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沁縣結婚風俗

沁縣結婚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8-18 14:04:04

1、山西的婚禮習俗?

1、接定,接定的意思其實就是訂婚,媒人將男方的生辰八字和聘禮送到女方的家中,再帶回女方的生辰八字和禮物。男方的聘禮有紅藍布、首飾、酒、肉等等。

2、送禮,男方確定好良辰吉日結婚,在結婚前的一個吉日送禮。男方將彩禮和禮金等等一切准備齊全交由媒人送給女方。禮金由女方來定的。

3、迎親,山西晉城的迎親有兩種情況,一是迎親,二是反迎親。北留和潤城一帶,新郎都是不去迎親的,只打發花轎去抬親。其他地方的話則是要親自迎接。無論是迎親還是抬親都是要有鼓樂隊伍的。男女雙方要提前的用白面蒸好五公斤多的大石榴糕,上面插上松枝帶上一個松果。

迎娶的時候男方派人先將自己的一個抬到女方家中,再配上女方的一個擔回來,走在鼓樂之前。仕宦之家娶親的話,都是有舉著祖先官銜的木牌,鼓樂再後,新娘坐轎前要鳴銃三響,到男方門前也要鳴銃三響,新娘下轎頭上要被撒五穀。



4、迎娶,又鳴迎親、娶媳婦,便是六禮中的親迎。往往是由新郎親身到女家迎娶新娘,但在忻州、呂梁的一些中心,也有媒人或者小叔子指示迎親隊伍前去迎娶,而新郎在家坐候的。

5、婚禮,迎娶隊伍歸到男家往後,鼓樂大作,鞭炮連聲,男方親友、鄰里一擁而出,款待新娘。晉東南沁縣一帶,新娘花轎精細美好落在一床紅被上,新娘討取下轎錢後,由一全福人相攙,踩著紅氈入門。

2、民間結婚有哪些規矩!

 傳統結婚儀式

 1.祭祖 男方在出門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

 2.出發 迎親車隊以雙數為佳。

 3.燃炮 迎親禮車行列在途中,應一路燃放鞭炮以示慶賀。

 4.等待新郎  禮車至女方家時,會有一男童侍持茶盤等候新郎,新郎下車後, 應賞男孩紅包答禮,再進入女方家。

 5.討喜  新郎應持捧花給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時,新娘之閨中密友要攔住新郎,不準其見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條件要新郎答應,通過 後才得進入。

 6.拜別  新人上香祭祖,新娘應叩拜父母道別,並由父親蓋上頭紗,而新郎僅鞠躬行禮即可。

 7.出門  新娘應由福高德劭女性長輩持竹篩或黑傘護其走至禮車,因為新娘子在結婚當天的地位比誰都大,因此不得與天爭大。

 8.禮車  在新娘上禮車後,車開動不久,女方家長應將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車後,代表女兒已是潑出去的水,以後的一切再也不予過 問,並祝女兒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9.擲扇  禮車起動後,新娘應將扇子丟到窗外,意謂不將壞性子帶到婆家去,扇子由新娘的兄弟拾回,擲扇後必須哭幾聲,且在禮車 之後蓋「竹篩」以象徵繁榮。

 10.燃炮 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樣要一路燃放禮炮。

 11.摸橘子  迎新車隊到達新郎家時,由一位拿著橘子或蘋果的小孩來迎接新人,新娘要輕摸一下橘子,並贈紅包答禮。這兩個橘子  要放到晚上,讓新娘親自剝皮,意謂招來「長壽」。

 12.牽新娘  新娘由禮車走出時,應由男方一位有福氣之長輩持竹篩頂在新娘頭上,並扶新娘進入大廳。進門時,新人絕不可踩門 檻,而應橫跨過去。

 13.喜宴  時下頗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禮,大都在晚上宴請客人同時舉行觀禮儀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禮服,換上晚禮服向 各桌一一敬酒。

 14.送客  喜宴完畢後,新人立於家門口送客,須端著盛香煙、喜糖之茶盤。

 15.鬧洞房  新人被整之災情大小,端視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禮上戲弄別人,或平素待人夠不夠忠厚等。   

3、山西長治婚禮習俗?

1、議婚。議婚都是由男方家長委託媒人或者托親朋好友到女方家中求婚,這又叫做提親。女方家長答應考慮結親,男方便再次的讓媒人到女方家中去詢問女方的名字以及生辰八字,然後找算命先生合八字。長治地區的特色就是將男女雙方的生年、月、日、時四柱干支寫在絹或者麻紙上,然後請人占卜算。

2、訂婚。訂婚都會選擇在夏歷的三、六、九等吉日,雙方的家長要在選定的這一天分別的宴請親友,主食一般都是面條,有些地方必備餃子,寓意是不要再要討彩禮了。



3、過禮。男方送給女方的東西要湊足十件,表示十全十美。女方回奉給男方的東西有十包摻有鹽末的麥麩,這十包麥麩鹽要分別的撒在未來的公婆和妯娌頭上,表示大家有福、有緣分。

4、哭嫁。女兒在出嫁前,山西長治有「哭嫁」的習俗,人稱「媳婦哭,娘家富」。

5、迎親。新郎來迎親,但新郎要接走新娘沒那麼容易,要沖過兩道門。一道是親戚的門,另一個是閨蜜的門。然後接過捧花才可以出門。

4、山西有什麼婚嫁習俗?

