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過年酥菜風俗

過年酥菜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8-17 12:54:47

1、濟南有什麼特色的風俗民情,要詳細的具體的。

山東濟南府以及緇博一帶的酥鍋。在那一帶,每年春節前幾乎每家每戶都要做一大鍋酥菜,俗稱「酥鍋」。主要是為了春節期間招待拜年走動的親戚,這道菜可是重頭戲,誰家的酥菜做得精緻、好吃,那可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會在街坊鄰里廣為稱頌。

濟南民間有除夕夜登高祈福的習俗,新春鍾聲敲響之際,很多市民都希望以登高的形式來表達對新年的祝願,

濟南人愛吃蒲菜的習俗由來以久,蒲菜是一種水生草本植物。大明湖的蒲菜,是濟南的美蔬,早已馳名國內。《濟南快覽》一局中記載說:「大明湖之蒲菜,其味似筍,遍植湖中,為北方數省植物萊類之珍品。」《山東通志、物產》稱蒲菜為「蒲筍」,是濟南人「日用蔬菜」之常品。蒲菜的吃法有:「奶湯蒲菜」、「鍋塌蒲菜」(涼碟)等。至於濟南人鍾愛的蒲菜燙面餃、蒲菜扁食等,也是人們喜愛的常食。凡品嘗過這些美味佳餚的,無不交口稱贊

深秋賞紅葉,這是老濟南舊有的習俗。然而舊時交通不便,山路難行,紅葉谷離濟南市區三十多公里,紅葉再美,也只能深鎖山中,一般濟南人是看不到的。不過過去濟南人賞紅葉另有去處,近郊的龍洞、佛峪和千佛山上,就是人們常去的地方

老濟南育兒習俗
產後一個月是「滿月」。「滿月」是新生兒可以和外界接觸的第一天,也是產婦完成「坐月子」過程的第一天。所以在過去人們很重視這一天。是日,親朋好友前來賀喜,多送些寶寶服、長命鎖等物;也有隨錢者,以紅紙包裝,上寫「長命百歲」等吉祥語。主家則在這一天擺宴招待客人。滿月這天,對產婦而言,濟南地區叫「挪臊窩」。產婦在這天抱著嬰兒回娘家小住幾日,以使孩子呼吸到新鮮空氣,有利於母子身心健康。丈夫一家則借著大好晴天,將媳婦「坐月子」捂了一個月的房屋收拾干凈,涼曬被褥衣物。產婦回娘家後,姥爺姥娘要給孩子送錢,將錢以紅紙包好用紅線系掛於嬰兒胸前。待到回到婆家時,由小孩的奶奶或其他女長輩取下紅包,便取邊唱道:「走得好,來得好,小子(或小妮兒)白頭活到老。」

為祈願孩子健康成長,老濟南還曾流行「穿百家衣」的習俗。孩子未滿月,親眷們便開始向眾鄰家乞取零散布頭兒,拼接成花衣服給嬰孩穿。衣服樣式多為大偏襟、和尚領,衣服上必有一紫色布塊,寓意孩子將來多子多福。另外,過去濟南還有「吃百家飯」的習俗。小孩會走路後,便讓他拿著小飯碗到四鄰六捨去吃「百家飯」,認為這樣小孩長大後能有飯吃而且能吃遍四方。

抓周,也稱「試兒」、「楂生日」,是嬰兒滿周歲時卜測他將來性情、志趣、前途和職業的一種禮俗。孩子過周歲生日那天,父母親友將各式文具、玩具、生活用具陳列於桌,任由孩子隨意抓取。俗信認為,孩子抓取之物和他的品性、前途有關。譬如,抓取筆墨者,將來是讀書人;抓取錢幣者,主富裕;抓棍者,主長大後無飯吃等等。抓周習俗,起源於北齊時代。此俗現仍有見者,不過年輕父母已無篤信者,僅作為一種娛樂游戲形式而存。

