地方的婦女的耳環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史稱「儋耳」。部分地區居民仍保留古代稱為「雕題」的文面、文身風俗,特別是婦女有文身風俗,一般從十二三歲開始至婚前陸續完成,個別有婚後完成的。文身工具是植物刺針、小竹木棒和植物染料。文身的部位主要是臉、頸、胸和四肢等處。不同地區,文身圖案差別很大。這種習俗目前已基本消失,僅在偏僻地區能夠見到。男子結鬃纏頭,上衣無領對襟,下穿前後兩幅布的吊檐。這些衣服都以棉、麻為料,自紡自織自染自縫而成。飲食比較簡朴,以大米、番薯、玉米為主食,多以狩獵、採集所得為副食,只種少量蔬菜,且多從漢區引種。婦女愛嚼檳榔。住屋多為金字形茅屋,泥糊竹笪為牆。在白沙縣偏僻山區和合畝地區還保留屋頂似船篷,地板架空離地的船形屋。
三月三愛情節
農歷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會日子。會場一般設在開闊的橡膠林里,頭上綠葉蔽天,腳下「葉毯」鋪地,幽邃、涼爽、安謐。難怪「三月三」就成了當地人自由選擇配偶而被稱為「愛情節」。傳說遠古時代,聚居於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災。只有一對戀人坐在大葫蘆瓢里倖免於難,被漂流到燕窩嶺邊。三月初三,洪水退去,倆人結為夫妻。男耕女織,生兒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勞作,又漸漸使黎族繁衍發展起來。後人奉他們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紀念。節日里男女老少身著盛裝,帶著糕點、粽子,小夥子們捕魚,姑娘們做飯烤魚,然後把祭品供於有天妃和觀音化石的岩洞口。拜祭畢,青年們來到活動會場,進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盪鞦韆等。夜幕降臨,岸邊燃起堆堆篝火,小夥子撐開花傘,姑娘們的銀飾及貝殼飾物在火光下閃閃爍爍。情歌婉轉,舞蹈漸起,由平緩抒情而進入歡樂奔放。有時一對對情人悄悄離開篝火旁,小夥子把耳鈴掛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發釵插在姑娘的發髻上,姑娘把自己親手精心編織的七彩腰帶系於情郎腰間,雙方信誓旦旦,相約明年三月三不見不散。因三月三從其來歷和主要活動內容來說,都與婚戀有關,故而也稱為愛情節。
喪葬儀式各地不同,接近漢區的有停棺打醮、看風水擇地起墳的風俗。合畝地區死者葬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以獨木棺土葬,不築墳立碑,葬後不再祭掃。
6、海南省昌江縣有哪些風俗習慣
1、元宵節過火山。
正月十二這一天,村民們在各村廟前堆起大堆的木柴,把木柴點燃後,人們就把常年在神座上的神公抬出廟外,繞著熊熊大火巡遊。木柴燒成了火炭之後,把炭火攤開成長方形火堆,形成火山。四個男子抬著神公從火山上快速奔跑通過,來來回回過火山,一直到火炭漸漸變成火灰為止。觀看的人也可以跟著神公過火山,年輕人拽著已經點燃鞭炮跟著神公奔跑,甚至可以把正在燃放的鞭炮扔到神公身上。火山漸漸熄滅的時候,人們會撿拾火炭,拿回家裡放到豬欄、雞籠里,傳說這樣的火炭能夠祛除溫病保護家裡的豬牛雞鴨不得病。過火山的活動至今還在昌化鎮的昌化村、昌城村,海尾鎮沙地村、烏烈鎮烏烈村、十月田姜園村流行。
2、三月三。
黎族三月三節(農歷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間傳統節日,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勞勇敢的祖先、表達對愛情幸福嚮往之情的傳統節日。
農歷三月初三是黎族群眾一年一度的盛會。活動都是自發組織,會場一般設在有山林的河邊或者比較開闊的林地里,附近的村莊都可以來參加。節日里男女老少身著盛裝,帶著糕點、粽子,小夥子們捕魚,姑娘們做竹筒飯、烤魚,然後把祭品供於有天妃和觀音石的岩洞口。拜祭活動結束後,大家來到活動會場,射箭、爬竿、摔跤、拔河、盪鞦韆等。夜幕降臨,岸邊燃起堆堆篝火,小夥子撐開花傘,姑娘們的銀飾及貝殼飾物在火光下閃閃爍爍。情歌婉轉,舞蹈漸起,由平緩抒情而進入歡樂奔放。在節奏明快的樂曲聲中,跳起了古老獨特的竹竿舞、銀鈴雙刀舞、檳榔舞、打柴舞、打獵舞等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舞蹈。