山西忻州等地新娘在婆家吃的第一口飯要經過之口含過,表示共同生活的美好開端;
雙方親家饋贈的食盒中要放置棗和石榴,含有早生貴子之意;
沁縣一帶,新郎新娘半夜要倒坐在門檻上,喝放有棗、花生、麻籽的兒女湯;
婚禮中,運城人有著抹紅、抹黑的傳統習俗;
長治市沁源縣則有兒子娶媳婦逗婆婆的風俗
晉中一帶的和順縣,有著兒子娶媳婦逗公公的習俗;
平魯、忻州一帶要在院子中點燃一堆"旺火",讓新郎新娘進門之後繞火而行,表示驅除邪惡,象徵新婚夫婦日子越過越紅火。

5、婚禮拜天地都有哪些規矩

新娘下轎前新郎要射箭,新娘下轎後先邁過火盆象徵日子紅紅火火,回再邁過馬鞍象徵日子答平平安安,然後到父母面前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就行了,現代中式婚禮可以三拜後新郎當著親朋好友的面用秤桿掀蓋頭,細節方面都有司儀張羅,當事人照辦就行了。現代中式婚禮本來就有點中西合璧,差不多就行了。

6、山西忻州結婚習俗

迎娶,又叫「迎親」、「娶媳婦」,等於「六禮」中的「親迎」。通常是由新郎親自到女家迎娶新娘,但在忻州、呂梁的一些地方,也有媒人或小叔子帶領迎親隊伍前往迎娶,而新郎在家坐候的。

迎親的隊伍,舊時講究要用各種儀仗,從前到後,有炮手、開道鑼、開道旗、「肅靜」、「迴避」朱牌、宮燈、金瓜、斧鉞、朝天鐙、龍虎旗、團扇、日罩……吹打鼓樂更是不能少的。花轎一般為兩乘,新郎、新娘一人一乘。去的時候,新娘之轎例不空行,晉南一帶要放花糕,青饃作為鎮物;晉中有的地方則由一個與新娘屬相相同、父母健在的小男孩坐著壓轎,稱為「壓轎喜倌」。山西各地的迎親隊伍中,都要有陪伴新郎的人。左權一帶,是從年長親友中找兩個人,稱為「冰人」;再從新郎的子侄輩中找一個年齡與新郎差不多的,稱為「引婿」。雁北平魯等地講究「女一男二」,要新郎的妗子和兩個兄長隨花轎同去同回;回來時,女方自然也以「一女二男」相陪送親。大同一帶娶親、送親則專要雙方女眷中嫻熟禮儀的相陪。對陪伴新郎的人,太谷一帶稱為「伴客」;對女方陪伴新娘的人,則稱為「送客」。「送客」之外,女方再去人,便是「吃客」了。

女兒在出嫁前,山西各地大多有「哭嫁」的習俗,人稱「媳婦哭,娘家富」。據民俗學專家研究,這一習俗的起源與遠古時代的「搶婚」有關,後來女子被掠奪時的哭訴才逐漸演化為婚俗中的「哭嫁」。這不是樂極而悲,往往有其真實的內容。一般是感嘆**無慮少女生活的結束,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眷念兄嫂弟妹及與女友的友好相處之情,同時對為人妻、媳的人生轉折甚感惶惑不安。如果對婚事不太滿意,感到委屈,更要借機發揮,大哭而特哭一場。新娘的母親、女友與家族中的女眷,一般都要陪哭。

迎娶的隊伍到來後,女方的家門往往由新娘的妹妹或女友們緊閉、關鎖。一方面顯示女方家族的尊嚴,另一方面是故意捉弄迎親者。迎親者怕誤了時辰,只有付「開門錢」了事。呂梁柳林一帶,迎娶隊伍到女家門口時,要把一隻羊趕在前頭進門,俗稱「撞門」。 迎娶隊伍進門後,女方設筵盛情款待。晉中榆次等地,招待女婿時,除一應酒菜外,還有薄餅一樣主食,當新女婿的一定要「偷」十幾張餅、幾雙筷子和一些酒器,當地人稱為「得富貴」。晉南襄汾一帶講究新郎、新娘同吃「合婚餅」。晉東南沁縣等地,女兒臨行前要吃雞蛋餅,俗稱「三顆雞蛋一壺酒,打發閨女上轎走」。