2、有關各地春節的習俗和傳說

春節的起源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幾種較具代表性的說法,如春節源於臘祭,春節源於巫術儀式說,春節源於鬼節說等,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1、傳統民俗
年節是除舊布新的日子,年節雖定在農歷正月初一,但年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初一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准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
年節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穀子一熟為一「年」,五穀豐收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現了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後來,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諸如灶神、門神、財神、喜神、井神等諸路神明,在年節期間,都備享人間香火。人們藉此酬謝諸神過去的關照,並祈願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年節還是合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的活動達於高潮。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
年節更是民眾娛樂狂歡的節日。元日以後,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雜耍諸戲等,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
因此,集祈年、慶賀、娛樂為一體的盛典年節就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佳節。而時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動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節的主要習俗,都完好地得以繼承與發展。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拜年
現代社會通行的賀年卡在中國古代已經實行。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它是把梅花箋紙裁成約二寸寬、三寸長的卡片,上面寫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門上粘一紅紙袋,稱為「門簿」,其上寫著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貼)。拜者投名刺(名貼)於門簿,即表示拜年,其意義與現代賀年卡一樣。
 
 貼春聯
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是有史為證的。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3、在你的老家,都有哪些不一樣的習俗?

老家那邊過年當天還是比較忙碌的。早上起來洗漱完就要開始幹活,早上起的晚,早飯省略。第一件事就是貼對聯,生碳火,炭火一般老爸弄,他起來的早一些,老對聯清除掉,貼上新的,之後把貼對聯搞得垃圾清掃干凈。之後帶不願在家裡衛生間洗澡的人去浴室洗澡,洗過澡回來基本上可以吃午飯了,吃過飯,嫂子和老婆她們配合洗衣機洗衣服,之後把碗筷杯子菜等需要再洗的都洗干凈,我兄弟倆陪來串門的聊聊天,或者出去閑逛一圈,三點鍾左右老媽開始做年夜飯,其他人打下手或者把屋裡屋外有亂的地方收拾一下。五點鍾,菜陸續上桌,果盤香煙都整理一下,就開始把鞭炮、香准備好,屋裡所有燈都打開,最後一道菜做好後,改洗手洗臉的都洗一洗,都准備好了,老爸把香點著後放在該放的地方,然後在院子里把鞭炮放了,放完鞭炮開始吃年夜飯。吃過飯一般六點多,這時候人都活動起來,本家裡晚輩要給長輩辭歲,我們在家接受晚輩辭歲同時,也要出去給長輩辭歲,沒畢業的大孩子和沒上學的小孩子會得到壓歲錢。

4、臘月二十八的由來和風俗是什麼?

習俗的來歷

因為到了臘月二十八,接近年關了,家家戶戶都是喜慶的,剪窗花、貼春聯、貼年畫、備年貨等等,充滿了節日色彩。由於古代的生活環境所迫,家家戶戶只有在過年是才能出道豬肉。

臘月二十六,殺豬;臘月二十七,殺雞;臘月二十八,炸酥菜;臘月二十九,剁餃子餡;臘月三十,包餃子。習俗也在順應時代不斷地改進。

臘月二十八有「臘月二十八,把面發」的說法,中國民間風俗傳統到了農歷的臘月二十八無論是發面還是做饃,各家各戶要開始准備主食過年。中國民謠有「臘月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

中國民間風俗傳統到了農歷的臘月二十八無論是發面還是做饃,各家各戶要開始准備主食過年。臘月二十八除了要發面以外,還要「貼花花」也就是貼年畫、貼春聯和貼窗花。

太原人要蒸好「糕兒饃饃兩笸籮」;河北人則是「蒸棗花」預備除夕祭禮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饃炸圪塔。」做餑餑時有很多講究,即這一天不能隨便亂串門,尤其餑餑上鍋蒸的時候,若是串門不小心碰上要趕緊給人家的灶塘里添些柴,以讓鍋里的餑餑發的更好。

5、你們當地過春節有什麼特別風俗?

