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橋嫁妝
1、紹興訂婚有什麼習俗?
通行婚俗
舊時,紹興有指腹為婚習俗。清末民初,此俗雖基本絕跡,但將兒女自幼許字者為數不少。男女婚事大多由父母包辦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力宣傳貫徹《婚姻法》,男女青年取得婚姻自主權,但事先多徵求父母意見。
婚姻,一般經歷做媒、訂婚和結婚等階段。
做媒 舊時,紹興有以說合婚姻為業之中介人,多為中老年婦女,俗稱媒婆,亦有尊稱大媒太太者。間有男性媒人,俗稱媒公、大媒先生。媒人平時十分留意小官人(未婚男子)、大姑娘(未婚女子),遇有年齡、財產等條件相當者,即於男女雙方游說。上虞等地俗為:媒人至男家先行試探:「我來向××官人討杯糖茶吃吃。」主人如同意其為媒,則泡糖茶以待,並付予「媒條」。媒條以中介人口吻書有「××老爺令郎年××歲大吉」字樣。若小官人之叔伯較其父有聲名,則改令郎為令侄。即男家以最具身份者出面托媒。開媒條之時,須擇逢雙之黃道吉日,且日支須與小官人生日相合。媒條字數須成雙配對,書寫不得錯漏。
男媒取得媒條後,約女媒同去女家。如女家願開媒條至男家,則為女家允婚之非正式表示。女家所開媒條格式與男家同,僅將令郎改作令嬡。媒人見女家開出媒條,即取出隨身所帶書有「茶儀」字樣、內裝錢幣之紅封筒送給女家,俗稱收茶錢。
訂婚 男女雙方經媒人撮合,略有頭緒後,即須「合肖」。舊時以為生肖不合則不能相配,如龍與虎、蛇與鼠均會發生爭斗,雞與犬、羊與鼠均素不相和,虎羊相配會「羊落虎口」,羊鼠相配會「羊鼠俱休」等等,因而忌通婚。男女年齡相距及屬相亦有忌諱。男女年齡相差六歲稱「大六沖」,相差三歲稱「小六沖」。「小六沖」尚可,「大六沖」則忌婚配。紹興有諺雲:「男子屬羊鬧堂堂,女子屬羊守空房」,以為男子屬羊命佳,女子屬羊運舛,以致男子多不娶屬羊女子為妻,屬羊女子或嫁命「硬」男子,或屈為「填房」。此俗表明舊式婚姻不僅須門當戶對,恪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須獲得迷信認可。
昔日,紹俗同族不許通婚,同姓亦不能聯姻。金、劉兩姓雖不同姓,但據稱金姓來自劉姓,故金、劉兩姓亦不得通婚。新昌袁、呂兩姓為世仇,通婚視為有違祖訓。
男女雙方如合肖,且均願意結親,即須互相送帖。訂婚吉日由女方揀送,婚日則由男方擇定 。女方揀定吉日後,男家出「求帖」,連同「拜帖」送至女家;女家則出「允帖」,連同「 拜帖」於當日帶交男家。拜帖書有「全福」或「正肅」字樣,落款為「忝姻年家眷愚弟×××莊敬頓首誠拜」。求帖除書「全福」或「正肅」字樣外,另附「敬求台允」四字大紅簽條一紙。允帖與求帖相同,但簽條上改寫「敬遵台命」。
男家送帖時,須隨送荔枝、桂圓、核桃、紅棗、蓮子、松子、百子糕、榛子、桐子、青豆等「十全果」。女家循例收受大部禮物。女家出「允帖」後擇日,男家「發盤」(即送彩禮),過禮訂婚。