撤席後,新郎再次向岳父、岳母叩頭辭行。晉中祁縣一帶,岳父此時要為女婿披紅、簪花。然後樂聲大作,迎娶隊伍再加上女方陪送人員,以更為盛大的氣勢起程了。「婚」、「昏」同音,晉南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新娘晚上出嫁的古老習俗,娘家筵請新郎,一直要到初更才打發閨女出門。

女兒出嫁離家時,山西各地都有不帶娘家土的習俗。民間認為「土能生萬物,地可產黃金」,怕帶走了土會帶走娘家種莊稼的好運氣。這自然是農業社會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女兒出嫁時,要在炕上換上新鞋,然後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上轎;或者坐在椅子上,由人抬上轎;有的地方是以紅氈或紅布鋪地,女兒脫去腳上的舊鞋,進了轎再換新鞋。不管怎樣出門,反正是腳不沾地。

女兒臨行時,晉東南沁縣一帶,母親要含著眼淚繞轎二圈,默默祝願女兒幸福吉祥;父親則象徵性地護送「百步」,然後由其舅、叔、兄、弟等四人伴行送親。

迎娶路線一般講究走大回環,回時不走來時路。晉中祁縣一帶依據村落位置,有玄武(北)入,朱雀(南)出;或白虎(西)入,青龍(東)出的說法。迎娶隊伍要隨帶紅氈或紅布,除了供新娘上下轎踩踏外,路經寺廟、井台或石碾、石磨時,還要用來遮掩轎窗和新娘,意在防止白虎星等鬼崇邪怪相擾。路遇別人家的嫁娶隊伍時,雙方要互換「針線」,即新娘的女紅消災。現在迎親隊伍相遇時互贈手帕,即此遺風。

迎娶舊時多用轎或轎車,除此而外,呂梁山區有些地方新娘出嫁騎驢;長治、屯留等地,新娘、新郎都要騎馬。雁北平魯一帶還有「騾馱轎」的特殊交通工具,即兩頭騾子一前一後馱著一乘長轎。娶親這天,「騾夫」最受人尊敬,他們身著黑色新衣;頭纏白色毛巾,裝束得精精乾乾。據說他們既能把「騾馱轎」趕得穩穩當當,又能使人飽受顛簸之苦,所以喜錢是不能少給的。

迎娶這一天,新郎、新娘的妝束因時因地而異。新郎舊時頭戴寬邊黑色硬禮帽,身穿馬褂長袍,後來改為制服,現在則大都是西裝革履了。

晉中、晉南等地,新娘著裝比較特殊,要頭戴鳳冠,身穿蟒袍,腰扶玉帶,宛似戲台上皇後娘娘的形象。後來不穿蟒飽了,改套紅棉襖;不戴鳳冠了,改戴茶色眼鏡,一律改穿時裝。

7、山西人結婚有什麼講究

、接定,接定的意思其實就是訂婚,媒人將男方的生辰八字和聘禮送到女方的家中,再帶回女方的生辰八字和禮物。男方的聘禮有紅藍布、首飾、酒、肉等等。

2、送禮,男方確定好良辰吉日結婚,在結婚前的一個吉日送禮。男方將彩禮和禮金等等一切准備齊全交由媒人送給女方。禮金由女方來定的。

3、迎親,山西晉城的迎親有兩種情況,一是迎親,二是反迎親。北留和潤城一帶,新郎都是不去迎親的,只打發花轎去抬親。其他地方的話則是要親自迎接。無論是迎親還是抬親都是要有鼓樂隊伍的。男女雙方要提前的用白面蒸好五公斤多的大石榴糕,上面插上松枝帶上一個松果。

迎娶的時候男方派人先將自己的一個抬到女方家中,再配上女方的一個擔回來,走在鼓樂之前。仕宦之家娶親的話,都是有舉著祖先官銜的木牌,鼓樂再後,新娘坐轎前要鳴銃三響,到男方門前也要鳴銃三響,新娘下轎頭上要被撒五穀。

4、迎娶,又鳴迎親、娶媳婦,便是六禮中的親迎。往往是由新郎親身到女家迎娶新娘,但在忻州、呂梁的一些中心,也有媒人或者小叔子指示迎親隊伍前去迎娶,而新郎在家坐候的。

5、婚禮,迎娶隊伍歸到男家往後,鼓樂大作,鞭炮連聲,男方親友、鄰里一擁而出,款待新娘。晉東南沁縣一帶,新娘花轎精細美好落在一床紅被上,新娘討取下轎錢後,由一全福人相攙,踩著紅氈入門。

8、長治市長子縣結婚風俗習慣

婚姻禮儀大致為以下幾個階段:

