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日本風俗作文

日本風俗作文

發布時間: 2022-08-16 03:03:30

1、日本習俗英語作文

B

2、亞洲風俗作文怎麼寫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世界上有許許多多個國家,每個國家的風俗習慣是不同的,不同的國家喜歡的衣著也是不同的。今天,我要帶大家去了解的是日本的和服和韓國人穿的「韓袍」。
和服是是日本大和民族的傳統服飾,在當地被稱為「著物」,因和服的圖案與色彩反映了大自然的具體意象,又叫「賞花幕」。和服不用紐扣,只用把結的腰帶,腰帶種類很多,打結方法也不同,廣泛使用的是「太鼓結」,就是在後腰打結處的腰帶內墊一個紙或布做的芯。由於打結很費事,二戰後又出現了「改良帶」和「文化帶」。
「韓袍」是韓國人的傳統服裝,它的樣式適合韓國的氣候,和韓國人起坐習慣。女性的韓服短上衣搭配優雅的長裙,上衣和長裙的顏色,五彩繽紛,有的還加了明艷華麗的錦綉。
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色彩,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匯成一幅幅絢麗多姿的風情畫,無不體現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無不展示著各個國家的獨特魅力。

望採納!

3、求一篇日語作文「日本新年的習俗」

手工製作,樓主請參考。
日本新年的習俗
日本新年の習俗
日本最大的節日是陽歷的元旦。每年的12月29日是全國休假日。在這個假期里,人們要給他們的子女以及親戚的孩子一些零用錢,日語叫做お年玉,又作御年玉,相當於中國的壓歲錢。
日本最も盛大な祝日は陽暦の元日で、毎年12月29日は全國的な休みに入る。この休日の中に、人々は自分や親戚の子供にお小遣いをあげる。日本語でお年玉、または御年玉と言い、中國で言うと「押歲錢」と同じである。

過年時日本人要吃御節料理,這是供奉給神的料理,供奉一天,第二天就撤下來自己吃。日本人吃這個意思是從神那裡得到吃的東西。日本人吧12月31日稱為「大晦日」,也就是除夕日。在大晦日當天,家家戶戶都要進行大掃除,一則為了清潔家居,二則也有洗去霉氣的意思,這點跟中國很相似。了迎接年神的到來,在這天日本人要在玄關前插門松,門上掛草聖做的裝飾,家裡供鏡餅。大晦日子夜,全國各處的大小寺廟都會響起108下的鍾聲,反映了日本人通過這108下鍾聲驅走霉運、祈求神佛保佑的願望。
舊正月の時、日本人はおせち料理を食べる。おせち料理は一日目で神様に捧げ、翌日でみんなで食べることは、神様が食べ物を賜って下さったという意味を表す。日本人は12月31日を大晦日と言って、つまり除夜である。その日、どの家も大いに掃除して、一つは住宅の清潔、もう一つは厄払いのためである。この點は中國とよく似ている。歳神さまをお迎えするために、門松を玄関の前に挿したり、藁の飾り物を飾ったり、鏡餅を供えたりする。大晦日の夜中、全國各地の大と小のお寺はいずれも108回鍾を鳴らす。日本人はその108回の鍾の音に通じて、厄払いや神仏の加護を願うことを表す。

新年的大年初一,大家一般都會去神社或者寺廟里參拜,大部分人選擇去的是神社。
新年の元日は、皆さんが普通ならば神社やお寺へ參拝に行くが、その中大部分は神社を選ぶのだ。

過年,許許多多的日本人參加忘年會,在忘年會上,大家盡情享用香醇的美酒,忘卻過去一年的不利,迎接新的一年的來臨。
年を越す時、たくさんの日本人は忘年會に參加する。忘年會を借りて、みなさんは美味しいお酒を存分に楽しみながら、過ぎ去った一年にあった不愉快なことを忘れ、新しい一年がやってくることを迎える。

日本人把1月1日~3日稱為「三賀日」,在三賀日期間,大家都會到親友家中互相拜訪,和我們中國的拜年活動十分相似。
日本人は1 月1 日から1 月3 日までを「三が日」と呼び、その期間中、皆さんはお互いに親友を訪ねたりして、中國の年始まわりとよく類似している。