黑龍江的春節也有在除夕守歲的習慣。除夕這天男女老少都要徹夜不眠,進行不同的娛樂活動。在守歲之前,還要先吃一頓及其隆重的除夕大餐。一般來說,雞和魚是必不可少的,雞取「吉」的諧音,代表著吉祥、吉利;魚自然要越大越好,不但為了美味可口,還要取一個年年有餘的口彩,就是沒人吃也要端上擺在中間,好像餐館用來裝飾桌子的紙花。吃飯之前,要放幾個雙響炮,俗名叫做二踢腳,隨著炸開的紅色紙屑,送走上年的晦氣,迎接新年的好運。

6、求滕州地區過年的習俗資料,越詳細越好

1/滕州民俗
春 節
子時,焚香楮放鞭炮,閹家祭祖先。拜尊長。賞壓歲錢。同族年青人結伴而行,由近及遠,依序拜年。早飯吃扁食,尚素餡,諧「素靜」。意祝家庭和睦平安。扁食內包麩皮、硬幣,戲卜「福」、「財」屬誰。以博親歡、飯後,妯娌們成群結隊,走街串巷拜新年。初三中午,焚香於庭,祭神祀祖,全家團聚同酌,謂之「圓年」。初五,再吃扁食,稱之」捏嘴」。教幼童,不罵人不妄語,尊長敬老逾青年,少說多做,勤業為先。初七為火日,循古俗,煮菜為餐。舊俗敬火神,庄戶人開懷暢飲,鑼鼓喧天。初八為穀日,吃豆腐,諧意「都熟」,祈禱豐年。初九為果日,吃鯉魚,盼「利余」,亦為祈年。東部山鄉果農尤為重視,至今依然。
春節,各行歇業,機關放假三日,各劇場、商店照常營業。初三,各單位照常上班,循古俗,放鞭炮,聲響連天。
2/首先從做年貨開始說起吧:

做年貨:

除了上街打年貨外,我們那裡大年三十前三到五天,家家戶戶就開始自製年貨了,像磨豆腐(一般是做成水豆腐、油豆腐、「讓豆腐」等等豆腐系列)、煎油果(就是類似街上賣的那種糯米油餅)、打糍粑等等,這些基本都是不太能守的食品。像臘肉、水酒等這些東西,早在過年前一兩個月就做完了。

除夕:

大年三十,應該算是全家最忙的了。早飯後,父母就開始殺雞宰鴨准備年飯,小成員們搞衛生、貼春聯、貼年畫。

中午吃飯前,家裡的男成員們(男人不在的,女主人代替)提著供品到祖宗墳上去祭拜,祖宗為上,年飯也得讓他們先吃啊!掃墓回來後,家裡的女成員也基本把年飯都准備好了,放完鞭炮後,一家人就開始吃團圓飯。團圓飯是在中午,所以叫年飯,而不是「年夜飯」。

初一:

新年第一天,做的很多事情,都得有講究。按老一輩的說法,初一是否喜氣祥和,預示著新的一年是否順順利利。

初一要「驅寒」(音譯,還有「出行」的音譯,實際的書面語言,本人至今不確定),這恐怕是我們那裡特有的風俗。「驅寒」,也就是凌晨燃放鞭炮,迎接新年,不過有很多講究。一、時間不能選在凌晨0點,不能選在天完全亮或早飯後,而是在天麻麻亮,大概在凌晨4-6點之間;二、「驅寒」的一般只能是男成員,而且起來驅寒的要自己醒來,而不是被叫醒的;三、驅寒的鞭炮一定得夠長(越長表示鴻運越長久)、一掛鞭炮得一次性放完(鞭炮一氣呵成放完,表示新年諸事順利);四、「驅寒」放完的鞭炮不能讓小孩撿,也不能在吃晚飯前清掃。等等這些,讓「驅寒」變得尤為重要和神聖。所以,如果哪家過的不如意、不順利,老一輩的還時常會蹦出句:「看來是初一沒有『驅好寒』啊」。