男家發盤有「頭盤」、「二盤」、「三盤」之分。頭盤彩禮,為姑娘身價錢,含有償付女家養育費之意。一般按女子年齡計價:清道光前,「越風,貧女許字,婿家聘以錢,按女齒每歲貳仟文」計;清同治後,「女稀,錢增數倍」;民國8年(1919)前後,紹興「女子每歲須洋錢六元,至少四元」;1949年,「訂婚付的聘金,在鄉下有以一石米或石半米合女人一歲」。范寅《越諺》「發盤」條雲:「結婚姻行聘盛,備錢銀、綢緞、喜花、紅帖、釵鐲、粘果、結果、響果、雞鵝、魚肉、船亭、果亭、茶架、花雕酒、拜柬而往」。女家收下彩禮,回贈龍糕、鳳餅、袍褂料子、文房四寶、錫酒壺等物。禮品中,男家必備花雕酒,女家必備茶葉,故有「男酒女茶」之說。此禮儀,即「三茶六禮」。新昌、嵊縣等山區農家貧女訂婚,男方一般准備一籃外貨、兩壺老酒及少量聘金,由媒人送至女家即可。
男家發送頭盤彩禮後,即向女家「請庚」,請問女方生日時辰,再將男女雙方生辰送至擇日店,請星相家排「八字」,揀定「安床」及「合巹」吉日。請庚時,男家備兩份紅全帖及一對提盒送至女家。紅全帖亦稱拜帖或求帖,只是求帖書有「敬求淑造」字樣。提盒內盛湘蓮、白糖等「茶料」。女家循例璧還茶料,將拜帖與允帖送至男家。
此後,男家發送二盤彩禮至女家,用於置辦嫁妝。禮儀與發送頭盤時大致相同。所送帖為紅綠帖,分別書安床與合巹日辰,格式通常為「謹詹×月×日×時安床(或合巹)大吉」。同時,男家須送成雙「緞頭」(綢布料子)、「衣折」(成衣)等彩禮。
少數男家頭盤、二盤同時發送,俗稱「隨盤進」。
結婚前夕,男家須送三盤彩禮,用於女家置辦喜酒。女家如高堂健在,男家須致送孝敬錢及禮品。花轎臨門迎娶時,男家還須送「開門錢」、「上轎錢」等。貧素之家有以下幾種節省聘金辦法:
以勞動力代聘金。經媒人從中周旋說妥,並立下條規:男方須至女家無償勞動若干年,期滿男家不必籌辦彩禮,只須張羅一筆結婚時所需費用即可完婚。
調親,即換婚。雙方各將女兒許配對方為媳,藉此省卻彩禮及節約婚禮費用。
老親結親。舊時,此俗普遍流行,多為姑表、姨表、舅表親聯姻。除為增強戚誼,亦可少花彩禮,但近親結婚,常禍延後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革婚姻制度。男女青年雖多自由戀愛,自主結婚,但大都仍賴介紹撮合。80年代,共青團、工會、婦聯、街道辦事處、居委會等團體、機構組織婚姻介紹所,為男女青年樂當「紅娘」。戀愛成熟,即至當地政府登記,領取結婚證書。舊時婚姻陋習基本不存,但婚時大辦酒席之風甚熾,靡費之習未止。
結婚 舊時,新人眠床之棕棚暫用木棒擱架。婚禮前,男家須擇吉「安床」,即於吉日拿去木棒,使棕棚落榫。紹俗,新人眠床不可空,自安床之日起至結婚之日,新郎或陪郎均須睡新人眠床。陪郎須為童男或夫妻雙全之族中男姓。
女子出嫁前,女家即發送嫁妝至男家。嫁妝中梳頭桌等稱方件,腳盆等稱圓件,並須有火熜等銅器,飯錫鍋等錫器,彩瓶等瓷器及首飾、衣箱等。除首飾等少數 嫁妝於婚日隨花轎送至男家外,大部分嫁妝均由執喜役者(俗稱「行郎」)用「眠橋」或船先送至男家。行郎多為男女雙方親友、傭工,人數視嫁妝多少而定,但務必成雙。
婚前,新人須舉行
2、周末想去紹興來個二日游,達人給點建議!
