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天津獨特風俗

天津獨特風俗

發布時間: 2022-08-15 20:45:52

1、天津有哪些風俗

天津的風俗習慣有很多,像除夕夜吃餃子。正月15,吃元宵猜燈謎。五月初五紀念屈原吃粽子。清明祭祖掃墓。等等等等還有很多風俗習慣。

2、天津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天津四大民間藝術為:泥人張彩塑、楊柳青年畫、魏記風箏和刻磚劉。(1)天津人過生日都是過虛歲,還有句話說生日趕前不趕後,意思是只有提前過生日,不能後補生日。
(2)生日當天要請大家吃長壽面,生日前一天要吃餃子,這叫「催生」
(3)在天津66歲生日算是個大日子,「六十六大壽、得吃姑娘的一刀肉」,女兒要買肉,剁66刀坐門口吃,來祈福父母健康。
(1)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
(2)正月十五為外甥祈福,舅舅送燈。「講究送『鴨子』形的燈,取其諧音『押子』之意,為外甥祈福。也有預祝外甥長命百歲之意。」至今此俗不衰,而且燈的種類日趨繁多,金魚燈、蒺藜燈等取富裕有餘和吉利的寓意。
(3)正月十六,走百病。這一天媳婦們要回娘家,可以消災祛病。

3、天津人過年都有什麼風俗

天津人過年都的風俗是第一頓飯就是吃餃子,拜年是春節里一項重要活動,首先從家裡開始,晚輩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而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天津春節習俗又稱「天津年俗」,是指天津市在中國農歷春節期間的社會風俗習慣。由於天津衛自明代設立以來逐漸形成一個「人雜五方」的移民城市,因此天津的春節習俗融合了中國南北方的新春習俗特點,並在融合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特點。

4、天津風俗習慣

大年三十  天津各家各戶往往擺上供品供奉神佛,當天夜裡,把家中所有燈火點明,父系家庭的一家歡聚一堂吃團圓飯,之後的一夜不能睡覺,燈火亮到天明,天津人稱之為「守歲」。天津年俗里,這一夜禁止掃地、倒水、用剪刀,說不吉利的話語。

大年初一 在這一天天津人習慣第一頓飯就是吃餃子。春節餃子即象徵新年與舊年在」子時「交替,而且在天津三十的餃子必定是肉餡,初一早晨的為素餡,代表一年素素凈凈沒有災厄之事。拜年是春節里一項重要活動,首先從家裡開始,晚輩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而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大年初二 大年初二的這一天,天津人有「回娘家」的傳統。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家時要攜帶禮品,名為」代手「。當然,大年初二回娘家的習俗,也是為了提供了一個聚會的機會,讓許久未見的姊妹們,得以敘敘舊、話話家常。

大年初三  「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初三的餄子往家轉,初四的大餅炒雞蛋。」這樣的天津俗語中也體現了天津在歡度春節的大喜日子裡,對生活美好的憧憬。而在春節期間包合子吃,其主題當取「和合」之意,子還有一層更積極的含義,那就是和衷共濟、同心合力。

大年初五 正月初五天津人稱為「破五」。這一天不能到別人家拜年,不然會被認為是小人。這天家家都包餃子,剁小人,捏小人嘴。在切菜的時候,菜板要剁得叮咚響,暗示剁「小人」。餃子也代表元寶,主迎財神之意,部分商戶也會選擇這天迎財神開張。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上元節,天津人稱其為「燈節」,這一天每家每戶除了吃元宵外,還要供奉給神仙和佛祖面制的刺蝟和老鼠,燈節前後,天津城內各商鋪從正月十三日至正月十七日張燈五日(舊)。

正月十六 在這一天,天津人習慣出去走一走,俗稱」溜百病「。

正月二十五  正月二十四晚上,天津農村的各家各戶還要在自家的院內或屋內的地上用白粉畫出小囤和小梯子,稱為打囤,在他們上面放糧食和銅錢,寓意來年物豐糧豐。市區一般正月二十五就會取下吊錢,用報紙裹好,有的還會放些小米等物置於床下,待來年春節扔去

二月二  農歷二月初二,之所以稱為龍抬頭節。天津人在這一天會吃燜子,會在這一天理發。天津人正月里是不可以剪頭發的,否則有死舅舅的說法,所謂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

除此之外,鞭炮和煙花貫穿於天津人過年期間。天津人還講究正月里不能理發、看病、吃葯、打孩子。天津人稱農歷臘月初八為「臘八兒」,並有喝臘八粥、吃臘八蒜和腌制臘八醋的習俗

(4)天津獨特風俗擴展資料

天津飲食習俗

大年三十這一天的夜裡要做傳統的天津風味素餡兒餃子,餃子餡包括香乾,油條,豆芽菜,白菜等,最重要的是要有紅色的粉皮,和餡使用醬豆腐(腐乳),麻醬等,風味別具一格。餃子做成後用黃紙蓋上,等到午夜二十四點來吃。