4、關於一篇民風民俗的作文

正月初一為春節,舊稱元旦。是日,人們早起,著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辭舊迎新。謂穿未下過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腳輕手健。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詞先開門,放炮仗於門口,稱「開門炮」。開門炮一般放三個,要「帶四放三」,留一個作「備炮」,寧波話「備炮」出典於此。炮仗放得越高越響,示意新年吉利。若是「吹、吹、吹」的啞炮,則示為不吉,要馬上就說:「哦,吹吹響,今年會發財。」並立即補放一個。
大族、大戶人家供奉祖先遺容畫像於祠堂或中堂(堂前間),一般懸五代之內的祖宗像,稱為「供幀子」、「供影子」、「供金紫(昔繪像皆金冠紫衣) 」,均同義。有的宗祠族規,男子l6歲才可拜祭,女子不在內。由輪著當辦者分發麻餅(亦稱吉餅)一雙或碗兩只。各家幼者依序拜尊長,稱「拜歲」。除夕夜巳分「壓歲錢」,用紅紙包起來壓在幼者枕頭底下,故謂「壓歲」。
是日,早上吃湯團(湯圓),寓意團團圓圓。有些人家全家吃素一天。這天習俗最大特點是讓家裡日用器物「休息」一天,也即讓家庭主婦休息,不掃地、不乞火(不向別人點火、點香煙)、不殺牲、不動刀剪、不倒馬桶、不洗滌衣服,也不打罵孩子、不講不吉利的話。早晨見面忌說「早」字,謂說了要招來今歲跳「蚤」多。走路如跌跤,要馬上說:「哦,元寶一跌。」此晚,未昏即眠,不點燈火,謂點燈將招來今歲蚊蠅多。睡前,放「關門炮」。晚上不出門,俗稱過「太平夜」。
初二至初七八,遲的到十五,各家出門走親戚「拜歲」,一般先至親後遠親,少拜長以婿拜翁、甥拜舅、侄拜姑等為重,互相款待酒席,稱「歲飯」、「歲酒」。 初五,為財神日,經商人家最重此日,「請財神」後才開門營業,稱「開市」。信佛者,有的於初七夜走七座橋,且不走回頭路,初八拜八個寺院,俗稱「走七橋」、「拜八寺」。
其間,民間娛樂活動有舞龍燈、跑馬燈、大頭和尚等。與別地稍異者有「佯掃地」,即乞丐(此時稱「發財人」)背負筐,手握綴有紅球的掃帚,佯作掃地狀,口唱俚歌:「撩起金絲帚,瑞格(象聲)一把掃。掃到東,老闆屋裡有青龍,青龍盤米缸,黃龍盤谷倉;掃到南,老闆屋裡發大財,大元寶使籮抬,小元寶使船載。」
建國後,賀年等習俗不變,迷信色彩多已消失。機關團體舉行團拜,開展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活動,慰問老幹部、老工人、老教師、老科技人員、敬老院老人和春節期間堅持生產、工作的職工。路上熟人相逢,拱手或握手,互祝吉祥。
(1)
桃花源上接五強溪,下連武陵,相傳是古代秦人躲逃連年戰亂和苛捐兵役的避難之所。他們在這與世隔絕的地方自勞自食,繁衍子孫,獨成一方風水。至今這里古撲的民風民俗,仍展示著她作為洞天福地的往日的情愫。
桃花源有秦人洞,秦人洞里有一村莊名三合村。三合村有數十戶人家,他們大都姓秦,因此該村也叫秦人村。這些姓秦的村民是否是進洞避亂的古代秦人的後裔?沒有誰去做具體的考證,反正一個「秦」字貫古今,他們的衣食住行習俗確實與當今現代社會風尚有許多不同。
衣: 以前這里人們的衣料全為家織土布。各家備有紡車、織機,自產棉花,自紡自織,織成的土布再用植物染料染成或青或蘭或灰或紫的顏色。衣裳多為自家製做,將染色的土布裁成片,再一針一線用手工連綴。也有上門做衣的裁縫,一個灰包,幾根針,幾絡線,一雙形似當今帶把小鋁鍋的生鐵熨斗就是他們的全部工具。衣服的式樣是男為封襟衣。女為大件衣,一色的布扣襻,褲子全為大折襠褲,4尺大的褲腰,在肚前一抄一折,再繫上布帶。如今,村裡年輕人的服式與洞外人的幾乎沒什麼兩樣,但不少老年人仍穿著對襟衣,大件衣,折襠褲。不過老年人衣服的布料再也不是土紡土織的了,而是去市面上挑選。去村裡走走,仍可尋見木製的紡車和織機。雖然這些都閑置不再用,但也展示著歷史。即使在普遍使用縫紉機的今天,村裡仍有提火熨斗拿灰包的土裁縫。
食:當然是主食大米,與洞外的村民幾乎沒什麼兩樣。這里所指的「食」,是專指加工大米的工具。秦入村裡的村民們以前加工大米的工具是碟子、石碓、風車。碟子圓形,有上下兩扇。下扇固定在木架上,中間有一硬木軸,上扇繞木軸在下扇上轉動。上下兩扇磨擦的面有規則地嵌有許多硬木片以為齒,齒縫間用黃土夯緊將齒固定。碟子的作用是將殼肅去粗殼。用碟子加工時將稻殼堆在上扇盛殼的容斗內,以人力推動上扇轉動,稻殼通過木齒磨擦,從上下礧面的縫隙間灑下去了粗殼的糙米。糙米再經過石碓加工便成為熟米。如今村民食用的大米大都是機器加工的,但村裡仍有作坊可為村民用古法加工大米。確實有的村民原來作坊里用礧子、石堆加工大米,他們(特別是老年人)認為,這比機器加工大米味更香質更柔。
住:以前村民的住房全是清一色的竹籬茅屋。茅屋傍山而建,各自獨立,確是「雞犬兩相聞」。屋內存設簡陋,石板木塊是凳,木板相拼為床,葫蘆(俗稱蘆瓜)剖開成瓢,磚頭砌壘即灶。如今茅屋為木屋所代替。木屋又全是小青瓦、白粉牆,仍具古代遺風。家家戶戶雖然有了電視機、電冰箱,那剖開的蘆瓜瓢卻一脈相沿。
行:秦人村雖緊臨國道,但村裡不通公路,在田園上縱橫交織的是阡陌交通田園上的這些阡陌並非說優於水泥路、柏油路,但的確也有它的優點。它透著芳草的青味和泥土垢濕氣,赤腳踩在上面使人感到溫乎乎的舒坦,更使人感受大地脈膊的跳動。