D1在火車站南側汽車北站門口租輛自行車,沿途免費景點:大善塔、城市廣場、倉橋直街(紅旗路)、八字橋、魯迅廣場、古玩市場、咸亨酒店、長慶寺、土谷祠、恆濟當鋪、東西咸歡河沿路、馬太守廟、馬臻墓、鑒湖、西小路、謝公橋、呂府、光相橋。還自行車,轉公交車前往安昌古鎮,住安昌古鎮。
D2安昌古鎮,早上泡茶館,鎮上閑逛,買好老酒小菜,雇條烏蓬船,由安昌經太平橋、古纖道到達柯橋古鎮。這兒已是104國道旁,兩日游結束。
如果時間有一天空餘可以安排去舜王廟、宋六陵、央(反犬旁)茶(反犬旁)湖古陂塘
景點介紹
1、魯迅中路一帶的紀念地
從解放路口沿魯迅中路向東的一系列景點,多與魯迅有關。在游覽之前,建議你重新溫習一下魯迅的幾個名篇,比如《孔乙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照著先生筆下的描寫和這些地方的現狀,可以使游覽的內容更加豐富。現大致按由西向東的次序予以介紹。
在解放路和魯迅中路口有個3000平方米的魯迅廣場,廣場中有1991年在魯迅誕生110周年樹立的先生銅像。廣場西面北面都臨著河,有橋相連,是個鬧中取靜的地方。廣場對面是紹興的古玩市場,白天很熱鬧。
由廣場向東步行一兩分鍾,就到了1981年建造的咸亨酒店,盡管不是魯迅當年的原物,仍保留著舊式酒家的樣式,吸引不少遊客前來。「咸亨」二字源出於《易經·坤卦》:「品物咸亨」。「咸」,意為全、都;「亨」,意為亨通。此處酒菜介紹見「餐飲」部分。
再往前走一兩分鍾就到了新建路口,新建路是條南北向與魯迅路交叉的小街,路口有「紹煙機招待所」和「百草園招待所」的燈箱廣告。從路口往北沿新建路走兩分鍾,可以到達曾在魯迅眼中筆下的長慶寺和土谷祠。這兩個地方但沒有作為旅遊點開放。左邊的長慶寺俗稱斑竹庵,始建於唐朝,過去是紹興八大寺之一,現在是塔山街道的文化站所在的地。山門懸掛了一塊紅底燙金的「長慶寺」老匾。魯迅襁褓時曾拜寺僧龍祖為師,師傅給魯迅取名「長根」,並給了魯迅一塊「三寶北子,法名長根」的銀八卦,掛在魯迅胸前。右邊正對著長慶寺的是土谷祠,也就是土地廟,小小的門面,土谷祠里當時住著一個叫謝阿桂的無業遊民,後來成了《阿Q正傳》主人公阿Q的原型。在長慶寺和土谷祠之間是個跨街台亭,台亭的飛檐下原先有不少匾額。
從長慶寺土谷祠再往走幾步,可以看見東西向一條小河和臨河的老街,西邊的叫作西咸歡河與西咸歡河沿路,東邊的叫東咸歡河與東咸歡河沿路,河與街比較古樸,很有些舊紹興的意味,值得漫步走走。在東咸歡河沿19號,有恆濟當鋪的舊址,門口有個大大的「當」字,少年魯迅因家道中落,經常來這里典當東西。恆濟當鋪內今天已是民居。
回到魯迅路和新建路口,繼續沿魯迅路再東行幾分鍾,就到了魯迅紀念館景點群,景點分布在幾百米范圍內,包括路北側的魯迅故居(包括百草園)、魯迅生平陳列廳、魯迅祖居,以及路南側的三味書屋,要買15元的套票,咱便過門而不入吧。
[台門:魯迅故居(又名周家新台門)和魯迅祖居(又名周家老台門)都是富有紹興特色的清代台門建築。台門作為一種民居樣式,於明清時期在紹興廣泛運用。台門是一種平面規整、縱向展開的院落式組合,一般由門斗、天井(又叫明堂,主要起採光作用)、堂屋(會客室)、座樓(起居室)、側屋(輔助用房如廚房、儲藏室)組成。
台門的進深和面寬,一般根據主人的社會地位、經濟實力和人丁狀況而定,普通台門以三間為多,二進至五進不等,而紹興史上規模最大的台門則有九間十三進。目前位於市區西北部的省重點文保單位呂府(目前未開放),主人為明代的禮部尚書,原先就是一處大型台門建築,但目前只有正廳「永恩堂」尚保存完全。魯迅故居的周家新台門共6進,每進7到9間不等,周家老台門則為4進,每進也是7到9間。
