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雷州風俗文化

雷州風俗文化

發布時間: 2022-08-15 23:43:41

1、湛江有什麼特色文化

雷文化,高州文化等。
雷文化: 翻開千古歷史篇章,可以看到,隋唐以前,蠻荒的雷州半島毒瘴荊棘遍野,古木森森,是少數民族居屬的地方,居住著以俚、僚、黎族為主的土著部落。他們以刀耕火種為生,獸皮樹葉纏身,在那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經常遭受雷電風雨的襲擊。為了抗衡大自然,他們與西南民族一樣發明了銅鼓。同時也產生了本土習俗文化。他們從懼雷到製作銅鼓擂鳴鼓聲,「欲以天公試比高」。他們將雷電視為最高的圖騰崇拜偶像,創造了土著人心目中的神靈——「雷公」形象。這便形成了雷州半島最原始的祭祀文化現象——雷文化。
遇上大旱之時,他們便宰殺三牲以祭雷神,擂鼓狂舞祈禱天雷降雨,求得風調雨順,人畜平安。後來遷徙到雷州半島的閩南、中原各地的「外江人」稱雷州土著先民為「南蠻狸僚」。也因俚僚土著敬雷祭雷,概稱為「雷人」——「雷的子民」。把這塊邊陲之地稱為「雷厲之地」。
從原始的祭祀活動中可以看到,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皆被認為由超自然的神明所掌握,於是便產生了雷神、電母、風伯、雨師等自然諸神。雷州半島人向雷神求雨替代向龍王求雨,成為我國獨特的民俗人文景觀與祭祀文化。
唐宋以後,不斷南徙到雷州半島的漢人逐漸盤踞了雷州半島大部分地域。因當時民族糾紛經常發生,「黎族首領起事,欽差都知司馬陳襄發船討平」,六個少數民族部落(瑤、黎、僮、侗、寨、苗等族)的大部分落荒而去,其餘為後來的漢人所同化。
移居到雷州半島的漢人承襲了土著的圖騰崇拜方式,將雷神作為求雨祭祀偶像膜拜禮敬。至近代,半島各地還有雷公廟、雷神廟。建於唐貞觀十六年(642年)的「雷祖祠」是為紀念雷州第一位刺史陳文玉而建的。雷祖祠佔地1萬平方米,氣勢恢宏。祠中雷王頭上戴冠冕,身穿大紅袍,左右侍衛天將,其中一位捧著一隻卵形白色圓球物。堂廡兩側又有雷神十二尊拱立,還有雷公、電母、風伯、雨師等諸神。這位雷王。是天下雷神之王。百姓每年都在雷祠舉行「開雷、封雷」的酬雷儀式,雷鼓、雷車、雷火是「開雷」必備之物,還有擎雷公、擎雷水、打雷溝、唱雷歌、演雷戲和斗雷等內容的活動。開雷儀式疑即是古代的「雷州換鼓」。
把雷州半島的民俗祭祀文化概稱為雷文化,最具代表性、地域性、歷史性、人文性,地理、氣象概念及意義。
雷州半島漫長的土著文化與漢文化匯融,給這片紅土地增添潤澤,雷文化光溢四海。
現代的雷州民俗文化,已成為雷州重要的節日,精彩的民俗表演,吸引了成千上萬慕名而來的遊客。

2、雷州市有什麼遺產作文500字?