【議婚】
議婚,又稱「議親」,是商議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階段,舊時包括「求婚」、「過帖」、「相親」等幾道程序,到准備定婚為止。在這一過程中,往往是由男女雙方父母根據對方的門第、家境及品貌等條件決定婚事成否,男女當事人是沒有多大發言權的。
舊時,鄉俗有「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下無媒不成婚」。男女婚姻不能自主,悉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議婚講究「身世田園,門當戶對」,選擇門戶極為講究。在沁縣,過去門第觀念十分嚴重,社會上分三等,「詩書宦門者為上等,業農工商者為中等,唱戲樂戶抬轎者屬下等,上等不與中下等為婚姻,而下等亦難與中上等作嫁娶,各稱世家,對其門閥」。(《沁州志》)
議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長委託媒人或托靠親友、鄰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親」。這一程序相當於「六禮」中的「納采」。
如果女方家長答允考慮結親,男方便再次託人或由媒人到女家詢問女方名字和出生日期,以便「開八字」,請陰陽先生「合婚」,審看男女雙方的命相是否相合。長治一帶稱之為「取四柱」。具體做法就是,把男女雙方的生年、月、日、時「四柱」干支寫在絹帛或麻紙上,然後請人卜算,看雙方相互間命相有無克異。民間一般認為,男女生肖犯「對沖」的不宜婚配。所謂犯「對沖」,是指子、午相沖,丑、末相沖,寅、申相沖,巳、亥相沖,辰、戌相沖,卯、酉相沖,共「六沖」。各地歷來都有「白馬怕青牛,兔、龍淚交流,豬、猴不到頭,蛇、虎如刀錯,羊、鼠一旦休」之類的俗語。相生者可成,相剋者須忌避,故鄉俗有「男犯妻家三十六,女犯婆家一世窮」之說。這些說法純屬無稽之談,現在大部分地方都不再講究了。這一程序相當於「六禮」中的「問名」。
男女雙方「八字」相合後,兩家即擇吉日傳換庚帖,重新寫明男女各方的生年、月、日、時等事項。至此,親事算初步定下。按照長治的說法,是女方「有主了」,或說女方「問出去了」。這一程序相當於「六禮」中「納吉」的前一部分內容。由於現在不再時興合婚,「過帖」這道手續自然而然也就免了。
在具備訂婚條件的情況下,男女兩家還要「相親」,又叫「相門戶」、「看屋裡」,即男女兩家約定時間見面,最後議定婚事成否。現在長治各地仍有這種習俗,不過「相親」的主角已由雙方家長變為男女雙方當事人,「相親」的意義已不在於認親家,而是通過面對面的接觸,進一步加深相互了解。男女雙方初次見面時,一般由媒人或介紹人引見,兩人對面而坐,互相窺視對方的形貌舉止,正所謂「對象」是也。

【定婚】
經過議婚階段,男女兩家對婚事都持肯定意見,便可正式定婚,即「許親」、「定親」了。男方往女方家中鄭重地送去聘禮,數量多少,一般因時因地,視家境貧富而定。這一程序相當於「六禮」中「納吉」的後一部分內容和「納征」。
男女雙方訂婚,一般選擇夏歷三、六、九等吉日,雙方家長要在選定的這一天分別設筵款待親友,名為「定親飯」。主食一般是面條,表示男女兩家已經成為情深誼長的兒女親家,所以又稱為「吃面」。有些地方,男家筵席上必備餃子,意取「捏嘴」,表示希望不要再討財禮了;女家設筵則以「臊子面」回敬,取其長,表示財禮少了可不行。
定親這一天,男家要送麵粉給女家。女家用所送的麵粉夾上小米煎成油餅,再送給男家。男方以之分送親友、鄉鄰,稱為「通知」。
上黨一帶,男方送給女方的東西要湊足十件,表示「十全十美」。女方「回奉」給男方的東西中,還要有十包摻有鹽末的麥麩。這十包麩鹽要分別撒在未來的公婆和妯娌頭上,表示大家都有福(麩)、有緣(鹽)分。壺關、平順縣等地,男女雙方還要互送「四色禮」。男方送給女方「定親衣」、戒指、耳環、手鐲等物,女方回送男方文房四寶、扇子、荷包、褲帶一類。其中褲帶尤不可少,隱喻「從今以後我把你拴住了」,或者「我將為你侍奉巾櫛,脫衣解帶」。
上黨的許多地區,在定婚時還講究互換「龍鳳帖」,即一種印有龍、鳳的大紅紙貼。男方給女方的「龍帖」上寫有「求吉」字樣,又叫「懇帖」,大致書寫內容為:「愧乏玉田,仰祈舍諾。×××鞠躬」。女方給男方的「鳳帖」上寫有「允吉」字樣,又叫「允帖」,大致書寫內容為:「德愧比鳳,願切乘龍。姻愚弟(兄)鞠躬」。「龍鳳帖」一般以大紅銷金柬製成,要疊成九折,以表示婚姻天長地久(九)。有的則疊為對折式,男女的生年、月、日、時「八字」寫在中縫左右,折起來正好合在一起。
在訂婚後,武鄉還有「請期」的規矩,即男方擇吉日備禮納彩,由媒人率領,用食盒兩架抬送女家,並告迎娶月日。女方還要由親戚陪同去一次男家。返回時,男家除送給姑娘一定數量的錢外,還要送一捆棉花,稱為「沾親棉」,又叫「粘親花」,表示從此沾親帶故,情誼綿綿不斷。