隨著歲月變遷和舊城改造,當年大量的台門建築已漸趨式微。目前,紹興城區仍保存較好的明代台門,尚有北海橋直街的高家台門,府山直街的何家台門,延安路的謝家台門等;清代台門尚有下大路的杜家台門,以及上文所述的周家新老台門等。在紹興的一些古鎮例如安昌,也有一些台門建築留存。]
2、解放路一帶古跡
解放路是南北縱貫紹興市區的一條主街,在現代化的道路和建築之間,仍有一些古意可尋。現按從火車站出發由北向南的大致次序予以介紹。遊程約半天。
首先經過在解放路西側的一片大廣場,是近年新建的城市廣場,廣場北側是紹興市人民政府辦公樓。尤為引人注意的,是這片現代化的廣場樹立著一座古塔。塔名大善塔,始建於南梁,相傳為一錢姓女子未嫁而死,遺言以嫁妝建寺,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此後歷代又有重修,現存的大善塔為1957年大修。塔六面七層磚木結構,高40米,塔中原來有木梯可以登臨,但在清咸豐年間被焚毀,現在只剩下一座空心磚塔了。遊人可以走進塔中,仰望著半明半暗,體會一下鬧市中出塵的古意。紹興城裡的老輩人還知道,大善塔的周圍,原先是座寺廟叫大善寺,在過去,大善寺一帶是紹興最熱鬧的集市,地位相當於上海的城隍廟、蘇州的觀前街,大善寺今已不存。
城市廣場西側矗立著府山,因為歷代紹興郡、州、府所在地都設在這座山的東麓,府山因此得名。因為形似卧龍,又叫作卧龍山。春秋時,卧薪嘗膽的越王勾踐委派范蠡在這里建都城的時候,都城其他地方都圍有城牆,惟獨在西北角府山這一帶沒有築牆,民間傳說城牆缺角是為了麻痹吳王夫差,示以不設防的意思;其實,府山就是一座天然的屏障,范蠡在山頂建了一座飛翼樓(現在望海亭的位置),可以登高隨時觀察吳國兵力動向。府山現已設為公園,南麓有越王台,又名越國遺址(門票10元),抗戰時被日機炸毀,1981年重建。因為這是無門票之旅,從城市廣場方向望望府山便行了。
在城市廣場北側,有條東西向的大街與解放路相交的,是勝利路。沿著勝利路西行約十分鍾,可以到達大通學堂舊址。因為門票10元,所以不進去了。大通學堂售票處可以購得一些關於紹興的人文歷史書籍。
回到解放路,由城市廣場繼續南行,繼續向南行,會路過軒亭口勝利路中心的秋瑾紀念碑。秋瑾(1875-1907)號鑒湖女俠,出身紹興豪富之家,從小喜歡詩文騎射,1904年離家到日本留學,先後參加光復會、同盟會,當時寫得名句「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至今膾炙人口。1907年在紹興大通學堂主持工作,並組織光復軍准備發動起義,不慎敗露被捕。在獄中,秋瑾堅不吐供,在供紙上只寫了「秋風秋雨愁殺人」一句,別無他言。1907年,秋瑾被清庭斬首,刑場依例便這紀念碑旁的軒亭口。1933年,在秋瑾就義處樹立了這座紀念碑。碑高七米,碑的西面刻有是蔡元培撰,於右任書的「秋先烈紀念碑記」。
再南行則是魯迅中路口的魯迅廣場,「魯迅中路一帶的魯迅紀念地」一節中已有介紹。
由魯迅路口續南行,可以到達塔山公園(門票2元)。在紹興收門票的景點里,這個地方應該是性價比最高的,因為山頂的應天塔是俯瞰紹興市區的較佳位置。
3、城區的幾座古橋
紹興有橋鄉和橋都的美稱,根據九十年代的調查,紹興縣和越城區共有橋六千多座,其中石橋就有五千多座,建於宋代以前有3座,元明兩代41座,清代重修、重修或新建的有553座。在這兒介紹城區幾座有特色的古石橋。
八字橋。位於城東八字橋直街的東端,離汽車東站比較近。這座橋在紹興鼎鼎有名,問路尋橋很容易。八字橋的著名,一是由於年代久遠,始建於南宋寶佑四年(1256年),雖然此後多有重修,仍是宋代的建制,二是由於造型的獨特,是立交式石樑橋,橋的東墩街道*仄,設有南下和北下兩列踏步,橋的西墩根據街道狀況,踏步則設為向西直下和南下兩列,在東西墩兩列踏步的下面還有兩個橋洞,因為這里原先曾有一條小河穿流而過。這種造型與環境渾然一體,非常實用,八字橋也因橋形似「八」字而得名。八字橋一帶的沿河街道,很有水鄉韻味。