湛江—— 一個景色美麗而又文化獨特的地方。
湛江位於中國大陸的最南端。它是沿海地區,它有優良的港口,它是中國三大半島之一 ——雷州半島。
在湛江雷州文化的特色之一是石狗。它布片於雷州的每一個角落,如在古城門、古通、門口……往往會有一尊尊或坐、或蹲、或伏,用雕刻成的石狗,在是原,這一角色一般由石子來扮演,而雷州,切是狗兒居上,可知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
關於對石狗的崇拜傳說有兩種說法。其一是某年代,有一支少數民族從黃河中下游遷移到雷州後,就受盡大旱之災,於是人們想到天狗吃日,想引起天狗,借天狗射過此難,就這們人們出現了狗崇拜。
另一個關於石狗的著名傳說是:唐代時,雷州人陳文玉被任任剌吏。他精察吏冶,愛撫百姓,穩定雷州。後人為他立廟塑像紀念,尊具為「雷祖」。而據說「雷祖」的出生與一隻九耳朵有關,托這位德政昭彰的地方官的福,狗也隨之神化為「呈祥靈物」,受到崇拜。
自那以後,雷州區域的歷朝能工巧匠打造了上萬只石狗,擺放各處,為家族,為先祖充當「守護神」。每逢初一,十五,雷州人還早晚燒香奉祀石狗,以鎮邪去魔,保境安民。
這些石乃無價之寶,它們是雷州人的藝術精華。其造型千姿百態,形神各異,栩栩如生。這雕刻風格體現了時代性,民族性與地域性,有研究社會文明,歷史沿革的價值。
雷州石狗不僅數量多,而且類別多,地域形、時代形、象形、人格形等。各個造型類別的石狗特徵鮮明,獨具特色,充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情。
比如秦漢的雛形石狗,線條單調,藝術粗糙;精代的石狗,其頭部留著辮子;在海邊的石狗,石狗背穿葉網紋,腳踏漁網,這些是以打魚為生的生活的反映;雷州城北大的大石狗、座高約2.5米,以其高大威猛來保衛城鎮;雷公廟前的石狗則是鎮海用的,它的尾巴似錨,當地漁民希望自己遇到大風大浪時有這根錨的保護……
2004年,蘊含厚重民俗文化的湛江雷州石狗被列入中國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項目中,我省唯一入選的。
若你有閑時,不妨也到雷州一游,看看這群憨態可掬的石狗,領略這一獨特的民族文化妙趣吧!
湛江這個美麗而文化又獨特的地方歡迎你的到來。