(2)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讓我帶大家走進廣東民風民俗大觀園吧! 涼茶 廣東人最愛飲涼茶,認為涼茶是身體的保險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無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個月內不飲幾杯涼茶(多為王老吉),嬰幼兒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認為身體健康沒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廣東涼茶之一,有清熱下火,生津止渴,潤肺排毒之療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涼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葯物組成,適用於四時感冒、頭痛發熱等積滯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葯性最為寒涼,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對平和一些。小兒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葯物組成,適用於小兒感冒發熱、煩躁咬牙等症。適用於體質強壯、素來火旺濕盛、經常咽喉腫痛、大便干結、舌紅苔黃膩者。但是,喝過涼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個字「苦」!我喝涼茶的時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進去好 幾片陳皮去苦。 廣東迎春花市 廣州美稱「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為世人所矚目。春節前夕,廣州的大街小巷都擺滿了鮮花、盆桔,各大公園都舉辦迎春花展,特別是除夕前三天.各區的主要街道上搭起綵樓,拱起花架,四鄉花農紛紛涌來,擺開陣勢,售花賣桔,十里長街,繁花似錦,人海如潮,一直鬧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這就是廣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廣州種花為業,已有100O多年的歷史。早在五代南漢時代,珠江南岸庄頭村一帶,就有許多素馨花田,南漢王劉悵的寵姬素馨就是庄頭的種花女。 金桔象徵「大吉大利」。與其相類似的還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誠膜拜,飄逸肅穆,深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臘月初,市面上有從福建漳州運來的大批水仙頭,人們買回後,精心培植,通過對水溫和日照的調節來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團圓飯時,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聲中依次開放,這情景給人們帶來無窮的樂趣。俗語說,「花開富貴」,這正巧取了個好兆頭。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氣襲人,所以家家必備。 當然,廣東還有好多民風民俗。比如:煲湯、 舞獅、種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還有舞牛的……每個地方的民風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著我們去發現它呢!
在我記憶深處一直有顆星星在閃爍,它永遠也不會失去光彩。
那是在太原過元宵是的情景:
今年的元宵節,比以往元宵節都不太一樣,因為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逐漸富裕起來,大街上張燈結綵,處處燈火輝煌,大街小巷裡車水馬龍,只見馬路上人山人海,整條馬路都已變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見人流的末尾,整個街上熱鬧非凡。各個店鋪里堵得水泄不通,望著這熱鬧勁,我不禁想起了唐寅的《元宵》 :「有燈無月不娛人, 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 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游村女, 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 如何消得此良辰。」我忘乎所以地吟誦了起來,卻毫不發覺姐姐以悄無聲息地站在了我的後面,「呦!表妹好雅緻,這樣看有什麼意思,咱倆不如去逛逛?」「好呀好呀!」我連忙拍手叫好。
來到街上我們也融入了這個熱鬧的氣氛里,姐姐拉著我走東躥西,一路逛下來,我們發現了不少燈籠,每一個都獨具特色,讓我垂涎三尺,有一針一線縫出來的,有清一色的,有用玻璃做的……在廣場中央,有一支做工精美,巨大的走馬燈,這只走馬燈逗不少路人駐足觀看。遠處的夜空中鞭炮齊鳴,當煙花綻放在夜空中時,吐露出「元宵節快樂」的五個醒目的大字,這個原本就熱鬧的元宵又增添了幾分韻味,那一盞盞美麗的蓮花燈,幫人們傳遞幸福安康。
元宵的一切都是那麼吸人眼球,但我卻享受做花燈的過程。
做花燈可不是那麼容易的,挑選好竹子是關鍵,竹子的好壞直接決定花燈的成敗,不過我只會說說而已,這光榮的任務就交給實戰經驗豐富的姐姐了,竹子挑好,框架也准備好了,我可不能閑著這刺綉就交給我了,你可別小看我,我可是卧虎藏龍哦,說得輕巧,實踐起來可難著呢,不是刺錯了就是刺反了,反正就是漏洞百出,經過一番周折我可算是完成任務了。「嗯,不錯不錯可以買個好價錢了。呵呵」
在這一天,縱使有多少不愉快,也一掃而光了。