光相橋。這座半圓形石拱古橋在紹興城北的國道邊,在越王橋(104國道北線的一座公路橋)平行北側約十米處,如果你乘坐柯橋方向的車路過這兒的話,可以留意一下。這座橋始建於東晉,比八字橋更為古老。橋因橋邊曾有光相寺而得名。由於公路橋的暢便,現在已經少人行走了,橋面橋舷蔓草叢生,在繁忙的公路橋對比下,猶顯古意。
謝公橋。由光相橋向南,沿著西小路步行幾分鍾到新河弄口,左手邊有一座石拱橋名謝公橋,以謝靈運而命名的。這座單孔七邊形折拱石橋始建於五代時期的後晉,目前仍保存完好,時常有當地居民來往。謝公橋周圍是紹興的舊城區,東側是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明尚書第呂府(未開放)。站在謝公橋頭四望,很能感受到舊日水城紹興的味道。
4、古鑒湖和馬臻墓
出紹興城西的偏門,沿公路西行不到一公里,左手邊有座水泥橋叫作跨湖橋。跨湖橋寬不過三十米,所跨的水道東西走向看上去是條普通的河流,其實是古鑒湖的遺跡-跨湖橋也因此得名。過跨湖橋可以到達馬太守廟和馬臻墓。鑒湖與馬臻,彷彿都江堰與李冰。到紹興不游鑒湖,彷彿到成都而不游都江堰。由於未作旅遊開發和推介,這里平時少有遊人,卻是一處很有人文底蘊的景點。無門票收費。
鑒湖是一項恩澤紹興百代的古代水利工程,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鑒湖修成之前,紹興北部的山會平原因為地勢低窪,遇山洪與海水倒灌無法順利排泄,處處是沼澤。東漢永和五年(140年),會稽太守馬臻主持修建了鑒湖湖堤,湖堤由府城向東西兩翼張開,攔截由會稽山來的36道溪水,形成了面積約200平方公里的鑒湖,從此會稽山的山洪不能再漫溢橫流,而是被約束在水庫之中。湖堤設有閘、堰、斗門,遇豐水季節則引流入海,遇枯水季節則放水灌溉,從此鑒湖下游平原不再有大旱大澇的凶年,漸漸成了魚米之鄉。
跨湖橋下仿似河道的鑒湖只是古鑒湖殘存部分。宋代尤其是南宋,因紹興地區民多地少,富豪和農戶開始圍湖造地,使鑒湖面積大幅度縮小。
過跨戶步行約百米,可以到達馬太守廟,迎面匾額寫著「山陰道上」-紹興自南宋至清代,設有山陰、會稽縣,治所都在紹興城裡-此地屬於山陰縣地界。馬太守廟是一座百姓自發修建自發維護的廟宇,紀念修建鑒湖工程的東漢太守馬臻。當年以鑒湖這樣大的水利工程,在興建時是有爭議的,主要矛盾在於鑒湖淹沒了湖堤以南的大片田地,損害了一些人的既有利益。湖堤修成後,一紙匿名狀遞上京去,告馬太守興建鑒湖淹人田地祖墳,誇大工程的弊端,皇帝偏聽之下竟將馬臻押解進京處以車裂之刑。百姓心裡有桿秤,將馬太守的碎屍偷回會稽安葬。朝廷不久也醒悟過來,為馬臻平反昭雪。
馬太守廟正殿供奉馬臻及其妻子兒女,陪殿中有東岳大帝、土地爺等地方神。在馬太守廟,有三樣東西特別值得留意。一是正殿兩側的壁畫,是幾百年前的舊物,以連環畫形式介紹馬臻從自幼求學到修建鑒湖至車裂身死的故事。二是面朝神像的古戲台,名叫「萬年台」,形制和雕刻都比較精緻,保存完好,逢年過節,戲台上經常有地方戲表演。三是出太守廟南門外西側的馬臻墓,墓坊上書「利濟王墓」,利濟王是唐太宗冊封馬臻的名號。馬太守廟現在由附近村裡的幾位村民自發管理。
5、古纖道和太平橋
推薦的是從安昌雇船由水上觀賞這兩處風景。但雇船貴,公交車便宜,所以也將陸上交通介紹一下。