3、海尾鬧春
海尾沿海一帶都承傳過年鬧春的習俗。節目多取自民間,群眾喜聞樂見,具有傳統性。近年來,為了適應漁業生產,選在初十鬧春,然後赴三亞海捕魚。每年正月初十,昌江的海尾鎮非常熱鬧。首先是鬧春遊春,迎接彩車台上的「媽祖賀汛」、接著是彩車「觀音濟世」。緊接著是二連海三保「乾隆下江南」的彩車和「神山英靈」腮幫穿銀簪(即穿杖)的活佛公、祖母,相貌神肅威風,給人一種至高無上的尊嚴。
4、芒果節
主要是為了讓遊客們體驗旅遊活動,這其中有參觀百年野生芒果樹群、現場體驗採摘品嘗芒果的樂趣、品嘗芒果深加工產品、觀看昌江芒果專題宣傳片、聽取芒果文化知識介紹、芒果文化圖片展等與芒果相關的趣味體驗活動,還有當地人民安排的風情歌舞晚會、黎族織錦展、穿樹皮衣射箭、游覽神奇的霸王嶺、攝影比賽、奇石展等活動。
7、海南有什麼風俗?有沒有要注意的地方?
海南島有豐富的民間文化,衍生了許多獨特的民間節慶活動。
換花節:每逢農歷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海南瓊山市將舉行一年一度風情獨具的。是瓊山府城一年一度的獨具風味的大盛會,換花節原是瓊山特有的民間節日,歷史悠久,但是以前換的是香,而不是花,意在香火不絕,如今傳統的換香變成了換花,其活動的形式、規模、范圍、區域也逐年擴大,形成了凝聚著友誼、美好、幸福、歡快為一體的新的娛樂。
軍坡節:每年農歷二月初九至十九,瓊山市新坡鎮和全省不少地方,舉行一次為期四天的。這是紀念冼夫人而舉行的民間奉祀活動。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愛情和幸福的傳統佳節。
三月三:海南黎族、苗族都有歡度的習俗。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農歷「三月三」期間)均舉行海南國際椰子節,它是融旅遊、文化、民俗、體育、經貿於一體的大型旅遊文化節慶活動。
儋州民間歌節:每年中秋為儋洲民間歌節。歌節的主要活動內容是儋州山歌、調聲對歌比賽和「賞月」等項目。
海南歡樂節:每年十一月下旬舉辦的「海南歡樂節」。
古萬洲婚姻習俗:古萬洲所在地就是今天的萬寧。古萬洲的婚姻習俗很有講究,從訂到結婚要以歷幾個比
較復雜的過程:
第一步是"定禮"。必須送檳榔,凡是女子受聘某家就叫做"吃某氏檳榔";
每二步是"納幣"。這里包括送銀元禮物到女方,同時,將男女生辰八字寫在紅紙上,請算命生先推算,男女雙方是否"相剋"如不相剋,則可訂婚,
第三步是"擇吉清期"。也就是選擇吉祥之日成婚。在擇吉之時,還需向女方送聘禮,可以送金、銀首飾、手鐲、錢物,也可送獵、酒、米等。結婚日期一般由男方提出。如果女方家中無喪事或重大變故,一般不能拒絕;
第四步是"成婚"。
結婚的這天,新郎必須親自來接新娘,新娘坐八抬大花嬌,並請樂隊吹吹打打舉行大宴,親朋好友前來祝賀,並送錢為禮物,新娘到了新郎家後,先"拜堂", 拜堂行三跪九叩首大禮,然後在上吃"合登酒",酒喝三杯就行,到夜晚入洞房。第二天夫婦雙雙到大堂上拜見新郎父母,第三天"回門",即新夫婦回訪娘家,拜見岳父岳母
海南的風俗習慣每個民族都不一樣,
黎族的「跳竹竿」
是黎族最富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民間舞蹈之一,也叫「打竹舞」。每逢過年過節,黎族同胞便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歡聚在廣場上,跳起「打竹舞」來,跳竹竿時,8跟長竹竿平行排放成四行,竹竿一開一合,隨著音樂鼓點的節奏,不斷地變換著圖案。由4-8名男女青年隨著或快或慢的節奏,在交叉的竹竿中,靈巧、機智、自由地跳躍,當竹竿分開時,雙腿或單腳巧妙地落地,不等竹竿合攏又急速躍起,並不時地變換舞步做出各種優美的舞蹈動作,參加舞蹈的青年男女,一邊跳舞一邊由小聲到大聲地喊著:「哎--喂、哎--喂」,大大增添了熱烈氣氛。
黎族婚俗黎族青年的婚戀別具特色,按照黎族習俗,村子裡的姑娘長到十六歲,就要搬出父母的住房,單獨住在離父母不遠的閨房內。閨房多為茅草房,內放一張大床。住進閨房的姑娘便開始了自由戀愛。年輕的小夥子可以隨意到閨詞語民姑娘聊天、玩耍,姑娘喜歡上的小夥子就留宿房中,不喜歡就讓他離開。被姑娘逐喜歡上的小夥子經閨女房的自由戀愛之後,由父母正式上門提親。提親時要帶上一些姑娘愛穿的衣服和檳榔。檳榔是求婚最重要的禮物,帶少了姑娘家會不滿意。等到正式舉行婚禮時,十分熱鬧,有伴娘與伴郎山歌,有新婚夫婦在歡樂聲中飲幸福酒,還有「逗娘」活動,全村人殺獵宰羊在一起慶賀
