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風俗
1、重慶黔江、彭水一帶的舞獅,除了獅子以外,一般還有大頭和尚、猴子等角色,不知是何意?是佛教故事么?
各地的風俗習慣不同,所以樣式也不一樣,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所以舞獅的時候有一個人帶著大頭和尚的頭像來指引獅子,象徵菩薩帶著坐騎來到人間。
孫悟空和獅子,意為孫悟空棒打獅子精,西遊記裡面有這么一段。
2、有誰知道土家族(擺手舞 哭嫁)?
在我國湘西、鄂西一帶富饒美麗的土地上,自古以來居住著一個勤勞勇敢的兄弟民族,這就是土家族。
土家族約有五百七十萬人(一九九零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龍山、保靖、古丈等縣為主要聚居區,其餘分布在湖北省恩施地區來鳳、利川、鶴峰、咸豐、宣恩等縣和四川石柱黔江、彭水等土家自治縣。
土家族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接近彝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長期以來使用漢文。絕大多數土家人都通用漢語,部分人兼通苗語,僅永順、龍山一些偏僻地區,只會講土家話。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稱漢族為「客家」。二千年以前,他們定居於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帶,那時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侮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關於土家族的族源說法不一,一說是古代巴人的後裔;一說是古代由貴州遷入湘西的烏蠻的一部;一說是唐末至五代的初年(一九一零年前後),由彭咸率領的從江西遷居湘西的百藝工匠的後裔。這些說法,都有待進一步研究。但有一點可以斷定。即大約自五代以後,湘鄂西地區土家族這一穩定的人們共同體,開始逐漸形成為單一民族。
土家族所居住的湘鄂西區丘陵地帶,海拔多在四百至一千五百米之間,境內山嶺重迭,崗巒密布,武陵山脈橫貫期間,酉水、澧水、清江縱橫交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具有發展農、林、牧、副、漁業的良好條件。山區森林密布,梯田滿崗,種植水稻、玉米、薯類、麥類等;經濟作物有甜菜、薴麻、棉花、油桐、油茶、茶葉等,其中油桐、油茶是土家族地區多種經營中的主要項目,在土家族人民的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經濟林木有松、杉、楠、柏等。此外,貴重的葯材、水產與地下礦藏也很豐富,特產娃娃魚是聞名中外的珍貴動物。
土家族民俗
跳喪舞
土家族跳喪舞又叫繞棺、打繞棺、喪鼓舞,是巴人在兩千年前傳承下來的民間歌舞。老人逝世,停靈樞於堂前數日,親屬鄰里前往弔唁。入夜,「打鼓踏歌」,通宵達旦,以增熱烈氣氛,謂為亡人人解寂,慰新屬節哀。土家人熱愛跳喪舞,「聽到鼓聲響,腳板就發癢」。跳喪舞的特點基本與土家族擺手舞相似,手腳同邊,舞凈豪放,動作平委、舒緩們著節奏強烈的打示波器樂,舞者邊跳邊唱,唱腔多用假嗓,近似喊歌。適合男女老幼齊跳,舞蹈詞彙健康,一般以歌頌死者生平事跡、歌唱撫育以及生產勞動方面的內容為主。土家跳喪舞集歌、舞、吹、打於一體,是一種綜合的民間藝術,跳喪舞本質上是一種民間祭祀活動,表現了土家人對祖撫的崇拜。 2、板凳龍