從紹興城區可乘坐5路車到終點站阮市下車後,向西步行幾分鍾就可以到達太平橋,而古纖道在太平橋的南堍的東西兩翼。也可以在汽車北站乘錢清方向的班車太平橋下。如果你乘坐杭州和紹興之間的普通班車(走國道而不是高速公路),也會經過這里。這兩個景點沒有門票。
如果你時間有限,觀賞古纖道最簡便的方法是坐班車,在阮社東西各數公里的公路上,坐在班車上都可以觀賞古纖道的風貌。
如果你有足夠的時間和興趣,可以從太平橋開始向西沿纖道步行,古纖道斷斷續續可以一直到達靠近蕭山市境的錢清鎮。當然由於部分路段的失修,行走並不容易。
太平橋,是南北橫跨蕭紹運河一座的多跨度石拱橋。橋始建於明天啟二年(1622年),此後多次重修,目前仍是鄉人行走的通道。自南岸到北岸,依次是一孔凈跨10米的石拱,以及漸次降低的8孔石樑橋面,這種造型屬因地制宜,與寬闊的運河相適應,如龍跨江,是座獨特的古橋。太平橋上,至今有行人來往,10米凈跨的石拱也仍是運河船隻的通道。
「白玉長堤路,烏篷小劃船」中的上句,說的就是古纖道。古纖道始建於唐代,依著浙東古運河蕭紹運河段(又名官塘河),是南側堤岸上供纖夫行走的道路,也有供船隻避風的功能。古纖道西起蕭山,東至上虞,全長百餘里。從阮社太平橋向西到錢清的板橋之間,有部分纖道跨水而建成為獨特的纖道橋,清代《纖道橋碑記》記載「自太平橋始至板橋止,所有塘路以及玉寶帶橋計二百八十一洞。」當然這二百八十一洞說的是過去的狀況,目前許多橋孔已經淤塞了。破水而建的纖道橋,用石墩托起石板平橋,既省工省料,又便利泄洪。
古纖道和太平橋一帶,被專家稱為露天的交通博物館,在寬數百米東西走向的狹長地帶,自北向南分布有浙東運河、古纖道、104國道北線和蕭甬鐵路,古代和今天不同類型道路的集中呈示,繁忙和寂寥之間或許能讓你有所感悟。古纖道是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太平橋為省重點文保單位,兩者相鄰接,都是很值得去的景點。
6、安昌古鎮
在紹興周邊的古鎮中,安昌是旅遊的首選。這里水鄉古鎮建制保留得比較完整,有1700多米的沿河老街、十七座跨河的古橋以及一批舊式台門建築;安昌從2001年初開發旅遊,已有了基本的游、食、住設施和一些為遊客服務的小生意;細細品味的話,可以在這里感受到淳厚的民風和鄉情。
「碧水貫街千萬居,彩虹跨河十七橋」,安昌古鎮本身就是一道很好的風景。這里有三里多長的沿河古街、十七座跨河的石橋、曲折幽深的石板巷以及不少舊式店鋪和台門古建築。
安昌原名安滄,可能因為古時鎮北是灘塗和滄海,傳於唐朝因平定董昌之亂而改名為安昌。在新石器時代,就有越族先民在這一帶活動。據古書記載,大禹曾在安昌鎮東的塗山會盟諸侯並娶妻安家,《詩經》中描寫塗山氏盼望大禹回家的「候人兮猗」一詩,使安昌成了中國愛情詩的發源地。安昌成為重要的集鎮則是在明清間。明成化年有一位姓鄭的溫嶺倡導大家捐地為街,到弘治二年(1489年),安昌商業街便正式開市了。清朝初期,安昌周邊農村盛產棉桑,織品集中在安昌交易(安昌棉布因質量好被譽為「南沙嗶嘰」在古鎮的民俗風情館中現辟有專門陳列室),,也帶動了其他日用品的交易,在水陸運輸佔主導地位的時代,安昌漸漸成了紹興最大的集鎮,抗戰前夕安昌已有九百多家商號,僅次於紹興城區。今天的安昌,仍可看出當年繁華的影子。在安昌,運氣好的話可以遇上當地獨特的水上迎親;如果臘月風情節或春節期間到這兒,還有機會看上社戲呢。
交通
安昌在紹興縣的西北角,從市區去安昌很方便。紹興汽車南站有到達安昌古鎮118路公交車,可以在魯迅中路等沿途站點搭乘,到安昌票價4元。紹興南站發末班車20:00,安昌發末班車21:00。此外,汽車北站也有頻繁前往安昌的中巴車。