8、三月三來歷和習俗?
農歷三月三,亦稱"上巳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漢族、壯族、苗族、瑤族為典型,自古皆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軒轅生"的說法。
每年這一天,世界各地的華夏子孫都會來到黃帝故里新鄭市尋根拜祖;這一天,也是古上巳節,是古人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論語》中所記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與《蘭亭序》中"曲水流觴"都與上巳節相關。
"三月三"在壯族傳說中,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在廣西,農歷三月三,不僅是壯族傳統踏青歌節,也是壯族祭祖、祭拜盤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每到三月三時節,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同時,"壯族三月三"不僅是壯族重要的傳統習慣節日,也是廣西漢族、瑤族、侗族、苗族等民族傳統節日。
據記載,三月三歌節已有上千年歷史。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會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頭或江邊飲宴歡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數百人以致數千人聚唱的大規模"歌圩"。
相傳農歷三月初三是黃帝的誕辰,自古皆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三月三日起源於中華民族原始社會的原始制度。
壯族"三月三"習俗,很多人只知道對歌談情,其實壯族"三月三"習俗有很多,搶花炮、拋綉球、吃五色糯米飯等也是有趣的節日習俗。
包五色糯米飯
節前家家戶戶准備五色糯米飯和彩蛋。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米飯。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後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彩蛋則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際傳達情感的物品。
搶花炮
在農歷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後,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
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快沖等方式沖進對方炮台,將花炮放入算得分。規則類似於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為"東方橄欖球"。傳統的"花炮"是一個鐵制圓環,直徑約5厘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綉球傳情
歌圩的綉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制的工藝品,製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綉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綉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綉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徵著純潔的愛情。
打扁擔