早飯也有講究,一般吃的是大年三十的剩飯(這表示「年年有餘」)、面條或粉條(表示祝老人長壽、全家鴻運長久)

初一要講究祥和與吉利,所以說話有忌諱,不能帶「死」字,,也不能罵人吵架。

其實這些N多的老「講究」,都是祖輩遺留下來的習俗,有些迷信有些愚昧,但除了那些在後輩人無法接受的規矩,仍然不會有人刻意去改變它、去打破它,就像過生日吹蠟燭許願一樣,都是祈禱自己和家人在來年平平安安、順順利利,祈禱全家來年有好的收入,遵循一下老規矩也無妨。

拜年:

在我們家鄉,拜年算是一項長期的「工程」和任務,占據了「過年」時間這個絕大部分。親戚多的,基本要從初一開始,到元宵節,都得是走家串戶的拜年的過程中。

「初一崽,初二郎」,初一一般是向爺爺奶奶、叔伯鄰居拜年的,初二開始就是去外婆、舅舅姨姑家拜年了,而且通常是一家得吃一餐飯,碰到晚上的還得夜宿,所以親戚多,地點分布又廣的,拜年花的時間就特別長。要說明的是,出去拜年的一般是男主人帶小孩,女主人得在家接待來拜年的客人。等所有親戚都來拜完了,女主人就可以叫上自己的姐妹一起回娘家拜年了。

娛樂活動:

過年時期,鄉親們最富有的就是時間,自娛自樂的活動也很多。老年人自發組織的戲班子搭起了戲台自演自唱;年輕後生的舞龍隊挨家串戶拜年賀喜;小青年們組織的村鎮籃球賽也是精彩紛呈;村村放起了各色孔明燈……等等等等,全民參與、老少同樂,其趣融融!

尤其是放孔明燈,這應該算是我這一輩從小到大,感觸最深的過年娛樂活動了。在每個村組,一般是幾個大人組織,為小孩們做好孔明燈,幾個「孩子王」便組織小孩們拿幾個器具,挨家挨戶的「湊油」,一路唱著童謠:「湊油放風燈,養豬三百斤,湊油放一放,養豬壯又壯」。每個人都希望新年有好收成,也便不在乎那點「油」了!小孩們提著「湊」來的油,淋在綁在孔明燈的布條上,點上火,孔明燈就騰空而起了。在組織者的一聲令下,孩子們就朝著跟著孔明燈追去,孔明燈飛的不遠的,基本能被孩子們追到,再拿回來重放,撿到孔明燈的就走在最前頭,被其他小孩簇擁著,享受著「英雄級」的待遇。所以每個人追起孔明燈來,也特別賣力。也有飛的很遠的,追不到了,大家就放棄,要是落在其他村組,免不了一場紛爭,最後還得雙方的大人來協調。直到元宵夜,所有的孔明燈都必須放出去,這項活動也便宣告結束。

隨著現在的後輩們與外界社會接觸的增多,家鄉的N多風俗都有所改變。大年三十晚的夜空中,燃放著越來越多、越來越絢爛的煙花;除夕夜,有人家開始學著煮餃子、吃餛飩;凌晨0點,開始有人家放鞭炮,真正意義上地「辭舊迎新」;拜年不再是耗盡大半個月的時間,串過主要幾個親戚家的門就算結束了;等等……

但更多現代文化的出現,也讓該保留的給遺丟了。越來越多的大人圍在了麻將桌前,沒人再對戲班、對舞龍舞獅有興趣;越來越多的小孩守在了電視機旁,看動畫片和肥皂劇也似乎比追孔明燈來的舒適一些;初一扯皮打架的隨處可見,沒人管那麼多的忌諱……