安昌東西向的三里長街,分為西市、中市和東市三個路段,主街道在河的北岸,鎮中心是中市和鎮中路交界處的宏市橋。如在安昌汽車站下車,可以從東市口進入古鎮,入口處已建起了迎接遊客的牌坊和停車場;有些中巴車可以進一步將乘客帶到鎮中路中北路口,從那兒向南步行到中市更近些。
住宿
到安昌古鎮旅遊,最好能住上一晚,感受晨昏的風景、遊客散去後的幽靜和當地居民的生活形態(這個建議也適用於其他古鎮,前提是當地得有住宿接待能力)。遊程大致可以安排一晚加半個白天。
在安昌的住宿,首選安昌旅館,5654268,位於西市菜場路口,從中市的宏市橋向西步行一兩分鍾即到。床位價格從10到15元,床被比較干凈。三樓的房間最好,有木製地板,但老闆有時會不捨得給客人住。旅館自身只有冷水淋浴,旅館後有公共浴室浴資3元。缺點是天將亮時就可聽到早起菜市場的聲響--其實也算不上缺點,這也是體驗古鎮的一部分。
此外,還有中市宏市橋北側的興隆旅社,中街82號,15元/床。安昌新鎮上還有安昌大酒店,5655778。
飲食
臘腸是安昌的特產,四季都有,又以冬季所制的為佳的,好的臘腸要求以*後腿肉為原料。品嘗臘腸,可以直接到古鎮上的酒家點吃,一般都是店家自己灌制的,每斤25到30元,蒸熟後切片即可食用。
安昌街上還有擺攤賣的一種小吃叫做扯白糖,又名線糖,是拿條狀的麥芽糖趁軟熱時剪成一段段,甜韌而易化。
在古鎮的幾處酒家用餐,幾家菜的味道差不多,都以臘腸、壇裝黃酒和紹興地方菜為特色,點酒點菜人均消費都在20元左右。
寶麟酒家,由中市向東步行一兩分鍾,河北岸一家小小門面的酒家便是了。酒家主人沈寶麟是個好酒而健談的人,多次上過電視和報紙,被媒介譽為古鎮的「形象大使」。
與寶麟酒家隔河斜對面還有家門面較大的古鎮酒家,仿古式裝潢,有臨河的露天桌子。中市宏市橋南側還有家悅來酒家,也有不錯的臨河景觀。
如果能早起的話,推薦到老街上的福安居茶室坐坐,中街36號,從中市往東走一分鍾就到了便是。清一色的舊條桌條凳,沒有什麼裝飾,卻很有鄉土氣息,點一杯好茶三元,普通茶只要六角。茶館主要是為當地老年人服務的,秋冬季節一溜的烏氈帽,很有鄉土氣息。日間撐烏蓬船迎送遊客的老船工們,早上常在這里飲茶,烏蓬船停在門前的河裡。喝完茶,就可以雇條船,慢慢地欣賞古鎮了。
景點
古鎮游覽可以選擇步行,因為有橋,所以路路通達;也可乘烏蓬船,沿著河道,穿過橋孔,悠悠地游覽三里長街。河裡的烏蓬船大多可以載遊客,一船可坐三到四人,沿長街看一遍每人船資5到10元。上午可以在茶館門口找船,日間其他時候,則可在街邊任意地方招船停靠。
[烏篷船是紹興一帶特有的一種小型客船,船篷用竹片、竹絲編成半圓型,中間嵌夾箬葉,篷上塗有煙煤粉和桐油攪拌物,由於紹興話「黑」叫「烏」,烏篷船因此得名。烏篷船又稱明瓦船,因為船篷間有用蠣殼片等材料製成的透明窗篷。在水路交通發達時期,烏篷船是紹興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乘烏篷船看社戲是舊紹興獨有的一種風俗,在魯迅和周作人的文章里都有描述。今天,烏篷船已成為一個懷舊旅遊項目,純為交通工具的烏篷船已經罕見了。柯岩、東湖等地也有烏篷船供遊客租乘,但安昌的烏篷船鄉土味最濃。]
古鎮已開發了師爺館、民俗風情館、穗康錢庄、城隍殿等四個景點,由東向西分布在三里長街一帶,門票各5元,聯票20元,開放時間都是8:00-17:00。若為領略水鄉風情,不看也罷。
民俗風情館(位於謝家台門,又名寶樹堂)旁的敦仁堂,以及弄內幾座老房子,都是台門古建,現為百姓住宅不收門票,如對台門古建築較有興趣的,可在尊重主人意願前提下參觀。
游覽完安昌古鎮,若季節合宜水道暢通,還可以花60到80元租一條烏蓬船行9公里水道前往柯橋,沿途領略紹興的鄉間風情。由於水道在夏秋容易被水草堵塞,行舟在深冬和春天比較可行。
3、紹興的民風民俗,我要寫一篇400子字的作文!