是土家族以板凳作「龍燈」的舞蹈形成。兩人、三人均可,兩人舞是一前一後,三人舞是前二後一。舞蹈動作有「河鷹展翅」、「雪花蓋頂」、「黃龍纏腰」、「猛虎下山」等。活動時間多在農歷大年三十至正月十五。喜慶節日亦有之。
燈戲
燈戲是流行武陵山區民間的地方戲種。其特點有四:一是服裝簡單,一件官衣、一頂紗帽、三副口條、一把劍足矣;二是人物少、生、旦、丑三行,出台常為一男一女,最多不超過4人;三是器樂不多,文場只需1人用「大筒子」伴奏,武場增加鼓、鑼……,四是不擇演出場所,院壩、廣場皆可。燈戲因演出意義不同而名稱各異新春宵,歡度佳節,稱「賀新燈」,清明祭祀,稱「清明燈」,壽誕祝壽,稱「壽燈」,男婚女嫁、抱子添孫,稱「公燈」。燈戲劇目肯60多個。
女兒會
女兒會原是土家族(苗族也有)青年談情說愛的傳統習俗節日,農歷五月實三、七月十二舉行,男女青年穿戴一新,前往趕會。舊時,女孩平素不得出門,唯這天去集於會,故稱「女兒會」。欲擇夫婿的女孩兒,著衣多層,內長外短,以讓所有好衣裳都能被人看到。趕會時,稍帶一些土產山貨,佯裝趕集售物。欲覓對象的男子則身背空背簍,佯裝購物,相中那位姑娘,便近前「購物」。在一場風趣的「計價還價」中各顯聰明才智,進行互相了解。如物價看漲,表明姑娘不答應,不伙子應知趣走開,否則便會挨罵。反之,即表示姑娘默許,雙方退出鬧市,找一僻靜處自訂終生大事。
薅草鑼鼓
土家人謂水稻中耕為薅秧,玉米中耕為薅草。此兩項農事,均值盛夏時節,難免疲勞睏倦,為振作精神,調節心身,即伴以鑼鼓助興,故謂薅草羅鼓。薅草鑼鼓一般是一鑼一鼓,自敲自唱,唱詞多為祝願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一類,也有說唱歷史故事的,此外,說唱人還時常即興發揮,開玩笑逗趣,起鼓勁加油的作用。 6、注米年肉
土家族人為祝願年吉慶有餘:有米有肉,特以上好臘肉拌糯小米蒸製成菜,供「團年」時合家品評,以米、肉為題講四言八句求吉利。
南劇
南劇取施南府之「南」字而名。又因其音樂系由「南路」(似「二簧」)、「北路」(似「西皮」)、「上路(似「秦腔」)三大聲腔組成,又與公儺戲、燈戲、本地山歌及祭祀音樂等匯融,故成為一種得具特色的劇種。南劇音樂由鑼鼓譜和曲牌樂組成,角色分生、旦、凈、丑四大行,文武兼備,文戲武唱,氣功武術雜於其中。劇種多為傳奇戲和歷史故事劇,傳統劇目近千。 8、儺戲
儺戲是在民間習俗的酬神還願儀式基礎上演變發展而成的一種地方戲曲。以戴面具表演為特徵;儺戲分「正八出」和「外八出」兩種,「正八出」統屬巫教儀式,「外八出」是有情節的摺子戲和連台大戲。角色分生、旦、凈、丑四大行,唱腔分高腔、平腔、哀腔、花鼓腔、山歌腔。儺戲以古樸、簡單、生活化而受鄉村人民喜歡。鄉民逢酬神祭祖、祝壽、添子、婚喪、榮升、金榜題名、迎神賽會以及消災求福、沖難去邪,皆演儺戲。
過社
土家人重視春社,即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社日前十天便有過社者,過社的主要活動有二,一是上墳祭祖,但祭掃新墳不過檢;二是吃「社飯」,即用艾篙末、野蒜、地米萊、豆千粒、臘肉丁為佐料蒸制的糯米飯,親鄰好友,彼此饋贈以示和睦團結,社日禁鋤犁,否則會妨農事。
陪十姊妹