風俗在變,人文在變,但是只要身邊的親人那份熱情不變、家的溫馨氣氛不變,每年盼望回家過年的心情依然不會變。

春節初一至十五 山東各地年俗

正月初一
嚴格地說,春節是從初一零點開始的。家長首先起床發紙,開門前先放一掛火鞭(據說怕直接開門遇到神),然後才能說話。其他人陸續起床。起床後婦女忙著煮餃子,男人在家長的帶領下進行祭拜。招遠舊時的祭拜順序是一拜天地、二拜王母娘娘、三拜灶王、四拜財神、五拜老祖,
現在一般只拜老祖。
〔吃〕
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燃放鞭炮。為了驅除邪惡、求吉利,有的地方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著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餘,飯後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在有餘頭。水餃煮好後,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到兩碗,意在希望人多興旺。吃餃子充滿了節日的歡樂氣氛:吃到紅棗,意味著新的一年能起早幹活,勤勞致富;吃到栗子,意味著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長命百歲;吃到錢,就能發財。不管誰吃到其中的哪一種,大家都衷心地祝賀。
〔拜年〕
春節拜年的習俗由來已久,至今不衰。首先進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輩給長輩拜年,平輩之間互相拜年;而後進行近拜,就是給沒出五服的長輩拜年;最後是遠拜,給出了五服的長輩和親朋好友拜年。
舊時拜年要叩頭,現在一般只是問好。商人拜年,除了問好外,還要互相恭喜發財。晚輩向長輩拜年時,長輩要給「壓歲錢」。新媳婦給公婆拜年,公婆要給相當數量的「壓歲錢」。鄆城等地有「春節五更乞長」的習俗。
〔吉利話〕
春節要講吉利話是山東民俗的重要特點之一。每到年前,父母總是不厭其煩地告誡子女,說話千萬不要「走火」。即使遇到不順利的事,也要說吉利話。膠東民間最忌諱的兩件事,一是打碎了東西,絕對不能說話,要一聲不響地把打碎的東西收拾干凈,趕快把它扔到井裡,路上即使遇到熟人,也不說話。據說這樣就可以消災;二是初一早晨煮餃子,非得煮破幾個不可,但不能說破了,也不能說「堆鍋里了」,而要說「掙了」。意在掙錢發財。商人之家對此最為講究,而且有意進行對話,問好了沒有?答曰好了;又問掙了沒有,答曰掙了。如此這般,大吉大利。
〔家畜〕
魯西南地區初一早上不能把雞、鴨、鵝等放出來,有的圈一天,至少也要圈半天。據說是怕它們弄臟了年,攪亂了年(因為鞭炮齊鳴,會把家禽驚得到處亂飛),其他如牛、馬、狗、貓等家畜動物,都得到優待。即墨在初一早晨,用隔年飯喂雞,據說雞吃一粒米,就能下一個蛋;把各種食品端給狗吃,據說狗先吃的東西,必定豐收。
〔送家堂〕
萊蕪等地有初一下午送家堂的習俗。人們上墳、燒紙、鳴炮、叩頭,將祖宗送回墳塋、回家以後,把家譜收起來,春節祭祖儀式遂告結束。但是,有的地區是初二送家堂,還有的地區是在初三送家堂,各地不一。
〔忌諱〕
初一忌諱很多,各地大同小異。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掃地,忌打人罵人。臨沂則忌動針線,忌包餃子,忌吃葷,忌搗蒜。沂源初一晚上忌點燈,據說點了燈,老鼠就會泛濫成災。
正月初二
膠東地區於初二日落後送年,送年時要擺供品,焚香燒紙,鳴放鞭炮。有的在大街上擺上供桌,接連不斷地鳴放鞭炮,十分熱鬧。有的地區於初三下午送年。
臨清有初二祭財神的習俗。商人之家都供著財神的牌位,桌上擺著「錢龍」和「棗山」。祭祀時,燒香叩頭,街坊鄰居也帶著香紙,到商人家祭財神,祝賀生意興隆,主人則以酒餚招待,表示感謝。
串親是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膠東東部和萊蕪等地於初二到岳父家串親,未婚的青年男女可以代替父母去看望外祖父和外祖母。即墨於初三或初四給岳父母拜年,但初五不能去。俗話說:「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萊西串親的順序是「先看姑,後看舅,岳父岳母在後頭」。
岳父母家對姑爺、特別是新婚姑爺要盛情招待。萊蕪等地的酒席上除了雞、魚、肉、蛋外,一般都要擺「四頂四」,就是四個果碟、四個炒碟、四個小碗、四個大碗和四個大盤。陪客的人要輪流給姑爺敬酒。