【出嫁】
定婚以後,如果男女雙方都已到當地認可的結婚年齡,男方家長便設筵邀請女方家長和媒人,一塊選定迎娶的日子,稱為「會擇」或「擇期」。早先一般要事先請陰陽先生看黃道吉日。當地各種屬相的迎娶月份分別是:「雞兔正、七月,虎猴二、八月;豬蛇三、九月,龍狗四、十月;牛羊五、十一月,鼠馬六、臘月」。由於民間認為迎娶之期關繫到男女雙方的一生,所以非常慎重,雙方家長往來磋商,往往從定親到成婚要遷延一年以上,甚至更長時間。
迎娶的日子最後選定以後,男方要正式寫帖通知女方。屯留一帶稱為「送天氣」,平順等地則稱為「下書」、「下帖」。這一程序相當於「六禮」中的「請期」。一些地方,到此時才正式送財禮給女方。以前定婚行聘,為「小送」;現在臨娶「納幣」,為「大送」。
男女雙方准備婚嫁前,要舉行送彩禮儀式。男方要根據女方的要求給女方送衣服用品和聘金。彩禮基本有六種:聘金、喜餅、喜面、插戴、成衣、喜紅等。喜紅是紅棉布,用來制新婦女褲。彩禮其他五種不一定強求,但喜紅必須有。
上黨大多數地區在迎娶前夕,男女雙方互贈「牲料」,婿家牲料有少許米面、一刀豬肉(約一斤)、一塊生銅、一塊熟鐵。女家牲料缺豬肉,有少許咸鹽。每種物品都象徵一定的意義:米面,表示米面夫妻,祝願夫婦勤儉持家;豬肉,表示死肉換活肉;生銅、熟鐵,表示銅鐵姻緣,祝願夫婦終身相依,白頭偕老;咸鹽,表示有緣分,祝願夫婦和睦相處。男家牲料由新婿親自送到女家;女家回贈,由新婿帶回。「回面」後,岳家要用紅布包生鐵小塊,一雙筷子和一把米面,含義是米面夫妻快生子。至於新娘穿紅,各地皆然。結婚為大喜,人們總是想方設法求得吉祥如意,類如八音會、拜天地、枕頭內裝筷子(快生子)、點婚燈等,皆屬此例。
出嫁前一天,女方要把陪送女兒的妝奩送往男家,稱為「送嫁妝」。嫁妝舊時一般為桌椅箱櫃、衣服被褥及梳妝用具,都要貼上大紅喜字或紮上紅布。武鄉、黎城等地講究在嫁妝中的面盆里放核桃和棗,然後用大紅剪紙蓋上;沁縣、襄垣、長子的一些鄉村則講究在枕頭里裝上筷子、核桃,鞋裡放上麩子,被子四角縫上棗和花生。這些習俗都是表示希望新婚夫妻早生貴子,兒女雙全及夫妻感情和美、有福有緣。
出嫁前夕,女家還要給女兒「上頭」和「開臉」。「上頭」,即改變頭發式樣,把辮子盤成發髻。「開臉」又叫「開面」,平順則叫「皓臉」。其實是新娘進行美容修面,並以此表示少女時代的結束。一般是請一個「全福人」,即公婆、父母和丈夫俱在,兒女雙全的年長婦女,由她用細絲線絞去姑娘臉上的汗毛,並修細眉毛,剪齊鬢角。「上頭」,「開臉」之後,女方要宴請本族尊長和鄰里鄉親,同時款待即將出嫁的女兒。民間認為,女兒一上頭,就是人家的人了,娘家須以客相待,所以筵席非常豐盛,女兒也被安頓在筵席的首位。尊長、鄰里除對待嫁的姑娘表示祝賀外,還要囑咐她一些尊敬公婆、侍候丈夫以及處理好妯娌、姑嫂關系的道理。
婚禮前一晚上到女方家商量第二天的日程,男方需要找一個能說會道者。一般是議定第二天的時間、車輛的安排。注意:男方需攜帶面一袋、肉五斤。(不是玩笑)
【迎娶】
迎娶,又叫「迎親」、「娶媳婦」,等於「六禮」中的「親迎」。通常是由新郎親自到女家迎娶新娘。迎娶前夕,新房內要由幾名男青年同睡,俗稱「暖房」。
迎娶之日,婿家於大門兩旁各置一捆穀草,叫作喜草。喜草上張貼「喜」字斗方,內藏兩響炮,俟迎娶臨門點燃。解放前,還要備一捆穀草放在天地神位前,同時備一把鍘刀,夫婦倆鍘草,只准七刀鍘完,因此叫七刀草。鍘好的草一部分填充新枕頭,一部分裝入斗里,備陰陽使用。啟程後,在大門和新房張貼喜聯。
迎親的隊伍,舊時講究要用各種儀仗,從前到後,有炮手、開道鑼、開道旗、「肅靜」、「迴避」朱牌、宮燈、金瓜、斧鉞、朝天鐙、龍虎旗、團扇、日罩……吹打鼓樂更是不能少的。花轎一般為兩乘,新郎、新娘一人一乘。去的時候,新娘之轎例不空行,要放花糕、青饃作為鎮物;有的地方則由一個與新娘屬相相同、父母健在的小男孩坐著壓轎,稱為「壓轎喜倌」。
迎娶之時,男方需選伴女婿1人、引新娘女2人,連同鞭炮手1人前往女家。返回時,女方需1名跟新婆和1名夾禮單者(一般是新娘的弟弟),相送至男家。有時女方的姑舅至親也同往男家送閨女。上黨各地的迎親隊伍中,都要有陪伴新郎的人。武鄉一帶,是從年長親友中找兩個人,稱為「冰人」;再從新郎的子侄輩中找一個年齡與新郎差不多的,稱為「引婿」。有的地方講究「女一男二」,要新郎的妗子和兩個兄長隨花轎同去同回;回來時,女方自然也以「一女二男」相陪送親。有的地方娶親、送親則專要雙方女眷中嫻熟禮儀的相陪。對陪伴新郎的人,一般稱為「伴客」;對女方陪伴新娘的人,則稱為「送客」。「送客」之外,女方再去人,便是「吃客」了。