3、湛江的民俗文化

雷州享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書法之鄉的美譽。
雷州文化既是廣東四大民系文化之一,也是湛江主要文化之一。
雷州文化是以雷州話方言為特徵的區域性文化,其分布范圍包括今雷州、遂溪、徐聞、麻章、東海島、霞山以及廉江一部分地區。 湛江民間歌曲主要有雷州歌、東海嫁、吳川山歌、吳川民間歌謠:出嫁姑娘梳頭歌、吳川水歌、鹹水歌、廉江歌、白話歌和吟詩歌。
湛江民間器樂有雷州音樂、安鋪八音、硇洲八音、瓦窯陶鼓、華琴和雷胡。雷州音樂是指雷州民間器樂曲,是廣東省五大民間音樂之一,也是我國40多個樂種之一。
湛江宗教音樂分為雷州佛教音樂和雷州道教音樂。
湛江民間曲藝有流傳廣泛的粵曲、南音、龍舟、木魚及相聲、快板、三句半、蓮花板、大實話、賣雞調等廣東曲種,而本地的民間曲種主要為:雷州的姑娘歌、廉江的木魚、吳川的木魚及白戲、黎戲、木偶的唱腔表演等,其旋律優美悠揚,曲調琅琅上口,易學易唱。據不完全統計,湛江各縣區鄉鎮以粵曲演唱為主的私伙局和業余曲藝社團200多個,另姑娘歌、歌、木魚的曲藝團隊也近幾十個。
湛江民間戲曲歷史悠久,經過不斷發展,現主要有民間木偶戲和地方戲曲兩大類。湛江民間木偶戲分為粵西白戲(原稱安鋪白戲,又叫白戲仔)、吳川木偶戲和黎戲。湛江地方戲曲只有雷劇和粵劇。
湛江民間曲種分為粵曲、歌謠、蓮花板、大實話、賣雞調、姑娘歌、吳川木魚、木魚。
湛江的宗教舞蹈分為屯分舞、散花舞和目蓮舞。
湛江的動物舞蹈分為蜈蚣舞、紫微降貔貅、舞鷹雄、獅舞和龍舞等。
湛江民俗舞蹈分為打盤茶(徐聞婚俗)和認同年。
湛江民間工藝美術歷史悠久,底蘊深厚,豐富多彩,獨具特色,在嶺南乃至全國都佔有重要位置。 湛江的民間工藝主要有石刻、泥塑、麵塑、彩塑、彩扎、吳川飄色、草編花席、根雕、木刻、剪紙等。
湛江的石刻有石人、石像、石馬、石龜、石鼓、石狗、石獅、石碑、石浮雕、蟠龍石柱、石礎、石牌坊、石匾、石螺、石貓、石豬、石羊等。
吳川泥塑源於唐末宋初,由梅菉鎮瓦窯村民興起,現已形成群眾泥塑活動。2000年文化部命名吳川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泥塑)。
彩扎在民間有很多不同的稱謂,如稱扎作、彩糊、扎紙、貼紙等,所涉及的范圍較廣,包括彩釓靈棚、靈屋、各類戲曲人物、燈籠、飛禽、走獸等。本市彩扎主要有:鷹雄扎、醒獅扎、走馬(宮)燈彩扎、太平先鋒宮燈、梅菉花橋和雷州頭祿花燈。
湛江的民間武術,分拳術與器械兩大類,多以套路、散打、器械、對練形式出現。主要拳種是洪家拳和蔡家拳,李、莫、佛等流派亦有之。
湛江的民間絕技有穿令箭、翻刺床、踩火場、爬刀梯、噴玻璃、汽車過腹、翻鞦韆和穿刀洞過火圈。 年例是粵西嶺南這一帶獨特的節日,它不比春節、中秋等全國性的節日范圍之廣,但它們又有相似之處,都是傳統的習俗。就像傣族的潑水節,年例是當地獨有的,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情和鄉土氣息。至於慶祝的形式,也表現出了鄉村人的淳樸、厚道、熱情、樂觀的精神狀態。年例的獨特性也增強了當地人的一種鄉土優越感,擁有著獨一無二的節日,無疑是值得自豪的。年例中的爬刀梯、下火海、翻刺床、穿令箭、殷屋舞鷹雄等極具特色。
吳川元宵: 農歷正月十四至十七日,吳川元宵節熱鬧非凡,梅菉街道(鎮)區的大街小巷、張燈結綵,遊人如潮,好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元宵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有栩栩如生的泥塑和電動彩塑,有竹木搭造高高聳立的五級牌樓和花塔,有五光十色的花橋,有浩浩盪盪的大遊行。遊行時鑼鼓喧天,舞火龍、舞獅子、舞貔貅、舞二真、舞六將、踩十番、吹長笛,玩陶鼓,有各式各樣的彩車、「地色」和精彩巧妙的「飄色」,還有多姿多彩的花簇隊、彩旗隊、儀仗隊和武術隊,全城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 湛江是省內方言最為復雜的市。全市除流行普通話外,粵、閩、客三大方言均有分布。
湛江方言的來源和分布,與本地人口的來源有關。古時,湛江一帶土著民族為少數民族,操少數民族語言。唐、宋、元、明幾代,大批漢人從福建之莆田、漳州及浙江一帶遷至雷州半島,帶來了早已形成於福建一帶的閩語,後發展為本地人數最多的居民。由於人多勢眾,閩語成了雷州半島最通用的語言。幾乎在閩語傳入雷州半島的同時,早已形成於西江一帶的粵語亦開始傳入本市,較早傳入的有梅菉、吳川、廉江等地。而較遲傳入本市的方言是客家語,在明清時期(以明朝為主,特別是陳璘平定瑤亂時期 ),由福建汀州府及本省韶州府、潮州府、惠州府(後從潮州府分出嘉應州)的客家人(當時並未有客家一說)遷至廉江居住而帶來。閩、粵、客三大方言傳入本市後,由於遷民們缺少與原地區的交流,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受到地方語言環境的影響,各方言均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形成了各自的特色。閩方言發展成雷州話(或稱作黎話、雷話),粵方言發展為湛江市白話、吳川話、廉江白話等,客家方言發展成啀話(或寫作涯話、哎話)。
湛江市轄5區5縣(市),赤坎、霞山兩老城區操粵語,周圍農村操雷州話;坡頭區操粵語為主,極少數操雷州話;麻章區大多數操雷州話,少數操粵語;吳川市絕大部分操吳川話,少數操雷州話;徐聞、海康兩縣絕大部分操雷州話,客家語及粵語零星分布;遂溪大部分操雷州話,小部分操粵語;廉江操粵語、客家語,極少數操雷州話。在本市三大方言中,說雷州話人數最多,粵語次之,說涯話的又次之。粵語方言是本市之主導方言。此外,一些方言交界處和商品經濟較發達的城鎮還成為雙語區和多語區,居民可以同時操幾種方言。
該市之粵語較為復雜,各縣(市、區)以至各縣(市、區)不同區域都有較大差異。大體可分為兩類:一是湛江白話,二是吳川話。湛江白話又可分為市區白話、梅菉白話、廉江白話、遂溪白話、龍頭塘白話等。市區白話其聲母、韻母與廣州話基本相同,因而專家將其列入廣州話,其與廣州話之不同是聲調和腔調差異較大,開口可辨。梅菉、廉江、遂溪等地白話與廣州話聲、韻母大部分相同,其較明顯的特點是帶有高州、化州話的邊擦音聲母,且邊擦音聲母的字較多,因而有人將其列入「高(州)陽(江)話」。吳川話是粵語方言,其聲、韻、調均與廣州話有一定差異,吳州話習慣以吳州吳陽音為准。
雷州話各地亦有差異,大體以各縣(市、區)為片,分徐聞音、海康音、遂溪音、廉江音、郊區音等,這些差異主要表現在語調、腔調方面。如徐聞話略帶海南話腔調,只有吸氣塞音聲母。廉江的雷州話較之海康話「生硬」,音長不夠。各地雷州話亦存在一些常用詞不同音的現象,但各地之間均可通話。因雷州府歷來設於雷城鎮,故習慣上人們以雷城話為代表。
涯話(啀話)與粵東北一帶客家語的語言相差不大,主要差異是常用語方面帶本地特色,音調亦略有差異。湛江的涯話與同為粵西的陽江、茂名一帶的涯話亦較相近 。2012年出版的《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把湛江的涯話歸入客家語粵西片 。湛江的涯話以廉江石角話為代表。