膠東的新媳婦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串親,叫做「紮根」。據說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紮下,不會有離婚和早年喪偶之事。紮根時,外祖父、舅舅、姨媽等都要送給新媳婦壓歲錢。魯西南的新婚夫婦串親一般都在雙日,意為成雙成對,大吉大利。
舊時,臨清在正月十五以前一般不串親,俗話說:「七不走,八不挪,九走死婆婆,拐彎死老天。」初七、初八、初九不能串親,初十尚可,拐彎是指初十以後,直到十五,更不能串親。過了十五之後,才能串親。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山東的一些地方稱為「五馬日」,並以這一天的陰晴來占當年騾馬的吉凶,說這一天萬里晴空則騾馬興旺。
這天又稱「破五」,有些地區在初五之前婦女不能出門串親,也不準動刀尺做針線,還不準生米、生面和生菜下鍋,過了這天則不再忌諱。臨清一帶的「破五」,以家族為單位舉行送家堂的儀式。沂南也在這天撤家堂軸子,有的還吃炸糕,掃院子,據說這天掃院子不招螞蟻。
臨沂等地婦女這天不出門、不梳頭、不動針線,據說動了針線會招蠍子、蚰蜒。
這天普遍中午吃水餃,也可以吃面條,有「初五吃頓面,一畝打一石」的說法。
舊時,初五有送窮的習俗,或稱「送窮媳婦」,茌平稱為「五窮」,忌拜年,放鞭放炮謂之「趕五窮」。單縣這天通行送瘟神,為了消除病患,家家戶戶都到村頭或十字路口送瘟神。一大早就焚香燒紙,祈求瘟神遠走高飛,讓一家人康泰平安。
許多商家稱初五為財神生日,黃縣等地或稱「路頭日」,這天開門營業為開市大吉。人們鳴放鞭炮,祭祀財神,吃象徵元寶的水餃,希望生意興隆,財源茂盛。這天的水餃像初一一樣,也要故意下破幾個,掌櫃的在廚房外高聲問道:「伙計,元寶掙了沒有?」伙計則高聲回答:「掙了!」以此來圖個吉利。這天最忌諱說「賠」、「散」之類的話,吃大蒜不許吃蒜瓣,蒜泥要稱「義合菜」,免得犯忌。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為人日,唐代稱為「人勝節」。據說人日主人丁興旺和人身健康。黃縣、招遠等地按初七、十七、二十七分為「小人七」、「大人七」、「老人七」,中午吃面條以祝人們健康長壽。
有的地方人日還有祀神的活動。沂南在這天推磨壓碾,送天地神,鄒縣祭祀火神祝融,舉燭同社必至,謂之「守駕」。單縣、鄆城這天送火神。
人日這天,臨清、濟南等地忌諱婦女做針線。據說:「人日做針線,專扎婆婆眼。」單縣早晨吃餃子,現包現吃,叫做「捏老鼠嘴」,晚上不能點燈,據說是讓老鼠娶媳婦,不要危害百姓。
正月初八
正月初八為穀日。魯南地區又稱此日為「轉八日」,簡稱「轉八」。這天沂水家家戶戶吃面條,取「擀麵軸子轉一轉,一畝地里打一石」之意,祝願新的一年穀物豐收。沂南則完全相反,轉八日是忌轉的,紡車、碾磨等所有能轉的工具,這天都要停轉。博興等地以穀日陰晴占豐歉。有的地方則謂八日晴,宜谷。
正月初十
正月初十,傳說是石頭生日。這天不準搬動石頭,也不準搬動碾、磨、石臼、捶布石等石制器物,恐怕因此傷害了當年的莊稼。
昌濰地區有的在這天焚香燒紙祭拜石頭神。鄄城有抬石頭神的習俗。鄆城也有類似習俗。鄒縣等地十日作脯,謂之「納福」。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燈節。
民間傳說,元宵節的燈光,是吉祥之光,能驅妖避邪除百病。所以人們往往端著燈互相照照臉龐,還要照一照屋內屋外的各個角落。
山東花燈的種類繁多,各有特色。面燈和蘿卜燈的農家氣息比較濃厚,而彩燈的都市特點比較突出。舊時,膠東、魯中和魯西南地區習慣用豆面和玉米面做成十二生肖燈,做工細致、形象逼真。十二生肖燈的寓意在於消除病災,使人丁興旺。此外還有代表十二個月的月燈。月燈的寓意在於祈禱該月收獲的農作物、水果和蔬菜取得豐收。面燈一般擺在床頭、窗檯、門砧和桌子上。
滕州一帶的蘿卜燈別具一格。過去,德州舉行燈會,彩燈的花樣繁多,有內容連貫的套燈,有形態各異的散燈,有端莊華麗的牌坊燈,還有變幻莫測的盒子燈。曹縣有一種特別精緻的彩燈,叫雪花燈。據說需要一個能工巧匠的經年之功才能製成。
博興農村的元宵節有照燈的習俗。男孩子提著燈,圍著棗樹轉六圈,同時把「嘟佬嘟佬,開花結棗」的口訣念六遍(傳說嘟佬是主管棗樹的老公公)。據說照了棗樹,棗子就能得豐收。
費縣玉皇廟會在元宵節這天舉行「送駕」儀式。滕州一帶元宵節「打花」更是令人傾倒。鄄城的姑娘們在元宵這天製作花樹和花姑娘,意在希望棉花取得豐收。
個別地方婦女有「看了娘家燈,要死老公公」的忌諱,有的地方新媳婦則必須回娘家去躲燈。