評: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太原過元宵節的習俗。節日大街張燈結綵;節日的走馬燈讓路人駐足觀看;做花燈的過程更是別有一番風味,這一幕幕在你的筆下描寫得活靈活現。是一篇難得的優秀習作。
各具特色的服飾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世界上有許許多多個國家,每個國家的風俗習慣是不同的,不同的國家喜歡的衣著也是不同的。今天,我要帶大家去了解的是日本的和服和韓國人穿的「韓袍」。
和服是是日本大和民族的傳統服飾,在當地被稱為「著物」,因和服的圖案與色彩反映了大自然的具體意象,又叫「賞花幕」。和服不用紐扣,只用把結的腰帶, 腰帶種類很多,打結方法也不同,廣泛使用的是「太鼓結」,就是在後腰打結處的腰帶內墊一個紙或布做的芯。由於打結很費事,二戰後又出現了「改良帶」和「文化帶」。
「韓袍」是韓國人的傳統服裝,它的樣式適合韓國的氣候,和韓國人起坐習慣。女性的韓服短上衣搭配優雅的長裙,上衣和長裙的顏色,五彩繽紛,有的還加了明艷華麗的錦綉。
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色彩,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匯成一幅幅絢麗多姿的風情畫,無不體現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無不展示著各個國家的獨特魅力。
評:內容讓人耳目一新,生動形象地介紹了和服和「韓袍」,抓住服飾的特點進行細致入微地描寫,讓我們領略了絢麗多姿異國風俗。要是多些傳說或作用會使文章錦上添花。
端午賽龍舟
說起賽龍舟我想大家都是耳聞目睹過的,你聽鑼鼓聲聲,鞭炮齊鳴,劃龍舟比賽就快開始了。
小河兩旁人山人海圍滿了觀眾,你一言我一語的爭論誰輸誰贏。龍舟爭先恐後的劃了出來,3輛龍子實力不分上下,選手們整齊的劃著船槳「一二一,一二一」站在船頭的是一個身材魁梧的漢子,他拿著手上的鼓錘鏗鏘有力地敲著,鼓為自己鼓舞士氣。
岸上的觀察們目不轉睛地盯著,一邊心急如焚地喊著加油,小河上選手們不一樂乎的劃著,他們聽著觀眾們強烈的耐喊聲,頓時變得充滿了信心,更加邁力的劃著,鑼鼓聲變得越來越響,船槳劃動的速度也越來越快。河水被攪得洶涌澎湃飛濺起一朵朵雪白的浪花,河水兇猛地向河岸拍擊,選手們越戰越勇。就在難解難分之時,藍隊,使勁往前劃著,最後一舉拿下冠軍,其他兩隊雖然輸了但他們並沒有氣餒,而是用樂觀向上的心態向藍對慶賀。這時鞭炮齊鳴,人聲沸騰為冠軍頒獎的,時候到了歡呼聲吶喊聲,鞭炮聲是是這次龍舟大賽上最富有動力的的交響曲。
河水平靜了下來鑼鼓與鞭炮消失影去。剛才熱鬧的氣氛漸漸變淡,隆重的龍舟大賽拉下了圍幕。
評:開頭直奔主題,「鑼鼓聲聲,鞭炮齊鳴」不見其景,先聞其聲,營造出熱鬧喜慶的氣氛,第三段更是把賽龍舟的場面推向高潮,熱鬧的歡呼聲吶喊聲似乎還回盪在我們的耳畔,結尾自然、簡潔令人回味無窮。
白族
泱泱華夏,盛開著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
白族,是我國西南邊疆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民族,白族主要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也有自己十分好看的服飾,因為是「白」族,所以衣服是白色的,有幾朵粉色的小花綉在白衣服上,顯得格外漂亮;還有那頭飾,頭冠以風、花、雪、月為題。白族的語言跟我們截然不同,白族人稱女士為「金花」,而男士則為「阿鵬哥。」
有一次,我去雲南大理玩,導游帶我們家一大夥到一家茶館品茶。到了包廂,我看見兩位白族阿姨正在泡茶,「第一杯是苦茶,是用土罐烘烤的綠茶泡製而成,味香苦;第二道是甜茶,是以紅糖和牛奶製作的乳扇沖開水泡製而成,第三道茶是回味茶是用蜂蜜泡開水而成的,味道很甜。」一位阿姨說。另一位阿姨補充道:「這是三道茶,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說法。這三道茶也是我們白族待客的禮物,代表我們白族對客人的尊敬與熱情。」
這就是白族,雖然他們人數不如漢族的多,但他們的熱情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評:從介紹白族的地理位置入手,在生動形象地介紹了白族的服飾,緊接著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突出白族對客人的尊敬與熱情,讓人一讀就喜歡。
藏族的「雪頓節」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節日習俗,在慢慢地盛開著,散發出淡淡的清香,吸引著我們。當然,藏族這朵「鮮花」,已開地正大、正旺地,其中一朵花瓣,就是藏族的雪頓節。
雪頓節是每年藏歷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傳統的節日。在藏語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頓」是「吃」、「宴」的意思, 雪頓節按藏語解釋就是吃酸奶子的意思,因此又叫「酸奶節」。雖然酸奶我們都吃過,但藏族人民卻還是把這個加入了民俗的行列中。
「雪頓節」是藏族人民最快樂的一個日子,在這天人們都在吃酸奶,還在一起比賽呢。瞧,這擺放酸奶的桌子一眼望不到頭,人們都爭先恐後地來到桌子前,每個人都有三十個碗,碗里盛滿了酸奶,看誰在最短的時間里喝完這么多酸奶。來參賽的人有老人、中年人、青年人、小孩,各色各樣的人都有。人們來參加比賽並不是為了吃的,而是為了使場景更熱鬧點,讓別人更開心一點。