4、關於雷州的民俗風情作文怎麼寫

過春節又稱「過年」,是雷州半島民間最古老、最隆重、內容最豐富的傳統節日,它有著較為濃厚的地方特色.按雷州半島現有的歲時習俗,春節已不單指新年初一這一天.在愛熱鬧、愛過節的本地人心目中,春節是從臘月下旬開始,一直熱鬧到元宵節後才算度過了.臘月下旬,雷州半島各地家家戶戶都忙著辦「年貨」,城鎮居民少不了年桔、春聯、鮮花、糖果、時髦衣裝、孩童玩具;鄉間農戶則備全香燈寶燭、門神年畫、鞭炮,還有自製糕餅諸類供品食物.
農歷臘月廿四或廿五日,雷州各地大搞清潔,俗稱「打囤」或「掃囤」,家家戶戶進行室內大掃除,以便乾乾凈凈地迎接新年.送灶」後,從廿六日到廿八磨米做新年糕餅.雷州半島是蔗糖之鄉,年糕甜,餅米乙種類繁多,令遠客驚奇的一尺余直徑三、四寸厚的巨型年糕有:筐炊、團籠炊、籠傻,約八寸直徑一寸厚的筐箕炊、缸蓋炊、牛皮糕;米有:餃子餑、葉搭、菜包、田艾薇、紅印、白米果、煎堆、壽桃、米捏制的禽類和各式棕子.
農村廿九最熱鬧的場面是宰豬、捉塘魚、趕年晚圩,男女老少齊出動.家家戶戶貼「年紅」,既有室內的新年畫,也有傳統的「門神公」和春聯(俗稱「對」).
除夕的傍晚,雷州人設祭祀香火神和祖先,同時在自家的庭院角落擺設酒餚、塘魚等祭品「圍爐」,燃爆竹(鞭炮)除舊歲.晚上,全家相聚一起,在家裡吃一頓豐盛的「團圓飯」,曰「吃年飯」,部分城裡人則闔家老少到酒樓飯館吃年夜飯.晚飯前先鳴炮慶賀,飯後父母給孩子以紅包,稱「壓歲錢」.臨睡前,母親教育孩子:大年初一半夜要起床,忌喊人不答應,忌亂倒水,見人要說恭喜發財,忌惡語粗言.不少地方又有守歲的習俗,除夕之夜,全家老少歡聚一堂,看看春節晚會電視節目,說說笑笑,達旦不眠.