編輯本段]紹興特產紹興蘭花紹興絲綢 茴香豆 紹興腐乳 霉乾菜 紹興香糕 紹興老酒 紹興麻鴨 紹興大菱 紹興河蟹 紹興金銀箔 紹興鱖魚 紹興乳黃瓜 紹興母子醬油 紹興青石 紹興青魚 紹興花邊 王星記紙扇 紹興錫箔 越瓷 越鵝 越雞 油炠臭豆腐乾 紹興貢瓜 柯橋豆腐乾 蘭亭水蜜桃 紹興烏氈帽 紹興河鰻 紹興灘簧孟大茂香糕日鑄茶南宋趙構皇帝被金人所逼,到處奔竄於江浙一帶。公元1131年逃至紹興(那時是越州)覺得心情很好,江山會被收復,所以有了一句「紹祚中興」,並改元為紹興,而越州也就成了紹興城。在紹興,一跨入農歷十二月,人們就忙著准備過年:買酒、春糕、裹粽、撣塵、殺雞宰鵝、買魚買肉,准備新年穿戴的衣著鞋帽,購置饋贈親友的禮物等等,可謂忙得不可開交,唯恐籌措不周,鬧出笑話。臘月二十三晚上,家家戶戶都要送灶神上天,供奉一種富有粘性的糖,藉此粘住灶神的牙齒,使他沒法向玉皇大帝陳說人們的過失。送灶神之後,除夕之前,每戶人家總要選擇一個祝福的吉日,這是每家一年之中最為隆重的大祭典。所祭的神像有「南朝聖宗」四字,紹興人叫祝福菩薩、大菩薩,據說是宋代的皇帝。南宋滅亡後,遺臣們懾於元朝統治者的淫威,不敢公開設祭大宋君王,因此只好在夜深人靜時悄悄地進行。這種帶有民族意識的祭記,後來不僅廣為流傳,而且增添了答謝神明保佑和祈求來年幸福的意義。照老年人的說法,天上的菩薩,不進不潔之家。因此,祝福之前,必須把廳堂、祭桌、祭器等憚掃、洗刷得乾乾凈凈。「五牲福禮」煮好後,盛放在木製的朱漆大盤里。其擺法都有一定的規矩,如雞鵝要跪著,頭朝福神,表示歡迎;一尾活鯉魚用紅繩穿過其背刺吊在「龍門架」上,用紅紙貼住色眼睛,是取「鯉魚跳龍門」之意。祭典若在深夜舉行,氣氛更為庄嚴肅穆。男丁按輩份行三跪九叩大禮,婦女和個別忌生肖的男丁都要迴避。別說百身莫陵的寡婦祥林嫂,就是魯府的太太、小姐們也是被剝奪祝福資格的。 祝福後便祭祖(俗稱「請回堂羹飯」)。祝福時桌子是照桌面的木紋橫擺的,祭祖時則改為直擺;祝福時祭掃者朝外行禮,祭祖時則朝內跪拜。祭祖後,便用煮福禮的汁湯燒年糕或面吃,名日「散福」,表示神所賜之「福」放給了一家人。過年的習俗,紹興和外地大同小異。「除夕吃喝,尤已穿著」,這是過年的高潮。在新年舊歲交替的一個月里,人們就是這么忙碌著的。然而,在吃人的舊社會里,對勞動人民來說,過年如過關,祈神祭祖是得不到什麼「福」的。像管四老爺家裡那種闊綽的祝福排場,令人只有在電影《祥林嫂》里,作為歷史的陳跡而重現。 2002年,紹興市被國家環保總局認定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