打扁擔是傳統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著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著堂",寄託著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願望。
打扁擔的舞蹈形式有雙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種套式。舞者多為雙數。表演者手拿扁擔,圍在長凳或舂米槽旁,有節奏地時而敲打板凳,時而互相撞擊扁擔。
對歌談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進行交際的好時機。每逢歌圩,方圓數十里內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點。小夥子在歌師的指點下與中意的姑娘對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游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到合適的對象,便唱起見面歌、邀請歌。女方若有意就答應。男青年再唱詢問歌,彼此有了情誼,唱愛慕歌、交情歌。歌詞皆即興發揮,脫口而出。若姑娘覺得眼前的小夥子人才、歌才都滿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將懷中的綉球贈與意中人,"他"則報之以手帕、毛巾之類的物品,然後歌聲更加甜蜜,遂訂秦晉之好。
打銅鼓
廣西的一些少數民族素來有在節日慶典或祭祀中擊打銅鼓的習慣,這一風俗一直沿襲至今,東蘭、天峨等地壯族群眾每年過"三月三"和春節,都安、巴馬、大化等地瑤族群眾過祝著節,南丹瑤族舉行葬禮祭祀,南丹中堡苗族過春節或遇上喜慶時都要以擊銅鼓的方式表示慶賀或悼念之情。
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雞蛋染成彩色用以傳情之物。小夥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願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意就讓小夥子碰。蛋碰裂後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運氣"的意頭。
漢族
漢族民眾會在河南黃帝故里舉行黃帝故里拜祖大典。
侗族
侗族"三月三"又名"播種節"、"討蔥節"、"花炮節"。侗家傳說,古時他們總是以桐樹開花時為插秧節。但有一年桐樹沒有開花,結果誤了農時,只好逃荒到報京一帶。為吸取過去的教訓,每到三月三人們便吹蘆笙唱歌、走訪親友,並相互提醒該忙農事了。侗族多於三月三這天舉行搶花炮、鬥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故亦稱"花炮節"。
瑤族
瑤族的三月三為紀念民族英雄,人們把這天取名為三月三,又名"乾巴節"。每年三月三之前,瑤族男人都提前一個星期到老林狩獵、捕殺野獸,下河撈魚摸蝦,且烤成乾巴帶回家,按戶分配,共享收獲的歡樂。婦女們上山採摘小靛葉等天然染料,煮水後染成紅、黃、藍、紫4種顏色的糯米飯,用於敬獻盤古。節日當天,瑤族人民放下手中的農活,集體休息1天,男人們讀經書、喝酒、娛樂,姑娘和小夥子們則相約到寨子邊的荒山上、樹林里對歌、玩耍、談情說愛。
布依族
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是貞豐、望謨等地布依族的民族傳統節日。
在傳統的觀念中,為了使全寨人達到"禳災祈福、寨子安寧、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目的,祖祖輩輩生活在北盤江畔的貞豐布依族人民在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都要舉行相應的祭祀活動。
祭山活動是布依族"三月三"的主要活動之一。祭祀山神要在"掃寨驅邪"之後進行。
"三月三"節日的這天,寨里的每戶,除了一個男家長去參加祭祀山神活動外,其餘老少聽到祭山神殺豬前鳴放的鞭炮後都要上山去"躲蟲",也就是躲避各種蟲害、災難和瘟疫。
布依族節日"三月三",已經有了許多變化,成為布依族地區群體性的集會,有專門的歌舞表演,以及其他節日游藝活動。