5、小作文一篇,論關於中日文化,習俗等對比,最好有日文和中文

人與人交往當中,時有錯看對方的情形,或把惡人誤以為本心良善,或將好人疑心成貌忠實奸。要說錯誤最嚴重的,莫過於熱戀中的情侶,情濃之下,明知是對方的缺點惡習,竟也視而不見,甚至還覺得別具魅力。這種陰差陽錯的彼此觀感,國家民族之間亦然。看看中日兩國交往關系史,就會發現雙方的互相誤讀,已經有千餘年的歷史,至今仍沒有多大起色。

中國人看日本,往往是從大處和表面著眼。首先看到東瀛是海外島國,蕞爾小邦,其次看到的是日本學習了不少中國文化,受我們的恩澤日久。這兩大印象,可以說在中國人心中已成無意識之定式,隨之衍生出的根深蒂固的輕視心態也導致中國人總是無法真正理解日本,更難以秉持對日交往中的平和心態。
古代中國歷史典籍極為豐富,但是對於和我們交流了千餘年的鄰國日本,記述詳盡而准確的實在鳳毛麟角,相反,浮光掠影的皮相和道聽途說的傳聞倒是太多。
根據中方史料,兩國交往之肇始是公元前108年,倭人部落到漢的樂浪郡獻貢。而公元240年,魏國使團首次赴日「訪倭王」。魏國與日本建立交往的動機之一,據說是為了牽制吳國,因其誤認為日本的地理位置「當在會稽、東冶之東」。(《魏志/倭人傳》)在早期的航海能力限制下,中方對日本的情況有所誤識是自然的,因此,雖然日本名義上被納入了中國的冊封體制(彼時日本仍處於分裂狀態),但雙方交往並不算密切。到了南朝的劉宋時期,初步完成政治統一的日本第一次提出了請求領百濟、新羅的大將軍稱號,這是日本對朝鮮半島表露野心的肇始,值得注意。劉宋對此的回應是拒絕,可顯然並無了解日本形勢變化的興趣。《梁書》中稱:「東夷之國,朝鮮為大。」這表明在中國的冊封體系中,日本的重要性不如朝鮮,而其試圖染指朝鮮半島的企圖是不被允許的。此後的幾百年間,中國人對日本的認識基本上屬於停滯狀態,史籍中雖保留了《倭人傳》的條目,內容卻不脫《魏志/倭人傳》之巢窠。
中日雙方的交往,在隋唐時期達到了第一個高潮:日本派出十八次遣唐使,唐朝使臣亦八次渡日。然而,王貞平在《漢唐中日關系史》中指出,中國歷代朝廷「從未區別對待五世紀之前的各倭部落和實現了政治統一之後的日本」。他表示,600年日使訪華,卻未像過去一樣向隋帝要求封號,「此舉是一個重要的外交信號:中日間的君臣關系已經動搖,日本已不再視自己為中國的屬國。」這標志著中日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不過,取代短命的隋王朝的唐王朝,在對日關繫上的表現非常令人奇怪。白江口之役是中日第一次交兵,唐軍大敗日軍。經過此戰,日本對朝鮮半島的窺覷野心,和不甘心納入中國主導的冊封體制的桀驁都已顯露無遺,可唐廷卻並未深入追究。無論是《舊唐書》或《新唐書》,對白江口之役均隻字不提,只在指揮該役的劉仁軌傳內寥寥述及。相反,唐廷還給予交過手的「抗敵之國」的日本使團以很高的尊重。753年,日本來使因不滿地位低於新羅使臣,在唐廷發生爭長事件。盡管關於此事件的真實狀況有所爭議,但日本使臣在儀式上的排序的確位列諸多外國之前(西列第二,吐蕃之後)。唐玄宗曾稱日本為「君子國」,日本在唐人的記述中「人民豐樂,禮義敦行」,其採用「漢制」也多受褒揚。可事實上,日本此時已經大體確立了「日本中心論」的翻版「夷夏」觀念,在內部文書中,甚至有把「唐國」稱為「夷狄」的律令,並以朝鮮為「近藩」,唐為「遠藩」。不難想像,這種態度的真相若是被唐廷知悉,必定會勃然大怒。然而,唐廷似乎對此渾然未覺,非但不計前嫌,還一任日本遣唐使自由來去,汲取中土的文化精華壯大自身。
唐朝的「寬大」緣由何在?是「天可汗」的虛榮心過剩導致只求日本來使營造「四夷賓服」的假象自滿呢?還是單純的馬虎粗疏,無暇也無意去了解日本的實際情況?依照史料分析,兩者成分皆有,而不管哪一種,都正如石曉軍《中日兩國相互認識的變遷》書中所言,表明了「唐人對日本的漠視。」
唐朝曾數度派遣使臣赴日,但這些使臣們看來並未打探到有關日本的真相。在日方史料中,竟然還有唐使離日前向天皇辭別說「臣等多幸,得謁天闕」的有辱國格的記載(779年,孫進興出使)。雖然我們可以懷疑這些描述可能是日方的吹噓,但唐朝使臣沒有識破並揭露日本的帝國夢想是肯定的。這些使臣為何在回國後隱瞞了所見所聞,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把出使海路遙遠的日本當做一個不怎麼重要、純屬走形式可又有風險的差事,所以寧可「入鄉隨俗」,如王貞平所說的裴世清在見到天皇時「按日本習俗行禮似乎很不得當」,但不過是「靈活應變」;二是日本方面也採取了一些迷惑性的手段,避免把局面弄僵,直接對唐構成公開挑戰。如孫進興訪日,日方大臣也有人提出不要自稱天皇,雖受到廣泛反對,但天皇還是降座接受國書。日方的「華夷論」者為之慨嘆:「然遂降御座,嗚呼痛哉!」(關於唐使團訪日的記述,參見王貞平《漢唐中日關系史》)
王貞平還在書中細致分析了中日兩國往來的外交文書,提出日本在文書中利用日語的音讀訓讀區別,有效地做到了不失自尊地保持與唐國的對等,甚至高等地位。如「天皇」在文書中以日文訓讀法寫做「須明樂美御德」,掩蓋了「天皇」的真實含義。735年,唐著名宰相張九齡起草的給日本的國書開頭稱「敕日本國王主明樂美御德」,「敕」是對臣屬的用語,「主明樂美御德」則明顯是把它當作了「日本國王」的名字。同樣的語言,用兩種讀法表達,在直書「日出處天子」容易惹麻煩的形勢下,是一個稱得上狡猾的主意。但王貞平認為,歸根結底,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在於處理中日關系的隋唐官員「對日本文化一知半解,且誤信傳聞,以為中日同種同文」。他們以中國人的心態出發,只滿足於維護形式上的虛榮心,卻不知日本的真實信息已被忽視歪曲。
交往多了,馬腳難免會泄露出來。《舊唐書》就記稱日本來使「其人入朝者,多自矜大,不以實對」,可是,唐政府上下都沒有把這個「屬國」放在心上。這是中國人的日本觀的一個異常不智的開始。事實上,中國人的大意實在是過分了,就在這部完成於五代的《舊唐書》中,居然出現了《倭國傳》和《日本傳》並列的荒唐現象。兩篇文章的篇幅合起來不過數百字,對於倭國與日本究竟是什麼關系也描述不清。
894年,宇多天皇詔令廢止遣唐使,唐朝亦久困於內憂外患,隨後的五代十國更是天下大亂,中日關系再次進入沉寂階段。直到宋代,兩國官方正式交往仍然不多。民間貿易和僧侶交流雖比以往有所發展,但單純追求利潤的沿海商賈與旨在傳播宗教思想的出家人,並不能根本改善中國對日本不甚了了的基本狀況。
蒙古帝國的興起改變了東亞的政治格局,日本亦成為他們的征服目標,可元軍兩次渡海進攻相繼受挫。這里要指出的是,若是對日本的自然環境、地理特點、國內守備等情報有更多的認識,元軍當不至於一敗再敗,至少應注意到登陸地和作戰日期的選擇。當然,南宋和高麗的降軍、仆從軍戰意低下,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元朝中日關系的特點是官方往來斷絕,民間商貿繼增,特別是隨著航海技術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形成了一些專以海上貿易牟利的商團,在兩國都有利益,儼然成了「中日合資跨國公司」。一旦受到任何威脅或阻礙,商團就可能蛻變成武裝勢力,這就是所謂「倭寇」的起源。