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獨特形式。新娘出嫁的頭天晚上,爹娘邀請鄰中的未婚姑娘9人,連新娘共10人圍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稱陪十姊妹歌。十姊妹轉坐一桌,首先由新娘哭「十擺」,新娘哭「一擺」,廚師在桌上擺一樣菜,擺完後,其餘九姊妹輪次哭,最後又由新娘哭「十收」,廚師再一樣一樣將酒菜收進,菜收完,陪十姊妹活動告結束。哭嫁的歌詞內容很多,「十擺」、「十收」有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誼,兄嫂之賢,故土之情等等,有時也哭罵媒人。音律多用七字八句的順口溜。
西蘭卡普
西蘭卡普是流傳在武陵山區土家族集散地的一種古老傳統的土家工藝織錦。在土家語里,「西蘭」是鋪蓋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蘭卡普即為土家族人的花鋪蓋,系土家族人民智慧和勤勞的結晶,被譽為土家族工藝美術之花。西蘭卡普,在北宋時期就名噪一時,這種用棉紗彩織的布,當時是土司朝拜皇帝的一種貢品。同時,土家人也用來美化自已服飾。到了近代,色彩熱烈鮮明,紋樣豐富,成了土家姑娘的陪嫁品之一。據說,這種陪嫁品必須要新娘新手紡織,花樣由新娘自已構思,圖案是花鳥蟲魚和各種幾何圖表,織工精細,色彩絢麗、樣式古樸典雅,質地精良。西蘭卡普講究花紋圖案和做工精細。被面上的花紋圖案,由各種彩色絲線紡織而成,花卉和圖案達100多種。西蘭卡普一般每幅寬約50厘米,3幅連綴可做被面,單幅可做枕巾、圍裙、桌墊、腳被等。
過月半
土家人更重視過月半,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說。本來是農歷七月十五為月半節,但因過月半須全家團聚,並接回出嫁姑娘,這在時間上就有「婆家過月半走不脫,娘家過月半必須去」的矛盾,於是訂七月初一至十五,均為過月半。過月半的主要活動是祭祖,以紙錢封包,寫已故親長名字,焚於戶外,揚聲呼名哀悼,以示敬送銀錢,並以香、燭遍插小徑,謂之路燭,化錢於野外,施給孤魂游鬼。
冬科喹
是流行在土家族青年男女中的一種小樂器,它的製作是簡單,只要用三四寸長的小毛竹一節,鑿四個小孔,內裝一個小活舌,即可吹奏。
土家族青年男女都吹冬冬喹,一般在勞作間歇或閑暇時,或蹲在古樹下,或立在小溪邊、竹林中,或三、五人齊奏,或一人獨奏,他們眼望長空,吹奏著自己的心曲,那種古想方設法悠揚的曲調,令人陶醉。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土家族有個婦女叫冬冬,她勤勞善良,心靈手巧,常常幫助另人織土花被面,織蛇皮花帶,做鞋,縫衣,因此土家人都喜愛冬冬。後來冬冬的丈夫被抓去給土王爺相等王宮,冬冬的丈夫臨走時說:「在桃花開的時候,我就要回來的。」到了春天,冬冬坐在桃樹下,望著桃花開,等候丈夫回來,等得苦悶,她隨手摺了根毛竹,鑿了小眼,留了活舌。對著桃花吹奏起來,以寄託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桃花開了,桃花落了,丈夫還沒有回來。第二年也如此,第三年冬冬正吹小竹管時,飛來一隻小喜鵲歇在桃枝上,對冬冬報信說:「不要吹了,丈夫死了,不要吹了,丈夫死了。」原來冬冬的丈夫被折磨死了。冬冬聽得惡訊,也在桃樹下活活哭死了。冬冬死後,每當桃花盛開的時節,在夜靜更深的夜裡,還可聽到這悠揚凄楚的聲音。