在包餃子之前有的天津家庭按「南禮兒」還有一頓年夜飯,年夜飯中要有雞和魚,取自諧音「吉慶有餘」,年夜飯的米飯下通常藏有一個荸薺,寓意元寶。年菜以辣白菜、燴蠶豆瓣、辣豆等為主。在大年三十當天要剩下留在正月吃。

諺語:「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體現了在初一和初三這三天中天津家庭中的飲食習慣。農歷正月初四一些天津家庭通常食用烙餅卷雞蛋。正月初五,天津年俗中又有「破五吃餃子,捏小人嘴」的習慣,以喻示新一年的吉祥順利。

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天津家庭和全國各地風俗普遍相同以吃元宵為主。正月二十五在天津為填倉節,諺語:「填倉填倉,干飯魚湯。」體現了這一天天津人民吃米飯熬魚的習俗。

資料來源 網路天津風俗

5、天津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天津有名的藝術形式有:相聲、天津時調、天津快書、話劇、跨鼓中幡、高蹺、耍獅子等。

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50年代出現的一個新曲種,是由群眾自發創造並發展起來的。這種快板完全以天津方言來表演,在形式上採用了數來寶的數唱方式及快板書所用的節子板,同時配以天津時調中"數子"的曲調,用三弦伴奏,別具一格。天津快板風格粗獷、爽朗、明快、幽默,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風味。

天津時調

天津時調是天津獨有的曲種,它產生於清末明初,1900年時已有專業藝人演唱。這個曲種唱腔包括靠山調、鴛鴦調、膠皮調等民間小調。專業藝人出現後,對這些民間小調進行了加工改造和創新,使之成為反映時代風貌、社會生活,並深受人們喜愛的一個曲種,定名為天津時調。

京東大鼓起源於京東香河、寶坻一帶,演唱簡單,所唱段子多為"蔓子活"(連台本)。後經劉文彬在天津演唱,很快興盛起來。劉文彬嗓音粗獷寬亮,吐字真切,表白清楚,表演純朴,引人入勝。劉文彬之子劉少彬繼承其藝。今天津曲藝團郝德寶,女藝人王韞秋,業余演員董湘昆,都深得劉之神髓,演唱惟妙惟肖,深得觀眾喜愛。

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傳入天津較早,由於西河大鼓所唱多為"蔓子活" ,如"楊家將" 、"施公案"等,因此很吸引觀眾,二、三十年代在東興市場、河北鳥市、地道外、新大路等地都有固定觀眾捧場。其中女藝人馬增芬於1936年所唱的"繞口令"一曲,風靡津沽。

相聲

相聲是一種歷史較久、流傳較廣、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曲藝表演形式。盡管相聲藝人供奉的祖師是漢代的東方朔,但這個曲種的真正形成和發展起來卻是在清同光年間。早年北京有窮不怕(朱少文)、萬人迷、李德錫等人在天橋鬻藝,為相聲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天津話劇

在中國話劇歷史上,天津有其不可磨滅的地位。早期話劇運動創始人之一,第一個演《茶花女》的李叔同,就是天津人。第一個到外國學習現代戲劇藝術,並把西方寫實劇首先介紹到中國來的,就是張伯苓的九弟張彭春。

單弦

單弦,清乾隆年間起源於北京,因演唱時用八角鼓擊節,又名八角鼓。流行北京、天津和東北各地。單弦為聯曲體,早期常在岔曲頭和岔曲尾之間夾以數唱和若干曲牌,現通常結構為岔曲頭和若干曲牌。早期單弦演員來自北京。建國前,三大流派的創始人榮劍塵、常澍田、謝芮芝常年活躍在天津的曲藝舞台上。40年代,天津單弦演員石慧儒集前人之大成,形成了自己具有獨特風格的演唱藝術。

西城板

83歲的馬雲山在演唱西城板《送崔通》。西城板是誕生於天津老城廂西城根而得名的地方曲種,吐字發音完全是天津話,說唱都極富鄉土氣息,是天津土生土長的曲種,其吐自發音完全是天津話,不論說與唱都極富鄉土氣息。西城板唱腔慷慨悲壯激昂,唱法和曲調接近語言,內容較鮮明地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感情,因此深受津沽民眾喜愛。當年在茶樓演出時,常座無虛席。民國初年,天津城北門臉有寶和軒茶社和海銳茶社,是專演西城板的地方。現在這個曲種已基本無人會唱,近於失傳,殊為可惜。

6、天津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天津春節的風俗有如下:

1、掃塵:天津春節,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 。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做「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 每家每戶都要打掃干凈自己家裡,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2、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會貼上對聯,慶祝新年的到來。

3、辦年貨:天津春節備年貨,置辦年貨,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貼的(年紅)、送的(拜年)禮物等等,統名曰之「年貨」,而把采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

4、祭祖:天津春節新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祭祖,也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由於每個地方存在文化上面的差別,每個地方祭祖的形式也不同,有的是去野外掃墓,有的是祠堂叩拜,不管形式如何,這都是紀念祖先。

5、游神:又稱營神、游老爺,即是將神像從廟里請出來在社區里巡視,具有凈土驅邪、保境平安、祈求豐登的民俗意義。每年春節期間,按時間順序,各村鎮輪流舉行民間游神活動,場面熱鬧非凡,祈禱來年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壓邪攘災,萬事吉祥。

7、天津的風俗有哪些?