進入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徹底打擊張士誠、方國珍等割據力量的殘余,實現一個農業帝國理想中的「長治久安」,很快推出了海禁政策。同時,朱元璋以驅逐胡虜,匡扶華夏自居,也決心重建以中國為軸心的「華夷」國際秩序。這兩點,堪稱對明代中日關系有決定性影響的基石。
和過去一樣,朱元璋為首的明廷在關於日本的知識方面,幾乎沒有多大進展。朱元璋很草率地把日本列入了「不征之國」的第二位,而非需要謹慎戒備的潛在對手。尤其費解的是,因為日本涉嫌捲入胡惟庸謀反案,朱元璋「怒日本特甚」,而且在《祖訓》中亦指出日本「雖朝實詐」,但他並未有任何伐罪施威的意思,只是「決意絕之」,即斷絕與日本的往來。有人認為朱元璋的處理方式是受到了忽必烈兩次征討日本均告慘敗的教訓影響,但最重要的原因在他於洪武四年頒布的詔書中說的極其詳盡明白。該詔書稱:「海外蠻夷之國,有為患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古人有言,地廣非久安之計,民勞乃易亂之源。如隋煬帝妄興師旅,征討琉球,殺害夷人,焚其宮室,俘虜男女數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載諸史冊為後世譏。朕以諸蠻夷小國,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為中國患者,朕決不伐之。惟西北胡戎,世為中國患,不可不謹備之耳。」(《明太祖實錄》)
詔書表明,貧苦農民出身的朱元璋無疑不具備海權意識,對外向擴張的帝國政策持否定態度,其戰略思想是以防禦性的「謹備」為主,重點放在北方內陸。基於這種立場,即使倭寇已經禍亂沿海,日本又並不規矩,他的對策也僅僅是強調「專以防海為務」。
洪武朝的中日關系斷絕二十餘年後,在明成祖時期實現恢復。巧合的是,在熱衷於展示海上力量的永樂帝執政期間,日本的南北朝局面出現變化,喜慕中國文化的足利義滿將軍當政。這位因動畫片《聰明的一休》而被不少中國人熟悉的將軍,對明帝國懷有罕見的恭敬,主動稱臣納貢。他還應成祖要求消滅本國的海盜,其使臣將獻給明帝國的二十名海盜頭目悉數蒸殺於寧波。不過,足利義滿的「親華」是個人性的特例,為期也非常短暫,他在永樂六年(1408年)去世後,其子足利義持政權在永樂六年(1411年)便停止了朝貢。而對於此際日本政局的變幻,從南北朝到室町幕府再到後來的戰國爭雄,明帝國可謂一無所知。明朝對於日本的了解,從永樂四年侍郎俞士吉出使日本,並在日本立下的「御制碑文」可見一斑。該文雲:「日本有國鉅海東……語言文字皆順從,善俗殊異羯與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成祖封義滿為日本國王的舉動更顯示出中方完全不清楚日本的政體,對天皇與將軍的區別缺乏基本掌握。
宣德七年(1432年),足利義教恢復朝貢,但日本使團訪華引起的麻煩不斷,成為明朝外國來使中最特殊的現象,而明朝的對應,竟然尤甚於唐朝,幾乎是莫名其妙的無原則的寬疏縱容,乃至跡近怯懦。明朝對日本貢使的人數、貨物數量以及不得攜帶武器等均有規定,但日方多不遵守。景泰四年,日本使團在臨清搶劫,毆傷地方官員,景泰帝卻以勿「失遠人心」為由放過了他們。(《明史/日本傳》)成化四年,日本使團成員在北京殺人,成化帝仍拒絕了官員的逮捕兇手要求,只勒令日方賠償白銀十兩,以顯示天朝上國的寬宏大量。弘治九年,日本使團成員又在濟寧持刀殺人,明朝的處理辦法是將其上京人數削減到五十人。在此期間,日本使團還經常以漫天要價、以次充好等伎倆試圖占盡明朝的便宜,有時還以「失我國主之心」公開勒索、恫嚇。就性質而言,這一時期的日本使團入貢動機完全是為了牟取暴利,而且不同的藩都力圖涉足,終於導致了寧波爭貢的惡性暴力事件的發生。
嘉靖二年,寧波爭貢事件之後,給事中張翀上疏稱日本「窺伺中土,得間則張其戎器,以劫殺為事;不得間則陳其方物,以朝貢為辭。劫殺則利民財,朝貢則利國賜,兼有得不得,而利無不在,此倭奴之大情也。」應該說,張翀這里所說的正是日本所謂「朝貢」的真實面貌,並且也指出了日本自隋唐以來始終秉持的對華政策基本特點,那就是「不以實對」兼「叛服不常」,特點背後的原則則是利用中方的弱點耍盡各種手段攫取利益。遺憾的是,張翀盡管看破了日本的假面,他提出的解決辦法也不過是「絕約閉關,永斷其朝貢之途」。(《明經世文編》)
像張翀這樣的官員應算作明眼人,可惜人寥聲微。明朝對日本的形勢仍舊沒有求知的興趣,但張翀所說的日本「窺伺中土」野心很快變成了現實。萬曆援朝戰爭是中日再一次交手,明廷對日本的無知完全曝光了。兵部尚書石星不知兩國的既往關系,也不清楚「關白」為何物,竟然幻想日本興師侵略是為了獲得中國冊封。最貽笑天下的是,石星起用吹牛曾游歷日本,認識豐臣秀吉的江湖騙子沈惟敬,結果此人「支吾中國,奉承日本」,鬧出了自購珍玩假冒豐臣秀吉致明廷國禮的丑劇。堂堂大明帝國,以口若懸河的騙子從事外交折沖,堪稱奇恥。
萬曆年間,明帝國實力已衰,「三大征」雖然都艱難獲勝,但消耗國力糜巨。在挫敗日軍侵朝之後,明朝認為日本「圖逞之志未嘗一日忘」,「與其過而信之,不如過而防之」(《明神宗實錄》)。明朝沒有窮追猛打,犁庭掃穴的雄心,一方面是援朝戰爭「費餉六七百萬」,經濟負擔沉重,另一方面,最主要的是這種進攻性戰略根本不符傳統農業帝國的性格。明帝國此際對日本的態度不過是通過使者帶話:「傳與家康,務要專心學好,不可陽與朝鮮講和,陰懷異圖」,天朝有水陸勁卒百餘萬,「以待你國動靜」。(《朝鮮宣祖實錄》)