土家族人民為民思念冬冬,也照冬冬生前做的小竹管吹奏,同時把這小樂器取名叫做「冬冬喹」,「喹」是「吹」字的變音。
過趕年
南方人過春節多叫「過年」,而土家人的春節叫「過趕年」。趕年是土家人的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所謂「趕年」,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提前一天或兩天(即臘月二十八或二十九)過年,對此土家人有自己的傳說解釋。
相傳在明朝嘉靖年間,土家族先民隨胡宗憲將軍征計倭寇,一年,春節將至,倭寇未除。遠離家鄉的土家人在臘月二十九那天就提前過了年,總帥大犒將士,激厴鬥志。將士們在豐盛的慶賀之後,養精蓄銳,軍心大振。第二天(除夕)乘倭寇沒有防備之時,發起進攻,取得了戰爭的勝利。為了紀念祖先,土家族從此總是提前過年,並稱之為過趕年,以此為每年最盛大的節日。
土家人過年,還要殺年豬、春糍粑、做點心。特別是這個年糍粑,很有特色。打糍粑多在臘月二十七這天,而且常常是左鄰右舍幾家人合在一起打,洋溢著歡笑與和諧。方法是:把糯米蒸熟後,用特製的粑槽、粑槌打糅,然後再壓成扁扁的。糍粑打好後,總是五個一串串起來,另外還要做五個大粑,他們叫「庫弄糍粑」。原來這種粑粑是用來向土五進貢的,後來沒了土王,但習久成俗,也就相沿至今。據說,如果哪家不做大糍粑,一年都會不吉利。
六月六
古歷六月初六日,是土家族紀念古代英雄覃厘的盛大節日。這一天,土家山寨喜氣洋洋,殺豬、宰羊、打糍粑、做豆腐,把遠方的客人接來家裡作客,家裡的衣服都拿出來曬一曬,女人們在溪流里洗頭發,晚上燈籠火把,還要在擺手堂里跳擺手舞。
傳說有一年,土家族聚居的地方鬧飢荒,覃厘的老娘活活餓死了,有一晚老娘給覃厘托夢,要覃厘栽上一山南竹,在堂屋裡練三年六個月的箭,等到雞飛狗上屋的時候,把箭向北方射去,就可以射死皇帝,登上皇帝的座位。覃厘聽了老娘的話,在後山栽了山楠竹,自己關起大門在堂屋裡練箭,囑咐嫂嫂等到滿了三年六個月,看到雞飛狗上屋就喊他。過了三年,嫂嫂等得不耐煩了,把黑狗放在屋上,把雞趕得滿天飛,然後高聲喊覃厘,說是三年六個月了,雞飛狗上屋了。覃厘聽得嫂嫂的喊聲,慌慌張張地開了大門,然後拉滿弓,連發三枝箭向北方射去。箭一射出,後山的楠竹根根炸破了,他們還沒騎上馬背,射出的箭也沒有射中皇帝。皇帝拔出釘在龍位上的簡桿一看,上有「湖廣覃厘」四個字,於是派兵馬大元帥帶五千兵開到上湖南捉拿覃厘。覃厘和嫂嫂躲進大山,躲了三年六個月,兵馬大元帥好象海里尋針,沒見覃厘的蹤跡,安排回朝日期,誰知覃厘在山溝里洗澡,背上三務金龍閃閃被官兵看見了,於是被抓住解到京城,關進監牢里,嫂嫂也跟著到京控望覃厘,嫂嫂囑咐覃厘說:「你只要說背上的金龍是畫成的,皇帝就會放你。」第二天皇帝親自審問。皇帝看到覃厘背上的金龍,本不敢殺他,問是生成的還是畫成的,覃厘記得嫂嫂的囑咐,答應說畫成的,皇帝聽說是畫的微微一笑,吩咐刀斧手拖出去斬了,嫂嫂趕到殺場,抱住覃厘痛哭,血濺在她的衣服上、頭發上。覃厘被殺之後,天地不分,日月不明,雞犬不叫,皇帝知道殺錯了,皇帝不穿龍袍,不登龍位,讓覃厘的陰靈穿一龍袍、坐一天龍位,做一天皇帝。
土家族人在這天曬衣服也叫曬龍袍,就是覃厘做一天皇帝的傳說,這天女人們洗頭發,也是因為血油在嫂嫂的頭發上留下的故事。現在土家地區流傳有「三年都等了,卻等不起六個月」等俗語都是指的覃厘的故事。
牛王節