天津的風俗有:

一、大年初一,這一天天津人習慣第一頓飯就是吃餃子,早出門走親訪友,俗稱拜年,在送年禮方面,天津人講究送整盆不剪枝的臘梅,海棠和迎春花。

二、大年初二,這一天,天津人有回娘家的傳統,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家時要攜帶禮品,名為代手。

三、大年初三,包合子吃,其主題取,和合之意,還有一層更積極的含義,那就是和衷共濟,同心合力。

四、大年初五,天津人稱為破五,這一天不能到別人家拜年,這天家家都包餃子,剁小人,捏小人嘴,在切菜的時候,菜板要剁得叮咚響,暗示剁小人。

五、農歷臘月初八的臘八節在天津稱為臘八兒,許多天津人在這天喝臘八粥並用醋泡大蒜,從而為正月准備臘八蒜和臘八醋。

8、天津的各種特色習俗

天津的各種特色民俗節慶活動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這一天亦稱作「燈節」。早晨要將前一天蒸出的「刺蝟老鼠」供於神像前、窗檯、門墩上,上午頭向外,下午轉向里,意為馱寶還家。晚飯時即食湯元,並把湯元供奉在神佛祖先的像前。大街上則處處張燈結綵,燃放煙火,熱鬧非凡。

龍抬頭農歷二月初二
民間稱此日為龍抬頭,意為這一天龍要出來活動了。家家戶戶均食烙餅、煎燜子、炒雞蛋、炒綠豆菜(又稱「龍須菜」)。這一天還忌做針線,恐傷龍目。

臘八節農歷十二月初八
這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用各種米豆、小料煮成的粥,在自己食用之外還要供奉於佛像前。有的人家還在這天把大蒜浸入醋里,稱為「臘八醋」,春節吃餃子時食用。

天後宮皇會農歷三月二十三日
為紀念天後娘娘誕辰而舉行的活動,由來以久,後因清康熙帝親臨天津欣賞天後宮花會,並欽賜了會旗,此後遂改名為「皇會」。
由於天津地處海邊,世代多有靠海吃飯的人家,而航海又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所以在命運叵測的海上,人們只得祈求神靈的保佑。天後娘娘即南方所稱的「媽祖」,是海神,在天津香火很盛,並多有祭祀的花會活動。每到傳說中的天後娘娘誕辰日,在以天後宮為中心的這些地方到處都有法鼓、獅子、中幡、花鼓等各種表演,有時會通宵達旦。

太平花鼓會
相傳最早出現於清咸豐年間,由鳳陽人傳到西沽,所以沾了「鳳陽花鼓」的名兒。
行會時由8名十三四歲的少年依據水滸故事表演,台上4人為一班,輪流托唱,調子以鳳陽花鼓調或崑曲為主,有時也唱新編的曲詞,詞意新奇有趣。台後是伴奏的二鑼、三鑼、笛師和保護少年會眾的武會眾。行會時的四對樂器分別為霸王鞭、小太平鼓、小鑼和花鼓。

法鼓會
原為佛教音樂,樂器由鼓、鈸、鐃、鉻子、鐺子組成。演奏時,鼓在中央,兩旁是鈸和鐃,鉻子、鐺子都在鼓後,開始時,先擊鼓數聲,繼之頭鈸連敲四聲,之後各樂器按譜齊奏。法鼓曲牌大約有十幾套,常用的有《老西河》、《搖通鼓》等。
天津市較著名的法鼓會還有龍亭的井音法鼓、芥園的花音法鼓、侯家的永音法鼓等。

五虎杠箱會
劇情、人物裝扮都以京劇「巴家五虎」為樣本,五虎為護杠箱,與前來劫杠箱者捉對廝殺。
行會時表現最精彩的是前頭的抬箱者,在艱難的行進過程中,他既要作出翻滾跳躍等高難度動作,又要顧及到肩頭的杠箱竹竿,在每一次落地時,竹竿都必須落在肩頭,而且須保證箱上的燈、旗原封不動,難度之高,不啻為一場武技表演。

重閣老會
相傳創於清道光年間,又名「節節高」。形式類似於疊羅漢,只不過沒有疊得那麼高,只有兩層而已。表演時,一個成年男性角色站在下面,上而立著一個男童扮成的旦角,如此二人一組,共有八組,共同表演一出戲曲內容。
難得的是,在表演中,上下二人須邊走邊舞,配合一致,不能稍有差池,所以表演者不僅要能舞會唱,還得掌握一定的雜技技能。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