這般言語警告的作用當然是有限的,因為日本當時對華政策的追求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文化學習或經濟獲利,它開始試圖挑戰以明為核心的東亞政治體系,挑戰中國主導的華夷秩序。萬曆四十年(1612年),浙江總兵楊崇業上報,日本「以三千人入琉球,執中山王,遷其宗器」。(《明神宗實錄》)琉球與朝鮮一樣,同是中國華夷秩序下的藩屬,日本的侵略朝鮮、琉球顯然是欲去中國而代之。但是,中方的反應也僅僅是停留在「倭不可不備」的口頭表達層面上。究其原因,明朝高層盡管看到了日本對華夷秩序的現實威脅,但未曾認清日本的真正戰略理想,而僅僅把它當作了華夷秩序中一個不時犯混、不太聽話的邊緣性角色或「不完全成員」,對它的處理仍要以防備為主,以羈縻為輔。如果大張旗鼓地討伐之,一來跨海遠征浪費人力財力,未必能得到什麼現實收獲,一旦失敗還顏面掃地;二來違背中國「修文德以服人」的對外政策傳統指導准則,顯得「堂堂天朝」黷武狹隘。
那麼,仍舊是東亞最龐大的帝國的明,在對日關系中為何表現得如此難以理解的保守甚至變態呢?首先,我們要從所謂的朝貢體制尋找原因。雖然關於該體系的起點,學者們意見並不統一,但可以肯定的是,朝貢體制的理論與實踐自有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並與中國國內與周邊形勢的變化密切相關。由於朱元璋「比以往的任何朝代,更徹底地推行朝貢體制和貢舶貿易」(曹永和《明洪武朝的中琉關系》),因此在明朝前中期,朝貢體制達到了理論上高度完備,同時實踐上也高度僵化的階段,這種狀態到晚明出現了巨大裂痕,進入滿清則再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
朝貢體制的本質,與其說是外交政策或貿易手段,不如說是一種文化和政治信念。如費正清所說,皇帝奉天承運統治天下,「如果四周遠人不承認他的統治,他又怎能令中國百姓臣服呢?在中國,權威是一項十分重要的統治工具,而朝貢能產生權威。」(《朝貢貿易與中西關系》)也就是說,萬邦來賀、四夷賓服的盛況,是對皇帝統治權之合法性的有力證明,絕非僅用虛榮心膨脹所能解釋。明朝在對外交往上最積極進取的永樂帝,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因為異域眾國的紛紛來朝有助於營造「天命所歸」的印象,緩解對他武力篡位的質疑。
既然朝貢的真正意義在於「藩屬」究竟來還是不來,則其來朝的動機、目的、表現都是次要問題。只要日本肯來「朝貢」,明廷不惜聽任日本使團為所欲為、囂張放肆,也甘願在經濟上做出一而再再而三的讓步(稱之為「恩惠」)。同時,明廷對對方的真實情況也缺乏了解的意欲,即便明知其居心不良也不願深入追究。所以,這種一切為了渲染「德被遠人」表象的做法,不僅是中國畸形「面子」文化的充分暴露,更有政治和文化理念上的深層背景。
在今天的很多中國人看來,冊封與朝貢的體制足以印證著歷史的光榮,並昭示中國曾長久占據古代東方政治格局裡當仁不讓的支配地位,這是對概念與現實有意無意的混淆。現實中,中國的冊封與朝貢體制在大多數時間內只是一種主觀願望,尤其是面對北方強大游牧民族的威脅之時,和親、歲幣乃至稱臣的選擇都並不稀奇。僅僅指責明朝在中日關繫上的自欺欺人是不公平的,正如余英時在《劍橋中國秦漢史》中所指出:「對於漢朝來說,西域貢賦的重要性主要是作為一種政治歸順的象徵,而不是它的實在價值。另一方面,對於西方諸國來說,貢納就是貿易的官方托辭。」距離長安超過5000公里的粟特「從未對漢朝的權威表示過應有的尊敬」,卻堅持參加貢納體制,「唯一的目的是為了貿易」。這種貿易的特點是中方往往在實利上虧本,但帝國的政治理論和榮譽感又不容輕拋,於是便如毛軫119年所奏「西域絡繹遣使,求索無厭。與之則費難供,不與則失其心。」最可悲的是,即便是虧本生意,也從未換來邊境的和平,那些「番邦」一有機會就會以武力赤裸裸地掠奪侵擾。而每當此時,「閉玉門」的論調就會被提出,這與明代的「絕約閉關」異曲同工。
對於朝貢體制這個「政治神話」(蘇聯學者L.Perelomov和A.Martynov在《霸權的華夏帝國》中稱之為「政治怪物」)本質的尖銳剖析,在當代中國仍做得遠遠不夠,特別是在近現代屈辱史的對照下,古代的「輝煌」更易被人工修飾放大填補自卑感,這也成為阻礙中國人理解並適應現代國際關系的不利因素。
回到古代中日關系的問題,從兩國交往之始,中國就單方面地把日本納入了自我為中心的冊封與朝貢體系,必須注意,這種立場是「單方面的」;與朝鮮、琉球等國家不同,基本統一後的日本並未心甘情願地將自己定位於這個體系,相反,它吸收中國的「夷夏」觀念後,反而試圖建立一個以日本為核心的國際體系。為了避免和強盛期的中國發生直接沖突,在那些時段,日本一般會採取虛與委蛇的兩面策略,政治上滿足中方的「面子」,撈取現實的經濟、文化利益。如前所述,甚至連日語的音讀、訓讀兩種發音也在遮蔽其真實意圖的方面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總之,有明一朝,羽翼漸豐的日本實質上已經初現在東亞欲與中國分庭抗禮的積極意向和作為,豐臣秀吉在《答朝鮮國王書》中更提出要「直入於明,使其四百州盡化我俗,以施王政於億萬斯年」。只是明帝國出於種種原因,對此保持了一貫的懵然和無視,其對日政策大體可以概括為:「是彼有資於我,而我無資於彼。忠順則禮之,悖逆則拒之,不易之道也。」(李言恭、郝傑《日本考》)