土家族的祖先從事農耕較早,從古以來養成愛護耕牛、尊重耕牛的傳統。每年古歷四月十八日,定為牛的生日。這一天,土家族人都要給牛做生日,哪怕春耕生產很忙,到了四月十八那天,也要讓所有的牛休息一天,還要給牛煮稀飯,主人還要恭恭敬敬的念一首《祝牛王詞》。 據說念到這里,老牛眼淚汪汪,感到主人講到它的內心之處。
相傳,牛王原是天的一員神將。一天,他陪著玉帝在南天門觀看凡間風景,當他看到凡人沒有飯吃,一個個面黃肌瘦,就向玉帝求情,給凡人送糧食種,讓凡人吃胞肚子。玉帝答應了牛王的要求,但囑咐說:「叫凡人三天吃一餐吧。」牛王歡歡喜喜來凡間,給凡人送了許多種子,並教給耕種的方法,但他慌慌張張把玉帝的話傳錯了,說一天吃三餐。凡人有了糧食,一天吃三餐,肚子胞了,日子過好了,個個吃得肥胖胖,沒有事做,敲著鼎罐蓋唱歌,鬧得玉帝不安寧。一天,玉帝對牛王說:「凡人吃了飯沒事做,你到糧食地里撒些草籽種,後業糧食地里長滿了青草,薅薅草草吧。」這回牛王又把玉帝的話聽錯了,走一步撒三把草籽種,後來糧食地里長滿了青草,薅也薅不完,人們邊薅罵,罵玉帝害死了凡人,罵得玉帝不耐煩。一天,玉帝把牛王叫來說:「都是你把好事做壞了。凡人功夫做不完,你下界幫凡人拉犁拉耙做陽春去吧,餓了就吃地上青草。」四月十八這天,牛王下凡了。從此以後,後王老老實實地給凡人做事,幫助凡人拖犁拉耙,一年苦到頭不得歇氣。餓了就吃青塞肚皮。人們為了報答牛王,於是把四月十八日定成牛王的生日。 「四月十八牛歇駕」,直到現在,這個古樸的風俗還牢牢保持著。
堂屋
土家發居一般依山而建,律明三暗王布局,兩廂吊腳樓,正房中間為堂屋,堂屋上設香盒(神龕),供奉名路神主。堂屋子是土家人祭祀活動的神聖之地,也是舉辦婚喪嫁娶重要儀式的場所。尤其是每遇年老亡故的喪事,土家人都要在堂屋舉行跳喪舞的悼念活動。土家人相信「萬物有靈」和「靈魂不死,」因而喪事喜辦,用歡快熱烈的跳喪舞悼念亡靈,活躍氣氛。所以,《隨書》志上說:「老人死,置屍棺舍,領里少年,各持弓箭,繞棺而歌,以箭扣弓為節,歌其生平樂事以致終卒。」從這段史志看,這很可能是巴人最早的「跳喪舞」,其意是遠古的人們用弓箭驅邪防鬼,為亡者歌功頌德,相似於現在人們為死者開追悼會。
3、重慶彭水縣怎麼樣
純粹說自然風光的話還是可以,大山裡面,空氣好,烏江水質也很好,但是彭水縣城確實不敢恭維,縣城小,環境衛生差(這里指的是小環境)。治安的話,感覺操社會的很多,治安算比較差吧,但是一般你不惹人倒是也不會有人主動惹你,經濟落後,在重慶市排倒數,我在那裡工作了很多年最後調走了,雖說經濟落後,但是那裡的人情世故特別復雜,城區看起有錢人還是比較多,做點芝麻小事,都要數一數有沒有熟人,那裡的人感覺一個個還是嘿jiao(當地方言,意思是「不省油」),教育的話是比較落後的,沒什麼好學校,而且城區學校少,班額非常大,一個小學生班七八十人算正常吧。人口素質的話總體不算太高(個人覺得),當然這個可能和受教育水平有一定的關系。社會風氣我覺得不是很好,那邊很多風俗很繁瑣,這么說吧,我們這邊普通人家辦婚禮,可能收禮也就幾萬吧,那邊一個普通人家嫁女有可能收禮一二十萬甚至更多(是賓客收禮不是彩禮),感覺這個城市還是比較浮躁的城市。還有,那邊的風景區也是打造得臭名昭著,例如阿依河,反正前幾年是要冒著生命風險去玩的,事故也出現好多起,而且,以前還有人故意打撈遊客漂流過程中掉水裡的包,然後不還給客人,要拿錢去取等等亂象。還有彭水的服務業也是差得很,甚至根本沒有服務業,很多行業商家才是上帝,顧客就是孫子,服務態度差得很。反正還有好多想說的,一下子又想不起了。
我總結的就是:感覺這座城市有點辜負了它擁有的好山好水!