女兒在出嫁前,上黨各地大多有「哭嫁」的習俗,人稱「媳婦哭,娘家富」。據民俗學專家研究,這一習俗的起源與遠古時代的「搶婚」有關,後來女子被掠奪時的哭訴才逐漸演化為婚俗中的「哭嫁」。這不是樂極而悲,往往有其真實的內容。一般是感嘆無憂無慮少女生活的結束,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眷念兄嫂弟妹及與女友的友好相處之情,同時對為人妻、媳的人生轉折甚感惶惑不安。如果對婚事不太滿意,感到委屈,更要借機發揮,大哭而特哭一場。新娘的母親、女友與家族中的女眷,一般都要陪哭。
迎娶的隊伍到來後,女方的家門往往由新娘的妹妹或女友們緊閉、關鎖。一方面顯示女方家族的尊嚴,另一方面是故意捉弄迎親者。迎親者怕誤了時辰,只有付「開門錢」了事。新婿出門時,隨帶一塊豬肉,叫作打虎肉,到了女家,將其扔到新婦居宅的屋頂上。
迎娶隊伍進門後,女方設筵盛情款待。新郎進入女家,也要先到祖先牌位前行禮,女家必須給新郎贈送拜禮。女家設宴款待新郎及娶客。飯後,女家一般要向新郎索要「離母盤」(錢財)。有的家庭還索要梳頭禮等。女婿離開女家時需「偷」女方家一件東西帶回,意為吉利。偷的一般為酒盅、茶杯之類的小物件,由女方家人准備好並暗示給女婿。 當地人稱為「得富貴」。沁縣等地,女兒臨行前要吃雞蛋餅,俗稱「三顆雞蛋一壺酒,打發閨女上轎走」。襄垣一帶還有「抓富貴」之俗:男女雙方各在自家父母懷中抓幾把預備好的錢鈔,意在今後的日子裡有錢花,但不能抓完,須給父母留下一些財源。
撤席後,新郎再次向岳父、岳母叩頭辭行。然後樂聲大作,迎娶隊伍再加上女方陪送人員,以更為盛大的氣勢起程了。
女兒出嫁離家時,上黨各地都有不帶娘家土的習俗。民間認為「土能生萬物,地可產黃金」,怕帶走了土會帶走娘家種莊稼的好運氣。這自然是農業社會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女兒出嫁時,要在炕上換上新鞋,然後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上轎;或者坐在椅子上,由人抬上轎;有的地方是以紅氈或紅布鋪地,女兒脫去腳上的舊鞋,進了轎再換新鞋。不管怎樣出門,反正是腳不沾地。
女兒臨行時,沁縣一帶,母親要含著眼淚繞轎兩圈,默默祝願女兒幸福吉祥;父親則象徵性地護送「百步」,然後由其舅、叔、兄、弟等4人伴行送親。
迎娶路線一般講究走大回環,回時不走來時路。迎娶隊伍要隨帶紅氈或紅布,除了供新娘上下轎踩踏外,路經寺廟、井台或石碾、石磨時,還要用來遮掩轎窗和新娘,意在防止白虎星等鬼祟邪怪相擾。路遇別人家的嫁娶隊伍時,雙方要互換「針線」,即新娘的女紅消災。現在迎親隊伍相遇時互贈手帕,即此遺風。
迎娶舊時多用轎或轎車,除此而外,平順山區有些地方新娘出嫁騎驢;長治、屯留等地,新娘、新郎都要騎馬。
迎娶這一天,新郎、新娘的妝束因時因地而異。新郎舊時頭戴寬邊黑色硬禮帽,身穿馬褂長袍,後來改為制服,現在則大都是西裝革履了。個別地方,還能見到新娘著裝頭戴鳳冠,身穿蟒袍,腰扶玉帶,宛似戲台上皇後娘娘的形象。後來不穿蟒袍了,改套紅棉襖,不戴鳳冠了,改戴茶色眼鏡,一律改穿時裝。
婚禮當天男方派盡量多的車輛到女方迎娶,頭一輛必須是紅車。最後最好有容積較大的車輛(如麵包車),以便飯後送女方眾多的親戚。
男方最好在11點左右到女方家,以應付女方親朋好友的刁難。(一般是善意的,上頭商量不充分容易搞成真的。)較重要的是女方會有人討要梳頭錢等小款項,男方要給女方穿鞋。