這只是一部分。
希望對你有幫助。

6、風俗的作文

第一篇: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節日,每個節日都有他們自己的風俗。在中國,春節,端午節,清明節,重陽節,不勝枚舉。我們做為中國人,有義務為保留這些傳統文化而努力。同時,我們也要廣開眼界,關注一下國外的節日以及風俗。

啤酒節源於德國,作為巴伐利亞的一個傳統的民間節日而保留下來。每年從九月下旬到十月上旬,人們傾巢而出,親朋好友相伴,戀人相依,歡聚在一起,喝著自製的鮮釀啤酒,吃著德國獨有的各式各樣的'香腸和麵包,其間,樂隊身著民族服裝穿梭於人群之中,嫻熟地演奏輕松歡快的樂曲。

在日本年節後,另一個引人注目的節日是成人節。成人節是日本一年中重要的節日之一。在每年的一月十五日,政府機關會發給年滿二十歲的男女一張證書,表示他們從今天開始已成為成年人,以後必須獨立生活、擔負起社會責任和義務。

第二篇:

我知道的風俗很多: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等,這些節日都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先來說說春節吧。春節是所有節日中規模最大,禮儀最隆重的節日,過春節又叫「過年」。

即使是千里之外的人,都會盡量趕回來跟家人團聚,過一個和和美美、團團圓圓的快樂年。過年時,小孩子那就更開心了,不僅可以吃到美味的食物,穿上漂亮的衣服,而且還可以拿到壓歲錢呢。有一首兒歌我至今還記得: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心帽。姑娘要花,小子要炮,噼噼啪啪真熱鬧。 春節的前幾天,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把屋裡屋外打掃得乾乾凈凈,整理得整整齊齊。

大年三十是最忙碌的一天,人們一大早就起來,殺雞宰鵝包餃子,打年糕。還有呢,就是掛年畫、貼春聯。除夕晚飯,非常豐盛,一家老小圍在一起吃團年飯,好不熱鬧!吃完年夜飯,一家人一起放煙火,看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一片快樂祥和。 再說說清明節,這是對先人表示追憶和哀思的日子。每到清明,人們為祖先掃墓,學校就會組織學生去烈士陵園去祭掃烈士墓。

端午節的由來和我國古代愛國詩人陸游有關。插艾葉、掛香囊、吃粽子,是端午節的風俗。只是現在雄黃酒已經很少見了。中秋節吃月餅、賞明月,真是一件美事。每到中秋,家人團聚,仰望一輪圓月,我不禁想起蘇東坡的詩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7、寫一篇有關於介紹中國人日本人西方人的風俗習慣的英語作文

If you went to Britain,you』d find a lot of things surprising.But different things surprise different people.
如果你去到英國,你會發現許多讓你驚訝的東西.但是,不同的事物使來自不同國家的人感到驚訝.
In Britain people drive on the left.Dimitri Poulos,from Greece,thought this was very strange.「I』ve been in Britain for nearly a month now,but I never remember to look right instead of left before I cross the road.If I stayed for a year,I still wouldn』t remember!」
在英國,人們在左邊駕駛.迪米特瑞·鮑羅斯,來自希臘,認為在左邊駕駛是很奇怪的.「到現在我已經在英國居住差不多一個月了,但我在橫穿馬路前總是忘記先看右邊而不是左邊.如果我在這兒呆上一年,我還是不會記住的.」
Hiroshi Hasegawa,from Japan,couldn』t understand why British people kept his shoes on at home.「 If a visitor kept his shoes on at home in Japan,we』d think he was very rude or very dirty.I also can』t understand why British people don』t wash before getting into the bath.They wash themselves in the bath,in their own dirty water!I wouldn』t feel clean if I had a bath that way.」
Hiroshi Hasegawa,來自日本,不理解為什麼英國人在家裡總是穿著鞋.「如果有客人在日本人家裡穿著鞋,我們會認為這人是非常粗魯和骯臟的.還有,我不知道為什麼英國人在進入游泳池前不先洗一洗.他們就在游泳池裡洗,在那臟兮兮的水裡!如果我這樣洗澡的話,我會感到渾身不幹凈.」
Roberto Grazzi,from Italy,couldn』t understand why British people queued so much.「At a bus stop or in a post office,they always stand in a line—even if there』s only one other person!If I did that in Italy,people would think I was crazy!
羅伯特·格勒滋,來自義大利,不理解為什麼英國人總是排隊.「無論在公共汽車站還是在郵局,他們總是站成一排——即便是只有一兩個人.如果我在義大利這樣做的話,人們會認為我是瘋子!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