不過,這是我離開之前對彭水的印象,畢竟走了很多年了,一直沒回去過,現在不知道如何了,還是希望它越來越好!
4、彭水各鄉鎮趕場時間
彭水縣(陽歷) 1.4.7:鹿角,郁山,下塘,岩東,桑柘,鳳鳴,梅子,蓮湖,太原,郎溪,潤溪,平安,葡萄,合理,蕎梓,小河,羊頭鋪;
趕場,又叫趕集。中國民間風俗,流行全國各地。福建、廣東、浙江沿海人多半叫「趕虛(趕圩,虛天)」;南方很多省份叫「趕場」。各地叫法不同。
[go to market;go to a fair] 〈方〉∶趕集
上街趕場。
[be on rush to give performance elsewhere] 須於同一天到不同地方去表演的演員,在一個地方表演完畢之後趕緊到另一個地方去表演。
四川、湖南、貴州等地方言,與北方人說的趕集、湘贛地區說的「趕墟」意義相同,又稱「趕街」,湘桂粵一帶稱為「趕鬧子」。
[ gǎn cháng ]
趕集。
[ gǎn chǎng ]
趕場
在一個地方演出完畢趕緊到另一個地方去演出。
猶趕集。
李劼人《大波》第三部第三章:「但凡趕場日子,再不濟事的鄉鎮,紅鍋飯鋪,都要開張。」
洪深《女人女人》第三幕:「今早趕場的時候,我隨便在葯攤子上一問,就買到啦。」
演員下戲後,同一天內趕到他處另演一場。
相聲《文昭關》:「他一個地方掙一塊二,他不夠吃的呀。怎麼辦呢,他趕場。這兒唱一出,趕到另外一個地方,再唱一出。
5、重慶市彭水縣的民間藝術有那些
苗家「花舞」、打導錢、彭水腰鼓隊、打鬧歌、彭水苗族踩花山 、苗族民間樂器「嗡」
太原土家族民歌 、彭水耍鑼鼓、鞍子苗族民歌、彭水民間嗩吶!!
6、彭水的婚俗是什麼樣的?
重慶彭水叫愛情治癒聖地,它的婚俗也很特別,彭水民間的婚姻是自由的「自為媒來自許婚」,而且,大多數從唱歌開始。明清以後,隨著漢文化的傳播與加強,婚姻有納入了封建禮數的桎梏。一般婚姻締結過程很長,父母之命成了婚姻的主宰。特別是有錢人,要按照《朱文公家禮。rgu ,禮節繁瑣,稍有不慎,便得罪了對方,鬧得極不愉快,甚至造成兩家因此而結怨。只有貧困之家的婚姻則相對自由些。
這邊結合了漢族,苗族,土家族所以每家每戶結婚的習俗都不一樣。
最近我們接到的婚慶有一個小妹妹來要買十件套不連芯的,也是她們名族的習俗。
我們這邊基本都漢化了,也結合了苗族,土家族的習俗,基本都是共通點了。
1·男女雙方有意之後,男方會選著一位能說會道的媒人(通常為女性),上門說親,我們以前的習俗是給媒人買衣服包紅包吃豬肘子,現在我們都是禮或者四件套,「套」寓意著套住幸福,穩定的意思,還有就是買床品嘛經常用相互之間都會想起也增加了一個關系關心彼此的連帶。
2·就是閨蜜的禮盒了,彭水也可以說全國都有男女婚前的單身狂歡夜,一般那天在叫去的都是閨蜜很好的朋友我們可以送伴手禮禮盒。
3·回門的時候要帶回一床被子芯和四件套爸媽養我們不容易,回門的時候我們要帶著濃濃的愛意和敬意,初為人妻初為人母才知道當父母的不易所以這床被子芯要帶好一點的。
4·兩頭紅,娘家紅,婆家紅,兩床紅色的套件,現在結婚都是6件套和8件套。