畲(shē)族
畲族以三月三為穀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傳說,唐代畲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飢而軍威大振,於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連捷。畲民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烏米飯,集會對歌。
在畲族民眾中,三月三是可以與春節相提並論的重大節日。此日,家家宰殺牲口,祭祀祖先。許多人家往往選擇這天舉辦婚禮。節日里還要趕舞場,跳起火把舞、木拍靈刀舞、竹竿舞、龍燈舞、獅子舞、魚燈舞。同時還有問凳、操石磉、腹頂棍、操杠、趕野豬等畲族民間競技。
黎族
農歷三月三是黎族人民追念祖先、喜慶新生、贊美生活、追求愛情的傳統吉祥節日。1984年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會和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的報告,正式將三月初三定為海南黎族傳統節日。
這天人們都要早早起床,婦女忙著舂山欄糯米,准備過節食品,姑娘們上山采擷染飯的樹葉,男人們則合夥上山放狗打獵,下水抓魚。家家戶戶殺雞買肉備好酒,姑娘們穿上盛裝,披金戴銀,且歌且舞,歡慶一年一度的三月三節。
相傳三月三民間集會的活動地點曾有幾次遷移。第一次是在獼猴嶺下的高灘坡,此處有一個寬敞的岩洞,洞中石頭千姿百態,流水清澈,每年三月三青年男女成群結隊聚會於此,歡歌曼舞,喜氣洋洋。有一次,正當青年們興高采烈的時候,突然雲聚電閃,滾雷震天地,石洞崩塌,洞口被堵。爾後,三月三活動地點就遷到昌化江與南謠河匯聚處的長沙灘。第三個地點是昌化江畔的燕窩嶺下,遷來此處的說法有二:一說是因雷電劈斷了長沙灘的一棵木棉樹,一說是為了紀念黎族祖先。日本侵略者入侵海南島時,三月三的活動就搬遷到離東方鄉4公里的波單坡。
三亞、保亭、陵水等地的黎族人民每逢三月三節,人們以豬頭、米酒和飯團為祭品,前往三亞落筆洞、甘什嶺山洞等地祈求祖先賜平安。通什地區黎族於農歷三月的牛日,在畝頭家殺豬擺酒席,聚眾敲鑼打鼓,歡跳祭祖舞蹈,慶賀春天帶來的福氣,同時為未懷孕的婦女招福魂,祝願來日生男育女。
20世紀80年代之後,其活動內容更加豐富多彩,除了繼承傳統活動內容的三月三對歌,黎族傳統體育競賽如弓箭射擊、頂杠、打陀螺、爬桿、拉烏龜等,各種文藝匯演以及騎牛賽跑、盪鞦韆、摔跤和跳打柴舞等娛樂活動外,還增加了現代歌舞、游園、書畫等文藝娛樂性內容和棋類、球類、田徑等體育節目,使三月三節慶活動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海南旅遊觀光文化活動。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人數有幾千人甚至上萬人。
土家族
土家族的三月三是其"情人節",也叫"女兒節"。節日當天,青年男女穿戴簇新,從四面八方雲集而來。欲選佳婿的女子服飾很有特色,上身左襟大褂衣袖短寬,滾有多道花邊,下著內長外短、衣分多層的百褶長裙,佯裝趕集,出售土產,等待意中人的出現;而欲選佳偶的未婚男子,則身背空簍,佯裝購物。如男子看上哪位女子,便會上前"購物",如女子中意"購物"男子,便會將土產低價售之,以示願意以身相許,並隨之退出鬧市,擇靜處互通情愫。
土族
土族傳統節日雞蛋會。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歷三月三日或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因地而異。屆時,在寺廟里舉行獻牲酬祭,請法師誦經跳酬神舞,以禳災祛禍,保五穀豐登,人畜兩旺。與會群眾還隨身攜帶許多熟雞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擊作戲。
苗族
"三月三"苗族情歌節,是當地苗族同胞的傳統節日,活動期間,在外工作的村民和外嫁的女子及鄰近幾十個村寨的青年男女都會齊聚於此聯歡,因此"三月三"情歌節不僅是村民祭祖團圓和親朋好友敘舊延情的節日,更是村寨青年談情說愛的美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