7、小年炸東西,為什麼不能多說話

聽老年人說,炸丸子,炸穌肉時不能隨便說話,這是因為炸的美食先敬上天神靈,你隨便說話,別是說錯,惹天神生氣。再者炸丸子時,須專心致志,決不可三心二意,稍有不慎,油鍋著火,引起火災。如果熊孩子在旁,萬一有水滴入油鍋內,容易造成爆裂聲,致於防備串門者主要目的是保持安靜,防止外人擾亂!

8、濟南過年風俗

。「小年」就是臘月二十三,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過去還要給灶王爺上香,現在幾乎沒有這一風俗了,只是打掃衛生,等待春節的到來。這天還要吃餃子。大年三十,家中的兒子要帶媳婦孩子回家過年,餃子當然一定要吃。還要炸很多的魚肉等,從初一至初四不能動刀,不能掃地。這些時間就吃大年三十備下的東西。初一走親訪友拜年,初二要隨媳婦回岳父岳母家,初三初四兄弟姐妹串門。破五這天,人們從初一至初四已經四天沒幹活了,日出之前放炮崩窮後,要努力干一天活,這天忌串親訪友,也不準串門,說是走親會把晦氣帶到別人家。打掃衛生是一種徹底的大掃除。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許搞衛生的,也掃掃地,但只能在屋裡掃,垃圾只能先放在屋裡的拐角處。特別大年初一,那是一掃帚也不能動的,說是動了就將好運氣弄掉了。可到破五這一天,卻非徹底地搞一回大掃除不可了。破五這天也要吃餃子,我們家尺素餡餃子,奶奶說是象徵著這個年素素靜靜過去。正月十五當然要看華燈,猜燈謎。小時候老去大明湖或趵突泉看,現在也好多年沒看過了。晚上吃元宵,意思是這個年圓滿結束。呵呵,風俗還是挺多的嘛。還有,我也沒聽說過章丘酥菜。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