5、雷州人的介紹

雷州人,也稱雷州民系,雷州民系是廣東四大族群之一。雷州人是指歷代從中原地區途經福建地區(大多數古蒲田中轉)而後遷居於雷州半島的早期漢人後裔,據有關史料記載,最早遷居於雷州半島的蒲田先民是西漢初年(公元前202年)。雷州人以雷州話為母語,現聚居於海內外30多個國家和地區。常住雷州半島本土人口600萬多,常住國內其他地區人口約200萬,遷居海外人口約150萬。雷州人有自己獨特且歷史悠久的雷州文化,是閩南民系代表的一支。雷州民系與潮汕民系、泉漳民系、閩台民系、海南民系頗有淵源,不過長期下來,雷州人根據當地的地理環境,早已發展出和古閩南文化不同的雷州文化。

6、雷州市有什麼特色和風俗

雷州市有什麼特色和風俗
雷州的民俗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妙趣橫生。元宵佳節,城鄉各地的飄色遊行氣勢恢宏;陽春三月,松竹、南興、覃斗等地的儺舞(走成倀)及流行各處的散花舞引人入勝,這兩個古老的舞蹈被選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古樸的雷州歌,有三百年歷史的雷劇更為人們所喜聞樂見。
雷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人文蔚盛,是馳名古今的文化之鄉。近十多年來,在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指引下,廣大文化工作者遵循「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為發展雷州的文化事業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使雷州的文化更加光彩奪目。一全市21個鎮都成立了文化站,75%的管理區辦起了文化室和圖書室,一批多功能的文化樓拔地而起,企業文化、校園文化和家庭文化應運而生,具有雷州特色的飲食文化也有了發展,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格局。市文化局屬下的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雷劇團及電影公司已成為連結鎮文化站和管理區文化室的紐帶。三級文化網的建設成就顯著,城鄉集鎮的歌舞廳、卡拉OK廳、電子游戲室、撞球室等娛樂場所不斷出現,成為群眾工余假日的好去處。電影院、隊遍及城鄉,投影錄像場星羅棋布,社會主義文化市場逐步走向繁榮。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雷州半島特有的劇種——雷劇,在雷州市一枝獨秀。全市現有專業和民間職業劇團52個,長年累月活躍在城鄉舞台,夜夜星歌,成為名聞遺跡的戲劇之鄉。文藝創作、演出、藝術展覽、節日文化活動為城鄉人民增添了無限的情趣。古樸的傳統文化和多姿多採的現代文化交相輝映,構成了文化名城濃郁的文化氛圍。

7、雷州元宵節的習俗300作文

雷州元宵節的習俗
雷州元宵佳節,群眾一般都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游神活動,素有菠蘿之鄉美譽的英利鎮文化底蘊深厚,每年都會舉辦元宵游神活動,既弘揚了傳統文化,又可以讓群眾過上一個和諧歡樂的元宵節。
當天上午10點15分左右,游神隊伍到達圩區,領頭的是英利墟的兩頭「獅子」,隨後呈現的是彩旗隊、鑼鼓隊、舞龍等。在英利市場西門的群獅狂舞將現場氣氛推到了高潮,群眾紛紛擠上前用手機將這一精彩表演拍下。英利鎮的元宵游神活動歷時兩天,而且還有「夜遊」,作為雷州市創建生態文明鎮村首批四個鄉鎮之一,英利鎮在此期間修建的圩區路燈為群眾的夜遊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穿令箭又叫穿腮、穿面頰,是廣東湛江「年例」巡遊表演的一項神奇習俗。「年例」是粵西湛江、茂名地區隆重的鄉儺盛會,在民間素有「年例大過年」的說法。春節過後,當地各村莊的「年例」便陸續開始,一直延至清明節前後。
湛江市麻章區舊縣村儺舞傳承人彭愛文10日受訪時稱,舊縣村每年元宵節及「年例」期間都舉行儺舞表演,祛除凶災惡毒,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身體健康和國泰民安。在儺舞表演中穿插入「穿令箭」和「滾刺床」等傳統民俗,把儺舞文化表演推向高潮。
令箭用金屬特製,有銅、鐵、銀、不銹鋼等各種材質,結構實心,上粗下細,尾部呈針狀,長短不一,一般一米左右。表演者用令箭由一邊臉頰穿進口腔,再從另一邊臉頰穿出,用手扶著外露部分,讓人們抬著遊行,行程有的數公里,時間長達兩三個小時,自始至終神態自然。令箭拔出時,表演者的臉頰看不見洞口以及流血的痕跡,令人驚嘆。也有穿耳、穿舌更有甚者竟然會刺穿喉嚨部位等。
「傳說舊縣村村民的祖先曾用令箭懲治不忠、不仁和不孝的子孫,而每年年例及元宵節的穿令箭,就成為後代為表示自己不忘祖訓、好好做人而必不可少的一個傳統習俗」。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