【婚禮】
迎娶隊伍回到男家以後,鼓樂大作,鞭炮連聲,男方親友、鄰里一擁而出,迎接新娘。新娘到了男家後,男方要給「下轎禮」,新娘才下車(馬)。女方嫁妝隨新娘送男家後,男方查收嫁妝畢,要給持禮單者、跟新婆及運送嫁妝的幫手開付賞錢。然後舉行結婚典禮儀式:一拜天地、再拜高堂、夫妻對拜、交換禮品(多為結婚戒指)、進入洞房。
有男方總管主持,大致有以下內容:介紹婚戀經過、拜天地、拜父母高堂(女方這時要正式地喊爸媽)、夫妻對拜(這時會有小的暴力行為,女方須警惕,不過一般都是善意的,不會搞成刑事犯罪。)
然後男方需要身背新娘上樓,男方最好於婚禮前一個月開始體力訓練,否則尷尬。到家門口時,門上一般懸掛一件難以觸及之物,需要男方肩抗新娘盡全力努力。
在郊區一帶,娶媳婦的花轎到門庭,新娘頭蒙花布,紅氈鋪地,有人攙扶,音樂齊奏,鞭炮齊鳴接到彩棚下,新郎立左,新娘站右,父母長輩坐在正中,此時賓朋高唱:
「男女才貌配一雙,相親相愛拜花堂。
五年生下三貴子,狀元榜眼探花郎。
恩愛夫妻花花轉,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同入洞房」。

爾後夫婦互拜,喝交杯酒,並且有對酒歌。
沁縣一帶,新娘花轎講究落在一床紅被上,新娘索取「下轎錢」後,由一「全福人」相攙,踩著紅氈進門。婆婆隨後用笤帚在轎內象徵性地掃三下,並取土一把,拿回家放在新房炕角席子下。這叫「掃轎土」,大約是和「不帶娘家土」的習俗針鋒相對,你怕帶來娘家的土,影響娘家種莊稼,我偏要想方設法掃一些,以有利於自家的農事。
上黨有些地方在新娘出轎後,要把穀草稈、麩皮、瓜子、花生、核桃、栗子等物大把大把地往新娘身上撒,同時念誦贊辭。這一習俗叫「撒草」或「撒喜果」,起源甚為古老,相傳早在漢代即已流行。早先叫做「撒谷豆」,意在壓避青羊、烏雞、青牛三煞神。後來逐漸演化,從趕煞神轉為求吉利。

【拜堂】
新郎、新娘進門後,接著就要「拜堂」,又稱「拜天地」。拜堂的地方一般在洞房門前,設一張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親師的牌位,供桌後方懸掛祖宗神幔。新郎、新娘就位後,由兩位男賓唱導,行三跪九叩禮,參拜天地、祖宗和父母。然後女東男西,行夫妻對拜禮。
婚宴時一般需要新娘新郎給來賓敬酒,新郎需要有一酒量大者替自己完成。宴後最好有男方車隊送女方來賓回家。

【洞房】
拜堂完畢後,新郎、新娘在眾人簇擁下進入洞房。要在洞房門前或門檻上事先放一馬鞍,等新娘前腳剛跨過去,便立即將馬鞍抽去。
入洞房時,由大伯子鋪床,小叔子或婿家外甥提便盆。洞房內除了有一些生活用品外,窗戶貼大紅雙喜字,屋內點大紅花燭。沁縣一帶,洞房裡擺著斗,斗內裝有五穀、銅鏡等鎮物,用於照妖避邪。燈燭懸掛高牆,通宵不滅,俗稱「長命燈」。夜半,男女新人要舉行「敲升子」儀式,二人倒坐門檻喝疙瘩湯,俗稱「兒女湯」。湯中放棗、花生、草節等,邊拌碗里的疙瘩湯,邊念誦一段民謠:「左手拌疙瘩,兒女一撲攤。」同時還敲梆子念:「邦邦邦敲升子,明年就生乖孫子,男的會念書,女的會扎花,坐下一板凳,起來一海楞。」體現了沁人對子女未來生活的憧憬。過去,從舉行婚禮時就期待生子,在潞城一帶,洞房門上常用的對聯是:「喜今日銀河初渡,賀來年玉樹生枝」。新娘一進洞房,就有人把紅棗、花生撒在床上,意味著早生貴子。
早先新郎、新娘入洞房後,還要用同一器皿飲食,行「合巹禮」。一般是新郎、新娘先各端酒杯稍飲一點,然後將兩杯酒攙兌,兩人換杯飲完。
在壺關一帶流行洞房酒歌:

女:這盅酒,我敬你,當家主事全憑你。
男:這盅酒,我敬你,管米管面待親戚。
女:這盅酒,我敬你,出門遮風又擋雨。
男:這盅酒,我敬你,叫你生兒又育女。
女:這盅酒,我敬你,出門不要忘了妻。
男:這盅酒,我敬你,尊老愛幼守家底。

婚後第三天或第五天,新娘回門;第九天,新娘還要再次回娘家並小住幾日,叫作「住九」。大凡男女新婚,房事必然頻繁,若不找點借口讓他(她)們分開幾日,豈不對身體有害。看來,「住九」還真有些科學道理。壺關將住九叫「接九」,有「新婚不接九,死後不如豬和狗」的俗語。
上黨和全國各地一樣,都有「鬧新房」的習俗。洞房之夜,熱鬧非凡。俗語說:「不鬧不發,越鬧越發」。民間還有「新婚三日無大小」的習慣,婚後三天,賓客、鄉鄰、親友不分輩份高低,男女老幼都可以匯聚新房參與逗鬧新郎、新娘。人們認為,鬧新房不僅能增添新婚的喜慶氣氛,還能驅邪避惡,保佑新郎、新娘婚後吉祥如意,興旺發達。

【回門】
新婚次日上午,新人向戶族及親戚長輩行跪拜禮,受禮者向新婦贈送拜禮。家族中的平輩和晚輩也要來見新娘,俗稱「分大小』或「見大小」,其意義是確認新娘在男方家族中的地位。這天,女家家長隨帶糕點和麵食禮品,前來婿家向翁婆致賀,俗稱「道喜」。
婚後第3天,上黨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招嫁」,又叫「圓飯」的古老習俗。這一天,女家及其姻親前來女婿家送飯,並來看閨女,生怕女兒初到婆家拘謹,吃不飽飯餓著。圓飯意味著確定與婿家的來往關系,如果不願與婿家來往,便不來圓飯。沁縣等地則叫作「看3日」或「打聽三天」。
「回門」,即新婚夫婦雙雙回女方家省親的習俗,也流行於上黨各地,基本上是在婚後第五天的,也有在婚後第3天的,或在婚後第6、7、9、10以至12天的,因地而異。新婦回娘家,當日返回,叫回門,又叫走5日。若娘家專門派人來接,叫接5日。
民間把新娘從娘家嫁到婆家稱為「進門」,所以才把新娘從婆家回娘家省親稱為「回門」。新婚夫婦一塊回門,成雙成對,又稱為「雙回門」。這一習俗從女婿方面來說,有感謝岳父、岳母恩德,拜會、結識女方親友等意義;從女兒方面來說,則表示了出嫁成家後不忘父母養育之恩的心情。不過,深受初離家門、乍別父母的新娘歡迎的這一習俗,對於新郎來說,卻不是一件輕松的事。且不說在女方親友面前,新女婿要備受「品頭論足」,單單是新娘的妹妹們,他就招架不住。這些放肆的女孩,把煙灰、黑漆往姐夫臉上抹,讓姐夫吃包有辣椒、花椒的餃子,無所不用其極。新女婿在被戲鬧的過程中不能發怒,即使手足無措,備極尷尬,也還得滿臉堆笑,聽憑發落。
上黨一帶回門時流行請女婿,即女家宴請新婿,此後,新婿方可擇便到女家。過去,請新婿必須具請貼通知婿家,新婿還要在女家住九天,叫作住九。此間新婿「會親」,不僅兩親家加深了了解,聯絡了感情,就是雙方親友也初步結識,為今後的往來打下了基礎。
「回門」在上黨大多數地方即算婚姻禮儀中的最後一項內容。然而這一帶還有「住滿月」一種習俗,婚後滿一個月,新媳婦要回娘家住夠一個月才返回婆家。至此,熱熱鬧鬧、紅紅火火的人生大禮才算落下了帷幕。
新婚第一年,逢一定節日女家到婿家探望女兒,叫追節。追節一般兩次。第一次是臨近八月十五,隨帶禮品有成套的月餅和時鮮水果。第二次在臨近春節,傳統的禮品是花樣麵食,有燈糕、豆枕、面兔、剪箍等。現在普遍改用糕點。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