5我們這邊有三書六禮(三書:聘書,禮書,迎書,聘書:即訂親之文書。在納吉(男女訂立婚約)時,男家交予女家之書柬禮書:即在過大禮時所用的文書,列明過大禮的物品和數量。
迎書:即迎娶新娘之文書。是親迎接新娘過門時,男方送給女方的文書。
「六禮」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個結婚過程。「六禮」即六個禮法,指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
6·就是哭嫁了,有的前三天或者前七天有的是出嫁提前幾個小時開始哭可以准備好喜帕或者面巾。
7、重慶彭水
1、地理位置
彭水苗族土家自治縣位於重慶市東南部的烏江中游、鬱江下游,四川盆地東南邊緣,武陵山與大婁山的交叉褶皺地帶,距重慶市區約200公里。
東臨黔江區,南接酉陽縣和貴州省的道真、務川、沿河縣,西連武隆縣,北靠石柱、豐都縣和湖北省的利川縣。
彭水為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的平行嶺谷區,地勢起伏較大,河流縱橫切割,山體破碎險峻,境內海拔190—1860米,相對高差1670米,烏江斜穿縣境西南部,鬱江由東北入境向南匯入烏江,諸佛江由東向南匯入烏江。屬構造剝蝕地形,山地、丘陵地貌。
2、彭水土特產、小吃
萬足手工面、新田蕎面豆花、漢葭鎮都卷子、梅子埡的印花糍粑、郁山雞豆花、燒白、香脆手工麻餅、鞍子鼎罐飯、高谷豆腐乾、香脆鴨、芙蓉江「陳烤魚」、美味香玉餃、淀乳荷葉花、何氏牛肉麵、鹿角蛇酒等。
3、彭水的名勝
(1)烏江畫廊」的險、秀、雄、奇;
(2)長溪河大峽谷的清幽、寧靜、古樸、原始;
(3)茂雲山國家森林公園春之秀美、夏之清幽、秋之燦爛、冬之激情,如夢如幻,令人叫絕;
(4)龍門古峽,峰迴路轉,懸崖滴翠,山泉叮咚,蔚為奇觀;
(5)阿依河漂流
(6)鞍子苗族風情園
(7)摩圍山佛教文化旅遊區
(8)郁山鹽丹文化旅遊區
(9)古黔州流放文化旅遊區
4、與彭水有關的名人:
彭水是巴文化的搖籃,古稱黔州,是「黔中文化」的發祥地。
眾多的著名詩、詞作家,如杜甫、白居易、黃庭堅在此寫下了不朽名篇。悠久的歷史,記載了北宋詩人黃庭堅謫居時曾在這里建造「綠陰軒」及寓居古剎「開元寺」;留下了宋朝名將牛皋插旗的「壺頭山」和南宋紹慶府遺址;保存了被乾隆皇帝贊譽為「天下第一壽字」的「壽」字石刻等歷史文化遺產和名勝古跡。同時這里曾經是賀龍、關向應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根據地。
5、風俗習慣:
現在那裡的少數民族大都漢化了,要了解當地習俗可以游覽鞍子苗族風情園。
6、交通:
(1)汽車:重慶主城區的朝天門有直達彭水的汽車。大約需要6、7個小時。
(2)火車:重慶江北龍頭寺火車站有到彭水的火車。大約需要4個小時左右。
(3)如果時間充裕可走水路:從朝天門坐船出發到涪陵,再從涪陵到彭水,可以慢慢欣賞烏江兩岸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